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docx
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004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初试考试大纲2660普通地质学A2955地质学综合7956应用地球物理综合11957普通地质学C16复试考试大纲20地球物理勘探综合20地质学基础22初试考试大纲660普通地质学A一、考试性质普通地质学A是中国海洋大学地质学(一级学科)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基础课程。二、考察目标熟悉并基本掌握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原理和实际工作方法,学会运用地质学的理论、方法分析地质现象、地质过程、岩矿特征、构造体系和地史演化过程等基本现象,并能结合实际地质问题深入理解相关概念和方法。三、考试形式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试卷结构:名词解释、填空题、判断题与选择题:约20%简答题:约40%读图题(绘图题):10%论述题:约30%四、考试内容1、研究对象与方法(1)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2)地质学的研究方法(3)地质学的研究意义2、地球概述2. 1地球的基本特征(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固体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2.2地球的结构(1)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其主要特征(2)地球的内部圈层及其主要特征2.3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1)地球的密度和压力(2)重力(3)地磁(4)地热3、地质作用3.1地质作用的概念(1)地质作用的一般概念(2)地质作用的类型3.2内动力地质作用(1)地壳运动(2)地震(3)岩浆作用(4)变质作用3.3外动力地质作用(1)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类型及特征(2)河流及其地质作用(3)冰川及其地质作用(4)地下水及其地质作用(5)海洋及其地质作用(6)湖沼及其地质作用(7)风及其地质作用4、地质年代4.1 化石(1)化石的形成(2)化石的类型(3)常见的化石4.2 地层(1)地层及其层序的建立(2)地层的划分和对比(3)地层学基本定律(4)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4.3 地质年代(1)相对地质年代(2)绝对年代5、矿物5.1矿物及晶体的概念(1)矿物的概念(2)晶体与非晶体5.2矿物的化学成分(1)矿物的化学成分(2)矿物的化学成分与地壳中元素的关系(3)矿物化学成分的变化(4)矿物中的水5.3矿物的形态(1)矿物的单体形态(2)矿物的集合体形态5. 4矿物的物理性质(1)矿物的光学性质(2)矿物的力学性质(3)矿物的其他性质5.5主要矿物介绍(1)矿物分类(2)矿物命名(3)主要矿物类型6、岩石611-i-4<rLi-.I石浆石(I)岩浆与岩浆活动(2)岩浆岩的成分(3)岩浆岩的结构构造(4)岩浆岩的产状(5)岩浆岩的类型(6)岩浆的起源和岩浆的演化6. 2沉积岩(I)沉积岩的成分(2)沉积岩的结构构造(3)沉积岩的形成过程(4)碎屑岩类(5)粘土岩(6)碳酸盐岩6.3变质岩(I)变质作用与变质岩(2)变质岩的成分(3)变质岩的结构构造(4)变质岩的类型7、地质构造7. I构造运动的概念及基本方式(I)构造运动的概念(2)构造运动的基本方式及其特点(3)构造期与构造事件7.2岩层的产状和地层的接触关系(I)岩层产状(2)地层的接触关系7. 3褶皱构造(I)褶皱和褶皱要素(2)褶皱的形态(3)褶皱的组合(4)褶皱的成因与研究7.4断裂构造(1)节理(2)断层的基本类型(3)断层的组合形式(4)断层的识别标志8、板块构造8.1大陆漂移(1)大陆漂移说概述(2)大陆漂移说的证实8. 2海底扩张(1)海底扩张说的提出(2)海底扩张说的证实9. 3板块构造(1)板块构造的概念(2)板块边界类型(3)板块的运动(4)大洋演化9、块体运动(1)影响块体运动的主要因素(2)块体运动的主要类型10、地球的起源与演化10 .1大爆炸宇宙说(1)大爆炸宇宙说(2)大爆炸宇宙说的证据11 .2太阳系与地球的起源(1)太阳系的起源(2)地球的起源10.3地球的演化(1)地球内热的演化(2)地球层圈构造的形成(3)生命的起源11、地质图判读12、地层柱状图编制13、地层剖面图绘制五、是否需使用计算器否。