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献璧.docx
和氏献璧和氏献璧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和氏献璧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奇妙的石头主题中的一篇主体课文。这篇课文说的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广为流传的故事,文章内容比较容易理解。课文写了卞和三次献璧的过程,意在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宝石忠诚是做人最宝贵的品质。在教学时,要重点理解卞和第三次献璧的过程,体会描写卞和动作、语言的句子。让学生感受“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做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这句话的含义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要注意从课本内容到生活实际,从课内知识到课外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二、学生分析 升入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多种的识字方法,识字的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他们能够阅读浅显的文章,初步理解文章的内容,懂得文章蕴含的浅显道理。本班学生对于这种历史故事很感兴趣,思维比较活跃,乐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教学目标 1、利用多种识字方法认读本课11个生字,规范书写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条理清楚地讲述故事。 3、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搜集资料理解“鉴赏”“坚贞”“价值连城”等词语和课后“古文”的意思。 4、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理解“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做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这句话的含义。使学生懂得忠诚是做人最宝贵的品质。 四、课前准备 在教学前,教师与学生一起搜集关于“和氏璧”的资料,对文章内容进行初步感知。教师提前制作相关电脑课件。 五、教学过程 把握文题,导入新课。 师板书课题和氏献璧,生齐读课题。 1、师:通过预习课文,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和氏? 生:和氏是楚国人,它的名字叫卞和。 理解“献”和“璧”的含义。 生:“献”是指把东西送给别人。 师:我把这支钢笔送给同学可以说“献”吗? 生:我觉得不准确。 师:送什么东西用“献”? 生1:我觉得应该是送珍贵的东西。 生2:送给值得尊敬的人。 师:在这里是献什么? 生3:是指古代的一种玉,扁平,圆形。中间有小孔。 2、师课件出示各种璧,让学生真切的认识璧。 师:可以用“璧“组词吗? 生1:白璧微瑕。 生2:完璧归赵。 2、教师小结:从题目,我们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楚国人卞和献玉的事。那么,你想了解这个故事的哪些内容? 生1:我想知道卞和为什么献璧? 生2:我想知道卞和怎样献璧? 生3:我想知道卞和献璧的结果怎样?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下面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了解课文内容。 初读课文,整体感悟,自主识字。 1、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师:请同学们自己试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 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有的同学查字典、有的同学查认字表、还有的同学问老师和小伙伴教师巡视,及时指导。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听一听他们读得是否正确。”其他同学听后评价朗读情况。 讨论汇报:读了课文后,刚刚同学们读题后提出的问题能解决了吗?通过读文,你还知道了什么,也可以说一说? 指名汇报。 生1:我知道卞和因为得到一块含着珍贵美玉的石头,所以要去献璧。 生2:通过读课文,我知道何氏一共献了三次璧玉。 生3:我知道和氏第一次把璧献给楚厉王,第二次把璧献给武王,第三次把璧献给文王。 生4:我觉得卞和是一个非常坚强的人。 教师板书: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2、自主识字,质疑理解。 小组合作学习生字。教师巡回指导,了解各小组活动情况。 用教学课件出示生字,多种形式巩固认读。 出示课件,学习生词。 细读课文,指导朗读 1、默读课文,说说和氏三次献壁结果怎么样?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欺君之罪 砍去左脚 故意欺骗 砍去右脚 命名“和氏壁” 2、指名接读35段,思考:第三次献璧与前两次有什么不同? 生1:这次卞和没有直接去找文王献玉,而是在楚山脚下痛哭了三天三夜, 直哭得眼泪流尽,血都流了出来。 