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古汉语语法全解析.docx

    • 资源ID:3355182       资源大小:92.75KB        全文页数:9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9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古汉语语法全解析.docx

    古汉语语法全解析第三章 语 法 第一节 语法概说 每一种自然语言都有一定的语言的组合法则,人们只有按照一定的组合法则把语法单位组合起来,才能构成语言,才能表达和交流思想。语言中的这种组合法则就是语法。人们对于自然语言中的组合法则进行研究所形成的科学,就是语法学,或叫理论语法,亦简称语法。目前语法学界将语法单位一般分为四级,即语素、词、短语、句子。各级语法单位内部又可以根据不同的语法特点而分成若干大小不同的类别,例如词可以分为实词与虚词,实词又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虚词又可以分为介词、连词、助词等;短语可以分为名词短语、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等;句子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单句和复句内部又可以分为若干类。从历时的角度来看,在语音、词汇和语法这语言的三要素当中,古今语音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古今词汇的发展变化也是相当大的,而只有语法是比较稳定的。尽管语法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交又网络,并且处在变动之中,然而就其基本结构来看,古今语法仍然具有一致性。当然,与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语法毕竟有它的显著特点。譬如: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词类的数目大致相同,一般分为十二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然而在语法功能方面它们之间还是有所不同,例如:现代汉语里一般把代词划归实词,而古代汉语里则划归虚词,这是根据古今汉语里代词的不同特点而划分的。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实词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古代汉语里存在着大量的词类活用现象。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并且往往是其他类的实词活用为动词。现代汉语里也有词类活用,但远不及古代汉语,特别是上古汉语那样普遍。 从词性方面来看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数词用作动词。从用法方面来看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一般用法的动词,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使动用法的动词,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意动用法的动词。另外,古代汉语里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还有为动用法,等等。 古代汉语里数词和量词跟现代汉语相比,也有其特殊性。例如:古代汉语里量词不发达。先秦的物量词主要是随着度量衡制度的建立而出现的,汉代之后物量词有所发展,由普通名词而演变出了一些物量词。动量词更不发达。先秦没有动量词,汉代以后才逐渐出现,到唐代才逐渐多起来,但是古代书面语中还是很少使用。古代汉语里有一些数目字常常不是用来表示实际的数量, 1 而是用来表示夸大或众多的意思,有时则表示少的意思。这样的数目字就叫虚数。 古代汉语里数词和量词在组合能力和造句功能方面跟现代汉语相比也有差异。例如:现代汉语里数词一般不能与名词直接组合;而古代汉语里,尤其在先秦,数词往往是直接与名词组合。现代汉语里表示动量的数词一般不单独做句子成分,要与量词组合成数量短语,在句子中一般作补语;而古代汉语里的数词常常直接与动词组合表示动量,在句子中一般作状语。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虚词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古代汉语里虚词不仅用法复杂,并且兼类现象极为普遍。例如:“以”经常作介词,其用法较为复杂,须根据上下文意仔细辨析;同时“以”还经常作连词,有时作代词、副词和助词。另外,“以”本是动词,还可作名词。这样一来,“以”跨了七个词类,其中五个虚词词类。 古代汉语里的人称代词与现代汉语有较大的不同,譬如:现代汉语里人称代词“我”、“你”、“他”分别代表第一、第二和第三人称代词,而古代汉语里人称代词的数量远比现代汉语多;现代汉语里“我”、“你”、“他”皆只作人称代词,而古代汉语里的人称代词有不少是兼类词,譬如既可作人称代词又可作指示代词,既可表示第一人称又可表示第二人称或第三人称;现代汉语里“我”、“你”、“他”皆可作主语、宾语和定语,而古代汉语里人称代词的语法功能则比较复杂,同时可以作这三种句子成分的并不多见;古代汉语里人称代词的复数表示法也与现代汉语大不相同;有时古代汉语里不使用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而分别使用谦称和尊称。 