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实验诊断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和解答集锦.docx

    • 资源ID:3436799       资源大小:55.40KB        全文页数:2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9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实验诊断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和解答集锦.docx

    实验诊断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和解答集锦实验诊断学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集锦 血液一般检测 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称为核左移。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 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时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贫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药物。在炎症的恢复期,可出现一过性核右移。 溶血性贫血:由于各种原因使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破坏增多或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不能相应代偿时引起的一组贫血。 缺铁性贫血:因体内储存铁缺乏而使血红蛋白合成不足所致的贫血。 巨幼细胞贫血:由于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使DNA合成障碍所引起的一类贫血。其典型特征是除出现巨幼红细胞外,粒细胞也出现巨幼特征及分叶过多。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于多种原因所致骨髓造血干细胞减少和功能异常,导致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生成减少的一组综合征。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一种恶性肿瘤,其)特点为造血组织中白血病细胞异常增生与分化成熟障碍,并浸润其他器官和组织,而正常造血功能则受到抑制。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组造血细胞克隆性疾病,骨髓出现病态造血。主要表现为外周血血细胞减少,而骨髓细胞增生增多,成熟和幼稚细胞均形态异常。 简述何为MCV、MCH、MCHC以及它们的临床意义? MCV即平均红细胞容积,指全血中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以飞升为单位,数值上MCV = HCT/RBC,它是反映平均红细胞的体积的一个指标。 MCH即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指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平均量,以皮克为单位,数值上MCH = Hb/RBC,它是反映每个红细胞内平均血红蛋白含量的一个指标。 MCHC即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系指每升血液中平均所含血红蛋白浓度,以g/L表示。数值上MCHC = Hb/HCT,它是反映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的指标。 