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四年级语文教案.docx

    • 资源ID:3372398       资源大小:114.64KB        全文页数:13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9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四年级语文教案.docx

    四年级语文教案1、趵突泉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的突泉的美丽,感受大自然的伟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和细致描绘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 3、学习生字新词,理解“妩媚”"晶莹”“摇曳”“不知疲倦”“五光十色”等词语。能用“那么那么”“好像似的”造句。 4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教学重点: 1、课文中描写大小泉景色的部分,即课文3、4两个自然段 2细致观察与描写能力的培养。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出示挂图,揭示课题 1、同学们见过泉水吗?是哪几的泉水?能说说你所见到的泉水的样子吗? 2、你们听过趵突泉吗?请同学们看图,这就是历史悠久、闻名于世的山东济南的趵突泉。 二、简介趵突泉 趵突泉在山东省会济甫市旧城区西门官侧,面积约3公顷,包括周围的金钱泉、柳絮泉、漱玉泉等16个泉口和几处古建筑,现统称为的突泉公园,是济南的三大名胜之一,助突泉泉他长约30米,宽约20米,成长方形。池内有五股泉水,涌量每钞钟可达16立方米。泉水高高涌起,可高达半尺多, 2400多年前,我国史书上就有关于它的记载。 三、范读课文 1、下面请同学们看看图听老师把课文朗读一遍。 2、看了图,听老师读了课文,你们觉得趵突泉怎么样? 四、读通课文,指导分段 1、学习生字。 2、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将字音读准,将课文读通。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想想每一自然段的意思。 4、课文中具体写趵突泉的美丽景色的是哪几个自然段?课文可以分为几段?5、讨论归纳。 五、教学第一段 齐读,说说“在单讲的突泉”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六、教学第二段 1指名读,想想这是写作者在什么地方,看到什么? 1 2、“活水”是指怎样的水?作者看到的是怎样的一溪活水?“鲜洁”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3、“妩媚”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说“假如没有助突泉,济南会失去一半的妩媚”代作者既强调了胸突泉在济南美景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又将人们的思绪带入了令人神往的境界之中,) 4、齐读第二段。 七、识记、书写生字 八、作业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第一、二段。 第二课时 一、齐背课文一、二段 二、看图,学习第三段 学习描写大泉的第三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看看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写了几层意思? 讨论归纳。 2、“沿着小溪柱南定,就来到趵突泉公园”这句话在二、三自然段之间起了什么作用? 3、趵突泉的泉池和池水各有什么特点? 4、指名读4至6句,其余同学看着图听,体会大泉的美。 5、用不同的符号画出4至6句中描写实景和作者联想的部分。 6、默读4、5两句,看看大泉在外形上有些什么特点? 7观察图画,想象如果此时你们站在购突泉边,望着这永远不知疲倦、不分昼夜向上冒的泉水,会想到什么? 8、朗读第6句,思考:今天的泉池有什么特点?如果我们今天来到购突泉边看到这美丽、奇妙的景象,又会想些什么? 9、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学习描写小泉的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描写了几种形态的小泉?小泉的特点是什么? 3、作者是怎样描写小泉的不同形态的? 4结合课文解释“摇曳”和“五光十色”,“摇曳”换个词几说可以用哪个词?“ 五光十色”是什么意思? 2 5、指导朗读,提醒学生注意描写小泉动态美的词语。 三,总结全文 1、作者为什么要写趵突泉? 作者通过对趵突泉美丽景色的描绘,赞美了大自然的伟大和力量,表达了作者时祖国河山的热爱。 2、在写趵突泉时,作者是怎么充分展示它的美的? 在描写的趵突泉的美景时,作者把观察与联想结合起来,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感受,形象地展示了购突泉的美。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思考·练习3的造句。 课后小结: 3 2、长 城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使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在观察时展开联想的。 2学习生字,新词。 3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总结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的顺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1导入: 世界历史七个伟大奇迹中,最著名的要数中国的长城和埃及的金字塔了。我国的长城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吸引着中外游客,长城到底是什么样呢?让我们通过学习长城这一课,具体了解一下。 2读文,初步了解长城的样子和作者站在长城上的联想。 