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真.docx
-
资源ID:3345598
资源大小:43.21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99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真.docx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真华南理工大学近代史考试真题3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统考试题 专业年级_姓名_学号_成绩_ 注意:答案要求全部写在答题纸上 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 A、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的观点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 D、诡辩论 3、质量互变规律。 A、 只适用于自然界 B、 只适用于人类社会 C、 不适用思维领域 D、 是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律 4、“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无物则何所感?” 这是在认识论上坚持了 A、可知论 B、唯物论的反映论 C、辩证法 D、唯心论的感觉论 5、绝对真理是指。 A、绝对正确的认识 B、人类追求的永恒真理 C、真理中所包含的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内容 D、绝对不变的真理 6、区分生产关系基本类型的标志是。 A、生产过程中各方面的关系 B、产品的分配形式 C、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7、人口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一,它对社会发展。 A、起加速作用 B、起延缓作用 C、有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 D、起决定作用 8、意识是客观对象的近似的反映,说明。 A、意识都是不正确的 B、意识有主观特征 C、意识有片面性 D、意识的内容可以脱离客观存在 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B、 否定的观点 C、 矛盾的观点 D、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1 10、“万物皆备于我”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唯心主义辩证法的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二、双项选择题: 1、一切哲学都是。 A、 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 B、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E、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2、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是指。 A、 抛开物质具体形态的其他特性,体现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 B、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 C、 它是具体实在的 D、 它是抽象的,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中 E、 它是人人都感觉到的东西 3、辩证的否定是。 A、外力作用的结果 B、事物内部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 C、事物内部肯定方面战胜否定方面 D、事物的自我否定 E、绝对的否定 4、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的价值主要取决于。 A、个人能力的大小 B、人们社会地位的高低 C、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 D、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程度 E、个人知识水平的高低 5、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的是 A、世界统一于物质 B、世界是观念的集合 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 D、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E、物是感觉的复合 6、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两个根本缺陷是。 A、看不到人的社会性和实践性,看不到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 B、否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C、否认人类具有认识外部世界的能力 D、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经验的东西 E、不了解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 7、人的本质。 A、是饮食男女等自然属性 B、在于人有道德、有理想 C、在于人有理性思维 D、在阶级社会中,主要表现为阶级性 E、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 8、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主要内容是。 A、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毫不相干 B、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发展变化的方向 C、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和服从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D、生产力的任何发展都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E、生产关系在任何时候都同生产力发展相适应 9、国家的实质是。 A、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的机构 B、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 C、以军队法庭监狱等为主要成分的暴力机构 D、管理一切公共事务的机构 E、独立于社会之上的力量 10、割裂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会导致。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相对主义 D、庸俗唯物主义 E、唯心主义 三、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旧哲学的区别在于。 A、 它是彻底完备的唯物主义理论体系 B、 它是凌驾于各门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 C、 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D、 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哲学 E、 它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2、科学发现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意识的产生。 A、不是纯粹的生物学过程 B、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 C、不仅是物质现象,而且是自然现象 D、不仅全人类意识的形成过程离不开社会,而且人类意识形成以后个人意识的形成也离不开社会 E、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是人的社会化的产物 3、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有。 A、“人类的一切认识,都具有相对性” B、“任何具体真理都带有近似正确的性质” C、“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D、“真理是有用的,有用的是真理” E、“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 4、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是。 、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社会意识和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 3 、社会意识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 、各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5、“在现代历史中,国家的愿望总的说来是由市民社会的不断变化的需要,是由某个阶级的优势地位,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和交换关系的发展决定的。”这段话说明。 