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态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发挥的重要作用.docx
体态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发挥的重要作用体态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发挥的重要作用 体态语是指借助表情和形体动作来表达意思的一种非语言表达形式。它主要包括表情语、微笑语、目光语、首语、手语、姿态语、界域语等。体态语是一种独立性的副语言,可以不用依附语言形式而存在,也可以有效地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或者防止因语言表达而带来的误解。 体态语的使用和不同体态语所蕴含的意义可能因交际者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生活环境、社会地位、交际环境的不同而出现差异。一个人的坐姿、站姿和说话时的动作都包含着他的修养、性格、社会地位等隐形信息。例如,交际双方的权势或平等关系,可以从他们的坐姿和站姿推测出来。在中国,下级与上级、年幼者与年长者面对面交谈时,前者往往是欠身前坐或站着,以示礼貌.而后者通常是坐着,有时身体往后仰,以示地位和尊严。 体态语还有民族性,一个民族的体态语经长年累月的使用世代相传,该民族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道德风尚甚至思维方式都会反映在体态语当中。同一体态语在不同的民族可能会表达出不同的意思。在生活中也常常会有跟外国文化交流的时候,这需要我们运用好体态语。如美国人常伸出舌头表示对对方的蔑视,中国藏族人则以此表示对客人的尊敬和礼貌,而中国汉族人则以此表示惊愕。又如一些文化中人们用点头表示同意,用摇头表示不同意,但希腊人用摇头表示Yes,表示No时则用面部向前,头部向后仰的动作来表示。体态语的民族性还表现在:用来表达相同的意思时,不同的民族有其不同的体态语表达方式。例如,表示不知道、为难、不赞成或无可奈何等含义时,中国人的习惯是摇头或摆手,而英美国家人士则喜欢耸肩。 生活中身体为了迎合当时的情景而不自觉地发出的体态语言。如遇到尴尬的场面拉拉衣角,东张西望以掩饰心理的不安,谈话时身体尽力前倾以求听得更清楚。有些心理学家把人类体态语的适应性行为分为三种:A自我适应性:这类动作都发生在自己身上,如情绪不稳时搓手、抓挠,想问题时用手拍脑门和摸下巴等。B变换适应性:如进攻、退避、侵犯和攻击。C客体适应性:这类动作涉及到物体的运用,如抽烟、喝酒、书法等,适应性动并不总是有意用于交际,但在交际场景中会有语言行为诱发。 在日常生活中体态语往往能强势功能,伴随言语行为通过手势身势以及表情来衬托话语的内容,加强表达的力量,起着补充、强调或确定的辅助功能。例如在演讲中,演讲人必须配合以各种各样的动作来强调、描述、暗示和刻画,以增强演讲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效果。再如老师在课堂上纠正你的拼写错误时,一边说“Mind your spelling”,一边用手敲打着讲台。当我们给别人指路时,虽然口中说着“请沿这条路走”,但“这”的指示信息显然是不够的,此时手势所指的信息便强化、补充了言语信息。 很多体态语也是约定俗成的,象征性体态语往往属普通礼节,这一类动作有清晰明确的含义。在日常生活中同样不乏象征性体态语,如V型手势象征胜利,O型手势象征好了没问题,点头表示是,摇头表示不是,张开双臂表示欢迎,交叉双臂放在胸前表示袖手旁观。握手也是一种象征性动作,表示问候、欢迎、显示亲近和愿意交往的意思。在有些民族文化中,当别人给自己倒茶时用食指和中指轻叩桌面,象征感谢。在舞台上,戏剧演员和舞台剧演员等所作的手势往往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这大大方便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交流。 正因为体态语的调节功能,尤其是自我调节功能,往往是说话人习惯性的下意识动作,也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当体态信息和言语信息不一致时,人们会选择体态信息而非言不由衷的言语信息。体态语这种否定所伴随言语信息真实性的功能即称为体态语的否定功能。如一个第一次进行公众演讲的人,嘴里虽说“我不紧张”,但手脚和声音却在不停地颤抖,这就是对言语的否定。语言有时可以说谎,但是体态语往往变现出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少了一些语言上的揣测,因为体态语可以透露出一些关键的信息。 正如语言研究一样,体态语的研究对跨文化交际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体态语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人们交流思想、表明态度、表达情感的信息载体,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符号系统,在交际过程中它常常伴随并辅助语言传达信息,具有极强的交际语用功能。在表达人们的思想情绪,如赞扬、不满、失望、无奈等情感时,体态语甚至比语言更优之,有如“无声胜有声”。因此,只有不断加强对体态语语言符号和语用功能的研究,揭示其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才能克服信息障碍,避免文化冲突,保证跨文化交际的畅通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