古代汉语里的副词较为复杂。从数量来看,古代汉语里副词较为丰富,是虚词中词语数量最多的一类,远远超过了现代汉语副词中词语的数量;从类别来看,尽管人们对副词的分类不太一致,但是“谦敬副词”这一类却是古代汉语里副词所特有的。 古代汉语里的语气助词与现代汉语也有较大的不同,譬如:古代汉语里的语气词数量较多,可分为句首语气词、句中语气词和句末语气词等三类。其用法也较复杂;古代汉语里还常常连用两个或三个语气词,以加强语气。 古代汉语里一个词有时同时兼有两个词的词性和意义,在语言结构中大都起两个词的语法作用。这就是古代汉语里特有的所谓“兼词”。 句子是语言的使用单位。句子从结构方面来看,可分为单句与复句两类。古今复句差别不大,只是古代汉语里复句往往不用关联词语,而是使用意合法。因此我们只介绍古代汉语单句的有关知识。单句可分为主谓句与非主谓句两类。古今主谓句的句型有相同的一面,也有存在一定差异的一面,其中判断句、被动句等,古今差异较大,古代汉语双宾语句也有其特点。 句子是由词或短语组成的。根据词或短语在句子中不同的语法关系,可以将这些词或短语分析为不同的句子成分。不同的词类,它们充当句子成分的功能是不同的。各类词的造句功能古今有相同的一面,也有存在一定差异的一面,其中名词、动词、副词的某些造句功能古今汉语就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古代汉语里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副词作谓语等。 2 汉语的语法手段最主要的、经常使用的是语序和虚词。语序是语法单位的排列次序。就单句内部成分的排列次序而言,现代汉语里一般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谓语在前,宾语在后。等等。在语序方面,古今有相同的一面,也有存在一定差异的一面,如宾语的位置、谓语的位置、定语的位置等。 古代汉语里还有比较多的省略现象,也存在着不少习惯说法。 学习古代汉语语法,主要是掌握它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或者说是掌握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因此我们在“语法”上下两章里就只重点介绍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语法的不同之处,还附带介绍古文的标点和文言文今译方面的知识。 思考与练习 一、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实词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虚词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二节 词类活用 跟现代汉语一样,古汉语中的每个词都比较固定地属于某一类词,各类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比如“天”、“山”等是名词,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走”、“去”等是动词,动词经常用作谓语,等等。但是古汉语里的某些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往往出现灵活性的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而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这种现象就叫做词类活用。如史记·项羽本纪:“范增数目项王。”其中的“目”字本为名词,这里临时充当了动词,作谓语。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并且往往是其他类的实词活用为动词。现代汉语里也有词类活用,但远不及古代汉语,特别是上古汉语那样普遍。现代汉语词类活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保留在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如生死肉骨、草菅人命、正本清源、兵贵神速等,二是口语和书面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例如: 可是“友邦人士”一惊诧,我们的国府就怕了,“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好象失去了东三省,党国倒愈象一个国,失去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象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象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吃了么?好了么?老栓,就是运气了你!你运气,要不是我信息灵 3 例中的名词“国”前面有副词“不”修饰则活用为动词;“国”后面带补语“下去”也活用为动词。这两处活用,使语言简洁,增强了讽刺性。 例中的“运气”是名词,这里的前一个“运气”带了宾语“你”,后一个“运气”单独处在谓语的位置,都活用为动词。这两处活用,生动地描绘出了刽子手康大叔那种自鸣得意、“居功”自傲的嘴脸。