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期末测试题1.doc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期末测试题题一:结合材料1分析,如何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字数不得少于1000字)材料1:当今世界的全球化存在着明显的不对称性,一是发达国家强调商品交易和资本投资的自由化,但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流动却采取了严格的管制措施,二是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但对于本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和高技术产业的投资采取多种形式的保护措施,全球化中的这种不对称性对发展中国家是不利的。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关系,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相结合。要坚定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参与全球化的进程,同时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要大胆地学习和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和管理等方面所创造的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要坚决抵制资本主义社会中各种腐朽的东西和敌对势力对我进行“西化”和“分化”的图谋。要引进先进技术,但必须把引进和开放、创新结合起来,大力进行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国际竞争能力。要积极扩大商品和服务的出口,不断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同时要充分发挥我国市场广阔的优势,始终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要利用国外资金,积极吸收国际投资和跨国公司投资,同时更要重视自己的积累,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注重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正确处理开放、发展与安全的辨证关系,始终保持对关键行业和领域的控制力。(材料来源:2008-11-25 光明日报)题二:结合材料2分析,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及实行市场经济的必要性。(字数不得少于1000字)材料2:计划经济的记忆从老北京的“秋菜指挥部”说起“大白菜从种到收,都是一场有计划、有组织、惊心动魄的战斗。”北京市菜蔬公司副总经理张来喜说。当然,这说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当年。区区一白菜,因为“关系国计民生”,从种植到上市,从贮存到销售,都由政府部门严格下达计划。为了保证“每人每天一斤菜”的计划供应量,从1959年起,北京市政府每年都要动员各种资源进行社会性的大白菜销售、贮存,这便是“冬贮大白菜”说法的由来。“头伏萝卜二伏菜”。京郊6月中旬麦收,几十万学生、干部、战士下乡拔麦子,被称为“龙口夺粮”。随后便在麦茬地播种大白菜,长成的大白菜在11月初集中上市。当时的北京市常住人口四百万,用每人每天吃一斤菜的平均数字计算,再加上损耗,一个冬天,全北京起码要吃掉2亿公斤大白菜。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这个数字最高时曾经达到3.5亿公斤。收割季节,要在立冬之前把地里的白菜全砍下来。各区县菜蔬公司生产科的工作人员走遍菜地去给白菜分级定价。更紧张的还在后面。几亿公斤大白菜要在十几天时间内完成从产地砍收到运往全市各处销售的整个过程,所有白菜必须赶在每年11月中旬初霜之前就由市民买回去分散贮存,否则大白菜一冻,百姓一冬天就没了菜吃,冻后一化,流汤的大白菜就能臭遍街巷。