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考研真题1.doc

    • 资源ID:3433433       资源大小:182KB        全文页数:4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考研真题1.doc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考研真题社会学研究方法重点问题第一章 导 论1、社会研究的三个基本特征:(1)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研究的主题是指研究所涉及的现象领域或范畴。社会研究的主题首先必须是有关社会的,它涉及人类生活各个方面。当然,社会研究的某些主题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一部分自然现象,但研究的目的、着眼点、焦点等等则与自然科学对这些现象的研究有着根本的不同。自然科学研究的是自然现象的本身,而社会研究探讨的是自然现象与社会世界的关系。(2)研究方式是经验的而非思辨的。所谓的经验性,指的是社会研究必须依据可感知的资料。(3)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也就是说,社会研究者不应该去探讨某一现象“是否应当如此”的问题,而只应去探讨某一现象“状况究竟如何”,或“为何如此”的问题。这种区分的一个关键之处在于所提的问题是“科学的”或者是“非科学的”。例如问题,“是否应当相信有天堂的存在?”“宗教是愚昧的吗?”等等就超出了科学的范围。因为我们无法对其作出经验的观察来进行回答。2、社会研究中的困难社会研究者所研究的是社会现实中的人、人的社会行为,以及与人有关的社会现象,这便给社会研究提出了许多不同于自然科学的难题:(1)人的特殊性:作为社会研究对象的人、人的行为、及其所构成的社会现象和社会产物都是具有主体意识的,有主观意志,不一定与研究者合作;而这种主体主体意识又可以控制、影响和改变人们的具体行为(如“霍桑效应”)。因此,社会研究对于各种社会现象、各种社会行为的解释与预测,常常无法达到自然科学那样高的准确程度。 (2)研究的干扰性:对人们的社会行为进行研究,这种行为本身就可能改变它所研究的行为,也就是说,研究者对被研究对象产生干扰和影响,所“看到”的,实际上是受到研究者出现的影响后的状况。(3) 社会现象的复杂性:研究对象的复杂化,使得研究涉及的相关因素更多。人既是一种生物个体,同时又是一种社会个体,人们的行为不仅受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且还受到所生存的社会环境(包括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家庭背景等)、他所具有的社会关系,以及他所形成的社会互动的影响和制约。因此,与自然科学相比,社会研究者面临更多更复杂的变量,也更难分清现象的原因和结果。(4) 研究受到特定的制约:社会研究除了会受到与自然科学相同的各种自然条件限制外,有时还受到伦理的、政治的因素的限制。例如,社会研究者不能为了探讨“家长的放任自流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而要求家长们不去管教自己的孩子。(5) 保持客观性的困难:一方面,研究者本身也是其研究对象的一部分,难以保持客观、超然的态度;另一方面,研究者与他所研究的对象之间会产生情感体验,这又不知不觉影响他对资料的反应和对研究结果的解释。3、实证主义方法论与人文主义方法论 实证主义方法论:社会研究应该向自然科学看齐,通过对社会现象进行具体、非常可观的观察,通过经验概括得到结论。同时,研究过程还应该是可重复的。在研究方式上,定量分析是其最典型特征。长期以来,实证主义方法论一直占据主流位置。人文主义方法论:研究社会现象和人们的社会行为时,要充分考虑人的特殊性,考虑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之间的差别,要发挥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的主观性,深入人的内心世界去理解其行为及其社会后果。在研究方式上,定性研究是其典型特征。由于这种定性研究方式来自于与定量研究方式所不同的哲学传统和理论假设,因而在实践中常常被人们所忽视。4、社会研究方法论体系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社会研究方法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虽然他们之间有层次上的差别,但各种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和技术都不是各自独立的、互不相关的,它们之间存在十分紧密的内在联系。