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中国政治制度史.doc

    • 资源ID:3436109       资源大小:93.50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国政治制度史.doc

    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历代的国体和政体。所谓国体,即表明国家根本性质的国家制度,是由各阶级在国家 的地位来决定的,反映国家的本质和国家的属性。所谓政体,即国家政权的构成形式。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从属国体。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即研究中国中国国家制度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中国政治制度史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1、君主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婚姻裙带关系贯穿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始终。中国封闭的自然环境,缺少像希腊、罗马等地中海国家较为开放的地理环境好商业因素,家长制关系被保留下来,清王朝灭亡以前的中国政治制度属于一种及其发达的君主专制主义体系,而辛亥革命以来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乃是这一传统专制制度体系向现代民主政治的转型。君主专制主义政治制度体系源于中国独特的国家生成路径。其特点:(1)它以政治暴力所造成的超经济强制权力覆盖并支配社会经济领域。对资源和利益分配具有明显的垄断特性,在这种情况下,无法形成真正的财产私有制度。(2)它以政治暴力所形成的利益垄断造就了对意识形态的垄断地位,从而以政治权威的身份兼取了宗教领袖和文化象征的地位,并在对意识形态所进行的整塑过程中为权力获得永久的合法性资源。(3)在秦以后,开始以中央集权的体制架构为主要和常态的存在形式,在中央政府中通过不断分割相权为代表的贵族官僚权力以实现君主个人权力的无限膨胀,而在中央有地方的关系上,又通过压缩地方势力和分割地方文官权力来实现对地方资源的直接控制与操作。(4)它凭借对主要经济资源和意识形态的全面垄断,全力造就一元化的社会格局,主要通过科举制度,内化了意识形态,还获得了人力资源。(5)在长期的历史演化中,中国的君主专制主义政治制度体系已经演进到了十分成熟的程度,形成了一套完备的自我调节机制,有“封驳”和“谏议”制度,“合议”制度,“监察”制度。2、神权与政权相结合,以神权作为政权合法合理性的依据。古代中国,宗教神学并不发达,论证君主权利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的依据是天命所归思想。汤伐夏“有夏多罪,天命伐之”,武王伐纣“商纣贯盈,天命诛之”, “一人独尊,百姓仰止”,忠成为全体臣民必须遵行的规范。3、政治制度和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学长期影响中国政治制度。一般来讲,伦理道德和政治制度属于不同领域,但是在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中,社会等级关系往往是家庭内部伦理关系的延伸。“父慈子孝、兄良弟恭、君仁臣忠、长惠幼顺”,古代中国主张以道德治国,黑格尔“印度是一种没有原则、没有道德和宗教规律的专制政体,是专横的、邪恶的、堕落的专制政体。而中国是一种道德的专制政体。4、贵族特权好官僚政治伴随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始终,显示中国政治制度的集权化和严密化,残酷化、任意化。大人是官吏的代称,形成官僚政治,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始终有两个几乎不可解决的问题,一是官员必须拥有权利,二是官员不能拥有不受限制的权利。5、行政权力包揽一切,中国的政治是人治而不是法治,在中国古代职无常守,官无常职。6、中国政治制度公开承认不平等原则,肯定社会的不平等,承认特殊权力。政治等级确定社会结构的秩序,中国传统社会正是靠这种等级制度维护社会的相对稳定性。形成中国对政治的崇拜心里。7、中国的政治长期影响文化的发展,最突出的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及满族的剃发。