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期末复习重点大纲.doc
财政学期末复习重点大纲完全版2013【题型介绍】·选择题10题20分·名词解释5题20分·简答题5题25分·计算题20分,11章·论述题15分,4至6章:养老保险,社保改革,医疗改革,税制改革【名词解释】1、财政:财政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收支活动;或者说,财政是政府从事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收支活动,并通过收支活动调节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并使它们相协调,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收入公平分配以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2、财政学【期中考过】:也称公共经济学或公共部门经济学,是研究政府收支活动及其对经济运行所产生的影响的经济学分支。它把经济社会划分为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并以此为分析视角考察现实中的各种财政问题。3、市场失灵【往年考过】: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缺陷,使得市场不能充分有效地配置资源。市场失灵的原因(或者表现)有:垄断;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收入分配不公;经济波动等。4、外部效应【期中考过】:外部效应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出现负的外部效应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因而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益配置。5、政府干预:是政府对国民经济的总体管理,是一个国家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经济职能。它是国家在经济运行中,为了促进市场发育、规范市场运行,对社会经济总体的调节与控制。政府干预手段:立法和行政手段;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财政手段,通过征税和收费为政府各部门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筹集经费和资金。PS:政府失灵: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即政府做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或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的决策。6、公共物品【往年考过】: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两个特征。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7、非排他性【期中考过】:即一些人想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出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受益。PS:非竞争性公共物品最重要的标志,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社会边际成本为零。8、公共需要:由国家公共部门提供公共物品用于满足社会的需要,不是个别需要的总和,而是共同利益,具有不可分性。9、免费搭车【期中考过】:10、公共生产:它是指由政府出资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单位。11、公共定价: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则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或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就是公共定价。其对象: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私人。PS:【期中考过】影子价格:许多成本和效益没有市场价格,是无形的或非市场化的,或者这些价格不能完全反映出其边际社会成本或收益,故称影子价格,是针对无价可循或有价不当的商品或劳务规定的较合理的替代价格。12、【往年考过】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其结论是建立在经验分析基础上的,把导致政府支出增加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1)政治因素:随着经济的工业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复杂,引起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要,需要更多资源用于治安和法律的设施的建设(2)经济因素:工业发展推动都市化进程,人口居住密集化,引起拥挤等外部性问题,需要政府进行管理与协调工作。 图:瓦格纳法则的解释13、【往年考过】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前者如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后者如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特点:付出了资金的同时购得了商品和服务,它所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1 14、【期中考过】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特点:付出了资金,却无任何所得。它所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15、经常性支出:是维持公共部门正常运转或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支出,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社会保障支出。PS-行政管理支出(性质:公共产品):财政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和外事机构行使其职能所需的费用。包括行政支出、公安支出、国家安全支出、司法检查支出和外交支出。按费用要素分,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两大类。