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初中化学三四单元知识点汇总.docx

    • 资源ID:3324968       资源大小:47.95KB        全文页数:2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9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初中化学三四单元知识点汇总.docx

    初中化学三四单元知识点汇总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 第1节 爱护水资源 一、 水资源现状 1. 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着。但淡水只约占全球水储量的2.53,其中大部分还分布在两极和高山的冰雪及永久冻土,难以利用;可利用的只约占其中的30.4。 2. 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水,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钠元素。 3. 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是分布不均,人均不足。 4. 水资源紧张的原因:一方面人类生活、生产的用水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未经处理的废水、废物和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及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等造成的水体污染,加剧了可利用水的减少,使原本已紧张的水资源更显短缺。 二、 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止水体污染 1. 节约用水的一些具体措施: a) 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b) 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改变习惯。 c) 污水处理之后,循环利用。 d) “一水多用”,如使用“中水”洗车、使用淘米水浇花等。 2. 防止水体污染的一些具体措施: a) 不使用含磷洗衣粉。 b) 工业“三废”要进行综合利用和经处理后再排放。 c) 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d) 以预防为主,治理为辅。 三、 水资源现状 5. 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着。但淡水只约占全球水储量的2.53,其中大部分还分布在两极和高山的冰雪及永久冻土,难以利用;可利用的只约占其中的30.4。 6. 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水,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钠元素。 7. 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是分布不均,人均不足。 8. 水资源紧张的原因:一方面人类生活、生产的用水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未经处理的废水、废物和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及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等造成的水体污染,加剧了可利用水的减少,使原本已紧张的水资源更显短缺。 四、 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止水体污染 3. 节约用水的一些具体措施: a) 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b) 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改变习惯。 c) 污水处理之后,循环利用。 d) “一水多用”,如使用“中水”洗车、使用淘米水浇花等。 4. 防止水体污染的一些具体措施: a) 不使用含磷洗衣粉。 b) 工业“三废”要进行综合利用和经处理后再排放。 c) 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d) 以预防为主,治理为辅。 第2节 水的净化 一、水的净化方法 1. 过滤: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与液体分离。具体操作见“二、过滤”。 2. 吸附沉降:常用明矾、活性炭对水中的杂质吸附而沉降。 n 明矾是一种常用的净水剂,它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可以对悬浮杂质吸附沉降,以达到净水的目的。 n 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可以吸附水中的悬浮物,也可以吸附溶于水的色素和异味。但需要注意的是,活性炭不能吸附钙、镁化合物,活性炭不能降低水的硬度。 n 活性炭净水器的入水口在净水器的下面,可以使净水效果更好。 3. 蒸馏: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的方法,净化程度相对较高,得到的蒸馏水可以看成是纯净物。 4. 杀菌:在水中加入适量的药物进行杀菌、消毒。如漂白粉、氯气、二氧化氯等。 净化方法 静置沉淀 过滤 吸附 蒸馏 除去不溶于水的杂质 除去可溶于水的杂质 × × 降低水的硬度 × × × 净化程度 低 高 5. 自来水厂净水时,需要经过沉淀、过滤、吸附、投药消毒的步骤,但是没有蒸馏和煮沸的步骤。在净化水的方法中,只有投药消毒属于化学变化,其余都属于物理变化。 二、过滤 带铁圈的铁架台、漏斗、玻璃棒、烧杯 1. 操作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用少量水润湿滤纸并使滤纸与漏斗壁之间没有气泡。 “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过滤时先过滤上层清液,后过滤下层浊液。若先过滤下层浊液,滤纸上将会残留着大量不溶性杂质,再过滤上层清液时,不溶物会阻碍清液的通过,影响过滤速度。 2. 如果两次过滤之后滤液仍然浑浊,原因可能是滤纸破损或过滤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三、 硬水的软化 1. 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硬水。 软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软水。 2. 硬水和软水的区分方法:分别取少量的软水和硬水于试管中,滴加等量的肥皂水,振荡。有较多泡沫产生的水是软水;泡沫很少,产生浮渣的水是硬水。 3. 硬水在加热或长久放置时会有水垢生成,化学方程式为:Ca(HCO3)2=CaCO3+H2O+CO2 4. 硬水的危害: 用硬水洗涤衣物,既浪费肥皂又洗不干净衣物,时间长了还会使衣物变硬。 锅炉用水硬度高了十分危险,因为锅炉内结垢之后不仅浪费燃料,而且会使锅炉内管道局部过热,易引起管道变形或损坏,严重时还可能引起爆炸。 长时间饮用硬水有害健康。 5. 硬水的软化方法:煮沸和蒸馏。制取蒸馏水的装置如右图所示。 注意: 在烧瓶底部要加几粒沸石以防加热时出现暴沸。 加热前按照图3连接好装置,使各连接部分严密不透气。 加热烧瓶时不要使液体沸腾得太剧烈,以防液体通过导管直接流到试管里。 弃去开始馏出的部分液体,收集到10mL左右蒸馏水时,停止加热。 第3节 水的组成 一、水的物理性质 纯净的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液体。在101kPa时,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4时密度最大,为1g/mL。 二、 水的电解实验 通电后,电极上有气泡产生。通电一段时间后,两个试管内汇集了一些气体,与正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小,与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大,体积比约为1:2,质量比约为8:1。 与正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与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移近火焰时,气体能够燃烧,火焰呈淡蓝色。 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了分解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2H2O2H2+O2; 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通电时,必须使用直流电。 