(2)方法论与研究方式之间存在着一种常见的模式,例如,具有实证主义方法论的研究者,通常采用调查研究、实验研究,以及定量文献研究的方式,以凸显研究的规范性、精确性和客观性;而有人文主义方法论的研究者,则更经常采用实地研究以及定性文献研究的方式,以凸显研究过程的特殊性、深入性和主观性。(3)研究方式和具体的方法和技术之间也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联系。例如,调查研究往往需要运用抽样的方法、设计问卷的技术;实地研究往往需要运用参与观察的方法、无结构访问的方法以及定性资料的分析技术;文献研究往往需要运用内容分析方法、统计分析方法;实验研究往往需要运用随即指派的方法、量表测量的方法等等。5、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比较: 定量研究侧重于、且较多地依赖于对事物的测量和计算。定性研究则侧重于和依赖于对事物的含义、特征、隐喻的描述和理解。(1)从发展的状况看,两者在发展上是不平衡的,相比之下,定量研究方法发展十分迅速,进展也很大,(1)从认识论角度看,两者存在根本区别它们基于不同的范式。定量研究源于实证主义,接近于科学范式;定性研究从属于人文主义的自然范式,力图对社会生活的自然场景加以整体的理解和解释。(2)从研究的逻辑过程看,定量研究与演绎过程更为接近,即从一般的原理推广到特殊的情景中去。主要目标是“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联系,强调在研究中的“价值无涉”和“价值中立”;定性研究基于描述性分析,在本质上是一个归纳的过程,即从特殊情境中归纳出一般的结论。主要目标是是深入“理解”社会现象,认为事实与价值无法分离。(3)在理论与研究的关系上,定量研究常常用于理论检验;定性研究通常用于理论的建构。(4)在研究方式上,定量研究更加强调研究程序的标准化、系统化和操作化,常使用调查、实验、内容分析的方式以及量表测量、结构式访问等资料收集方法;定性研究往往强调研究程序、方式、手段的灵活性和特殊性,常使用实地研究的方式以及参与观察、无结构访问等资料收集方法。由于上述区别,使得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在所得资料的性质及其结果的说明方式上,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5)总的来说,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是我们在社会研究中可以采取的两条途径,给我们提供的是两种不同的画面,不存在谁优谁劣的问题。在社会研究者认识社会现象的过程中,发挥着各不相同的作用。6、研究过程的五个阶段(1)确定研究课题并将其系统化。选择问题阶段受多种因素制约:主观:研究者理论素养、生活阅历、观察角度、研究兴趣;客观:社会环境等。研究问题选择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研究工作的成败。选题阶段主要有两个任务:一是选取主题,二是形成研究问题。(2)设计研究方案和准备研究工具。研究设计阶段由两部分组成:道路选择(为了达到研究的目标而进行的研究设计工作,设计研究的思路、策略、方式、方法以及具体技术工具等各个方面)和工具准备(对研究所依赖的测量工具或信息收集工具如问卷、量表、实验手段等等的准备)。(3)资料的收集。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具体贯彻研究设计中所确定的思路和策略,按照研究设计中所确定的方式、方法和技术进行资料收集,因而也称为资料收集阶段。(4)资料的处理与分析。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收集的原始资料进行系统的审核、整理、归类、统计和分析。(5)结果的解释与报告。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撰写研究报告,评价研究质量,交流研究成果。第二章 理论与研究1、理论的特征 (1)理论来自于经验的实践; (2)理论是一种抽象的、系统的认识; (3)理论的目标是对经验现实作出解释。1、判断理论优劣的标准对于同一种现象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理论来解释。一般来说,判断理论优劣的标准有三条,这就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1)解释范围越广泛的理论越是好的理论;(2)解释越精确的理论越是好的理论;(3)结构越简练的理论越是好的理论。这三条标准决定了理论的解释力。第一条标准反映的是理论的影响面或概括范围;第二条标准反映的是理论的效果或精确程度;第三条标准反映的是理论的效率或节俭性。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这三条标准强调的是理论的不同方面,因而在实际研究中对几种不同理论进行比较时,可能出现不同理论在不同标准上优劣不同的情况。