为了统一协调指挥冬贮大白菜的集中上市,专门设立了一个名称听上去很有点“前敌”色彩的机构,叫“秋菜指挥部”,分市、区两级,市秋菜指挥部由副市长挂帅,计委、商委、财政局、物价局、菜蔬公司、交管局、运输局、公安局、环卫局、气象局等多个部门的主管领导参加,“规格”非比寻常。年过七旬的孙毓楼从1987年起直到退休,一直担任原北京市菜蔬公司党委书记,作为北京蔬菜供应权威渠道“掌门人”的他,在“秋菜指挥部”里只是一个办公室主任。“集中上市一个多星期,很少有凌晨一两点之前能下班的。”他回忆说,“把这段时间形容成一场战役,真是一点不夸张。” 满街长龙买白菜四十岁以上的北京人,未曾在寒夜里排过买大白菜的长队的,大概没有。全市1200个菜店和临时售菜点,个个人头攒动,用帽子、大衣、围巾、口罩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的男女老少们,怀揣副食本,在街头排成一条条蜿蜒的长队,缓缓向前蠕动。菜店的样板台上,冬贮白菜被分成一级、二级、三级和等外几类分别展示出来,供市民根据定量分级购买。上市前,物价局已经对大白菜进行了分级定价,以1986年为例,包心严实的青口大白菜是一级菜,每公斤6分6厘,七成心以上的是二级菜,每公斤6分,更差的三级菜每公斤5分4厘,几个等级的大白菜搭配着卖,每家都有固定的限量,有钱也不能全买一级菜。“谁也不敢营私作弊,排着长长的买菜队伍,什么都在老百姓眼皮底下摆着呢。”张来喜说。集中供应期上市的大白菜,有政府财政补贴,菜价相对便宜。过了集中上市期,零售的大白菜没有补贴,价格就要比集中供应期贵得多。当时的人们用“冬贮菜”和“议价菜”的不同称呼来区分这两种大白菜。在少有其它蔬菜替代的年代,如果靠“议价菜”度过冬天,可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因此,尽管过了集中上市期也能买到大白菜,还能省去不少贮存的麻烦,可绝大多数人还是选择一下子买几百公斤大白菜,存在家里慢慢吃。张来喜当时是北京市菜蔬公司物价科的一名工作人员,因为日夜不息地在“秋菜指挥部”加班,没时间排队买菜,只好抽空悄悄走个“后门”。每次他都是找到宣武区小马厂一菜店的张经理,还没开口,对方已知来意:“还是老样子,你晚上带副食本过来,我给你留够了白菜,留辆板车,回头你自己运回家去。”于是张来喜会在半夜里敲开菜站的门,把自家的白菜拉回去。“全小马厂一菜店的定点住户里,可能只有我一个人是这样走后门,别的住户,不管是领导干部也好,普通百姓也好,都得拿着副食本在菜站排队买菜。”张来喜说,“忙碌两个月,就落下了省得排队等白菜这点好处。”就这样,还总是受到排队的人们的诘问,一边推着板车一边四下解释的窘境几乎年年都伴随着他。白菜上市时节,买菜就是京城里关乎民生的头等大事。卖菜的,一路绿灯。原本禁止马车进城的北京,无论大街小胡同,对马车统统解禁。大卡车车窗前放一张蓝色衬底、画着棵大白菜的车证,便可以在天安门前畅行无阻。买菜的同样一路绿灯。双职工家庭两口子都要上班,可以直接向单位请半天假,理由就是“买冬贮大白菜”。遇见这个理由,单位不能视为私事,得立即准假。等到一车车白菜搬回家,当晚,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醋溜白菜、白菜熬豆腐什么的热腾腾地端上来,北京人的心里就踏实了。一年里贴掉两座立交桥从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物价整体水平逐渐上涨,但白菜的价格却很少变动。以一级菜为例,1974年4分钱一公斤,1980年5分钱一公斤,1992年大白菜购销放开时9分4厘一公斤,近20年时间,大白菜价格始终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这当然是因为政府给了补贴在里面。冬贮白菜卖到6分钱左右一公斤的时候,地头上的收购价大约是4分钱一公斤,摊进流通环节的各项费用,实际上每公斤白菜的成本大约要在1角5分钱左右,其间的差价,全部由北京市财政来负担。“1986年北京市财政一年能动用的资金大概是40多亿,光一个冬贮期花在大白菜上的财政补贴就是四千万元。”孙毓楼回忆说,“菜篮子在当时绝对是头等大事。”不仅冬贮大白菜,曾经,北京人菜篮子里几乎所有的蔬菜都带有政府财政补贴的印记。当时的北京,每年要经历4月和8、9月两个蔬菜淡季。每年4月是“南菜北运”的最后时期。