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范大学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报告.doc
目 录一、地理野外综合实习基本概况11.1 实习时间11.2 实习地点(路线)11.3 实习目的11.4 实习人员11.5 实习准备216 实习基本内容及经过(4月16日4月23日)2二、实习沿线和实习区地理概况32.1 自然地理62.1.1 石林62.1.1.3植被与土壤82.1.2 蒙自122.1.3 屏边132.1.4 马关古林箐自然保护区192.1.5 马堵山水库192.1.6 澄江县抚仙湖212.2 人文地理222.2.1 石林222.2.2 蒙自县262.2.3 屏边县332.2.4 河口县372.2.5 建水县41三、专题报告43四、实习总结48一、地理野外综合实习基本概况1.1 实习时间2012年4月16日至2012年4月23日,历时8天。1.2 实习地点(路线)昆明市呈贡区石林县蒙自市屏边县河口县建水县江川县澄江县昆明市呈贡区。1.3 实习目的(1)培养学生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的工作意识,了解自然地理野外工作的基本思路与途径,并初步掌握自然地理学野外调查与研究的基本方法。理解自然地理学各个要素之间、各个地域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2)通过这次对实习使我们对云南省东南部的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并能应用这些知识去分析实际问题。 (4)通过对对实习区域的自然资源、人文风情、经济发展状况的进一步了解,更加全面的认识到了实习地区人地关系的相关问题。(5)培养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锻炼意志。1.4 实习人员09级地理科学专业92人以及王平、左俊辉、段勇、吴宁、丁文荣五位指导老师,因徐伟同学未参加本次实习,因此实际只有91人。1.5 实习准备召开实习动员会,了解野外综合实习目的意义、实习计划、实习线路和主要实习内容、实习要求和实习纪律、成绩考核等;查询、检索实习沿线和主要实习地区有关实习内容;认真阅读、分析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指导书,熟悉实习沿线和主要实习地区实习内容;听相关专题讲座,确定实习报告专论部分选题;借相关实习用具,准备一些野外实习必备的急救药品等。16 实习基本内容及经过(4月16日4月23日)16日:昆明石林县,住石林县城。主要内容:喀斯特地貌;喀斯特生态环境特点(含土壤、植被);喀斯特湖泊等。17日:石林县城蒙自市,住蒙自市。主要内容:南盘江干热河谷植被变化情况、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问题、参观红河州博物馆等。18日:蒙自市新街屏边县,住屏边县城。主要内容:元江(河口市、个旧市)河流水文特征及河谷地貌;元江中游干热河谷自然环境特点;滇南个开蒙城市群规划与建设;昆河经济带发展及沿线开发;红河州沿边开放及口岸建设等;城镇聚落(以蒙自市建成区为主)等。19日:住屏边县城。主要内容:团山附近的火山地质地貌和火山灰土,山地黄壤及南亚热带次生林;区域气候特点及其分异;人文地理调查(屏边县城)等;20日:住屏边县城。主要内容:大围山自然保护区气候、植被、土壤及垂直自然带;土地分级与分类、土地利用等。21日:屏边县城马关县古林箐河口县,住河口县城。 主要内容:马关县古林箐自然保护区喀斯特山原及北热带石灰山雨林、季雨林生态系统;黄色石灰土、赤红壤、砖红壤等。22日:河口县城建水县,住建水县城。 主要内容:河口边贸口岸建设及边境贸易;河口县民族文化;红河下游湿热河谷自然环境特点(河口县)与中游干热河谷自然环境(个旧市、元阳县)对比;建水县地下喀斯特地貌(燕子洞)及县城人文旅游资源、历史文化价值及其保护与开发等。23日:建水县城通海县江川县澄江县昆明市。 主要内容:“昆明-玉溪湖盆高原区”自然环境演化;星云湖、抚仙湖湖泊地貌与湖泊水文、开发利用与保护等。二、实习沿线和实习区地理概况此次野外实习的区域范围为云南省东南部,具体为从昆明市呈贡区到河口县之间的区域。滇东、滇东南位于小江断裂,哀牢山断裂以东,地势北高南低,区内高原部分保存良好。