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贵优良杂食性淡水养殖鱼类.docx
名贵优良杂食性淡水养殖鱼类国内名贵优良杂食性淡水养殖鱼类 1、细鳞斜颌鲴: 生长特性:野生中小型鱼类,适应性和抗病力强、生长速度极快,自然水体中,当年孵化鱼苗到年底可达到23两,第二年一般可达到11.2斤左右。天然水体中最大个体可达60厘米。生活在水体的中下层。 一年四季均能生长,是既适低温又耐高温的鱼类,是各种鱼类都无法比拟和替代的,这是黄板刁特殊的生理特征和移植与养殖的最大优势。水温1535是最佳生长期,最适生长水温2224,耐氧能力近似白鲢。 食物食性:刮食性鱼类,用上下颌的锋利角质边缘刮食底泥和着生藻类,苗期以浮游生物为食;食性有明显的更替过程,随着鱼体长度的增长,腐屑和底泥在肠管中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成鱼可占食物总量90%以上。 饵料特殊,不与主养经济鱼类争食,主要摄食植物碎屑、腐殖质和底层着生的藻类,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与养殖方式的改变,又能改换其它的饵料,在038水温均能正常摄食,池塘养殖可投喂糠、麸、配合饲料。 食物食性:刮食性鱼类,用上下颌的锋利角质边缘刮食底泥和着生藻类,苗期以浮游生物为食;食性有明显的更替过程,随着鱼体长度的增长,腐屑和底泥在肠管中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成鱼可占食物总量90%以上。 饵料特殊,不与主养经济鱼类争食,主要摄食植物碎屑、腐殖质和底层着生的藻类,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与养殖方式的改变,又能改换其它的饵料,在038水温均能正常摄食,池塘养殖可投喂糠、麸、配合饲料。 养殖特性:生活于水体中下层,群栖性。生长快、食性广、饲料来源广、抗病能强和容易捕捞的特点,可在水库、湖泊、池塘养殖。也适合在堰塘和精养渔池等小水面养殖。 鱼种投放的规格越大,鱼生长速度越快。精养池塘在放足“四大家鱼”后,每1 1亩放养300400尾左右的黄板刁冬片鱼种,在不增加其他饲料的情况下,年底出塘时可长到8两1斤。而在瘦水山塘中,每1亩只能放养150200尾左右。 食性强,摄食范围广,生长速度比其他鲴类鱼类快。池塘单养更能取得高产。精养池要求水深1.5米以上,彻底消毒、清塘,确保野杂鱼不入池,并施足底肥。鱼种要求体质健壮,规格在10厘米以上。饲料充足,生态条件好,每1亩产量可达14001600斤,一般产量也可在1000斤以上。 经济价值:肉质厚实,含肉量高,肉质鲜嫩、味美、高蛋白、低脂肪、高能量、营养价值高,长期食用能降低血脂和胆固醇。 银鲴、细鳞斜颌鲴和黄尾密鲴外形较相似:体长稍侧扁,头小而尖,眼侧位,口近下位,口裂呈弧形;背鳍末端不分支鳍条为硬刺,胸鳍不达腹鳍,腹鳍起点和背鳍起点相对或稍后,肛门靠近臂鳍。 主要区别: 1)、细鳞斜颌鲴:从腹鳍基末到肛门有明显的腹棱,体色背部灰色,腹部白色,鳃盖后缘无色斑。 