955地质学综合一、考试性质地质学综合是中国海洋大学为招收地质学(一级学科,包括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五个二级学科)、海洋地质学、海洋地球化学各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型)而设置的业务课程考试内容,由学校自主命题。二、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80分钟。矿物学部分:10%岩石学部分:50%构造地质学部分:30%地史学部分:10%考核学生掌握地质学专业核心课程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和地史学等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和分析地质问题的能力。题型设计:1、基本概念(占20席左右)、基础理论(简答题和论述题,占60%左右)、基本技能(20%左右三、考察目标和考试内容第一部分矿物学一、考察目标主要考察学生对矿物学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求考生准确掌握矿物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主要研究方法。掌握主要研究矿物的化学成分、内部结构、外表形态、物理性质、成因产状、分类和鉴定及其相互关系,探讨矿物形成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的规律、变化历史及其实际用途的科学。同时矿物学主要是对自然界中种类繁多的矿物种进行分类、归纳、对比、分析,它要将结晶学中有关晶体对称的基本原理直接应用到某个具体矿物晶体的分析中。掌握矿物的晶体化学分类;矿物的主要结构类型;各大类和各类矿物的晶体化学与形态物性通性;掌握50余种矿物的鉴定特征并掌握鉴定未知矿物的技能。初步掌握矿物学的研究方法.二、考试内容矿物及晶体的基本概念、矿物的化学成分、矿物的形态、矿物的物理性质、矿物的成因标型;矿物的分类命名、主要矿物类型的化学组成特征、晶体结构及其鉴定特征。第二部分岩石学一、考察目标考查学生的对三大岩类岩石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能力,要求掌握三大岩类的基本概念、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特征、岩石分类、各大岩类的基本特征和鉴定、岩石物理化学、岩石成因与演化等。二、考试内容(一)岩浆岩石学岩浆与岩浆作用、岩浆岩的化学成分、矿物成分、化学成分与矿物成分之间的关系、岩浆岩的结构构造、产状和相特征、岩浆岩的分类依据及分类方案、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和酸性岩的化学组成、矿物组成、结构构造、主要岩石类型及鉴定特征;掌握碱性岩、火山碎屑岩和脉岩类的基本特点和鉴定特征;掌握岩石物理化学相图及其对岩石成因和结构构造特征的解释;掌握岩浆岩多样性的影响因素、岩浆演化机理、不同构造背景的岩浆岩组合和岩浆岩的成因。(二)沉积岩石学掌握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和一般特征、沉积岩的结构构造、掌握沉积岩的分类和命名原则,各类沉积岩的基本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异同;掌握沉积环境和沉积相的基本概念、沉积相主要识别标志,常见沉积相特征及其相模式;掌握沉积岩石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并具有初步利用沉积岩石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地质科学问题的基本能力。()变质岩石学掌握变质作用的基本概念、变质作用机制、变质作用因素、变质作用的PTt轨迹、变质作用分类、变质反应和变质带、变质双带、变质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命名、变质岩的矿物共生分析、变质相和变质相系;掌握区域变质岩、接触变质岩、动力变质岩和混合岩的基本特征、主要岩石类型及鉴定特征,理解变质作用与大地构造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构造地质学一、考察目标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原理和实际工作方法,学会运用构造地质学的理论、方法分析岩石变形的几何学、运动学及动力学特征,并能结合实际地质问题深入理解相关概念和方法。