路南、陆良、师宗、泸西一带高原面部分表面平坦,起伏不大,上部断陷盆地与湖泊星罗棋布,文山、砚山、丘北一带也保存有一定面积的高原面,情况与滇东类似。在富宁、广南、西畴、马关一带,地处云贵高原的转折端,地表切割较深,高原面支离破碎,形成侵溶与溶蚀中、低山山地,该区处于金沙江、珠江(南盘江)、元江(红河)三江分水岭地带,各大河及其支流上多形成中低山和峡谷相间的地貌形态。该地区碳酸盐广泛分布,其中又以上古生代石炭二叠系、三叠系的底层为主,在西部边缘,还有元古代震旦系及昆阳群、下古生代的寒武系、志留系、泥盆系的石灰岩出露,中部为三叠系个旧灰岩为主,南部为泥盆系及寒武系,西北不则以石炭、二叠系灰岩为主,非灰岩部分多为砂页岩,在大围山一带出露岩浆岩及副变质岩。由于碳酸盐底层分布广,这一带喀斯特地貌发育,也十分典型,如石林县的高石芽、溶斗、溶蚀盆地等地貌、丘北、砚山等地的峰丛、孤峰溶丘、峰林、溶蚀洼地、地下河、天生桥、喀斯特湖群等,这里有著名的石林的剑状喀斯特,泸西、弥勒的阿庐古洞、白龙洞,丘北的普者黑喀斯特湖群,长5.2千米落差100多米的六郎洞暗河、砚山、文山的峰丛、孤峰、溶丘、溶洼与西畴、马关的峰丛、塔状峰林等典型喀斯特景观。在南部东部边缘地带,受南盘江及支流、红河及南溪河等深切,常形成深切的峡谷地貌形态。实习区内多内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在南部边缘有北热带气候出现,在较高的山地上,有部分南温带气候存在,在亚热带气候带内,大体弥勒以北,为北亚热带坝区为中亚热带,弥勒以南、文山以北大部分为中亚热带少数低坝为南亚热带,西畴、马关、屏边、开远等地为南亚热带部分为中亚热带,河口、红河下段为北热带。从昆明到河口止,气候跨越多带、气温与降水的变化也大,年均温约从14摄氏度到22摄氏度,年降雨量约从827毫米到1777毫米,无霜期由230日到全年无霜、活动积温约从4500摄氏度到8429摄氏度。区内河流分属于金沙江、南盘江、红河三大水系,昆明、宜良北属于金沙江水系,石林、弥勒、开远、蒙自、建水、丘北等属于南盘江水系,文山、马关、河口、屏边属于红河水系。区内河流多为大河的上源或一、二级支流,河流为山地高原型。河流水急多峡谷,在高原面上源头附近、河床较浅,曲流发育,干流及河流中下段河流深切,为峡谷河段,水流急,多险滩瀑布。在石灰岩区,地面河水较少河流时隐时现,地下河段长,六郎洞河、南盘江、南利河等均有较长的暗河段,颜洞、燕子洞等地下河段长约10余千米。湖泊众多,多在东部和北部,类型大多为断陷湖泊,小型为喀斯特溶蚀湖。较大的有滇池、阳宗海、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长桥海、大屯海、三角海等,小型者如月湖、长湖、石林湖、仙女湖、普者黑湖群、浴仙湖群等。土壤类型多,水平与垂直地带普明显。土壤以铁铝土纲的红壤、黄壤和赤红壤为主,在边缘地带以及深切河谷内分布有砖红壤及燥红土,而在高山顶部,有林溶土纲的黄棕壤或棕壤,在石灰岩区有石灰岩土,在屏边的团山一带有火山灰土。受地势北高南低的影响,土壤的水平带分别为山地红壤黄壤赤红壤砖红壤。高大山地上,在垂直带上出现红棕、黄棕、棕壤,非地带型土土石灰岩土、紫色土、新成土、火山灰土则穿插于各带中,南部低热河谷内,则有燥红壤分布。在实习区内,植被的带状分布也很明显,尤其是南部边缘地带、水平带与垂直带都很典型。从自然植被看大体跨越热带与亚热带植被类型。目前天然的水平植被多数地区已经被破坏,而以松林(云南松、华山松等)、杉木(杉木、油杉)或松栎混交林等代替,也有些地区、荒山(石山、土山)也有一定比重。从一些高大山地或深切河谷内残存的原始植被来看它自南向北分别有热带沟谷雨林、热带季节雨林,热带季雨林、南亚热带山地雨林、常绿阔叶林、中北亚热带的湿性常绿阔叶林、半湿性季风常绿阔叶林和中山苔藓常绿阔叶林。在广阔的石灰岩出露地区,天然林已经不存在,除了有少数松林、杉林、松栎混交林外,还有不少地区分布着石灰岩灌丛植被,在红河的近河口段以及南盘江下游河段上,气候干热,焚风效应强,这些河谷内当原生植被被破坏后,高大木本树种极难恢复,而形成一 种近似是稀树灌草群落的植被,在谷地的坡地上,除了生长扭黄茅、香茅、龙草、类芦等草类外,还生长着天干果、余甘子、虾子花、火绳树、厚皮树等小乔木以及霸王鞭、仙人掌、牛角刺、落地生根、龙舌兰、刺茄等多刺灌丛。在局部荒坡上,还生长有飞机草与紫茎泽兰。野生动物在广大区域内已经很少存在,除了一些低等的昆虫,两栖爬虫等外,大型兽类,仅仅在一些高大山地或自然保护区内,因森林植被还有部分保存之故,还可见到。