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山矿山公园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目录第一章 可行性研究总论4一、项目背景4二、可行性研究编制的依据及内容4三、主要经济指标6第二章 区域概况与项目概要7一、国内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分析7二、国内旅游业的发展趋势预测10三、规划地旅游业发展概况13四、赣南钨矿区域地质背景17五、矿山公园日渐兴盛19六、项目建设理由22第三章 旅游市场分析25一、旅游市场基本特征25二、旅游市场趋势分析25三、旅游市场远眺26四、市场定位分析28五、客源市场定位29六、游客规模预测30第四章 旅游发展目标32一、旅游产品定位32二、旅游主题形象32三、战略发展目标34四、主题分区34第五章 项目位置与建设条件36一、项目选址36二、建设条件36三、相关政策39第六章 项目规划方案40一、空间结构40二、分区原则40三、功能分区41四、分区规划41第七章 专项规划57一、交通规划57二、给排水规划59三、电力电信规划60四、服务设施规划61五、绿化规划64六、环卫设施规划65第八章 环境保护规划66一、自然环境保护66二、人文环境保护67三、景区环境保护规划68四、环境容量预警71第九章 管理机构与员工培训72一、组织管理体制72二、组织管理机构的设置74三、员工培训74第十章 项目实施进度规划76第十一章 投资估算77一、投资估算77二、融资方案78第十二章 财务评价79一、财务评价依据79二、财务评价的基础数据选择79三、财务评价指标80第十三章 风险分析81一、风险因素识别81二、风险程度分析82三、防范风险与降低措施84第十四章 结论与建议86第一章 可行性研究总论一、项目背景1、项目名称:江西省于都县盘古山矿山公园2、项目建设地址:江西省于都县盘古山矿、铁山垅矿3、项目法人:于都县旅游局4、项目规划范围:项目规划用地总面积为14.6平方公里5、项目总投资:21840万元二、可行性研究编制的依据及内容(一)法律法规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000年1月);(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8月);(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6月);(5)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6)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二)技术规范依据(1)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2)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T50298-1999); (3)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4)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5)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6)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7922003)。(三)相关规划、文件依据(1)赣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山大学,2006年;(2)于都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3)江西省旅游管理条例;(四)其他基础资料于都县志,于都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1年。国家矿山公园申报工作指南,国土资源部,2004年。盘古山钨矿志,盘古山钨矿志编纂委员会,1990年。其他相关旅游资源资料。(五)主要内容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以于都县盘古山矿山公园为基本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包括:(1) 项目建设背景和理由(2) 市场需求分析和旅游规模预测(3) 项目选址建设条件(4) 项目规划设计方案(5) 项目配套工程方案(6) 企业管理、劳动定员和人员培训(7) 实施进度建设(8)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9) 效益分析三、主要经济指标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表项目单位数量规划范围平方公里14.6年均接待人数万人次37.01劳动定员人80总投资万元21840其中:固定资产万元20873.54流动资金万元1783.29投资利润率%12.8投资回收期年10第二章 区域概况与项目概要一、国内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分析旅游业自古以来就是国家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来源,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山川秀丽;进入21世纪,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世博会、亚冬会等;加之全国经济一体化和世界多元化的形成趋势,新形势的出境旅游、工业,农业旅游、生态旅游等等,必将给我国旅游业带来蓬勃发展。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旅游规划的城市化现状对商业利益的过多追求使得中国众多风景区内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现象时有发生,由于错位的风景区规划,人为加重风景区城市化的现象也不鲜见。早在90年代初期就有学者指出不少地区存在城市化的旅游规划现象,将旅游目的地的开发规划等同于城市建设规划。而今,十多年过去了,这股城市化的旅游规划势头在某些地方依旧蔓延滋长,例如:电影少林寺放映后,少林寺名扬天下,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旅游业的发展使得部分当地村民受眼前经济利益的驱动,乱搭、乱建、乱采、乱挖现象严重,从景区入口处到少林寺山门前不到2公里的街道旁,搭建的商店、饭店多达数百家。为解决愈来愈突出的商业化、人工化、城市化问题,2003年3月,登封市聘请规划专家编制嵩山少林寺景区规划,按此规划,少林寺景区进行拆迁和新建的总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涉及到200多家商业网点、10多家武术学校及400多家农户的搬迁。然而如果该规划实施后却会使景区形成典型的城市格局,淹没原有景观意境,造成一种新的人为化的建设性破坏。(二)从旅游消费方式、水平和客源看现状从旅游消费方式来看,绝大部分属于观光旅游,文化型、享受型极少。