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教养.docx
婴幼儿教养一、填空题 1. 婴幼儿满月后,身体发生迅速变化,遵循“由上而下,由中心到边缘,由粗大动作到精细动作”的原则。 2. 触觉是皮肤在受到刺激时产生的直接内部感受,包括压觉和振动觉,它是人类认识自我和外界事物的一种重要方式。 3. 确保开端计划是由英国*发起的,面向4岁以下的婴幼儿,并主要针对低收入家庭,计划旨在改善包括出生前在内的儿童及其家庭的福利情况,使他们做好入学准备。 4.婴幼儿时期典型的探索行为有模仿、重复和关注。 5.语言获得是脑固有机制和后天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6. 在婴幼儿表征能力出现,探索行为内化阶段,最典型的进步就是顿悟代替了外在尝试错误行为。 7.人类生态学理论由美国心理学教授勃朗芬布鲁纳创立,该理论认为,人自出生起就生活在一个由不同维度层次所组成的动态环境之中。 8.触觉是婴幼儿认识自我和外界事物的方式之一,婴幼儿发展的重要触觉主要是是口腔触觉和手部触觉。 9.立体视觉又叫深度知觉、距离知觉,著名的“视崖”实验表明,婴儿早已有了深度知觉,但不能断定是先天的,可能是在六个月之间学会的。 10.在婴幼儿表征能力出现,探索行为内化阶段,最典型的进步就是顿悟代替了外在尝试错误行为。 11.出生后,新生儿身体运动主要有两种形式:先天无条件反射和无规律的不随意行为。 12. 在婴幼儿语言习得期,日常生活练习和生物成熟同时推动着婴幼儿语言的发展。 二、单项选择题 1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是从上至下,由近及远,由粗到细 2根据06个月婴儿的年龄特点,适合选择与之基本属性的认识。客体永久性的操作性定义是:当客体从我们眼前消失时,我们依然知道他们的存在。 9.人类生态学理论 人类生态学理论由美国心理学教授勃朗芬布鲁纳创立,该理论认为,人自出生起就生活在一个由不同维度层次所组成的动态环境之中,这一环境体系包括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微观系统、外观系统、宏观系统。 10.家长沙龙 是指围绕家长们共同感兴趣的教养话题,由指导教师将家长在一定的环境下组织起来,并准备研讨素材,引导家长就话题展开讨论的集体指导活动形式。由于话题很难一次彻底讨论清楚,需要随着实践中的观察、思考以系列的形式展开,因此称为沙龙。 11.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指在家长沙龙中,主要借助生动、短小的录像资料,向家长呈现问题,引发家长对涉及问题的思考、讨论,从而产生了解相关知识的动力,达到对问题深刻认识的目的。 五、简答题 1.0-3岁婴幼儿教养课程与3-6岁婴幼儿教养课程的差异 4 答: 1)关心重于教育 2)生活重于学习 3)个别重于集体 4)情绪情感重于认知 2.同伴交往对婴幼儿发展的价值 答:同伴交往对婴幼儿发展的价值: 1)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2)同伴交往有助于儿童形成积极的情感 3)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4)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系统的发展 3.教养人如何促进安全型亲子依恋关系的建立? 答: 1)敏感的教养 2)一致的教养 3)稳定的教养 4)用积极的心态接纳不同气质类型的婴幼儿 4.现场指导中对指导教师素养的要求有哪些? 答: 第一,系统掌握婴幼儿各个领域发展知识与技能 第二,组织婴幼儿以及家长活动的能力 第三,调动家长积极参与教养学习的能力 第四,协调家长之间的关系,解决家庭间突发问题的应变能力 第五,指导教师既要顾全集体活动,又要发现个别家长、婴幼儿问题的能力。 6.简述新的婴幼儿观及教养观。 答: 1)顺应婴幼儿的发展 2)尊重婴幼儿发展的差异 3)给婴幼儿提供自然生活化的环境 4)给婴幼儿提供整合的课程 7.为什么强调0-3岁阶段关心重于教育? 答:我们强调0-3岁阶段关心重于教育,主要是考虑: 1)0-3岁婴幼儿的发展主要是生物遗传的展开过程。 2) 0-3岁婴幼儿有很强的内在发展动力,他们需要成人的关注。 5 3) 0-3岁婴幼儿是人生最稚嫩的时期,他们需要成人的生活照料和情感呵护。 8.现场指导中教师如何调动家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答:在现场指导过程中,需要教师掌握的一些调动积极性的途径: 第一,教师要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彼此信任、尊重 第二,邀请家长了解中心的课程,领域课程的理念,知晓活动内容与目标 第三,协助家长发挥潜能,创设环境让家长参与到课程中去 第四,根据不同家长的特点与长处,采取多种方法介入活动。 9.简述亲子依恋的意义。 答: 1)亲子依恋是种族延续的保障; 2)亲子依恋为婴幼儿认知、情感和语言的发展提供了情感支持; 3)建立在亲子依恋基础上的亲子交往是婴幼儿掌握社会规则的必要途径。 10.婴幼儿课程建构的原则有哪些? 答:1)课程目标体现婴幼儿各月龄段发展重点 2)课程凸显个体发展的特点 3)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婴幼儿生活中的自然材料,开展生活化的活动 4)课程有机整合婴幼儿发展的各领域,和谐教养 11.