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西南大学哲学一级学科建设发展规划.doc

    • 资源ID:3434027       资源大小:62K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西南大学哲学一级学科建设发展规划.doc

    西南大学哲学一级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12-2015)一、学科现状 (一)方向和队伍建设西南大学哲学学科现有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在逻辑、语言与认知研究、现代逻辑与人工智能、语言逻辑与语言哲学、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与方法论、环境哲学与经济哲学、美学与艺术哲学基础、审美心理与美育教育、儒家哲学、道教和佛教哲学、政治哲学、应用伦理学等方面取得了高质量研究成果,形成了学科的研究特色。哲学学科团队结构合理,发展势头强劲。目前教学科研人员共30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8人,讲师9人。教师队伍中45岁以下有20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8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何向东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王静教授)。本学科教师毕业于国内10多所名校,其中6人具有1年以上海外留学、访学经历,团队年龄结构合理,形成可持续发展格局。重庆市第二届哲学学科14位学术技术带头人中,本团队占7人。目前本学科设有博士点的四个研究方向为:(1)逻辑、语言与认知研究:依托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大学逻辑与智能研究中心,在现代逻辑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展开与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语言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经济学(博弈论与社会选择理论)、教育学、哲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研究特色包括: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认知问题,注重文理交叉;对博弈和社会选择问题、多主体人工智能系统等展开逻辑学与计算机科学和经济学的交叉研究,注重逻辑理论的应用价值;对当代数理逻辑的基础理论前沿展开研究,注重逻辑的基础理论特色。(2)美学理论与审美文化研究:研究中西美学理论比较、环境美学、审美心理学、现代西方美学与审美文化等四大问题。研究特色包括:注重现代中国美学理论研究;从当代中国实践美学出发研究环境美学;强调美学的实证研究;注重西方美学中的形式主义美学基础理论研究。(3)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马克思主哲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方法论问题和马克思财富理论、基于马克思主哲学视域的现代性问题和科学发展观等问题。研究特色包括:从马克思的实践观出发研究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进行开拓性研究;研究马克思主环境哲学、生态哲学等;研究马克思财富理论体系。(4)宗教文化与宗教管理研究。研究特色有:道教与养生文化、宗教管理、宗教哲学、佛教文化与佛教本土化、宗教音乐理论与实践、宗教音乐史。 (二)人才培养 本学科有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近五年来招收本科生85人,招收硕士研究生368人(授硕士学位数315人),招收博士生31人(授博士学位数19人)。获重庆市优秀博士论文数1篇,获重庆市优秀硕士论文数2篇。 学科注重教学团队建设,2011年获得“逻辑学”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技术哲学和逻辑学获得重庆市优秀教学团队。在教学研究方面,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6项,目前在研教学研究项目2项。出版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3部。本学科还拥有逻辑学国家级精品课程(2006年)。在研究生教学方面,本学科注重推进国际化教学,先后聘请外教20余人次为研究生开设专业课程,大大提高了研究生课程教学的国际化水平。 (三)科学研究 本学科科研成果丰富,整体水平领先。近三年来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58项,其中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3项,2011年和2012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近五年来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自然辨证法研究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20余篇,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60余篇次,在人民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等各类出版社共出版著作20余部。 目前已有4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10项地方项目结题,总经费达179万。在研科研项目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项,省部级项目14项,总经费达298万。