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衣社谈中国传统文化对家庭教育的影响.docx
地衣社谈中国传统文化对家庭教育的影响谈中国传统文化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被称为华夏文明。从根本上说,包涵了五千年积聚的一切人文思想文化,其中最为重要的有道德思想、历史观点、宗教信仰诸多方面。她无时无刻不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尤其是对下一代的传承和教育有着血肉的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对人格形成有重大影响。在中国,具有浓厚传统文化内涵的家庭教育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即教孩子如何做人,教育内容以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为核心。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家庭教育原则的形成,很重视对儿童施行早期教育,重视社会环境对孩子的影响,重视做人真诚的教育。古人对子女,既提倡严格管教,又提倡热爱孩子,把爱子和教子结合起来。 在教育方法上,古代家庭教育提倡要顺应儿童自然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因势利导、分辩善恶、兼用体罚等教育方法。提倡身体力行身教重于言教;德育为先、甄别善恶、学习圣贤。古代家庭教育中盛行体罚,认为父母体罚子女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中国传统文化对今天家庭教育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注重对孩子品德培养,注重个性化教育、搞好因材施教,注重孩子的发展教育,成长胜过成功。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被称为华夏文明。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许多方面。如: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歇后语、寓言、神话、小说、传统节日以及各种民俗;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等。从根本上说,包涵了五千年积聚的一切人文思想文化,其中最为重要的有道德思想、历史观点、宗教信仰诸多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 精神家园是指人们身心的精神归属。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和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以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做基奠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根据历史所提供的条件,创建、改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五千多年中华民族历史文明的延续。 传统文化本身具有两面性:既有历史地沉积的糟粕,又有历史地提炼的精华。最适合中华儿女成长的精神营养,无疑是优秀传统文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就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凝聚力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的体现在人们的性格上、气质上,有的物化为艺术品、服饰、建筑风格等,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成为中华民族区别于其它民族的重要标志。这些积淀几千年历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她无时无刻不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尤其是对下一代的传承和教育有着血肉的联系。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对人格形成有重大影响 在中国,具有浓厚传统文化内涵的家庭教育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即教孩子如何做人, 教育内容以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为核心。这种教育下长大的孩子遇事常常依据人情关系来处理,而很少凭是非判断。因此中国古代社会中家族集团非常普遍。人们在介绍人的时候,往往这样说他是某某的儿子, 某某的孙子, 某官员的亲戚等。这是在告诉别人一种关系而不是这个人。 小的时候,家长也总是让孩子告诉别人自己父亲的名字和地位。同时父母也总是要求子女要“ 听话” 。在长期这样的模式教育下,子女往往把别人的话听多了,自已的主体意识没有发展起来,喜欢以群体来界定别人和自己。较之其它民族, 同一年龄的中国人要成熟老成一些。 处事过分冷静没有激情, 能与老年人和谐相处。因为在中国家长制的社会中,父母是家庭的核心,假如有祖父母,那么父母的地位便降格。一句话就是“老人” 当家,“老人”说了算。一个人的家庭地位、社会地位、甚至职官高低都普遍以“老成”取胜。所以中国人的性格中缺乏主体意识, 缺乏冒险、热情等精神。 三、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家庭教育原则的形成 1、重视早期教育的原则 我国传统家庭教育很重视对儿童施行早期教育,提倡及早教育。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精辟见解。先哲们认为人的幼年时期注意力集中, 记忆力强,学习过的知识不易遗忘,因此应及早教育。“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这是颜之推的原话。 