3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 嘉ji 峪yù 屯tún 魄pî 检查时注意让学生说出字的读音、部首,再查几画、字义和组词,这个字哪处易写错。以上诸项可做为本年级学习各课之前的预习作业,借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说说以下各词的意思: 崇山峻岭 蜿蜒盘旋 气魄 凝结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读第一段,看看这一段写的是书中哪一幅图的内容?作者的观察点在哪里?长城的特点是什么? 图1 远看 气势雄伟 2看图,图中有哪些景物?书中是怎样描写的? 连绵起伏的高山,依山而建的长城,远远望去,长城像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的一条长长的龙。再加上作者后面用具体数据的说明,使我们更能想象到长城之长,山岭之险,我国古代建筑长城的气势如此磅礴! 出示板书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4 1学习第二段,对照第二幅图读文,图中都有什么?给你的感觉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观察的? 出示板书:近看 2指名读1、2自然段,体会作者的观察顺序和抓特点描述的特点。 四、作业 1朗读1、2自然段。 2熟读3、4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小组讨论:说一说你体会到作者是怎样观察的,怎样表达的。讨论之后总结: 作者观察方法: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抓特点。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作者站在长城上想到了什么? 长城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 2默读第二自然段,为什么作者“会很自然地想起”?作者想起了什么?把有关词语划出来。 3这段第三句中的“凝结”是什么意思?“才”是什么意思? 这砖石那么重、运输的工具那么原始,环境那么险恶,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付出了多少血汗,发挥多么非凡的智慧,才建造出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里的“才”字既表达出建造长城的不容易,又饱含着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讨论:为什么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的奇迹”? 长城之长,这在世界建筑史上是没有的, 长城修建时间之久,这在世界建筑史上是没有的, 长城的气势雄伟、高大坚固,令世人无不赞叹, 长城显示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力量, 长城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四、齐读三、四自然段,指导背诵。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成课后思考练习3 板书设计: 5 课后小结: 6 、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学会本课个生字。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江南春。 、理解诗句,想象故事描写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间: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寒冷的冬天悄然离去,明媚秀丽,花红柳绿的春天就来到了人间。春天以它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作家诗人,为其写下了一首首赞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板书3 古诗两首 二、检查预习,交流资料 1、这两首是我们以前曾经诵读过,谁愿意背给大家听?根据搜集到的相关资料汇报对惠崇、苏轼的初步了解。 2、根据以往知识经验汇报对两首诗的初步了解。 三、学习惠崇春江晚景。 1、交流学习情况。 1)理解诗句,有不懂的地方提出小组共同学习。 2)学生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2、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1)根据诗的内容,想象一下惠崇春江晚景究竟展现了怎样的画面? 2)引导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3)哪些景物是画中的景物?用标出。能把这些景物的特点说出吗? 4)诗人由以上景物想到了什么? 3、小组讨论: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4、无论是画家惠崇,还是诗人苏轼,心中都洋溢着怎样的感情? 5、边读边想象,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 6、指导朗读。 1)自己读,处理好速度、节奏,边读边浮现出美丽画面。 2)指导朗读。 四、布置作业 课下自学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能举例的最好。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7 1、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春江晚景这幅画的内容。 2、背诵自己自学的颂春古诗。 3、这节课,我们到江南,领略一下江南春色。板书 江南春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背诵古诗。 2、说一说自己对诗的理解。 3、质疑。 三、理解诗意,想象诗景 1、自由读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2、用画出诗歌描写了江南春天的哪些景物? 3、从这些景物中看出江南春天有什么特点? 4、结合质疑进行解疑,而后同桌共同理解诗句。 5、交流学习成果。