2)、银鲴、黄尾密鲴:仅肛门前有一小段不明显的腹棱,鳃盖后缘有一桔黄色的斑。 3)、银鲴:个体较小,体色银白色。 4)、黄尾密鲴:个体较大,体色背部灰色、腹部白色。 从上述外形特征可明显区分这3种鲴鱼。 易人工养殖的特点:食性杂、适应能力强、饲料来源广、可驯化商品配合饲料、生长迅速、饲养成本低、市场需求量大、池塘养殖群体产量高、经济效益高。 2、胭脂鱼: 1)、不同生长阶段,体形变化较大:仔鱼期当体长为1.62.2厘米时,体形特别细长,体长为体高的4.7倍;稍长大,在幼鱼期体高增大,体长1228厘米时,2 体长为体高的2.5倍。 成鱼期体长为58.498.0厘米时,体长约为体高的3.4倍,此时期体高增长反而减慢。 2)、体色随个体大小而变化:仔鱼阶段体长2.78.2厘米,呈深褐色,体侧各有3条黑色横条纹,背鳍、臀鳍上叶灰白色,下叶下缘灰黑色。 成熟个体体侧为淡红、黄褐或暗褐色,从吻端至尾基有一条胭脂红色的宽纵带,背鳍、尾鳍均呈淡红色。 生活习性:鱼苗和幼鱼阶段常喜群集于水流较缓的砾石之间生活,多在水体上层活动,游动缓慢;半长成的鱼则习惯于栖息在湖泊和江的中下游,水体中下层,活动迟缓;成鱼多生活于江河上游,水体的中下层,行动矫健。 生长特性:一般6龄可达性成熟,体重约10公斤左右。胭脂鱼主要以底栖无脊椎动物和水底泥渣中的有机物质为食,亦吃一些高等植物碎片和藻类。 生长较快,1龄鱼体长可达200毫米左右,成熟个体一般体重可达1520公斤,最大个体重可达30公斤。 易人工养殖的特点:食性杂、适应能力强、饲料来源广、可驯化商品配合饲料、生长迅速、饲养成本低、市场需求量大、池塘养殖群体产量高、经济效益高。 3、赤眼鳟: 生活习性:中层鱼类,喜欢栖居于江河流速较缓的水域和湖泊。河水上涨时进入小河中,生殖期集群活动。 食性特征:幼鱼常在江湖沿岸浅水中觅食,食性杂,以藻类和水生高等植物为主,兼食水生昆虫、小鱼和卵粒,以及淡水壳菜等。 生长特性:生长速度稍慢,个体不大,3冬龄时体重不满半公斤,最大个体仅有22.5公斤。2龄达性成熟,生殖季节在58月,一般在支流沿岸有水草的区域产卵,间或也有在浅沙滩上产卵的。 3 易人工养殖的特点:食性杂、适应能力强、饲料来源广、可驯化商品配合饲料、生长较快、病害少、饲养成本低、市场需求量大、池塘养殖群体产量高、经济效益高。 4、白甲鱼: 背鳍外缘略内凹,具有1根后缘有锯齿的粗壮硬刺,其尖端柔软;尾鳍深叉形。鳞中等大,胸腹部鳞片较小。背鳍和臀鳍基部具有鳞鞘,腹鳍基部有狭长的腋鳞。 背部青黑色,腹部灰白色,侧线以上的鳞片有明显的灰黑色边缘;背鳍和尾鳍灰黑色,其它各鳍灰白色。 生活习性:栖息于水流较湍急、底质多砾石的江段中,喜游弋于水的底层。每年雨水节前后成群溯河上游,立秋前后则顺水而下,冬季在江河干流的深水处乱石堆中越冬。 食性特征:以锋利的角质下颌铲食岩石上的着生藻类,兼食少量的摇蚊幼虫、寡毛类和高等植物的碎片。 摄食强度最大在34月份,冬季和生殖季节一般都很少或停止摄食。 3冬龄达到性成熟,产卵期较长,长江流域为46月,珠江流域为23月。产卵场多为砾石及沙滩的急流处,卵附着在水底砾石上进行孵化。 分布特性:白甲鱼分布于长江中、上游干支流和珠江、元江水系。白甲鱼是长江上游及珠江流域的主要经济鱼类。 