如大围山、老君山、小桥沟、古林箐等仍然有保护区,大里山、哀牢山等山地内,还可见到蜂猴、懒猴、短尾猴、小灵猫、丛林猫、灰叶猴、黑长臂猿、猕猴、熊猴、黑熊、金猫、毛冠鹿、青羊、穿山甲、水獭、水鹿、巨松鼠、孔雀雉、白腹锦鸡、红腹锦鸡、太阳鸟、啄木鸟等。另外,两栖爬行类中的角檐、雨蛙、树蛙、地蜥、蟒蛇、金环蛇、银环蛇、眼镜王蛇、竹叶青等也有一定数量。但是由于附近居民的乱捕或破坏其生境条件,其数量已经大大减少,有些已经到濒危阶段。从昆明至河口可跨越三个自然地带,他们是:I:热带北缘地带(云南南部热带北缘季节雨林、半常绿季雨林砖红壤地带),河口及南部边缘海拔400至600米一下地区;yII:亚热带南部地带(云南高原亚热带南部季风常绿阔叶林赤红壤地带),大体是曲、竹园、文山、广南一线以南地区;III:亚热带北部地带(云南高原亚热带北部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红壤地带),也可分为两个地带,大体从昆明、石林、陆良一线以南到文山、广南、竹园等地之间为中亚热带,大体从昆明、石林、陆良一线以北为被亚热带。2.1 自然地理2.1.1 石林2.1.1.1 地质地貌昆明经宜良至石林,沿线分布两个断陷湖盆:阳宗海和汤池,宜良地区处于小江断裂带上。进入石林喀斯特地区,逐渐可以看见裸露的石灰岩(主要为石芽)以及溶蚀洼地,越靠近石林中心地区越典型。石林地区居扬子江准地台西南隅,区域地质构造为石林倾伏式背斜,构造轴向为15°NE195°SW,岩层产状平缓,为巨厚层状。平面上发育有一组扭性裂隙,缺乏张性破裂面。出露的地层以占上古生界为主,次为元古界、下古生界和新生界。前者包括泥盆系中统曲靖组、石灰系中统和上统马平群二迭系下统倒石头组、栖霞组、矛头组灰炭和上统峨眉山玄武岩。后者有震旦系、寒武系、志留系及下第三系、第四系。岩性主要有: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砂岩、页岩、砂页岩、玄武岩等。石林景观主要发育在下二迭统矛头组石灰岩中,少数发育于栖霞组石灰岩中。在实习点(24°5143N,103°1950E),溶蚀残丘、溶蚀洼地十分发育,石芽聚集形成石芽原野。直径小100m的喀斯特溶蚀洼地称为漏斗,大于100m的称为溶蚀洼地;发育良好、规模较大的石芽群称为石林。大石林基座相连,含镁较高、硬度较高,在淋蚀过程中风化较轻。该点主要是小石林,石芽分布很广,周围也分布着许多小型的石林、溶蚀残丘、溶蚀洼地以及漏斗。该点周围岩石多为灰白色或白色,其岩性属于早二迭世晚古生代二迭系下统茅口组灰岩(白云质灰岩),也有栖霞组的;乃古石林因岩石含镁较高,岩石呈黑色。因水平侵蚀与朔源侵蚀以及岩石质地的差异,岩石出现许多裂隙;岩石柱状节理发育明显。岩石多为沉积形成,岩石中含有许多腕足类、蜓科化石,如珊瑚化石、贝壳化石等。由此可以推断出石林地区曾经是一片浅海,约在二亿七千万年以前的早二迭系,当时发育了早二迭系的碳酸盐岩;最上层为矛头组灰岩,这是石林形成的物理基础;早二迭系末地壳均衡抬升,发生了沉积间断,遭到风化剥蚀形成古溶蚀面;晚二迭系时,强烈的地壳运动(东吴运动)和海底火山喷发,这里为峨眉山玄武岩覆盖;以后海水退出,地面遭受风化侵蚀,形成了准平原。第三纪前期,这里陷落成湖盆。喜马拉雅运动后,该地区又被抬升,形成了云南滇东高原面的一个组成部分。路南石林位于滇东高原内部的滇东喀斯特高原之核心地带,向西分别是滇东断陷湖盆高原区和滇中红色高原区,向东南侧为滇东喀斯特山原区。在中国三大阶梯地势中,路南石林出于第二级阶梯面上。这里正置珠江水系上游,河流侵蚀切割不强烈,高原面接替轻微,丘陵状高原地形保存完好,地面崎岖,但起伏和缓,仅断块山地和一些非碳酸盐岩类(如玄武岩)可构成相对高耸的山体。海拔大多在1700m1950m之间,仅个别高耸山体在2200M。大石林区海拔在1750左右;乃古石林区海拔在1820左右。石林县境内地势自东北向东南倾斜,主要的山脉有圭山、打羊山、大佛山(又称西山)之间的喀斯特地区。境内地貌类型主要有高原丘陵、低山、盆地、石林、石芽、溶斗、落水洞、溶洞、湖盆、河谷、峰丛、孤峰等。2.1.1.2 气候与水文石林地区的气候属于亚热带低纬高原季风气候。据路南气象站(24°44N,103°16E海拔1679.8m)17年的地面气候资料分析,石林地区具有以下气候特征: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如春;昼夜温差大,一天有四季,一雨便成冬;降水年内变化大,干湿季分明;太阳辐射强 ,日照充足,常年的主导风向为西南风,次主导风向为南风;气候类型属于北亚热带:当地日均温稳定通过10的日数有270.1天,>=10积温4857.7,年无霜期113天,年均温15.6,最热月20.6,最冷月均温8.4,无霜期252天。