二、考试内容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地质体的基本产状及沉积岩层构造,沉积岩的原生构造及顶、底面识别标志,地层接触关系,地质界线与地形等高线之间的关系;构造研究中的力学基础、变形岩石应变分析基础,应力,应力状态,应力摩尔圆,应力场,变形与应变,岩石力学性质;劈理、线理和节理的特征与分类,与褶皱、断层构造的相互关系及其形成机制;褶皱要素、褶皱的几何学分析、平行褶皱与相似褶皱、同沉积褶皱与底辟构造、褶皱的形成机制、褶皱的组合型式、与褶皱伴生的劈理、擦痕等构造、褶皱层中的应力分布特征;断层的几何学要素,正断层、逆断层与平移断层的概念及其应力状态,断层效应,断层的识别标志,断层岩,断距,同沉积断层的概念与特点;伸展构造的主要表现型式、地堑与地垒、断陷盆地、裂谷变质核杂岩的概念、大陆伸展构造模式;逆冲推覆构造的几何结构与组合型式、双重逆冲构造、反冲构造、逆冲推覆构造的分带、分层和分段性、逆冲推覆构造的扩展方式、断层相关褶皱;走滑断层的基本特点及几何结构、走滑断裂带的应力状态、拉分盆地与花状构造的概念与特点;韧性剪切带的类型、糜棱岩的种类、韧性剪切带运动方向的确定;地质图读图并做图切剖面;熟练掌握赤平投影方法,熟练掌握岩层产状和断层产状的求解方法。第四部分地史学一、考查目标地史学考试的目的在于考查考生掌握地史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水平,分析和判断地史学基本问题的能力。考生能准确把握地史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正确理解地史学涉及的基本概念以及地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准确分析和处理地史学的实际资料、熟练运用地史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地质历史发展的实际问题、了解地史学及相关学科最新动态和重要进展。二、考试内容地史学的研究内容,地史学发展历史中的重大争议事件及其意义、地层形成和沉积环境、相分析及其主要方法、主要沉积相类型及其特征,地层形成的沉积作用与地层学基本原理,古地理分析;地层划分和对比的基本概念(包括地层、地层单位、地层系统),地层及其属性特征、地层划分对比的原则和方法,地层单位及其类型,岩石地层单位的特征和系统,年代地层单位的特征和系统,生物地层及其单位,层型,年代地层和地质年代,各类地层单位之间的关系;历史构造分析的基本概念(包括板块构造、大地构造分区、构造旋回和构造阶段,地槽地台学说),历史大地构造分析及其方法,板块构造的基本内容(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古板块边界及其标志,中国主要的古板块,威尔逊旋回,主要构造阶段。前寒武纪地史(前寒武纪的划分,前寒武纪的生物纪录,太古宙的岩石类型,华北板块前寒武纪地史的主要阶段和特征,华北板块陆核的形成,华北板块中、新元古代地层序列和地史的特征,扬子板块前寒武纪地史的特征,南华纪和震旦纪地史及其特征);早古生代地史(早古生代的划分,早古生代的生物界(重要门类、生物界发展的重大事件、生物相合生物分区),中国早古生代古地理特征,华南地区早古生代古地理格局和沉积历史,华南地区早古生代地史的主要特征,华北板块早古生代地史的过程和特点,华南地区和华北地区寒武纪地层序列,早古生代的构造运动,早古生代的矿产)晚古生代地史(晚古生代的划分,晚古生代的生物界(重大变革、重要门类、重要事件),中国晚古生代古地理及其特征,华南地区晚古生代地史的过程和特征,华北地区晚古生代地史过程和特征,华南泥盆纪和华北石炭纪地层序列,晚古生代的构造运动,晚古生代的矿产;中生代地史(中生代的划分,中生代的生物界及其重要演化事件,中国三叠纪古地理特征,中国侏罗纪一白垩纪古地理特征,中国华南、华北地区三叠纪地史的特征,中国侏罗纪一白垩纪地史的特征,中生代的构造运动,中生代气候和矿产;新生代地史(新生代的划分,新生代的生物界,中国古近一新近纪古地理,中国东部古近纪和新近纪沉积类型,中国第四纪古地理,中国第四纪沉积物类型及其分布,第四纪气候及其特征)。四、是否需使用计算器否。956应用地球物理综合一、考试性质应用地球物理学综合是中国海洋大学为招收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包括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矿产普查与勘探,地质工程三个二级学科)而设置的业务课程考试内容,由学校自主命题。二、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80分钟。重力勘探部分15%磁法勘探部分10%电法勘探部分20%地震勘探部分55%考核学生掌握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和地震勘探等应用地球学核心课程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三、考试目标及考试内容第一部分重力勘探一、考察目标考查学生的关于重力勘探的知识水平的基本技能,包括地球重力场、重力勘探的基本理论、重力仪器、重力勘探的观测技术、数据改算和处理、重力异常计算、重力异常反演、重力异常分离、重力异常解释和应用等。