每年8、9月份则从河北、山西和内蒙古自治区调运菠菜、青椒、西红柿、蒜苗等蔬菜,每年的调菜量在4万吨上下。再加上储运、保鲜、经销等层层成本,市财政一年对蔬菜的补贴少则几千万,多则上亿。当时的市领导曾算过一笔账,北京市每年用于蔬菜补贴的花销,相当于两座立交桥的造价。分水岭:1989年“爱国菜”大约是在17年前,1989年,大白菜遭遇了一次被“抢救”的命运。这一年,北京同样遇到了大白菜生产过剩、卖不出去的情况。当时的大白菜有着非常神气的别名,在遍布京城大街小巷的菜站里,堆满了新鲜的大白菜,黑板上大大地写着几个字:“爱国菜”。“现在回想起来真有意思。”孙毓楼提起1989年的冬天忍不住哈哈大笑,“上了几次电视,号召大家买白菜。在电视上讲大白菜如何有营养,常吃对人的身体有好处。”那年也赶上多年不遇的暖冬,地里的大白菜长得格外茁壮,等到收割季节,8万吨大白菜一下子成了卖不动的积压货。市政府不得不紧急动员全市各个机关、学校、工厂和部队购贮大白菜。有的单位直接把大白菜买回去当作福利分给职工。有的单位是职工买了白菜后可以报销。连市长都亲自到菜站推销白菜。媒体机器也开动起来,电台里把“清早起来吃白菜,晚上回来白菜吃”编成了歌曲,报纸上连载着“佛手白菜”、“荷花白菜”、“糖醋白菜”、“蒸酸白菜”、“烧熘白菜”等各种新奇的做法。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里有一集讲全民买萝卜,其实影射的就是推销大白菜。那一次的大白菜滞销危机,在行政力量促销下得以度过。当时的人们并没有意识到,1989年这一场京城全民买“爱国菜”的运动,恰好是大白菜地位变化的一条分水岭。同一年,作家刘震云在他的中篇小说一地鸡毛中,通过对主人公小林的心理描写,清楚地记载了大白菜地位在普通人心目中的变化“年年买大白菜,年年上当。买上几十棵便宜菜,不够伺候它的,天天得摆、晾、翻,天天夜里得归拢到一起码着。这样晾好,白菜已经脱了几层皮。一开始是舍不得吃,宁肯再到外面买;等到舍得吃,白菜已经开始发干,萎缩,一个个变成了小棍棍,一层层揭下去,就剩一个小白菜心,弄不好还冻了,煮出一股酸味。每到第二年春天,面对着剩下的几根小棍棍,小林和小林老婆都发誓,等秋天再不买大白菜。可一到秋天,看着一堆堆白菜那么便宜,政府在里边有补贴,别人家一车一车推,自己不买又感到吃亏。这样的矛盾焦急心理,小林感到是一种折磨,其心理损耗远远超过了白菜的价值。”从此之后的几年时间里,雄霸北京人冬令餐桌数十年的大白菜逐渐让出了当家地位,开始泯然于其它蔬菜。题三:结合材料3分析,我国如何更好地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字数不得少于1000字)材料3:走出国门闯天下的海尔 在实施国际化战略的中国企业中,青岛海尔集团可谓“敢为天下先”。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走出去”,1998年后又开始到海外投资办厂。回顾海尔走过的脚印,对于那些不甘寂寞的中国企业来说,是件很有裨益的事情。海尔为什么要“走出去”? 人们对海尔舍弃国内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到海外投资办厂的做法曾有一些不同议论。对此,海尔的带头人张瑞敏说:“不是你想不想走出去,而是整个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已经没有国内、国际市场的区分,都是国际市场,对手也不再只是国内同行业,而是国际同行业。如果你不融入到全球经济当中去,哪里有你的地位?哪里有你的品牌?企业没边界,如果你不接受,你就不可能进入网络经济时代。” 海尔人走出去十几年,一个最深的体会是:与在中国制造出口海外相比,到海外当地制造的最大优势,就是可以快速获取并满足当地用户的需求,因为只有及时创新并迅速适应海外市场的变化才能真正实现“世界级制造”。 海尔人走进美国并扎下根,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美国,不仅本身的家电业极为发达,而且各国的家电名牌荟萃。海尔1994年开始打入美国市场,经过几年摸索,决定投资3000万美元在南卡罗来纳州建设占地445万平方米的工业园,并于2000年3月投产冰箱,同时在洛杉矶设立了设计中心。海尔人置身美国本土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美国用户的喜好和市场的需求,并根据当地的需求变化很快设计、生产出新的产品,比如海尔人发现,具有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500升以上大冰箱,成为美国高端用户的最新需求。