临床意义: 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MCV MCH MCHC 病因 正常细胞性贫血 80-100 27-34 32-36 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多数溶血性贫血、骨髓病性贫血等 大细胞性贫血 >100 >34 32-36 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所引起的巨幼细胞贫血及恶性贫血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80 <27 <32 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铁 粒幼细胞性贫血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80 <27 32-36 慢性感染、炎症、肝病、尿毒症、恶性肿瘤、风湿性疾病等所致的贫血 简述何为RDW以及它的临床意义? RDW即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它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也是反映红细胞大小不等的客观指标。 临床意义: MCV RDW 贫血类型 常见疾病 正常 大细胞均一性贫血 部分再生障碍性贫血 增高 增高 大细胞非均一性贫血 巨幼细胞贫血、MDS 正常 正常细胞均一性贫血 急性失血性贫血 正常 增高 正常细胞非均一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PNH、G-6-PD缺乏症等 减低 正常 小细胞均一性贫血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球形细胞增多症等 增高 小细胞非均一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 简述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 细胞体积:随血细胞的发育成熟,胞体由大变小,但巨核系细胞体积由小变大,早幼粒细胞较原粒细胞稍大。 细胞质:量:由少逐渐变多。染色:嗜碱性由强变弱,由深蓝变浅染,甚至淡红,红细胞系最终变为橘红色。颗粒:从无颗粒 嗜天青颗粒 特殊颗粒,红细胞胞质内一般无颗粒。 细胞核:大小:由大变小,核形由圆形 椭圆形 肾形 杆状 分叶逐渐变化。巨核细胞核由小变大,红细胞系核变小最终消失。染色质:由细密疏松变为粗糙致密,着色由浅变深。核仁:由有到无,最终消失。核膜:由不明显变为明显。 核质比:由大变小,巨核细胞相反。 血栓与止血检测 3p试验:受检血浆加入硫酸鱼精蛋白溶液,如果血浆中存在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复合物,则鱼精蛋白使其解离析出纤维蛋白单体,纤维蛋白单体自行聚合合成肉眼可见的纤维状物,此为阳性反应结果。 简述束臂试验的原理及临床意义: 原理:束臂试验又称毛细血管脆性试验或毛细血管抵抗试验,通过对手臂局部加压使静脉血流受阻,致毛细血管负荷,检查一定范围内皮肤出现出血点的数目来估计血管壁的通透性和脆性。血管壁的通透性和脆性与其结构和功能,血小板的数量和质量以及vWF等因素有关。 参考值:5cm直径的圆圈内出血点,成年男性低于5个,儿童和成年女性低于10个。 临床意义:新的出血点超过正常范围高限值为阳性。见于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缺陷: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过敏性紫癜、单纯性紫癜。血小板数量和功能异常: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获得性血小板功能缺陷症。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缺乏:血管性血友病。 简述BT测定的原理和临床意义: 原理:将皮肤刺破后,让血液自然流出到血液自然停止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出血时间。BT测定受血小板的数量和质量,毛细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血小板与毛细血管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参考值:min,超过9min为异常。 临床意义:BT延长见于:血小板减少: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功能异常:血小板无力症和巨血小板综合征。严重缺乏血浆某些凝血因子:如血管性血友病、DIC等。血管异常: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药物影响: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和溶栓药。 简述APTT的原理和临床意义: 原理:在抗凝血浆中,加入活化接触因子激活剂和部分凝血活酶,再加入适量的Ca即可满足2+内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从加入Ca到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即称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本试验是目前最常用的敏感的检查内源凝血系统是否正常的筛选试验。 