生长特性:生长速度较快,13龄较显著,3冬龄鱼平均为37.1厘米,平均体重达2.3斤,3冬龄以后增长较缓慢。常见个体为0.54斤,最大个体达13斤。 肉细嫩,味鲜美,在市场中,除长吻鮠、鲶、铜鱼外,与鲤、倒刺鲃等同居于大众所喜食之鱼类。 易人工养殖的特点:食性杂、适应能力强、饲料来源广、可驯化商品配合饲料、生长迅速、病害少、饲养成本低、市场需求量大、池塘养殖群体产量高、经济效益 4 高。 5、倒刺鲃: 生活习性:栖息于底质多乱石而水流较湍急的江河中的中下层,尤喜在水色清澈的水域中生活,分布广,杂食性鱼类,以水生植物为主,兼食水生昆虫及其幼虫,也取食一些坠入水中的陆生昆虫和蝦等。45月间在水流缓慢、水草较多处产粘性卵。 食性与生长特性:食性杂,宜驯养,生长快,个体大,1龄鱼重150克,2龄可达500克,3冬龄的鱼已能长到400毫米左右,最大个体可达40斤。 易人工养殖的特点:食性杂、适应能力强、饲料来源广、可驯化商品配合饲料、生长迅速、病害少、饲养成本低、市场需求量大、池塘养殖群体产量高、经济效益高。 6、中华倒刺鲃: 生活习性:底栖性鱼类,性活泼,喜欢成群栖息于底层多为乱石的流水中。冬季在干流和支流的深坑岩穴中越冬,3月份开始游向支流生长。3龄性成熟,亲鱼于46月间水位上涨时,即到水大而湍急的江段产卵,卵随水漂浮孵化。 食性特征:以水生高等植物为主要食物的杂食性鱼类;丝状藻类、昆虫幼虫、淡水壳菜等均为其摄食对象。中华倒刺鲃分布于长江上游的干、支流里,中游里也偶而见之。 生长特性:2冬龄以后生长较快,最大个体可达50斤,产量大,肉质肥美富油脂。 中华倒刺鲃、倒刺鲃、光倒刺鲃等鱼的肌肉鲜美,均有一定药效,有壮阳补中之功效,主治腰膝酸软。 注意:分布于海南岛、珠江、元江等水系的倒刺鲃,俗称青竹鲩,形态特征与 5 中华倒刺鲃颇相似。主要区别为倒刺鲃的背鳍起点位置在腹鳍起点之后上方,距吻端比距尾鳍基为远。两种的生活习性与经济意义相同。倒刺鲃的最大个体可达8斤 三种倒刺鲃的区别:光倒刺鲃、倒刺鲃、中华倒刺鲃同属鲤形目、鲤科、倒刺鲃属,均属江河野生鱼类。前两种鱼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水系,后者分布于长江水系。 名称形态区别: 1)、名称上的区别:光倒刺鲃别名称刺鲃,黑脊倒刺鲃,俗名称青娟、鲣中石捐、军鱼、青鳟、青竹鲩;倒刺鲃别名称锯倒刺鲃,俗名称竹八鲤、竹八鱼、竹鲤、青竹鲤;中华倒刺鲃俗名称青波。 2)、形态区别:光倒刺鲃与另两种倒刺鲃的区别:前者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柔软,不成为硬刺,侧线鳞2026,体呈圆筒形,眼睛有一明显黄白色亮圈;而后者背鳍的末根不分枝,鳍条粗壮,成为硬刺,后缘具有锯齿,体型略侧扁,侧线鳞26以上。 3)、倒刺鲃与中华倒刺鲃的区别:前者背鳍起点位置在腹鳍起点之后上方,距吻端比距尾鳍基为远,侧线鳞2630,后者背鳍起点位置在腹鳍起点之前上方,距吻端比距尾鳍基为近,侧线鳞2832,从鳃孔上角至胸鳍基部有一狭斜的黑色条。 生物学特性区别: 1)、光倒刺鲃:光倒刺鲃主要分布于珠江、闽江、海南、台湾等长江以南水系。