在培养子女的行为习惯方面, 提倡以预防坏习惯的产生教育应走在前面。比如颜氏家训.教子中谈到“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愤怒日降而增怨,逮于长成, 终为败德。”而北宋的程颐也认为“盖人之幼也,智愚未有所立,则当以格言至论日陈于前, 盈耳充腹,久之安习,若固有之者。”这段话说了这样一个道理,人在幼小的时候,还不能辨别是非,应该选择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格言,天天在他们面前讲说,使其耳朵听的,脑子记的全是这些内容,久而久之子女对这些教诲就习惯了,好象本来就有这些观念一样。这里他不仅论述了教育应及早及时同时也提出了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2、重视社会环境对孩子教育影响的原则 民间广为流传的“ 孟母择邻”的故事, 虽然有轻视体力劳动者的一面, 但它也说明我国古代父母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环境的选择。也正因为孟母善择友邻,才导致“及孟子长,学文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之谓孟母善以渐化。” 古人不仅善于利用好的环境去影响人,使子女在好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同时,也重视周围人的思想品德和行为对子女的影响。西周时有人提倡小孩“与善人居”, 而不与恶人交往。可见为了教育好子女,古人提倡有意识地创造一个和谐、良好、优美的环境,为子女提供一些正面人物做为学习的榜样。 在这方面颜之推的论述更为绝妙“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 久而自芬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3、重视做人真诚的教育原则 在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生活的时间较长,对子女影响最大的是父母的言行举止。故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像孟子所说的那样“言必信,行必果”不能欺骗。 韩非子则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还,顾反, 为汝杀彘。适市米,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 婴儿非可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乏,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逐烹食也。” 曾子杀猪的故事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做父母的不应欺骗子女,因为子女年幼无知,模仿力强,判断力差,容易模仿成人,假话说多了容易养成欺诈的习惯,长大以后很难进行纠正。 4、严与爱相结合的教育原则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人类最伟大最生动的一种情感体验,它发生在每一个家庭中。父母的爱是子女健康成长的首要条件,也是家庭教育的基础。然而爱子女也是有学问有讲究的, 并不是怎样爱都有积极作用,要使父母对子女的爱起积极作用,必须对子女施以正确的爱。 那么,怎样爱子女才是合理正确的呢?宽严相济,爱与教结合。古人对子女,既提倡严格管教,又提倡热爱孩子,把爱子和教子结合起来。 如果把孩子的坏习惯归于孩子身上而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是家庭教育中本末倒置的现象。这种父母不但没有教育好子女,还往子女身上推责任。而为了使子女健康成长,孩子幼时必须严格教育,同时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要给予适当的关心和爱。爱子女必须教育子女,严格教育子女才是真正的爱子女。阳玉阁五种中也谈到“爱子之道在于教,教子之道在于严,严斯威也。爱而不教犹不爱也,教师不严犹不教也。” 同时指出教育要讲究方式。“教得其道,则子孙贤良,教失其道则子孙不肖。” 传统家庭教育还提倡对待子女要公平,要平均施爱。袁采在袁氏世范中说道“父母爱子贵均。父母均其所爱,兄弟自相和睦。”提出:父母对子女应该一视同仁,不可偏爱。偏爱会导致许多弊端。 四、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 在传统文化背景下,家庭教育提倡要顺应儿童自然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因势利导、分辩善恶、兼用体罚等教育方法。【地衣社】 1、身体力行身教重于言教 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方式有言教和身教, 特别重视选择身教。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谈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强调家长自身行为要正,才能教育好后代。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品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处理, 而以身作则和实际示范的身教方式较说理的言教有效。同时,家庭成员往往生活在一起,行为坐卧, 接人待物的情形都为子女耳闻目睹,子女也会按父母的方式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古人重视身教的作用,习惯将自己的意志加在子女身上。他们往往用自己的理想来塑造下一代,把子女看成自己的一部分,对子女的要求更为严格,希望子女达到自己的水准,或能够弥补自己的不足。包拯曾告诉家人“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脏滥者,不放归本家亡段之后,不得葬于大莹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子女幼小时期的社会化以模仿为主, 所以子女幼小时期应以身教方式为主进行教育。