谁能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江南春所描绘的美景? 6、小结:江南的春天无论是风和日丽还是细雨连绵,都有一种让人沉醉的美。 四、练习朗读,加深感受 1、欣赏到如此美景,诗人的心中会有怎样的感受?练习朗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创设情境,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六、小结 同学们,我们祖国是诗的国度。古代的诗歌以形象优美的语言,丰富奇特的意境,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它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一定要多读、多背、多积累,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4、西湖的“绿”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2、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3、领略西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欣赏西湖的美,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受到热爱美的教育。 重点·难点 1、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来描写景物的。 2、读文章,想画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8 、看图激情,导入新课 俗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确杭州的湖光山色之美堪称国内之最。这,就是美丽的杭州西湖。有谁到过那个地方?能谈谈感受吗?老师也去过杭州西湖,想不想听听我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二、范读课文 三、自学课文 1认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2想一想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的特点,写出了自己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四、小组交流 五、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1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目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2自由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西湖“绿”的美。 六、感受语言文字美 1本文化美的词汇十分丰富,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 2指名读自己喜欢的词句。 七、听课文朗读录音 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1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下来。 2找一找其他描写西湖的文章或诗词读一读,体会一下不同作者眼里的西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第二课时 一、点上探究,体验西湖的“绿” 再读课文,思考作者重点写了哪几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教师: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各处景物“绿”的特点。在学生自读和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点拨。 灵隐绿得苏堤绿得花港绿得 9 1、灵隐的绿。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从道旁的树、飘着的雨,小径的青苔、亭旁的溪水等,去体会灵隐的绿是多姿多彩的。 2、苏堤的绿。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湖水、道旁的树体会这种绿。 3、花港的绿。要引导学生从作者对荷叶“绿”的感受中,体会到花港观鱼看到的充满生机。 二、模拟导游,再现西湖的绿。 教师:西湖的这样的美,每年来西湖的国内外游客成千上万。请你根据课文的描述当一回导游。喜欢哪个地方就介绍哪个地方,尽量用上课文的词语。 同桌一起,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口述,后指名学生在班上说说,模拟导游。 三、小结,激发习作和课外阅读的兴趣 这篇课文,老师和大家欣赏了西湖的美丽,它是那么绿,那么美啊!我们被这美妙的景象所陶醉。其实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祖国还有许许多多美丽神奇的地方,需要我们去发现、去宣传。希望我们也和作者一样,用手中的笔写一写吧! 四、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 看拼音写词语。 形近字组词。 倾 炯 栀 潋 顷 迥 桅 敛 访 般 溅 堤 防 股 浅 提 填空。 1、西湖的绿抓住了西湖“绿”的特点,作了具体的描绘:一是,看到的西湖的“绿”;二是,看到的西湖的“绿”;三是在,看到的西湖的“绿”。每一次看到“绿”,给作者的感受也不一样。 2、雨中去访灵隐,作者抓住了层层叠叠的树木:“。”峰下蜿蜒的小径:“。”此外还有溪水:“” 。 3、漫步苏堤,作者抓住了树木身上绿茸茸的青苔:“。”这种苔绿,给“我”的印象是。 4、在花港现鱼,作者抓住了,与相比,“。” 10 积累运用一 教学时间: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成“读读背背” 1、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来背诵著名诗人范成大的一首诗,诗人以此为题写了六十首诗,都是描写江南农村生活的。