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实现自我价值.docx
如何培养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如何培养学生实现自我价值 自我评价是指个体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结合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与评价而形成的对自己的思想、行为和个性特点等的看法和评估。自我评价以自我概念为基础,只有通过自我评价,才能感到对自己满意或不满意,才能形成自我价值感。丁海霞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研究,得出与其他大量研究相同的结论,自我评价与自我价值感有密切联系,并且可以作为自我价值感的一个有效的预测变量。可以说,自我评价是自我价值感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但自我评价并不能直接决定自我价值感的高低,而是通过个体价值观影响自我价值感的。 自我价值感的重要性 自我价值感是心理健康的核心问题。有研究表明:自我价值感量表上的得分高,其焦虑水平就低,其心理健康状况就比较好。如果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水平高,对自己持有更多的肯定性评价,那么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倾向于从积极的方面看待自己,认为自己有能力、有自信,即使遭遇挫折或失败,他们也很少否定自己、贬低自己,因而表现得更乐观、积极与主动。相反,如果一个人没有自我价值感水平低,经常从消极的方面看待自己,认为自己基本上没有价值,就很难产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信心和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自己的潜能,并且一旦遭遇挫折或失败,很容易一蹶不振,甚至自我毁灭。 自我价值感对小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自我价值感对小学生的行为起着重要的影响。自我价值感低的小学生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容易被忽视甚至遭到拒绝,从而渐渐丧失积极向上的勇气,面对困难容易退缩。2.自我价值感和小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自我价值感高的孩子比较开朗、活泼,而自卑的孩子容易变得忧郁、粗暴。3.自我价值感对小学生的生长发育也有较大的影响。自卑的孩子不会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往往形成孤立感和孤独感,情绪比较压抑,长期如此,会影响内分泌机能和神经系统的功能。 。 2.教师接纳是影响小学生自我价值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教师接纳水平高的学生中,部分学生有较高的自我价值感,也有部分学生的自我价值感水平较低。而在教师接纳水平低的学生中,自我价值感水平较高的也很少,其余学生的自我价值感水平一般或较低。通过统计我们发现,高教师接纳对小学生的自我价值感有着积极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接纳越高,学生的自我价值感也越高,也就是说那些被教师所喜爱的学生比其他学生更认为自己有能力、有价值,对自我也更有信心。 自我价值感主要是个体在重要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小学生而言,教师是继父母之后对他们有着重要意义的他人,教师的话甚至比家长的话还要有权威,因而教师的评价是影响小学生自我评价的一个重要因素。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提出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支持、关心、期望和鼓励都有利于学生自我价值感的形成和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更多地去接近老师,更多地感受到老师的支持和帮助,觉得自己在班级中有一定的位置,感到自身存在的价值。相反,那些与老师关系平淡或疏远的学生,不敢接近老师,认为自己在老师眼中不是个好学生,从而严重降低了他们的自我价值感。 3.同伴关系越好,自我价值感水平越高 在不同同伴关系学生的自我价值感状况中,我们同伴关系是影响小学生自我价值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同伴关系好的学生中,有47%的学生有较高的自我价值感,相反,在同伴关系差的学生中,只有20%的学生自我价值感较高,但却有46%的学生表现出低自我价值感。由此看来,受欢迎的学生自我价值感比较高,而被拒绝的学生自我价值感较低。 众所周知,小学生进入学校后,与同伴的交往逐渐增多,同伴关系变得日益重要也是非常合理的。在一定情况下,一个人的自信程度受其所处的环境,尤其是其在集体中的地位所影响。因此,同伴的接纳和认可,有助于满足学生交往的需要和成就的需要,从而使其自我价值感得到有效的发展。小学生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若受到同伴的接纳和欢迎,则会认为自己在团体中有地位,感受到同伴对自己的尊重,形成对自我的肯定性评价,从而更加自信、乐观,自我价值感水平相对也较高。相反,小学生若受到同伴的排斥,则认为同伴看不起他,觉得自己毫无优点,从而严重影响了自我价值感的发展。 4.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建立和培养孩子良好自我价值感的重要因素 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而发展形成的。对小学生而言,父母是他们最早互动的人。