海尔南卡州厂根据美国用户的需求,吸收美国企业制造对开门大冰箱的技术,设计、生产出一种新型的对开门大冰箱成为美国市场的主流产品。 海尔在美国市场的冰箱销售总量,早在2001年就达到150万台,南卡州厂也实现了当年投产当年赢利。海尔对美国市场调查后生产的小型家电,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于2002年就达到50%,其中小冰箱与酒柜的市场份额双双超过60%。如今美国的沃尔玛、BestBuy、Sears等大型连锁超市和上千家经销商,销售着海尔250种不同型号的家用电器。海尔在美国市场得以如此成功,独创性是一大因素。他们尽量把每个产品做得与众不同,如将“自由式酒柜”安上遥控数字调温器,将“迈克冷柜”加上革新式的冷却室,满足了喜好别致新颖的美国用户的需求。 张瑞敏说我们到美国去,虽然付出比较高的成本,但是获得的是我们需要的技术和人才。在美国设厂这几年,我们的确受益匪浅。我们可以最先设计出适合美国消费者的产品,可以提前达到美国制定的新能源标准,可以在那里加入美国家电协会,跟他们交流,及时获取最新的行业信息这些对我们来讲是最重要的。至于成本,只要我们生产的产品和美国产品的成本一样,在市场上的售价也一样,他赚钱我也不会亏。为什么有人说不该去美国建厂?是因为思维还停留在自己只能靠廉价劳动力生产廉价产品的思路上,这样思考问题那当然不要出去了。海尔“走出去”的足迹 坚持“先难后易”、“出口创牌”战略的海尔,已经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留下了足迹,仅在海外建成的制造基地就有30处。 设在美国南卡州的冰箱厂,是中国在美国投资最大、占地面积最大的一家企业,在美国冰箱企业中排名第六。为此,南卡州将海尔冰箱厂所在的路命名为HaierBlvd(海尔路),成为美国惟一一条以中国企业品牌命名的马路。2002年3月4日,海尔斥资1450万美元买下位于纽约曼哈顿黄金地段的格林尼治银行大楼,更名为“海尔大厦”,作为海尔在北美的总部。此后,海尔宣布与微软公司共同推进“维纳斯计划”,开始打入美国的信息产业领域。 在欧洲市场,海尔根据当地法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选择了跨国并购的运作方式。2001年6月19日,海尔举行并购意大利一家冰箱工厂的签字仪式,并在法国的里昂和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建立了设计中心,在意大利的米兰建立了营销中心,构建起本土化的白色家电设计、生产、营销链条,海尔人吸收欧洲国家沉淀了上百年的创品牌丰富经验,在当地生产的产品,满足了欧洲市场对环保、节能的苟刻要求。 对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家电巨擎,海尔则采取了建立竞合关系的战略。2002年1月8日,海尔宣布与日本三洋电机建立全面合作关系。根据合作协议,海尔可得到“打入日本市场的支援”,同时承诺“订购三洋的关键零部件,支援其在中国的销售”。海尔还宣布与韩国的LG共同生产数字彩电,与我国台湾的老牌家电企业“声宝”合作,以实现优势互补、互换市场、资源共享、双赢发展。 在亚洲,海尔先后兴建了一些国际合作工厂。这同直接投资建厂比,可以说是一种跨越。因为这种国际合作工厂不用海尔的投资,它们都是当地已有的家电工厂。海尔只是利用自己的品牌优势,从国际市场上拿到更多的定单,然后交给这些国际合作工厂贴牌生产。海尔在世界各地已经建成了20家这种国际合作工厂。 海尔还先后与荷兰飞利浦、德国迈兹、日本东芝等12家国际大公司组成技术联盟,共同进行某一技术领域的开发。由于建立了这种优势互补关系,海尔遍布各地的18个实验室,源源不断地得到了技术和生产支持,始终保持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在100HZ、大屏幕、网络化、高清晰等超前技术产品上遥遥领先。推出了中国第一台全媒体全数字彩电、第一台网络e体化“美高美”彩电、第一套(8件)蓝牙网络家用电器。技术上的不断进步,使海尔买现了从制造需求到制定标准的跨越。海尔先后参加了20项国家标准的制定,还应巴基斯坦政府的邀请,参与了巴基斯坦家电工业标准体系的制定。