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10《论语》编排的内在逻辑.doc

    • 资源ID:3302850       资源大小:112KB        全文页数:3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10《论语》编排的内在逻辑.doc

    1.0论语编排的内在逻辑何谓论语,说法不一。班固汉书·艺文志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者,讨论编纂之义;语,言说之义。孔子门人将老师与弟子及时人之间的一些重要的谈话辑为一编,谓之论语。论语凡二十篇,每篇各取首章第一句之二、三字为题。卫灵公第十五载子张问行,孔子告以言忠信,行笃敬。子张书诸绅。由此可知,当时弟子对于孔子之教言,皆一一谨书而备录之。其尊师重道之情,吾人可以想见矣。吾人亦可以推断,论语之编纂,事非小可,故孔子之门人,在编纂之前,对全书之篇章结构,义理次第,必应有一整体设想。因此,吾人读论语,当具一观念,即本书有其完整的义理系统,每一章之间有其严谨的内在次第,每一篇之间亦有其自然的义理逻辑。读者试熟读体会,论语二十篇,实暗合于周易之卦序也。(以上采自东林寺大德朱景东老师论语便蒙笺。)愚痴弟子某(以下凡某有所发挥,则简称曰:痴。不赘。)从语文教师角度略作补充。斯时,某与学生分享之际,由汉字的表义功能,联想到“轮”、“伦”诸字,罗列如下:轮:形声。从车,仑(lún)声。本义:车轮,轮子。(为车之次序。)伦:形声。从人,仑(lún)声。本义:辈,类。(为人之次序。)论:形声。从言,仑(lún)声。本义:评论,研究。引申为“议论”。议论,分析和说明事理。(由“轮”“伦”类比取意,“论”,当为“言语之次序。”)据此推论,论语虽系弟子各有所记,然众弟子会聚,汇总编辑此先师与众弟子对话录时,当推举一二主编,且应有一编纂之主旨思想贯穿始终。于是,于朱先生所言“论语二十篇,实暗合于周易之卦序也。”某深以为然。1、学而第一(凡十六章)导言:人非生而知之者,故人生来即需求学。所学者何?约小处言,洒扫应对,谋生技艺皆是;约大处言,即人生之道,生从何来,死往何方,人生之真谛,生命之价值意义,乃至修齐治平之事功,皆应一一上下求索。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志于修学人生之道,而其一生,发愤忘食,乐而忘忧,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效法天道之健德,自强不息,实为后学者之师范。故学而列为本书首篇,其义理精神则合于周易之首卦。干之大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傅佩荣老师说卦:人生首务在于“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处境,也明白自己的奋斗目标。若要保持自强不息的动力,则须先建立清楚而高尚的动机。父母对子女无不望其成龙凤,那么做子女的不是首先应该厘清自己成为龙凤的动机与方法吗?痴:于易经,于卦理,某从未习得,既无福报蒙善知识传授,更无能力自己修学,唯照搬一些我相信的言语也资有缘。深深惭愧。1.1学而时习之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注释:(1)、子:古时男子之尊称,此处指孔子。(2)、学:觉也,效也。以觉悟所未知也。觉有先后,后觉者效法先觉者之所为,以至于道,谓之学。(3)、时:时常。(4)、习:练习,如鸟学飞,数数反复。(5)、说:通悦,内心喜悦。(6)、有朋自远方来:朋,同师曰朋,同志曰友。此处指志同道合的朋友。志学之人,寻师访友,切磋学问,以求进德。此类朋友,知慕于我,自远方来我处请益也。(7)、乐(lè):悦涵蕴于心,乐则洋溢于外。朋友自远方来切磋学问,教学相长,我道日广,故可乐也。(8)、人不知而不愠:愠,怨恨。学者当切实为己,我道日益深广,则潜德流光,或能感得他人前来问学,若有人不能相知,则是我德未充,不能感格于他,宜生惭愧,又岂会怨恨于他。(9)、君子:成德之名,指有学问、有道德的人。译文: 夫子说:“学了,能够时常反复练习,心中不是很欢喜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前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怀怨恨,不也是一位君子吗?”记:此章乃叙述为学者的三种境界。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乃初学事,孔子十五而志于学以后当之。(痴:自修之事,内心悦己。“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乃中年成学,含章内映,潜德流光之境界,孔子三十而立后当之。