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 例中的“模糊”和例中的“朦胧”都是形容词带宾语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之后,既保留了形容词的属性,又能给人一种运动或变化的感觉,使语言生动。 从词类方面来看活用,主要有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数词用作动词等。 从用法方面来看活用,主要有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一般用法的动词,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使动用法的动词,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意动用法的动词等。另外,古代汉语里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还有为动用法。严格地说,这不叫活用,但考虑到跟现代汉语相比,它的确具有特殊性,因此也附带谈一谈动词的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一、名词用作动词 从造句功能方面看,普通名词的特点是常作主语、宾语和定语。除了在判断句中作谓语之外,一般不作谓语。从组合能力方面看,名词不受副词修饰,也不受助动词修饰。如果某个名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它的上述基本功能而具有动词的语法功能,那么就可以判断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具体来说,名词用作动词大致有下面七种情况: 名词单独处于谓语的位置上时,就用作动词。例如: 公宫火。 微禹,吾其鱼乎? 许子冠乎? 翼侯炙,鬼侯腊。 以古非今者族。 引兵西,无不下者。 4 陆处者农。 昔禹水汤旱,百姓匮乏。 名词单独处于谓语的位置而用作动词,我们在理解时一般要在名词之前加上一个相应的动词。如果是方位名词则在后面加动词。如:例中的“火”是“起火”的意思;例中的“鱼”是“变成鱼”的意思;例中的“冠”是“戴帽子”的意思;例中的“腊”,本义是“干肉”,“鬼侯腊”是说“鬼侯被做成了干肉”;例中的“族”是“灭族”的意思;例中的“西”是“西进”的意思;例中的“农”是“从事农业”的意思;例中的“水”是指“遭受水灾”,“旱”是指“遭受旱灾”。 名词带宾语时,就用作动词。例如: 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 公子怒,将鞭之。 决荧泽而水大梁。 擅爵人,舎死罪。 左右欲刃相如。 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夏季行水杀草,粪田畴。 试再囊之,吾观其状,果困苦否。 明烛天南。 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昭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名词带宾语而用作一般动词,我们在理解时一般要在名词之前加上一个相应的介词,并在名词之后加上一个相应的动词;有时也可把该名词直接解释为相应的动词。如:例中的“肘”可理解为“用肘撞”;例中的“鞭”可理解为“用鞭打”;例中的“水”可理解为“用水淹”,也可直接解释为“淹”;例中的“爵”可理解为“用爵封”;例中的“刃”可理解为“用刀杀”;例中的“履”可理解为“替穿鞋”;例中的“粪”可直接解释为“灌溉”;例中的“囊”可理解为“用囊装”;例中的“烛”可直接解释为“映亮”;例中的“绳”可直接解释为“衡量”。 名词带介词结构作补语时,就用作动词。例如: 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 晋侯围曹,门焉,多死。 勇士入其大门,则无人门焉;入其闺,则无人闺焉。 5 其言谈者必轨于法。 东夷之陶者器苦窳,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 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 项军壁垓下。 衣以文绣,臵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 有诸内,必形诸外。 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 关于这种情况,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有时名词后面省略了介词,如:例中的“壁垓下”即“壁垓下”,例中的“都彭城”即“都彭城”。它们都是动补短语,而不是动宾短语。二是名词后面的兼词“焉”和“诸”应作补语看。因为“焉”是“于是”的合音,“诸”是“之于”的合音。如:例和例中的“焉”字,例中的“诸”字。 名词带介词结构作补语而用作动词,我们在理解时一般要在名词之前加上一个相应的动词。如:例中的“女”可理解为“做妾”;例中的“门”可理解为“攻打城门”;例中的“门”可理解为“守门”,“闺”可理解为“守闺”;例中的“轨”本是“法则、法度”,这里可理解为“符合法度”;例中的“陶”可理解为“做陶器”;例中的“蚕”可理解为“养蚕”,“桑”可理解为“种桑”;例中的“壁”本是“军营”,这里可理解为“扎营”;例中的“席”可理解为“当做席”;例中的“形”可理解为“表露”;例中的“都”可理解为“建都”。 名词前面有副词修饰时,就用作动词。