2、概念的功能:(1)提供一种观察或勾画那些无法直接观察到的事物的方式,概念的抽象性对理论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2)概念的发展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思想网络,各种单个研究通过相互连接,使得不同时期的经验得以组织和再组织。如:文化、制度、地位、角色等所形成的思想网络,一直指引着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3、概念作用的大小取决于:(1)有用的概念所指称的现象必须至少是潜在可观察的。潜在可观察的含义是指可以被直接或间接观察到。(2)有用的概念必须是精确的。当我们运用一个概念来描述一个对象时,必须能确切的知道我们所谈及的是什么。(3)有用的概念是具有理论重要性的概念。所谓理论的重要性,指的是它与理论中的其他一些概念相互联系,并且在解释现象上扮演着最基础的角色。4、提炼概念的方式 (1)从理论文献中借用概念;(2)从经验材料中抽出概念。5、变量的分类 (1)根据变量取值的性质不同,可以把变量分为类别变量、顺序变量、间距变量和比率变量四种类型。对应的测量层次分别称为定类层次、定序层次、定距层次和定比层次。(2)根据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把变量分为自变量、因变量和中间变量。6、自变量与因变量在实验研究中,自变量是实验者主动操纵其变动的变量,即实验刺激;而因变量则是受实验刺激影响而变动的变量。在调查研究中,自变量多为属性变量,如性别、年龄等;而因变量多为行为或态度变量。在实际的社会研究中,究竟一个变量是作为自变量,还是作为因变量,或者作为中介变量,要根据研究的理论框架和理论分析来决定。7、假设来源于常识、个人预感或猜测、现有调查资料、现有理论。其中后两种是主要来源。8、两种推理方式假设演绎法:社会科学研究普遍使用两种推理方式: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的过程是从特殊到一般。演绎推理的过程是从一般到特殊。在科学研究中,一般的模式是将这两种推理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种称为“假设演绎法”的逻辑过程。这种过程由四个相互联系的步骤组成:(1)观察一种现象或一组完整的事件;(2)对观察的结果进行概括,试图形成一种能够解释所观察的现象的理论;(3)从这种概括的理论出发,推演出具有逻辑性的某种结论;(4)用具体的材料来检验这种理论,若理论被检验所证实,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说,我们获得了能够解释这种现象的知识;若理论不能被检验所证实,我们就需要修改原始的理论,进行新的检验。前两个步骤采用的是归纳推理,后两个步骤采用的是演绎推理。9、理论对经验研究的作用:(1)作为研究的基础、背景,为研究提供特定视野和概念框架;(2)指导研究方向;(3)提供研究解释。10、经验研究对理论的作用: 经验研究执行四个主要功能以帮助和决定理论的发展。这四个功能是:(1)开创理论;(2)重整理论;(3)扭转理论;(4)廓清理论。11、一种理论解释的发展包含着两个相互联系的过程或阶段:一种理论解释的发展包含着两个相互联系的过程或阶段:即以归纳推理为标志的理论建构过程和以演绎推理为特征的理论检验过程。它们代表两种有着不同起点的研究阶段。理论构建过程以观察为起点,然后通过归纳推理,得出解释这些观察的理论;理论检验过程以理论为起点,通过演绎推理,作出预言或预测,并通过对实际事物的观察来检验预言的正确性。12、理论建构的过程:(1)从观察到概括。理论建构起始于对经验现象的观察,这种观察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无论哪种方式,研究者都要完成从具体的观察结果到对现象的经验概括这一提升的过程。(经验概括指的是对现象反复出现的规律或特征的总结,或对变量之间反复出现的某种相互关系的说明。它是对一种由经验数据证实了的变量特征或变量间关系的一般性阐述,适用于所研究的整个一类变量,而不是其中的某一种具体情况。另外,经验概括所阐述的是整个一类变量的或然性,而非必然性)。(2)从概括到理论。舍弃特定个案的特殊性,集中其存在的共性特征。从经验概括中抽象出某种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概念间关系,形成对这一现象及其背景的更为一般性的命题,初步建立了解释和说明这一现象的理论。 13、理论检验的步骤:(1)详细说明待检验的理论;(2)由理论推导(演绎)出一组概念化的命题; (3)用可检验的命题形式即假设的形式重述概念化命题,即将命题“操作化”为假设; (4)收集有关的资料;(5)分析资料;(6)评价理论并进行修正。