(痴:以文会友,同志同乐。特别注意:古代交通、通讯极不发达,道友远来,探讨切磋,乐可想知。人生三乐,其一,“乐得天下英才而教之。”)3、“人不知而不愠”,怀德行道,穷达不改其乐,乃知天命之境界。(痴:德性坚定,觉悟者的快乐。可见至圣先师自知弥深,自信弥笃。“知我者其天乎。”明学习之根本目的。“古之学者为己”,真正为自己而活,不活在别人的目光、口水当中,心灵自在、愉快。)痴:“学而时习之”, 系首篇首章,吾谓之论语之书眼。用现代汉语转述,乃明示学习者之基本态度,即“学一句,做一句。”儒家修学,不谈玄,不说妙,首重身体力行,真正于自己的生命有所帮助才是根本。“学”,(金文)、(小篆)、(繁体)。“习”,(小篆)、(繁体)。学,形声。本作“壆”,象双手构木为屋形。后作声符,加“子”为义符。子,孩子。小孩子是学习的主体。本义:学习。 习,会意。从羽,与鸟飞有关。本义:小鸟反复地试飞。与佛学相联系,此句似乎可转译为“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强调学习是一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般而言,我们更多赞叹六祖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之顿悟,而对神秀大师此偈语常有轻视之心。事实是,于上根利智,顿悟当然是痛快;但举目古今,众生似乎多非此类。愚痴类我,情何以堪?唯老老实实下钝功夫渐修才好。再,渐修、顿悟,依理言当“是一,不是二”,系一体之两面:顿是由渐而顿,渐是因顿而渐;渐是顿的成因,顿是渐的结果。并不矛盾。联想到净慧老和尚有关生活禅的四句开示“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若如此来落实先师于论语开篇之教诲“学而时习之”,不更多坚定的信念么?“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开篇三问,直叩我心;重叠唱叹,常萦我怀;唯勉力实行,方能无愧我辈闻此殊胜教育之深恩焉。南无阿弥陀佛。1.2其为人也孝弟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注释:(1)、有子:孔子晚年所收的一位弟子,姓有名若。(少孔子四十三岁。)论语中记载孔门弟子,皆称其字,独少数人称子,如曾子、有子等(闵子、冉子仅一见),可见对其人的敬重。后人据此推断,论语乃曾子、有子门人所辑,有其道理。(首篇次第四章,于子曰后分别列有子、曾子言,此中有深意焉。)(2)、孝弟:弟,通“悌”。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悌。(3)、鲜,少。犯上:冒犯居于己位之上者。 (4)、作乱:作违逆纲常之事。(5)、务本:务,致力于;本,基础,根本,亦有起始义。(6)、本立而道生:根本处得以建立,则吾道可以日益增进。(7)、为仁之本:仁,乃人人心中本具之德。(一说:为“人”之借字。)论语中处处谈仁,有从心之理体处谈,有从仁之相状德用处谈,如珠走圆盘,不落痕迹。要言之,吾人体仁,当多在心地上用工夫,不必在名相概念上纠缠。为仁,通过修道而达于仁也。其根本入手处,则在于孝弟。译文: 有子说:“其人之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好冒犯上级,这样的人是很少的。不喜好冒犯上级,却喜好作出违逆纲常之事,这样的人是没有的。君子学道,致力于根本;根本建立了,则道就会日趋增益。孝弟,大概就是达致仁道的根本入手处吧?!”记:本章紧承首章而来,点明学道的根本入手处在于孝弟。儒家学问,其大端在于内圣外王。内圣之学,在明明德格致诚正;外王之学,在亲民修齐治平。二者皆以修身为本。修身之要,首在孝弟。故孝弟若在心地上体证,可入内明之阶梯;若在事相上行履,可收外王之实效。本章前半段,谈外用之学,鲜犯上,家齐也;不作乱,国治也。此皆由孝弟而兴起。后半段,谈内圣之学,君子务本,即孝弟以修身也,修身则道立,以格致诚正之诚敬工夫,将孝弟做到极处,便可体证仁道而明明德矣。孔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故知有子此章,实通彻本源之论也。痴:可参考曾参杀人故事。其母曰:“吾子不杀人。”自信如是,可作孝悌之人不好犯上、不好作乱之注脚也。孝,爱父母;悌,敬兄长。孝悌,事物的表象,属用;仁,事物的本质,属体。由孝悌始,推而广之,则仁民,则爱物。即臻博爱人类、至大同之境也。孝悌,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谚云“百善孝为先”,知人之为行,莫先于孝。又“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又“圣人以孝治天下。”