A、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决定于经济基础 B、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取决于人们的愿望 C、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D、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E、经济基础不仅推动了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而且也决定着上层建筑变化发展的方向 四、判断题: 1、世界首先是存在的,所以世界统一于存在。 A、正确 B、错误 2、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A、正确 B、错误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但这种反作用并不一定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A、正确 B、错误 4、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在社会历史领域,唯心史观占据着统治地位。 A、正确 B、错误 5、矛盾就是指对立面之间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性质。 A、正确 B、错误 五、材料分析选择题: 1、马克思曾引用爱尔维修的话指出:“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这段话说明 A、杰出人物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 B、英雄人物的出现是时势造成的 C、某一时代英雄人物产生的时间、地点带有偶然性 D、英雄人物是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的 E、英雄人物必须创造时势 2、抗体是一种蛋白质,即免疫球蛋白,简称lg。当机体受到某一抗原的初次刺激后,经过较短的潜伏期,在局部的淋巴结内产生抗体,此种免疫反应称为原发反应。抗体在血液中历时数日或更长。当机体再次受到同一抗原的刺激后,在血液中很快又出现抗体,此次免疫反应称为继发反应,又称回忆反应。其产生抗体的数量往往超过原发反应的数百倍,而且存在的时间也较长。免疫疗法就是通过抗原的刺激,使抗体产生原发反应,并为继发反应创造内 4 部条件,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现代医学上广泛采取防疫措施,像种牛痘、接卡介苗、注射防疫针等,都是为了让人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以防止或减少疾病。 免疫疗法说明。 A、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B、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外因不起作用 E、内因和外因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3、古埃及有一块仿大理石方块木碑,碑上有壁画。千百年来,人们以为这无非是一块木碑而已。现经法国博物馆实验室工作人员用X线摄像机拍照,发现木碑里竟有一个木乃伊胎儿。人们以前未发现,一是没有想到木碑里还会有东西,二是人们还没有能够探索木碑里层的X摄像机。这个故事包含了这样的哲理。 A、 人的认识都是零碎的、片面的,不可靠的 B、 人的认识受到主、客观种种条件的限制和制约 C、 人的认识随着实践的深入而发展 D、 人的认识是一个多次反复和无限的过程 E、 科技的发展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着重大的作用 4、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这种事情发生得愈多,人们愈会重新地不仅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而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愈不可能存在了。”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的这段话提出了这样一些思想。 、人类应通过征服自然而成为自然的统治者 、人类破坏生态环境必然要受到惩罚 、人类和自然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自然界不是人类的敌人 、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将取代反自然的价值观 5、淮南子·说林训:“夫所以养而害所养,譬犹削足而适履,杀头而便冠”。“削足适履”这一成语便由此而来,意思是说为了穿上比脚小的鞋子而将脚削小。这种做法违背了。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原理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原理 C、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D、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 E、主观意志要服从客观物质条件的原理 六、综合分析题: 1、七一讲话中说:“人类社会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原理分析说明这一论断的意义。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 5 展要求”的必要性。 2、分析下面有关知行关系的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 “生而知之者上也。”“良知良能。”“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2 “行高于知。”“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材料3 “科学虽明,惟人类之事仍不能悉先知之而后行之也,其不知而行之事,仍较于知而后行为尤多也。且人类之进步,皆轫于不知而行者也,此自然之理则,而不以科学之发明为之变易者也。” 材料4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行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请回答: 材料1、2、3各是什么样的知行观? 材料2与3有什么异同? 材料4是什么样的知行观?其重要意义是什么? 6 华南理工大学20042005学年度第一学期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统考答题纸 专业年级_姓名_学号_成绩_ 注意:答案全部写在此答题纸上 一、单项选择题 1 C 2 B 3 D 4 B 5 C 6 C 7 C 8 B 9 A 10 D 二、双项选择题 1 BD 2 AB 3 BD 4 CD 5 CD 6 AE 7 DE 8 BC 9 BC 10 BE 三、多项选择题 1 2 3 ADE ABDE ABCE 四、判断题。 1 2 3 B A A 五、材料分析选择题 1 2 3 ABD ABCE BCDE 4 ABCDE 5 ACDE 4 A 5 B 4 BCDE 5 ABCDE 7 六、综合分析题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因为:第一,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第二,生产活动是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第三,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从而最终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并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第四,生产力是人们不能选择的客观物质力量,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集中表现,是一种可供测量的客观标准。第五,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作用,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种反作用是有限的,归根到底依赖于生产力的状况。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过程。由于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总体上还没有改变,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发展先进的生产力。 对于我国目前仍然存在的不适应先进生产力和时代发展要求的一些落后的生产方式。既不能脱离实际地简单化地加以排斥,也不能采取安于现状、保持落后的态度,而要立足实际,创造条件加以改造、改进和提高,通过长期努力,逐步使它们向先进适用的生产方式转变。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使先进生产力得到发展。 2、材料1是唯心主义的知先行后观,材料2是唯物主义的行先知后观。材料3是唯物主义的行先知后、行易知难观。 材料2与3的相同之处都是“行先知后”观。不同之处在于:材料2是纯思辨的观点;材料3用近代自然科学知识、科学技术发展史来解释知行学说。 材料4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这是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对中国哲学史上关于知行关系问题的争议进行了批判的总结和革命的改造,并将其融合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