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国学经读书笔记.docx

    • 资源ID:3375706       资源大小:46.51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9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国学经读书笔记.docx

    国学经读书笔记国学经典读书笔记 国学经典与教学读书笔记之一 重庆工商大学的熊笃学教授为我们开设了国学经典与教育的讲座,并且主要围绕五个方面展开:教育的作用;教育的对象;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内容及原则与要求。 关于教育的作用,先贤们认为其作用比刑法更有效,更重要。先秦儒家因此主张德治为主,法治为辅,而法学中的依法治国,由于国学教育针对的是青少年学生,应该做到在德治礼教范围,可谓施教是治国首务,育才是长远方针。 在教育对象方面,孔子认为人的天赋秉性相近,这是中国最早的天赋平等的人性论。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即为天下培养君子贤人。 本次的学习给我们带来了启示: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在实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更应围绕教学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针及教育评价开展工作 - 1 - 国学经典读书笔记 国学经典与教学读书笔记之二 本讲主要讲国学经典与师德修养的关系。 一、国学与经典 国学是中国在晚清到民初提出的虚拟性概念。学数、学文、学理,中国之学是学文化,重在学文的综合和缜密。 国学就是我们说的传统的思想文化成果,包括,文、史、哲、经等。 中国话称为国话,喝茶称为国饮, 技艺文化包括琴棋书画, 民俗文化包括节日文化等 人文文化:如四书五经,二十四史 教师要学习领悟其中所包含的教师的师德修养的内容,如在论语、春秋、先秦诸子、庄子、墨子等著作中找到规范教师的内容。 教师的首要责任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韩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德的本质是树人和育才,把人培养成人,培养成有才能的人。 教人的目的是教化,学习的目的是要为己用。是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二、师德修养的四个字 师:1、师法自然。以自然为师,向自然学习,- 2 - 国学经典读书笔记 自然是榜样、对象。2、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师的本意就是学习,老师总是能让人学习。 老师可以教人学习,能者为师。自己就能让德:德者德也。精神或心理的深化。道德是人化高低程度的体现。 修:贯穿在日常的生活行为中,在实践中不断的自我完善,付诸行动。过程就是积善的过程,不仅要有善念,还要有善行,言行一致。实实在在的修。 养:1、滋养,养好自己,滋养他人。过程是缓慢的。理解现实条件下的价值观,保持成长和向上的趋势。2、养成,把应该有的道德华为己有。养的过程要相伴终身。 师德修养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是实践的过程,是化为己有,融入生命的过程。1、修养好应有的社会公德,如爱国、敬业、诚信、礼义廉耻等。2、认真的坚守职业道德,全心全意做好教师的本职工作,做到家、做到位、做成成果。爱生,有大爱之心,仁心。公正之心。孔子,有教无类,因- 3 - 国学经典读书笔记 材施教。作风正派、为人诚恳、3、个人的修养:人格品味,生活情趣,个性操守。有“止于至善”的追求。宠辱不惊。师德修养是在长期的实践中的坚守、公德、师德、职业道德。 三、为什么要讲师德修养 教师的职业不可缺。希望学生超越自己,托一把力,把学生送到更适合他的发展空间去。 1、师德是师业之魂。受人尊必须己身正,己身正必须讲道德。身教胜于言教。 2、师德是师才为本。是教师才能的支撑或动力。师德养人,师才成人。 3、师德是师风之根。好的师德会形成风气、习惯。 - 4 - 国学经典读书笔记 国学经典与教学读书笔记之三 什么叫国学经典、教学艺术: 国学经典指我国传统文化学术中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 教学艺术指教师培养人才、传播知识、技能的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 教学艺术具有强烈的实践性。 一、中国古代经典教学艺术概说 中国古代经典教学艺术的五个基本原则 指导教学的基本原理。 1、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的教学原则。 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因材施教的概念根据学生的情况实行有差别的教学。因材施教包含及时和长期连个方面。举例。 长善救失出之学记。豫、时、孙、摩。 对现代教育的意义:必须遵守的原则、法则 4点体会:1、因性而教;2、因龄而教;、因能力个别差异而教;4、因教而学; 2、“问对”启发式的教学原则 启发来源于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合。教师的作用是启发。 学记的论述:君子之教,喻也。启发学生的- 5 - 国学经典读书笔记 思维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特征。读书的长进:从产生疑问,到没有疑问。 指导思想 3、相机而授,适时而教的教学原则 4、寓理于事,寓衣于趣的形象化教学原则 5、师生相谐,美善相悦的教学原则 中国古代经典教学艺术的三个基本理念 1、学与思辩证统一 2、学与行紧密结合 3、学与教相通相长 - 6 - 国学经典读书笔记 国学经典与教学读书笔记之四 中华文化综罗百代,广博精微,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感觉国学不仅在庙堂上生辉,在民间照样闪光。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国学文化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 两千多年来,中国的文化教育一直都是以圣贤的经典为基准,就是在元朝与清朝时,外族入主中原时,这种教育方法也不曾被改变。这种以国学为基础的教育,为中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巨人与治国能臣。然而现代的教育,只是对人的智力与技能方面的开发加大重视,对于人的德育与做人做事方面却不管不顾。其实一个再有才能的人,如果没有德行,也会在社会上处处碰壁,不会得到幸福的人生。 我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可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可以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心中最美好的教育诗篇;可以用心中的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可以用凝重的深情,唱出我心中最优美的教育赞歌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 7 - 国学经典读书笔记 国学经典与教学读书笔记之五 儒家儒学对中国的影响是相当巨大的,学习研究它可以有相当大的收获,对我们教育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中国最早的文化总结, 由孔子部分参与编写,编撰的所谓以下六经: <诗>是中国第一本诗歌总集。