例如: 虞不腊矣。 今京不度,非制也。 不耕而食,不蚕而衣。 不足生于不农。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秦师遂东。 治家之宽严,亦犹国焉。 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但观之,慎勿声。 名词前面有副词修饰而用作动词,我们在理解时一般要在名词之前加上一个相应的动词。如:6 例中的“腊”可理解为“举行腊祭”;例中的“度”可理解为“符合制度”;例中的“蚕”可理解为“养蚕”;例中的“农”可理解为“从事农业”;例中的“箪食壶浆”可理解为“拿着箪食壶浆”;例中的“东”可理解为“往东”;例中的“国”可理解为“治国”;例中的“粒”可理解为“进粒米”;例中的“师”可直接解释为“学习”;例中的“声”可理解为“出声”。 名词前面有助动词作状语时,就用作动词。例如: 公冶长可妻也。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皇后兄王信可侯也。 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 晚来天欲雪。 陈骇涕不敢声。 名词前面有助动词作状语而用作动词,我们在理解时一般要在名词之前加上一个相应的动词。如:例中的“妻”可理解为“娶妻”;例中的“水”可理解为“游泳”;例中的“祸”可理解为“降祸”;例中的“侯”可理解为“封侯”;例中的“东”可理解为“往东”;例中的“雪”可理解为“下雪”;例中的“声”可理解为“出声”。 名词前后有“而”连接时,就用作动词。例如: 夫子式而听之。 骋而左右,何也?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为臣而君,过而不悛,亡之本也。 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 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 寡人将立管仲为仲父,善者入门而左,不善者入门而右。 辇而归,君亲推之。 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关于这种情况,应注意“而”字前面的名词是不是作主语,如果名词是作主语,则不能用作动词。如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而”也可以连接状语与中心词,如韩非7 子·外储说左下:“管仲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 名词前后有“而”连接而用作动词,我们在理解时一般要在名词之前加上一个相应的动词。如:例中的“式”即“轼”,可理解为“凭轼”;例中的“左右”可理解为“往左往右”;例中的“隧”可理解为“挖隧道”;例中的“君”可理解为“像国君”;例中的“雩”本是古代一种求雨的祭祀活动,可理解为“举行求雨的祭祀”;例中“而”后面的“楚”、“越”、“夏”可分别理解为“变成楚人”、“变成越人”、“变成夏人”;例中的“左”、“右”可理解为“往左”、“往右”。例中的“辇”可理解为“乘辇”;例中的“西”可理解为“往西”;例中的“墓”可理解为“修墓”。 名词用在“所”字后面时,就用作动词。例如: 所味不必美。 民之所誉,上之所礼,乱国之术也。 是以令人完客所馆。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臵人所罾鱼腹中。 非博士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而衣吾之所蚕。 孤山有陈时柏二株,其一为人所薪。 名词用在“所”字后面而用作动词,我们在理解时一般可理解为“所+动词+的事物”,有时也可理解为“所+动词”。如:例中的“味”可理解为“所品尝的食物”;例中的“礼”可理解为“所尊敬的东西”;例中的“馆”可理解为“所住宿的宾馆”;例中的“罾”即“鱼网”,可理解为“所网的”;例中的“职”可理解为“所掌管的东西”;例中的“蚕”可理解为“所养的蚕”;例中的“薪”可理解为“所砍伐”。 二、形容词用作动词 从造句功能方面看,形容词的特点是常作谓语和定语,也可作状语、补语、主语和宾语。但是作谓语时,不能带宾语。从组合能力方面看,形容词不受助动词修饰。如果某个形容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它的上述基本功能而具有动词的语法功能,那么就可以判断这个形容词用作动词。具体来说,形容词用作动词主要有下面三种情况: 形容词带宾语时,就用作动词。例如: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8 今兹未能,请轻之。 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近贤而远不肖。 夫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 上多足下,故舎足下。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又安敢毒耶? 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 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形容词带宾语而用作动词,如果是用作一般动词,我们在理解时可把该形容词直接解释为相应的动词。下面的两种活用情况也可以这样处理。