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华工马原考试复习大纲解答背诵.docx

    • 资源ID:3345597       资源大小:47.43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9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华工马原考试复习大纲解答背诵.docx

    华工马原考试复习大纲解答背诵说明:本提纲的所有解答均符合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要求,可能部分答案与先本科使用的“绿皮书”有所不同,但是答案都基本是正确的,至于你选择背诵哪个版本,自己决定。有部分答案只有简短的概括,这是为了方便给为背诵,解释性的文字就删去了。有部分答案非常冗长,这是为了更好地去理解题干中的名称,在背诵过程中,顺便把选择题秒杀,回答大题的时候,可以写,可以不写这些解释名词性的文字,但是写了更好。马哲背诵讲究是逻辑性,可以画逻辑思维导图来帮助记忆。由于时间仓促,纰漏在所难免,希望这份资料能助你轻松考好马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 绪论 1. 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和三个主要组成部分P23 解答: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 马克思恩格斯主要批判继承了哪些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创立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P8 解答:马克思、恩格斯受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3.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P14-19 解答:这个自己补充好了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具体阐述。P28 解答: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与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 2.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两种不同观点P28-29 解答: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友情补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回答哲学基本问题中何为第一性的问题,而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方法论,是回答世界事物是静止的还是发展的,是联系的还是静止的。是否唯物与是否为辩证法没有关系,这是两个不同的范畴。 3. 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什么P43;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P4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P45 解答: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 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指对立性和统一。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是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是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而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4.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P46 解答: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事物的变化表现分为量变和质变这两种运动状态。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 5. 辩证的否定观。P47 解答: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 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旧事物,新旧事物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 四、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有保留。 6.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P58 解答: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要达到预想的目的,就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否则,就会在实践中失败。 对于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问题,要用唯物的、辩证的观点去思考和把握:第一,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一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第二,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 认识的本质及其特点P66、67。 解答: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其内容是:第一,认识住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第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过程,第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不仅提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而且揭示了这种能动反映的基础和机制,这就是实践。由于实践不仅能把客观事物提供给主体作为认识的内容,而且能为主体提供加工,改造客体内容的认识模式,从而把认识的反映性和创造性统一起来,所以,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认识和实践的关系。P6466 解答:首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其次,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一是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当错误的认识误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导致实践失败。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上。 3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P68或P70 解答: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从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4.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与“有用就是真理”的辨析。P72 解答: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其客观性有两层含义: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第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辨析: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是正确的,体现了真理的绝对性。有用就是真理是错误的。 5.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P73-75。用此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既坚持又发展。 解答: 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它有两层含义:一是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 二是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条件性、有限性。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这是真理在广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二是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这是真理在深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也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没有离开绝对真理的相对真理,也没有离开相对真理的绝对真理。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人类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从相对性真理走向绝对性真理、接近绝对性真理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人类已经取得的任何一项真理,都是绝对性真理长河中的一个成分,都是以往实践和认识的终点,又是进一步迈入绝对真理的起点,人们向绝对真理的接近,是无止境的,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的。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要正确处理好坚持和发展的辩证关系,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反对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僵死的教条或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这两种错误倾向。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性P97-99。运用此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我国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义与思路。 解答: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是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本质上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形态,因而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性。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第一,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第二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第三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 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第二,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不是消极地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它作为不同于社会存在的特殊领域,有它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社会意识发展水平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步性就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一个重要表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促进和推动的作用,落后反动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变化和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的变化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先进的社会意识在不同程度上预见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趋势和未来。社会意识提前或落后于社会存在,都有可能阻碍社会的发展。社会意识一定要符合社会存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基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与文化发展不相符合的现状,是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指导作用,能预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能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和动力,是鼓舞人们前进的精神支柱,是联系人们的精神纽带,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2、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P99P104社会基本矛盾是什么。P112; 解答: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规律内容为: 1)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起促进作用,反之将起到阻碍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因为这两对矛盾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了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是其他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形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它的运动,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前进方向,它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3、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P123-125 解答: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但是科学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小鸡后果。 科学技术社会作用两重性的原因:科学技术作用的实现要受到一定客观条件,诸如社会制度,利益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也要受到一定的主观条件如人们的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影响。由于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产生的消极后果,有的是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技消极后果的控制手段而产生的,有的则与一定社会制度有关。 4、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P130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也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P131 解答: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知识分子。