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守.docx
君子之守论语选讲 期末论文 姓名:徐雅琴 院系:法学院 专业:法学 学号:K11214073 君子之守 正如李泽厚先生讲到:我至今认为, 儒学( 当然首先是孔子和论语一书) 在塑造、构造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 大概起了无可替代、首屈一指的严重作用。 而论语 首末章都论述君子, 君子在论语中共出现 107 次,对于君子这一理想人格的论述和追求贯穿着论语,也是孔子教学的育人目标,“女为君子儒! 无为小人儒! ” 一、君子,小人,圣人 与君子常常相伴出现的是小人和圣人。在孔子的人格学说里, 小人与君子相对立, 而君子与圣人则是互补的, 于是君子和圣人都与小人相对立。 君子、小人的称谓在西周时是等级身份的泛称: 前者指贵族统治者, 小人指被统治的平民和奴隶。这样的意思在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依然存在, 然而孔子则基本上在人格高下的涵义上把两者对举,表现了两者的对立开始由等级身份转变为人格分层。据杨伯峻的研究, 在论语一书中, “君子”一词共出现107 次, 其中, 意指“有才德的人”的“君子”共106 次, 意指“在高位的人”的“君子”只有1 次; “小人”一词共出现24 次, 其中, 意指“无德之 人”的“小人”共20 次, 意指“老百姓”的“小人”共4次。由此可见孔子对“君子”人格与“小人”人格的重视程度之高。 君子和圣人作为孔子的两类理想人格具有互补关系。圣人高于君子, 是人格的完美典范和最 高境界。但孔子认为圣人在现实中是没有的“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 得见君子者, 斯可矣 ” ( 5述而 6)。设定这么一个现实中不存在的圣人,是为了使人们始终具有提升现实之我的要求, 否则很有可能连君子也做不到。但是面对完美无缺崇高无比的圣人, 普通人必定会产生高不可攀的距离感和总达不到目标的焦虑感, 从而放弃提升自己的努力。为了避免这一点, 孔子提出了在现实中成为君子的真实具体的方法, 即要守住哪些美好的品格,和如何守住这些美好的品格。普通人对砥砺自己以成就这样的人格自然就充满信心。因此, 君子和圣人构成了这样的互补关系: 后者使其具有对现实的超越性, 前者使这一超越始终植根于现实社会。 纵观论语,孔子所谓的君子人格的内涵、特征或者标准, 大致说来有 10 种: 仁、义、礼、智、忠信、勇、中庸、和而不同、文质彬彬与自强不息。凡是人之为人能够具备这 10种素质者就是君子, 反之, 基本上不具备这 10 种素质者就是小人。 君子之守,守住了这些品格便是端方君子,守不住便自甘堕落沦为不齿小人。在孔子的君子论中, 君子人格的内在要素是由 仁 所统摄的 二、君子守仁 在孔子看来, / 仁0是君子人格的基础。/ 人而不仁, 如礼何? 人而不仁, 如乐何?0 1 (5 八佾6)/ 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0 1 (5述而6), 正说明了君子人格的本原性。这一思想为后世儒者所继承。孟子说: / 仁也者, 人也。合而言之, 道也。0 3 (5尽心下6)进一步说明了仁是一切德行的根源。什么是/ 仁0? 怎样得到/ 仁0呢? 第一, 爱人。/ 樊迟问仁。子曰: -爱人。. 0 1 (5颜渊6)一个人若能以爱心待人, 也就是在行仁了。/ 爱人0是一个由近及远、由亲及疏的过程,5中庸6说:/ 仁者人也, 亲亲为大。0深得孔子思想精义的有子说: / 其为人也孝弟, 而好犯上者, 鲜矣; 不好犯上, 而好作乱者, 未之有也。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0 1 (5学而6)有子认为孝悌是为人的根本。君子做人首先要在根本上用心思、下功夫, 再由亲亲而达到/ 泛爱众, 而亲仁0的理想境界。既可以独善其身, 又可以兼善天下, 这便是仁人君子了。 第二, 忠恕。孔子对仁爱的推广, 主要采取一种由近及远、将心比心的方式。/ 忠恕之道0最能体现/ 仁0的内涵和为/ 仁0之方。/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 可谓仁之方也已0 1 (5雍也6)。/ 其恕乎!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0 1 (5卫灵公6)。/ 恕0, 是/ 推及及人0, 以己之心去推度人之心, 一方面推己所欲, 给人之欲, 一方面己之不欲, 不强加于人, 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一个仁者, 有诚恳为人之心, 此即为/ 忠0; 将诚恳为人之心推及于他人, 便是/ 恕0。