近五年来,哲学学科科研人员发表被CSSCI收录的论文178篇,国外A&HCI收录论文1篇,国际学术会议论文6篇。在人民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等国家级出版社出版学科专著17部。学科专著获得7项省级科研奖励,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 (四)社会服务 西南大学哲学学科近年来注重发挥哲学的社会服务功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第一、宗教学学科开展了教育培训、调查研究、文化规划等系列社会服务工作。主要包括:(1)2006年宗教研究所与重庆市民宗委和佛教协会共同举办“首届重庆市佛教高级研修班”。(2)2010年宗教研究所与重庆市委统战部和民宗委共同举办“重庆市中青年教职人员骨干培训班”。(3)杨玉辉教授作为执行组长承担并完成北川县政府委托的“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灾后宗教文化恢复重建总体规划”课题。第二、伦理学和中国哲学学科在社会服务方面做出了较大贡献,主要有:(1)为加强城市道德建设,全程参与重庆合川区“德润合川”战略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工作,并牵头组织力量为重庆市合川区编写德润合川市民道德修养读本。(2)利用学科优势积极开展宏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公益活动,开办国学班(已办3期并有120余人结业),在重庆电视台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座,深受社会各界好评。组织咨询专家团参与重庆市大渡口区“国学馆”的论证与建设,为地方文化建设出谋划策。(3)积极参与重庆市城市道德和公民道德建设工作,广泛深入机关、学校、街道和企业事业单位、医疗卫生机构开展600余次职业道德教育活动,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 第三、逻辑学科在科普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何向东主编“十五”、“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逻辑学教程、新逻辑学概论,发行20多万册,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为逻辑学普及做出了积极贡献。另外,何向东主编的社会科学ABC也属科普贡献。 (五)国际交流 哲学学科一直努力搭建学术平台,推动国际化进程。首先,哲学学科先后邀请世界著名哲学家到我校讲学20余人次,比如美国迈阿密大学苏珊.哈克(Susan Haack)教授、英国牛津大学威廉姆森(T.Williamson)教授、美国纽约城市大学克里普克(Saul Kripke)教授、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范本特姆(Johan van Benthem)教授等等。此外,目前哲学学科还聘请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塞利格曼(Jeremy Seligman)博士、挪威卑尔根大学奥哥特尼斯(Thomas Agotnes)教授两位国外学者每年两次为学生开设课程,并且与哲学相关学科成员展开合作科研,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 在国际交流方面,2009年逻辑学科主办第二届逻辑、理性与互动国际会议,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7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2011年哲学学科举办中英美哲学暑期班。2012年逻辑学科举办逻辑、理性与互动国际会议暨第二届东亚逻辑、理性与互动夏季学校,来自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多位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会议暨夏季学校。 在国际人才培养交流方面,哲学学科近年来先后有五位教师到国外知名大学访问并展开合作研究。目前已派出交换研究生3人,其中2人将在国外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六)学科与科学研究平台 西南大学哲学学科2011年获得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012年获得重庆市重点学科。目前具有的学科研究平台有:1个重庆市重点文科研究基地:逻辑与智能研究中心;三个校级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科技哲学与生态文明研究所;宗教研究所。哲学学科积淀深厚,建设成效显著。 (七)条件建设 在学校和学院的领导下,哲学学科发展的条件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按照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基本制度方针,每年实行科研奖励制度,对获得的科研成果实行分级别奖励制度。在教学条件方面,学院哲学学科图书资料逐渐得到丰富和完善,计算机实验室设备也逐渐得到发展。此外,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挂靠学院,对于哲学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等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八)机制体制 哲学学科在体制机制方面依托政治与公共学院的体制机制进行发展。在新教师聘任方面,逐年提高新补充教学科研人员的要求,人才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在收入分配方面,按照学院统一制定的方案进行实施。