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山东省委党校研究生《宏观经济管理专题研究》教学大纲.doc

    • 资源ID:3431320       资源大小:47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山东省委党校研究生《宏观经济管理专题研究》教学大纲.doc

    宏观经济管理专题研究 教学大纲第一专题 宏观经济管理研究绪论一、宏观经济管理的含义宏观经济管理是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等手段,从系统、综合和全局的角度对于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的总体指导和调控。 二、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必要性(三种观点) (一)宏观经济管理是市场缺陷的必要补充 市场存在缺陷是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原因: 1市场竞争导致垄断。垄断导致市场效率降低。2市场不能自动平衡经济活动的外部效应。3市场不能有效提供公共产品。 4市场不能保证市场交易的信息对称。 5市场不能保证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 6仅靠市场实现社会供求平衡的代价过高。这些缺陷的存在,使市场经济无法保持正常的运行状态,需要政府的宏观管理加以弥补和纠正。 (二)宏观经济管理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素(三)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多重性 三、宏观经济管理的局限性及其成因 宏观经济管理作为一种政府行为,也有其局限性,不能完全弥补和克服市场自发运行的上述缺陷。主要原因是: (一)信息对宏观经济管理决策的约束 这种约束主要来自于信息缺口和信息失真。 (二)决策者偏好对宏观经济管理决策的影响 宏观经济管理决策采用少数人集中决策的方式,其过程和结果不能不受到决策者或决策者群体偏好的影响。 (三)利益集团对宏观经济管理决策的干扰 任何一项宏观政策都不可能对不同的利益群体产生完全相同的经济影响,不同群体会通过各种方式影响宏观政策的走向。(四)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存在“时滞” (五)市场主体的“合理预期”行为 市场主体对宏观政策进行的理性预期以及在此基础上采取的防范措施,往往使宏观政策的效力大打折扣甚至失败。 四、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原则 支配市场经济运行的是市场规律,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必须顺应客观规律,让市场机制起基础性的调节作用。 (二)宏观经济管理必须在一定的法律规范下进行 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要通过一定的法律形式加以保障,包括通过何种途径、用何种手段进行管理等。 (三)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和政策必须与公众利益相一致并与公众的接受程度相适应 宏观政策目标与公众利益相一致,这是宏观政策成功的根本前提,而宏观管理政策出台的时机和力度则必须考虑社会接受程度。(四)宏观经济管理必须真正建立在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基础上 五、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和手段 (一)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及其相互关系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确定了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1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GDP或人均GDP的增加。GDP年增长率是衡量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 2物价稳定 物价稳定是指物价总水平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变动。“合理的区间”视各国的具体情况和人们的承受能力而定。 3充分就业(增加就业) 充分就业是指凡有工作能力并愿意工作的劳动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找到适当工作的状态。 4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外汇收入和外汇支出的相对平衡。在对外开放条件下,要保持总供求的基本平衡,就必须考虑国内外经济活动的平衡。每个国家的上述四个目标都是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而且在不同的时期其侧重点不同。四个目标之间既具有统一性,又具有矛盾性。 (二)宏观经济管理手段 1经济手段 经济手段是国家通过调节经济变量来影响微观经济行为,并使之符合于宏观经济发展目标的一切政策措施的总和。 2法律手段 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立法和司法调节经济活动的强制性措施。 3行政手段 行政手段是国家经济管理机关凭借政权的力量,通过制定和下达指示、命令、规定等,直接干预经济生活的各种措施。 六、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特点 1注重运用经济手段。但由于制度设计不完善,体制、机制不健全,影响经济手段的作用效果。这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2结构调节与总量调控同样重要。如供求结构、需求内部投资与消费的结构等。3宏观调控政策弹性增强。4实施预防性的主动调控。5注重对经济运行过程的微调,必要时重拳出击。第二专题 宏观经济管理中的财政政策 一、财政政策的基本内容 财政政策是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为了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综合运用各种财政调节手段,对经济总量和结构进行调节的方针和措施。 按照财政政策作用的不同方面,即将财政政策本身的内容与对经济运行状态的影响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总量调节政策 即国家为了调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而规定的调整财政收支总量及其对比关系的基本方针和措施。 (二)结构调节政策即指国家为调节社会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平衡而规定的调整财政收支结构的基本原则和措施。它包括财政收入结构调节政策和财政支出结构调节政策两个方面。 (三)利益调节政策即指国家为调节社会经济利益关系而规定的调节财政收支变动的基本原则和措施。它主要是通过财政收支的变动来调节社会成员间的收入差距和各种经济单位的非劳动性收入。 二、财政政策目标 (一)经济适度增长 (二)物价相对稳定 (三)收入合理分配 (四)资源有效配置 三、财政政策工具 财政政策工具是指宏观经济管理主体所选择的用来实现财政政策目标的各种财政分配和调节手段。 (一)财政预算 财政预算是国家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它是维持政府自身的生存和满足其行使政治、经济等各种职能需要的基本手段。 在现实经济活动中,预算通常是通过预算差额(包括赤字、盈余及大体平衡)和预算结构而实现其调节作用的。 (二)税收 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利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重要形式。 l、税收作为政策手段的特点 (1)税收调节的广泛性。 (2)直接调节收入,间接调节行为。 (3)税收调节功能的整体性。 (4)税收调节的法治化。 2、税收调节手段发挥作用的基本方式 (1)适当设置税种,形成合理的税收体系,从而确定税收调节的总范围。 (2)合理确定税目,明确税收调节的具体范围。 (3)合理确定税率,明确税收调节的数量界限。 (4)在税目、税率己定的前提下,通过规定必要的税收减免和实行加成征收等办法,实现税收对经济的特殊灵活调节。 3、税收作为财政政策工具的具体作用 (1)调节总供求的平衡关系。 (2)调节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3)通过税收调节,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 4、完善税收制度,充分发挥税收调控作用 (1)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现行个人所得税的制约作用表现在:现行所得税实行分类征收,不能实现“量能负担”原则。即会造成所得来源多、综合收入高的人少交税,而所得来源少、收入相对集中的人要多交税的现象,不能体现“多得多征,公平税负”的原则,也难以有效调节个人收入差距悬殊的矛盾。现行税率不公平,劳动所得的边际税率高于非劳动所得。现行所得税没有考虑纵向公平问题(具有不同负税能力的人缴纳不同的税),如家庭负担情况。目标:推进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改革。(2)完善消费税制度。财政部已经提出要完善消费税制度,将部分严重污染环境、大量消耗资源的产品纳入征收范围。 (3)完善资源税制度。包括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改革计征方式、提高税率等内容。 (4)我国遗产与赠予税、社会保障税等税收的缺位使税收调控个人收入分配的手段体系不健全,弱化了税收调控个人收入分配的功能。 (三)公债(国债) 公债是国家举借的内、外债的总称,是指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它是财政信用的一种形式。 公债在实现财政政策目标中的作用: 1、可以调节国民收入的使用结构。 2、通过改变投资结构调整产业结构。 3、调节货币供应量使总供求趋于平衡 (四)财政投资 财政投资是指财政安排的用于生产性建设的支出。它是政府直接参与物质生产领域的一种形式,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工具。 (五)财政补贴 财政补贴是指国家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无偿地补助给居民、企业和其他受益者的支出。它是财政支出的形式之一。 上述政策工具可分为两大类: 1、具有“内在稳定器”作用的财政政策,如个人所得税、社会救济、各种福利等。 2、需要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如调整税收、政府支出、公债等。 四、财政政策的类型及其运用 (一)扩张性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 这种政策最典型的方式就是通过财政赤字来扩大政府支出的规模。 扩张性财政政策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措施来实现:一是减税;二是扩大预算支出规模。 (二)紧缩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分配活动来减少或抑制社会总需求。这种政策的典型方式是通过财政盈余来压缩政府支出规模。紧缩性财政政策实施的主要于段是增税和减少财政支出。 (三)平衡性(中性)财政政策 平衡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财政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即财政的收支活动对社会总需求既不产生扩张、也不产生紧缩性的后果。 五、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一)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 2009年,中央提出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围绕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抓改革、增活力,重民生、促和谐的要求,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扩大政府公共投资,着力加强重点建设。从2008年第四季度到2010年底,中央增加政府公共投资1.18万亿元,加上带动的地方和社会投资,总规模约4万亿元。 二是扩大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为弥补财政减收增支形成的缺口,2009年安排中央财政赤字7500亿元,比上年增加5700亿元,同时国务院同意地方发行2000亿元债券,由财政部代理发行,列入省级预算管理。全国财政赤字合计95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在3%以内。 三是推进税费改革,实行结构性减税。结合改革和优化税制,实行结构性减税,减轻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扩大企业投资,增强居民消费能力。预计将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约5000亿元。 四是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大力促进消费需求。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充分发挥财税政策作用,增加财政补助规模,重点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五是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 六是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二)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特点 这次积极财政政策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思路新”。