如:例中的“远”可解释为“远离”;例中的“轻”可解释为“减轻”;例中的“亲”和“善”可分别解释为“亲近”、“亲善”;例中的“近”和“远”可分别解释为“亲近”、“远离”;例中的“善”可解释为“善待”;例中的“多”可解释为“赞扬”;例中“明”可解释为“表明”;例中的“毒”可解释为“痛恨”;例中的“长”和“短”可分别解释为“擅长”、“短于”;例中“厚”可解释为“厚爱”。 形容词前面有助动词或副词“乃”作状语时,就用作动词。例如: 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江河可竭。 太子欲善,善人将至。 自上观之,至于子胥、比干,皆不足贵也。 桓公立,乃老。 例中的“小”和“大”可分别解释为“变小”、“变大”;例中的“贫”可解释为“使贫穷”;例中的“竭”可解释为“竭尽”;例中的“善”可解释为“变善”;例中的“贵”可解释为“敬重”;例中的“老”可解释为“告老”。 形容词用在“所”字后面时,就用作动词。例如: 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 9 别易会难,古人所重。 例中的“贵”可解释为“看重”,“贱”和“卑”都可解释为“轻视”,“尊”可解释为“尊重”;例中的“高”可解释为“敬佩”;例中的“美”可解释为“赞美”;例中的“重”可解释为“重视”。 三、数词用作动词 从造句功能方面看,数词的特点是常同名量词组合作定语,或同动量词组合作状语、补语。在计算数目的句中可以作主语和宾语,极少数可作谓语。从组合能力方面看,数词不能同名词直接组合,不受副词修饰。如果某个数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它的上述基本功能而具有动词的语法功能,那么就可以判断这个数词用作动词。具体来说,数词用作动词大致有下面四种情况: 数词带宾语时,就用作动词。例如: 素丝组之,良马五之。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上帝临汝,无贰尔心。 不迁怒,不贰过。 王者之制,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 法后王,统礼仪,一制度。 孰能一之? 今君虽杀臣之身以三之可也。 当数词带宾语用作动词时,有一般用法,也有使动用法。其意义比较灵活,可根据具体情况来解释。如:例中的“五”可解释为“用五匹马”;例中的“百”和“千”可分别解释为“一百次地做”、“一千次地做”;例中的“二三之”为使动用法,可解释为 “反复无常”;例中的“二三”和“贰”都是使动用法,可解释为“两样”;例中的“贰”也是使动用法,可解释为“生疑”;例中的“贰”是使动用法,可解释为“两次”;例中“贰”可解释为“背离”;例和例中的“一”都是使动用法,可解释为“统一”;例中的“三”是使动用法,可解释为“把身体砍为三段”。 10 数词带补语时,就用作动词。例如: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以上两例中的“贰”都是“两属”的意思。 数词前面有副词作状语时,就用作动词。例如: 黎民咸贰。 从许子之道,则市价不贰,国中无伪。 与臣而将四矣。 晋、楚伐郑,自今郑国不四五年弗得宁矣。 例中的“贰”可解释为“贰心”;例中的“贰”可解释为“两样”;例中的“四”可解释为“成为四”;例中的“四五”可解释为“经过四五”。 数词单独处在谓语的位置上时,就用作动词。例如: 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势齐则不一,众齐则不使。 六王毕,四海一。 例中的“贰”可解释为“贰心”;例和中的“一”可分别解释为“一致”和“统一”。 四、使动用法 一般说来,如果谓语动词带了宾语,那么宾语就是这个谓语动词支配的对象,但是古代汉语里的动宾关系是十分复杂的,或为一般动宾关系,或为特殊动宾关系。其中特殊动宾关系主要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等。 如果谓语动词带了宾语,而宾语又不是这个谓语动词支配的对象,而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并且是主语使宾语发出的,那么这种现象叫使动用法。用于使动用法的动词叫“使动词”或“致动词”。我们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使宾语怎么样。换言之,也就是使宾语产生某种动作行为。如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走蒙骜。”其中的“走”这一动作的发出者是宾语“蒙骜”,并且是主语使宾语发出的。 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时,可以有使动用法;动词本身,也可以有使动用法。 名词的使动用法 11 名词用作动词之后,如果它是使所带的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那么这个名词就用作使动用法的动词。这就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例如: 我疆我理,南东其亩。 于是东诸侯之师。 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 乘势,则哀公臣仲尼。 公若曰:“尔欲吴王我乎?” 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 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 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 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例中的“南东其亩”是“使其亩向南向东”;例和例中的“东”都是“使往东”;例中的“臣仲尼”是“使仲尼为臣”;例和例中的“吴王我”与“我”、“刘豫我”分别是“使我成为吴王那样的人”、“使我成为臣妾”、“使我成为刘豫那样的人”。