第三章 选题与文献回顾1、研究问题主要来源(1)现实社会生活;(2)个人特定经历;(3)各种文献资料等。2、选题标准(理论、实践意义,迫切性,可行性,研究条件)人们通常采用以下四条标准作为选择研究问题的依据:(1)重要性:研究问题所具有的意义或价值。包括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意义或价值。理论方面的意义或价值,主要体现在研究问题对一门学科的发展、对某种理论的形成或检验、对社会现象的解释等所能做出的贡献;实践方面的意义或价值,主要体现在研究问题对现实社会生活所提出的各种具体问题能否进行科学回答或能否提供合理的解决办法上。(2)创造性:也称为创新性或独特性,指得是研究问题应该具有某种新的东西,具有某种与众不同的地方,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3)可行性:研究者是否具备进行或完成某一研究课题所需要的主客观条。在许多情况下,越是具有重要性和创新性的研究课题,它所受的主、客观限制往往也越多,可行性往往也越差,甚至完全不可行。(主观限制是指研究者自身条件方面的限制;客观限制是指研究时受到的外在环境或条件的限制)(4)合适性:所选择的研究问题最适合研究者的个人特点。这种个人特点主要包括研究者对该问题的兴趣、熟悉程度、与研究对象的相似程度,以及研究者所具有的各种资源、条件与该问题的要求相符合的程度等等。3、四条标准之间的关系 这四条标准之间存在着某种层次上的联系:(1)重要性是最基本的标准;(2)独特性实在重要性基础上提出的新的标准;(3)可行性在某种意义上说是问题选择中的决定性标准;(4)合适性是在前三条标准的基础上提出的更进一步的标准。这四条标准层层深入,从几个不同的侧面,将一个理想的研究问题,从最初众多不成熟的想法、思路和问题雏形中,逐渐分离出来。4、正确把握创造性标准(1)作为一种科学的认识活动,我们的每一项具体研究都要能够在某些方面增加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能够为人们了解、理解、熟悉和掌握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各种问题、各种规律提供新的东西,而不能停留在同一领域、同一范围、同一层次上重复研究,重提结论。(2)最具创造性的问题当然是那种“填补空白”型的问题,不过,世上已基本没有那种“尚未开垦的处女地”。(3)因此,对于大多数研究者来说,一项问题的创造性,更经常的是指研究者在现研究的思路、研究的角度、依据的理论、研究的对象采用的方法、研究的内容等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与前人的研究有所不同,有自己独到、新颖的地方。5、研究问题的明确化的方法(1)缩小问题的内容范围,即将宽泛的问题转化为狭窄的问题、一般性问题转化为特定的问题的做法。在不断缩小问题的内容范围的过程中,文献回顾往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清楚明确地陈述研究的问题,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它划定了与研究相关的资料范围。与此同时,这种称述还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研究者选择和确定研究方法。好的问题陈述特征:所称述的问题必须在研究者的能力范围之内;问题陈述必须清楚明白,不能太宽泛,也不能太微不足道。此外,对问题进行称述时还可以考虑以下三点:问题称述必须清楚明白,同时,在对问题进行明确化的过程中,最好运用变量的语言,且采用提问的形式;除了单纯的描述研究外,问题的陈述必须至少包括两个变量;问题陈述必须是可检验的,即所研究的问题必须能够产生不止一种回答。6、文献回顾的作用:文献回顾对于一项具体的社会研究所具有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帮助研究者熟悉和了解该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2)为研究者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3)为解释研究结果提供背景资料。7、文献回顾的方法:文献回顾通常包括三项主要的工作任务:(1)查找相关的文献。文献来源通常包括:相关的著作、相关的论文、相关的统计资料和档案材料。其中,相关著作常常能给我们提供相对全面的研究背景和理论;与研究有关的论文是文献查找中最主要的内容;相关的统计资料和档案材料常常成为研究者探索某一研究问题的背景材料和宏观依据,在研究问题的选择中主要起辅助作用,因而在整个文献回顾工作中所占的分量较轻。(2)对文献进行选择。对文献进行选择时可以考虑以下三方面的因素:根据文献的相似性来选择;根据文献发表的时间来选择;根据研究者在该领域的学术影响与权威性来选择。(3)实际阅读和分析文献。