16、【期中考过】社会保障支出:政府通过财政向因各种原因而导致暂时或永久性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工作机会或生活面临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支出。含: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PS-基础设施:为整个社会提供的共同生产条件和共同消费条件。作用-降低整个社会的生产成本和消费成本,促进经济发展。分公用设施和公共工程。17、【期中考过】财政投融资:指以国家的信用为基础,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有偿地投资于具有公共性的领域。它是一种政策性投融资,是介于一般的商业性投资和纯粹的政府财政投资这两者之间的一种新型的政府投资方式,具有有偿性、公共性、非营利性等特点。PS:社会保障制度:国家以立法和行政措施确立对遭遇社会经济风险的社会成员给予经济、物质和服务的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经济制度。工业社会的产物和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18、财政补贴:一成员(WTO)政府或公共机构向某一企业或产业提供财政补助或对价格或收入的支持,从而增强有关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因此对其他成员利益造成损害的政府行为,是一种促进出口限制进口的国际贸易手段。分为:禁止性补贴、可诉、不可诉。19、【期中考过】税收支出: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可分为照顾性税收支出,刺激性税收支出。形式:税收豁免、纳税扣除、税收抵免、优惠税率、延期纳税、盈亏相抵、加速折旧、退税。20、财政收入:是国家占有的以货币表现的一定量的国内总收入;又可理解为一个分配过程,这一过程是财政运行的第一个阶段,在其中形成特定的分配关系或利益关系;狭义:税收和一般预算非税收收入的预算内收入;广义:税收收入、全部非税收入和社会保险基金收入21、政府性基金收入:国家通过向社会征收以及出让土地、发行彩票等方式取得收入,并专项用于支持特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收入。其管理方式是在一般预算之外编制政府性基金收支预算,构成政府预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2、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据法律法规,以土地所有者身份出让该权所取得的收入,包括以招标、拍卖、挂牌和协议方式出让土地取得的收入;向改变土地使用条件的土地使用者依法取得的收入;划拨土地时依法收取的拆迁安置等成本性收入;依法出租土地的租金收入。23、税收术语1)纳税人:即纳税主体,指税法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可以是自然人和法人。2)课税对象:又称税收客体,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包括所得、商品和财产。3)课税标准:也称课税依据或计税依据,是国家征税的实际依据。4)税率:指税额与课税依据之比。分为:·比例税率,对课税对象按照同一比例课征的税率,同一课税对象的不同纳税人税负相同。·累进税率,把课税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划分为若干等级,从低到高分别规定逐级递增的税率,因计算方法不同,分为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5)起征点和免征额:起征点是指税法归定的对课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最低界限。免征额是指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于征税的数额。6)税基:课税基础又称税基,是指建立某种税或一种税制的经济基础或依据。税基,指据以计算应纳税额的基数,包括实物量和价值量两类。24、【往年考过】税收中性: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PS:税收超额负担:政府通过征税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转向政府部门的转移过程中,给纳税人造成了相当于纳税税款以外的负担。2 25、税负转嫁: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形式:税负前转、后转、混转。26、税收的收入效应:税收将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政府手中,是纳税人的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27、税收的替代效应:税收对纳税人在商品购买方面的影响,表现为当政府对不同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使纳税人减少征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增加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28、【往年考过】拉弗曲线:说明税率与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函数关系,由供给学派提出。经济含义 :-高税率不一定取得高收入高收入不一定要实行高税率 -取得同样多的税收收入,可采取两种不同税率-保持适度宏观税负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之重要条件29、税收制度:是国家按一定政策原则组成的税收体系,其核心是主体税种的选择和各税种的搭配问题 。PS:“绿色税收”:是环境税收,指以环境保护为目的征税。-“黄宗羲定律”:每次农村税费改革,农民负担先下降,后涨到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走向改革目的反面。30、商品课税:是指所有以商品为征税对象的税类,是指以商品和劳务的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课税体系。在国际上统称为“商品和劳务税”。它包括消费税、销售税、增值税和关税。特征:课征普遍;以商品和非商品的流转额为计税依据;实行比例税率;计征简便。31、所得课税:是以所得为课税对象,向取得所得的纳税人课征的税。包括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和社会保险税(工薪税)。32、国债:是整个社会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是指中央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按发行的凭证分为凭证式国债和记帐式国债;按其流动性分为可转让债券和不可转让债券。33、李嘉图等价定理:李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对政府征税与举债基本关系的论述。