APTT的长短反映了血浆中内源凝血系统凝血因子及共同途径中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和因子V、X的水平。 参考值:32-43s,超过正常对照10s以上即为异常。 临床意义: 1.APTT延长: APTT是内源凝血因子缺乏最可靠的筛选试验,主要用于发现轻型的血友病如因子缺乏导致的A型血友病,因子缺乏导致的B型血友病。 共同途径的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及因子V、X缺乏时也可延长,但敏感性略差。 血中抗凝物如凝血因子抑制物或肝素水平增高时也可延长。 其它尚有肝病、DIC、大量输入库存血等。 2.APTT缩短:血栓前状态及血栓性疾病等。 3.肝素治疗监护:由于APTT对肝素的高敏感性,目前广泛用在普通肝素抗凝治疗监护中。对于低分子量肝素,APTT不敏感。 4.狼疮抗凝因子是一种抗磷脂的自身抗体,常引起静脉血栓。由于它与参与凝血反应的磷脂相结合,故能干扰凝血使APTT延长。 2+简述PT的原理和临床意义: 原理:在抗凝血浆中,加入足够量的组织凝血活酶和适量的Ca,即可满足外源性凝血的全部条2+件。从加入Ca到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即称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参考值:11-13s,超过正常对照3s以上即为异常。 临床意义: 1.PT延长:先天性因子、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的缺乏;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DIC、原发性纤溶亢进症、维生素K缺乏、严重肝病等。 2.PT缩短常见于血液高凝状态:DIC早期、心梗、脑梗、静脉血栓形成、口服避孕药等。 3.口服抗凝药的监护:临床上对口服抗凝剂双香豆素的病人常用INR为2-4时为抗凝治疗的合适范围。 2+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检测 肉眼血尿:每升尿中含血量超过1ml即可出现淡红色,称肉眼血尿。 镜下血尿:如尿液外观变化不明显,离心沉淀后,镜检时每高倍镜视野红细胞平均>3个,称为镜下血尿。 蛋白尿:尿蛋白定性试验为阳性或定量试验超过150mg/24h尿时,称为蛋白尿。 酮体:酮体是乙酰乙酸、-羟丁酸和丙酮的总称,是体内脂肪代谢产生的中间产物。 管型:蛋白质、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集合管内凝固而形成的圆柱形蛋白聚体,它的出现往往提示有肾实质性损害。 蛋白定性试验:脑脊液中蛋白质与石碳酸结合生成不溶性蛋白盐而出现混浊或沉淀,此法比较敏感,当总蛋白量超过0.25g/L,可呈弱阳性反应。 简述尿液外观改变的类型及其临床意义: 血尿:尿液里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称为血尿,可呈淡红色云雾状。其中每升尿中含血量超过1mL即可出现淡红色,称肉眼血尿。如尿外观变化不明显,离心沉淀后,镜检时每高倍视野红细胞平均>3个称为镜下血尿。 血红蛋白尿和肌红蛋白尿:可使尿液呈浓茶色,血红蛋白尿主要见于严重的血管内溶血如溶血性贫血,蚕豆病,PNH等。肌红蛋白尿常见于挤压综合征。 脓尿和菌尿:因含大量脓细胞或细菌而呈白色混浊,见于泌尿系统感染。 乳糜尿:因混有淋巴液而呈乳白色,见于丝虫病、肾周围淋巴管梗阻。 胆红素尿:见于阻塞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 简述尿蛋白产生的原因: 肾小球滤过增加:当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断裂或电荷屏障改变,使大量高、中、低分子量的蛋白漏出,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而出现于终尿。根据病变滤过膜损伤程度及蛋白尿的组分分为2种:选择性蛋白尿:以清蛋白为主,少量小分子量蛋白,无大分子蛋白,半定量多在+ - +,见于肾病综合征;非选择性蛋白尿: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有严重的损伤断裂,尿中有大分子量的蛋白质,半定量在+ - +,见于原发性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预后常常不良。 肾小管重吸收障碍:当肾小管功能受损时,近端肾小管对蛋白质的重吸收障碍而出现蛋白尿。 血浆小分子量蛋白异常增多。 