我们以前也学过他写的同名古诗,谁能背一背? 2、同学自由读古诗,不理解的字词可以通过查字典解决,或者相互讨论,研究解决。 3、指名读古诗,注意提示读出感情。 4、找学生说说这首诗的意思,理解多少说多少。 5、练习背诵。小组背诵,比一比哪一组背得最好最快。 6、全班齐背古诗。 二、完成“阅读” 1、导语。同学们,学习本组课文,我们如同在如诗如画的美景中漫步,祖国的壮丽山河令我们陶醉、令人赞叹。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就有一段峡谷,我们在学习上学期就介绍过长江三峡。谁说说对三峡的映象?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三峡中的巫峡,作者游览了巫峡后写下了这篇短文,我们一起来学习。 2、自由读短文,要求读正确、流利,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思考文后的第一道练习题。 3、引导学生用学过的方法,如读文章,想画面,理解重点词句,读懂短文,了解主要内容。 4、分小组讨论交流。 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来表现巫峡的景色的美丽? 带着问题再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动手把自己想像到的巫峡画下来,把自己认为美的词句找出来,多读几遍。 交流收集的资料和自已喜欢的语句,评评谁的画最美。 5、想象画面,采用多种形式朗读短文,读出巫峡的美,读出对它的喜爱之11 情。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景,制造悬念 1、图片,展示三山五岳,长城故宫等祖国河山的美丽景色,使学生身临其境,油然而生要一睹为快的强烈愿望。 2、教师导言,祖国河山美如画,谁不想去浏览一番呢?这不,这两位同学就因结伴旅游的事产生了分歧。一人说行,一人说不行。到底行不行呢?听说我们班上的同学主意多,能言善辨,就请大家帮教师解决这个问题吧! 二、商议目标,明确要求 1、 引导:同学们认为行不行呢? 2、在同学充分发表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表明观点、说服他人的方法:用具体的事例如亲身经历、旅游体会、他人教训、长辈教育等,讲究文明礼貌,注意自身形象,语文简洁、生动形象,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 3、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观点,分成正方和反方,双方各推荐一名学生为队长,进行正反方辩论。说肯定的为正方,注意说出如何做才确保安全,说否定的为反方。教师参与并指导。 三、模拟表演,展开辩论 1、由学生推选主持人,正反方发表观点,教师适当指导。 2、辩论总结,由主持人或教师对本次辩论情况进行总结,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评比奖励,学生以举手方式评出今天辩论的最佳选手,授予奖牌。 四、拓展延伸,发展创新 1、旅游能增长见识,安全也很重要,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能否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 2、回家后,将自己的观点及理由说给家长听,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 第三课时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有一句话说得好,人类没有幻想,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人类没有幻想,就没有多姿多彩的生活。我们的祖先就有许多美好的愿望,通过世世代代的努力,今天就变成了现实。大家想一想,我们都实现了前人的哪些愿望? 二、小组交流,启发选材 1、激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己的体验谈自己的想法。 激发学生从生活入手,谈愿望、谈理想,并说说自己准备写什么,为什么12 要写它。“假如我是”可以是古今神话、童话中的人物,也可以是现实中的人或物,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翅膀,大胆想像,开拓选材思路。 2、独立选材,分组评议。 出示半命题“假如我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印象,将题目空白处补充完整,然后引导学生交流想写的内容,互相启发。 三、指导写法,完成习作。 根据口述的内容,选择学得好的学生,请他说说写哪些内容以及怎样写。 第四课时 1、独立思考,完成习作。 2、学生习作,教师巡回指导。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材,运用学过的写想象作文的方法进行构思,完成习作初稿。 3、学生第一次稿件审定,表扬写得好的学生。 4、形成例文,全班示例,教师点出优美的句段。 第五课时 13 5、古 井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哺育”、“报酬”、“陶冶”、“晨光熹微”、“络绎不绝”等词语。能用“陶冶”、“哺育”、“络绎不绝”等词语造句。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从古井行到启迪,懂行了应该怎样做人。 3、通过学习课文,懂行古井为人们作出了贡献而不要报酬,从而体会乡亲们对别人无所求,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4、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和主要内容。并能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5、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含义较深的词语和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新词,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二、教学过程 1、提题谈话 这篇课文是以第一人称写的,讲的是“我”的故乡有一口古时候留下来的水井。