喀斯特地区地上水贵如油,地下水滚滚流,落水洞、漏斗较多,地下暗河分布很广。长湖:位于石林东南方,经纬度为24°4255N,103°2511E,海拔1880m。长湖属于喀斯特溶蚀湖,因溶蚀漏斗阻塞形成,如今人为修建了坝堤。其周围地区产流系数为0.3至0.4左右。长湖水质较好,湖中水生植物多:湿生草甸停水芦苇浮水鸭子草沉水植物波叶海菜花。2.1.1.3植被与土壤(1)植被概况石林地区自然植被现在以次生植被占绝大部分。受人为影响较小的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植被已所剩无几,没有原生植被。历史上肯定存在过原生的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不仅广布于土山,而且也广布于石山,特别是那些有石又有土的石芽山地。常绿阔叶林经砍烧后出现于石山和土山的灌木林和灌丛,己是次生植被,在石林景区尚有小面积分布,只要对其进行严格保护,数十年甚至数百年后可发展成气候顶极群落地带性植被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目前面积较大的次生植被,除农田植被外,主要是幼年的云南松林,偶见华山松林,以及代表荒山荒坡的稀树灌草丛。而云南松林和华山松林多半是人造的,在部分石灰岩山地有的还稀散成疏林状。成熟而高大的天然云南松林,仅见于长湖湖周,面积很小。广布的稀树灌草丛,按当地气候环境,可以通过人工改造,演替发育为云南松林,但因生境严酷,多石少土、不珊习配盼瑟洒夔查汁程匆为缪慢,不一定能收到良好效果。干旱,这一改造过程较为缓慢,不一定能收到良好效果。现状植被中最能代表石林地区植被特点的是分布于石灰岩山地的(即残存的)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它也是滇中高原地区石山常绿阔叶林的代表。其优势种和标志种如滇青冈、云南木樨榄、清香木、黄连木、皮哨子、滇合欢、新樟等,具有区域代表性,这是石林地区树种组成中的重要特征。其次是石山灌丛植被,因其受人为干扰时间较长及地表多石少土干早而恢复缓慢,己成为景区内相对稳定的植被型。其种类组成中的铁子、紫花苦参、苦刺花、茶条木、毛叶柿、清香桂、小漆树灰毛木蓝等均有区域上和生态上较好的代表性,都是石山灌丛植被的标志种,都具有小叶、多毛、多刺、具浆汁、有异味等适应石生干旱脆弱生境的耐旱特征。据植被考察资料,石林地区植被按云南植被的分类系统有5个植被亚型,9个群系,10个群从。在长湖湖泊西岸植被阔叶成分少,主要是人工植被华山松林,离湖滨近,水分好,因保护较好发育较好,林下灌草丛较茂盛,草本层发育好。东岸植被主要是人工竹林以及滇青等原生植被。原生植被正在恢复,如清香木等。理论上该地区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在遭到破坏后因自然性较强,原生植被正在恢复,但人工干扰仍较严重,减少人为因素,原生演替过程将更加明显。(2)土壤概况:石林地区位于滇东岩溶高原山原红壤地带。成土的地层、岩性较为多样,但主要是二迭系石灰岩、玄武岩,泥盆系砂页岩,母质类型主要有第三纪以来白上述岩性发育形成的红色古风化壳(又称古红土)、洪积、冲积物、湖积物、近代岩石风化残积坡积物等。在当地高原亚热带生物气候等条件的长期综合作用下,发育形成了面积广大的山原红壤和石灰土以及零星的紫色土、水稻土和冲积土等。在长湖东岸山麓我们所看到的土壤属于石灰岩山原红壤。山原红壤主要分布于盆地、盆缘浅丘、台地、山地坡麓。大多由古红骸罐溉今生物气候条件下进一步向红壤化方向发育形成。富铝化过程极强,具有明显的砖红壤的残留特性。按母岩差异,又进一步细分为石灰岩山原红壤和玄武岩山原红壤。石灰岩山原红壤广泛分布于高原面和岩溶丘原山地。常与石灰土成复区分布,母质与红色石灰土相同,但后者Ca2+饱和,PH值呈中性或弱石灰反应。如受富含钙质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影响小,则PH 值偏酸,坡麓、洼地受影响较深,则PH 值近中性。质地较粘重,结构较差,多为块状核状结构,剖面各层多铁子结核。因其下石灰岩遭受不同程度的溶蚀,裂隙发育,雨水易渗漏损失,旱情突出,以致所发育的植被一方面混生有少量落叶阔叶树,另一方面,还表现出许多旱生化生态特征。除此之外,在石林火车站附近所观察到的土壤则为红色石灰土(表一)。