肾髓袢升支及远曲小管分泌T-H糖蛋白增加。 简述蛋白尿常见的临床类型: 肾小球性蛋白尿:各种原因导致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及电荷屏障受损,血浆蛋白大量滤入原尿,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此型蛋白尿最为常见。蛋白尿以白蛋白为主,也含有以些分子量较大的球蛋白,分子量4万以下的蛋白质含量极少。见于肾小球肾炎、原发性及狼疮性肾炎、继发性肾小球性疾病等。 肾小管性蛋白尿:由于炎症或中毒引起近曲小管对低分子量蛋白质的重吸收障碍而导致的以低分子量蛋白质为主的蛋白尿。此类蛋白尿的特点是以ß2微球蛋白、 a1微球蛋白等低分子量蛋白质增多为主,白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多。见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肾小管性酸中毒等。 混合性蛋白尿:由于肾病同时累及肾小球和肾小管而产生的蛋白尿。此类特点是白蛋白和ß2微球蛋白等同时增多。见于同时累及肾小球和肾小管的疾病。 溢出性蛋白尿:因血浆中出现异常增多的低分子量蛋白质,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所致的蛋白尿。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即属此类,见于溶血性贫血和挤压综合征。另一类较常见的凝溶蛋白,见于多发性骨髓瘤。 组织性蛋白尿:由于肾组织被破坏或肾小管分泌蛋白增多所致的蛋白尿,多为低分子量蛋白尿,以T-H糖蛋白为主要成分。此外还有假性蛋白尿。 简述管型形成的条件: 1.尿中清蛋白、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的T-H糖蛋白是构成管型的基质。 2.肾小管仍有浓缩和酸化尿液的功能,前者可使形成管型的蛋白等成分浓缩,后者则促进蛋白变性聚集。 3.仍存在可交替使用的肾单位,处于休息状态的肾单位尿液淤滞,有足够的时间形成管型。 分类:透明管型,颗粒管型,细胞管型,蜡样管型,脂肪管型,宽幅管型,细菌管型,结晶管型 简述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脑脊液的检查特点: 压力 外观 凝固 细胞 蛋白质 葡萄糖 氯化物 细菌 化脓性脑膜炎 浊 可有 多核 化脓菌 结核性脑膜炎 不定 薄膜 早中 TB 病毒性脑膜炎 清 无 早中晚淋巴 轻度 N N 阴性 隐球菌脑膜炎 不定 可有 淋巴 中 隐球菌 简述漏出液和渗出液的鉴别要点: 鉴别要点 漏出液 渗出液 原因 非炎性所致 炎症肿瘤化学物理刺激 外观 淡黄,浆液性 不定,可为血性脓性乳糜性 透明度 透明或微混 多混浊 比重 <1.018 >1.018 凝固性 不自凝 能自凝 粘蛋白定性 阴性 阳性 蛋白定量 <25g/L >30g/L 葡萄糖定量 与血糖相近 常低于血糖水平 66细胞计数 常<100×10/L 常>500 ×10/L 细胞分类 以L 、间皮细胞为主 根据病因,分别以N 、L 为主 细菌学检查 阴性 可找到病原菌 积液/血清总蛋白 <0.5 >0.5 积液/血清LDH比值 <0.6 >0.6 LDH <200IU >200IU 常用肾脏功能实验室检测 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经肾小球滤出的血浆液体量。 肾清除率:双肾在单位时间内,将若干毫升血浆中所含的某种物质全部加以清除。 Ccr:肾在单位时间内把若干毫升血液中的内在肌酐全部清除出去。 尿渗量:指尿内全部溶质的微粒总数而言,它只受溶质的离子数量的影响,能真正反映肾的浓缩稀释功能。 肾功能分期小结 肾衰竭代偿期:血Cr<178umol/L,Ccr为5180ml/min,GFR下降至50ml/min,血BUN<9mmol/L 肾衰竭失代偿期:血Cr>178umol/L,Ccr为5020ml/min,血BUN>9mmol/L 肾衰竭期:血Cr>445umol/L,Ccr为1910ml/min,BUN>20mmol/L 肝脏病常用实验室检测 A/G倒置:肝功损害严重时,A下降,G上升,使A/G比值变化,当A/G< 1时,称A/G比值倒置。 胆酶分离:急性重症肝炎时,病程初期转氨酶升高,以AST升高显著,如在症状恶化时,黄疸进行性加深,酶活性反而降低,这种现象叫胆酶分离,提示肝细胞严重坏死。 高蛋白血症:血清总蛋白80g/L或球蛋白35g/L,称为高蛋白血症或高球蛋白血症。 低蛋白血症:血清总蛋白60g/L或白蛋白25g/L称为低蛋白血症。 简述血清总胆红素测定的临床意义: 1.总胆红素判断有无黄疸及黄疸的程度 隐性黄疸:17.1-34.2mol/L 轻度黄疸:34.2-171mol/L 中度黄疸:171-342mol/L 重度黄疸:>342mol/L 2.