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也统一按照学院的安排进行。二、环境分析 (一)高校学科对比分析 (1)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是国内最有影响的哲学院系之一,该院现为国家基础学科(哲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拥有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985工程”创新基地建设项目和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哲学学科为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拥有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目前哲学学科有哲学基地班、国学、比较哲学等三个哲学本科专业,另有宗教学本科专业。哲学基地班专业是教育部批准的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所在学科的所有二级学科均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比较哲学专业参考欧美大学教学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探索出了一种与国际接轨的教学模式。国学专业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与文学院、历史学院以及高级研究中心联办,在教学模式上参酌中国古代书院和牛津、剑桥导师指导阅读及讨论的方法,在师资来源上尽量扩大范围,邀请国内外名家作专题讲座。 与武汉大学相比,西南大学哲学一级学科的优势仅在于逻辑学专业比较突出,在多学科交叉融合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色。然而,西南大学哲学学科与武汉大学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第一、武汉大学哲学学科以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以哲学为主,哲学二级学科发展较为完备。拥有两个国家级重点学科。西南大学哲学二级学科仍待发展,没有国家级重点学科,尚未实现所有二级学科招收博士生。 第二、武汉大学哲学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目前拥有教授30人,副教授15人,讲师8人。学科成员年龄结构分布合理,实力极其雄厚。西南大学哲学学科师资力量与之相比差距很大。 第三、武汉大学哲学学科专业设置十分有特色,国际化程度非常高,专业课教师都开设双语课程。哲学基地班注重哲学基础教育,比较哲学班注重国际化交流,国学班则联合其他相关学院以及国外学校的力量联合开设。武汉大学哲学学科真正做到了哲学教育的国际化。与之相比,西南大学哲学学科的国际化尚处于起步阶段。 第四、武汉大学哲学学科拥有985工程建设平台和211工程建设平台。西南大学哲学学科没有这方面的条件,而且目前学科建设经费较低。 (2)四川大学哲学学科1959年在卿希泰先生等学者的共同努力下重建哲学系(我国高校中最早建立的7个哲学系之一)。1984年,四川大学建立中国高校中第一个宗教学专业硕士点;1990年四川大学建立我国高校第一个宗教学专业博士点;2000年成立“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并成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2年四川大学宗教学专业获准成为我国高校第一个宗教学重点学科;2004年四川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成为我国宗教学领域的985工程建设平台。2011年获得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目前,支撑四川大学哲学一级学科的学术平台还有国家985工程“文化遗产与文化互动研究创新基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俗文化研究所”、老子研究院、国际儒学研究院、西方古典哲学与中世纪哲学研究所等。目前我校哲学学科中有宗教学博士点(国家级重点学科)、美学与文化设计博士点(校自主设置)、中国儒学博士点(校自主设置)和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省级重点学科)。 四川大学哲学学科的主要优势是宗教学二级学科和西方哲学学科,其中西方哲学学科又以古代语言为基础的哲学史研究为特色。与四川大学哲学学科相比,西南大学哲学学科具有自身的优势和差距。主要表现在: 第一、西南大学哲学学科中二级学科比较齐全,尤其是逻辑学学科具有突出优势。师资力量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尤其是有国际学术背景的教师所占比例具有一定的优势。 第二、四川大学宗教学是国家级重点学科,也拥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及985创新基地平台。这是四川大学哲学学科最大的优势。目前西南大学哲学学科也拥有重庆市一级重点学科和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第三、西南大学哲学学科的国际化水平具有一定的优势。目前西南大学的逻辑学科国际化水平已经步入较快发展轨道,教师和研究生都开始与国际学术界接轨。四川大学哲学学科的国际化水平较低。 (二)本学科人才培养社会需求情况分析 哲学学科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量较大,本科毕业生和硕士毕业生的主要需求领域包括: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党政机关、新闻出版等单位从事教学、科研、管理、策划、采编、文秘等工作。还可以任中小学政治课教师、本科生选调到基层锻炼、政府部门公务员等。