因此,父母在孩子的自我价值感的发展上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如果父母能够了解孩子的思想,尊重孩子的观点,在孩子遇到挫折时能够给予支持和鼓励,孩子就会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理解、帮助和支持,对自己的看法就会比较积极。但是如果父母忽视孩子,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支持,认为父母漠视他,就会形成低自我价值感。另外,母亲是儿童早期的主要抚养者和照顾者,承担着更多的教养任务,与孩子保持着更为密切的关系,因此,母亲比父亲对小学生的影响更深、更广。 5.学业成绩与小学生的自我价值感水平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学习是学生的主体活动,他人对学生的认可程度是以其学习成绩为主要依据的。因此对学生而言,学习成绩就是衡量他们能力和成功的重要指标,就是他们在学校中的地位和价值的体现。学业水平高的学生同学业水平一般及低的学生相比,前者的自我价值感程度明显地高于后面两类学生,学习成绩越好的学生,其自我价值感程度相对也越高。 这是因为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由于不断遭受失败,觉得自己能力不如他人,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况且又经常受到教师和家长及同伴的一致否定,逐渐失去了自信心,甚至夸大自己的缺点,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是个没出息的人,从而降低了对自己的价值感。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受到老师和父母的喜爱,经常受到学校的表彰奖励,证明了他们是成功者,使其产生自豪感,认为自己更有能力、更有价值,自信心也更强,并能够给自己一个积极的评价,自我价值感也相对比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要高。 当学生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时,就能够获得最大程度的自豪感,对自己持积极、肯定的态度,相信自己有能力、有价值,相信自己只要努力就能取得进步,因而自我价值感水平也较高。而当学生更多地把成功归因于运气好、任务简单等外在的偶然因素时,则会对未来的成功不再抱有希望,就算偶尔取得好成绩也认为只是运气好,不敢肯定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与此相反,当学生把失败归因于能力差、任务难等不可控因素时,则会对未来失去信心,认为自己无法避免失败,从而降低自我评价,导致自我价值感的降低。当学生把失败归因于努力程度不够等可控因素时,就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羞耻感和怀疑,觉得只要自己继续努力,就能够避免未来的失败,并不否认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因而自我价值感也较高。 三、提高小学生自我价值感的有效途径 以上我们探讨了影响小学生自我价值感的诸多因素中的一部分及它们影响自我价值感的心理机制。但是自我价值感并不是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它也会对影响它的各个因素产生反作用,从而对小学生身心的发展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正因为这样,提高小学生的自我价值感水平才具有意义。 笔者在做本研究的过程中,通过资料的收集、数据的整理、与学生、家长和教师的访谈,并结合调查结果,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提高小学生的自我价值感水平。 从能力入手,切实提高小学生的自我价值感水平 成功的体验是学生获得自我价值感的基础。要使学生有体验到成功的机会,就必须帮助学生获得他们那个年龄能够掌握的各种能力。 帮助学生提高运动和动手能力,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很大程度上,儿童的自我价值感也是建立在运动能力、动作协调性、身体的强壮感的基础之上的,通过体育运动和参加各种比赛活动,他们会因为自己的某种运动技能比别人好,身体更协调、更强壮而在同伴中更有地位,因此,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因此,教师和家长不要怕孩子摔着或影响学习而不让他们去运动,不让他们去参加一些课外活动,而应该在安全教育的前提下,鼓励、帮助学生多参加丰富多彩的各种各样的活动,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大社会,让学生在他们的能力范围之内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此外,放手让学生去干自己能干的事情,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制作而获得产品。只有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学生才能提高自己的运动和动手能力,才能有充分的空间展示自己的才华,才能有机会充分体验自己的价值。 帮助学生提高遭遇挫折的应对能力在人的一生中,挫折是在所难免的。当一个人遭遇挫折时,如果不正确面对挫折,很容易一蹶不振,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尤其是经验少的小学生,因此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有利于促进其高水平的自我价值感的发展。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挫折、压力和困难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当遭遇挫折时,不是否定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而是采取各种方法去战胜挫折。 