根据黄疸程度判断黄疸原因 完全阻塞性黄疸:>342mol/L 不完全阻塞性黄疸:171-265mol/L 肝细胞性黄疸:17.1-171mol/L 溶血性黄疸:<85.5mol/L 3.根据STB、CB及UCB判断黄疸 各种原因引起红细胞破坏过多,使非结合胆红素明显增高,称为溶血性黄疸。 肝细胞对非结合胆红素的摄取、结合、排泄发生障碍,导致血中非结合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均升高,称为肝细胞性黄疸。 各种原因导致排泄功能障碍,胆汁返流使血中结合胆红素升高,称为阻塞性黄疸。 4.CB/STB比值协助判断黄疸类型 <20%为溶血性黄疸 20%-50%为肝细胞性黄疸 >50%为阻塞性黄疸 简述正常人及常见黄疸的胆色素代谢检查的临床意义 血清胆红素 尿内胆色素 STB CB UCB CB/STB 胆红素 尿胆原 正常人 3.4-17.1 0-6.8 1.7-10.2 20-40% (-) 0.84-4.2 溶血性黄疸 <20% (-) 肝细胞性黄疸 20-50% (+) N or 阻塞性黄疸 >50% (+) 简述转氨酶在不同肝病类型的变化 1.ALT,肝心脑肾,存在于肝细胞胞浆中,是最敏感的肝功能检测指标之一。 2.AST,心肝骨骼肌肾,大约80%的AST存在于线粒体内,在肝损害时,其漏出量也较ALT低。剧烈的生理活动也可使AST轻度升高。 临床意义: 1、急性病毒性肝炎转氨酶升高 A、ALT和AST与病程的发展相关。 B、“胆酶分离”现象,是肝细胞广泛坏死的表现 C、在急性肝炎的恢复期,如转氨酶在100U左右波动或再上升,提示急性转为慢性。 2.慢性病毒性肝炎:转氨酶轻度上升或正常,若AST升高较ALT显著,提示慢性肝炎进入活动期可能。 3.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炎、脂肪肝、肝癌等非病毒性肝病,转氨酶轻度升高或正常。 4.肝硬化:终末期肝硬化转氨酶活性正常或降低。 5.急性心肌梗塞时AST增高,与心肌坏死范围和程度有关。 6.其他疾病:如骨骼肌疾病、肾梗塞等转氨酶轻度升高。 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 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是检测葡萄糖代谢功能的试验,主要用于诊断症状不明显或血糖升高不明显的可疑糖尿病。 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测 CH50:即总补体溶血活性,是指用溶血素致敏的绵羊红细胞激活待测血清中的补体C1,进而引起补体活化的连锁反应,从而导致致敏绵羊红细胞上形成多分子的聚合物,膜表面的结构和功能受到影响,最终导致绵羊红细胞溶解,溶血程度与补体量成正比,我们把50%溶血作为检测终点称为CH50,是检测补体经典途径的补体综合水平的指标。 肿瘤标志物:是由肿瘤细胞本身合成,释放,或是机体对肿瘤细胞反应而产生或升高的一类物质。 AFP:是在胎儿早期由肝脏和卵黄囊合成的一种血清糖蛋白,出生后,AFP的合成很快受到抑制。成年人AFP水平升高提示有肝细胞癌及滋养层细胞恶性肿瘤。 类风湿因子:是变性IgG刺激机体产生的一种自身抗体,主要存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血清和关节液中,主要是IgM。 ANA:是一种泛指抗各种细胞核成分的自身抗体,是血清中存在的一类和自身组织细胞的细胞核发生反应的自身抗体的总称。其阳性多见于未治疗的SLE。 TORCH试验:为妇产科产前诊断的常规检查项目,其包括:弓型虫、风疹、巨细胞病毒、单纯泡疹I和II型的病原抗体检测。 自身免疫:当某些原因削弱或破坏机体的自身免疫耐受时,该机体的免疫系统就会对自身组织或成分产生免疫应答,这种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或成分产生的免疫应答。 抗链球菌溶血素“O”:溶血素“O”是A群溶血性链球菌产生的具有溶血活性的代谢产物,相应的抗体称为抗链球菌溶血素“O”。 简述肥达试验的原理及其临床意义: 原理:肥达试验是利用伤寒与副伤寒沙门氏菌的H抗原和O抗原,检测病人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的一种凝集反应,以辅助诊断伤感与副伤寒。 临床意义:单份血清抗体效价0>1:80及H>1:160者有诊断意义;若动态观察,持续超过参考值或较原效价升高4倍以上更有价值。若O,H均升高,提示患伤寒与副伤寒的可能性较大;O不高H高,可能是预防接种或是非特异性回忆反应。0高H不高,可能是感染早期或与伤寒菌0抗原有交叉反应的其他沙门菌的感染。 临床常见病原体检测 医院内感染:入院时无症状,在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或出院后48小时发生的感染。 最小抑菌浓度:稀释法所测得的某些抗菌药物抑制检测菌肉眼可见生长的最低浓度 E实验:是结合稀释法和扩散法原理和特点而设计的一种操作简单,精确测定MIC的一种方法。 