石灰土是石炭岩地区发育形成的一种幼年的岩性土壤。现状植被大多为次生的稀树多刺灌丛或栋类灌丛草坡。分布区石芽、石林丛生,甚至为裸露的石山。其形成大致有两个类型,一是由石灰岩直接成土,在干湿季分明的高原季风气候、富含碳酸盐的石灰岩风化物、富含碳酸盐的地表地下水及喜钙植物对土壤的综合作用下,延缓了土壤中盐基成分的淋失和脱硅富铝化作用的进行,从而使土壤发育处于幼年的石灰土阶段。按地形、成土母质、土体构型、颜色和肥力等因素,分为黑色石灰土和红色石灰土2 个亚类。红色石灰土主要分布于石灰岩浅丘、中山山坡及溶蚀盆地等,常与石灰岩山原红壤等交错分布。大多由古红色风壳经过较长时期的复钙作用后形成,与黑色石灰土相比,其淋溶作用更强,表土有机质含量更低,土层更深厚,通体呈红色或棕红色。 表一:红色石灰土日期:2012年4月16日(晴)调查人:张椿平编号:01观察地点:石林火车站对面地形:溶蚀残丘;坡度:18°坡向:295°土壤名称:红色石灰土地下水位:深母质母岩:风化碎屑物;石灰岩指示动植物:人工桉树林排灌情况:良好土壤剖面所在地海拔:1811m 经纬度:东经:103°1930,北纬:24°5143土壤利用状况:农业用地,旱地土壤剖面图O 层E 层C 层发 生层枯枝落叶层淋溶层母质剖面深度(厘米)颜色质地结构干湿度松紧度孔隙植物根系新生体侵入体PH值5001010m以下 红棕 少砾质粘土 中块状 干 紧紧少无 少无 无 无 5.65.62.1.1.4 自然灾害石林地区近年来的自然灾害主要是旱灾。近三年石林降水量明显减少,在全球气候异常的背景下,石林地区因其特殊的地质地貌环境,地表径流少、植被覆盖率低等原因,干旱问题更加突出。水资源供给十分紧张,旱情比较严重。2.1.1.5 自然资源石林地区由于喀斯特地貌广布,土壤发育较差土地资源较贫乏,宜耕地较少。矿产资源稀少,而且不宜开采。水资源较少,特别是地表水紧缺。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等较一般。石林旅游资源最为丰富,有闻名世界的石林风景区,周围还有九乡、阿庐古洞、白龙洞等省级风景名胜区。石林风景景区由大、小石林、乃古石林、大叠水、长湖、月湖、芝云洞、奇风洞7个风景片区组成。彝族的歌舞也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和文化内涵。2.1.2 蒙自2.1.2.1 地质地貌石林至蒙自沿线,在石林境内主要是喀斯特地貌,溶蚀残丘、洼地、石芽等分布较广,多孤峰。出石林后,高原面被深切,可看到残留的高原面,地势起伏较大,弥勒坝子和蒙自坝子地势比较平缓。沿线低矮山体发育明显,许多山体因历史时期人类活动石灰岩裸露,石漠化十分严重。部分地区可以见到,河流作用残留的河流阶地。2.1.2.2 气候与水文石林弥勒开远蒙自一线,气候由北亚热带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逐渐向南亚热带过渡;具有典型的亚热带气候特点,干湿季分明,部分地区具有河谷干热气候的特点。水系主要是珠江水系(南盘江水系)和红河水系(元江水系)。南盘江:降水最少时用水量最大,河中水量并不大,流经开远市,水质并不好,颜色略显草绿色。2.1.2.3 植被与土壤土壤:非地带性石灰土地带性赤红壤;土体深厚,表层为腊红色,往下颜色逐渐变浅,表层含有砾石。 植被:石林弥勒开远蒙自沿线植被多为人工种植,主要有云南松、桉树、杉松等,部分地区原生乔木及灌木草丛保存较好。弥勒境内则主要是坡柳以及人工种植的龙舌兰,植被表现出明显的旱生性;经济林主要有核桃、葡萄等。开远境内出现类似干热河谷景观(热带稀树草原背景下形成),零星分布着乔木;河谷两岸坡柳广布。蒙自干热坝子主要是石榴、枇杷等经济林。2.1.2.4 自然灾害由于原生植被被破坏,植被覆盖率低,水土保持功能下降;因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变率大,而且具有干热河谷特征,因此很容易发生旱灾。2.1.2.5 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土壤较为深厚,坝子地势平缓;气候资源丰富,水热条件好,无霜期长;日照时间长,光热资源丰富。水资源丰富,但分配不均。区内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银、锡、铅、锌、铜、煤、大理石、磷、铀等储量丰富。2.1.3 屏边2.1.3.1蒙自屏边沿线概况沿线屏边群变质岩十分明显,部分地方仍然有石灰岩分布;高原面深切,地势起伏比较大,多中小山体,且具有阶梯状特点;新现河作用留下许多侵蚀阶地。