他否定国债的经济效应,认为政府支出是通过发行国债融资还是通过税收融资没有任何区别,即债务和税收等价。其核心观点是国债仅仅是延迟的税收34、【往年考过】国债依存度:国债依存度是说明财政支出中有多大比例是依靠国债来支付的,所以国债依存度是通过当年国债发行额与财政支出的对比来计量的。35、【往年考过】国债负担率:国债负担率又称国民经济承受能力,只国债累计余额占GDP的比重,反映了一国国债规模与其总体经济实力的对比关系。其升降变化公式:db=b(r-y)+z36、【往年考过】国家预算:国家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是政府集中和分配资金、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财政机制,是国家重要的立法文件。国家预算反映国家和政府活动的范围、方向和政策。37、【往年考过】零基预算:指计划财政年度预算分项支出指标的确定只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预测和对当年各部门新增任务的审核为依据,不考虑以前财政年度各项支出的基数。有利于优化支出结构,提高预算效率,控制预算规模。PS:增量预算:指计划财政年度预算分支项支出数是以上年度各该项支出数作为基数,考虑新的财政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确定的。 3 第一章 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一、市场失灵【往年/期中考过·简答题:什么是市场失灵?表现在哪些方面?】2、表现/原因:·垄断:某行业被垄断时,垄断者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使市场失灵 ·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指交易一方拥有另一方得不到的信息。信息不对称可能影响市场形成,使人们需要的市场难以存在。·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外部效应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典型例子是“公共物品”。出现正的外部效应,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出现负的外部效应,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因而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益配置。·收入分配不公:市场经济本身无法自动实现经济平等·经济波动:市场经济缺少协调社会总供求平衡的机制二、政府干预及失效1、政府的经济作用:【简答题】(1)财政部门作为政府的一个经济部门,首先是直接执行政府的经济职能,并通过执行经济职能来保证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有效实施。(2)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作用概括:是市场在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2、政府干预程度:与政府规模有关。政府规模一般是以财政支出(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这一综合性指标来表示。一般而言,经济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集权化倾向的国家高于分权化倾向的国家。3、政府干预手段:1)立法和行政手段)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财政手段,通过征税和收费为政府各部门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筹集经费和资金。4、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效率问题(2)寻租行为:公务员特别是领导人员,滥用权力(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越位”是指应当而且可能通过市场机制办好的事情而政府却通过财政手段认为地参与;“缺位”是指该由政府通过财政手段办的事情而财政没有办或者没有办好三、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1、公共物品:纯公共物品: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两个特征混合物品或准公共物品:兼备公共和私人物品的特征,其中有些具有非竞争性而不具有非排他性。 -特征(与私人物品的辨别标准):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公共物品最重要的标志2、公共需要-特征:(1)公共需要具有不可分割性。(2)具有非排他性。(3)具有非等价交换性。(4)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质来源只能来自社会产品的剩余部分。四、财政-特征【简答题】:阶级性与公共性;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五、财政职能【简答题】 (一)资源配置职能1、资源配置: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以及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达到优化资源结构的目标。(“帕累托标准”就是论证资源配置的最佳状态 )·2、财政配置的机制和手段:(1)通过确定公共需要的范围,确定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通过安排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确定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状态和财政资源4 -层次:初次分配;再分配-目标: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就是通过收入再分配机制,重新调整由市场决定的收入和财富的分配,达到社会认为的“公平”和“正义”的分配状态,即实现公平分配。公平分配又包括两个层次:(1)经济公平是市场经济的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期中考过·大题:请回答什么是公共物品, 举例说明公共物品提供的方式有哪些?各有哪些优缺点? 政府是公共物品吗?为什么?】一、公共物品的市场均衡二、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1、公共产品由市场提供存在失灵:会出现搭便车问题。公共产品成本大于个人从中获得的收益,使个人不愿购买。个人的购买决策以其边际效用与边际成本相等为依据,即使个人愿意购买公共产品,其提供量会大大低于效率所要求的提供量。