这是处人、处事和自处的一种尺度、一种基本原则。概言之, / 仁0就是以爱心为动力, 以/ 忠恕0为具体表现, 去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 使社会充满博爱和秩序。 第三, 修己。孔子认为, / 仁人0要修己、克己, 不要强调客观条件, 而要从主观努力上修养自己, 求仁、成仁是一种自觉的、主动的道德行为: / 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0 1 (5颜渊6)/ 我欲仁, 斯仁至矣0 1 (5 述而6)。 第四, / 仁以为己任0。孔子认为, 人生的意义在于实践人伦道德, 实现人生理想, 完善人生价值, 做一个/ 志士仁人0, 时时不违仁, 处处与仁同在, 要为追求真理而努力奋斗: / 志士仁人, 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0 1( 5卫灵公6) 因为一旦抛弃了/ 仁0, 君子也就不成其为君子了。士志于道, 很重要的就是/ 仁以为己任0。 第五, 具备恭、宽、信、敏、惠五种品质。5论语 # 阳货6: /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 -恭, 宽, 信, 敏, 惠。恭则不侮, 宽则得众, 信则人任焉, 敏则有功, 惠则足以使人。. 0恭敬则不易遭受侮辱, 宽厚就会得到大众拥护, 诚信就能很好地立身处世, 敏捷则工作效率高,慈惠才能与人和谐相处。一个人在做人过程中如果 能体现出这五种品质, 也就是在行仁了。君子与小人在为仁上迥然有别: / 君子去仁, 恶 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造次必于是, 颠沛必于是。0 1 (5里仁6)小人则为人处事/ 鲜矣仁0。 三、君子守礼 在孔子看来, 与小人常常“无礼”或虚情假义地按“礼”的方式待人接物正相反, 君子的立身之本在于“礼”。因此, 孔子要求想要成为君子的人在平日的修炼中要做到: “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当子贡问: “君子亦有恶乎?”孔子答道: “有恶: 恶称人之恶者, 恶居下流而讪上者, 恶勇而无礼者, 恶果敢而窒者。”这从正反两方面告诉人们, 身为君子者, 一定要做到知礼, 切不可不懂礼节。在君子人格修养的过程中, “礼”何以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对于这个问题, 孔子的回答是: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 勇而无礼则乱, 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 则民兴于仁; 故旧不遗, 则民不偷。”这说明“礼”在培育君子人格的过程中作用巨大: 一个人若仅注重自己容貌的端正, 却不知礼, 就容易劳倦; 只知谨慎, 却不知礼, 就容易流于懦弱; 仅有敢做敢为的勇气, 却不知礼, 就容易盲行而闯祸; 心直口快, 却不知礼, 就容易待人尖刻。由于“礼”有如此重要的作用, 孔子力倡身为君子者要用礼节来约 束自己的言行, 以使自己的言行不至于离经叛道。孔子说: “君子博学于文, 约之以礼, 亦可以弗畔矣夫! ”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约之以礼”? 这就要做到: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 动。”身为君子者要知礼并能依礼而行的思想为后世儒家所继承。当然, 君子要守礼, 就必须知道礼的实质, 切不可只守礼的形式。那么, 礼的实质是 什么呢?这可以从孔子回答“林放问礼之本”的言论里得到答案。孔子说: “大哉问! 礼, 与其奢也, 宁俭;丧, 与其易也, 宁戚。”可见, 在孔子心中, 就一般礼仪而言, 其本质在于朴素俭约, 而不在于铺张浪费; 就丧礼而言, 其本质在于用心来表达失去亲人的悲伤之情, 而不在于仪式是否周全。 四、结语 孟子说人性本善,荀子说人性本恶,于我看来,出生之婴儿,无所谓善恶,其品性与后天外在的环境和自身的修养有关。外在的环境从来都不是我们所能控制的,那么我们能做的就只有砥砺自我,修己修心了。 君子之道,自古以来不知道激励了多少士子。正是那种把操守更看重于性命的高洁,那种把天下黎明更看重于个人得失的胸怀,才铸就了中华民族最伟岸的身影。 参考文献 孔子君子论理论内涵的两重性陈卫平 孔子的_君子_人格论梁国典 孔子与_君子_观念的转化林贵长 孔子界定_君子人格_与_小人人格_的十三条标准汪凤炎 君子_孔子的理想人格胡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