8、政治意识成为民族精神的主体,对政治的无上遵从和自觉服从已经成为国民性的突出特点。9、因俗而治在这种政治背景下,中国的政治具有得天独厚的发育条件,表现出他的总体特征:完全的政治组织、密集的政治人才、成熟的政治权谋。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在中国起源很早,可以追述到三代,尚书,周礼。尤其是周礼是一部较完备的主张史著作,汉代,史记,汉书。后来出现“三通”。 1949年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一度沉寂了30年,直到80年代以后才出现一些研究成果,其中白刚先生主编的10卷本中国政治制度史,代表了我国学界在这一课题研究上的再感最高水平。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起源时期的文献资料:尚书、逸周书、诗经三海经等,研究战国以后的政治制度,有24史,特别是其中的书、志、表,三通,十通。各朝的会要。第一章 中国古代国家组织和国家结构 第一节 皇帝制度和王权政治一、王的起源群队和部落-前国家时期的政治组织:塞尔维肆所提出,群队是一种分散的政治组织,是人类最古老的政治组织形式。它不基于血缘,亦即没有氏族组织。部落规模大得多,20万左右,基本的社会组织是氏族。酋邦前国家时期最后一种政治组织:酋邦和部落明显的不同之处,它已经产生了集中的政治制度。酋长为行使权力已经建立了一个服从他个人的官员系统。酋长一般是终生制,只有在打败仗才有可能失去。塞尔维肆勾画了群队部落酋邦国家帝国这一人类社会的阶段性演变图式。早期国家类型模式:氏族模式和酋邦模式。中国国家的起源其中战争对王权的起源作用很大。中国上古时的王权直接来源于部落酋长制。其中巫术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古代巫师中通行的步法一般称为“禹步”。巫术和政治相结合成为中国早期政治的最主要的特征。而且在春秋战国的理性革命 并没有被彻底淘汰,以一种新的形式(天人和一)塑造了秦以后中国的思维方式和政治文化,因而秦以后中国的政治仍然带有强烈的巫术色彩。政教一体化的权力和社会结构模式也在新的形式下被保存下来,只是皇权代替了王权,儒学代替了巫教。二、皇帝制度皇帝制度是秦始皇一公元前221年创建,到1912年被废除。皇帝制度作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中枢,存在了2000多年,不了解皇帝制度,就不能了解中国的政治制度。1、皇帝的建立中国的最早统治者称“后”,夏后启,从少康开始称“王”,据说文解字解释:王的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代表横贯天地人之间的人。王即天地人的主宰,最高权力的象征。秦始皇:三皇五帝。2、皇帝的名号制度汉代,高祖让叔孙通制定朝仪,“吾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皇帝的正号:皇帝,自称“朕”,民“陛下”,言“制、诏”,印“玺”,臣的文称“奏”,称“昧死”。 在位时有年号、尊号,死后有庙号、谥号、陵寝号。年号是汉武帝首创,皇帝在位的纪年号。尊号开始于唐朝,即在皇帝生前上尊号的制度使得皇帝的名号制度更加完备。尊号由谥号发展而来,但是渐渐失去褒贬之意,多为谀夸之词。 谥号是人死后按其生干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溢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待起的名号。汉多以孝作庙号,高祖和光武帝没有。陵寝是皇帝死后安葬的地方,其名号一般是根据皇帝生前的功过和世系而命名的。3、皇帝制度的特点第一:皇权的至高无上及专制性质首先,皇权可以干预国家的经济和社会事物,社会各个领域在皇权面前没有自主性。其次,皇帝被看作意识形态领袖,有权力对小文化活动进行干预。他可以暴力手段确定国家宗教,并以国家强力消除异端活动,以维护意识形态的统一性。再次,从现代政治学理念上看,皇帝既是国家元首,又是国家一切最高权力的拥有者。掌握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也掌握最高的决定权和监督权。同时也掌握最高的军事指挥权。总之, 皇权凌驾于整个政治机构之上,整个政治机构都可看作是皇权下的执行机关。最后,皇权具有明显的个人性质,且不受法律和任何机构制约,属于专制性权力。从制度设置上看,中国古代发展出了十分庞大的官僚机器,但这个机器的操作者是皇帝。