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教育硕士教育学大纲.doc

    • 资源ID:3431662       资源大小:353KB        全文页数:6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教育硕士教育学大纲.doc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考试要求】 通过学习熟悉教育的概念,辨析广义教育与狭义教育之间的异同;了解教育的起源与学校的出现的标志;掌握教育制度及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在教育发展的历程中要掌握国内外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的不同特点,重点记忆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征,识记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几乎每年都是考点;了解教育学的发展过程,重点掌握历史上教育学发展进程中每个重要历史时期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的基本观点或主张,熟悉传统教育学思想与现代教育学思想的意义与区别;了解20世纪中国教育学的演变所经历的阶段;重点掌握纲要、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教育法规的颁布年限及主要精神。 【大纲内容与重点】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的作用,但作为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广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它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社会活动。 二、教育的起源和学校的出现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人类生产劳动的进行,是产生教育的最具基础性的条件,语言的形成则是教育产生的另一个重要的社会条件。 关于教育起源问题的回答,历来存在分歧。在西方有“生物起源说”和“模仿起源说”,苏联教育界一直坚持“教育起源于劳动”的观点。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一部分人有可能脱离生产劳动,当语言的发展到了文字的出现后,学校便出现了。学校的出现是教育形成自己相对独立形态的标志,这是相当重要的一步。自此以后,教育就有了两种形态:专门化的学校教育;依然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进行的非学校教育。 进入20世纪以来,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发生了如下变化:要求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的直接联系;要求教育向终身化的方向发展;要求学校进一步面向未来,先行一步,为社会和人类的未来前景提供教育保障;要求学校教育着重培养人的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育制度及其发展趋势 1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从形式上看,教育经过了从非形式化教育到形式化教育再到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1)非形式化教育是指与生产过程、生活过程融为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教育内容及场所。 (2)形式化教育则有相对稳定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有稳定的教育场所和设施,教育内容也相对规范化,形成较为稳定的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教育实体,出现了相对独立的、专门化的学校。 (3)随着学校教育的专门化程度越来越高,制度化的教育逐渐形成。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形态的典型特征。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 、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现代教育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后的教育制度呈现出下列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义务教育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文明的标志之一。 (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在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是以升学为主要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综合中学的比例逐渐增加,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高等学校的结构和类型也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5)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具体表现为人才的全球性流动、竞争与合作,教育机构的跨国设立,国际化网络教育兴起以及国际学分的、学位的互认等等,一个世界性的各国教育相互渗透、高度融合的大趋势正在出现。 四,教育发展的历程 (一)古代教育 1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 (1)古代中国。西周以后,设有“国学”与“乡学”,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兴盛,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了当时的显学。这个时期的私学发展成了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隋唐以后实行的科举制度。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即书、易、诗、礼、春秋)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主要依据。 明代以后,A。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清代光绪三十一年(1905),政府下令废科举兴学堂,科举制度寿终正寝。 (2)古代印度。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婆罗门教和佛教控制了教育大权。婆罗门教把人分成四种等级:最高等级的僧侣祭司;其次是军事贵族刹帝利;第三是吠舍种性,仅能从事农工商业;最低等级的是首陀罗种性,他们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因此,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僧侣是惟一的教师。 (3)古代埃及 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学为文土”便成为一般奴隶主阶级追求的目标。为满足这种需要,许多文士设立私学,招收生徒。“以憎为师”、“以(书)吏为师”便是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4)古代希腊、罗马 古代雅典以培养有文化、有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商人为教育目的,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比较丰富和灵活。而古代斯巴达则以培养忠于统治者的强悍军人为教育目标,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比较单一和严厉。 2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1)阶级性。统治阶级享有教育的特权,统治者阶级内部的等级也在教育制度上有所反映。 (2)道统性。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是惟一被认可的正统思想,天道、神道与人道往往合一,其实质都是服从于治人之道。 (3)专治性。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灌输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关系的反映,道统的威严是通过教师、牧师的威严和通过招生、考试以及教学纪律的威严予以保证的。 (4)象征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即能不能受教育和受什么样的教育是区别一个社会地位的象征)占主导地位。在教育过程中重视经典,教义的教育,而习得与社会生产等相关知识的教育则处在被忽视的状态。 (5)刻板性。教育与学习方法刻板,死记硬背,机械模仿。 (二)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 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提出解放人的个性,恢复人的价值,发展人的能力,反对宗教对人的发展的束缚,反对封建专制,反对禁欲主义,这对当时和后世的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近代教育 近代科学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引起了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从而也引起了教育的巨大变化。 1国家重视教育,公立教育崛起。19世纪以前,欧美国家对教育并不重视,学校教育大都被教会或者行会主持。19世纪以后,公共教育的重要性逐渐被资产阶级政府认识到,公共教育的系统逐渐建立起来。 2教育的世俗化。与公立教育的发展相适应,教育逐渐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有些国家明确规定,宗教、政党不得干预教育。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开始向世俗化的方向发展。 3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机械化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电气化工业革命的兴起,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并为初等教育的普及提供了物质基础。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西方教育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法律的明确规定,教育的每次重大变革或重要进展,都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和提供保障。 (四)20世纪以后的教育 20世纪以来,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教育制度、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等方面的深刻变革,形成了如下发展趋势: 1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是人们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在漫长的一生中所接受的各种训练和培养的总和。终身教育是教育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整合,强调青少年教育与成人教育的一体化,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一体化,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一体化。因此,把终身教育等同于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是片面的。 2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是近10年来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概念。全民教育就是要让所有的人都受到教育,特别是使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育和使中青年脱盲。 3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是本世纪最大的教育思潮之一,教育民主化首先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其次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民主化和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方面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4教育的多元化。教育多元化是当代社会生活多元化和人的个性化在教育上的反映,教育多元化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形式以及评价标准等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要求在教育技术上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包括教育设备、教育手段以及工艺、程序、方法等方面的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目的在于深化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更新人们的教育观念,并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提供理论选择与指导。教育学的发展有一个既漫长又短暂的历史。 一、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一)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言论记录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在教育目的上,重视培养人才,大力创办私学,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在教育对象上,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在道德教育思想上,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并强调把“仁”的思想归结到服从周礼上(“克己复礼为仁”),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宣扬忠孝和仁爱。在教学内容上,继承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在教学方法上,注意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提倡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主张学习与思考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把获取知识理解为“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 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最严密的视导和考试制度;要求“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臧息相辅。在教学上,提出“教学相长”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主张启发式教学,“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对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但不要使学生灰心;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这些原则和方法都已经达到很高的认识水平。 (二)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 在西方追溯教育学的思想来源,首先要提到的是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称于世。他用讨论问题的问答方法与人谈话,但不直接把结论教给人,而是指出问题并引导人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种方法后人称为“苏格拉底方法”(亦称“产婆术”),分为苏格拉讽刺、定义、助产术三个步骤。 柏拉图是对哲学和本体论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古代哲学家,他认定人的肉体是人的灵魂的影子,而灵魂是人的本质。灵魂由理性、意志和情感三部分构成。根据这三种品质,他把人分为三种:运用智慧管理国家的哲学家;凭借勇敢精神保卫国家的军人;受情绪驱动的劳动者。