常栖息于水流湍急、水色清澈、多石砾的中小河流,性活泼善游,食性为偏动物食性的杂食性鱼类,尤其喜欢吃食昆虫、蚯蚓等小动物,驯养后可吃食人工配合饲料。当年鱼可长至尾重100200克,2冬龄鱼体重可达500克。繁殖期从5月初至8月底,分批产卵。成熟年龄:雌鱼为34龄,人工培育条件下体重1.2斤以上;雄鱼23龄,体重1斤以上。 2)、倒刺鲃:倒刺鲃主要分布于珠江、海南岛等水系,栖息于流水中,主食植物性碎屑及丝状藻类。经人工驯化,可吃食配合饲料。雌性1冬龄平均体长为203毫米,2龄鱼可达276毫米,而3龄鱼为337毫米,4龄鱼为403毫米,5龄鱼为456毫米,约2.5公斤,性成熟年龄为5龄。生殖季节为46月,产漂浮性卵。 6 3)、中华倒刺鲃:中华倒刺鲃主要分布于长江上游各支流,生活于流水环境,是底层杂食性鱼类,生活时不停地啃食生长在乱石间的藻类、水生昆虫的幼虫以及水生高等植物,也食菜叶、谷物等。所以,食谱广而多变,适于人工饲养。中华倒刺鲃的最初性成熟年龄为23龄。雄性2龄,体长2224厘米;雌性3龄,体长2630厘米。在江河、溪河有一定水流速的水域中产卵。 易人工养殖的特点:食性杂、适应能力强、饲料来源广、可驯化商品配合饲料、生长迅速、病害少、饲养成本低、市场需求量大、池塘养殖群体产量高、经济效益高。 7、泥鳅: 底栖性:温水性底层鱼类,喜欢栖息在沟渠、塘堰、湖泊、稻田等软泥较多水体的浅水区,或是腐殖质多的淤泥表层。除特殊原因外,几乎不游到水体的上、中层活动。泥鳅喜中性或酸性泥土。 喜温性:适宜泥鳅生活的水温范围为1530,最适水温为2527 。当夏天水温超过34以上,冬天水温低于6以下或枯水期天旱干涸时,泥鳅都会潜到1030厘米的泥土中进行休眠。 耐低氧:除了能够用鳃呼吸外,还能用皮肤和肠道进行呼吸。泥鳅肠道的上皮组织薄而且微血管丰富,具有辅助呼吸进行气体交换的功能,肠呼吸是泥鳅特有的生理现象。当水温上升,尤其是在雷雨闷热天气时,由于水中缺氧,泥鳅便会垂直窜游到水面吞吸空气,下沉时会发出身体拍击水面的响声。吞吸的空气在肠管中进行气体交换,吸收氧气,多余的废气及肠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则由肛门排出体外。在水中缺乏氧气时,泥鳅能够进行气呼吸。 泥鳅耐低氧的能力远胜于其它养殖鱼种。适合于高密度养殖,增产潜力很大,运输时也不易因缺氧而死亡。 池塘密养的情况下,水中的溶氧低至0.16毫克/升,泥鳅仍能正常生活,其耗养量的1/3是由肠呼吸获得的。 7 善逃逸:善于逃逸。春、夏季节雨水较多,当池水涨满或者池壁被水冲出缝隙时,会在一夜之间全部逃光,尤其是在水位上涨时会从养鳅的进、出水口逃走。因此,务必加强防逃管理,在进、出水口要有防逃设施,暴雨之前要加固池壁,检查进、出水口是否有堵塞,及时排水,防止池水漫溢。 夜食性:习惯在夜间吃食,但在产卵期间和生长旺盛期间的白天也吃食。因此,人工饲养泥鳅时,应注意驯化泥鳅在白天摄食,便于投食管理和在投食时观察泥鳅的摄食、生长情况。 食性:杂食性鱼类,对食物的要求不挑剔,其食物资源广泛,水中和泥中的动植物及有机碎屑都是其食物。 