2、纯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往年考过·简答题:纯公共产品只能由政府提供的原因】由于具有完全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免费乘车”成为消费者的最一般选择,政府应是这类商品的主要提供者。答: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而不能由市场来提供,这是由市场运行机制和政府运行机制不同决定的。(1)市场买卖要求利益边界的精确性,公共物品的享用一般不可分割,无法量化(2)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决定了竞争性的市场机制不适合于提供纯公共物品。原因主要是市场提供会产生效率损失。(3)政府的性质和运行机制决定其能凭借政治权利予以妥善解决。主要通过无偿征税来提供纯公共物品。3、准公共产品的提供方式:【简答:简述准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及其选择】(1)准公共物品有两种,一种具有一定竞争性或排他性,这类准公共物品既可以选择市场提供方式,也可采用政府与市场共同提供的方式。另一种具有一定外部性,其提供方式取决于受益外溢的大小:受益外溢很大的,应采取政府提供方式;受益外溢较大的,应采取政府与市场共同提供方式。(2)具体方式: 政府授权经营; 政府参股; 政府补助三、公共生产四、公共定价【简答:简述公共定价】1、含义2、公共定价政策:·纯公共定价政策,即政府直接制定自然垄断行业的价格;·管制定价或价格管制政策,即政府规定涉及国计民生而又带有竞争性行业的价格;如金融、农业、高等教育和医疗等行业的价格。3、公共定价的一般方法:·平均成本定价法:在保持公共物品的企业对外收支平衡的情况下,采取使经济 5 福利最大化的定价方式;·二部定价方法:由与使用量有关的“基本费”和按使用量支付的“从量费”两种要素构成的定价体系;·负荷定价法:对不同时间段的需要制定不同的价格,需求出于最高峰时,收费最高。四、财政支出的效率:【简答?】(一)财政支出的配置效率:财政支出的配置效率与财政配置职能相关。其效率标准是社会净效益最大化标准,即当改变资源配置时,社会的所得要大于社会的所失。财政支出的配置效率首先是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适度问题,也就是政府的资源配置与市场的资源配置的适当结合问题(二)财政支出的生产效率:是指如果把政府部门看作是提供公共物品的“生产部门”,在资源配置既定的前提下,它们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一、财政支出的分类(一)按财政功能分类1、经济建设费。包括基本建设拨款支出,国有企业挖潜改造资金,科学技术三项经费等支出。2、社会文教费。包括用于文化、教育、科学、卫生、出版、广播等方面的支出。3、行政管理费。包括用于国家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司法机关等的开支4、国防支出。5、其他支出。(二)按支出用途分类了解主要包括:基本建设支出、流动资金、挖潜改造资金和科技三项费用、地质勘探费、工交商部门事业费、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抚恤和社会救济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价格补贴支出等。(二)按经济性质分类·1、购买性支出·2、转移性支出3、经济分析意义(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的区别) 【期中考过·简答题:比较购买支出与转移支出对经济活动的不同作用】·作用不同。购买性支出直接影响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间接影响分配:此类支出使政府的资金与微观经济主体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相交换,政府直接以商品和服务的购买者身份出现于市场,。转移性支出直接影响收入分配,间接影响生产和就业:此类支出使政府的资金转移到领受者 6 手中,是资金使用权的转移,微观经济主体用该资金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脱离政府控制。·遵循的原则和对政府的效益约束不同。购买性支出时,政府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对政府形成较强的效益约束。转移性支出时,政府并无明确原则可以遵循,对政府的效益约束是软的。·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不同。微观经济主体在同政府购买性支出发生联系时,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是软的。 微观经济主体在同政府转移性支出发生联系时,并无交换发生,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是软的。(三)按支出产生效益的时间分类;1、经常性支出-是维持公共部门正常运转或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支出,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社会保障支出。2、资本性支出-是用于购买或生产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耐久品所需支出 。二、财政支出规模分析1、财政支出规模衡量指标:财政支出规模可以用绝对数指标来表示,也可以用相对数指标即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来表示,由这两个基本指标又可以衍生出反映财政支出发展变化的三个指标。(1)财政支出增长率,以G(%)表示。财政支出增长率表示当年财政支出比上年同期财政支出增长的百分比(%),即所谓“同比”增长率。【公式】DG(%)=G-Gn-1DG=nGn-1Gn-1(2)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以表示。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是指财政支出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Eg=DG(%)DGDP(%) 弹性(系数)大于1,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快于GDP增长速度。【公式】DGDGDP·(3)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以MGP表示。该指标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额与GDP增长额之间的关系,即GDP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同时财政支出多增加多少。【公式】MGP=2、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1)瓦格纳法则【考过】:(2)皮科克和威斯曼的替代规模效应理论:即在危急时期,公共支出会替代私人支出,财政支出的比重会增加。