简述重复行为对婴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 答: 重复行为是婴幼儿时期特殊的一种探索方式,它指婴幼儿通过多次动作练习,发展相应的动作技能,并掌握相关的知识概念。重复行为中隐藏着婴幼儿丰富的发展内容: 首先,重复行为帮助婴幼儿验证了因果关系。 其次,重复行为让婴幼儿体验到运动的快乐。 第三,重复行为是婴幼儿发展运动技能的重要途径。 最后,重复行为发展了婴幼儿对自我的认知。 12.简述现场指导中准备活动的三段体结构。 答:正式的指导之前,教师需要先做一些课外准备工作,如考虑到家长和婴幼儿的一般和个别化需求;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确定内容。 进入主题前,需要的准备环节: 1)问候教师迎接家庭的到来 2)亲子操调动孩子和家长的情绪 6 3)解释让家长理解活动的意义,并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13.为什么婴幼儿课程与其生活交融在一起? 答:婴幼儿课程与他们的生活是交融在一起的,这是因为: 1)生活是0-3岁阶段的重点 2)婴幼儿的生活事件蕴藏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3)婴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只能在直接感知的生活事件中获得发展。 14.简述现场指导中准备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答:1)创设一个给孩子带来安全感的环境,做操调动积极情绪; 2)给教师一个了解孩子的时间和空间; 3)教师在准备活动中同时指导了家长与孩子互动内容和形式; 4)让孩子形成同伴、集体意识,同时家长获得如何指导孩子与同伴相处的经验 15.早教师如何在课程设计中贯彻“课程凸显个体发展特点”的原则? 答:1)同样的课程内容有灵活的玩法与要求 2)小组活动时间段允许婴幼儿选择其他的游戏 3)早教活动中,婴幼儿自主游戏的时间要多 4)早教指导师要敏锐捕捉具体婴幼儿的发展时机,提高恰当的支持 5)早教指导师要考虑家庭的个别化教养需求,提供教养指导。 16.同伴交往对婴幼儿发展的价值 答:同伴交往对婴幼儿发展的价值: 1)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2)同伴交往有助于儿童形成积极的情感 3)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4)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系统的发展 17.现场指导的内容有哪些? 答: 第一,传递早期教养的内容 第二,示范早期教养的方式 第三,对婴幼儿行为进行观察和评价 第四,对家长教养行为进行即兴评价 第五,解决家长教养过程中的即时困惑 7 六、论述题 1.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实际谈谈0-3岁婴幼儿教养课程与3-6岁幼儿课程的差异。 答: 1.关心重于教育 2.生活重于学习 3.个别重于集体 4.情绪情感重于认知 2.根据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的婴幼儿观和教养观的理解。 答:新的婴幼儿观及教养观 1.顺应婴幼儿的发展 维果斯基提出,婴幼儿有自己的发展大纲,指儿童年龄越小,越是按照自身的发展节奏、方式来发展。在0-3岁婴幼儿教养中,我们需要秉持着专业的教育思想,顺应婴幼儿的发展。 所谓顺应,是指婴幼儿的早期教养应建立在尊重其发展规律、节奏和方式的基础上,为婴幼儿的发展提供适时、适当的环境和支持。顺应强调的是婴幼儿在发展过程中的主角地位。 2.尊重婴幼儿发展的差异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个体发展在智能体系上的分布不平衡。 婴幼儿发展的差异性产生的原因是: 1)由个体先天的遗传基因所决定; 2)后天教养环境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婴幼儿发展差异; 3)年龄越小,发展速度越快的特点拉大了发展差距; 在0-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养中,我们更强调发展的差异性,接纳每个孩子的特征,避免横向比较。 3.给婴幼儿提供自然生活化的环境 0-3岁婴幼儿出生后,以家庭为核心的客观环境和人员构成了他们最主要的生存空间。 0-3岁婴幼儿的教养应该是自然生活化,缘由是: 1)0-3岁婴幼儿的养育工作是发育和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2)0-3岁婴幼儿的教育和养育工作密不可分; 3)日常生活的自然环境是婴幼儿最主要的生存环境,其中的发展资源丰富、多样。 4.给婴幼儿提供整合的课程 8 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应尊重婴幼儿的先天生物基础,因此教养内容应该是整合的。 七、活动设计题 1.选择某一月龄段的婴幼儿,按照该月龄段婴幼儿的教养重点和家长教养指导目标,设计一个适宜的早教活动。 活动名称: 适合月龄: 一、 婴幼儿活动目标: 二、 家长指导目标: . 三、活动环境: 四、活动形式: 五、活动流程: 要求:1.活动适合该月龄段婴幼儿的发展需要,达到指导家长的要求 2.目标得当,并能够在活动中得到实现 3.活动过程设计科学、合理 4.活动具有趣味性和教育性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