阅读文献时,应对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特别注意:该研究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背景;该研究的方法,包括研究对象、研究方式、抽样设计、样本特征、资料分析方法等等;该研究的主要成果,包括它在讨论部分所提的观点,所作的推论等等;自己对该研究的评价,这种评价既包括其特点与独到之处,也应包括研究所存在的主要不足,特别是在方法上、研究的效度或信度上的不足。第四章 研究设计1、分析单位的特点:(1)研究所收集的资料直接描述分析单位的每一个个体;(2)将这些对个体的描述聚合起来,可以描述由这些个体组成的群体(研究的样本),以及由这一个群体所代表的更大的群体(总体),或者用这种描述的聚合去解释某种社会现象。2、分析单位、调查对象、与研究的内容或主题的区别:分析单位是一项社会研究所研究的对象;调查对象是研究者收集资料时直接询问的对象;研究的内容或主题则是分析单位的属性或特征。例如:家庭代际关系研究,分析单位是家庭,研究内容是代际关系,调查对象是户主。需要注意的是,分析单位与对查对象有时可能会由同一对象承担,这种情况比较多的发生在以个人为分析单位的研究中。3、具体研究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1)说明研究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即说明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它在理论上或实践上有什么样的价值。(2)说明研究的内容,即对研究目的的具体分解和细化 。(3)说明研究的理论假设(只有解释性研究是必须的)。(4)说明研究的分析单位和抽样方案。 (5)说明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与分析方法。(6)说明研究人员的组成、组织结构及培训安排。(7)确定研究的时间进度和经费使用计划。第五章 测量与操作化1、测量的四个要素:(1)测量的客体:即测量的对象,对应的是“测量谁”的问题;(2)测量的内容:即测量客体的某种属性或特征,对应的是“测量什么”的问题;(3)测量的法则:即用数字和符号表达事物各种属性或特征的操作规则,对应的是“怎么测”的问题;(4)数字或符号:即用来表示测量结果的工具,对应的是“如何表示”的问题。2、社会现象测量的特点(社会现象的测量与自然现象测量的区别):各种社会现象都是建立在人及其活动的基础上,对人及其社会行为的测量与对自然现象的测量有着十分不同的特点:(1)人既是测量的客体也是测量的主体,因而给社会现象的测量带来无法回避的主客观矛盾,使得社会现象的测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们的认识水平和价值取向的影响,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2)社会测量的内容往往是人们的行为,以及由人们的行为所构成的社会现象。然而,测量活动本身也是一种社会现为,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二者相互联系,也相互影响。测量还会干扰或影响它所希望或正在测量的对象,给实际的测量工作带来许多困难。(3)在自然科学中,由于测量的对象相对单一和稳定,因而测量的重复性强、量化程度比较高。特别是这种测量常常可以建立起某种公认的、通用的单位标准;在社会科学中,由于测量的对象十分复杂,因而测量的可重复性比较差、量化程度比较低。特别是广大社会科学家还没能(或者根本就不可能)建立起某种公认的、适合于多种不同情况的测量单位和测量准则,以及与之相应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3、测量层次小结:史蒂文斯1951年创立的测量层次分类法:定类、定序、定距、定比。这四种测量的层次由低到高,逐渐上升。高层次的测量具有低层次测量的所有功能,同时,高层次的测量可以作为低层次测量处理(反之则不行)。在社会研究中,需要根据不同测量层次所具有的数学特征采用不同的统计方法,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规则,即尽可能的进行高层次的测量。4、操作化方法:(1)澄清与界定概念。在具体的操作上,首先要弄清概念定义的范围;其次,决定一个定义,既可以采用一个现成的定义,也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创造一个新的定义。那种定义的方式最适合研究的目的,就应该重点考虑这种定义方式。(2)发展测量指标。通常的做法是:首先,列出概念的维度(如:中国妇女地位-政治、经济、法律、教育、家庭地位等);其次,建立测量指标。有两种方法,一是寻找和利用前人已有的指标,一是先进行一段时间的探索性研究,然后再发展指标。 