预先在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或稀硫酸可以增强水的导电性。 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正极产生的是氧气。 三、 物质的分类 混合物 单质 纯净物 化合物 物质 氧化物 酸、碱、盐、有机物 第四节 化学式与化合价 1. 化学式: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组合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2. 化学式的意义: 表示一种物质表示水这种物质; 表示一个分子表示1个水分子; 表示某物质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表示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 表示某物质是由什么粒子构成表示水由水分子构成; 表示某物质的分子由什么粒子构成表示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3. 化学式的写法: 单质 纯净物 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其他由原子构成的物质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 常温下为固态的非金属单质用元素符号表示 由双原子分子或多原子分子构成在元素符号右下角标出原子个数 正价元素或原子团写在前,负价元素或原子团写在后。在元素。当化合物 符号右下角写出该种元素的原子数目,所有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最简比原子团不是一个时需要加括号,把个数写在括号的右下角。 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时,首先要弄清以下两点: 这种物质由哪种物质组成; 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是多少。 4. 化合价:元素化合价是一个原子在化合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上方标出化合价,“+”、“-”写在前,数字写在后。 5. 化合价的一般规律: 金属元素跟非金属元素化合时,金属元素显正价,非金属元素显负价。氧元素通常显-2价,氢元素通常显+1价。在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在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 -3 +5 同一元素在不同物质里可显不同的化合价。在同一种物质里,同一元素也可显不同的化合价。 +5 -2 6. 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正价前,负价后,十字交叉右下处,化简才是原子数”。如P2O5 P2O5 7. 数字的意义: 元素符号前的数字表示几个某原子。如2H中的“2”表示2个氢原子。 化学式前的数字表示几个某分子。如2H2O中的“2”表示2个水分子。 元素符号右下角数字表示一个某分子或离子中有几个某原子。如CO2中的“2”表示1个二氧化碳分子中有2个氧原子。 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某离子中带几个单位的正或负电荷。如Fe3+中的“3”表示1个铁离子带3个单位的正电荷。 +3 元素符号正上方数字表示某元素的化合价。如Fe表示铁元素的化合价是+3。 8. 根据化学式进行计算 1) 相对分子质量之和 2) 组成元素的质量比之比 在计算时要注意标清元素的顺序。 3) 原子个数之比之比 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4) 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100% 该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原子个数某元素的质量某化合物的质量×某元素质量分数某化合物的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100% 该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1节 分子和原子 一、 分子和原子的异同 定义 性质 联系 区别 1. 2. 3. 4. 5. 6. 分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同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所有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和硅是由原子构成的,其他大多数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在受热的情况下,粒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 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原因是构成物质的粒子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 气体容易压缩是因为构成气体的粒子的间隔较大。 不同液体混合后总体积小于原体积的和,说明粒子间是有间隔的。 一种物质如果由分子构成,那么保持它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分子;如果它由原子构成,那么保持它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原子。 备注 二、 验证分子运动的探究实验 如右图,取适量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观察现象。 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上至下逐渐变红。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浓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浓氨水具有挥发性,能挥发出氨气。 三、 从微观角度解释问题 1. 用分子观点解释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2.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3. 分子和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同种原子结合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结合成化合物分子。 4. 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5. 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裂变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物质的分子。 四、 物质的组成 1. 宏观角度: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铁是由铁元素组成的。 2. 微观角度: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 3. 水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4. 物质、元素用于宏观角度分析问题,分子、原子、离子用于在微观角度分析问题。宏观和微观不可以混淆。 第2节 原子的构成 一.原子的构成 质子 原子 核外电子 一个单位正电荷) 中子 在核外一个相对很大的空间内做着高速运动 体积很小,约占原子体积的十万分之一 原子一般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有的原子不一定有中子,质子数也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原子的种类由核电荷数决定。 二.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间的关系 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由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整体不显电性。 三.相对原子质量 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相对原子质量是通过比较得出的比值,单位为“1”。 -27相对原子质量=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kg) 1标准碳原子的质量(kg)´12原子中质子和中子的质量接近碳原子质量的1/12,而电子的质量约为质子质量的1/1836,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即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三.核外电子的排布 在含有很多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并不相同,能量高的通常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近的区域运动,就像分了层一样。这样的运动,我们称为分层运动或分层排布。 现在发现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有7层。电子层序数越大,层内电子的能量越大,离原子核距离越远。 规律: 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第一层排满才能排第二层,第二层排满才能排第三层。 2 每个电子层最多能容纳2n个电子。 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 四.原子结构示意图:一个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下 弧线表示电子层 +17 2 8 7 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填充的电子数 表示原子核和核内质子数 五.元素的种类由最外层电子数 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变化中易失去最外层电子,而使次外层成为最外层,形成稳定结构。这种性质叫做金属性。 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在化学变化中易获得电子,而使最外层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这种性质叫做非金属性。 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有8个电子,为相对稳定结构。 元素类别 最外层电子数 得失电子趋势 性质 结论 金属元素 非金属元素 稀有气体元素 4 4 8 易失去最外层电子 易获得电子使最外层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 难得失电子 易发生化学反应 极难发生化学反应 元素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六.离子 1. 离子的形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 在化学反应中,金属元素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非金属元素原子得到电子,从而使参加反应的原子带上电荷。 带电荷的原子叫做离子。带正电荷的原子叫做阳离子,带负电荷的原子叫做阴离子。 阴、阳离子由于静电作用互相吸引,结合形成稳定的、不带电性的化合物。 2. 离子内质子数不等于核外电子数,离子的最外层电子一般是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 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变成离子,离子也可以通过得失电子变回原子。 3. 离子符号 离子用离子符号表示:在原子团或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出离子所带的电荷的多少及电荷的正负,当离子所带电荷数为1时,1可以不写。如Na+、Ca2+、H+、Cl-、O2-、OH-等。 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Mg2+表示1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2O2-表示2个氧离子。 离子符号只有微观含义,没有宏观含义。 4. 一定带正电的粒子:质子、原子核、阳离子 一定带负电的粒子:电子、阴离子 不带电的粒子有:中子、原子、分子 5. 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 原子直接构成物质。如汞、金刚石直接由原子构成。 金属元素原子和非金属元素原子分别形成阳离子和阴离子。如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的。 非金属元素离子和非金属元素离子各提供电子形成共用电子对,结合成分子。如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 第3节 元素 1. 定义:元素就是具有相同荷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元素 原子 只表示一类原子的总称;只表示种类,不论个数,原子是微观概念,既表示种类,又表示数量含义 是宏观概念 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但形态可能变化 联系 化学变化中,原子种类和数量不变,但最外层电子数可能变化 区别 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原子是构成元素的基本单元 2. 元素之最 地壳中含量排在前五位的元素:氧、硅、铝、铁、钙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铝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氧 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氧 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钙 3. 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4. 元素符号:元素用元素符号表示。元素符号是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表示的,如果第一个字母相同,则再附加一个小写字母加以区别。 5. 元素符号的意义:元素符号不仅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如果物质由原子构成,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一种物质。 如果元素符号前加上系数,就只表示该原子的个数,只具有微观意义。 如:H表示氢元素、1个氢原子。2H表示2个氢原子。Cu表示铜元素、一个铜原子、金属铜。 6. 描述物质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 宏观组成:铁是由铁元素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氧元素组成的。 微观构成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1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 7.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的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共7个周期;每一纵行叫做一个族,共16个族。 周期的变化规律:从左到右,原子序数由少变多。除第一周期以外,每一周期都是以金属元素开始,逐渐过渡到非金属元素,最后以稀有气体元素结束,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 同一周期元素的原子的电子层数相等。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第一节 质量守恒定律 一、探究实验:质量守恒的探究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托盘天平、锥形瓶、玻璃棒、气球 在底部铺有细沙的锥形瓶中,放入一粒火柴头大小的白磷。 在锥形瓶口的橡皮塞上安装一根玻璃管,在其上端系牢一个小气球,并使玻璃管下端能与白磷接触。 将锥形瓶和玻璃管放在托盘天平上用砝码平衡。 取下锥形瓶,将橡皮塞上的玻璃管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至红热后,迅速用橡皮塞将锥形瓶塞进,并将白磷引燃。 待锥形瓶冷却后,重新放到托盘天平上,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大量的热。天平平衡。 反应前各物质的总质量反应后各物质的总质量。 n 实验成功的关键:装置的气密性要良好。 n 玻璃管下端与白磷接触的目的:点燃白磷。 n 气球的作用:盛装锥形瓶里受热膨胀的空气和五氧化二磷,避免因锥形瓶内压强过大把瓶子弹开。 