孟子“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皆与此章意同。佛教,亦有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地藏菩萨本愿经等可资佐证。作为学而篇之开启,儒门修行究竟学什么,是个问题。此章解读,可知吾辈当不要空做学问,要在实践中认识真理,在实践中追求仁的境界。下手之处,就是从身边做起,从脚下做起,对父母尽孝,与朋友友好相处。“道,不出伦常日用之间。”不觉联想到今日学校教育之主要内容,其本末倒置,真可哀伤也哉。孝心就是佛心。佛心在日常生活中。例证:思妇(与恭)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dí)米归。与恭(宋末元初僧人,字行已,号懒禅),出家未久,其父去世,唯留老母贫苦独守。恭公虽系出家之人,亦不能有负亲恩。虽然自己过的也是清贫淡泊的生活,仍时时接济老母。他奉养母亲,不是把十方施主舍于寺庙的财产金钱拿来作养家孝亲之用,而是用他自己省吃俭用仅有的一点积蓄来养活母亲。有时身上穷得一文钱也没有,可又不能让自己的母亲饿肚皮,只好把自己的袈裟典出去,买米回来养亲。1.3巧言令色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注解:(1)巧言令色:好其言语,善其容色。谓其人善做表面文章,往往使人误以为其人为仁德君子。此类人在世间比比皆是。(巧,好。令,善。鲜,少,非绝无。)译文: 夫子说:“说着合乎别人心意的话,脸上洋溢着讨人欢喜的神色,这种人的仁德就很少了。”记: 学道之人,当以至诚求之,不可做表面文章,误入学问的歧途。中庸云:“诚则明矣,明则诚矣。”程子云:“知巧言令色之非仁,则知仁矣。”痴:务求巧言令色以悦人,多装的,假的。系作秀,演戏也。非我心之真情善意。余置座右之铭“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辩者不善,善者不辨。”或可与之相互验证。佛家有“直心是道场。”民间有谚“巧诈不如拙诚。”皆是。吾辈若能得暇翻阅金圣叹评水浒有关宋江、李逵的文字,一一对读,可深信矣。“仁者其言也讱(迟钝) 。”余另有一言:话一多,智慧就少了。系从与“仁”对举的“智”而言。也颇可玩味焉。(言巧,仁鲜。话多,智少。) 再读李泽厚先生之“记”,摘记其言,知此章当与上章并读。李先生【记】:上章从积极方面规定“仁”,这章从消极、否定方面规定“仁”,即强调“仁”不是某种外在的华丽,指出外在的容色和语言都应该服从于内在心灵的塑造。过分的外在雕琢和装饰不但无益,而且有害于这种塑造。若以论语之文字互证,则可更清晰地了知这样的道理。“诚乎中,形乎外”,果然。5.25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16.10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19.9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1.4吾日三省吾身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注释:(1)、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孔子晚年弟子(少孔子四十六岁)。(2)、三省吾身:三,多次;省,反省,省察。多次的切己省察。(3)、不忠:尽己之心力谓之忠。忠与不忠,唯切己反省方知。(4)、不信:诚实不欺谓之信。信与不信,亦唯切己反省始知。(5)、传不习:师传之于己,己传之于弟子,皆应熟习于己。己若不能熟习,便是不忠不信。此亦唯切己反省方知。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切己反省,替人家谋事,没有尽自己的心力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吗?传授的学业,自己是否复习(痴:此处宜解作“践行”)了呢?”记: 此章以曾子为楷模,示吾人为学之工夫。朱子曰:“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切如此,可谓得为学之本矣。而三者之序,则又以忠信为传习之本也。”痴:1、论语以“有子之言”一章次“学而”章之后,不即次以“曾子之言”者,嫌为以曾子处有子后。另入“巧言”章,而以“曾子言”次之,是有、曾二子之言,皆次孔子言之后,于二子见平等义。第一篇,共16章。子曰,9章。有子,1.2、1.12、1.13,计3章;曾子,1.4、1.9,计2章;子夏1.7,子贡1.10,各1章。2、“吾日三省吾身”。总领。三,古人简册繁重,以口耳相传者多,以目相传者少。常以数记言,易记易诵。如一言、三友、三乐、三变、四教、绝四、六蔽、九思等,皆口授而受心记之古法也。