5、信度与效度的关系 信度与效度之间存在着某种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一般而言,缺乏信度的测量肯定是无效度的测量;高信度的测量未必是高效度的。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一方的提高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或降低另一方。【注:社会学概论P479总结得更好些】6、对信度和效度的正确理解:信度和效度都是一种相对量,即它们都是一种“程度事物”。对于同一种对象,可以采取不同的测量方法和采用不同的测量指标。也许这些方法和指标都没有错,但它们相互之间一定会在效度与信度两方面存在程度上的差别。我们对其进行评价和选择的标准是:越是在准确性和一致性上程度更高的方法和指标,就越是好的测量方法,越是高质量的测量指标。第六章 抽样1、 抽样的作用(目的):抽样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这些样本值去估计和推断各种总体值。抽样作为人们从部分认识整体这一过程的关键环节,其基本作用是向人们提供一种实现“由部分认识总体”这一目标的手段和途径。在社会研究中,抽样主要解决的是对象的选取问题,即如何从总体中选出一部分对象作为总体的代表的问题。2、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的区别:(就是两者的定义)概率抽样依据概率论的基本原理,按照随机原则进行的抽样,能避免抽样过程中的人为误差,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包括: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和多段抽样。非概率抽样方法依据研究者的主观意愿、判断或是否方便等因素来抽取对象,它不考虑抽样中的等概率原则,易产生较大误差,难以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包括:偶遇抽样、判断抽样、定额抽样和雪球抽样。3、抽样的一般程序:(1)界定总体。即对从中抽取样本的总体范围与界线作明确的界定。这一方面是由抽样的目的决定的。抽样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这些样本值去估计和推断各种总体值,为了发现总体中存在的规律,因此必须事先明确总体的范围;另一方面,界定总体也是达到良好抽样效果的前提条件。如果不清楚地界定总体范围与界线,即使采用严格的抽样方法,也可能抽出对总体严重缺乏代表性的样本来。(2)制定抽样框。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收集总体中全部抽样单位的名单,并通过对名单进行统一编号建立起供抽样使用的抽样框。需要注意的是,当抽样是分几个阶段、在几个不同的抽样层次上进行时,则要分别建立起几个不同的抽样框。(3)决定抽样方案。对于不同的研究目的、不同范围、不同对象和不同的主客观条件的社会研究来说,所适用的抽样方案也不一样。这就需要在具体实施抽样之前,依据研究的目的要求、各种抽样方案的特点,以及其它相关因素决定具体采用哪抽样方法。除了抽样方法的确定以外,还要根据要求确定样本的规模以及主要目标量的精确程度。(4)实际抽取样本。严格按照所制定的抽样方法,从抽样框中抽取一个个的抽样单位,构成样本。依据抽样方法的不同,以及抽样框是否可以事先得到等因素,实际抽样工作既可能在研究者到达实地之前就完成,也可能需要到达实地后才进行。(5)评估样本质量。所谓评估样本质量,就是对样本的质量、代表性、偏差等等进行初步的检验和衡量,其目的是防止样本由于偏差过大而导致的失误。评估样本质量的基本方法是:将可得到的反映总体中某些重要特征及其分布的资料与样本的同类指标的资料进行对比。若二者之间差别很小,则可认为样本的质量较高、代表性较大;反之,若二者之间的差别十分明显,样本的质量和代表性就一定不会很高。 4、抽样设计的原则:【注:P131】(1)目的性原则。(3)可测性原则。(2)可行性原则。(4)经济性原则。5、通过随机数码表进行纯概率抽样(简单随机抽样)的程序:(1)先取得一份总体所有元素的名单,即抽样框;(2)将总体中所有元素一一按顺序编号;(3)根据总体规模是几位数字来确定从随机数表中选几位数码;(4)以总体的规模为标准,对随机数表中的数码逐一进行衡量并决定取舍;(5)根据样本规模的要求选择足够的数码个数;(6)依据从随机数表中选出的数码,到抽样框中找出对应的元素。按上述步骤选择出来的元素的集合,就是所需要的样本。6、系统抽样的步骤:(1)给总体中的每个个体按顺序编号,即制定抽样框;(2)计算抽样间距K,即用总体规模除以样本规模;(3)在最前面的K个个体中,用简单随机抽样抽取一个个体,记下编号A,这是抽样的起点;(4)在抽样框中,以A为起点,每隔K个个体,抽取一个个体,即A,A+K,A+2K,A+3K;(5)将这些个体合起来,就构成了该总体的一个样本。