二、考试内容1.地球重力场重力、重力场、重力位的概念、特征及数学表达式;地球重力场的组成和变化规律,地球正常重力场的定义和计算;重力异常、重力矢量、重力张量的概念。2.岩(矿)石密度决定岩矿石密度的主要因素;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密度特征;岩矿石标本密度的测定原理和方法。3 .重力异常计算重力、重力矢量和重力梯度张量的基本表达式;规则形体(球体、水平圆柱体、铅垂台阶、倾斜台阶、水平矩形棱柱体、铅垂圆柱体、直立长方体)重力异常及其导数的计算和异常特征;线密度、面密度的概念,水平物质带、铅垂物质带、铅垂物质带的定义及重力异常计算;不规则二度体和三度体、密度分界面的重力异常计算的原理和方法。4 .重力仪绝对重力仪、相对重力仪和井中重力仪、重力梯度仪的原理;影响重力仪测量精度、灵敏度的因素和消除方法。5 .重力测量技术重力测量技术设计(比例尺、测网、精度);重力仪的检查和标定;基点(网)的布设与联测;陆地普通重力点的布置和观测;海洋重力测线的布设和测量;航空重力测量、井中重力测量、重力梯度测量的原理和意义。6 .重力异常改算重力基点网平差;重力仪零点漂移改正、厄特弗斯改正、地形校正、中间层校正、高度校正、纬度校正的原理和计算方法;自由空气异常、布格异常、均衡重力异常的计算及地质地球物理意义。7 .重力异常分离局部异常和区域异常的概念、特征;对重力异常数据进行处理的平滑法、平均场法、趋势分析法、解析延拓法、高阶导数法、频率域滤波法的原理和作用。8.重力异常反演局部地质体几何和物性参数反演的特征点法、最优化法、人机交互法的原理和方法;密度界面深度反演的迭代法原理;地层密度的广义线性反演法原理;重力反演的多解性问题。9.重力异常解释及应用典型地质体和地质构造现象的重力异常特征;异常识别和解释;海洋重力异常特征,地壳均衡和均衡重力异常;重力资料在地球深部构造、大地单元划分、油气勘探、金属与非金属矿产勘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考古等的应用。第二部分磁法勘探一、考察目标通过本课程教学,可加强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了解,培养运用理论知识分析与设计方案的能力,初步建立磁法勘探方案的设计与实施能力。二、考试内容1、地磁场地磁场的分布特征、地磁场的组成、地磁场的变化规律;地磁场的数学表达(高斯球谐模型);地磁要素、地磁图等概念2、岩石磁性表征岩石磁性的几个物理量;物质磁性规律及岩、矿石磁性特点;影响岩石磁性的因素;岩石磁性的产生及磁性测定方法3、磁力仪机械式磁力仪、质子磁力仪、光泵磁力仪、磁通门磁力仪的测量原理;AT的物理意义4、磁测工作方法磁测野外工作设计(测网布设、测量比例尺、测量精度);磁测野外工作方法(地面磁测和海上磁测)5、磁异常正问题磁异常正问题、有效磁化强度矢量与总强度磁异常AT的关系、磁性体磁场的正问题的基本理论、几种规则形体磁异常特征(球体、水平圆柱体、板状体)6、磁异常处理与转换几种处理与转换的基本原理(圆滑、插值、解析延拓、方向导数等)7、磁异常反问题几种简单反演方法的基本原理(特征点法、切线法、磁异常快速自动反演、最优化反演方法、三维物性反演)8、磁异常的地质解释典型地质体和构造的磁异常特征;大陆漂移、海底扩张的地磁证据;磁法勘探的应用第三部分电法勘探一、考察目标熟悉常用电法勘探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工作方法。熟悉基本公式推导,能够正确应用公式,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掌握岩、矿石电性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视电阻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初步掌握各电法分支方法的正演方法,以及典型地电断面上电法异常的特征和电法异常的分析方法;掌握平面电磁场的传播规律、特征。二、考试内容1 .地下稳定电流场及交变电磁场的基本特征2 .电法勘探的基本原理包括电阻率法、充电法、自然电场法、激发极化法、大地电磁测深法、人工场源频率域电磁法、瞬变电磁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工作方法;3 .电法勘探仪器、数据采集与处理及解释。第四部分地震勘探一、考察目标基本掌握地震勘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地震勘探的基本工作方法与技术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地震勘探的实践能力。其中地震资料数据处理包括常规处理、目标处理和特殊处理等,掌握地震资料数据处理的基本原理及相关处理软件等方面的知识;了解该课程以及相关课程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具有一定的地震资料数据处理研究的能力。