基于对身教重要性的认识,古人认为子女不良行为的形成在于长辈的榜样不良,而不在后辈。颜之推说“失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尔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 颜氏家训所说的即上行下效,先有父母的行,后有子女的学, 父母不能以身作则,子女自然受其影响而学坏。 2、德育为先 甄别善恶 学习圣贤 古时候的先哲明确告诉下一代辨别善恶的方法。子女年幼之时, 缺乏识别能力, 难以辨别好事和坏事、好人和坏人,父母应加强子女的教育,让他们树立是非观念而向善去恶。朱熹在小学中谈到“陈忠肃公曰,幼学之士,完要分别人品之上下。何者是圣贤所为,何者是下愚所为之事,向善背恶,去彼取此,此幼学所学先也。”那么什么样的人是圣人呢?在传统家庭教育中,人们普遍认为孔子、孟子就是圣人,虽然年幼子女无法达到他们的水平, 但让子女知道他们就是圣人是应该的。这样子女就有了善恶的标准, 从而向圣人学习。 3、家庭教育善于运用体罚的方法 古代家庭教育中盛行体罚, 父母体罚子女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子女对父母的责打不但不能产生怨恨, 责打后更应该孝顺父母。礼记.曲礼中有言“怒而打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颜之推很赞成体罚,还在颜氏家训中举例赞扬“王大司母魏夫人, 性甚严正王在滥城时,为三干人将,年逾四十,小不如意,犹捶打之,故能成其勋业。” 这里王大司的母亲不仅儿子幼年时经常捶打,儿子做了官还不忘体罚。这种思想在封建社会相当流行。而今,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体罚不仅侮辱子女的人格, 压抑儿童的个性发展, 它不仅使子女遭受皮肉之苦, 而且在精神上也会造成损害。绝大多数家庭已经很少依赖这种方法来教育子女。 4、提出教育孩子要提高其学习兴趣 古人提倡对子女教育要注意子女的兴趣, 顺着子女兴趣的发展趋势来引导。程颐说:教别人时没有歌与舞, 别人肯定不愿意学。“教人未见意趣, 必不乐学。欲且教之歌舞, 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 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程颐认为这样做的结果,就可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各, 默化其粗顽。” 五、中国传统文化对今天家庭教育的指导意义 如今,我们已经迈入21世纪,在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社会环境中,在城市子女“一孩化”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对我们的现代家庭教育有何影响?如何发挥她的正面作用,提高我们教育子女成长、成功、成才的概率,是我们每个家长都应该认真思考的现实问题。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注重对孩子品德培养 家庭教育是在教人的修养和价值理念。中国人的修养是什么呢?从传统的观念上来讲,家庭首先是建立伦理关系的地方。其次是人在社会上,叫做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谨而信,一个人态度要谨慎,言语上不能太冒犯,不能太狂妄,而要笃诚守信。再者,叫做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如果你把家庭学习、社会学习都完成了还觉得有余力,你可以去进行专业的文化学习了。 2、注重个性化教育 搞好因材施教 家庭教育是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建立一个孩子充分的想象和自信的地方。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只能以学科出发,以知识出发去进行一种对象化的教授。而只有在家里,每个家长才真正知道自己的孩子究竟喜欢什么,知道自己的孩子长项短项都在于什么。可以说,个体差异有先天的气质,有后天的习惯,天渊之别。偏科的孩子一定不是好孩子吗?我们今天面对的什么是人才?有的时候单纯信任一种专业化教育会把一个天才教成庸才。某种意义上来讲,每个孩子来到世界上都是一个天才,带着他的奇思妙想。但是他的想象力受到鼓励吗?他的兴趣受到尊重吗?他个人的潜能被敏锐地发现了吗?指望着老师从一个班50个孩子去发现,且鼓励每个孩子不可替代的优点,这几乎是一种奢望。但是每个家长面对自己的孩子,你有理由把他当成世界上唯一的这一个。他的气质、他的兴趣可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一点是家庭教育的优势。 3、注重孩子的发展教育 成长胜过成功 家庭教育它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都是使这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让一个孩子有爱、有自信、有梦想,不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上轻易妥协,这种教育也许要伴随他终其一生。一个家庭教育最好的状态,不仅仅是长辈对晚辈以言语或行动的施教,而是一个家庭中的循环教育。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家庭教育是随时随地都在发生。 好的家庭教育是什么呢?是父母,甚至是祖母祖父都在随着孩子与时俱进,一起成长。所以说,家庭教育是循环教育,它有长辈对晚辈的教育,也有晚辈对长辈的教育。因为我们的晚辈处于一个互联网的时代,处于一个光速的时代。他们在说他们自己的语言,有他们的游戏方式。家庭教育中很重要的元素是构建学习型家庭,不仅孩子需要成长和学习,而且家长也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还需要长辈向晚辈学习。我们要学习一种开放的态度,一种成长的生命状态,让这个家庭保持一种蓬勃新鲜。让全家一起去淘气,大家一起去玩一个游戏,一起去郊游,或者一起完成一次颠覆性的行动。越多这样的融洽行为,家庭教育就越容易成功,孩子也就能够顺利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