中国古代发达的谏议制度只是对皇帝的决策提供建议,至于宰相制度,虽然分割了一部分,但从制度结构上说,它仍是皇帝下的办事机构,而且其权力一直处于被压缩的状况第二:皇位的终身制和世袭制虽然可以避免因对 皇权 的激烈争夺而引发政治内乱,但十分有限,内部的斗争仍然十分激烈。第三:皇权的神话,借用神突出皇帝至高无上的独尊地位。1、嫡长子继承制度的确立 “太子,天下之本,本一摇,天下震动”,关系到政权的稳定和连续问题,皇位继承制度是历代统治者非常关心的问题,因为君主的权力是权力的顶峰,形成中国2000多年的争权夺利的宫廷斗争。一般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四、后宫制度1、古代后宫等级制度2、女主与外戚干政五、宦官制度1、宦官的起源中国古代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而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在内廷中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官员。“宦”,星座之名,宦者四星在帝座之西,因用以为帝王近幸者的名称。宦官产生的原因:一是生活的需要、二是政治的需要。2、宦官的特点:一是从政治形态方面具有正统性,成为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均有宦官机构,唐朝的内侍省,明朝的24衙门均被纳入国家统治机构,历代的宦官具有国家官员的身份。二是从生存形态方面具有延续性和扩散性,因为具有正统性,所以能够长期继承,时间之长为世界罕见,未曾中断,具有扩散性,从中原扩散到少数民族。三是从规模和制度方面具有完备性,宦官制度的发展十分严密成熟。3.宦官制度的发展演变和宦官专权 宦官在中国出现的很早,根据现有的资料推测,大约早在夏商周的宫廷中可能就有了宦官的存在,至于究竟有多少却难以详考。第二节 古代国家政权的组织演变一、关于原始社会的百官中国古代的职官名称,五花八门,数以万计。官名及其演变的情况最为复杂。古代设官治事是为着加强国家暴力机关(王权)的统治作用。各级官吏凌驾于社会之上。他们仰承君王的鼻息,唯王命是从。下级层层对上级绝对服从,而不是对社会和人民负责,构成官民的对立。这是产生官僚主义的历史根源。二、先秦的职官制度1、夏朝的国家组织夏代是奴隶制国家的雏形。从古书的零星记载,它在设官治事方面可以推想为如下的图式。朝廷官是奴隶制王国的核心人物和当权派。秩宗主管礼仪、祭祀;乐师主管音乐、舞蹈;司徒主管教化,士主管刑法,后称司寇;师主管军队;司空主管水土的治理;虞主管山林;后稷主管农业。地方行政长官称牧,主管本地区的氏族和部落组织;射正主管弓箭;牧正主管畜牧;车正主管造车;庖正主管王室的膳食;啬夫主管奴隶耕作。2、商的国家组织内外服制中央行政制度内服,地方行政制度外服。内服:京畿地区,中央职官;外服,诸侯统治地区,地方的行政长官商王朝职官可分为四类:一是政务官(行政官);尹(尹衡),为辅弼之臣。二是事物官,三是宗教事务官,四是武官。3、西周的国家组织西周职官可分为朝廷官和地方官两类。朝廷官有:三公,执政官,称卿士(事)寮或太史寮,职事官,宿卫官,宫廷事务官。三、春秋战国的国家组织中央官制出现变化:1、进一步以君主为中心2、改变国家官员的世袭制,推行委任制3、宗教官地位下降,神秘色彩逐渐退去4、出现文武分职,出现“相”四、秦汉的三公九卿制(战国形成、秦汉确立)1、中枢长官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秦) 东汉:太尉、司徒、司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三公,丞相管行政,是文官首长,相当于国务院总理;太尉管军事,是武官首长,相当于军委主席;御史大夫管监察,辅助丞相来监察一切政治设施,应该有点象中纪委加反贪局加审计署,相当于台湾的监察院。2、行政长官九卿: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大司农)、少府3、秦汉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东汉末年形成州、郡、县三级制秦始皇时地方行政机构是郡县两级,县以下是乡、亭、里等基层单位。郡守管行政,郡尉管军事,监御史管监察。万户以上的大县有“令”,小县有“长”。县尉管治安、徭役,大啬夫总管全县各项经济事务。此外还有司寇、司马、司空等专职官吏。郡守和县令、县长之下有“丞”,管总务和椽属。五、魏晋南北朝的官制由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演进的过渡期1、中央官制设置八公(大宰、太傅、大保、大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清闲之职,用以尊礼元老功臣。