优秀毕业生可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博士毕业生的主要需求领域包括:高等学校哲学教师(包括师资博士后)、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校研究部门、政府机关的研究部门、企事业单位管理岗位、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公务员等等。三、发展思路 (一)发展目标 把西南大学哲学一级学科建设成为西南地区领先、国内一流并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的哲学学科。学科建设方面,把本学科建设成为一流的哲学理论与应用研究的综合性学科;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致力于培养学术骨干,引进哲学后备力量,打造一支结构合理、实力雄厚、后备力量坚实的学科队伍,为西南大学哲学学科的国际化、前沿化、精品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建立良好的平台;人才培养方面,重点加强博士生的培养,加大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 (二)主要举措 1. 人才队伍是保障:学科必须致力于打造高水平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队伍,努力引进海外留学一年以上的名校博士,或者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的人才。力争每年都有海外著名学者来本学科工作两个月以上。培养优秀青年教师,鼓励科研骨干教师到国外访学,培养在学界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 2.科研质量是生命:学科要注重从追求科研数量到提升科研质量的转变。学科目前已经承揽了一些高水平的研究课题,重点是保证高水平的课题能够出高水平的成果。为此课题负责人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和意识,追踪国际学术研究前沿问题,努力使学术研究国际化,坚持在国内重要学术刊物发表高质量论文,争取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或会议发表论文,出版高质量科研专著,争取高级别科研奖项。带动学科所有的人员积极开展科研,承揽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力争实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的突破。 3. 学科建设是根本:在20122015年期间,依托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努力做好已有的4个二级学科(逻辑学、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宗教学)的博士生招生和培养工作。根据现有的师资力量和相对成熟的条件,结合培养和引进人才,力争在近三年内增设科学技术哲学和西方哲学两个方向博士点,整合伦理学、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研究力量,形成应用哲学方向并开始招收博士生。这三个重点培育的学科简况如下:(1)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本方向负责人是孙道进教授。目前有教授2人,讲师1人。该学科紧密结合国家和地方发展需要,在自然哲学、科学哲学与科学方法论、科学逻辑方面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今后将结合社会现实需要,突出科学方法论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继续努力发掘新的交叉学科研究方向。(2)外国哲学研究。本方向负责人是崔延强教授。现有6位教师,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1人。该学科在古希腊哲学、德国古典哲学、当代西方哲学等方向均有大量研究成果。今后将注重对西方哲学经典的研究,追踪国际学术前沿,努力向国际学术研究水平迈进。(3)应用哲学研究。本方向负责人是邹顺康教授,另有副教授5人。本方向主要整合伦理学、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研究力量,在应用伦理学、国学、政治哲学、管理哲学、文化哲学等方向,结合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体现哲学的应用价值,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人文精神、文化资源、思想价值和理论方法的支持。为了根据各个学科自身的特点把学科规划落到实处,哲学八个二级学科都分别做了规划(请见附件)。4. 人才培养是重点:改革研究生和本科培养模式,突出对哲学问题的敏锐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海外著名高校建立长期学术合作和研究生培养机制,每年邀请著名海外专家学者来本学科讲学,选派部分研究生到海外著名研究机构或高校学习,提升哲学教学的国际化水平;培育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争取更多重庆市优秀博士论文;承担校级、省部级教改项目,做好国家级教学团队及精品课程建设。 在学科总体的建设任务上,努力把西南大学哲学一级学科建设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力争把逻辑与智能研究中心建设成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为此,需要哲学学科全体哲人学子的共同奋斗!同时,我们希望得到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和扶助!哲人孤独,道途艰辛,坚持理想,为哲学精神而歌而求索! 单位负责人:(公章)附:哲学8个二级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122015)马克思主义哲学建设规划(20122015)一、学科现状 马克思主哲学方向负责人为倪志安教授。