7、分层抽样的运用:在实际运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时,注意两方面的问题:分层的标准问题:(1)以所要分析和研究的主要变量或相关变量作为分层的标准;(2)以保证各层内部同质性强,各层之间异质性强,突出总体内在结构的变量作为分层变量;(3)以那些已有明显层次区分的变量作为分层变量;分层的比例问题:分层抽样中有按比例和不按比例分层(某层次单位太少)两种方法,非比例抽样的结果应予以加权分析。2、PPS抽样的过程:(1)将各个元素排列起来,写出其规模,即在总体规模中的比例;(2)将比例累加起来,根据该累计数写出元素对应的选择号码范围;(3)用随即或系统抽样选择号码;(4)从上述阶段的样本中进行第二阶段抽样,获取最终的样本。3、影响样本规模确定的因素(1)总体的规模。(2)估计的可靠性与精确性要求(置信度与置信区间)。(3)总体的异质性程度。(4)研究者拥有的经费、人力和时间。第七章 调查研究1、调查研究的特征:(1)调查要求从某个调查总体中抽取一定规模的随机样本,这种随机抽取的、有相当规模的样本特征往往是其他研究方式所不具有的;(2)资料收集需要采用特定的工具,即调查问卷,且有一套系统的、特定的程序要求;(3)研究所得的是巨大的量化资料,且必须在计算机的辅助下完成资料的统计分析,才2、调查研究的应用领域:(1)社会生活状况调查;(2)社会问题调查;(3)市场调查;(4)民意调查;(5)学术性调查。3、调查研究的题材:(1)某一人群的社会背景;(2)某一人群的社会行为和活动;(3)某一人群意见和态度。4、问卷的结构(1)封面信。即一封致被调查者的短信。它的作用在于向被调查者介绍和说明调查的目的、调查单位或调查者的身份、调查的大概内容、调查对象的选取方法和对结果保密的措施等。封面信的语言要简明、中肯,篇幅宜短不宜长,两三百字最好。研究者能否让被调查者接受调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封面信的质量,特别对于邮寄填答式的社会调查,封面信的好坏影响就更大。(2)指导语。即用来指导被调查者填答问卷的各种解释和说明,其作用和仪器的使用说明相似。指导语既可在封面信中,用一两句话说明即可;也可集中在封面信之后,并标上“填答说明”的字样;还可以分散在某些较为复杂的调查问题后,对填答要求、方式和方法进行说明。(3)问题及答案。这是问卷设计的主要内容。(4)编码及其它资料。在以封闭式问题为主的问卷中,为将被调查者的回答转换成数字,输入计算机进行定量处理,需要对回答的结果进行编码,即赋予每一个问题及其答案一个数字作为它的代码。编码包括预编码和后编码。编码一般位于问卷每一页的最右边,还可用一条竖线将它与问题及答案部分分开。除了编码以外,有的问卷还需在封面印上问卷编号、调查员编号、审核员编号、调查日期、被调查者住地、被调查者合作情况等有关内容。5、封面信中的主要内容:(身份、内容、目的、选取方法和保密措施、感谢语)(1)要说明调查者的身份,即说明“我是谁”。在说明时,应该让被调查者知道得越清越好,除了写单位名称、组织外,最好还能附上单位地址、电话号码和联系人姓名等,以便消除被调查者的顾虑,体现调查的正式性。(2)要说明调查的大概内容,即说明“调查什么”。应当注意,一方面,对调查内容的介绍不能欺骗被调查者;另一方面,对调查内容的说明,既不能含含糊糊,也不可过于详细,只需用一两句话概括地、笼统地指出其内容的大致范围即可。(3)要说明调查的主要目的,即“为什么调查”。对于调查的目的,应尽可能说明其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于包括被调查者在内的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而不能只谈“为了科学研究”。(4)要说明调查对象的选取方法和对调查结果的保密措施。这些内容可在封面中简明扼要地作点说明,以消除被调查者的戒心和顾虑。(5)感谢语。在信的结尾处,一定要真诚地感谢被调查者的合作与帮助等。6、开放式问题的优缺点: 优点:允许回答者自由发表意见,所得资料丰富生动。 缺点:(1)资料难以编码和统计分析;(2)对回答者的知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有一定要求;(3)填答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较多;(4)可能产生一些无用资料。7、封闭式问题的优缺点: 优点:(1)填答方便,省时省力;(2)资料易于作统计分析。缺点:(1)资料失去自发性和表现力;(2)回答中的一些偏误不易发现。8、问卷设计的原则:(1)明确问卷设计的出发点。即问卷设计要紧紧围绕所研究的问题和所要测量的变量来进行,既不要漏掉一些必须的材料,也不包含一些无关的材料。此外,问卷设计还要注意调查过程中人的因素,要多为回答者着想,尽量为他们填答问卷提供方便,减少困难和麻烦。(2)明确阻碍问卷调查的各种因素。