这一时期,掌宰相职权的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长官。开始发生三公向三省制的转化。2、三省制尚书省,皇宫内廷秘书,在东汉后期实际上已行驶宰相之权,魏晋时脱离少府,越居九卿之上。成为名副其实的宰相机构。到梁时,尚书台已正式称尚书省。中书监、令在秦汉时仅为掌宫中书记的小官,内廷管理文件,多以宦官充任。其发展成宰相机构的旧机经历与尚书省大体相近。魏晋时期,逐渐出现了以侍中参政、钳制中书省权力的制度。侍中是门下省的长官,在晋代侍中寺发展 成为门下省,地位与尚书省、中书省并列。属官有给事黄门侍郎,散骑侍郎等。六、隋唐五代的三省六部制1、中央机构-三省六部隋建立后,皇帝以下仍设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一二品官,给元老,都是赠官,并无实权,尚书省、中书省(内史省),门下省掌握国家各种主要权力。皆为三品官。尚书省下设6部,每部各有4司,共24司,但隋的三省制关系及运行仍处于摸索阶段。尚书省是轴心。九寺: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五监: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都水监御史台:唐代的御史台以御史大夫为长,治书侍御史因避高宗李治讳改为御史中丞而为副手。下分三院:台院,殿院,察院。3:隋唐的地方官制道、州、县三级制唐代设州县或郡县皆两级。后、州、县三级制。七、宋朝的二府制1:宋朝的宰执两宋的宰相制度二府制: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分掌军政大权。中书省管行政,枢密院管军队的调遣和给养,三省虽存,实则空官。中书侍郎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同中书门下二品”)成为宰相,加“参知政亭”衔为副宰相。宋最高军政机构为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宋最高行政管理机构为三司,号“计省”,盐铁、度支、户部。长官为计相,地位仅次于宰相。2:宋朝的地方官制路、州、县三级制3、辽、金、元官制三省制转变为一省制辽金元的宰相制度辽的中枢机构分为南北两面官,即南北宰相府和南北枢密院。“宰相”一词,自此正式定为官名。南面官为汉人,管理汉人事物,北面官管理契丹本部事物,下设南北宰相府,由皇族耶律氏和后族萧氏掌权。金的尚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由皇族担任,但下面的左右丞相是实际丞相。设尚书省、丞相府和枢密院。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总领百官和庶务。丞相分左右,下设平章政事。左右丞等副职,在尚书令缺员时,可主持省事,相当宋代的执政。枢密院管军事,军政大权由皇族完颜氏掌握。元代参照宋、辽、金旧制,设中书省总预朝政,其长官中书令由皇太子兼任。中书省派到地方的执行机构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其次为左右丞相(以右为上)全由蒙古人充任。枢容院不用汉人。在战争时期,枢密院设立前线指挥机构,称行枢密院。八、明朝的内阁制-宰相制度的衰弱1:内阁制的确立明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年,撤中书省,并规定永不设丞相,政务统归六部,由皇帝直接管辖,并说以后他的子孙也永远不准再立宰相。在洪武15年,又仿宋制设华盖殿、中和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阁,和称四殿二阁,统称殿阁大学士。这是明朝内阁制度的最初起源。“内阁”,成为管理全国政务的最高官署和皇帝的秘书处,秘书便是内阁大学士。2、明朝的九卿明代以六部尚书、都察院都御史,通政使司和大理寺卿为九卿。3、明朝的地方官制省、府(州)、县三级制明代洪武九年(1376)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司,简称布政司。习惯上称为“省”。明代的州、府长官改称知州、知府(京都所在地称府尹)。九、清朝的职官制度1、内阁和军机处的建立皇太极仿照明制,设内三院和六部,顺治元年(1644)五月摄政王多尔衮进京后,基本上继承了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制度。