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总集。 <尚书>该书是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记载上起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下至东周,约1500多年。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内容的记录, <礼>战国到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礼记只是解仪礼”,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乐>不过非常可惜<乐>失传了. <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作者应是筮官,经多人完成。内容广泛记录了西周社会各方面,包含史料价值、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以前的人们对自然与人圣变幻规律的认识模式,从没有超越阴阳八卦的思维框架。 <春秋> 到了宋代, 朱熹的影响,逐渐形成了 4书: - 8 - 国学经典读书笔记 <大学> 礼记中的一篇,传说孔子及其底子的遗书, 读大学,只儒家学问的框架和规模. 大学是成德之学,明白德行. <论语> 孔子言语的记录,读论语,知儒家文化之根本, 论语是立己之学,如何处理处身于社会中的自己的行为 <孟子> 孟子言语的记录,读孟子,知儒家文化之发越, 孟子是论士之学,如何做好"士人" <中庸> 孔子弟子子思所写,礼记的一篇, 读中庸,知儒家文化之微妙之处. 讲述了儒家的的人类终极关怀. 中国古代有"四书五经",几与耶教有圣经、伊教有古兰经相似。通常来说,我们只要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必然得提到"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 - 9 - 国学经典读书笔记 国学经典与教学读书笔记之六 世间万物皆有自己的法则. IBM, MOTOROLA,MICROSOFT 这么公司, 里面这里多的部门,这么多的人, 年轻人都希望能很快的promotion,岂知很多事情,背后都有其潜在的规律和法则. 不可执也, 不可为也.唯有把事情做好,自然而已, 功成身遂. 为者败之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 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 为者败之, 执者失之. 物或行或随, 或嘘或吹, 或强或赢, 或载或缀.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很多人在公司里面做事. 既然公司里面做事,很多时候会形成利益的小团体.无论中国的中国,还是美国公司到处都是.大家都知道老板的位置就只有那几个, 很多人都有很长的经历,在老板的身边做事,除了把手边的事做好, 重要的是如何辅佐自己的老板继续往上走,这样才有空间留给自己.如果当自己部门很强势的时候,做事一定要公平, 凡事"果而已",不好"兵", 道家多次警告 "其事好还", 而且 "物壮则老",金科玉律. 以道佐主 以道佐人主者,不已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 10 - 国学经典读书笔记 善果者而已,不敢以取强.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 果而不得已, 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 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我们看问题,很多时候都要辩证的看."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 柔弱胜刚强, 无有入有间" . 凡事用"兵", 往往适的其反,恬淡为上, 唯道贵德. 有道不处 兵者,不详之器,非君子之器. 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胜而不美, 胜而美之乐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夫佳兵者,不详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着贵右.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将军贵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哀悲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修身养性,引以为戒. - 11 - 国学经典读书笔记 国学经典与教学读书笔记之七 关于学习态度和方法: 1虚心务实:颜之推提倡虚心务实的学习态度,他反对妄自尊大,骄傲浮夸的学风。 2博习广见:颜之推指出:“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 他认为只有尽可能地扩大获取知识的范围,并把所学的知识进行比较、鉴别,才能更接近客观的真理。他提倡既要博览群书,又要接触世务,籍以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所谓“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 3勤勉惜时:颜之推强调学习要刻苦钻研,勤勉努力,他罗列了历史上许多动人事例,说明即使迟钝的人,只要勤学不倦,也可以达到精通和熟练的程度。同时,他认为人的一生都要学习,应珍惜时光,年幼“固须早教”,少年也不可“失机”,晚年如果“失之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他说早年学习“如日出之光”,前途无量;而“老而学者”,虽然如“秉烛夜行”,但总比“瞑目而无见”要好得多。 4相互切磋:颜之推赞赏尚书中的“好问则裕”和学记中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说法,提倡师友之间相互切磋,相互启明,认为只有在学习上好问求教与切磋交流,才能较快地增进知识而避免错误。 - 12 - 国学经典读书笔记 国学经典与教学读书笔记之八 孔子的教学艺术 1.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但是,孔子本人并没有提出这一名称,宋代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提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是,才有了“因材施教”的名称。 实施因材施教原则的关键在于对学生要有深刻、全面的了解,准确掌握学生的特点。孔子十分注意观察、了解学生,对学生的个性、特长、优缺点了如指掌。然后,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对于学生所问的同一问题,常因发问者的个性、需要而给予不同的问答。如论语先进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另外,孔子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也有不同的要求。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还允许或鼓励学生有不同的专长。在他的学生中,各方面的人才都有。“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13 - 国学经典读书笔记 但孔子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还是倾向于培养“恭敬”,“温和”的个性。 