但在危急时期过去以后,公共支出并不会退回到先前的水平,因此,每一次较大的经济和社会动荡,都会导致财政支出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这种财政支出上升的规律,被称为替代-规模效应理论。(3)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论:初级阶段、中期阶段 、成熟阶段·3、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分析:【期中考过·简答题: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原因是什么?】(1)经济性因素:主要是指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发展张律和当前经济政策等(2)政治性因素:a、政局是否稳定 b、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 c、政府干预政策(3)社会性因素:包括人口、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社会保障以及城镇化等因素,这些因素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财政支出规模。4、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特殊性及其原因特殊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出的绝对额是上涨的,但从其占GDP的比重来看,是呈现下降趋势。 原因这种变化是由于经济体制变化引起的·三、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期中考过·大题:试述“内生增长理论”对我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借鉴意义】(一)内生增长理论是产生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的一个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分支,其核心思想是认为经济能够不依赖外力推动实现持续增长,内生的技术进步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意义:内生因素包括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和生产性的公共投资。该理论对财政政策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做出了新的诠释。认为生产性公共资本、人力资本和研究开发活动是一个国家长期经济增长内在因素和动力,这些因素具有“公共物品”的某些属性,他们属于财政变量的范围之内,所以,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特殊作用。此外,该理论为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供了重要思路7 (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应采取的政策和措施:【往年考过·论述题】1、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保障社会民生的长效机制2、支持农业和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加大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着力3、支持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4、加大科技投入,促进自主创新。5、加大转移支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地方间财力差距,提高地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支持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崛起。第四、五章 社会消费性支出购买性支出之一、财政投资性支出购买性支出之二一、社会消费性支出的属性:本质上,消费性支出满足的是纯社会公共需要。-特点:提供纯公共产品;消费性,支出的结果引起社会物质产品的消耗和价值丧失而不能实现补偿和增值;低收入弹性。-社会消费性支出是国家执行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保证。随着经济发展,财政还必须保证各项消费性支出的相应发展,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行政管理支出【试分析我国行政管理费的增长变化原因,并思考控制行政管理费的思路和措施】·行政管理费是由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两部分组成,行政管理费的规模直接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经济总体增长水平、财政收支规模、政府职能、机构设置、行政效率以及管理费本身的使用效率等。·措施:完善政治程序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提高透明度,便于公民获得充分信息实施有效监督。 积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为控制行政管理费的增长提供前提条件。财政部门本身必须加强管理和监督行政管理费。三、国防费四、文科卫支出1、文科卫支出的经济属性:根据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分类,文教卫支出应归为非生产性的范围。投入文教卫领域的劳动属于非生产劳动,他们并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同时在从事这些劳动过程中它们还消耗物质财富。2、政府介入义务教育的理由:一、义务教育存在外部正效应。当今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而科技进步又来源于教育。二是避免因收入差距而形成受教育机会的不公平。三是教育资本市场的不发达和不完善。3、国家的科技投入政策:·科技投入机制: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大幅度总价科技投入。 ·税收激励: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投入的所得税税前抵扣力度。·政府采购:建立财政性资金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制度。4、政府干预卫生事业的理由:·减少贫困是在该业进行干预的基础·许多与医疗卫生有关的服务是公共物品,其具有外部性;·疾病风险的不确定性和保险市场的缺陷五、政府投资【期中考过·简答题:简述政府投资的特点和范围】1、特点:(1)社会总投资分为私人投资和政府投资(2)政府投资与私人投资相比较有其自身特点:政府主要投资于规模大、周期长、外溢性项目,具有公共性和基础性、开发性和战略性、社会效益特点。