且古有“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之谓,古人于屡与多且久之数,皆以三言。如“颜子三月不违”,“泰伯三让”,“三人行必有我师”,“三月不知肉味”等。3、“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省”有序,谋忠、交信、传习,当次第而自问。盖忠以心言,信以言论。心无私隐谓之忠,言有准实谓之信。省兼内外,内不欺于心,外不谬于事。而忠信又传习之本,凡有所传述,皆宜先习,则言传兼及身教,才能产生教育的力量。否则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品学分离,岂堪师表?又,所谓三省,三而一,承本篇上二章“仁本”“鲜仁”而来,皆言“仁”也,次第中有圆融;一而三,“曾子守约,故动必求诸身”,君子切己反省,须有可下手之处,则忠、则信、则传习是也,圆融中又有次第。儒家,“士朝而受业,昼而讲贯,夕而复习,夜而计过,无憾而后即安。”吾之浅见,佛教早晚课,是对应落实儒家此三省功夫的绝妙仪式。佛教徒每每晨朝早课,虔诚发愿;而后,于白天在生活中行持落实,不敢怠忽;至暮,规定时间晚课,面佛礼拜,仔细检点一日过失,恭敬忏悔,不敢二过。如是,正“时时常拂拭,莫使惹尘埃”也。成佛有日,且去坚持。南无阿弥陀佛。4、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版)集释此章,有“發明”文字,深契吾心意。全文抄录,以备忘,以实行。南无阿弥陀佛。反身錄:賢如曾子,猶曰三省。若在吾人,資本中下,尤非曾子可比,千破萬綻,其所當省者,豈止於此?故必每日不論有事無事,自省此中能空凈不染乎?安閒恬定乎?脫洒無滯乎?視聽言動能復禮乎?喜怒哀樂能中節乎?綱常倫理能不虧乎?辭受取予能當可乎?富貴貧賤能一視乎?得失毀譽能不動乎?造次顛沛能一致乎?生死利害能不懼乎?習氣俗念能消除乎?自察自審,務要無入而不自得,纔是學問實際,否則便是自欺。1.5敬事而信1.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注释:(1)、道千乘之国:道,治理。千乘之国,能出千辆兵车的国家,在当时为大国。(不曰治而曰道者何?治者,法术之名。道者,仁爱之用也。)(2)、敬事而信:敬,谨慎专一。信,诚信。于国事能谨慎专一,并能与民诚信,不欺诈。(3)、节用而爱人:节用,财物出于民间,故需节俭。大学云:“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此为理财之要。爱人,国以民为本,故应知民间疾苦,爱养之也。(4)、使民以时:农工商民各有忙时,不在其忙时使之也。(痴:高中语文教材有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可资佐证。“不违农时, 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人山林, 林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译文: 夫子说:“治理一个能出千辆兵车的国家,于国事要能谨慎专一,并能与民诚信,节约财用而能存心爱民,役使百姓要在恰当的时节。”记:本章叙述外用之学,首先针对当国者。当国者治国之要,在此五事。敬事而信,则民悦服(心服);节用物力则足食(食足);爱人、使民以时,则足兵(兵足)。敬事、诚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具此五者,方能治国。(痴:可参见论语12.7以互证。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痴:儒家政治思想,实现仁政。仁政的核心,以民为本。所谓“国家”者,以“国”为“家”也。如是,于国君而言,百姓,便不仅是臣民,也都是亲人。古代好的地方官,百姓谓之父母官,当系言其待百姓有“父母心”也。今之官员则多自称“公仆”,然有几人名符其实哉?一笑。孔子“仁者,爱人。”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佛教“慈悲济世” 的根本精神,由人类而推及众生,岂不更堪景仰?“以众生为中心,把众生利益当作自己的利益。”为政者若能以是作则进行国家的治理,其前景将如何哉?吾愿为之设想焉。1.6入孝出弟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注释:(1)、弟子:指年轻人,为人弟为人子者;或指学生,亦通。(2)、入则孝:在家庭内要尽孝道,孝顺父母,使身心俱安。(3)、出则弟:出外求学做事要尽悌道,与人交往宜敬宜顺。(4)、谨而信:行为谨慎,言而有信。(5)、泛爱众:博爱大众。(6)、亲仁:亲近有仁德的君子。