其中地震资料解释包括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和解释的基本方法,掌握地震资料构造解释的流程及对断层,典型构造及不整合的解释及时深转换与构造图的编制,并具有一定的地震资料解释的实践能力。二、考试内容1绪论:地震勘探概述,地震勘探三大环节及其内在联系,地震勘探发展史,地震勘探主要解决的问题2地震波动力学:地震波的形成与弹性常数,纵横波的形成及其传播,弹性波传播过程中的介质效应(几何扩散,吸收衰减等),地震波的反射、透射与弹性分解面上的能量分配,实际地质岩层中的地震波,面波及其特征3地震波几何运动学:地震波的基本概念,反射波运动学,连续介质中地震波运动学,折射波运动学,绕射波运动学,多次波运动学,VSP上行波与下行波4地震波频谱与地震勘探仪器简介:地震波信号及频谱特征,地震信号的激发,地震信号的接收,典型数字地震仪原理简介,陆地震源与海洋震源5陆地与海洋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陆地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观测系统及图示法,海洋地震勘探方法原理,海洋地震勘探工作特点,海洋地震勘探特殊干扰波6地震组合法原理:组合的基本原理,简单线性组合,组合检波的形式及其特性,海洋漂浮电缆内组合检波特性7共反射点多次迭加:动静校正原理,共反射点多次迭加原理,多次叠加特性,多次迭加参数的选择,影响迭加效果的因素8地震波的速度:地震波速度的求取方法,地震波在岩层中的传播速度,几种速度的概念,平均速度的测定,迭加速度的求取,各种速度之间的关系9三维地震勘探:陆地三维地震勘探,海上三维地震勘探,三维地震数据的处理,三维地震数据的显示,交互式三维地震解释,三维地震资料解释10地震勘探新方法技术:地震模型技术,地震多波探测技术,亮点与AVO技术,VSP技术,地震层析成像技术,微地震技术,OBS(OBN、OBO勘探技术11地震资料数据处理概论:地震资料数字处理的概念与发展,数字处理的任务与分类,数字处理质量控制,地震资料数据处理基本流程12信号处理基础:一维付里叶变换,二维付里叶变换13反褶积:反褶积概念,反褶积方法-最小平方反褶积、地震子波的求取和处理、预测反褶积14动静校正:动校正-动校正的基本概念、动校正量的计算方法、动校正的实现、高保真动校正,静校正-静校正的基本概念、自动统计静校正15速度分析:速度谱-速度谱的基本原理、振幅叠加速度谱、相关速度谱、用计算机计算速度谱的实例,速度分析应用-速度扫描、速度谱参数选择及资料解释和应用、倾斜地层的连续速度分析16叠加和偏移:叠加一般水平叠加、自适应水平叠加、弯曲测线水平叠加,偏移-偏移处理技术、时深转换17目标处理:常规目标处理-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三维地震资料处理、叠前深度偏移处理,目标处理-井孔地震资料处理、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处理、时间推移地震资料处理18特殊处理:反演性特殊处理-亮点及AVO分析、高精度反演,属性特殊处理-地震属性分析、相干体数据处理、可视化数据处理19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地震剖面的各种含义;地震波在岩层中的传播速度,几种速度的基本概念和含义;地震的分辨能力与薄层的概念;合成地震记录制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及需要把握的几个关键问题。20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方法:地震反射层位的地质解释,包括地震剖面与地质剖面的对应关系;地震反射标准层具备的条件、确定反射标准层的方法等;地震剖面的对比,包括反射波对比的基本原则和实际对比的方法;识别与复杂地质现象有关的异常波及判断地震解释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假象。21构造解释:构造解释步骤和流程;断层的解释,包括断层的识别标志、断层要素的确定和断层的平面组合;典型构造解释,包括披覆构造、挤压构造与高陡构造、底辟构造、花状构造等;不整合的解释,包括不整合的反射特征、几种典型不整合的剖面特征等;22构造图的编制:几种常用的时深转换方法;构造图的编制及对基本构造特征的分析等四、是否需使用计算器否。957普通地质学C一、考试性质普通地质学c是中国海洋大学地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基础课程。二、考察目标主要考察学生对地质学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考察学生的地质思维。要求考生准确掌握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主要研究方法,并能应用地质学知识进行地质图的判读和分析。