出示句子,指名再次朗读. 卞和捧着那块石头,在楚山脚下一连痛哭了三天三夜,直哭得眼泪流尽,血都流了出来。 理解“捧”在这句话中的含义,将“捧”换成“抱”可以吗,为什么? 生2:我认为不行。因为卞和知道这是一块含有珍贵玉石的石头,才把它捧在手中。 生3:用这个“捧”更能感到这块石头的珍贵。 生4:我觉得玉匠第三次和前两次对待这块璧的态度不同. 出示句子进行比较,师生对读。 玉匠看了看,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 玉匠又说:“这不过是块石头。” 玉匠仔细研究了石头纹理,确认那是块璞。经过仔细打磨,果然得到一块价值连城的美玉,随即命名为“和氏璧”。 3、出示卞和说的话:“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做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 A、从“并非”“而是”中你知道卞和痛哭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师:句子当中“有人”指的是谁呢? 师:真聪明。那坚贞之士指的又是谁呢? B、同学们,你们认为,这句话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呢?同桌互相读读这句话。问:谁想读这个句子。你们还想读吗?男女生分读。 C、师:为什么卞和被砍掉了双脚,还要冒着危险去献璧呢?下面,进行小组讨论,假如让你用一些四字词语来赞扬卞和这种可贵的精神,你会用哪个词语呢? 谁来说说? 生答:永不放弃,坚贞不渝,忠心耿耿,坚持不懈 师过渡:对于这样一个忠诚的卞和,文王听到回报后又是怎样做的呢? 4、出示:第五自然中 文王听到回报,便叫玉匠整治那块石头。玉匠仔细研究了石头纹理,确认那是块璞。经过仔细打磨,果然得到一块价值连城的美玉,随即命名为“和氏璧”。 师:句子中的“果然”是什么意思,在这里说明了什么?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35段 讨论:“和氏献璧”献出的是什么?指名回答 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5、复述故事,试着用上书中的一些词语。 扩展延伸 交流自己了解、搜集的和氏璧的故事。指导学生通过证价,学习认真倾听和表达清楚。 生1:我在课外书中了解了另一个有关和氏璧的故事完璧归赵 作业:把这个故事说给身边的人听 板书: 第一次 砍去左脚 和氏献璧 第二次 砍去右脚 忠诚 第三次 命名“和氏璧” 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了三个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一是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课的开始,老师从课题入手,请学生质疑解疑。通过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真实的认识璧,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在35段的理解中,老师抓住三次献璧的不同,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主感受,同时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注重学法的指导。复述故事这一环节的设计关注学生积累运用语言。二是在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气氛中学习,能从初读、细读、扩展延伸这三方面进行有层次有梯度的设计,激发阅读的兴趣。通过比较第三次献璧和前两次献璧的不同、找出描写卞和动作、语言的词语,达到积累语言,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目的。三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识记生字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解放,又培养了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学习权力还给学生,使不同学生都有所获。注重评价在课堂上的作用,让学生成为评价的发言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以前看过几篇中学课堂的教学实录,特别是李镇西和韩军的,有点触动。我的感觉是与我们的小学课堂有着较大的区别,他们的课堂量大、度宽、思深,跳跃性强。比如我们常说:举一反三,而韩军却提出举三反一,想想他的话不无道理。今天,在溧阳实小听到一位中学教师来上小学的课堂,很好奇,想看看与小学教师的区别到底在哪里。 干老师课堂上追求的是深度语文,听他说是第二次上小学的课,但从这节课上,干老师的深度语文体现得非常明显,给人的是一种震憾性的触动,可能从一位中学老师来把握小学课堂,度上可能太深了一些,学生与听课老师一时还适应不了,但干老师对教材研究的深度,教师对文本的深层次的解读,却是令人折服的。 感受一:对“璞”字的处理 干老师首先由一句谚语入手:玉不琢 , 不知理,当老师出示这句时,我在下面想,干老师出示这句必有他的道理,可能课中还会用到,在课结束时,干老师果然又回到此处。然后教师大约花了十分钟的时间围绕“璞”来深挖,现在回顾干老师的课,这个字的深挖含义很深,如果不把这个问题解决,干老师课堂上的浓度语文也就无从下手。干老师课堂上通过多种途径来阐述“璞”字:1、课文中是怎样写出来的?2、媒体出示“璞”的样子,让学生谈谈看后的感受,3、把“璞”拆字,“王”字旁表示什么?