(7)、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学当以上述数事(关乎德行)为本,以其余力,学习文献典籍。文者,古之遗文,即指诗书等六经。译文: 夫子说:“年轻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在外则尽弟职,行为谨慎,言而有信,博爱大众,而亲近有仁德的君子。以此为行为的根本,以其余力,学习文献典籍。”记:此章阐明为学的一个基本原则,以德行为本,学文为末。痴:弟子规以此为中心,编定总则,曰:“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全文分为五个部分,详细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当恪守的守则规范,是启蒙养正,教育后辈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规”者,“夫见”也,大丈夫之知见。诚然。此章教学,告诉我们当从身边的亲人开始,最终要把爱心洒遍人间和众生。其次第为亲亲,仁民,爱物,学文。学者首要在家修行(孝、悌),其次则将爱心扩及亲戚朋友(谨、信),进而推广至一切众生(众)。其标准皆系“仁”。仁心具足,立定为人之基础,学有余力,最后才涉及文献典籍等。因其系德行之余事也。古人教弟子为学,以躬行为根本,躬行以孝悌为先,于此一目了然。回望今天的学校教育内容,乃至家庭教育期待,叫人不胜唏嘘。汉语词汇“人才”,先“人”而后“才”,道尽古人智慧。激赏不已。最后,再次引程树德教授论语集释(中华书局版)此章之“發明”文字,以畅我胸怀。反身錄:今之教者,不過督以口耳章句屬對作文,朝夕之所啟迪而鼓舞者,惟是博名媒利之技。蒙養弗端,童習而長安之,以致固有之良日封日閉,名利之念漸萌漸熾。誦讀之勤、文藝之工適足以長傲遂非,率意恣情。今須力反其弊,教子弟務遵此章從事。大本既立,夫然後肄習詩書藝業,則教不淩躐,庶成人有德,小子有造矣。陸隴其松陽講義:大抵人之氣稟雖有不同,然亦差不多。只是從小便習壞了,氣稟不好的固愈習愈壞,卽氣稟好的,亦同歸於壞。童蒙之時,根脚既不曾正得,到得長大時,便如性成一般。卽能回頭改悔,發憤自新,也費盡氣力,況改悔發憤者甚少。此人才所以日衰,皆由蒙養之道失也。後世爲父兄者,有弟子而不教,固無論矣。卽有能教者,又都從利禄起見。束髪受書,卽便以利禄誘之,不期其爲大聖大賢,而但願其享高官厚禄。這箇念頭橫於胸中,念頭既差,工夫必不能精實,只求掩飾於外,可以悦人而已。教學如此,人才安得而不壞哉?爲人父兄者,胡不一思而甘使子弟爲俗人也?1.7贤贤易色1.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注释:(1)、子夏:孔子晚年弟子,姓卜名商,字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2)、贤贤易色:贤贤(“以贤德为贤”),重品德;易,作轻字讲;易色(“以色为轻”),不重容貌。此明夫妇之伦,重德不重色,以正人伦之始。(“所谓情欲之感无介乎容仪,宴私之意不形乎动静。在妇为嫁德不嫁容,在夫为好德非好色也。”)(3)、事父母能竭其力:侍奉父母,虽未能不匮,但竭尽其心力,亦得称之为孝。此明父子之伦,重在尽心竭力。(4)、事君能致其身:致,送达义。致其身,谓纳身于职守也。为人臣属事奉君上,虽未能将顺其美,匡救其恶,但能忠于职守,不爱其身。此明君臣之伦。(5)、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与朋友交往,虽不能切磋琢磨,以友辅仁,但能说话办事,诚实无欺。此明朋友之伦。译文: 子夏说:“对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奉侍父母,能尽心竭力;奉事君上,能献身于职守;与朋友交往,能言而有信。即便他说自己没有学问,我一定认为他是有学问的。”记:此章述伦常之义。敦笃伦常,乃为学之本。此章其实是对上章的一条注释。痴:真正的学问,学习做人。做人,古有“五伦十义。”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十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其中,所以首列夫妇之伦,系“六经之道,造端乎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兄弟、朋友,系父子、君臣推而广之也。“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乃重申孔门论学,本以成德为重。此处“虽”字,当作“即使”解,即如今之所谓“退一万步说”。系古德为强调德行之方便说。因是语,后人便云“有废学之弊”,甚至分德行与学问而二之。以为:“若一意于书籍文字,则有文灭其质之弊。”“专重德行,不学于文求多闻博识,则心胸不开,志趣不高,仅一乡里自好之士,无以达深大之境。”