例中的“国异姓”是“使异姓建国”;例中的“臣诸侯”是“使诸侯为臣”;例中的“人其人”、“庐其居”是“使其人成为人”、“使其居处成为住房”;例中的“肉骨”是“使骨长肉”。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动词之后,如果它使所带的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就用作使动用法的动词。这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例如: 人洁己以进。 古之为治者,将以愚民。 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厚其墙垣。 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 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12 春风又绿江南岸。 例中的“洁己”是“使已洁”;例中的“愚民”是“使民愚”;例中的“正君臣”、“笃父子”、“睦兄弟”、“和夫妇”分别是“使君臣正”、“使父子笃”、“使兄弟睦”、“使夫妇和”;例中的“高余冠”、“长余佩”是“使余冠高”、“使余佩长”;例中的“厚其墙垣”是“使其墙垣厚”;例中的“洁其居”、“美其服”是“使其居洁”、“使其服美”;例中的“尊长安君之位”是“使长安君之位尊”;例中的“美政”、“美俗”是“使政美”、“使俗美”;例中的“固项王意”是“使项王意固”;例中的“绿江南岸”是“使江南岸绿”。 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果动词所带的宾语成为了这个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并且是主语使宾语发出的,那么这个动词就用作使动用法的动词。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第一,不及物动词带宾语时,往往用作使动用法。例如: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是子报仇之时也,而子何故肯逃我? 我能起死人。 毕礼而归之。 舍相如广成传舍。 匈奴使其贵人至汉,病。汉予药,欲愈之,不幸而死。 汉兵二千里客居,齐城皆反之,其势无所得食,可无战而降也。 例中的“来之”、“安之”是“使之来”“使之安”;例中的“病”后面省略了宾语 “之”,是“使之病”;例中的“逃我”是“使我逃”;例中的“起死人”是“使死人起”;例中的“归之”是“使之归”;例中的“舍相如”是“使相如住宿”;例中的“愈之”是“使之愈”;例中的“降”后面省略了宾语“之”,是“使之降”。下面的例句可仿此解释。 第二,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但是比较少见。例如: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欲辟土地,朝秦楚。 穰岁之秋,疏客必食。 13 公将尝膳,姬曰:“所由远,请使人尝之。”尝人,人死;食狗,狗死。 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 夫以曾参之贤与其母信之也,三人疑之,其母惧焉。 又何吝一躯,啖我而全微命乎? 第三,使动词有时带两个宾语,这时前一个宾语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后一个宾语是动作行为支配的对象。例如: 季氏饮大夫酒。 吾欲辅重耳而入之晋,何如? 宁许以负秦曲。 例中的“饮大夫酒”是“使大夫饮酒”;例中的“入之晋”是“使之入晋”;例中的“负秦曲”是“使秦负曲”。 第四,一个一般用法的及物动词和一个不及物的使动词连用,可以同带一个宾语。例如: 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胡骑得广,广时伤病,臵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 君将哀而生之乎? 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例中的“搏而跃之”是“搏之而使之跃”,“激而行之”是“激之而使之行”;例中的“盛卧广”是“盛李广使李广卧”;例中的“哀而生之”是“可怜我并使我活下去”的意思;例中的“烧而走”后面省略了宾语“之”,是“烧之而使之走”。 五、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于宾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用于意动用法的动词叫“意动词”。只有名词和形容词用作动词时,才有意动用法。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动词之后,如果它把宾语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那么这个名词就用作意动用法的动词。这就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我们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认为宾语是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在理解时可用“以为”或“把当作”格式来解释。