目前有教授3人,副教授1人。拥有马克思主义博士点和硕士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逐渐显示出特色。目前,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从以下方向展开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马克思主哲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方法论问题、马克思财富理论、基于马克思主哲学视域的现代性问题和科学发展观等问题。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教学团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发表了大量高水平的科研论文,而且获得了省部级教学科研奖励。 国家和社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具有十分广泛的需求:本学科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培养的人才能够更有效地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决策服务,能够更有效地为我国的理论创新服务,能够更有效地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能够在我国中央和地方的党政机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集团,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宣传、教育、管理和咨询工作。二、学科建设目标及举措 1研究方向:在加强本学科点现有三个研究方向建设的基础上,要强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点各研究方向的整体性和互补性,力争在未来三年内,增设12个特色鲜明的新研究方向。本学科点各研究方向,应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理论研究,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用研究,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注重社会实践发展所提出的“新问题”的研究,力争在“十二五”内,进一步凸显出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点研究特色。 2师资队伍:密切结合教学科研的客观需要,努力培养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学术方向、学术风格和学术影响的学科团队。努力建设一支数量适宜、质量不断提高、个人优势明显、团队协作意识强、在本校与学界均具有良好影响的学术梯队。重点支持具有学术研究潜力的教师,力求用5年左右时间,在学科中再涌现出34名在学界有影响的带头人。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选送24位青年教师进国内外著名大学完成博士后培养。引进博士、博士后或副教授12人;新增教授1人。 3人才培养:搞好本学科博士研究生招生、录取各个环节的工作,积极宣传扩大生源,提高生源数量和质量。进一步完善本学科博士研究生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科学设定相关课程及安排,加强课程内容的系统性,认真落实各项教学计划。重视本学科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关注包括读书报告、课程考试、论文指导、论文开题、论文答辩的每一个环节。凡是不符合相关要求的,不组织开题,不推荐答辩;通过切实有效的办法,提高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科研含量和学术水平。加强本学科导师与学生的联系,强化对博士研究生的学术指导和思想引导;加强对博士研究生专业知识的传授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努力提高其科研能力,督促其在校学习期间能够多发表文章;加强导师对博士生的平时指导,特别是博士学位论文的指导。高度重视博士研究生的课堂教学,提高博士研究生课堂教学的科研含量和授课水平,以教师的学术研究带动学生的学术研究,以科研促教学。鼓励、支持博士研究生广泛参加各种学术活动、拓展学术视野。 4科学研究:明确科研定位。本学科的科研定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发展。要继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方法论和社会发展中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积极争取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级科研项目。采取有力措施,调动科研人员申报国家和省部级级科研项目的积极性,从课题论证到成果形成的全过程予以关注和支持。积极开辟和扩大申报科研项目的范围,争取获得更多的国家和省部级级科研项目的资助。提高科研水平和科研质量,强化科研成果中的学术含量,推进科研成果从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除一般科研成果之外,每人每年发表1篇代表本人科研方向的精品论文。继续鼓励团队人员在哲学研究、光明日报等重要报刊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在人民出版社等著名出版社出版高质量的学术著作。深入实际,重视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调查研究。对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要在科研成果中得到体现,鼓励把对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中。