弟子规“余力学文”篇亦云“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如此,将“学问”与“德行”并举,有失轻重。积而今,乃至重学问轻德行,本末倒置,可哀叹焉。1.8君子不重则不威1.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注释:(1)、不重则不威:重,自重。信人人可为圣贤,而期心于大圣大贤,名为自重。威,戒慎恐惧名威。意谓君子若不能自重,则不能慎独诚意,进德修身。(2)、学则不固:固,巩固。学问不能有进无退,不能巩固。(3)、主忠信:主,亲也。亲近忠信之人,以之为师。(4)、无友不如己者:无,通毋。如,若义、似义。意谓不要与不若(似)自己的人交往,亦即不要与道不同的人为友。(5)、过则勿惮改:惮,畏难义。有了过失要勇于改正。译文: 夫子说:“君子不自重则不能戒慎恐惧,学问则不能有进无退。所以,要亲近忠信之人,不要与志不同道不合的人为友,有了过失,不要怕改正。”记:此章从反面角度,点示为学的态度。痴:点示为学的态度。此,依然有次第。1、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君子”,谓在位之人也。如训成德之君子,则其德已成,于下文各节诫勉语气不合。亦明进德修身宜从上而下,推己及人。重。“重言、重行、重貌、重好。言重则有法,行重则有德,貌重则有威,好重则有观。”“重,即整齐严肃之意。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不重而无威严固害事,不重而学不固尤害事。盖学必深沉而后能固,不重则浮。学必镇静而后能固,不重则躁。”“学则达于礼。不固者,达于礼也。”2、主忠信。谓人当亲近有德,所谓胜己者也。孔子:“恭敬忠信可以为身。恭则免于众,敬则人爱之,忠则人与之,信则人恃之。人所爱,人所与,人所恃,必免于患矣。”“忠信为心,百行之主也。”3、无友不如己者。友其似己者也。似己者德同道合,自然相友。“道不同,不相为谋。”联系上句,胜于己者己当师之,所谓亲近大德、亲近善知识;则似己者友之,“善友为依”。师友皆所以辅仁进德。此系劝勉之辞,言吾辈交友应多看别人优点,即别人总有优于自己的地方,并非真正不去交结不如自己的朋友,或所交朋友都超过自己。否则,人而无友。所谓“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是也。4、过,则勿惮改。一退再退。为学进程,人情莫不有过。有过则当速改,若自治不勇,其过日长。不可畏难而苟安也。“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论语亦有19.21章可与之对读。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反省(忏悔),改过(断恶),实乃儒学(佛教)修行最最重要的下手处。北京汇通汇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小林先生讲演中华传统文化带动企业走向成功的启示,就是围绕“感别人的恩,改自己的过”的主题展开,他讲“改过,是人生第一要务”,真可谓振聋发聩。吾辈“过恶猬集”,赶紧改正!南无阿弥陀佛。1.9慎终追远1.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注释:(1)、慎终:终,父母之丧。慎,谨慎。谨慎办理父母之丧,以尽其哀。(2)、追远:远,指已作古的父母祖先。依时追祭祖先,以尽其敬。(3)、民德归厚:为君者能慎终追远,百姓感化,民风归于淳厚。译文: 曾子说:“谨慎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怀祭祀远代祖先,民风自然会归于淳厚了。”记:此章点示为学与教化的根本重点。礼记·祭统说:“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又说:“祭者,教之本也。”何以慎终追远,民德便可归于淳厚?儒家虽不提倡宗教信仰,而祭祀祖先实内具一种宗教精神。通过祭祀活动,不断的强化这种宗教精神,便可使民德归厚。此理甚深,请略申之。干为大父,坤为大母。天地既生养我祖先,繁衍至于我身,今我以至诚思慕之情,祭祀父母祖先乃至皇天后土,此是敬天祭祖之孝道,孝顺天地父母,民胞物与,民风自会趋于淳厚。鬼神之事,儒家罕言。细究其实,并非如宋儒所言,不信鬼神。我华夏先民,实有深厚的鬼神信仰。人死为鬼,有德者为神,祭祀天地祖先和敬事鬼神合而为一。具有鬼神信仰者,便自然具有敬畏感,不敢为恶。此事若能与佛教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理配合起来,其道理更为明显。一个相信因果轮回、相信鬼神、推崇孝道的民族,自然会民风淳朴。痴:葬祭之礼,乃孝道之最后表现。