此次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立足于应对危机、化解危机,着眼于抓住机遇、创造机遇,较好地贯彻落实了科学发展观。 二是“导向明”。就是重民生、保增长、促消费、活市场、统内外、利长远。 三是“力度大”。表现为大幅度增加政府投资规模、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各项税费减免规模等。 四是“工具多”。将预算、税收、贴息、减费、增支、投资、国债、转移支付等若干财政政策工具组合起来一起使用。第三专题 宏观经济管理中的货币政策一、货币政策类型与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一)货币政策的类型与功能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其政策目标所采用的调控货币供应量的各种措施的总称。 货币政策主要有三种类型: 1扩张性货币政策。其主要内容是放松银根,扩张信用,从而使货币供应量快速和较大幅度地增长。因此,其功能在于刺激需求增加。 2紧缩性货币政策。其主要内容是抽紧银根,收缩通货。其主要功能在于抑制总需求增长。 3均衡性货币政策。其主要内容是:按照国内(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通胀率)之和减去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来确定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以使货币供应量形成的社会总需求与总产出之间保持一种对等的关系。 (二)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货币政策目标分为最终目标和中介目标。最终目标反映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中介目标是货币供应量。 二、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及运用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了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用的政策手段。主要有: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金融机构必须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存的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中央银行通过规定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2再贴现率再贴现是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合格票据向中央银行的贴现。中央银行再贴现率就是再贴现折扣率。再贴现以票据为融资工具,风险较小,因此,再贴现率一般低于同期再贷款利率。3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上公开买卖各种有价证券以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4再贷款 再贷款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这一行为将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 5利率 利率即借贷资金的“价格”。利率调整,既是借贷资金成本的调整,同时又是各方面利益的调整。6信贷指导性计划三、充分认识货币政策的局限性和影响因素(一)一般意义上的货币政策局限性第一,货币政策受政策制定者认识能力的限制。 第二,受金融经济现象暴露程度的限制。 第三,货币政策本身是总量、短期、需求政策,如果经济系统存在严重的结构、长期和供给问题,货币政策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失效。 (二)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影响因素 目前,我国货币政策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1、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宏观调控体系还不健全。2、货币政策调控空间有限。3、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4、大量资金的体外循环。第四专题 我国收入分配问题及其管理一、收入分配管理的基本理论问题(一)收入分配的涵义、类型及影响因素1收入分配的涵义 收入分配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出的生产成果,在一定的分配制度下,按照一定的规则,在社会群体或成员之间进行分割的经济活动。 2收入分配的类型 从收入分配的内容或主体来看,包括国民收入分配和个人收入分配。 从收入分配的环节或外延来看,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也有四次分配的提法。第一次分配通过市场进行,依据效率原则;第二次分配通过政府进行,依据公平原则;第三次分配通过非政府组织进行,依据的是道德原则;第四次分配就是所谓的“灰色分配”、“黑色分配”等。 3影响收入分配的因素 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经济制度、经济政策。 (二)反映收入分配差距的理论与指标 1洛伦兹曲线。 2基尼系数。如上图所示,基尼系数=AA+B。 3五等或十等分法。4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 (三)收入分配管理 收入分配管理,是指国家通过一系列收入分配政策,对宏观经济运行中的收入分配进行调控和组织,以达到预定目标的经济活动。 二、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现状 (一)总体差距情况 (二)东西地区收入差距 (三)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四)行业收入差距 (五)不同收入群体内部的收入差距(六)不同所有制单位收入差距 三、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 (一)初始条件不同 (二)体制外收入膨胀 (三)体制、制度和政策原因 第一,初次收入分配体制及格局是导致居民及劳动收入偏低的主要原因。第二,缺乏监督与控制的行政体制,是导致腐败收入的根源。第三,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不完善,是导致垄断收入的主要原因。 