通过多种活动和科学研究方式,推动本学科的科学研究:以课题和项目拉动科研;以学术研讨和交流促动科研(出去参加学术界高层次学术研讨会;外请著名专家来校进行学术交流;主办、协办的国内外高层次学术研讨会);以开展深入的社会调研带动科研(从调研中寻求科研课题和科研经费)。 5学术交流:鼓励参加学术活动、开展学术交流和组织学术活动,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同高等院校和社会科学院等系统的学术交流,推进国内和国际的学术交流:积极拓展国际学术交流渠道,通过出国进修和项目合作等形式,与国外著名学术机构和著名学者建立比较稳定的学术联系,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校讲学。争取每五年主办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每年举行一次全国性学术会议;每学期举行一次校内“马克思主义哲学论坛”;围绕重要问题、重大课题不定期召开各种小型学术研讨会;鼓励教师和博士生参加校内外的各种学术会议。学科团队成员每人每年最少要参加1次学术会议,并努力争取能够在会议上作主题发言,以扩大学术影响。中国哲学建设发展规划(2012-2015)一、学科现状西南大学中国哲学学科现有硕士点,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现有教学科研人员4人,均毕业于国内名校,且具有博士学位,其中硕士生导师1人,副教授1人,讲师3人。近年来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2人左右。本学科研究重点为先秦哲学,主攻方向为先秦儒道哲学,特别是孔子、孟子、荀子及老子、庄子的哲学。研究特色是注重推动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化。在科学研究方面,本学科近年来的科研成果不够丰富: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仅1项,尚未有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的专著,发表的论文虽多,但在中国社会科学及哲学研究上发表论文者尚付阙如。同国内一流大学相比,一方面科研成果在数量上较少,另一方面没有产生重大影响的成果。目前中国哲学学科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内部缺乏首脑,外部环境不佳。中国哲学学科在国内属大学科,但在西南大学乃至重庆市长期未得到充分发展。环顾整个重庆市,受过系统的中国哲学专业训练、现正从事中国哲学的教研工作、且具有正高职称者尚无一人,这使本学科的发展遭遇较大困境。二、建设目标及具体举措中国哲学学科的建设目标是尽快使本学科成为西南地区一流、在国内拥有较大学术影响的学科,并且保持本学科的特色和创新精神。具体来说,中国哲学学科近3年内争取达到如下几个目标:第一,为将来上博士点储备资源、延揽人才。第二,现有教学科研人员尽快晋升职称。第三,提升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争取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专著至少2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或哲学研究发表论文至少3篇。第四,争取再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的立项至少2项。为了达到上述目标,可以采取以下三项举措。第一、引进高级人才。中国哲学学科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引进具有正高职称的教学科研人员,特别是在学界具有一定地位的学科带头人1-2人,以便使其整合现有资源,引领我校乃至重庆市中国哲学学科的发展。第二、扶植青年教师。由于种种原因,我校中国哲学专业青年教师的发展滞缓,下一步应当加大对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后、出国访学、参加学术会议的支持力度,从而促进青年教师在学术上的成长。第三、挖掘隐性资源。勉仁书院是我国近现代史上最著名的书院之一,对于海内外一切爱好中国文化的人来说,它赫赫有名、如雷贯耳,与该书院有关联的著名学者如梁漱溟、熊十力、牟宗三、徐复观等均为现当代中国哲学的开山者或海内外公认的学界泰斗。该书院于建国后合并入我校,这是本学科可资利用的现成资源。应当对这一资源善加利用,以便联络外部、发展内部。外国哲学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12-2015)一、学科现状 外国哲学方向负责人是崔延强教授。外国哲学专业现有6名专业教师,全部博士学位,其中2名教授、3名副教授、1名讲师。外国哲学学科自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以来,已招生硕士研究生14届,毕业11届,在校研究生与毕业研究生已逾百人。外国哲学学科近五年来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社会科学战线、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重要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在人民出版社、重庆出版社等各类出版社共出版著作10余部。科研成果获得3项省部级科研奖励。外国哲学学科注重国际交流,推动本学科的国际化进程。近年来先后邀请世界著名哲学家来院讲学,比如英国剑桥大学埃里克.奥尔森(Eric Olson)教授、美国圣约翰大学简.克勒(Jean Clare Keller)教授等。崔延强教授先后到英国、德国大学进行学术访问,陶林教授到韩国首尔参加了第22届世界哲学大会,祝莉萍副教授到美国大学访学一年。二、建设发展举措 外国哲学建设的目标是把外国哲学学科建设成为西南地区领先、国内一流并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学科建设方面,把本学科建设成为一流的哲学理论与应用研究的综合性学科。