教师应接纳每一个学生 教师是继父母之后对孩子有着重要的意义的人,孩子们主要是从教师对他们的态度和评价中判断他们是否重要,是否受欢迎以及是否成功的。因此,教师要真正接纳他们,尊重和信任他们,从而提高他们的自我价值感水平。 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实施赏识教育。小学生往往轻信老师的评价,很多小学生都是因为“老师说我是好孩子”而评价自己为好孩子。因此,教师要真正接纳每一个学生,无论学生是否优秀,都应该一视同仁,如果忽视普通学生而偏爱优秀学生,则会伤害这些普通学生的自尊心。另外,教师要尊重、信赖、热爱和欣赏学生,相信学生的潜力,在言语上、情感上给予鼓励和支持,而不应轻易加以否定或批评,更不能用讽刺的语言。儿童生活在强调优点而不是缺点的氛围中,会逐渐肯定自己,并赋予自己价值。 帮助学生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拥有良好的同伴关系 能否受到同伴的喜爱,是影响学生自我价值感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家长和教师要共同帮助学生提高社会交往能力,使他们拥有良好的同伴关系。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应该以学习为主,不要急于学习与人交往的技巧,长大以后或工作了再学也不迟。这种仅仅强调培养孩子智力的想法是相当片面的。同样,作为家长,也不能因为担心孩子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产生矛盾或吃亏而阻止孩子与同学交往,而应该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多和同伴一起学习,一起玩耍。在学校里,教师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一些正确的交往技能,要给学生提供互动交流、与同伴合作的机会,多开展一些集体活动,使学生相互之间有更多的接触机会,鼓励学生们互相了解,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学生正是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才学会了怎样与人相处,怎样化解矛盾,从而增强社会交往能力,拥有良好的同伴关系。 父母要多与孩子沟通,与孩子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父母对孩子的接纳和尊重是建立和培养孩子高度自我价值感的重要因素,与父母保持良好、密切关系的孩子对自己的看法都比较积极良好。孩子对父母是否关怀他们的判断是以父母与他们一起度过的时间多少、是否支持他们的想法及在需要时给予帮助等为依据的。因此,父母平时要多抽时间陪伴孩子,而不是只知道叫他们没完没了地写作业。爱的一个重要成分就是无条件接受。无论发生什么事,父母都要给孩子以关爱、支持和鼓励,多与孩子交流,而不能将爱的给予与孩子所获得的进步和成绩联系在一起。这种给孩子的无条件的积极关怀能让孩子体验到情感的安全,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被接受的、受喜爱的。此外,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意见,不能什么事情都帮孩子作决定,当发生矛盾时要及时与孩子沟通,使孩子感觉到他们是被尊重的,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从而形成较高的自我价值感。 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作为学生来说,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在学校里的成功体验是影响自我价值感的重要因素,而学校里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因此,学业上的成功会提高自我价值感水平。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会产生优越感,对自己持比较积极的评价。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进行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在研究教法的同时要研究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将教法与学法相结合。在平时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此外,还可以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等方式使学生掌握学习技巧,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科学的归因方式 合理的归因训练能够改变学生不良的归因方式,对提高学生的自我价值感水平具有显著效果。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一方面要在与学生交往中了解学生的归因方式,一方面要进行归因训练方面的知识培训,充分理解归因原理,然后把归因原理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另外,也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小学生在这一情境中获得成功和失败的体验,也可提供一些学习方面的成功和失败的事例,引导小学生讨论并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使学生形成正确、合理的归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