三、考试形式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试卷结构:1、概念题20%;2、简答题40%;3、论述题和综合题40%;四、考试内容1、有关地球的基本知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表面形态、大陆和大洋的地形特征;地球外部圈层的基本特性。2、矿物:矿物的定义及主要性质;常见造岩矿物。3、岩浆作用和岩浆岩:岩浆作用的基本概念;火山与火山活动;侵入岩的基本特征;岩浆岩的结构、构造特征;常见岩浆岩的肉眼鉴定。4、外动力地质作用和沉积岩: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类型;沉积岩的结构、构造特征;常见沉积岩的肉眼鉴定;5、变质作用和变质岩:变质作用的基本概念及变质作用的方式;变质岩的结构、构造;变质作用的类型;常见变质岩的肉眼鉴定。6、地质年代:相对地质年代;同位素地质年代;地质年代表。7、地震及地球内部构造:地震基本概念与地震波;地球内部构造;地壳。8、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地层的接触关系;岩石变形与地质构造;褶皱构造与断裂构造。9、海底扩张及板块构造: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基础知识。10、风化作用:风化作用的主要类型;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风化作用的产物。11、河流及其地质作用:河流的形成;河流的侵蚀作用;河流的搬运作用;河流的沉积作用;阶地的成因分类。12、海洋及其地质作用:海洋概况;海水运动及其地质作用;海底沉积物13、湖泊和沼泽的地质作用:湖泊概述;湖泊的地质作用;沼泽及其地质作用。14、冰川的地质作用:冰川及其基本类型;冰川地质作用;第四纪冰川及气候演化。15、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地下水及其类型;地下水地质作用。16、风的地质作用:风的地质作用;黄土的形成与分布。17、环境地质与灾害地质:块体运动;地球环境与人类生存。五、是否需使用计算器否。复试考试大纲地球物理勘探综合一、考试性质地球物理勘探综合是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海洋地球物理两个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复试课程,主要用于检查考生是否具备了攻读这两个硕士专业所必备的地球物理勘探知识。二、考察目标要求考生能系统理解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和石油地质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掌握各种地球物理场的基本理论,掌握各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地质基础、物理基础和数学基础,能够针对特定的勘探对象与勘探任务选取合适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并解决实际问题。三、考试形式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IOO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结构:1、概念题20%;2、简答题40%;3、论述题和综合题40%;四、考试内容(一)地震勘探部分1、地震波运动学理论几何地震学的基本概念、各种介质情况下的反射玫时距曲线以及折射波运动学。2、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与技术地震勘探野外工作、观测系统、地震波的激发与接收、低速带测定、地震组合方法以及多次覆盖技术。3、地震波速度影响速度的各种因索、各种速度概念、速度的测定方法以及各种速度间的转换关系。4、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的理论基础地震剖面的特点、复杂界面反射波的特点、地震勘探的分辨事,反射界面真正空间位置的确定等内容。5、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地震资料构造解释的内容和方法、断层解释、相干体技术、特殊地质现象解释、构造图的绘制等内容。6、地震波动力学理论概述波动方程的建立与求解、实际介质中的地震波以及波动地震学与几何地震学的关系7、地震资料的岩性解释利用速度信息、厚层和薄层反射振幅信息、地震属性进行岩性解释的基本方法或技术。8、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三维地震勘探的方法原理和基本特点,三维地震资料采集、处理和解释的基本方法及流程,三维地震勘探的关键技术。