在死者似无实利可得,在生者亦无酬报可期,其事超于功利计较之外,乃更见其情意之真。于死者尚所不忍,其于生者可知。古代,父母去世,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并须离职,称“丁忧”。后世,演绎成大操大办,浪费比阔,形微而神失,可不哀哉?此承上章。讲为学之当机者首先在上位者。所谓上行下效,是也。“当春秋时,礼教衰微,民多薄于其亲,故曾子讽在位者但能慎终追远,民自知感厉,亦归于厚也。”“慎终者,丧尽其礼。追远者,祭尽其诚。民德归厚,谓下民化之,其德亦归于厚。盖终者,人之所易忽也,而能谨之;远者,人之所易忘也,而能追之,厚之道也。故以此自为,则己之德厚;下民化之,则其德亦归于厚也。”此章更有普遍意义的解读则在“为学应于自身始”。慎终,追远,从我做起。此乃依据蔡礼旭老师所讲“人人皆可作君亲师”理念推想而来,强调儒家修学重在“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如此,足矣。1.10温良恭俭让1.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注释:(1)、子禽:姓陈名亢(即仲尼弟子列传原亢籍),孔子弟子。(2)、子贡:姓端木名赐,卫人,孔子弟子,少孔子三十一岁。(3)、温、良、恭、俭、让:温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内肃,俭乃节约,让即谦逊。孔子之德容如是,自然感发列国之君信而敬之,推诚咨以国政。于孔子,乃为不求而自得之。(4)、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其诸,齐鲁间语,用于表示不肯定的语气,意为或者,大概。与,语气词(通“欤”)。意谓亦有异于他人之求之也。(状语后置:于他人之求之有异。)译文: 子禽向子贡问道:“我们夫子来到一个国家,必然与闻其国之政事。这是求来的呢,还是别人自愿告诉他的呢?”子贡回答道:“夫子是以温和、善良、恭敬、节制、谦逊而自然得到的。夫子所求的方式,大概不同于别人的求法吧?”记: 此章举出孔子的典范,德厚流光,内修充实自然具备外化之用。痴:续大德朱景东之“记”,详细解读,则为:“夫子之温、良、恭、俭、让,使人望而仰之,则而象之。”“夫子未尝求之,但其德容如是,故时君敬信,自以其政就而问之耳,非若他人必求之而后得也。”此,实系先师以身教作示范耳,亦可进一步验证儒学修行枢纽实在修身也。“人到无求品自高”,反之亦然。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松阳讲义有一段话,极好。不妨全文敲录以飨共读诸君。“夫子之在当时,如祥麟威凤,所在倾动。如宋之厄、匡之畏、陈蔡之围,其必不能与夫子合者,不过一二人。如道不行之叹,归与之叹,只是叹其不能奉社稷以从耳。若夫心悦诚服,则到处皆然。一时邦君无不以其政就而问之,夫子亦因得以尽闻其政。夫子盛德感人之妙固未易言,而总之夫子必不肯求,即欲强被以求之名,亦异乎人之求。无论侧媚依阿以求者,与圣人相去霄壤也。即略有一毫求之心,亦便非圣人。圣人以德求,非如人之有心求也。如伊尹以尧舜之道要汤,非以割烹要汤也。学者读这章书,要知天下人无不可感动,不能感动人者,只是我未能到圣人地位耳。圣人即不可遽学,得他一分光景,便有一分感应。只管积累做工夫去,安知不与圣人一样?若不于此体认,而欲与世相接,便不免欲求。求之极,便流到巧言令色一途。看来人心风俗之坏,病痛都在以求字,所以不能不求者,只是不信有不待求的道理。”夫子当时闻名,单举孔子世家鲁大夫孟厘子将死诫子事,可揣摩得之。“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厘子卒,孔子年三十四矣,孟懿子、南宫敬叔往学礼焉。只管积累做工夫去,安知不与圣人一样?!南无阿弥陀佛。1.11三年无改于父之道1.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注释:(1)、父在观其志:父在,子不主事,故观其心志而已。(2)、父没观其行:父殁,子得主事,则当观其行。(3)、三年无改于父之道:道,此处指持家的规矩。言子有孝心,三年不忍更改其父生前持家之旧规矩。译文: 夫子说:“父亲在世,我们要看其子的志向;父亲去世了,我们要看其子的行为;他若能够三年不忍心更改其父持家的规矩,这也算的上是孝了。”记:此章谈孝,重在父子间深厚的感情。痴:是章解读,首要当辨“道”字。“道,犹路也,当行之理也”,“则非不善可知。”“既非不善,自不必急于更端。君子有不忍遽死其亲之心,即有不忍遽亡其亲之事,其遵而弗变,宜也。惟其为道,故三年内可以无改,无改所以见其孝。惟其为道,则有通权达变之用,故三年后不妨于改,改之亦无损于孝。”何以此言?论语4.18章“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可佐证之。