体长5厘米以下的幼苗阶段,喜吃动物性饵料,如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 体长58厘米时,所食铒料较杂,除摄食水中的浮游动物、昆虫幼虫、摇蚊幼虫、水蚯蚓等动物性饵料外,还摄食藻类、有机碎屑、水草的嫩叶与芽等植物性饵料为主,如硅藻及高等水生植物的根、茎、叶和种子等。在铒料不足时,也吃一些丝状藻类、大型浮游动物和微生物等。 与其他鱼类混养,可以利用鱼类残饵、粪便为食,起到增产增收的效果。所以,泥鳅常被称为池塘中的“清洁工”。 生长:水温2527时,食欲最旺,生长最快。这时如有大量营养丰富的饵料,可以加速其生长而得到较高的产量。当水温低于15或超过30时,其食欲减退,摄食量减少,生长缓慢。 泥鳅有二倍体泥鳅和四倍体泥鳅二种。四倍体泥鳅,个体大,易饲养,常见个体在50100g之间,生长速度明显快于二倍体泥鳅。根据养殖对比试验,池塘稀养四倍体泥鳅280天,平均亩产可达847.5kg,高密度喂养亩产可达1万斤以上,最大单个体重达120g。 对环境的适应性广,个体偏小,生长周期短,312个月都可上市,无论大小都可出售,对所有畜禽的粗杂食物均可食用,占地面积可大可小,水深水浅,都可以养殖泥鳅,尤其独特的皮肤肠道呼吸功能,使泥鳅的运输成活率几乎高达100%,8 是其它水产品运输无法比拟的。每亩产量可高达2600斤以上,高密度喂养亩产可过万斤。 泥鳅的品种比较多,长薄鳅也被列入濒危物种之一,最大个体可达3千克,是鳅科鱼类中生长最快、个体最大的一种。 主要有泥鳅、大鳞泥鳅、埃氏泥鳅、青色泥鳅、二色中泥鳅等,另外泥鳅科副属还有大鳞副泥鳅和拟泥鳅等。对泥鳅染色体数目检测,大鳞副泥鳅和韩国泥鳅均属二倍体泥鳅,而部分分布于湖北武汉、沙市、洪湖市、神龙架一带的泥鳅居群中的一小部分为四倍体泥鳅,一般常见个体在100g上下,具有明显的个体大,生长快,病害少,产量高,易饲养等优良性状。 易人工养殖的特点:食性杂、适应能力强、饲料来源广、可驯化商品配合饲料、生长迅速、病害少、饲养成本低、市场需求量大、池塘养殖群体产量高、经济效益高。 8、黄颡鱼: 黄颡鱼的种类和区分:常见的黄颡鱼有4种(黄颡鱼、瓦氏黄颡鱼、光泽黄颡鱼、长须黄颡鱼),这四种鱼在动物分类学中均同属鲶形目,鮠科,黄颡鱼属。其体型很相似,但仔细观察完全能区分。 1)、黄颡鱼:俗称黄腊丁、黄骨、央丝等。 特征:须4对,上颌须长,末端达到或超过胸鳍基部;背鳍硬刺后缘具锯齿,胸鳍刺比背鳍刺长,前后缘均具锯齿;臀鳍条2125,鼻须一半为白色,另一半为黑色。个体较大,最大可达1.5斤左右。 2)、瓦氏黄颡鱼:也称江黄颡鱼,俗称硬角黄腊丁、江颡、郎丝、肥坨黄颡鱼、牛尾子、齐口头、角角鱼、嘎呀子等。 特征:须4对,上颌须长,末端超过胸鳍基部;胸鳍刺比背鳍刺短,后缘具锯齿。胸鳍刺前缘光滑,后缘也有锯齿;个体大,最大可达2斤左右。 3)、光泽黄颡鱼:俗称尖嘴黄颡、油黄姑、三角峰等。 9 特征:须4对,上颌须稍短,末端不达胸鳍基部。胸鳍刺较背鳍刺稍短。后缘锯齿细小。胸鳍刺前缘光滑,后缘具锯齿。个体小,常见为814厘米。 4)、长须黄颡鱼:也称岔尾黄颡鱼。 特征:须4对,上颌须长,末端超过胸鳍中部。胸鳍刺与背鳍刺等长,前后缘均有锯齿。尾鳍深分叉。鼻须全为黑色。个体不大。 四种黄颡鱼的区别: 1)、黄颡鱼:颌须达超胸鳍基,胸鳍刺长于背刺,胸鳍刺前后具齿,鼻须半白半黑;体短粗壮,体长通常为体高的4.2倍以下,背鳍前距大于体长的1/3。 