9、地震资料处理技术预处理,速度分析,动校正,静校正,去噪,偏移,叠加。10、地震勘探新技术海洋地震勘探新方法与新技术,陆上地震勘探新技术与新方法,工程地震勘探。(二)重磁电勘探部分1、电法勘探原理直流电法、大地电磁测深法、人工源频率域电磁测深法、人工源时间域电磁测深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工作方法。2、大地电磁测深数据处理方法大地电磁测深数据处理原理,克服干扰的措施,远参考法的原理。3、均匀层状介质大地电磁测深理论均匀层状介质中大地电磁场传播的基本特性,阻抗递推公式,视电阻率的频率特性。4、非均匀介质大地电磁测深理论张量阻抗及其旋转特性,静态位移,TE极化,TM极化,TE、TM两种视电阻率的频率特性不一致的原因。5、大地电磁测深资料解释基础大地电磁测深资料再处理的基本流程,基本方法。6、重力勘探基础地球重力场的组成,正常重力场,重力异常,重力观测资料的改正,重力勘探基本工作方法、资料处理和解释的基本方法。7、磁法勘探基础地球磁场的基本特性,地磁要素,地球磁场的组成,正常磁场,磁异常,磁测资料的改正,磁法勘探基本工作方法、资料处理和解释的基本方法。五、是否需使用计算器否。地质学基础一、考试性质地质学基础是地质学(一级学科,含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第四纪地质学5个二级学科)、海洋地质学和海洋地球化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以及地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复试课程,主要用于检查考生是否具备了攻读硕士学位所必备的地质学基础知识。二、考察目标要求考生能系统掌握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地史学、地球化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判读地质图、绘制地层柱状图和地质剖面图。三、考试形式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IOO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结构:1、基本概念20%;2、简答题40%;3、论述题和综合题40%o四、考试内容(一)矿物学部分结晶学与矿物的基本概念、矿物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矿物的分类命名、含氧盐矿物类的晶体结构、主要类型及其鉴定特征。(二)岩石学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岩类的基本概念、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特征、岩石分类命名、各大岩类的基本特征和鉴定;岩石物理化学相图及其对岩石成因和结构构造特征的解释;岩浆演化机理和主要岩浆岩的成因;沉积环境和沉积相的基本概念、沉积相主要识别标志,常见沉积相特征及其相模式;变质作用的基本概念、变质作用机制、变质作用因素、变质作用的PTt轨迹、变质作用分类、变质反应和变质带、变质双带;变质作用与大地构造之间的关系。()构造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原理和实际工作方法,运用构造地质学的理论、方法分析岩石变形的几何学、运动学及动力学特征的能力,结合实际地质问题深入理解相关概念和方法。(四)地史学地史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分析和判断地史学基本问题的能力。地史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地史学涉及的基本概念以及地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地史学的实际资料的分析和处理、运用地史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地质历史发展的实际问题、地史学及相关学科最新动态和重要进展。(五)地球化学地球化学的的学科性质、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方法;元素丰度、元素结合规律、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同位素体系的相关概念、衰变定律、封闭温度、模式年龄、分储系数、分储作用;K-Ar>Rb-SrU-Th-Pb同位素定年的基本原理和地质应用;同位素示踪地质体源区性质的原理和主要参数)。五、是否需使用计算器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