第四,政策原因是东西地区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改革前政策向中西部倾斜,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大幅度向东部倾斜。 (l)具有地区倾斜的政策。 (2)全国统一的政策。包括产业政策、对外开放政策、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等。90年代末以来实行东西协调发展。第五,体制、制度及政策不合理是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 一是城乡二元体制及制度改革还有待深化。 二是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有待深化。 三是农村发展政策有待加强和完善。 (四)政府调控政策乏力 首先,政府转移支付政策不完善。 其次,是个人所得税征收不力。 再次,政府对非法收入打击力度不够。 四、加强收入分配管理,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一)强化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控力度 首先,要完善政府转移支付制度;其次,要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这一调控手段;再次,规范收入分配行为,打击遏制非法收入;最后,政府要努力营造三次分配氛围。政府要建立鼓励和引导社会捐赠的相关制度。 (二)深化体制与制度改革 第一,要改革初次收入分配制度,第二,要改革行政体制,第三,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步伐,打破行业垄断。第四,要深化西部地区体制与制度改革。第五,要改革城乡二元体制,增加对农村的政策倾斜。一是要彻底改革城乡二元体制,推进城乡一体化;二是改革农村土地征用制度;三是强化和完善农村发展政策。 (三)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努力增加居民就业(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制,完善社会保障政策第五专题 我国失业与就业问题及其管理一、关于失业的几个基本问题 (一)失业的含义 失业是和就业相对应的概念。所谓就业是指法定年龄内从事一定工作并取得合法报酬的人员所处的状态。所谓失业是指在法定年龄内,有工作能力,要求就业而未能就业的人员所处的状态。失业率是指失业人口占劳动力人口的比率。 (二)失业的类型与特征 根据失业形成的原因可将其分为自然失业和非自然失业。 根据失业者的意愿可分为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 根据失业的存在状态分为显形失业和隐性失业。 根据失业时间的长短,分为长期失业和短期失业。 一般来讲,失业率是青年高于中老年、女性高于男性、低素质缺乏技能者高于高素质有技能者等。 (三)失业的影响 1、降低失业者的收入水平。2、造成人力资源浪费。3、失业会加剧经济的衰退。4、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四)几种主要的失业理论 1.古典失业 就业数量是由劳动力市场供求决定的。当社会实际工资高于均衡工资时,劳动力市场就会出现供大于求的失业。这种因工资要求太高而造成的失业被称为自愿失业,只要工人接受更低的工资,失业便可消失。 2凯恩斯式的失业是有效需求不足的失业。要实现充分就业,必须扩大有效需求。 3货币学派的自然失业 是经济发展中的必然现象,包括摩擦性、结构性、周期性、自愿性失业。 4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中的失业 在二元结构经济里,如果劳动力在两部门之间的流动是自由的,在城市中会出现大量的失业人口;如果限制人口流动,在农村就会存在大量的隐蔽失业。要解决这一失业问题,关键是要使现代部门不断吸收传统农业部门中流离出来的劳动力。 二、我国失业问题的基本态势 改革前,我国实行高就业政策,但也出现过两次显性失业高峰。一是49-53年;二是70年代末期。改革以来,我国失业人口逐渐显性化,79年城镇失业率为6%,85年降至1.8%,以后稳定在2%左右。90年代由于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失业和下岗人数显著增加。比如92年登记失业人口为394万,到97年达到570万,但失业率不高,为2-3%;下岗人口93年为300万,到97年达到1151万。2000年以后,特别是2002年城镇登记失业率达到4%以后,登记失业人口增加速度不大,失业人口维持在800-900万左右,失业率维持在4-4.3%。到2010年,城镇登记失业人口为90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2011年,农村从业人员为4.04亿人,其中,在农村就业的2.69亿人,农业剩余劳动力1亿左右,而季节性剩余在2亿左右。 从今后趋势看,今后比较长的时期内,我国就业压力很大。 三、我国失业问题的成因(一)人口基数大、人口就业率和劳动力参与率高,劳动力素质偏低。人口就业率是指就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劳动力参与率指劳动力就业人口与劳动力总量的比率。 (二)经济增长模式带来失业增加。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呈现出明显的资本密集型趋势,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以及投资增长的就业弹性都明显偏低,高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高就业增长。(三)经济结构不合理及其调整造成失业增加。1978年,我国三次产业的增加值比重为28.1:48.2:23.7,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为70.5:17.3:12.2。到2011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lO1:46.8:43.1,就业结构为35.2:28.8:36.0。公有制经济比重偏高,不利于增加就业。(四)现有体制与政策对增加就业存在负面影响。城乡二元体制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就业的增加;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受到制约;一些制度、政策不利于创业。(五)国际经济的影响。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国际贸易摩擦的影响;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六)失业群体结构出现新情况。城镇年轻人失业问题开始突出;大学生失业问题突出;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数量增加,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困难。 四、增加就业的对策 (一)控制劳动力供给、提高劳动力素质 一是继续贯彻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二是大力发展中高等专业教育、职业教育。 (二)确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模式与速度 (三)创新创业制度与政策,以创业促就业 (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1、进一步调整三次产业结构。 2、大力发展中小企业。 3、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五)通过体制、制度改革及政策调整促进就业1、要彻底打破城乡分隔体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2、完善政府主导的公共就业制度;3、推广和完善大学生见习就业制度;4、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 (六)加快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及城镇化进程 (七)确定合理的国际化战略,增加国内外就业渠道1、限制国外产品的过度进入;2、加快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扩大出口;3、增加劳务输出。第六专题 我国居民消费现状及其管理一、关于居民消费的几个基本问题(一) 居民消费的含义所谓消费,是指利用社会产品来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过程。消费分为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生产消费是指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和活劳动的消耗。生活消费也就是居民消费,是指人们把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用于满足个人生活需要的行为和过程。关于居民消费还需要了解以下概念:1. 消费需要。是指消费者为了实现自己生存、享受和发展的要求所产生的各种消费欲望和意愿。2. 消费水平。从宏观层面来看,消费水平是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用于生活消费和服务的规模和水平;从微观层面看.消费水平是单个消费者一定时期消费的商品和服务所达到的规模与水平。3. 消费结构。是指在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下,人们所消费的各类消费品的比例系数。4. 消费质量。是指消费的科学化、合理化程度以及消费水平时消费需要的满足程度。5. 边际消费倾向。是插在收人的增加画中用于增加消费支出的比重。6. 消费率。消费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消费总额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居民消费率是揩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消费总额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二)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1. 宏观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平稳程度、物价、收入分配制度等。2. 微观因素。主要包括个人或家庭收人、边际消费倾向筹。(三) 加强居民消费管理的意义1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2. 有利于增加居民消费、提高居民生活水平3,有利于合理消费结构、优化生产结构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二、我国居民消费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改革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人不断提高,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2012 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0307亿元,比上年增长14. 3% ,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82414 亿元,增长14. 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7893 亿元,增长14.5%,但是,我国消费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 消费总体水平不高2001一2009年,我国消费率从61. 4%下降到48% ,其中居民消费率由45. 3%下降到35. 1%。2011年居民消费事为35. 4%。(二)消费结构不合理一是服务性、发展性消费不足。如农民消费主要用于食品、居住等方面,用于提高素质等方面的支出比重低、增长慢,特别是服务性消费比例不高。二是不同消费群体在消费结构上存在较大反差。如中老年人倾向于传统消费品、低档消费品的消费;年轻人多数倾向于现代消费品、高档消费品的消费。(三) 消费市场不完善、不规范 城乡、地区消费差距较大首先,是城乡消费差距比较大其次,地区消费差距比较大三、我国加强居民消费管理、促进居民消费扩大的对策(一) 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从长远看要加快经济发展:从当前看,首先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其次要逐步提高城镇居民社会保障标准,提高离退休职工尤其是企业离退休职工的工资,提高社会弱势群体抉持、补助标准;再次要大力提高对农民的补贴。(二)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牡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一是要彻底改革城乡二元体制制度二是要制定好科学长远的总体规划三是要积极发展大中城市、城市群,的老路四是要把县市城区打造成县域甚至地区中心城市五是要加快发展小城市、小城镇六是要大力进行农村社区建设(三) 继续完善刺激和扩大消费的政策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和强化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二是要完善消费品流通体系和市场体系三是要优化和改善消费环境第一,加强与消费相关的法制和制度建设第二,加强对城乡居民消费观念和习惯的引导第三,加强对消费品市场的监管第四,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四)合理引导和调整消费结构一是要加强对消费品生产供给结构的调控管理二是要深入开展消费教育,引导消费者自觉调整消费结构

    注意事项

    本文(山东省委党校研究生《宏观经济管理专题研究》教学大纲.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