中央机构是三院八衙门。在顺治、康熙时期,在内阁之上又设有议政王大臣会议,简称“国议”,由满洲贵族组成,汉人不得参预。雍正九年(1729)以后,因对西北准噶尔部用兵,另设一个权力机构,称“军机房”,乾隆时改名“军机处”,成为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核心机构。2、其他的中央机构清代的中央行政机构主要有六部、理藩院、内务府和宗人府等。清代的六部建制大体沿袭明制,但不同之处在于,清有一汉官,必有一满官,而满人班列皆在汉人之前,与大学士相同。实权操在满员之手,办事乃汉人之责。 3、清朝的军事制度八旗军是清皇朝的主要军事支柱。多尔衮虽然设立了绿营兵,人数超过了八旗军,但八旗军仍是清军的核心力量,得到了很大的加强。4、 清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清代实行省、道、府(直隶州、厅同府级,隶于省)、县(散州、厅同县级)四级行政制。省的长官布政使司,府的长官称知府,州的长官叫知州,县的长官叫知县。 第二章 古代官吏的选任制度 第一节 中国古代官员的考选制度一、原始社会的民主选举和“禅让”原始社会由于是民主禅让,所以没有作为统治者的官和被统治的民,部落首领只是管理者。晚期,由于生产力提高,私有财产出现,在部落首领的继承问题上出现争权夺利的斗争。一方面首领的儿子优先有继承权,另一方面暴力夺权的倾向。二、奴隶社会的世卿世禄制所谓“世卿世禄制”,是指国家主要官员都是世袭贵族,国家以赐给世袭采邑的形式支付其俸禄,他们既是其采邑内的最高行政、司法、军事长官,同时还可能担任王室的某个职位。三、封建社会初期的选举制度的变革“以客入仕”1、客卿制度-以客入仕,即拜“客”为“客卿”的制度宾客与客卿和“士”的出现:当时一批有文化、善于谈吐、具有一定才干的人,士的品类复杂,有文学之士,游说之客,将相之才,而养士是一种时尚,也称为“宾客”。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开始大胆启用地位低下才干出众的人.四、两汉时期的察举和征辟察举就是根据考察将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平民或下级官吏推荐给朝廷授予官职的选官方法。五、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始于曹魏。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吏部尚书陈群制订。东汉后期,门阀士族操纵选举,同参与政治的中小地主矛盾,在选官问题上,产生了九品中正制。六、科举制度1: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科举考试是指朝廷允许普通士人和官员自愿向官府报名,经过分科考试,依照成绩授予官职的一种制度。学者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开科取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唐朝继承了这一制度,并进一步完善,成为国家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 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身、言、书、判、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2:宋朝科举的三级考试制度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首先宋代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其次,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第三,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锁院、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第四,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3:明清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黄金时代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监生可以直接做官。明成祖以后,监生直接做官的机会越来越少,却可以直接参加乡试,通过科举做官。