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论文doc.docx
土地整理论文doc土地整理论文 - 浅析中国土地整理概况 前言: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土地利用整体规划与土地整理专项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等实行综合整治,调整土地关系,改善土地利用机构和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和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活动。 土地整理一般可分为两大类,即农用土地整理与城市土地整理。根据我国国情,我国现阶段以农用土地整理为主,重点放在农村地区。 通过探讨土地整理过程中各要素的组合规律,并依此进行模式的划分,可以为*的土地整理决策提供技术支持,为完善国家的土地整理技术规程和制定相关政策奠定科学基础。在分析土地整理模式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应用层次指标分类法,分别采用土地整理地域特征指标、待整理土地利用类型指标、土地整理目标指标和土地整理运作方式指标对土地整理模式进行了划分,并依此对我国的土地整理模式进行了分类。 土地整理的主要内容包括:调整农地机构,归并零散地;平整土地,改良土壤;道路、林网、沟渠等综合建设;归并农村居民点、乡镇工业用地;复垦废弃土地划定地界,确定权属;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摘要: 文章主要针对我国土地整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同时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土地整理 我国土地整理的现实意义 1、土地整理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环境,增加了农民收入。土地整理主要针对改变农业基础设施不配套的土地现状,进行水利设施配置、道路的建设,进行渠道合理布局和硬化,整理后的农田灌水排水能耗降低,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有助于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整理后土地经营范围扩大,宜种性广,从而可以增加耕地数量,提高土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可大大提高农民收入。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最终落脚点在于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很大一部分体现在土地整理中,现在土地整理从单纯的增加耕地面积转为改善农村的整体风貌,近年来,一些地区进行的土地整理改进了农村生产、居住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了土地合理利用和农民增收,有效地推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2、土地整理是补充耕地、进行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途径。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多地少是基本国情,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土地整理有利于促进农村地区土地集约利用,增加优质耕地面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布局不合理,据测算,通过对农村及城镇土地、灾毁土地、工矿区废弃土地等进行科学的土地整理,我国可以新增加耕地1亿亩以上,可见,我国土地整理有很大的潜力空间。从开展土地整理地区的情况看,在严格控制各类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大力进行城镇存量土地挖潜的前提下,通过土地整理,都能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许多地方做到了平衡有余。 3、土地整理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我国近七成人生活在农村,据测算,农民40%至60%的经济收入和60%至80%的生活必需品,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农民手中的土地特别是耕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农村地区,土地整理是集田、水、路、林、村于一身的综合性、全方位的土地建设活动。两者的目标大体一致,具体实践中也互相促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土地整理功不可没,大力开展土地整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选择和重要支撑。 4、土地整理可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促进社会稳定繁荣。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比重大,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约有1.2亿一1.5亿人,如何消化数量如此庞大的剩余劳动力,是*而临的最大难题之一,直至今日,我国劳动力总量仍在持续稳定增长。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中解放出来,涌向城市,由此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尤其在近几年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是实现小康水平的重要保证,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尚不具备离开土地进入大中城市生存发展的能力,他们不敢轻易离开农村。而土地整理正好需要大量劳动力,推进土地整理,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保持整个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尽管我国对土地整理的研究理论不足,许多地方开始土地整理的时间不长,但取得的显著效益表明,在我国开展土地整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土地整理中的问题 一、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布局不合理,利用粗放,废弃土地复垦率低 现在中国农村的宅基地基本上都是分散建设的,很少有成片的。