依托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实现外国哲学学科招收博士研究生。 以崔延强、陶林两位教授为骨干,努力引进或培养另一位教授,搭建起外国哲学博士点导师队伍的平台。培养优秀青年教师,鼓励科研骨干教师到国外访学,培养在学界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 追踪国际学术研究前沿问题,努力使学术研究国际化,积极申报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坚持在国内重要学术刊物发表高质量论文,争取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或会议发表论文,出版高质量科研专著,争取高级别科研奖项。 逻辑学建设发展规划(2012-2015)一、逻辑学科的基本情况逻辑学科2003年获得博士点,2005年获得“逻辑学”国家级精品课程,2010年逻辑学教学团队获准为获得国家级教学团队。2006年由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大学逻辑与智能研究中心,在2011年重庆市教委组织的中期评估中,逻辑与智能研究中心获得“优秀示范基地”称号。2007年以来中心专职研究人员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项,教育部社科基金9项,合计科研经费五百万多元。2007年以来,中心专职人员在中国科学、哲学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等学科级刊物上发表论文48篇,在海外知名学术期刊发表文章5篇,在国际顶尖会议发表论文12篇,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5篇,出版专著、教材10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立项1项,以何向东教授为首席专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逻辑学导论在2009年获准立项。中心获得重庆市优秀教学成果重庆市政府一等奖1项,国家级二等奖1项,第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在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中心着力提高在学术界高层次对话的能力,追踪国际学术前沿研究:2007年8月,与清华大学等单位共同举办了“第13届世界逻辑与科学方法论大会”;2009年1月,中心组团访问了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墨尔本大学等,大大促进了国际学术交流平台的建设。2009年10月主办“第二届逻辑、理性和互动国际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来自包括海外40名专家在内的80多人参加了此次会议。2010年10月成功举办第二届全国认知科学会议, 2012年8月和4月将分别主办“逻辑、语言和计算国际会议暨逻辑学校”和“第五届海峡两岸逻辑教学学术会议”。2007年以来,中心已邀请了国外著名专家10多人来中心讲学。 在人才培养方面,给本科开设的逻辑学是全国逻辑学唯一的一门国家级精品课程。逻辑学教学团队2010年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中心在读博士生20名,已经培养5届博士毕业生,其中1篇博士论文被评为重庆市优秀博士论文,3篇博士论文被评为西南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中心毕业的多名博士生受聘于中山大学、重庆大学等985重点高校。 本中心现有下面三个主要的研究方向:(1)逻辑与认知;(2)现代逻辑与人工智能;(3)语言逻辑和语言哲学。 二、建设目标和举措1.师资队伍建设:在师资队伍方面,虽然逻辑学科联合了校内外研究力量,但就自身的师资队伍而言,仍然存在明显不足。目前,逻辑学科教师共6人,其中1人(涂德辉)即将退休,55岁以上教师3人。真正从事现代逻辑研究的青年科研人才只有2人。科研力量和师资队伍后备力量严重不足,十分不利于逻辑学学科的发展。在今后3年内,应大力加强高素质科研教学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争取在三年内引进或培养1-2名教授,充实博士导师队伍;引进具有海外博士学位的青年研究人才1-2名,补充后备青年科研教学人才。培养一批能够从事科学前沿研究、具备国际视野、具备较高逻辑思维素质的博士或博士后2-3名。培养1-2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1-2名巴渝学者,为进一步培养教育部长江学者做准备。 2.科学研究:争取在未来3-5年使逻辑学科的科学研究再上一个台阶,主要实现的目标如下: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招标项目;努力再次获得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实现逻辑学科研人员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瞄准国内A1类、T类期刊,实现科研论文数量、质量的较大幅度提升。3.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上,进一步做好研究生的招生和培养工作,努力实现硕士生、博士生培养国际化,争取每年选送1-2名研究生到国外学习,争取在三至五年内确立逻辑学科在全国同类博士点中的特色地位。伦理学建设发展规划(2012-2015)一、学科现状我校伦理学学科早在1996年就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是我校哲学学科较早招收硕士研究生的专业之一。但在后来的建设发展中,由于对后备队伍建设不够重视,导致学科梯队出现了严重的断层,影响了自身的发展后劲。2005年我院重新整合各方力量,并借助我校哲学学科整体水平的提升,尤其是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获得,伦理学学科获得了全面发展的新契机。