(3)影响政府投资占社会总投资比重的因素:一是经济体制;二是经济发展阶段2、范围:公共事业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农业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投资;3、财政投资的标准:·资本产出比例最小化标准,应选择单位资本投入产出最大化的项目;·资本劳动最大化标准,应选择使边际人均投资额最大化的投资项目;·就业创造标准,应当选择单位投资额能够动员最大数量劳动力的项目。六、基础设施投资-提供方式:政府筹资建设免费提供,或收取费用;·私人出资、或地方主管部门筹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政府与民间共同投资的提供方式;·政府投资,法人团体经营运作;·BOT投资方式(建设经营转让投资方式):指政府将一些拟建设基础设施项目通过招商转让给某一财 8 团或公司,组建项目经营公司进行建设经营,并在双方协定的一定时期 村容整洁生存状态的改善;管理民主村民自治制度的健全·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原因:一是我国农业的基础还不稳固,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必须增加对农业的投资,以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科技水平,提高土地的产出率。二是城乡差距还在继续扩大。三是农村公共事业滞后,农村缺乏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四是扩大内需的必然要求 。五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公正,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必然要求。从我国经济总量、财政收入总量来看,已经初步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条件 。3、政策:·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突出特色。·建设融资渠道:1)中央专项资金2)金融机构支持:农村信用社;商业银行。3)经营土地资源的融资4)以特许经营为主要方式的市场化融资·发展农村旅游联系内涵·九、财政投融资-基本特征:·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府投入资本金的政策性融资。·目的性很强,范围有严格限制。它主要为带有提供公共物品特征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部门融资; ·由国家设立的专门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统筹管理,实行市场化经营。十、我国政策性银行的特点:1、资本金多由政府财政拨付;2、资金来源主要是发行金融债券或向中央银行举债,一般不面向公众吸收存款;9 3、不以盈利为经营目标,主要考虑国家的整体利益、社会效益。4、政策性银行有特定的业务领域,不与商业银行竞争。(通常是对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投资规模大、周期长、经济效益见效慢、资金回收时间较长的项目)第六章 转移性支出一、社会保障支出和社会保障制度2、社会保障的基本特征:强制性;社会性;互济性;福利性3、社会保障体系:一般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及优抚安置等保障项目,其中社会保险是其中最基本和核心的保障。4、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保障制度还有“普遍津贴型“人人有份”节俭基金型二、我国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往年/期中考过·简答题: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一)社会保险:有计算内容1、失业保险2、医疗保险3、工伤保险4、生育保险5、养老保险养老保险的筹资模式养老社会保险的筹资模式:现收现付式基金式()完全基金式()部分基金式三、我国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1、现行失业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2、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1)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城镇所有企业单位职工(1998年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行政事业单位:5000万;企业职工:1.62亿(含农民工2410万)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4.1亿人(2)保险费用筹集:企业单位:工资总额的6%;职工个人:本人工资的2%(退休人员不缴费,但也要建立个人帐户、参加大额医疗保险,个人帐户资金由财政或单位缴纳)(3)运行模式: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运行模式。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由统筹基金和个人帐户构成。统筹基金:企业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一部分个人帐户: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全部+企业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的30%(4)支付范围、起付标准和支付限额支付范围:统筹基金住院费用(起付标准以上,最高支付限额以下)个人要支付一定比例起付标准: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10%;最高支付限额:4倍个人帐户(医保卡)定点医院门(急)诊、定点药店购药 、起付标准以下的医疗费用、住院费用中个人支付部分等,不足部分由职工个人自己负担(6)多层次医疗保险体系的建立:基本医疗保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企业缴纳4%)大额医疗费用保险(商业保险)医疗救助(财政)(7)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007年试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等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新闻:中国划定2010年医改16大重点 提高医保报销比例】·巩固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主要工作目标:(1)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城镇居民医保)覆盖面。