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性善论思想的现实意义.docx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的现实意义孟子的性善论思想的现实意义 孟子,名轲,战国中叶鲁国邹人,出身于贵族家庭,父亲早逝,其母仉氏教子有方,为教育孟子,为他选择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曾三迁其居,为后世留下了"孟母三迁"的美谈。孟子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徒,子思、孟子之学,后世称为思孟学派。作为孔子思想的嫡传,孟子被后世统治者尊称为"亚圣"。孟子的教育思想是对孔子的继承和发展 ,我想性善论是他区别于孔子的思想之一。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以上理论的出发点就是性善论。其主要观点概括为:人性是善的。孟子曰:水性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性善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差别。也就是说人之性应该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 人的善性体现为恻隐、羞恶、辞让和是非四心。孟子又称之为不忍人之心。四心即仁义礼智这四端。恻隐之心,人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讲到:人之有四端,犹其有四体也。因此可得出,他认为四心或仁义礼智四端犹如人的身体是人本来就有的。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性善论的现实意义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性善论对于社会道德的意义 孟子公孙丑上指出:无恻隐之心, 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人性四德可为现代道德教育找到了人之可教化的理论基础。他说人之所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人与其他生物的差别是极小的,这人所多出的一点就是善性,倘若没有这种善性,人就不成其为人,就是两脚的禽兽。其次为人向善与行善提供动机,揭示了为善的意义是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孟子通过圣贤人格告诫人们,善端如果没有给予积极的保存,必然会受到外界的影响,而逐步消失。内圣外王的高尚品质就是在为善中拓展善端的结果,它也肯定了人们是在为善中实现自我价值。当然, 孟子中又言,圣人与我同类;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圣贤的人格被人类赋予了极致性与神秘性,看似遥不可及,但是,学而至之的言论, 又激起了人类挑战自我的志向。人之四端,体现出人具有先天成德的天赋,但是孟子认定唯有向善的动机与为善的能力,才能扩充人的善端。人从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全然依赖于求真向善与粹美的思想教育, 这也是人在生存之际,锤炼人格的必经之路。另一方面,性善论也警示后人,善性虽是天之所赋,却易于失去。如果没有后天环境对善端的培育和引导,人的善良本性也会由于缺乏关照而丧失殆尽。因此,道德完善重在建设,这就要求我们更加重视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针对现实情况,不断创新方法、讲求实效。通过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工作来鼓舞人、激励人、引导人、塑造人,使每一个人充分发展自己的善性,顺利实现个人道德的完成,达到人皆为尧舜的理想境界。 所以有孟子离娄上: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学会做人,参与社会,恰如孟子所说的,居于安宅、行于正路,我们一定能为社会多做贡献。 因此我得出性善论能减轻当今社会道德建设的压力。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人性向善的向字是一个动词,于是向善也就成为一个动态的评价标准。当今社会,以动态标准评价或评定一个人已经开始普及。比如这个人工作兢兢业业,就比说这个人工作很好要更实在一些;再如近年来的司法审判中有一条比较新的原则程序正义大于结果正义,也是注重过程。就算我们说犯罪分子所犯的罪行情节恶劣,说这位罪犯品行极端恶劣,但只要他肯改过自新,就不必要求他一步到位,而是要先让他做到开始转向善的一面,一段时间之后他就会真正成为一位全新的性善的公民。 总之,将性善论解读为人性向善,由于是一个动态评价标准,向善是一个过程,所以会减轻当今社会因本着人性本善的原则进行道德建设的许多压力,从而加速国民素质比较普遍的提高。 性善论对于现代教育的意义 性善论是教育史以来,第一次从理论高度上对人自身本质加以认识和阐述。现代教育思想从施教者和受教者两个方面,探究出人善之本性, 是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教师本着善的品行,为学生树立了榜样;以学生善之本,规划了其发展的进程。学生本着善之端,在他人教化中使其得到拓展;本着善之根,在自我教化中实现自我价值。道德生活的起点并不是零,儿童从一开始就是道德生活的主体。设想,倘若教师在教化过程中,体会到学生内在具有不思而虑的良知和不学而能的良能的善端;学生在受教过程中,体会到自我向善的意愿和为善的能力,也许,德育实效性就能真正得以实现。孟子的四德与五常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一种道德意识、伦理精神。扩充善的过程,正是构建人与社会的和谐伦理的过程。社会在德化中发展,人类在德化中成才,没有德育存在的社会,就没有人的精神家园;没有德化的人生存的社会,是混乱而危险的社会。德育本着人性善而为社会与人类提供着最根本的物质与精神保障。仁者无敌与民同乐的民本论启示学校教育必须立德教为本,倡尊贤尚德为主的德育目标,仅此才能真正发挥德育的真正意义所在。道德教育的知情意行基于善之始,即性善论,它为学生自我身心发展提供了舞台。 性善论对中国人治的意义 如果说西方是沿着防范人的恶来设计它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观念的话,中国则是按照性善论来展开自己的政治体制和法律理念的。其中罪犯改造制就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西方人认为犯罪是人的生理本性恶的表现,是没办法改造的,而中国的脱胎换骨、重新做人,在西方看来简直是胡说八道。西方对于罪犯的改造不叫改造,叫做纠治,他认为人犯罪了说明他的生理器官有毛病,就要给他治病,他把犯罪看成是生理疾病。意大利报纸报道,一个人连续三年犯强奸罪,法官判决割掉他的生殖器。或许看了之后你和我一样会很震惊,但西方的人权组织也赞同这种做法。中国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犯罪只不过是一时糊涂,只要对他进行思想教育他就会幡然醒悟,重新做人。中国的刑法当中还有一个独创,就是死缓。西方国家要么是有期徒刑,要么是死刑。中国人觉得要仁至义尽,必须给他一个悟的机会,所以就出现了死刑缓期执行。这也说明中国人是乐观的,认为人性是善的,可以改造。确实正也救了许多改过自新的人。另外还有一点就是人民调解制,由人民调解员来调解,这也是觉得人都是善良的,关键是把话说开,把这口气给它舒出来就没事了,好比夫妻闹矛盾一些小事。性善论包含一种的政治理论,即统治者只需引导人民自觉追求自身天性/人性的完满实现即可天下太平,而丝毫不必害怕人民为非作歹。因为只要人民知道如何实现自身的天性/人性,自然就不会为非作歹。这是一个革命性的结论,是刺向一切不尊重人性尊严的专制统治的一把匕首,这也是孟子性善论比荀子性恶论在历史上更受青睐的原因所在。 以上是小生总结前人经验以及自己看法而写,亲记得给好评哦! b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