多年来古井一直为人们提供泉水,无私奉献自己全部的力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受到很大的启迪,赞美古井无私奉献自己全部力量的高尚风格。这篇课文生字比较多,有些句子的意义比较深刻难以理解,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共同探讨。 2、学生自己轻声读课文一遍,借助字典识字和理解词语。 3、通过自学,想一想,这篇课文写了什么? 4、检查自学情况。 拼读生字,读准字音,出示容易读错的生字练读。 r b táo y qiàn 乳汁 哺育 陶 冶 歉意 luî yì xún chïu 络 绎不绝 年过六 旬 报 酬 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注意“熹、暮、瘸、酬、歉”等字的笔画笔顺和间架结构。 5、训练区别形近字,不要写错字形。 熹 暮 绎 歉 冶 喜 幕 译 谦 治 6、理解课文中有关词语。 “启迪、无所求、年过六旬、微熹初露、络绎不绝、暮色降临、相依为命、14 难以估量”。 7、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检查能否读正确。 8、默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讨论归纳。 古井像母亲一样哺育乡亲们。 每天都有很多人到古井来取水。 乡亲们长年帮助老人担水。 不收报酬老人歉意。 乡亲们用古井作对照。 古井陶冶了乡亲们的情操。 根据每个自然段意思给课文分四段。 9、范读课文。 10、作业练习 区别字形,比一比并组成词语。 学生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讲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引言 上节课,同学们经过初读课文,学会了本课字词,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以及给课文进行了分段。这一节课,我们进一步读课文来进行课文分析。 二、讲读课文 1、出示挂图。先同学们观看。提问:同学们这幅图上画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画的主要景物是什么?从图画中我们看到这口水井就是我们课文中讲的那口古井。提问:“古井”是什么?这一段讲了古井的一些什么?这口古井与村里人们的密切关系?作者用了怎样的比喻来赞美这一口井?这里是把古井比作一位温情的母亲。出示卡片:“母亲乳汁哺育”这里是借物来比喻人。 2、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提问:这一段写人们到古井取水的情形,从哪些方面进行叙述?从时间上看,取水人多,书上哪些词语可以说明?从人数上看,取水人从书上哪些词语可以说明?“闪”安形容挑水的人过得快,还一个接一个。从听到的声音看,取水人多。同学们请思考来古井取水的人从从以上四个方面可以体现出来。用一个什么样的词语来表示?提供的水是怎样的水呢?。同学们我们知道古井给我们提供的水是生命之水,这么多人 15 都要饮用她这说明了什么?出示卡片,学生读词语“微熹初露,暮色降临,一支支,络绎不绝,湿漉漉”。 教师小结:取水的人多,说明古井和人们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人们离不开古井。因此,作者用“温情的母亲”、“甜美乳汁”、“哺育”来比喻。她提供的水是生命的泉水,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过渡谈话:故乡的古井,不仅为乡亲信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情操,还懂得了怎样做人。这些事在作者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就讲古井陶冶乡亲们品格的例子。 3、同学们现我们来学习。请一大组齐读。现在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提问:在古井边每天都有一些事发生,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他写了动人的取水场面,还有哪一件事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同学们想一想,是一件什么事请思考回答这对老人遇到什么困难?在课文中找到有关内容,读一读,乡亲们是怎样帮助这一对老人的?请同学们找出有关词语说明。提问:乡亲们这样做接受过老人的报酬吗?为什么?课文中哪句话体现出来?这句话表现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从乡亲们帮助老人不要报酬,说明了古井陶冶了乡亲们的情操,以她的美德教育了人。 5、齐读课文最后两节。通过读后我们知道:文章更深刻地赞美古井的品格,使乡亲们懂得了怎样做人。提问:作者是怎样一层一层抒发感情的? 提问:作者从那口古井受到什么启迪? 6、教师小结:作者通过赞美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阗生命的泉水,还陶冶了乡亲样的品格,教育了我们怎样生活、怎样做人。进一步写了人们把古井当作自己的榜样,深情地赞美了古井对人们深切的启迪。古井时时刻刻都在向人们无私的奉献着。 7、通过以上的讲读学习,和上节课同学们划分的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讲古井的位置和作用。 第二段:讲来古井挑水的人多。 第三段:讲村里人长年帮助老人挑水,不要报酬。 第四段:讲古井给人们的启迪。 8、学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三、课堂练习 16 用“启迪”、“络绎不绝”造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附第三课时 看拼音写词语 解释字词,理解课文意思 1、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 在这句比喻句中“甜美的乳汁”是指:_,“她的儿女”是指:_,在这里把古井比喻成_,表达了 2、们家的邻居是一对年过六旬的老人。 旬:_年过六旬:_ _ 阅读课文片断,回答: 每天从晨光熹微到暮色降临,取水的人络绎不绝地从我家门前走过,桶儿叮叮当当,扁担吱悠吱悠,像一支支快乐的乡间小曲。门前的路面湿漉漉的,老是像刚下过一场春雨。 