例如: 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14 托地而游宇,友风而子雨。 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其谓之秦何?夷狄之也。 孟尝君客我。 吾从而师之。 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 例中的“宝珠玉”是“以珠玉为宝”;例中的“友风”是“以风为友”,“子雨”是“以雨为子”;例中的“药之”是“把它当作药”;例中的“夷狄之”是“把他当作夷狄”;例中的“客我”是“把我当作客”;例中的“师之”是“以之为师”;例中的“君君”是“把君主当作君主”;例中的“宾客其父”是“把其父当作宾客”;例中的“功之”是“以之为功”。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动词之后,如果它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就用作意动用法的动词。这就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我们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在理解时可用“以为”、“把当作” 或“认为怎么样”等格式来解释,有时也可以直接用一个相应的动词来解释。例如: 甘其食,美其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不远千里而来。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固已怪之矣。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渔人甚异之。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例中的“甘其食”是“以其食为甘”,“美其服”是“以其服为美”;例中的“老吾老”是“把自己的老人当作老人”,也可以直接解释为“尊敬自己的老人”;“幼吾幼”是“把自15 己的小孩当作小孩”,也可以直接解释为“爱护自己的小孩”;例中的“远千里”是“以千里为远”;例中的“智其子”是“认为其子智”;例中的“贱之”是“认为他贱”,也可以直接解释为“轻视他、看不起他”;例中的“美我”是“认为我美”;例中的“怪之”是“认为这件事奇怪”;例中的“贵五谷”是“以五谷为贵”,也可以直接解释为“重视五谷”,“贱金玉”是“以金玉为贱”,也可以直接解释为“轻视金玉”;例中的“异之”是“认为这种景象奇异”;例中的“奇之”是“认为他奇特”。 六、为动用法 为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于宾语具有“为宾语而动”的意思。其中又因宾语所表示的内容不同而分成两类:如果宾语是表示人时,谓语动词对于宾语具有“替或为宾语做某事”的意思;如果宾语是表示事物时,谓语动词对于宾语具有“为了宾语做某事”的意思。用于为动用法的动词叫“为动词”。名词用作动词时,可以有为动用法,但不多见;大量的为动用法,主要是见于动词本身。 替或为宾语做某事 邴夏御齐侯。 夫人将启之。 文嬴请三帅。 伯氏不出而图吾君。 臣有子三人,家贫,无以妻之。 管仲不死其君,而归桓公。 为了宾语做某事 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 遂寘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贪夫徇财兮,烈士徇名。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一个用如为动用法的动词,有时可以带双宾语。前一个宾语与动词构成为动用法,后一个宾语则是动词支配的对象,与动词构成一般的动宾关系。例如: 16 愿归丞相侯印,乞骸骨归,避贤者路。 今我破齐还报,是益吕氏资也。 例中的“御齐侯”是“替齐侯驾车”;例中是“死名”是“为了名声而死”;例中的“避贤者路”是“为贤者避路”。其余例句皆可仿此来解释。 七、关于学习词类活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于学习词类活用,应该注意这么几个问题:词语“本用”与活用的辨别,一般用法与特殊用法的辨别,特殊用法与特殊用法的辨别等。 词语“本用”与活用的辨别 我们讲某个词语活用为动词,是根据该词在古代汉语中所具有的意义和语法特点来判断的。然而在谈到古汉语词类活用的时候,不少人无形中以现代汉语中的词义和语法特点作为依据,以此来辨别古代汉语里的某个词是否活用为动词,因而往往把某个词的“本用”而误解为活用。下面我们结合某些古代汉语教材中讲词类活用时所举的一些“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例句来辨别其错误及其致误的原因。 第一,不明词的本义而误解为活用。例如: 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 天雨雪。 例,说文:“前,不行而进谓之前,从止在舟上。”古人用“脚站在舟上”来表示前进。广雅·释诂:“前,进也。”可见“前”的本义为“前进”,是动词,引申为方位名词。 例,说文:“雨,水从云下也。”甲骨文“雨”字像雨点下落之形。如果从“雨点下落”这一行为来看,“雨”是“降雨”;如果从“雨点下落”这一结果来看,“雨”是“雨水”。可见“雨”的本义是“降雨”。 