要不断地“走出去”,就必须得到雄厚的资金支持。海尔从1998年开始打入金融界。在国内,对青岛商业银行、山东省城市商业银行实现了控股,收购了武汉等地的几家保险、证券公司。随后又将触角伸向国际资本市场,在海外成立保险代理公司、财务公司,在纽约成己立了人寿保险合资公司,与法国巴黎巴银行建立了合资公司;2000年,在香港收购了一家投资公司富东港有限公司,以该公司为主体开展海外投融资业务。海尔还通过并购和“借壳上市”途径一步步跨进海外股市:于2001年7月利用香港上市公司“中建数码媒体”,向其母公司购入移动电话制造及分销业务,完成并购后将其更名为海尔中建集团有限公司;2005年1月28日,海尔中建集团有限公司公布,海尔集团完成对了公司的注资计划,公司将改名为海尔电器集团有限公司,这意味着海尔集团搭建起了更大的海外融资平台。“走出去”的海尔越长越大海尔的前身青岛电冰箱总厂是一个年营业额只有348万元却亏损147万元、濒临倒闭的街道小厂。在人心涣散、连换三任厂长仍无起色的困境下,35岁的张瑞敏于1984年12月26日走马上任担任了厂长,也就在这一天,德国的利渤海尔冰箱生产线被引进到厂里,从此这一天成为海尔的标志性时刻。到2004年12月26日,海尔整整走过了20年。20岁的海尔从国内走向海外,越走越强,越长越大,成为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海尔目前在世界各地建立的18个设计中心、10个工业园、30家海外制造基地,使海尔从过去只能制造单一的冰箱,发展到制造包括空调、洗衣机、彩电、电脑、手机等96大门类15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 海尔在世界各地建有与56个贸易中心、58800个营销网点,拥有3000多名全球经理人,产品出口到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欧洲,海尔产品已进入5个主要国家的前5大连锁店;在美国,已进入前10大连锁店;在国内,海尔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四大主导产品的市场份额均达到30%左右,居国内同行业之首。2004年海尔的全球营业额达到1000亿元,是创业初期的29000多倍,成为中国第一个千亿级规模的自主品牌。2004年海尔出口创汇突破10亿美元,海外生产海外销售突破10亿美元。20年间海尔向国家上交了136亿税金,其中2004年上交20亿税金,销售额从1997年108亿元、1999年296.6亿元、2000年406亿元、2001年602亿元、2003年800多亿元到2004年1 000亿元,海尔正经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题四:结合材料4分析,如何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字数不得少于1000字)材料4:文化产品呼唤“中国制造” 电视剧大长今带来了风靡世界的韩国文化热,拯救了韩国迅速下滑的旅游和餐饮业。日本动画产业已占据世界市场份额的62,成为日本第三大产业。美国迪斯尼公司精心打造的花木兰在全球循环放映,总收入已超过4亿美元,成为迪斯尼公司生产的利润最高的影片之一。 今天,以电影、电视、世界杯足球赛、奥林匹克运动会等为代表的娱乐文化产业,已堂而皇之地成为当代世界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作为在全球范围内发展势头最为迅猛的新兴产业之一,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已远远高于全球经济的整体发展速度,被称为21世纪的黄金产业。 这是一场不见硝烟的文化争夺战,在这场“战争”的背后,一组数字不容我们乐观。目前世界文化市场可谓四分天下:美国占有市场总额42.6%,欧洲占有33.9,亚洲、南太平洋国家占有19,其他国家占有剩余的4.5。这是一块诱人的大蛋糕,而在19%的市场份额中,除去日本的10和韩国的3.5,留给中国的还有多少? 许多国家已经看到,作为成长中的文化大国,中国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市场,目前世界上排名前500位的跨国公司多半在我国境内已有投资,欲与国内企业争夺市场空间。美国、加拿大、欧盟国家千方百计想抢占中国市场。