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x
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地球与地球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本课选自人教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中的第一章:地球与地图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本课为第二学时第四页地球仪部分,它从静态的角度来研究地球仪,内容包括让学生认识地球仪地轴、南北极、经线和纬线及其之间的关系。它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创造了条件。因此在学习自然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之前,必须先学习地球知识,它是地理知识的基础部份。 初一学生对地球知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都很少,空间思维能力较弱。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如果不能构建球体的空间概念,就很难理解经线、纬线的特征。本节课利用新课程理念开展课堂内研究性这习,让学生动手动脑自主完成知识的教与学,变难为易、变枯燥为趣味。教会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分享、列表对比知识的学习方法。 新课标活动建议:让学生用乒乓球制作简易地球仪。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小地球仪培养空间想象能力。而本课设计思想是:让学生做地球仪,更让学生用自制地球仪,通过对小地球仪进行探究性学习,自己完成学习任务,让一个简单的乒乓球变成一个含有信息量的小地球仪。 一、教学理念: 1、改变地理学习方式,突出 “研究性学习”:教学活动设计应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关键,本课以不同于“接受式”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课堂上围绕自制小地球仪通过:发现问题自学自画互助合作探究学习成果分享集体评估六个活动环节,完成学习任务,以学生的主动思考、摸索,去独立寻找问题的答案并从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2、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以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为前题,活动评价表的设计兼顾课堂作业、团体合作能力、学习效果三方面的评价。课前自制小地球仪作业占5.5分、地球仪标注与描述5分,探究学习经纬线的特征4.5分,以上制作探究部分共15分,另附加分5给团队合作较好的小组,以激励同学互帮互助,培养凝聚力。整个评价过程由学生完成,更突出了学习主动性。 二、教学原则 1、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全课所有活动都是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学生自主完成,并自主评价,学生的主体性明显。教师在课堂上起到的是组织、引导、激励、总结的作用。 1 2、直观性原则: 地球仪知识是抽象的,直接让学生用自制小地球仪学习既让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既掌握地理知识、又培养地理技能、还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学方法 1、设计教学法 设计教学是有目的的学习活动。教师在教学活动之时,先设立几个问题,贯穿于整个的“设计教学”中,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一边思考,一面执行;本课设计四个活动,活动后都有评价。学生在有明确的目的及强烈的意愿中学习,提高他们参与学习的热诚,付出后就有收获,学习过程不易陷于呆板与沉闷。 2、动口动手测验法: 测验是最好验证学习效果的方法。本课在学生自学自画环节后,安排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相互指出不足,进行小组内口头测验,课后小组完成课堂评价表得出本课得分,学生经过口头与书写两种测验,了解了自己的学习效果,好的欲求更好、差的力求进步,这两种情况皆可激发继续学习的动机。 3、自主探究法 课堂活动四的设计:让学生根据自己已完成的小地球仪,观察并探究,找出经纬线的特征与内在联系,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4、列表对比法 教师利用列表对比法将经线与纬线之间的本质区别,用表格的形式罗列出来,帮助学生深刻的把握各种事物的本质特征。 课标要求:学生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的划分。同时要求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识、学会运用地球仪的基本技能。 课标导示:学生课前先准备好自制地球仪,通过自学课本地图,认识地球仪、地轴的空间特征、南极与北极点的位置,理解地球仪上经线、纬线意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在自制地球仪上绘制经纬网,观察探究说出经纬线的特征,并通过小组活动进行的知识交流与学习,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小组内同学对本课学习的每个环节进行评价,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 1、教学重点:两极与赤道、地轴的空间特征、经线与纬线 2 2、教学难点:经线与纬线的特征 教学用具:1:9千万地球仪(两人一个)、地球仪评价表 课前准备:学生自制简易地球仪(每人一个) 本课课型为新授课,分六部分完成: 一、 课前热身:(复习旧课) 老师通过四个问题完成对旧课的复习: 师问:1、为什么“欲穷千里目”要“更上一层楼”? 2、是谁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呢? 3、大家目前还不知“天有多高”,谁知道“地有多厚”?地球有多大? 4、请解释“坐地日行八万里”的意义? 通过复习明确两个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大小 二、情境导入 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说得好,我们都生活在地球上,可谁认识我们地球家园真面目呢?地球那么大,如果我们想认清它,该怎么办?怎样了解我们家园-地球呢?引入本课的课题-地球仪 三、讲授新课 1、请同学们出示自制简易地球仪,互相检查完成情况,对较好的小地球仪进行表扬与鼓励。 阶段性评估一 出示评价表,请小组同学和小组长本着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自制地球仪进行打分,完成评价表的1-3题共5.5分即地球仪的外观、倾斜度2分,稳定性、旋转性2分,创新性1.5分。 设计意图:学生课前自制小地球仪需要展示、交流、欣赏、认可,此环节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5.5分很好的评估他们的课后辛勤劳动,对认真的同学是种激励、对不认真的同学是种提醒。 3 过渡 大家打完分后,现在利用自制地球仪帮助我们学习,首先请同学将自制地球仪与老师提供的地球仪放在一起,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2、课堂活动一: 观察地球仪与自制地球仪,发现他们的区别?