目前伦理学学科有硕士研究生导师四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导师3人。主要研究方向为:管理伦理学、经济伦理学、法伦理学、西方道德哲学和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二、建设目标及措施1.师资队伍建设:虽然我们已经有了一支较为稳定的研究队伍,但队伍的整体实力还不够。针对目前学科发展的客观实际,我们拟定了三项具体措施:(1)加强现有科研和师资队伍的水平提升,我们已有计划地安排有条件的导师在全国重点学府继续攻读博士后以及出国进修。(2)加大高层次研究人才引进力度,我们已面向全国公开招聘具有博士学位和正教授职称的高层次人才,并直接作为伦理学招收博士生后的博士点负责人。(3)加快后备人才培养力度,争取在五年内在引进博士23名,逐步形成具有梯队性的人才队伍结构。2.科学研究:(1)保持传统优势,加强特色学科建设。根据国内伦理学研究发展的现状,结合我院学科结构以及我们的自身优势,我们准备在继续保持经济伦理学、法伦理学、西方道德哲学和中国传统伦理文化这四个研究方向的传统优势外,努力在管理伦理和教育伦理这两个研究方向中取得新的突破。之所以作了这样一个定位是为了突出学科的交叉性以加强特色学科建设。我院于2010年获得了公共管理硕士(MPA)的授予权,公共伦理是其核心课程,加强管理伦理学的建设既有利于推动伦理学学科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在交叉学科中推动特色学科建设。考虑到我校的前身之一是师范大学,加强教育伦理学建设也是为了突出特色。(2)找准主攻方向,全面提升科研整体水平。各个导师根据自身的研究专长和兴趣点确立科研主攻方向,力争在出特色的同时产生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一是力争在2012-2015期间有10篇左右论文在A刊上发表;二是力争在2012-2015期间获得国家省部级课题5项;三是力争出版35本具有一定理论特色的学术专著。(3)加强交流合作,全面拓展学科研究的学术视野。一是加强与中国伦理学学会的联系,积极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争取获得中国伦理学学会的支持;二是加强与各省市伦理学学会和各高校、科研机构的横向联系,建立更广泛的学术资源,寻求更开阔的学术平台;三是加强与哲学研究、哲学动态、道德与文明、伦理学研究等专业学术期刊的联系,撰写高水平学术论文积极投稿,借助专业学术期刊的影响力,提升学科研究的整体水平。(4)积极参与,努力作为,提升我们在全国学术界的影响力。通过几年的努力,我们伦理学学科已经在国内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虽然在全国范围内与其它院校,尤其是东部地区高校相比我们尚存较大差距,但在西部地区我们还是比较强的。目前我们有重庆市伦理学学会副会长二名,常务理事一名;中国伦理学学会理事一名;中国青年伦理学会、中国传统美德研究会常务理事各一名。在20122015年的发展中,我们将继续努力,进一步提升我们在全国学界的影响力。3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上,进一步做好硕士招生与培养工作,积极为尽快招收博士研究生作好一切基础性准备。(1)以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为重点,作好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工作。近几年来,随着我校伦理学学科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报考伦理学硕士研究生的人数和实际上线人数均一直居高不下,与哲学其它学科形成鲜明对比。顺应学校逐步调整研究生招生结构改革的大趋势,我们将以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为重点,进一步做好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工作。(2)突出学术性研究生的培养特色,加强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一是通过精心的科学论证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二是加强对研究生的科研指导,全面提升学术性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三是加强校际之间的交流合作,初步尝试与国内其它具有伦理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校互派交换生。通过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3)建立激励机制,鼓励研究生借助各种发展平台实现自我提升。一是鼓励支持研究生参加国际交流项目,尽可能地为研究生争取到国外、境外大学进修学习的机会;二是鼓励支持研究生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开阔研究生学术视野;三是鼓励支持研究生报考知名大学的博士,加强对研究生考博的相关指导。美学建设发展规划(20122015)一、学科现状西南大学美学方向负责人是赵伶俐教授,共有教授3人。本方向依托美学博士点,研究方向包括:中西美学理论比较、环境美学、审美心理学、现代西方美学与审美文化等四个方面。本学科强调美学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并且注意结合中国美学研究,从中国实践出发研究美学问题。近年来美学方向科研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获得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科研论文。人才培养方面也取得了成绩,2006年获得美学博士点以来,培养了大量美学研究生,在社会实践和科学

    注意事项

    本文(西南大学哲学一级学科建设发展规划.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