他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 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注重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年龄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他把人的灵魂区分为植物的、动物的和理性的三部分,并提出了与此相适应的对儿童实施体育、德育、智育使之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在他的政治学著作中有大量反映。 夸美纽斯是受到人文主义精神影响的捷克教育家,是提出泛智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特别强调教育的自然性:首先,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天赋予人的自然本性是同样的,人应受到同样的教育;其次,人与自然均应遵循同样的法则,教育可从自然的法则中找到教育法则_秩序,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再次,提出“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口号,也提出了普及教育的理想。他的代表作是大教学论。 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是1762年发表的爱弥儿,他提出“人是惟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的任务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人都成为自身目的,都得到自我完善。 进人近代以后,国家教育和民主教育的思想都在发展。这在英国哲学家洛克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一方面,他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由此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另一方面,他却主张绅士教育,为培养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子弟提供理论与方法。在他看来,绅士教育是最重要的,一旦绅士受到教育,走上正轨,其他人都会很快走上正轨。实施绅士教育要把德行放在首位。同时他歧视对劳动者及其子女的教育,具有轻视国民教育的倾向。他认为,普通的学校里集中了“教养不良、品行恶劣、成分复杂的”儿童,有害于绅土的培养,主张绅士教育应在家庭中实施。 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一般被认为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但对后世影响最大、最明确地构造教育学体系的是德国的赫尔巴特,他发表了教育学独立形态的标志性著作_普通教育学。 (一)赫尔巴特与普通教育学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的突出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教育价值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并在理论上构建教育学体系,从而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普通教育学共分三编,第一编为“教育的一般目的”,论述了儿童管理的目的和方法,发展多方面的兴趣是教学的目的;第二编为“多方面的兴趣”,论述了“多方面兴趣”的对象与教学的进程等,提出了教学的四个“形式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第三编讨论道德性格的形成。 (二)杜威与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 杜威的代表作民本主义与教育。其基本要点是:“教育即生活”,由于生活是一个发展过程、生长过程,所以“教育即生长”。“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促进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掌握发现真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育学研究的实证化倾向 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教育研究明显地沿着实证化方向发展,并形成科学的研究范式,这对教育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四,教育学的分化与多学科的出现 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育学作为教育研究惟一理论形态的格局开始被打破,导致教育学分支学科大量出现,从不同角度研究教育现象的教育学科群逐渐形成。 从研究内容看,从教育学中第一个分化出来的是教学领域,包括课程理论、学科教学论及相关的教育心理学;第二个领域是教育管理。为此学校管理学、教育行政学应运而生;第三个领域是教育研究。 从研究角度看,形成了教育史学科、教育社会学、比较教育科学、教育哲学等等;从研究价值来看,这些学科群又可以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层面。 五、20世纪中国教育学的演变 本世纪初,赫尔巴特的教育学理论从日本被介绍到中国,开始了近代中国学者对教育学的关注和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教育学研究突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教育思想与经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与教育传统,研究中国当代教育实践问题,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总体目标和原则。总的来说,我国教育界在西学东渐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下,由移植而改造而创新,逐步地形成了自己的教育学及其学科体系。 (一)中国教育学科的形成 教育学科在中国的形成期大致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1了解和引进西方教育学科 2在国外教育学介绍、研究的基础上开启本国的教育学研究。 (二)中国教育学科体系的发展 1学习前苏联,批判西方和新中国建立前的教育学思想及实践。 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主编了当时被认为具有权威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该书系统地总结了苏联二三十年代的教育经验,基本吸收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把教育学分成总论、教学论、德育论和学校管理论4个部分。该书1951年被译成中文,成为我国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 凯洛夫的教育思想在国家行政领导与学校的关系上,忽视了学校的自主性;在学校教师的关系上,忽视了教师的自主性;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过于强调了课程、教学大纲、教材的统一性、严肃性,忽视了它们的灵活性和不断变革的必要性。 2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努力建设中国化的社会主义教育学。 3对前17年的教育实行全盘否定。 4走向教育学研究的新繁荣。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3年2月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以指导90年代乃至21世纪初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落实纲要的精神和要求,教育部于1998年颁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确立了“深化教育改革,建立起教育新体制的基本框架,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到2010年,在全面实现两基目标的基础上,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有步骤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以及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等基本目标。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在纲要中提出的“六大工程”中,首当其冲就是“跨素质教育工程”和“跨世纪园丁工程”,并明确了推行新的评价制度、开展教师培训、启动新课程实验等具体任务。 