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 1HBsAg: 存在于Dane颗粒的表面的糖蛋白。作为HBV感染的指标之一,见于急性乙肝的潜伏期,发病时达高峰,如果 发病后3个月不转阴,则易发展成慢性乙型肝炎或肝硬化 2抗-HBs:是一种保护性抗体。阳性提示机体对乙型肝炎病毒有一定程度的免疫力,常见于接种乙肝疫苗或抗-HBS免疫球蛋白者 3HBeAg: 其阳性提示乙型肝炎处于活动期,并有较强的传染性,HbeAg持续阳性,表明肝细胞损害较严重,且可转为慢性乙型肝炎或肝硬化 4抗-HBe:抗-Hbe阳性意味着大部分HBV被消除,复制减少,传染性降低,但并不表示没有感染性 5抗-HBc:主要包括IgM、IgG、IgA。抗-HBc检测也可用作乙型肝炎疫苗和血液制品的安全性鉴定和鲜血员的筛选,抗HBc-IgM既是乙肝近期感染的指标也是HBV在体内持续复制的指标,并提示患者有传染性,抗HBc-IgG是既往感染的指标,用于乙型肝炎流行病学的调查。 简述乙肝两对半试验的项目以及临床意义: 常见模式 HBsAg HBsAb HBeAg HBeAb HBcAb 大三阳 + - + - + 小三阳 + - - + + 未感染 - - - - - 有免疫力 - + - - - 急性感染 + - - - + 感染恢复期 - + - +(-) -(+) 乙肝恢复期 - - - + + 实验诊断学复习重点及试题 参考范围:所有抽样组测得值的平均值加减其标准差即为参考范围。 危急值:指某些检验结果出现异常超过一定介值时,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医师必须紧急处理,称之为危急值。 网织红细胞:是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完全成熟之间的过渡型细胞。 异型淋巴细胞:机体受病毒感染后,由正常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转化而成的一种病理细胞。 分为:I型,II型,III型 血沉:指离体抗凝血静置后,红细胞在单位时间内沉降的速度。 正常骨髓象特征:骨髓增生活跃;粒红比值正常;粒系和红性活跃, 各阶段细胞比例正常,各阶段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的百分率、各阶段比例及细胞形态无异常;巨核细胞易见到;可见少量非造血细胞;无特殊异常细胞及寄生虫。 交叉配血:常用试管法进行。将受血者红细胞与血清分别与供血者的血清与红细胞混合,观察有无凝血现象。 输血原则:输血前进行交叉配血试验;为避免输血反应,坚持同型输血;短时间需要大量的血,要将供血者与受血者做交叉配血试验,还要将供血者之间做交叉配血试验。 尿管型:以蛋白质、细胞及其崩解产物在肾小管、集合管管腔内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蛋白凝聚体,为尿液有形成分中最有诊断价值的成分。 管型的形成机制:有促进形成管型基质的清蛋白,以及由远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特异性分泌的Tamm-Horsfall糖蛋白等;肾小管仍有浓缩及酸化尿的功能;仍存在可交替使用的肾单位。意义:复合型透明脂肪管型是肾病综合征的重要标志物;粗颗粒管型出现则提示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及药物毒性所致肾小管损害;白细胞管型多见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等肾实质感染性疾病,可作为上尿路感染的标志物。 脑脊液的采集:一般通过腰椎穿刺采集,必要时从小脑延髓池或侧脑室穿刺;将标本分别收集于3个无菌小瓶中,每瓶12ml,第1瓶标本常混有血液,可做细菌培养。第2瓶作化学或免疫学检查。第3瓶作一般性状和显微镜下细胞检查。要求:应立即送检;不能及时送检的标本保存于24环境中,一般不超过4个小时。 止血与血栓检验项目选择与评价:血栓与止血的检测主要用于出血倾向、出血病患者以及血栓前状态、血栓病患者的临床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等,也用于抗血栓和溶血栓药物治疗的检监测 肝脏疾病的常用实验室检查:蛋白质代谢检查、脂类代谢功能检查、胆红素代谢检查、胆汁酸代谢检查、摄取排泄功能检查、血清酶及同工酶检查 内生肌酐清除率:肾单位时间内把若干毫升血液中的内生肌酐全部清除出去的能力。 