l、课文从_这几个方面写出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说明这口井为乡亲们提供着_,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的_很大。 2、用“”画出短文中的比喻句,并写出把什么比作什么? 板书设计: 温情的母亲 甜美的乳汁 取水的人 提供生命的泉水 古井 络绎不绝 帮助老人 无私奉献 陶冶乡亲们的品格 不要报酬 懂得应该怎样做人 17 6、峨眉道上 教学要求: 1、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锗路人为他人欢乐默默付出辛劳的高尚品格。 2、学习主字新词,理解“葱茏”“傀疚”“仰望”等词的意思。 4、能回答裸后问题,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读懂课文,了解峨眉山的铺路人是怎样铺路的;认识到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简介峨眉山 1、同学们游览过哪些大山?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写的是作者游峨眉山途中看到的事,题目是峨眉道上。 2、简介峨眉山。 峨眉山在四川省峨眉县城西南7公里,耸立在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山势巍峨,层峦迭翠,一向有“天下峨眉秀”之称。山间有很多古迹,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主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课文中提到的洪椿坪是地名,是峨眉山上的一处景点。 二、范读课文 那么,作者在峨眉道上看到了什么事呢?听教师把课文朗读一遍。 三,读课文,指导分段 1、出示下列生字词练读。 2、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3、指名朗读,思考:课文着重写了什么人?是从课文的哪儿开始写的?那么课文可以分为几段? 讨论归纳。 第一段:讲我们在石板铺成的山路上攀登感到非常吃力。 第二段:途中“我”和一位峨盾山上的铺路人谈话。 第三段:讲销路工作的艰辛,赞美销路人默默奉献、计当无名英雄的高尚品格。 四、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作者在峨眉道上攀登的是怎样的路”有什么特点? 3、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山路的陡峭? 4、结合理解有关词语。 18 “仰望”是怎样的看?谁来做个仰望的样子? 五、识记生字,书写生字词 六、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引入揭示教学目标:同学们,上一节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了解了山路的陡、窄、长,那么作者在登山途中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今天,我们继续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来学习以下的课文内容。 一、讲读二六自然段。 1、自由朗读,边读边画出我在登山的途中看到了什么?(2)听到了什么?(用“”线) 我在登山途中看到了十几个背竹箩的人,这些人用竹箩背着大石板登天梯,学生回答后,引导看图,加深课文理解。 我有什么感想呢?释了不起,为什么我会觉得他们了不起呢?指导朗读读出赞叹的语气。 听到了他们告诉“我”是在十多里外开山取石,凿成石板,背上山去重铺冲毁的路。铺路的石板要从十多里外开山取石,凿成一块块两尺见方的石板,这要出多少力,流多少汗,从这里可以看出铺路人的工作怎样?铺路人怎样?作者由此而产生感想是哪一句话?齐读“他们是给峨眉山铺路的人啊!”这句话。 指导学生怀着敬佩之情朗读。 二、讲读七、八自然段。 铺路人使作者深受感动,他又想到了什么?听七、八自然段配乐录音,边听边想:作者称赞铺路人是什么? 1、讲读第七自然段。 作者为什么称赞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呢?作者分三层意思来讲清楚。 按提示用“|”把这段分三层。 第一层: 默读,找出有几句话?出示幻灯片。 第一句指名读,边听边想;这句是什么意思?从“二百多”这个数字说明了什么? 指名读3句问句中的前两句,边听边想;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所以作者用问句的形式叙述。 指名读第3句问句,边听边想,这是什么句?(反问句)指名把这句话改成肯定句。 为什么铺路人要这样背石上山呢?指名读第5句,释只有从这里再次看出铺路人的工作怎样?再次说明他们了不起。这5句都是作者想到的,我们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齐读5句话,边读边想,填空: 游览路线 ,需用 。 铺路只能 ,铺路人 。 指导朗读,注意读出疑问句,肯定句的不同语气。 第二层: 想到这里,我感到愧疚,愧疚是什么意思?我为什么感到愧疚?指名读第二层,边读边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释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说明什么? 长时间的默默付出是为了别人的方便,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指导朗读,读出对铺路人的赞美之情。 第三层: 自由朗读,读后完成选择 牺牲为国捐躯。默默奉献,不怕艰辛。 指名有感情朗读,注意读重音。 2、讲读第八自然段。 齐读。指名回答,为什么说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配乐有感情齐读七、八自然段。 总结全文,渗透思想教育。 同学们,作者看到了峨眉道的狭窄、陡峭,了解了铺路的艰辛,赞叹铺路人的了不起,称赞他们是真正的无名英雄。我们有许多同学游览过名山胜景,可能当时没有作者这样的感觉,可是学习了课文,下次旅游,看到此情此景,敬佩之情一定会油然而生。 指导背诵: 1、出示层意指导。 2、分段分层背诵。13组分别背第七自然段中的13层。第4小组背第八自然段。 板书: 6、峨眉道上 路:像天梯、竖。 所见 铺路人:背石板、登天梯。 所闻:取石凿板背上山铺路 了不起、愧疚。 