【考试评价目标】 一,填空题 1广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_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 2从形式上看,教育经过了从_教育到_教育再到_教育的过程。 3-_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典型表征。 4六艺教育以_为中心,由六门课程组成,即_、一、 一、 一、 一、 一o 5科举制度于_开始盛行,废除于_年。 6四书是指_、_、_、_。 7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具有_、_、_、_、一t 8近代,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_教育崛起。 9全民教育就是让所有人都受到教育,特别是_和一C 。10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_、_以及_、_、_的现代化。 11孑L子的学说是以_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 1 2_系统的阐发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 13自19世纪中叶一些欧美国家颁布了初等教育的_后,逐步成为国际潮流,被视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文明的标志之一。 14二战后,各国普遍不再采用双轨制,_的比例增加,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 15西周以后,我国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一 官学体系,并有国学与乡学之分。 1619世纪以前,欧美国家的教育主要由教会或行会主持;19世纪以后,逐渐建立_系统。 , 1 7_强调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一体化,青少年与成人教育一体化,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一体化。 18苏格拉底采用_法进行教学。 19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_书中。 20亚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在其_书中有大量反映。 21使教育自然性思想哲学化的是_,其宣扬自然主义教育理想的作品是_。 22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_基础上,把教育价值的理论建立在_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23最明确地构建教育学体系的是_,其代表作为_。 2 4_的_一书一般被认为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 25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_。 26我国西周以后,有了_与乡学之分。 参考答案: 1身心发展 2非形式化;形式化;制度化 3学制 4礼乐;礼、乐、射、御、书、数 51905 6<<大学、中庸、论语、孟子7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象征性、刻板性 8公立 9使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育;使中青年脱盲 10教育设备、教育手段,-F艺、程序、方法 11仁 12学记 13义务教育法 14综合中学 15政教合一 16公共教育、 17终身教育 18问答 19理想国 20政治学 21卢梭;爱弥尔 22心理学;伦理学 23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25-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26-国学 二,选择题 1我国最早的学校教育的形态出现在 ( ) A夏 B西周 C春秋 D战国 2我国的官学体系出现在 ( ) A夏 B西周 C春秋 D战国 3设置文士学校的是 ( ) 久古代中国 B古代印度 C古代埃及 D古代希腊、罗马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发生于 ( ) A古代 B近代 C20世纪上半叶D20世纪下半叶 5孔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 ( ) A。大学 中庸 C论语 D孟子 6注意到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的第一人是 ( )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士多德 D孔子 7提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的是 ( ) A。卢梭 康德 C裴斯泰洛齐 D洛克 8提出“白板说”的是 ( ) A。卢梭 B康德 C裴斯泰洛齐 D洛克 9提出如下理论的是:人力资本理论( )发生认识论( )课程结构论( )道德发生论( )教学发展思想( )人道主义教育思想( ) A。苏霍姆林斯基B舒尔茨 C布鲁纳 D赞可夫 E皮亚杰 F柯尔伯格 lO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发生于 ( ) A古代 B近代 C20世纪上半叶D20世纪下半叶 11强调教育中注意人的发展的思想最早来自 ( )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斯多德 D孔子 12“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口号的提出者是 ( )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夸美纽斯 13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是 ( ) A。理想国 &爱弥尔 C大教学论 D普通教育学 141939年,凯洛夫的教育学分为:总论、教学论、德育论和 ( ) A教育研究 B教育管理 C学校管理 D应用研究 15要求大力加强基础教育这项提高民族素质的工程,并提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普通高中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要多样化”的法规是 ( ) A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D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6提出“到2010年全面实现两基目标的基础上,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有步骤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等基本目标的法规是 ( ) A。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D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参考答案: 1A 2B 3C 4B 5C 6C 7B 8D 9BECFDA 10B 11C 12D 13C 14C 15B 16A 三、名词解释 1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2学制(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 4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就是要让所有人都受到教育特别是使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育和使中青年脱盲。 5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人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和教育结果的机会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6教育的多元化:教育的多元化包括教育思想的多元化,教育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形式、评价标准等的多元化,它是社会生活多元化和人的个性化要求在教育上的反映。 7教育终身化:终身教育强调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体化,青少年教育与成人教育的一体化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一体化;把终身教育等同于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是片面的。 