2.启发诱导 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他认为掌握知识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索领会的过程,因此他在教学实践中特别重视学生的主动性问题。 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启发一词也由此而来。宋代朱熹对这句话做了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就是说只有当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开其意”,“达其辞”。“愤”、“悱”站在教师的角度讲是启发的契机条件,“举一反三”是启发的结果。站在学生角度看“愤”、“悱”是能“思”,“举一反三”是能“悟”。善教者启之待时,因势而利导,“引而不发,跃如也。” 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孔子认为,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了解学生的认识规律,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他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教师要做不失言的智者,这样才能使学生闻一知二,闻一知十,既能主动获取知识,又能发展思维能力。 孔子教育的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讲究教育教学方法,这是教师必备的一种品质。正如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 14 - 国学经典读书笔记 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遂欲从之,末由也已”。善于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上有“欲罢不能”之势,说明孔子教育技巧之高超、教育能力之高强。 3.学思结合 孔子一向强调学思结合,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乱而不明,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空泛而不实。这种见解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已初步揭示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孔子强调学的重要性,反对思而不学。他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诫学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说明学习是思考的基础,离开学习去思考,其结果必然徒劳无得。另一方面,孔子有腔调思考的重要性,反对学而不思。他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主张事事处处都应运用思考,极力反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孔子的学有方向,先是学德,次是学文。思亦有方向,先是思修身,次是思修行。思与行结合,思与社会生活结合。学,不是漫无边际的学;思,不是漫无边际的思。学有方向,思有目的。如此,才能领悟孔子学思结合的真谛。 4.学以致用 - 15 - 国学经典读书笔记 孔子很强调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也就是说,尽管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但叫他去处理政务,却行不通;派他去出使外国,却不能独立应对。书读得虽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据 雍也载,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季康子又问:“赐也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季康子再问:“求也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意思是说他的学生有的果断,有的通达人情事理,有的多才多艺,这对于治理政事会有什么困难呢?孔子培养学生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了推行其政治抱负,训练学生能够出仕为宦,治理一方。所以他十分注意学用结合、言行相符。 5.学而时习 孔子在论语的第一句话即“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意思是说,学习了,然后再经常温习、练习、实习,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获得了成果,内心感到快乐与满足,不也令人喜悦么? 孔子认为学习靠多闻多见,去伪存真。他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多听多看,广于见闻,即认真学习,对于不明白和靠不住的事情要存疑,不盲目去做,只是谨慎地说已经明白的道理,做已经明白的事情,就可以减少怨尤和造成遗憾。 - 16 - 国学经典读书笔记 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要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牢固地把握所学的知识。对所学的知识熟练了,融会贯通了,便可举一反三,告诸往而知来,从已知探未知。故,学而时习之。 6.诚实谦虚 孔子认为知识问题来不得虚伪和骄傲,他有一句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要求学生具备实事求是的态度。他还说:“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认为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传播,这是对道德的背弃。孔子反对“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的求学态度,本来没有,却装着有,本来空虚,却装着充实,这是不好的。他主张“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不凭空猜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当对问题的研究还不充分,没有把握做判断时,应当存疑,不可想当然。要做诚实的人,持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孔子提倡谦虚好问。他本人做到了“每事问”,认为这是求知的重要方法。他要求学生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主张“三人行,必有我师”,在孔子的教导下,他的学生们大多能做到谦虚好问。 论语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教育遗产,书中所记载的孔子的教育思想和经验非常丰富,认真研读论语,温习具有方法论因素的格言警语,从“先圣”的教育思想中获取营养,对教师加强师德修养、提高教学艺术都不无裨益。 - 17 -

    注意事项

    本文(国学经读书笔记.docx)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