植被覆盖率较高,亚热带常绿灌木灌丛发育良好,人工经济林如枇杷、石榴、柑橘等较多。过五里冲水库,出现高大乔木但分布零散,具有明显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特征;但是人工林仍占大部分,主要是杉松;除此之外,蕨类植物开始大量出现。在零开一带,部分地区原始植被较多,多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植物(如喜树)。由于海拔高差变幅大,境内相对高差达2000多米,气候植被垂直分异显著,受其影响发育形成的土壤类型的垂直分布较为明显。海拔154米至600米,主要形成砖红壤;600至1100米形成赤红壤;1100至2000米主要形成黄壤,其次为红壤,由于部分地区有小气候因素的影响也出现小面积零星非地带性土壤;2000米以上形成黄棕壤。屏边县土壤共分八个土类,十四个亚类,主要包括: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黄棕壤、石灰土、水稻土、火山灰土。2.1.3.2气候与水文屏边境内最高海拔2590米,最低海拔154米,山地面积占全县国土面积的100%,属典型的山区县。由于海拔高差较大,立体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16.5,年平均降雨量1650毫米,加之地处低纬,受东南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境内湿润多雨,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为动植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有利条件。大围山及其周边地带(年降雨量在2000毫米左右)、新现区的水塘坡至坐坡伍一带(年降雨量中1700毫米以上)、县境东部的白云区(年降雨量在1724.2毫米)三个地方为多雨区。以境内南溪河沿岸以及新华区的戈纪街、河南、阿母黑、岩峰一带为中心,年降雨量在1100毫米以下,属于少雨区。屏边县位于云南省南部,北回归线以南,山峦连绵起伏,山脉河流相排列,形成“v”型小河谷,境内主要河流有新现河、南溪河、牧羊寨河、那么果河、绿水河,均属于红河水系。2.1.3.3 零开(1)滴水层瀑布:牧羊河顺岩溶台地流经屏边县城,牧羊河出口处,形成一高约130 米的瀑布,称滴水崖,分三级,第一级在上部,高约10 米。第二级在中部,高约80 米。第三级在下部,高约40 米,3 级瀑布均发育在致密的玄武岩岩流上,除第一级离河口稍远外,2 级、3 级就在河口附近,它的形成是熔岩流顺河下流时受阻,停滞在河口地带,除大量顺新现河向两侧少量分流外,大部停滞在河口,由于形成后,新现河强烈下切,使得相对高差加大,牧羊寨河因水量少,下切力弱,所以玄武岩岩墙虽也后退,但仅离主河道十几米到数十米,这也说明它形成时代短,河流溯源距离短,高差缩小的幅度不大,均是时代较新的证明。(2)土壤:该地区地带性土壤为赤红壤,因处于南亚热带,由于热量和水分的因素影响,其脱硅富铝化过程以铝富集为主,叠加黄化过程,形成了黄色赤红壤。其土地利用方式经历了旱地水田旱地的过程,现在以坡旱地为主,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等作物。由于顺坡种植,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2.1.3.4阿季伍火山(团山)(1)地质地貌在公路的切口上可以见到深灰色至黑色的火山岩,属于玄武岩,具有气孔但很质密,贝状断口、柱状节理发育。其又可以分为白榴橄榄玄武岩和橄榄玄武岩。该处岩石具有明显的接触带,部分地方受河流侵蚀,严重下切;原始的屏边群变质岩与火山岩相接,产生烘烤现象;交接带上因岩熔流与变质岩碎屑胶结,火山角砾岩发育。其次,还可以见到大量火山浮石,但很难找到火山弹。屏边一带所出现的四个火山锥,均集中在大围山主峰大尖山的北麓与东北山麓地带,与山体方向大致一致呈北西南东走向。火山展布的方向与大围山一带的断裂带方向一致,火山锥的形成与断裂活动有直接联系,是断裂强烈活动引起的地下岩浆的溢出与喷发。阿季伍火山为具有基座的截头锥形火山,锥下付于寒武系地层之上,锥体完整,火山口清楚,向南与西南方向有裂口,为后期熔岩溢出的通道,成为牧羊寨河与凹嘎河熔岩台地上的熔岩流的来源。其形态因种树而被破坏;弧形火山锥,顶部也被破坏。