四、判断题 1学校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 答:错。学校教育是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一部分人有可能脱离生产劳动,当语言的发展到了文字出现后,学校才出现,才有了学校教育。 2现代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日趋分化。 答:错。普通教育是以升学为主要目标,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二战前双轨制教育制度使两种教育相互隔离,普通中学中不能升人高一年级的学生往往缺乏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二战后综合中学的比例逐渐增加,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 3大学是以“学术性”为单一标准。 答:错。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传统的以“学术性”为标准的单一大学,逐渐发生变化。在形式上,不同学制、不同办学形式的学校纷纷出现;在内容上基础性的、应用性的、工艺性的学校各显特色;入学目的、考试评价的方法也多种多样。 4终身教育主要是职业教育。(98年判断题,原题为终身教育主要是成人教育。) 答:错。终身教育思想强调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的一体化,青少年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一体化,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体化,把终身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是片面的。 5教育的民主化是指师生关系民主化。(2000年判断题,原题为:教育民主化就是指教育机会均等。) 答:错。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6教育的多元化是指教育思想的多元化。 答:错。教育的多元化包括教育思想的多元化,教育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形式、评价标准等的多元化,它是社会生活多元化的人的个性化要求在教育上的反映。 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答:对。这是孔子启发式教学的名言。朱熹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8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比较系统论述教育学的专著。 答:对。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系统地阐发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 五、论述题 1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是什么? 答:(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二战前,学前教育很少被纳入国家教育系统,二战以后各国政府普遍加强了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很多国家将学前教育纳入了国家教育系统,并重视与小学的衔接工作。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自19世纪中叶,一些欧美家颁布了初等教育的义务教育法以后,义务教育逐步成为国际潮流,被视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文明的标志之一。现在世界上有近三分之一的国家提出了年限不等的普及义务教育目标。 (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在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是以升学为主要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二战前双轨制教育制度使两种教育相互隔离,学生缺乏重新选择的机会,普通中学中不能升入高一年级的学生往往缺乏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二战后综合中学的比例逐渐增加,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传统的以“学术性”为标准的单一大学,逐渐发生变化。在形式上,不同学制、不同办学形式的学校纷纷出现;在内容上基础性的、应用性的、工艺性的学校各显特色;入学目的、考试评价的方法也多种多样。 (5)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在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的影响下,国际性教育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具体表现为人才的全球性流动、竞争与合作,教育机构的跨国设立,国际化网络教育的兴起以及国际学分、学位的互认等等,一个世界性的各国教育相互渗透、高度融合的大趋势正在出现。 2孔子的教育思想。 答: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 (1)他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所以他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他大力创办私学,培养了大批人才。 (2)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并且把仁的思想归结到服从周礼上,强调忠孝和仁爱。 (3)他继承了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于礼”,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 (4)他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5)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6)他强调学习和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把知识运用到政治生活和道德实践中去。 3杜威的教育思想。 答:杜威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著有民本主义与教育一书。 (1)对教育本质的论述: 、 杜威主张教育为当下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由于生活是一个发展过程、生长过程,所以教育即生长。由于生活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人要适应环境就需要不断改造或改组经验。所以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促进学生形成更新、更好的经验。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认为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掌握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2)对传统教育的批判: 他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不仅是对方法的批判,而且是对整个教育目的的批判,是对教育目的的外铄性的批判。他认为,这种外铄的教育目的使受教育者无思考的余地,限制人的思维。受教育者不需要也不可能有自由思考、主动创造的空间,只能使用机械的注入法,学生消极地对教师所教的东西做出反应,成为教师和教科书的奴隶。他反对从上面的灌输,主张表现个性和培养个性;反对外部纪律,主张自由活动;反对向教科书和教师学习,主张从经验中学习;他主张的教育是没有外铄的目的,是让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自己探索,自己改造和改组经验,自己得出结沦,从而得到发展。 (3)在民本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最重要的思想是教育为民主社会创造条件的思想。 4凯洛夫教育学的优缺点是什么? 答:1939年,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主编了当时被认为是具有权威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 优点: (1)重视智育在全面

    注意事项

    本文(教育硕士教育学大纲.doc)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