大胆猜想,4、想想“王”字旁不带玉和意思,教师再讲解这些词在过去也和玉有关,比如“环”字,这些知识,说实话,我也是第一次知道。5、再看“璞”字,大胆地猜读后,出示“蹼”、“镤”等字让学生读。 此环节,信息量非常大,这个“璞”字与教师要带领学生对文本的深刻解读非常紧密,所以干老师不会放松,也花了大量的时间,并且带给学生有关“玉”方面的信息量也非常大。 感受二:对姓氏的把握 课中干老师问学生:“氏”是什么意思?“和氏”姓什么?课文中姓“卞”课题为什么叫“和氏”?学生弄不清了,教师让学生再看课题:和氏献给谁?献的什么?为了帮助学生,教师媒体出示“璞”打造成璧、环、琮后的各种样子,问学生:如果献璧会是怎样的结果?教师小结:课题是不是有问题? 如果是我来上,对姓氏我是不会注意的,所以当干老师课堂上说到姓氏时,我瞪大了眼,不知干老师要干什么。但随着课的进行,干老师对姓氏的巧抓,真是神来之笔,此处大有学问,“和氏”为皇帝所封,皇帝为什么要封为“和氏”?与文章立意是否有暗合之理?此处,干老师课文开始时对“璞”字的狠抓到这儿有了显示。并且干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可以不能解决,但如果学生能把这个问题一直记住,以后或许能有机会解决,那对学生以后的阅读、阅读的批判、阅读的反思会有大的好处。 感受三:和氏到底献了几次 有的学生说献了三次,有的学生说两次,最后一次不是献,是文王感动后来取的,不是献。 佩服的是干老师对第三次献的处理。在学生讨论出和氏献璧是用忠诚和无私的心打动文王后,干老师出示一个小知识:国王的谥号:厉王、威王、文王都是后人根据生前的性格和政绩在后追加的。 干老师在此处出示这个小知识点,既帮助了学生对课文人物性格的把握,又扩大了知识面,所以说,课堂上,应该教师讲的,就应该大量地讲,应该教师灌输的,一定要灌输,深度,要教师去把握,去引领。 感受四:对文章主题深度的挖掘 师:如果是你,你会献玉吗?生说不会的多,会的少。很遗憾,此处,干老师打断了学生的话,可能是时间不够了。教师再引:中国这长的历史,人们为什么会喜欢和氏献璧?教师再进一步:“玉”代表了什么?那你的才华和美德你会不会献?再出示课文开始时出现的那句话。 此环节,干老师进一步升华了主题,将玉和人的美德联系在一起,玉人合一。如果通过献玉让学生体会到无私与忠诚,那么,你会献玉吗?你怎样献玉?则达到了更高的高度。 干老师的这节课上,为了追求一种语文的高度,教师输送多了一些,课堂上的情趣少了一些,深度语文,度如何把握?如何与课堂上的情趣结合得紧一些,毕竟他们还只是孩子。 和氏献璧教学设计 小语12班 黄君波 教学目标: 1 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讨论重点体会“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做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2 认识本课11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3、理解“鉴赏”“坚贞”“价值连城”等词语。 4、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发生在我国楚国时期的一个历史故事,这个故事从古至今,家喻户晓;故事主角汴和,更是被广为传诵。 板书课题:和氏献璧 提问:通过课前预习,你能说说对课题的理解吗? 交流自己在课前搜集的关于和氏璧的故事。 问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让学生自由小声读课文,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生字。 2、四人学习小组相互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 3、教师检查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 4、学生分小组合作朗读课文。 5、检查指导朗读。要求流利、正确。 三、整体感知 提问:和氏献了几次碧玉,献给谁,结果怎么样? 出示表格: 学生读课文后,小组合作完成表格的填写。 全班交流。 四、品读课文,体会感情 1、第一、二次献璧 请学生读读相关的段落,说说自己在读了课文之后知道了什么。 让学生说说自己认为厉王和武王是怎样的人。 2、第三次献璧 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第三次献璧与前两次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在书上画出描写和氏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读一读,并思考讨论:卞和为什么把宝玉捧在手里,哭了三天三夜,直到眼泪流尽?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做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让学生充分交流,让学生深刻理解“不识真诚、忠心的人,才是最痛心的事”。 3、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和氏的悲剧呢?从文中找出证据。 如果你是国王,你会怎们办?如果你是玉匠,你又会怎样做?如果你是和氏呢? 4、和氏献璧的故事为什么能流传至今? 5、回到课题,进一步理解课题的含义:“和氏献璧”他献出的终究是什么?6、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五、课后延伸 1、继续搜集、交流自己了解的和氏璧的故事。 2、了解故事完璧归赵。 板书设计: 和氏献璧 第一次 失去 左脚 第二次 失去 右脚 第三次 将宝玉命名为“和氏璧” 宝玉石头 忠贞之士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