家家户户基本上离得较远,而且农田大多数都穿插在宅基地之中。可以看出农村用地不合理,对于废弃土地的复垦率低下。一般都是荒废在那里,无人打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重工轻农,重城镇周边的发展,而忽略新农村建设。*将大部分的规划指标都放在城镇周边和工业区,在村庄规划安排上指标很小,农民建房困难。同时*为了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不惜牺牲群众利益将民房周边的荒杂地划为耕地,从而减少了复垦地,造成群众的积极性降低。*可以根据农村实际情况,根据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重新建设农村,比如可以*主导,农民参与,重新规划农村民房布局,可以将分散的民房安置在一起,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使腾出来的土地作为耕地,这样耕地连成一片,可以提高耕地效率,增加产量,减少农民的工作量。也可以方便农民的生活,使基础设施的建设集中,减少浪费,提高了财政投入的使用率。 二、镇村二级积极性不高,部分党政领导和干部对土地整理 土地开发整理就是从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按“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原则,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经营水平,使农民增产增收,实现土地整理区的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但是有些县,乡各级*在土地整理上只顾自己的利用,忽视农民的利益,认为整理过后的全部土地是用于城市发展建设。将整理出来的土地用于工业招标,也不需要农民支持,干好干坏,是建设单位的事情,与其无关。当建设单位与农民出现问题与分歧时,*往往不能好好协调,配合也不够积极,在一些工作中以敷衍了事,使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的侵犯。*在土地整理工作中是指导者主持者,不仅要将土地整理的意义深入的传入到农民的心中,同时也要组织好各级民众积极参与到土地整理的工作中,在实现目标的同时不能忘记民众的利益,*所做的每件事都要紧贴民众利益。经过土地整理后,也要让民众享受相应的利益。 三、项目组织实施管理差 1. 项目在审批立项阶段、规划设计阶段、最后项目的实施中敷衍了事,没有达到预期的土地整理效果。在我国土地整理工作中前期工作与实际脱节,片面追求高资金,部分申报国家投资土地整理项目的县市级单位没有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申报项目的要求,没有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项目区,而是片面追求上项目获资金,忽略了对项目区土壤条件、权属、生态环境等情况的分析调查。 2. 缺乏统一规划。土地开发整理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科学编制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目前有些地方的土地整理工作尚无全市的统一规划,这样就难以从大局、全局来计划和安排部署土地整理的各项工作。 四、土地破碎度比较高,田坎、道路、沟渠密度大,占地多 土地破碎又称“土地细分”,是指发展中国家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因为土地不能自由交易等原因所形成的户均耕地过少、土地支离破碎、条块分割、界垄繁冗等状况。在中国大多数农村,现行的土地分配制度及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使土地经营规模普遍较小,土地零碎分散,阻碍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使生产要素浪费,禁锢了先进生产力的发挥,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制约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同时,也阻碍了土地的规模经营,不能取得规模效益,不利于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制造了太多的不经济及巨大浪费,以及使人际摩擦加剧。五、市场环境不健全,资金不足问题严重 土地整理产业化是在我国当前社会经济条件下提高土地整理质量和效率、实现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转变的一种有效形式。特别是在*资金有限、国家投入机制尚未完善的情况下,产业化经营可以为土地整理寻找到一条资金良性循环的有效途径。然而土地整理产业化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长期以来,土地整理主要以行政职能为主,即便近年来土地整理工程不断市场化、社会化,但土地整理产业化的市场管理还是以行政推动为主。这样就会导致管理手段单一、*职能混淆、建设行为主体责任淡薄等问题,从而出现了不合格的承包商中标、建筑材料不符合要求、不按设计要求施工、偷工减料、监管不到位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 第二,市场信息不畅通、具有滞后性,竞争主体较少,缺乏竞争性。 第三,资金不足问题严重。土地整理是一项投资巨大的基础工程,资金落实是土地整理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我国各项事业均处在发展之中,资金缺口较多,而其他一些筹资渠道尚未通畅,致使资金良性周转不足,影响土地整理的成效。加之我国目前资金运作机制不规范,更加重了土地整理的负担。 第四,社会化服务不健全,土地整理的勘查设计、施工、监理、资金审计管理不规范,相应的中介服务机构较少甚至还未出现,如土地整理中介公司、土地整理代理公司、土地整理监理公司、土地整理保险与担保公司等在我国还未出现,或者仅以辅助业务的形式出现。相应的专业人员也较缺乏,还没专业的土地整理工程师、土地整理估价师、土地整理经济代理人等。 三、 对土地整理的对策与思考 1、加快土地制度创新,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整理制度改革。严格执行耕地保护政策,落实国家关于土地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提高土地执法人员的素质,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开展对土地资源的数量、权属、用途等基本情况的调查工作,加强*对农村土地整理的监督和管理。