他们不仅在电影、电视、VCD影碟等优势项目上增加力度,而且准备大举进军出版业、广告业乃至体育文化市场。日本、韩国也紧盯中国巨大的文化市场,电影、电视、卡通乃至游戏机、玩具甚至花道等等,都在伺机而动。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在文化方面的软实力还远远不能与经济实力相匹配。“汉风劲吹”,这是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理想境界。在我们敞开国门迎接国外文化产品进入的时候,“汉风”在海外还未达到我们预期的高度,我们还拿不出与大长今、樱桃小丸子和迪斯尼相抗衡的文化产品,响当当的“中国制造”仍呼之未出。我们在文化交流、国际竞争和文化贸易中仍处于被动地位。我国的文化产业仍以传统的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广告业等为主体,在发达国家已经广泛开展的创意设计业、动漫产业、网络游戏产业等数字产业在我国仍处于起步状态;产业技术的开发能力还很薄弱,技术支持水平相对较低,在国际分工中仍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条块分割使得文化市场存在着阻碍其发展的三大壁垒:部门壁垒、行业壁垒、地域壁垒,“出身”准入制还相当普及;风险投资与融资体系有待完善;文化企业普通不熟悉国际市场的要求和规则,缺乏全球营销渠道和能力。 题五:结合材料五分析,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下,如何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字数不得少于1000字)材料5:你被全球“化”了么?在京城必胜客吃完比萨饼,走进五星级电影院买了一大包爆米花和一杯可口可乐,坐在可以调节角度的软椅上看美国进口大片。我对十四岁的儿子说:“你现在的日子过得多好,可以和全世界的人一起,同步看西方电影,这在我们那会儿想也别想!你算是赶上好日子,过上了全球化的生活。”“你别美了。你这是被别人全球化了还得意呢。”多年从事经济学研究的丈夫泼来一盆冷水。“咱们中国人没日没夜生产衣服和鞋子,多少汗水凝结成的产品才能换回那么一点外汇,你算过吗?可人家美国人,坐在办公室里动动脑筋,把他们的音乐、影视产品输送给你,不仅赚足了钱,还把这些精神文化的东西扎根在你心里,侵蚀着你的头脑,可你没脾气,挡也挡不住,喜孜孜地就在全球化的幌子下被别人同化了。”一席话惊醒了我。可不是吗?看看周围的人,再想想大家的生活,在今日社会中的每个人,从吃穿住行的物质产品到娱乐消费等精神产品,有多少没有被全球“化”?最近从网上看到一个帖子,讲诉的是一个白领人从早上7点起床到晚上11点就寝的普通一天。7点:在摩托罗拉叫早中醒来;7点至7点20分:高露洁、佳洁士,吉列;7:20到7:50分:雀巢、高乐高;7:50到8:50分:别克、雪铁龙;9点至18点:IBM、诺基亚、爱普生、中国网通、中国移动通讯、中国银行、Google、派克笔、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得基;18点至19点:家乐福、阿迪达斯、耐克;19点至23点:索尼、CCTV;这些陪伴在一些人身边的全球品牌,只说出名字就知道用途。这个相当有代表性的作息时间表,的确是很形象地表现出现代人单调而趋同的“全球化”了的生活轨迹。我们的生活多多少少被全球“化”了,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回想起经常在新闻中看到欧洲人游行反对全球化,曾经非常不理解:为什么欧洲人不愿意融进国际化的生活圈?几年前去欧洲时,经常对他们生活中的慢节奏表示不满,有时会拿美国人的“进步”例子作比较,引起欧洲人轻蔑的哼一声“美国人”?我当时心里也说老欧洲人!你妈妈说的话难道是真理?这样墨守陈规你还能进步吗?(欧洲人做事有一个传统:“我妈妈说这个不可以吃”)。一个人的想法随着见识和视野的开阔在不断变化。这两年再去欧洲,我开始学会去欣赏欧洲独特的风格。欣赏它生活中优雅的节奏;欣赏它恒久风格和色彩的老房子;欣赏它顽强保持自己历史文化的执着;甚至欧洲人眼中漫不经心的眼神也成为欣赏的一部分。欧洲人不愿意接受全球化,他们热爱自己祖辈多年积累下来的文化,他们坚持不懈的保护着它,传播着它,与人们分享着这份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