正式考试前的预备考试童试:这是考取生员的考试。县试:为童试之初试,考官为知县,府试:县试录取后,可应府试,录取者就可以有资格参加院试。院试:考取生员的考试叫做“院试”,院试录取者称为生员或附学生员,简称“附生”,又叫“痒生”、俗称秀才。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乡试考中的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在会师后当年举行,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新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科举制度的影响: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中国以至东亚、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受科举的影响。孙中山说最早的最好的考试制度。优点:1、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为世界文明史留下厚重一笔。2、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材。3、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弊病1、独尊儒术,排斥多元文化,排斥自然科学,近代单一的考试内容阻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2、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3、考试舞弊成风。第二节 古代学校先秦时期的学校名称有“序”、“庠”、“校”等,校是夏代的学校,庠是商代的学校,序是周代的学校。古代帝王学习之地叫明堂, 周王朝为贵族子弟所设的大学叫辟雍, 西周诸侯所设的大学叫泮官。先秦时期乡学叫庠,即地方所办学校, 国家设立的学校叫国学,夏、商、周三代主要是学在官府的贵族教育,春秋时期社会正在发生根本变革,对人才的需要量增加,教育也终于冲破“学在官府”的局面。出现私人讲学之风。至战国,更出现了学术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墨、道、法诸家相较,儒家以有孔学六经而尤为显赫。汉代最高学府是太学,始创于西汉武帝时期,鼎盛于东汉,立五经博士,西汉和东汉初俱设博士十四人。唐宋元时期的最高学府是太学、国子学。明清时期的最高学府是国子监。入监读书的叫监生。国子监的长官称祭酒(类似校长)。 私人设立的学校叫私塾 ,官府设立的学校叫官学 ,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地方叫蒙馆书院为乐育人才之地,是我国古代公众教育制度的一种,类似学校的教育机构。我国最早官办书院始于唐、盛于宋,自两宋至元、明、清千年之久,对于历代文化的发展,确有一定贡献。书院的主持人古称“掌教”或”主讲”,明代称“山长”,谓其尊同山岳。 第三节 职官的任用和考核制度一、职官任用和考核制度1、职官的任用制度(1)候补之类:待诏、听选待诏,凡士人在等待皇帝诏令授官时,皆成为待诏。初授者曰“听选”,升任者曰“升迁”。(2)试用之类:守、行、试、假、权、除守,指的是初入官的试用阶段,不食全俸。转正后才能得到全俸凡试守的官吏,一年之后,若称职即可转正,不称职或罢归原职,或免职。假,即代理之意。行,通常是指因缺官而以低级官吏行使高级官吏的职务。(3)拜授之类:拜、授、遗诏唐代任命官吏,在官名前还要加“拜”(初任之官)。“授”(天子任官形式的总称)。“除”(再命之官)。“征”(地方官有才干或政绩卓著者,皇帝征其到中央任职)。“守”(试署之意)。(4)兼领之类:兼、判、领、兼,以本官兼其他官职。迁,转官之意。免,汉代有免官之法,有自请免官,惩戒免官,连坐免官等三种。(5)宋代的寄禄官和差遣制:宋代职官制度的一大特点是官员被授予的“官”同他实际担任的职务即所谓的差遣,是不一致的。一般官员都有官、职、差遣三种头衔。官:指正官或本官。差遣:官员担任的实际职务,又称职事官。真正决定官员实权的不是官阶而是差遣。职:一般指三馆(昭文馆、史馆、集贤院)和秘阁中的官职,如大学士、学士、待制等。北宋前期官称和实际职务分离的制度,是当时政治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2、职官考核制度对职官政绩进行考核称“考课”。