第二,不明词的引申义而误解为活用。例如: 百里奚爵禄不入于心,故饭牛而牛肥。 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 沛公欲王关中。 沛公军霸上。 舍相如广成传舍。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17 既城朔方,全师而还。 例,说文:“饭,食也。”“饭”的本义为“吃”,引申为“喂,给吃”。 例,“食”的本义为“饭食”,引申为“吃”。说文:“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可见“衣”的本义为“上衣”,泛指衣服,引申为“穿戴”。 例,说文:“王,天下所归往也。”可见“王”的本义是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即“帝王”,引申为“成王业,称王,统治天下”。 例,说文:“军,圜围也。四千人为军。从车,从包省。车,兵车也。”朱芳圃殷周文字释丛:“字从车,从勹,会意。古者车战,止则以车自围。”因此“军”的本义是“包围”。“以车自围”时则表示军队准备宿营,因此引申为“驻扎”;“以车自围”者,当然是军队,因此引申为“军队”。 例,说文:“市居曰舍。”“舍”的本义为“客舍”,泛指房舍,引申为“住宿”。 例,说文:“器,皿也。”可见“器”的本义为器具,引申为才能,再引申为“赏识,看重”。 例,说文:“城,以盛民也。”广韵:“城,城郭。”可见“城”的本义为城墙,引申为“修筑城墙”。 现代汉语里“前”、“雨”、“饭”、“食”、“衣”、“王”、“军”、“舍”、“器”、“城”等一般都不作动词,因此人们“以今度古”,以为古代汉语里的上述词语也不作动词,于是当这些词语在古文中表示动作行为的意义时,就认为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一般用法与特殊用法的辨别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表示一般用法与特殊用法的动宾短语在形式上完全一样,然而它们的实际语言结构却是不同的。同一个名词或形容词用作动词时,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其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有时是用作一般用法的动词,有时是用作特殊用法的动词。例如: 求救于我,我实生之;今反欲咥我,力求不免,我又当死之。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余朝京师。 欲辟土地,朝秦楚。 例和中的“生之”、“死之”和“死国”的结构形式完全一样,但“生之”是使动用法,“死之”是动补结构,“死”后面省略了介词“于”,“死之”即“死于之”,就是“死在狼口里”的意思,是一般用法;例中的“死国”则是动宾结构,就是“为了国事而死”,是为18 动用法。 例中的“朝京师”和例中的“朝秦楚”都是动宾结构,并且动词也相同,然而“朝京师”是一般的动宾结构,“朝秦楚”则是使动用法,就是“使秦国和楚国来朝拜”。 桓公立,乃老。 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 例中的“老”和例中的“老”,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但前一个“老”是一般用法,是“告老”的意思;后一个“老”是意动用法,“老之”就是“认为他老了”。 特殊用法与特殊用法的辨别 在古代汉语里,有时同样是动宾短语,其语法形式完全一样,并且其中的动词同样是特殊用法,然而它们的实际语言结构却是不同的:或是使动用法,或是意动用法,或是为动用法,或是其他的特殊用法,我们应根据上下文意来加以分辨。例如: 人主自智而愚人,自巧而拙人。 (17)古之为治者,将以愚民。 (18)甘其食,美其服。 (19)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例中的“愚人”可理解为“认为别人愚”,是意动用法;例中的“愚民”可理解为“使民愚”,是使动用法。 例中的“美其服”可理解为“认为其服美”,是意动用法;例中的“美其服”可理解为“使其服美”,是使动用法。 怎样分辨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呢?这主要是从意义上来区分: 使动用法具有使令意义,它侧重于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即主语使得宾语产生某种动作行为。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毕礼而归之。”即主语使宾语产生了“归”这一动作行为。或者主语使宾语成为某种人或事物。如韩非子·五蠹:“乘势,则哀公臣仲尼。”即主语使宾语成为臣。或者主语使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如论语·述而:“人洁己以进。”即主语使宾语具有“洁”的性质。 意动用法具有主观色彩,它侧重于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即主语认为宾语是某种人或事物。如战国策·齐策:“孟尝君客我。”即主语把宾语当作门客。或者主语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如上文

    注意事项

    本文(古汉语语法全解析.docx)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