如今的复活型火山锥形口(破口)在火山第一次喷发时属于锥形,岩熔流直接向四周流动。(2)植被与土壤理论上地带性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与湿性常绿阔叶林,山上原生植被已破坏殆尽,现在主要是人工种植的旱冬瓜,种类单一,分层简单。具有耳状托叶,附生植物苔藓等较多。土壤主要是红色火山灰土(表2),属于非地带性土壤,主要由第三纪火山运动喷发出的超基性岩类发育而成。在阿季伍火山山脚下的团山水库公路边因开挖公路,出露典型的土壤剖面,属于垂直地带性土壤中的黄壤,土体深厚,颜色为黄色,母质风化强烈,往下逐渐减弱,风化壳深厚。日期:2012年4月19日(晴)调查人:张椿平编号:02观察地点:阿季伍火山(团山)地形:山脊;坡度:22°坡向:南北向280°土壤名称:红色火山灰土地下水位:低母质母岩:风化碎屑物,第四纪初玄武岩植物:季风常绿阔叶林排灌情况:良好海拔:1691m 经纬度:东经:103°4130,北纬:22°5804土壤利用状况:退耕还林土壤剖面图 O 层 B 层CB层 C 层发 生层枯枝落叶层淀积层过渡层母质剖面深度(厘米)颜色质地结构干湿度松紧度孔隙植物根系新生体侵入体PH值30052526868以下红棕红棕暗红棕暗红棕砂壤砂壤轻壤 团粒团粒润湿润潮润松紧紧很多多少无多中少无 无 无5.65.24.02.1.3.5 大围山自然保护区(22°55´46.8"N,103°41´45.7"E)土壤:佛光阁附近为山地中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下发育的黄壤(表三),该地区降水量在16001700mm左右,雾日多;干燥度小于1,蒸发量小于降水量;冬季仍然湿润,春季相对干燥,与河谷相比仍然较湿润。其基本成土过程为脱硅富铝化过程,附加黄化过程。脱硅富铝化过程中释放出来的铁的氧化物,因水分多、湿度大而被水化为针铁矿(棕色)、褐铁矿及多水氧化铁(呈黄色),形成了以黄壤为主体的土类,区别于富铝土中的红壤。生物积累过程强烈,生物小循环旺盛,有机质积累非常丰富,土壤大多形成了较厚的腐殖质层。在大围山保护区核心区,土壤富铝化过程减少,腐殖质化过程很强,黄化过程减弱,淋溶过程更强,土壤为黄棕壤,排水较好的缓坡上尤为典型;土壤内含有岩石碎屑,粗骨现象明显。表三:日期:2012年4月20日(晴)调查人: 张椿平编号:03地点:大围山佛光阁附近地形:中山中段;坡度:29°坡向:194°土壤名称:黄壤地下水位:低母质母岩:残积物;千枚岩(屏边组) 指示动植物:季风常绿阔叶林排灌情况:良好土壤剖面所在地海拔:1670m 经纬度:东经:103°4145,北纬:22°5546土壤利用状况:自然保护区土壤剖面图 O 层 A 层 B 层CB层C 层发 生层枯枝落叶层腐殖质层淀积层过渡层母质剖面深度(厘米)颜色质地结构干湿度松紧度孔隙植物根系新生体侵入体PH值7009948486060以下 灰黄淡黄棕 砂壤重壤 团粒块状 润湿润 松紧紧多少 多中 无 无 5.25.6植被:区系古老,成分比较复杂,特有性明显,垂直地带性明显。典型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树木高大挺直,;树皮薄而光滑,具有滴水叶尖、板状根及茎生花现象;附生植物及层间植物发育较好;群落结构复杂,终年常绿。生活型属于高位芽,树叶以小叶为主,大中叶次之,外貌呈波状起伏特点。种类主要有壳斗科、樟科、木兰科、山茶科等,与雨林和季雨林有明显差异。就成年型树种来说,由于优势种植物较多,因此无优势种,水平结构呈现簇生现象。随着海拔升高,在20002300米主要是山地苔藓常绿阔叶林,2300米以上则为山地苔藓矮林区。保护区内蕨类植物272种,苔藓植物217种,种子植物188科,1055属,3619种;高等真菌388种。另外,动物包括兽类82种,鸟类285种,两栖爬行类113种,鱼类70种。2.1.3.6 自然资源屏边资源丰富,全县有森林面积130余万亩,其中人工林40余万亩,活立木蓄积量605.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5.4%。南溪河、新现河、绿水河、那么果河纵贯全境,水能理论蕴藏量56.94万千瓦,可开发利用近30万千瓦。目前已开发11万余千瓦。矿产资源主要有锑、铅、锌、钨、锰等有色金属和大理石、硅石、花岗石、无烟煤、磷等非金属矿。热区(海拔1000米以下地区)可开发利用的荒山荒披50 余万亩,适宜种植荔枝、龙眼、肉桂、香(芭)蕉、菠萝等热带水果,目前已种植优质龙眼、荔枝、芒果3万余亩,香蕉、菠萝5万余亩。