阻碍被调查者合作的因素主要包括主客观两方面的障碍。主观上的障碍,即由被调查者心理上和思想上对问卷产生的各种不良反应所形成的障碍。如问卷内容过多,回答者就容易产生畏难情绪;问题涉及个人隐私等敏感内容时容易产生顾虑;调查的目的、内容、意义解释不够时,容易对调查不重视,缺乏积极性和责任感;问卷内容脱离其生活实际时,或语言与其文化背景不协调,或形式设计呆板杂乱时,可能对调查毫无兴趣,置之不理。客观上的障碍,即由被调查者自身的能力、条件等方面的限制所形成的障碍。如,阅读能力带来的限制;理解能力的限制;记忆、计算能力的限制。(3)明确与问卷设计紧密相关的各种因素:调查目的。这是问卷设计的灵魂,决定问卷的内容和形式。例如,如果目的是了解一般情况,问卷设计就围绕被调查对象的各个方面的基本事实来进行;如果目的是要作出解释,则问卷中必须问什么、不必问什么都将严格受到研究假设的制约。调查内容。这是影响问卷设计的主要因素。例如,如果内容是被调查者熟悉的,感兴趣的、不会产生心理压力的,则问卷内容可详细些、深入些,题目也可多些;反之,则问卷内容要概略些、浅显些、题目也应少些,而问卷的封面信和指导语就得比较详细,措辞也得更加小心。样本的性质。即样本的构成情况,它对问卷设计工作有较大影响。被调查年者的职业、文化程度、性别、年龄分布都影响到问卷设计。如,被调查者是工人,则问卷语言应该简单和口语化一些,问题的数量也应少一些;而被调查者是大学生,则语言可以书面化一些,问题可以复杂一些,数量也可多些。9、问卷设计的步骤:(1)探索性工作。即先摸摸底,了解一些基本的情况,以便对各种问题的提法和可能的答案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通常是围绕所要调查的问题,自然地、随便地与各种对象交谈,并留心观察他们的特征、行为和态度。避免在设计问卷时,出现许多含糊的问题和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回答来。(2)设计问卷初稿。有两种办法:即卡片法和框图法。(3)试用。试用问卷初稿的具体方法有两种:即客观检验法和主观评价法。客观检验法可用小样本进行检验,考察回收率、有效回收率、填写错误、填答不完全等方面;主观评价法由该领域的专家、研究人员以及典型的被调查者根据其经验和认识对问卷进行评论,指出不妥之处。(4)修改定稿并印制。根据上述方法找出问卷所存在的问题并逐一修改后,最后才能定稿。在对修改后的问卷进行印制的过程中,同样要十分小心和仔细。无论是版面安排上的不妥,还是文字上、符号上的印刷错误,都将直接影响到最终的调查结果。10、问题形式:填空式、是否式、选择式、矩阵式、表格式。(注:矩阵式即一种将同一类型的若干问题集中起来,构成一个问题的表达方式,它能节省问卷的篇幅,同时由于将同类问题集中在一起,回答方式也相同,因此节省回答者阅读和填写的时间;表格式是矩阵式的一种变体,除了具有矩阵式的特点外,还显得更为整齐、醒目。但它们都容易使人产生呆板、单调的感觉。在一份问卷中,这两种形式的问题不宜多用。11、答案的设计:关于答案的设计,除了要与所提问题协调一致外,还要注意使答案具有穷尽性和互斥性。(1)所谓穷尽性,指的是答案包括了所有的情况,即对于任何一个被调查者而言,问题的答案中总有一个是符合他的情况的。添加“其他”类是保证答案穷尽性的有效办法。但应注意,如果选择“其他”一栏的回答者相当多,说明问卷中所列答案的分类不合理,即有比较重要的答案类别没有单独列出。(2)所谓互斥性,指的是答案相互之间不能交叉重叠或相互包含,即对于任何一个被调查者而言,最多只能有一个答案适合他的情况。2、问题的语言及提问方式应遵循下列原则:(1)问题的语言要尽量简单。尽量使用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不要使用一些复杂的、抽象的概念以及专业术语。(2)问题的陈述要尽可能简短。问题的称述越长,就越容易产生含糊不清的地方;有社会学家提出,短问题是最好的问题。(3)问题避免带有双重或多重含义。双重或多重含义指的是在一句话中,同时询问了两件(或几件)事情。例如,问题“您的父母退休了吗”即为一例(4)问题不能带有倾向性。即问题的提法和语言不能对回答者产生某种诱导性,使被调查者感到应该回答什么。应当保持中立的提问方式,使用中性的语言,避免列举权威的话,或者运用贬义或褒义的词语。(你不抽烟,是吗?);(5)不要用否定形式提问。由于人们往往习惯于肯定的提问方式,当以否定形式提问时,回答者由于不习惯会漏掉问题中的“不”字,做出与其意愿相反的回答来。且这种误答在问卷结果中常常难以发现。(你是否赞成对物价不进行改革);(6)不要问回答者不知道的问题。即所问的问题都应该是被调查者能够回答的,或者说,被调查者具有回答这些问题的知识能力。(7)不要直接询问敏感问题。由于人们的自我防卫心理

    注意事项

    本文(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考研真题1.doc)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