考课在秦时已初具规模,汉代则更完备,并设立专门机构,汉代规定,每年一小考,三年一大考,由太守考县吏,丞相御史考九卿郡国,考核采取会议形式,公开评议,根据考核情况对官员进行奖惩。在考课中,成绩特别优秀的被称为“最”,给予重奖。在考核中,成绩较差的被称为“殿”,要处以处罚。唐代考课制度更加完备,实行一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三品以上的官员由皇帝进行考核,四品以下的官员分京官 外官两大类,分别指定专人负责。当时主管考课的机关为吏部考功司,设有郎中、员外郎各一名,考功郎中秩从5品上,负责京官考核,员外郎从6品上,负责外官考核。成绩分九等,考核合格后,朝廷发给“考牒”。宋代设审官院和考课院,分别对京官和地方官的考核。宋代考核又称“磨堪”,文官一年一小考,三年一大考,成绩分三等(上、中、下)挨够年资便可,一般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历纸”,强调平时表现,官员将自己平时表现功过上交长官,作用:流于形式。明代考核分考满和考察。所谓“考满”,是评论官员任期内的工作态度,方法是内外官期满三年为一考,六年再考,九年通考,每一阶段考完,均称“考满”,成绩分称职、平常、不称职。所谓“考察”京官六年一次,称“京察”;外官三年一次,称“外察”。考察主要是针对需要处理的官员的审查。考察的对象有贪、酷、老、病、罢等。清代对京官的考课称“京察”,对外官的考核称“大计”每三年考核一次。第四节 职官的品级和俸禄制度一、职官的品级古代官吏的等级划分非常明确,品、阶、勋、爵都是表示职官等级的名号。“阶”表示身份,别贵贱,阶官又称散官,其主要作用是标示官员的身份等级,并无实权;“品”表示尊卑,寓禄秩,是秩序和等级的区别;“职”表示职掌,明确权限。“职事”是官吏的实在职务,是具有实际职权的职官;“勋”无职权无固定待遇,赏给有功战士的荣誉称号;“爵”是统治阶级内部体现不同政治地位的等级称号,最早的爵位与权利紧密相连。爵位:夏代:公、侯、伯、子、男 。汉朝官、爵承秦制,从最低级的公士到最高级的彻候,共20等。汉朝最高爵位是王,汉武帝时为奖励军工和缓解财政困难,曾另设武功爵,允许富人用钱买爵,但不久就停止。曹魏的封爵分为王、公、侯、伯、子、男 唐爵制分九等,有王(正一品),嗣王、郡王、国公(从一品),开国郡公(正二品),开国县公(从二品),开国侯公(从三品),开国县伯(正四品上),开国县子(正五品上),开国县男(从五品上)。清朝的封爵分为王爵和世爵两套。王爵也称为显爵,是封给满族宗室。清入关之前是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蒙古儿泰、皇太极)各领一固山。清入关以后,满洲分为五等爵: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公又分为镇国公和辅国公两种。勋官,虚名,无职权无固定待遇,赏给有功战士的荣誉称号,源于北朝,到唐代成为定制,称“十二转”(等级),受勋者即称“勋官”。二、职官的俸禄制度官吏俸禄与品级有密切关系俸禄是古代国家给于在职官吏的固定报酬,以物质和货币的形式支付,是“世禄制”的基础上发展的,早期国家按照等级高低,分别享有不同数额的“封邑”,封邑的土地和赋税作为“禄”,又称“食邑”秦汉时期官员等级称“秩”,以“石”数来区分官员的大小。秩禄等级有万石(约4900公斤)、中二千石、比二千石(比:比照)、千石至200石(50公斤);秩禄与官职的对应关系是:万石的官职有“三公”、大将军、骠骑大将军;中二千石的官职有御使大夫、九卿;二千石有内史、郡守、200石的有县尉。两汉时期,官吏的俸禄一般都发给粮食,按月领取,以斛为单位,如丞相,月实得斛350,另外该可享受膳食、衣服、医疗及节日赏赐等各种待遇。曹魏的封爵分为王、公、侯、伯、子、男六等。俸禄制度,曹魏多取汉制。晋朝官俸用田帛,第一品50顷,二品为45顷,至九品为10顷。职田外,还有谷、绢、帛。唐朝官吏的俸禄由土地、实物(禄米)与货币(俸料)组成。土地又分永业田和职分田两种,按官员品级高低授予 。其标准是:永业田,亲王100顷,职事官正一品60顷,郡王、职事官从一品50顷,至八、九品正从都是2顷;职分田,京官一品12顷,九品正从都是2顷(免官退出);唐还每年发给官吏禄米,正一品700石,从九品30顷;解官在家者,按退休官吏发半禄。此外还发给月俸钱(补贴)。宋代的官员俸禄,除了俸钱、禄米之外,还有茶酒钱、职钱、给券(差旅费)、厨料、薪炭、纸张、马料、仆人的衣食等。宋俸禄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兼官兼薪,徽宗时,竟有一身兼有十余俸者。明初官员俸禄全部发米,偶尔发钱钞。例如正一品月俸米87石,按当时正常米价4石值银1两,折银不足22两,正七品每月所得米7石5斗,折银不到2两,可见明朝的官俸之低已到了不合情理的地步。