地球仪表面含有丰富地理信息,他们都代表地球上的什么东西呢?地球仪还有哪些让你觉得奇怪的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发现问题的能力。 学情预报:学生可能发现几个问题?(1)为什么地球仪基座是正的,而球身却是倾斜?(2)在地球仪上,有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地球仪的表面有许多的线,它们有什么意义吗?地球的表面真的存在这些线条吗? 对学生发现的问题进行鼓励,同时教师帮助学生明确的几个知识点: (1)地球仪是地球按照一定比例缩小的模型。 (2)地球在自转时自转轴始终呈一角度倾斜,并且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所以地球仪也是按这样的角度倾斜的。 (3)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流、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过渡 同学们还发现:地球仪的表面有许多的线,它们有什么意义吗?地球的表面真的存在这些线条吗?这些线就是本课的重点:地球的经线与纬线 3、课堂活动二(自学自画个体活动) 认识地球仪是本节课的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本第5页图1.7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自学完成学习任务,再自画理解巩固知识 幻灯片展示活动要求: 自学:课本图1.7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自画:在自制地球仪上作图并作标注 找到地球仪的自转轴,即地轴。 找到北极、南极,并用字母“N”标注北极,字母“S”标注南极。 理解地球仪上经线与纬线的含义。 画出赤道,并将赤道十二等分画十二条经线。 将任意一条经线六等分,在赤道的南北各画两条纬线。 设计意图:这部分知识是本课的重点,对经纬线的掌握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经纬网知识的掌握,让学生自学、自画,动眼、动脑、动手是为了让他们对经纬线的理解更加直4 观,为后面总结经纬线的特征作铺垫。 知识链接:地球上最北的地方是哪里?从北极往南走最后会回到北极吗?到了南极想回北京,要往哪个方向走?三个问题帮学生利用自己的地球仪找答案,明确地球上最北的是北极,最南的是南极 过渡 在完成活动二后,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顺利的完成学习任务,也有一些同学不能很正确的完成自画的部分,此时安排活动三互助完成。 用乒乓球做的简易地球仪 自学自画后的有知识含量的地球仪 4、课堂活动三(互助合作小组活动) 展示:将画好的地球仪展示给组内同学,让大家来测验标注的准确性,分享:将学到的知识说出来和大家分享,让组内同学听听你是否已掌握知识点; 活动时,教师对合作表现较好的小组打分,作为该小组的活动附加分。 设计意图:活动交流既培养口头表达能力的,又让同学间互为学生,互为老师指出彼此错误,学习他人的优点,通过的信息传递,在互助合作的过程中达到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目的。 阶段性评估二 活动三完成后,全体同学都拥有一个很精美的小地球仪了,我们对这些小地球仪上所作的标注及标注的准确性以及他们在活动二、三中的表现进行打分,即评估表的4、5、6三项共5分。 过渡 我们每个人的地球仪上都画上了经纬线,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相信大家都是“研究生”通过观察自己找到答案。 5、课堂活动四(探究学习个体活动) 通过课本,观察自制地球仪完成下表: 5 含义 形状 长度 指示方向 相互关系 经线 纬线 同学交换完成的作业,老师与学生一起总结该知识,得出标准答案后进行 阶段性评估三: 给同学的探究学习部分打分:由小组同学交换改探究作业,完成评价表第7小题,每小格0.5分共九格。 设计意图: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自己观察地球仪,明确经纬线之间相互关系,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将观察的结果采用列表对比法进行归纳小结,使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到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与区别。 过渡 这堂课的知识是同学们自学的,内容少,大家通过动脑、动手、动口都完成的开心而有成效,那么谁能帮老师把今天学的知识点总结一下呢? 四、课堂小结 本课的课堂小结也是学习成果的分享,含两部分: 1、请各小组长将本小组最精美的地球仪拿到讲台桌前展示。 2、请一至两名小组代表用本小组最棒的地球仪作小结发言。 教师同学根据该同学语言表达能力、知识点的阐述、仪表仪态三方面进行打分,分值在3分以内,作为小组合作活动附加分。 设计意图:学生在活动三时已向组内同学展示并表达过自己的学习情况,本课的知识点较少,课堂小结由学生来做会成为一大亮点,给学生们一个舞台既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增加了自信心,又培养了一些班级地理学习带头人,为以后地理活动的开展提供人力资源。 过渡 本课的知识点总结完了,大家掌握了吗?每个有付出的人都会有收获,那么我们一堂课的付出会得到什么呢?大家来给自己的付出打打分吧! 五、最后评价 在学生完成评估的各个环节后,小组长还需将各环节分数进行累加,同时加上老师在活动间所加的附加分,得出小组同学的最后得分。 6 六、课后作业:完成填图册地球仪部分 经线与纬线一课是抽象的枯燥的,在传统教学中,老师拿着地球仪站在讲台桌前比比划划,学生不但没有掌握知识,反而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失去兴趣。而本课的教学设计改变了学生的学法、老师的教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他们始终围绕着自制小地球仪在课堂和各种活动中完成了学习的任务,从制作学习绘制小结评价的每个环节都由学生自己完成。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步步体验成功。本课强列对比了课改前后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以及学习角色的转变,从传统教学下的被动接受式学习向课改形式下主动参与学习转变,学生不但获得了知识,还获得了快乐和对地理学习无比的兴趣。 本节教学设计采用设计教学法、动手动口测验法、自主探究法、列表对比法四种方法,这四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很直观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课堂设计五个活动、四次阶段性评价,活动设计任务明确,既有个体活动也有集体活动,突出自主的同时又体现合作,一环扣一环活动,就是知识环环链接的过程,学生在每个小活动中动脑、动手、动口的学习,轻松突破重难点,学完后即评价,这种在过程中评价的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激情。最后的活动:课堂小结,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更是一大亮点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作为中学地理学习的开始篇本课很好的提高了学生自学、交流、合作、探究等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了快乐和成功,课堂气氛和谐、轻松。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