糖尿病的生化检测指标及其临床意义: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血清胰岛素检测和胰岛素释放试验血清C-肽监测、糖化血红蛋白监测、糖化血清蛋白检测、1型糖尿病自身抗体的检测 心脏疾病相关的生化检测指标:心肌酶检测、心肌蛋白检测、缺血修饰清蛋白检测、糖原磷酸化酶、脂肪酸结合蛋白、肌球蛋白轻链和重链、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 心血管病风险预测的主要实验室检查项目:血脂、炎症反应、凝血因子、盐类物质与高血压、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皮质功能、肾上腺髓质与交感神经功能。 甲状腺疾病实验室检查指标:甲亢甲低相反。 常见急性时相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转珠蛋白。 肿瘤标志物:指在肿瘤的发生和增殖过程中,由肿瘤细胞本身所产生的或者是由机体对肿瘤细胞反应而产生的,可以反映肿瘤存在和生长的一类物质。 自身抗体:指抗自身组织、器官、细胞及细胞成分的抗体。 病毒感染免疫抗原、抗体检测的主要临床意义:抗原检测阳性表明患者感染流感病毒;抗体检测结果阳性可回顾性诊断患者曾经感染过流感病毒。 乙肝两对半检测的主要指标及其临床意义:HbsAg为乙肝患者血清中首先出现的病毒标志物,作为乙肝的早期诊断和普查;抗-HBs是一种保护性抗体,是机体感染或接种乙肝疫苗的标志;BHBeAg阳性是乙肝传染性的标志;HbcAb是乙肝病毒存在的直接标志;抗-HBc-IgM是早期HBV感染的特异性血清学标志。 血液细菌培养标本采集要求:无菌、采血部位一般为肘静脉;血标本接种到培养瓶后,轻轻颠倒混匀以防血液凝固;成人采血量是10ml/次,儿童15ml/瓶;只要怀疑血流感染,应即刻采集;采血培养尽量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进行。、体位性蛋白尿、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管性蛋白尿、织性蛋白尿尿蛋白定性多±+,定量为0.51.0g/L)、溢出性蛋白尿 化脑、结脑、病脑脑脊液变化特点: 疾病 外观 蛋白质 葡萄糖 氯化物 细胞 细胞分类 细菌 化脓性浑浊、脓显著增显著降低 稍低 显著N为主 可见致病菌 脑膜炎 性、有凝块 加 增加 结核性脑膜炎 病毒性脑膜炎 雾状微混、增加 薄膜形成 清洗或微混 增加 减少 显著减少 正常 增加 早期N为主,抗酸杆菌、结后期L为主 核杆菌阳性 L为主 无 正常或稍高 增加 肾清除率:单位时间内双侧肾脏能降多少毫升血浆中的某物质完全清除能力。 红细胞、白细胞增减的主要临床意义:RBC减少见于各种贫血;RBC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生理性WBC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采血部位不同;病理性WBC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病理性WBC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成年男性Hb:120160g/L,RBC4.05.5×1012/L;成年女性:Hb:110150,RBC3.55.5×1012/L。成年人WBC:410×109/L 一、单项选择题 1成人女性血红蛋白正常参考值为多少gL A.100140 B.140170 C.120160 D.110150 E.170200 2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均增高的心脏病是 A.高血压性心脏病 B.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C.冠心病 D.贫血性心脏病 E.风湿性心脏病 3网织红细胞减少见于 A.上消化道出血 B.缺铁性贫血 C.溶血性贫血 D.再生障碍性贫血 E.白血病 4下列正常值中错误的是 A.网织红细胞0.0050.015 B.白细胞计数(4.010.0)X109 C.嗜酸性粒细胞0.5%5% D.嗜中性粒细胞20%40% E.血小板数(100300)×109 5中度贫血是指血红蛋白量为: A.90g/L B. 90g/L60g/L C.60g/L30g/L D. 60gL E. 30g/L 6.下列哪项属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A.缺铁性贫血 B.溶血性贫血 C.急性失血性贫血 D.巨幼细胞性贫血 E.再生障碍性贫血 7.中性粒细胞增多最常见的原因是: A. 急性溶血 B. 急性中毒C.急性感染 D.大面积烧伤 E.恶性肿瘤 8.下列哪种疾病引起白细胞总数减少: A.尿毒症 B.急性中毒 C.化脓性感染 D.伤寒 E.急性心肌梗死 9有关白细胞计数,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A.10×109/L为白细胞增多 B.4×109/L为白细胞减少 C.化脓性感染,白细胞增多 D.