弟子规亦有“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若亲之过失,亲在尚当几谏,不当在不改之域也。”不善,非改不可。此着重表达孝子之心,并非说不改变父亲生前的一切生活习惯。古圣言孝,孝之中有仁义在。不是一味地孝顺。非如后世所云“父为子纲”,“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等。儒家修学,本活泼而富有生机。若“凡是”思维,无异死在文字里也。再,辨析“三年”。三年,多年也。后世“丁忧”居丧三年,当是其形式上最后的残存。(今,则即此也无存焉。可怜。可叹。)如此规范,余曾臆测其所表之法:1、丧礼三年,悲戚方殷,立足当下,时时忆念父亲,哀思犹若父在,以尽其哀。2、丧期三年,回想父亲对我之期望,不敢或忘,当继承父亲的遗志。要时时提醒自己,化悲痛为力量,去实现光宗耀祖的理想。3、丁忧三年,放下一切,回归家园,得暇静心反思既往的生活、工作,总结提升,为将来复出做最积极的准备。最后,兼及“孝”。孝,是一切善行的根本,是百善之先,爱心的原点。孝有次第:养身,给父母提供吃穿,使父母物质上没有缺乏;养心,讨父母欢心,不违背他们的心愿,使父母精神上愉快;养道,使父母明了大道之理,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养圣,使父母滋养圣胎,走上向仁的最高境界。余之议论,无非文抄公之口头见识,深深惭愧。究其实行,唯至诚忏悔。既有过往言语方面对父亲的顶撞,又有现行在养亲方面的无奈,更有关于父母百年归向的暂时无能。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唯衷心祈愿!南无阿弥陀佛!1.12礼之用,和为贵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注释:(1)、礼之用,和为贵:和,调融,和谐。礼主于敬,似乎在人与人之间安排了许多规矩,而其运用恰当,则能调节人群,使达于和谐。故礼贵于和。(2)、先王之道斯为美:古时圣王治平之道,以此为美。(3)、小大由之,有所不行:如果大事小事都拘于礼节,则有些事就会行不通。知和而和:如果仅知道和为贵,而一味用和,不能用礼加以节制,也是行不通的。译文: 有子说:“礼的运用,贵在能和。先王治平之道,这是最美的。如果大事小事均拘泥于礼节,就会有所行不通;反之,仅知道和为贵,而一味用和,不能够以礼来加以节制,也是行不通的。”记:儒家学问的主要内容,为礼学。通过学礼,内而修身成德,外而修齐治平。此章谈学礼,贵在善加运用,方能使人群和谐有序。痴:08奥运,开幕式表演,一块块坚硬而方正的活字印刷字模,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变换中,唯一不变的是一个个活字印刷字模组成的汉字。它以不同时代的不同字体出现。这个字就是“和”。北京,故宫,皇权中心。中轴线上分布外廷三大殿,依次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可见,“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一章大意总为放荡之人痛下针砭。学者读这章书要知谨守礼法,将身放在规矩准绳之中,方是至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和”、“美”之标准,在“度”,在“恰当”,在“恰到好处”。AA+A-,所谓“过犹不及”。“人若知礼用和而每事必和,不复用礼为节者,则于事亦不得行也。”举例而言。小孩子哭闹,大人每以棒棒糖哄之,不能晓之以道理,长此以往,坏习惯养成,以后将很难教育、修复。再,今天的腐败为何愈演愈烈,难以制止?吾以为,错可能就在我们的“人民公仆”违规违纪乃至犯法的成本太低,执政党未能严格地执行规范。“礼”,是应有的底线。“和为贵”,但不是“一味调和”,我们在生活实际中要知道变通,懂得权宜。如,忍辱是佛教六度之一,专为对治中国知识分子“士可杀不可辱”之习气。忍得侮辱,何事不可忍?但,佛教同样也宣扬“金刚之怒”,也讲“霹雳手段,菩萨心肠”。把握好分寸,的确是关键。“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1.13信近于义,言可复也1.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注释:(1)、信近于义:守信用要合于义。孟子·离娄云:“大人者,言不必信,唯义所在。”(2)、恭近于礼:待人恭敬要合于礼。不合于礼,则是自取其辱。(3)、因不失其亲:因,动机。意谓为人做事,其心中首先要考虑到自己的父母亲人,恪守孝悌之道,所作所为皆应令父母欢心,

    注意事项

    本文(10《论语》编排的内在逻辑.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