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历史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及作用,又是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这些条件包括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精神文化条件。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社会的历史,但不是随心所欲的。经济条件对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有着首要的,决定性的影响;政治条件对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也具有直接的影响;精神文化条件也是制约人民群众创造活动的重要因素。 5、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可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造成的,两者不矛盾吗?这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怎样的关系?(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P110-111) 解答: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是指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人类历史选择性即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选择性,是指社会主体以一定的方式在可能性空间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向确定对象的创造性活动。哪种可能性能够实现,取决于主体的自觉选择。 一个民族之所以做出这种或那种选择,有其特定的原因:一是取决于民族利益。二是取决于交往。三是取决于对历史必然性以及本民族特点的把握程度。 社会形态的更替是历史的客观必然性和人们的自觉选择性的统一,是合规律和合目的性的统一。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P144 解答: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共有的属性,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够按一定的比例相交换,就是因为它们都有价值。商品价值在质的规定性上是相同的,因此彼此可以比较。商品价值的质即实体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社会关系。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劳动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即有用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2、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作用。P147-149 解答: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的价格总是不停地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从较长时间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一致的。 价值规律的作用:通过市场机制自发地起作用,表现为: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3、劳动力商品的特点P154-155 解答:在使用价值上有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事的价值更大。 4、剩余价值的定义P157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P159 解答:剩余价值的定义: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生产剩余劳动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如: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候是通过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实现的,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5、资本积累的本质P162、后果P163 解答:资本积累是指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把剩余价值资本化。资本积累的本质是资本家不断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资本积累的后果:随着资本积累,必然加剧社会的两极分化。 6、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本质P177 解答: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反映了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各种思想理论和观念的总和。 本质:第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第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表现。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国家垄断本主义的形式P188,为什么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并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189 解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基本形式有: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的企业;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它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的经济关系调整。并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相反,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更好地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更有利于资本主义制度。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不管它采取什么形式,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是“理想的总资本家”。 2、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及其后果P194、196、197 解答: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家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其表现为:生产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积极效应: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吸引外资,扩大就业;解决产品销售问题;组建大型跨国公司。 消极效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差距扩大;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出现治理危机;存在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 3、如何看待资本主义在战后的发展状况? 解答: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是:第一,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第二,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第三,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第四,主张改良主义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有两点:第一,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第二,其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社会福利制度缓和了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矛盾,但是并没有改变导致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制度基础。周期性经济危机仍是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经济特征。 第六章 社会主义及其发展 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解答:空想社会主义的三个局限:第一,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第二,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第三,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无论托马斯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还是圣西门的“实业制度”和欧文的“和谐公社”, 它们都向我们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压迫和社会不平等现象的理想社会形态,但是,在对未来社会理想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空想社会主义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第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把未来社会理想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之上,而空想社会主义者则将其建 立在唯心史观之上。恩格斯曾经指出,空想社会主义者和十八世纪的启蒙学者一样,他们把对未来社会的 构想建立于所谓“永恒真理”、“永恒正义”和“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的理性原则之上。 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则在分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基础上,把对未来社会的理想牢牢地构筑于唯物史观 的基地之上。 第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把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看成一个历史的必然过程,这一过程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决定的,它反映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则把未来理想社会看成是某 些“天才人物”的创造发明,因而纯粹是一种偶然的现象。 第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认为,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建设是由未来的社会实践决定的, 我们只能对未来的社会作大致的构想,而且这些构想也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但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却 从主观愿望出发,为未来理想社会制定了一个极其细致详尽的蓝图,正如恩格斯所说的,这样的蓝图“越 是制定得详尽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 2、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应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早产论”。P231232. 解答:胜利的原因有三点:第一,根本原因:由革命的客观形式和条件所决定;第二,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合适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第三,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因为:1、中国、俄国等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是相对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是非洲式的落后。这些国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出现了无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政党,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都具备了发动无产阶级革命的 条件。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机器比较强大,加之统治阶级利用让步、福利政策、将社会矛盾转嫁 到落后国家等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影响了社会主义革 命的发生。落后国家人民受国内外 资本家双重剥削和压迫,革命要求更迫切;加之统治阶级力量相对薄弱,客观上有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发生 与胜利。3、生产力是发 动革命的根本条件,但不是直接条件。4、社会形态的更替在薄弱环节突破,在历 史上具有普遍性。所以,将相对落后国家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看做“畸形早产儿”的观点,是错误的。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P255-260 解答: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每个人自由而全名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2、如何理解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P263 解答:共产主义理想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设立的社会发展目标。 共产主义理想一定会实现,是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为依据的。 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不断发展,已经并正在用事实证明着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 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社会财富的充分涌动,人们的精神境界不断提高,共产主义新人的培养和成长等,都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因此,社会主义的充分发展并向共产主义过度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过程。实现共产主义不仅有赖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也有赖于现存资本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注意事项

    本文(华工马原考试复习大纲解答背诵.docx)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