(2)基本解决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的参保问题。(3)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覆盖面。·进一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主要工作目标:10 (1)提高筹资标准。(2)加快推进门诊统筹。(3)提高报销比例。(4)加大医疗救助力度(5)开展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儿童重大疾病医疗保障试点。3、工伤保险:(1)工伤保险覆盖范围:各类企业职工和个体工商户的雇工(2003年条例)(2)费用筹集:用人单位根据行业差别费率及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1%缴纳,职工个人不缴纳工伤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基金利息及其他资金构成了工伤保险基金的来源。(4)工伤保险待遇:工伤医疗费用、护理费、伤残津贴和伤残补助等4、生育保险:(1)保险覆盖范围(2006年6632万人)城镇所有企业单位职工(1994试行办法)(2)费用筹集:企业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1%)缴纳,职工个人不缴费(3)保险待遇:一是生育津贴,用于保障女职工产假期间的基本生活需要;二是生育医疗待遇,用于保障女职工怀孕、分娩期间以及职工实施节育手术时的基本医疗保健需要。5、现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1)保险覆盖范围:城镇各类企业职工、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2)保险费用筹集:企业单位:工资总额的20%;职工个人:本人工资的8%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按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20%比例缴费(3)运行模式: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运行模式。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由统筹基金和个人帐户构成。个人帐户: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2006年起);统筹基金:全部由单位缴费形成,单位缴费不再划入个人账户;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8%划入个人帐户(4)养老保险金的计发:·基本养老金构成:基础养老金和个人帐户养老金·计发来源:养老保险统筹基金支付基础养老金(包括“老人”的全部退休费用、”中人“的过渡性养老金)个人帐户存储额支付个人帐户养老金【热点和难点:农民工、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什么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新农保借鉴了目前城镇职工统账结合的模式,在支付结构上分两部分: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基础养老金由国家财政全部保证支付·建立新农保的意义:缩小城乡差距 、拉动内需 、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任务目标:探索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2009年试点覆盖面为全国10%的县(市、区、旗),在全国普遍实施,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参保范围 :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可以在户籍地自愿参加新农保。基金筹集 :新农保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新农保的计算方法:月养老金待遇基础养老金(55元)个人账户总额÷139新农保的基本原则:一是从农村实际出发;二是个人、集体、政府合理分担责任 ;三是政府引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四是先行试点,逐步推开“新农保”缴费年限:最低缴费年限为15年,只要累计满15年即可。每月大概能领多少养老金?从什么年龄开始领取?:如果按最低费率4%,最低缴费年限15年计算,一年可以拿到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5%。养老金从60岁开始领,不分男女。【重点:养老保险的筹资模式】A:现收现付式:当期的养老保险缴费收入全部用于支付当期的养老金开支,不留或只留很少的储备基金。(后代养老)B:完全基金式:当期的养老保险缴费收入全部用于为当期缴费的参保人建立养老储备基金,以满足未来向全部参保人支付养老金的资金需要。(自我养老)C:部分基金式:当期的养老保险缴费收入一部分用于支付当期的养老金开支,一部分用于为当期缴费的参保人建立养老储备基金。(自我养老和后代养老结合)11 我国养老保险的筹资模式:属于部分基金式。但由于我国的这种筹资模式建立时间不长,覆盖范围不够广,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完全依靠养老保险统筹基金已不能支付当期的养老金开支,只能动用养老保险个人帐户中的缴费收入,使个人帐户“空帐”运行,最终形成养老金的隐形负债,养老金面临很大的支付危机。为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稳定运行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对1997年形成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重点:企业年金】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在国家政策指导下,企业和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1、条件:企业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 ;具有相应的经济负担能力;建立集体协商机制。2、企业年金基金:企业缴费(职工工资总额1/12)、职工个人缴费(职工个人工资1/12)、基金的投资收益。3、企业年金管理:实行完全积累,建立个人帐户管理,企业缴费和职工个人缴费全部计入个人帐户,企业职工退休时一次或定期领取。企业要确定受托人(管理年金)帐户管理人(管理帐户)投资管理人(投资运营)(5)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社保基金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