n 没有安装气球的后果:橡皮塞被弹开或炸裂锥形瓶。 n 锥形瓶底部不铺上细沙的后果:锥形瓶炸裂。 二、探究实验:质量守恒的探究铁钉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托盘天平、烧杯。 在100mL烧杯中加入30mL稀硫酸铜溶液,将几根铁钉用砂纸打磨干净,将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和铁钉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m1。 将铁钉浸到硫酸铜溶液中。待反应一段时间后溶液颜色改变时,将盛有硫酸铜溶液和铁钉的烧杯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m2。比较反应前后的质量。 铁钉表面附着一层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逐渐变成浅绿色。 m1m2。反应前各物质的总质量反应后各物质的总质量。 Fe+CuSO4=Cu+FeSO4 n 该装置不用密封,因为参加反应和生成的物质中没有气体。 三、 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n 质量守恒定律应用于化学变化,不能应用于物理变化。 n 质量守恒定律说的是“质量守恒”而不是其他方面的守恒。 n 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之间要按一定的质量比相互作用,因此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是任意比例的反应物质量的简单加和。 n 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 四、 质量守恒的原因:从微观上看,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五、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n 求某个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计算时要考虑是否有气体参加反应,或者生成物中是否有气体,气体的质量不能遗漏。 n 推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组成; n 判断反应物是否全部参加了反应。 六、 化学反应前后: n 一定不变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元素的种类和质量。 一定不变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 n 一定改变物质的种类。 一定改变分子的种类。 n 可能改变分子总数。 七、 化学反应类型 n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置换反应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n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物质得到氧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物质失去氧的反应属于还原反应。 氧化剂:提供氧的物质 还原剂:夺取氧的物质 n 中和反应: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第二节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一、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二、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n 质的方面: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n 量的方面:各物质间反应时的微粒个数比;各物质间反应时的质量比。 质量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与化学计量数乘积的比。所求质量比不用约分。 三、化学方程式的读法:以下面的方程式为例 2H2 + O2 = 2H2O 4 :32 : 36 n 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 n 每2个氢分子和1个氧分子在点燃的条件下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个水分子。 n 每4份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恰好完全反应,生成36份质量的水。 四、 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的原则: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必须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五、 写化学方程式时常出现的错误: n 不尊重科学实验,随意臆造化学式或事实上不存在的化学反应。 n 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没有配平或计量数不是最简比。 n 化学式书写错误。 n 写错或漏写反应条件。 n 错标或漏标“”、“”。 “”:如果在反应物中没有气体,而生成物中有气体,那么应该在生成气体的化学式后面标“”。 “”:在初中阶段,只有在溶液中发生反应时生成沉淀,才在生成沉淀的化学式后标“”。 六、 配平:在化学式前填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式子左、右两边的每一种元素的原子个数都相等。 n 一般情况下,可以按照书98页上介绍的“最小公倍数”法配平。 n 如果化学方程式中有单质,一般留到最后配平。 n 配平时一般从最复杂的化学式入手。但配平一氧化碳还原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时,一般从一氧化碳入手。 n 刚开始配平,可以让化学计量数是分数。配平结束后“”两边的化学计量数翻倍,全部变为整数即可。 n 在刚学化学方程式时,要多做一些练习以熟练配平的方法;学过一段时间之后,要试着把常见的化学方程式背下来。 第三节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一、 例题1:加热分解6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解:设生成的O2的质量为x。 2KMnO4K2MnO4+MnO2+O2­ 316 32 6g x3166g=32x 32´6gx=0.6g316 答:加热分解6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0.6g氧气。 如果没有完全反应,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不能代入计算。只有通过相关数据得知反应完全进行,这些质量才可能有效。 遇到“足量”、“过量”、“一段时间”、“少量”等词语,说明可能不是恰好完全反应。 二、 例题2: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固体30g加热一段时间,发现剩余固体的质量是20.4g,求参加反应的氯酸钾的质量。 解:设参加反应的KClO3的质量为x。 2KClO32KCl+3O2­ 245 96 x 30g-20.4g=9.6g MnO2 245x=969.6g 245´9.6gx=24.5g96 答:参加反应的KClO3的质量为24.5g。 当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不等于反应后物质的质量时,说明有气体逸出。 三、 例题3:在做“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将8g氧化铜放入试管中,通入足量的氢气并加热一段时间。再次称量固体时,发现剩余固体的质量为7.2g。问生成铜的质量为多少? 解:设生成Cu的质量为x。 参加反应的CuO的质量为0.8g¸16´100%=4g 80H2+CuOCu+H2O 80 64 4g x 804g=64x 64´4gx=3.2g80对于这种题,先要注意并不是生成水的质量,而是参加反应的氧元素的质量。 计算时的常见错误: 未知数带有单位。 所设物质的质量包含杂质的质量,或者包含未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 已知物质的质量没有单位。 化学方程式书写错误或者没有配平。 关系式中的数据没有与物质的化学式对齐。 步骤不完整、数值计算错误、所答非所问等在其他学科也能犯的错误。

    注意事项

    本文(初中化学三四单元知识点汇总.docx)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