农村土地制度的缺陷,表现在缺乏明确的土地经营管理制度,土地是农村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仍热采取行政手段而非市场的手段运作土地,采取直接的手段而非间接的手段对农村土地整理进行经营管理,这种管理带来的后果带来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不能有效配置资源。对土地的管理*应该在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土地地价监管、耕地保护政策方面进行严格控制,在土地经营方面应该交给市场调节,从而从宏观上对土地资源进行有效监督。另外,应加强土地整理权属登记管理和地籍档案管理工作。农村土地整理制度改革的思路与对策,按照中央关于部署城乡统筹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加强农村土地的调研和立法工作,完善农村土地整理机制。针对农村土地市场机制不健全的情况,加大对农村土地市场服务体系的投入,以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尽快明晰农村土地的产权主体,以解决土地整理过程中的纠纷。土地整理的过程中经常伴随着土地产权转移,也就是土地产权不断流动以实现资源配置得以合理化的过程。产权关系明晰才能提高主体的积极性,只有产权关系明确、产权界定合法,才能使农村土地资源都得到有效配置。当前,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已不适合经济发展的要求,农村土地产权未能清晰界定各主体的权利、责任和利益,形成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经济和法律的关系及利益制约关系。土地法律规定村民委员会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拥有农村集体土地的经营管理权和发包权,但是,这里显然隐含了权力的冲突,村委会或集体经济组织的管理权与*的土地管理权打架,村委会或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权与农户的承包经营权打架6。要规范土地整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要明晰农村土地的产权主体,土地整理是对已利用土地进行治理、调整和重新配置的过程,通过土地整理往往改变了土地的现状,原来的权属界线、用地位置、土地质量和性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保证农民经过整理的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应进一步加强土地整理中的权属管理,将确权定界工作做实做细,权属调整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征求广大农民群众的意见,共同制定权属调整方案,还需建立和完善土地整理法律制度,对土地权属调整的程序、原则和标准,以及权属争议的解决方法做出具体的规定,这样不仅可以使土地整理中的权属调整程序化、规范化,而且可以从法律层次上保证权属调整的公平性,保护农民权益不受侵犯。 3、 扩大土地整理的资金来源渠道,鼓励正常的投资行为。目前,我国大多数土地整理项目的资金筹措还是以国家为主、以*有限的土地整理资金来解决日益紧张的人地关系,不能大规模的进行土地整理。资金问题的解决是开展土地管理上作的关健。资金来源应在以国家投入为主的前提下,积极筹集其它渠道的资金,如政策性信贷融资、财政信用融资和争取国际援助等;地方部门也可由*通过贷款、发行债券;鼓励有条件的集体经济组织和个人进行资金投入。允许民间资金进入土地整理市场,鼓励正常的投资行为,扩大资金来源。 4、 将土地整理看着是系统工程,而非单纯的土地整理行为。土地整理作为系统性工程,实施中涉及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改造,会涉及到土地、农林、水利、交通、城建等诸多部门,各部门必须密切配合才能搞好。土地整理不再是仅仅为了提高农业产量,而是更注重改善人民的生存环境。通过土地整理,追求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和谐。土地整理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部门、具有多目标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土地整理需要将地理学、土壤学、水利学、生态学、环境学、经济学、工程学、管理学、农学、林学、系统学等学科中的有关理论和方法进行引进和优化组合,土地整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注重生态保护,坚持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原则,注重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7。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兼顾综合效益将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土地整理中应加强与其它相关部门的合作,做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综合。 5、建立健全土地整理评价机制。土地整理的效果难以确定,土地整理后的耕地能否取得预先设定的效果,是否取得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目前缺乏严格的检查监督和评价机制。重视对土地整理成果的检查验收,健全相关政策法规,进行严格的检查验收,才能杜绝某些地方*的短视行为,土地整理的成果要动态监测,开展综合效益的分析评价。对合格的土地整理项目,要立卷归档,颁发土地证书,保护整理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但是目前我国的土地整理仍处于探索阶段,国家对土地整理市场化发展还缺乏比较健全和完善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实施土地整理的重要保障,通过法律法规来规定土地整理的内容、目标、程序、规划设计、资金来源以及处罚办法等,解决土地整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保障土地整理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1 中国土地网 2 大家论坛:土地整理中的问题 3 豆丁网:新时期土地整理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