清朝实行俸银禄米制。宗室爵,亲王每年1万两,禄米5000石,爵位最低的奉恩将军,每年俸银110两,禄米55石。异性封爵:一等公,年俸银700两,禄米350石,最低的恩骑尉,年俸银45两,禄米25石5斗。内外文武官员,不分满汉,皆按官品发放。京官有俸银、禄米和恩俸,外官有俸银、养廉银,而无禄米,但各项收入相加,远高于京官。三、职官的服饰制度秦汉区分等级的主要有冠、绶。文官一般戴进贤冠,冠上有突起的梁,一般公侯3梁,最低是一梁。另外“绶”是区分官职高低最明显的标志。先秦时,“绶”是贵族、官员佩带玉饰时系玉的彩色丝带,又称组。秦汉时,官员用绶系官印,佩带在身上,后来为了表示地位的高低和权力大小,官员可以不带官印,但必须带印绶,使人一目了然。秦汉的“三公”“九卿”等高级官员分别用金印紫绶和银印青绶,所以人民常用“金紫”和“青绶”来作为高级官员的代称,并以“解绶”和“解组”来表示辞官。秦汉时职官的服装都是黑色。秦始皇自以为得水德,色尚黑,于是官服也用黑色。唐朝官员服饰的颜色依散官而不是移职事官。据说唐初官员服饰只有黄、紫二色,贞观时始令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服绯(朱红)。从官服的颜色、冠的形制、笏板的质料和佩带的饰物上,就能看出官员品阶的高低。佩带的饰物主要有腰带和鱼符,鱼符源于古代虎形兵符,以示官员的权力,五品以上岁身佩带,并有鱼袋盛放。宋初规定的官服颜色制度一如唐朝,神宗改制后,官品改为九品18级,官服颜色也改为四品以上服紫,六品以上服绯,九品以上服绿。宋代官员的服饰中没有鱼符,走有鱼袋,袋上饰有金银鱼形,系于带上,垂于身后,可显示官品之贵贱。官员佩带鱼袋的做法,宋以后就取消了。明朝的官服,除颜色有区别外,对上面的绣花图案 也有不同要求。在服色上,明代规定一至四品为绯色,五至七品为青色,八九品为绿色。对于官服所饰的图案,规定上绣动物,自一品至九品,文官绣鸟类,武官绣兽类。类似这种做法在元朝就有,当时规定自一品至七品,在不同颜色的官服上分别绣上大小不同的花朵,八九品不绣。清代的官员服饰与过去有较大区别,官员的服色不分品级,只有皇子和特别赐允的亲王、郡王可用金黄色,百官袍服一般为石青色或绀色(深青带红)。清代官员服饰的重要区别在于“顶子”和“补子”。“顶子”是指帽顶上的帽珠。不同品级的官员,所用的帽珠的质料也不同,当官员被罢免时,首先要摘去头上的帽子,因为帽珠是他身份的重要标志。清朝官员在袍服外面要罩一件襟褂,叫做“补褂”,补褂的前胸和后背各有一块绣成的图案,称为“补子”,补子的图案是文官为鸟类,武官绣兽类;御史监察系统的官员则不分官品,都绣獬豸,因为传说这种神兽能辩曲直。此外,清朝高级官员帽顶后面还拖着一束孔雀翎毛,称为花翎。翎上的圆圈状花纹叫眼,于是又以眼的多少显示等级,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由于清统治者信奉佛教,佛教的念珠也影响了清朝官员的服饰,清朝规定,官员在穿朝服时,都要带上108颗圆珠,称为朝珠,不同品级的官员的朝珠质料与 穿珠丝线的颜色也都不同。清朝冠顶、补服饰物表品 级冠 顶补服 图案文官 武官一 品红宝石 仙鹤 麒麟二 品 珊瑚 锦鸡 狮子三 品 蓝宝石 孔雀 豹四 品 青金石 雁 虎五 品 水晶 白 熊六 品 鸳鸯 彪七 品 素金 鸿敕 犀牛八 品 阴文楼金花 鹌鹑 犀牛九 品阳文楼金花 练雀 海马豆丁网(DocIn)是全球优秀的C2C文档销售与分享社区。 豆丁允许用户上传包括 .pdf, .doc, .ppt, .txt 在内的数十种格式的文档文件,并以Flash Player的形式在网页中直接展示给读者。简而言之,豆丁就如同文档版的Youtube。现在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文档会上传到豆丁,正基于此,豆丁将致力构建全球最大的中文图书馆。 豆丁努力使世界上任何人都能够自由地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文档资料只通过少数、单一的出版物来传播的时代已经结束。现在,互联网给文档资料提供了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渠道,豆丁希望能够给每个独立的文档持有者利用这个新机会的方法。现在,我们为原创人群提供安全、自由、民主、便利的文档发布与营销平台。借助豆丁,你可以为你的文档定价,并通过豆丁发表到不同博客、论坛、联盟中,进行广泛传播,在分享的同时获得收入回报。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政治制度史.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