所想:真正的无名英雄。 20 7 尊 严 教学目的: 1、 理解课文内容。 2、从描绘中体会尊严的含义。 3、理解句子“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从描绘中体会尊严的含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理解尊严的含义 2、现在我们就自由学习一篇讲尊严的文章。 二、学文 1、自学完成以下任务。 认识二类生字。 你读懂了文章的哪些内容? 2、反馈自学情况。 3、再通读课文提出疑问。 作者怎样描写这个年轻人的语言、外貌、动作? 从作者的描写中你了解到这是一个怎样的人?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这是一个饥寒交迫不失尊严的人,面对施舍不失尊严的人、面对施舍牢记要劳动的人。 这尊严就是要用劳动去换取幸福,有了这尊严,就会创造出巨大的财富,就会使你成为大富翁。 三、评价和欣赏 1、分别评价年轻人、一群逃难的人、杰克逊大叔。要说出根据,引读课文内容。 2、朗读课文内容。 四、集体汇报交流 1、指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以小组为单位选派代表,抓住年轻人的表现,谈各自的体会。 21 第二课时 一、续上一节课内容: 1、点拨,揭示中心 年轻人的表现令人钦佩,更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2、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提问:这个年轻人是谁?他为什么会从一无所有到后来拥有一笔让所有美国人羡慕的财富呢? 二、结合自身实际,谈感受 三、请同学们讲一些和尊严有关的故事或成语。 四、出示有关尊严的名言与学生同诵。 以交流到的词句来夸夸这个年轻人。如: 尊严就是拒绝乞讨 尊严就是以自尊赢得别人的尊敬。 五、总结 学了尊严一文,大家认识了石油大王哈默的为人,也理解了尊严是无价之宝,认识到劳动是尊严结合起来的,有了尊严才会去劳动,才会有美好的未来,希望大家用尊严去构筑我们美好的未来生活。 六、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1、自由读。 2、指名读。 3、分角色读。 七、布置作业 以“尊严给我的启示”为内容,写一篇日记。 板书设计: 年轻人 尊严 石油大王 22 8 父亲的菜园 教学目标: 1、自学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感悟,体味乡村风情和父亲坚毅淳朴之美。 3、落实本单元“读写例话”训练重点,在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父亲言行的词句,从内容体会思想。 重点、难点 1、抓住描写父亲言行的词句,深入理解。 2、通过对描写父亲言行词句的理解,体会课文内容所要表达的思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看,就在这一片荒凉的山坡上,居然有“一块碧绿的翡翠”,这就是父亲的菜园。荒山上怎么会有这样的菜园呢?读完课文,大家就会明白了。 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1、父亲是在什么情况下决定开垦菜园的?他又是怎样开垦菜园的? 2、勾画出描写父亲言行的词句,想想从这些词句里,你感受到了什么? 三、小组合作研讨,深入理解课文 1、组内交流自学收获,组长负责归纳整理本组成员的疑点、难点。 2、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成果、 四、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深入领会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思想 望着荒凉的山坡上那“一片碧绿的翡翠”,你此时心里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23 五、以本文为例,学生自己总结一下“从内容体会思想”的读书方法 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布置作业 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读书方法,阅读一篇写人或记事的文章,抓住文中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板书设计 父亲的菜园 荒凉的山坡 一块碧绿的翡翠 读写例话 从内容中体会思想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使学生明白阅读一篇课文,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还要进一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自学地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话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看有趣的课外书,也往往容易被精彩的故事情节所打动所吸引,但是如果听完一个故事或读者完一篇文章,只懂得它的内容,而对这个故事的内涵、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缺乏感受,那么也只能说,这是一种囫囵吞枣式的读书,东西虽然吃到肚子里了没有多少营养被吸收。读书更多的时候需要细嚼慢咽,体会文章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我们在阅读时要学会“从内容中体会思想”。 二、感知例话,交流体会 1、学生自由读文,想想例话是怎样以阅读古井为例,说明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 2、指名读文,说说例话中谈到了古井一文的哪些内容也给你留下了较24 深的印象,它使你在阅读过程中想到些什么? 三、拓展学习,深化探究 1、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以自己读过的课外书或课文为例,讲述自己读过的某本篇文章

    注意事项

    本文(四年级语文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