境内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蕴藏着许多古老而珍稀的野生植物。现有野生植物188科3619种,其中国家保护和省级重点保护的有115种,各种动物有35目111科555种。屏边苏铁、多头桫椤、中华蜂猴、中华赤面猴堪称世界四绝。以大围山原始森林公园为主的生态旅游业开发前景广阔,大围山原始森林和县内的珍珠洞、白河温泉、火山遗址、灵宝山石窟艺术、人字桥、烈士陵园、大睡佛等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瑰丽多姿的民族风情,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1.4 马关古林箐自然保护区2.1.4.1 屏边古林箐沿线概况因处于河流中下游,高原面被深切,地势高差起伏大,山高谷深,山体角峰、山脊明显。随着海拔降低,温度逐渐升高,湿度增加。沿线原生植被破环严重,被大量开发为经济林如香蕉、橡胶、番木瓜、芒果、菠萝、肉桂等,南溪河谷两侧植被具有旱生特性;花鱼洞附近分布有石灰岩季雨林。2.1.4.2 植被主要是石灰岩热带雨林,环境高温高湿,群落外貌参差不齐,树皮薄而光滑;植被种类组成复杂,分布有桑科、龙脑香科(望天树变种)等植物,单位面积种类多,个体数量多,群落最小面积大;群落结构复杂,垂直分层较多,可分出很多亚层;具有滴水叶尖,展现出趋同性;板状根、支柱根发育明显;茎花现象比较普遍,层间植物、附生植物以及藤本植物充分发育。生物多样性丰富,位于我国三大生物多样性中心的核心部位,珍惜濒危生物多。2.1.4.3 土壤主要为石灰土亚类中的棕色石灰土,由于降水过多,干湿季不明显,水分对石灰岩溶蚀强烈,溶蚀残留风化物中重碳酸氢钙流失;残留碎屑物及一些风化物成为土壤形成母质;有一定黄化过程,但水化过程明显,土壤略呈黄色。2.1.5 马堵山水库2.1.5.1 气候水文(1)气候属于典型的河谷气候,分干热和湿热两部分。(2)红河水文:红河是我国西南地区一条重要的国际河流。红河流域(中国境内部分)位于云南省中南部,北纬°°和东经°°之间,北邻金沙江,西临澜沧江流域,东接南盘江,南面为越南,国境内总面积为km。国境内主要支流有普梅江、盘龙河、腾条江、李仙江等,均分别流入越南后再汇入红河干流。流域总的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云岭余脉分成无量山和哀牢山南延,形成南北纵列高山深谷地形,绝大部分属山区或半山区,平坝面积不足。流域内河谷深切,分水岭高程一般在m之间,河流最低水面高程仅m(河口)。红河干流发源于云南省巍山县的茅草哨,自西北向东南流经巍山、南涧、双柏、新平、元江、红河、石屏、建水、元阳、个旧、金平、屏边等县市,在河口流入越南,全长km,落差m,流域面积km,占红河水系境内面积的。上游礼社江流域面积km,在新平县三江口与流域面积为km的绿汁江汇合后始称元江、红河。流域内石灰岩地区喀斯特分布广泛,渗水严重,地表缺水严重。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989万千瓦,可能开发量360万千瓦。 河流径流量比较大,径流系数较大,全年径流不稳定,雨季时高达每秒9500立方米;年输沙量1.3亿吨,年平均流量4688米/秒。因河流大部分流经热带红土区,水中混有红土颗粒,略呈红色,故名红河。 2.1.5.2 土壤以蛮耗为界,以下属于湿热河谷,以上属于干热河谷。历史上河口附近分布着热带季雨林,60年代后因发展经济已开发成橡胶林。向上游走,空气湿度降低,水分减少,但热量水平并未减少,仍可达到北热带指标,降水减少。下游河谷主要分布有砖红壤、赤红壤等。该地主要发育的土壤为半淋溶土纲中的燥红土(其剖面特征见表1),脱硅富铝化过程比较弱,水分少,淋溶作用比较弱,物质淋溶与淀积不如砖红壤强烈,发生层分层不明显,土壤中含有泥石碎块,表现出粗骨性;坡度较平缓的地方,土层比较深厚,颜色多成棕红色。2.1.6 澄江县抚仙湖2.1.6.1 地质地貌地势有明显起伏,断陷湖盆发育,属于几大流域分水岭中心所在,地表切割不是很严重。岩石主要为石灰岩。抚仙湖北边澄江盆地地势较高,位于阳宗海与抚仙湖分水岭地区。地层属于元古界后期,震旦纪冰碛泥石层;发育有澄江组砂岩,表现出角度不整合。抚仙湖东北部形成分布大量磷矿,其地层属于元古界早古生代地层,其盖层属于寒武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