2)、江黄颡鱼:颌须超过胸鳍基,胸鳍刺短于背刺,胸鳍刺后缘具齿;头顶被皮膜,须较长,上颌须末端后伸可达胸鳍起点。 3)、长须黄颡鱼:颌须超过胸鳍中,胸鳍刺等于背刺,胸鳍刺前后具齿,鼻须全为黑色;体较长略细,体长通常为体高的4.6倍以上,背鳍前距小于体长的1 /3。 4)、光泽黄颡鱼:颌须不达胸鳍基,胸鳍刺短于背刺,胸鳍刺后缘具齿;头顶大部裸露,须较短,上颌须末端稍超过眼后缘。 5)、黄颡鱼和长须黄颡鱼的胸鳍硬刺前后缘均具有明显的锯齿,两者区别是: 黄颡鱼体短粗壮,体长通常为体高的4.2倍以下,背鳍前距大于体长的1/3,长须黄颡鱼体较长略细,体长通常为体高的4.6倍以上,背鳍前距小于体长的1 /3。 6)、瓦氏黄颡鱼和光泽黄颡鱼胸鳍硬刺前缘光滑,后缘有强锯齿,两者区别是: 瓦氏黄颡鱼的头顶被皮膜,须较长,上颌须末端后伸可达胸鳍起点,光泽黄颡鱼头顶大部裸露,须较短,上颌须末端稍超过眼后缘。 黄颡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含肉率为66.47%68.41%,与鳜鱼相当,无肌间刺,已经大面积开展养殖的黄颡鱼种类为黄颡鱼和瓦氏黄颡鱼,光泽黄颡鱼和长须黄颡鱼由于生长较慢,个体小等原因,基本靠野生捕捞上市。 生活习性:底栖性鱼类,多在静水或江河缓流中活动,营底栖生活,白天栖息于10 水底层,夜间则游到水上层觅食。 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在不良环境条件下也能生活,幼鱼多在沿岸觅食。 生存环境:广温性鱼类,生存温度038。最佳生长温度2528,pH值范围6.09.0,最适pH值为7.08.4。 耐低氧能力一般。水中溶氧在3mg/L以上时生长正常,低于2mg/L时出现浮头。 生长特性:黄颡鱼适应能力强,对该品种本身而言生长较快,当年繁殖的鱼苗当年能达到商品规格24两/尾,群体产量较高。 食物食性:底栖杂食性鱼类,对生态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较强,是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 主要食物组成有轮虫、桡足类、枝角类、摇蚊幼虫、水蚯蚓、螺蛳、小虾、小鱼及人工配制的混合饲料等。 觅食活动一般在夜间进行,食物包括小鱼、虾、各种陆生和水生昆虫(特别是摇蚊幼虫)、小型软体动物和其它水生无脊椎动物,有时也捕食小型鱼类。 经济价值:黄颡鱼是小型优质经济鱼类,在江河、湖泊、水库、沟渠、溪流、塘堰中均能生长,对生态环境适应性较强。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含人体中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尤以谷氨酸、赖氨酸含量较高。 易人工养殖的特点:食性杂、适应能力强、饲料来源广、可驯化商品配合饲料、生长迅速、病害少、饲养成本低、市场需求量大、池塘养殖群体产量高、经济效益高。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