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白细胞可减少 E.白细胞增多和淋巴细胞增多常一致 10.急性失血时血象最早的变化是: A.血小板减少 B.血红蛋白减少 C.白细胞升高 D.白细胞减少 E.血小板减少增高 1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 A.急性出血 B.急性感染 C.过敏性疾病 D.肺结核 E.伤寒 12淋巴细胞增多见于 A.化脓性感染 B.寄生虫病 C.病毒性感染D.皮肤病 E.过敏性疾病 13下列除哪种情况外,都可引起血小板减少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急性大失血 C.放射病 D.脾功能亢进 E.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14出血时间延长见于: A.上消化道出血 B.肺出血 C.脑出血 D.血小板减少 E.红细胞减少 15凝血埋单缩短见于: A.血友病 B.严重肝病 C.无纤维蛋白血症 D.DIC E.纤维蛋白溶解活性亢进 16.网织红细胞明显增多最常见于: A.巨幼细胞性贫血 B.未治疗的缺铁性贫血 C.溶血性贫血 D.淋巴瘤 E.再生障碍性贫血 17.通常作为判断贫血治疗效果和治疗性试验的指标是: A.RBC B.Hb C.Ret D.Hct E.ESR 18.MCH是指: A.平均红细胞体积 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C. 红细胞压积 D.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E.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19.反映红细胞体积大小变异的指标为: A.MCV B.MPV C.RDW D.HCT E.ESR 20.下列哪种成分增高可导致血沉增快: A.白细胞 B.白蛋白 C.球蛋白 D.网织红细胞 E.血小板 21.某患者血液检查结果为:MCV 76fl ,MCH 24pg,MCHC290g/L,应属于: A.大细胞性贫血B.正常细胞性贫血 C.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D.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E.正常人 22.镜下血尿是指尿中红细胞数: A.2个/HP B.3个/HP C.4个/HP D.5个/HP E.7个/HP 23.正常尿液中偶见: A.透明管型 B.脂肪管型 C.颗粒管型 D.白细胞管型 E.腊样管型 24.正常人尿比重为 A.1.010 B.1.0151.025 C.1.020 D.1.015 E.1.0251.035 25.少尿是指24小时尿量小于 A.100ml B.400ml C.600ml D.800ml E.1000ml 26下列哪项是肾性少尿的原因: A.肾动脉血栓形成 B.休克 C.急性肾炎 D.重度失水 E.前列腺肥大 27.多尿是指24小时尿量多于: A.1000ml B.1500ml C.2000ml D.2500ml E.3000ml 28. 酱油色尿易见于 A.血友病 B.膀胱炎 C. 肾盂肾炎 D.蚕豆病 E.缺铁性贫血 29.病人尿中出现哪种管型,首先考虑急性肾盂肾炎 A.白细胞管型 B.蜡样管型 C.脂肪管型 D.上皮细胞管型 E.红细胞管型 30.振荡尿液后,尿液泡沫呈黄色见于 A.药物影响 B.食用胡萝卜影响 C.尿中有血红蛋白 D.尿中有胆红素 E.尿中有红细胞 31下列尿常规一般检查结果中,表示异常的是 A.淡红云雾状 B.淡黄色 C.无特殊气味 D.呈弱酸性反应 E.比重1.018 32尿液有烂苹果样气味见于 A.正常尿液 B.多食水果后 C.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D.慢性膀胱炎 E.膀胱直肠瘘 33尿比重低而固定见于 A.慢性肾炎 B.急性肾炎 C.急性肾盂肾炎 D.肾肿瘤 E.高血压 34下列哪种情况不会出现病理性蛋白尿: A.紧盂肾炎 B.剧烈运动 C.糖尿病 D.药物影响 E.高血压 35尿糖定性持续阳性,最多见于 A.食糖过多 B.肾肿瘤 C.脑外伤 D.糖尿病 E.紧张 36尿酮体阳性,有助于诊断 A.高脂饮食 B.饥饿 C.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D.重症不能进食者 E.妊娠呕吐 37下列检查需留取24小时尿的是: A.尿蛋白定性 B.尿

    注意事项

    本文(实验诊断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和解答集锦.docx)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