即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型旅游活动多,而修学、健身、寻根、探奇、了解风土人情的特色旅游较少。从消费水平来看,我国人均收入用于旅游的开支依旧很少,每年仅为30美元,而世界平均水平为100美元,欧美国家的平均水平更是高出好几倍。从长期来看,旅游消费升级趋势已经形成,人均旅游消费有望继续提高。 同时我们注意到,2000年以来,农村居民旅游人均消费的增长速度缓慢,从2000-2010年,人均消费基本保持在320元左右,扣除通货膨胀因素,人均消费呈下降趋势,与城乡居民旅游消费支出差距逐年拉大。按照中国8亿农村居民计算,农村居民旅游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的提高将意味着我国旅游行业真正腾飞。 从旅游人员构成来看,公费旅游占有很大比重。目前国内旅游人员的构成大体是:先富裕起来的农牧民外出旅游,离退休干部的疗养旅游,职工干部的奖励旅游,企事业单位人员以及教师学生的度假旅游以及各种公务旅游。虽然随着消费观点的改变和经济收入的提高,社会各阶层、各行业都有相当数量的人加入自费旅游队伍的行列,但是,公费旅游仍占主要地位。(三)从旅游地域性看现状国内旅游热点多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知名度较高,旅游基础设施较完善的旅游胜地,如北京、江浙泸、广东等地,象敦煌、九寨沟、西双版纳、黄果树瀑布等风景点由于交通不便相对处于温冷点。从距离上看,一般以中近距离旅游为主,远距离旅游为辅。如桂林主要以粤湘鄂的旅游者为主。从客源分布来看,以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为主,内地县镇为辅。旅游者停留时间较短,一般在2. 5天3. 5天,“一日游”也占有很大比重。(四)从旅游服务看现状所谓旅游业,实际包括住、吃、行、游、娱、购六要素。改革开放十几年来,由于我国对上述旅游服务设施仅有少量直接投资,而在利用外资方面,因有的项目开放,有的不开放,以致服务设施不配套。从总体上看,外资主要局限于饭店宾馆,其他旅游配套设施项目如交通、商业购物尽管也都涉及,但比重很小,投资十分有限。对景点建设,除国家指定的度假区外,外资不能插足,因而景点内设施落后,其中突出的是卫生条件差。目前,旅游服务质量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国内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障碍。国家旅游局也己经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明确地指出了服务质量和市场秩序依然是制约当前旅游市场恢复与振兴的重要因素,并把“以人为本”的旅游服务和规范的市场秩序作为我国旅游市场恢复与振兴的重要推动。由此可以看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旅游发展迅速,覆盖面广,但总的说来仍然处于一种低消费、大众化、低水平、中近距离旅游的状况。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发展很快,但仍不能适应国内旅游发展速度的要求。二、国内旅游业的发展趋势预测 1993年国务院转发了国家旅游局关于积极发展国内旅游的意见的文件,从“不支持,不提倡,不反对”的“三不”方针到“因地制宜、积极引导、稳步发展”到今天的“积极发展”的转变,我国的国内旅游业将愈来愈受重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带薪假期的普遍实行,旅游条件的改观,国际旅游业的深入开展对国内旅游业的影响,人民的旅游热情将进一步焕发。21世纪我国国内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是:我国国内旅游市场前景广阔,需求潜力大,我国的国内旅游将维持高速稳定增长的局面,由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过渡。国内旅游的配套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将进一步的发展,基本上符合国内旅游的发展步伐。(一)旅游消费水平向高级发展 我国旅游消费水平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旅游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的状态,逐步向发达国家的旅游消费结构靠拢。尽管我国人均GDP仍位世界100位以后,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但近年来,我国人均GDP出现快速增长格局。2003年我国人均GDP一举突破1000美元大关,2006年则越过了2000美元的关口,而去年人均GDP突破了3000美元。经济的逐渐宽裕使得人们将会产生普遍的旅游动机,加上旅游设施的供给水平的提高,人们出门旅游将要求吃得好、住得好、行的方便舒适,由基本满足型向舒适型、享受型过渡。当前我国国内旅游消费结构中食住行的比重较大,达到6575,游购娱占3525。旅游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和香港,旅游消费中游览购物娱乐支出占60以上。我国旅游消费资料中显示,物质消费资料多,精神消费资料少。随着我国旅游产品生产开发的多样化、系列化和旅游配套设施投资结构的进一步改现,今后我国国内旅游消费结构中旅游购物娱乐的比重将进一步上升,精神消费的比重也将上升。(二)旅游人数稳步增长,有组织的团体将逐步增多目前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年平均增长率在10以上,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旅游人数将继续增长,并维持高速局面。由于负责接待国内旅游者的旅行社增长速度过慢以及经营中的不正之风,服务质量的低劣造成目前国内旅游者多以散客出现。随着旅行社的发展及服务质量的改观,可提供价格优惠,安全更有保障,并且日程、线路、所住旅馆、参观节目都按计划进行,收费比单独出游为低,尤其去某些语言有隔阂的国家和地区,团队派有导游,是颇受旅客欢迎的。这些将会使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旅行社旅游。(三)旅行路线由短途到长途发展随着交通的越来越便利,人们将不满足家门口的短距离式旅游,而是向中长途涉足。旅游的区域扩大,热点仍热,温点和冷点将随着国内旅游的发展而逐步升温。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进一步快速发展和人们的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的眼光逐步投向外面的世界,南方人想领略一下冰城风光,北方人向往亚热带气氛,内陆人憧憬大海的辽阔,沿海人想探寻奇峰异谷的神秘。(四)旅游方式多样化旅游方式由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目前人们的旅游方式了般为观光旅游型,活动内容贫乏单一,有人概括为“白天看庙,夜晚睡觉,白天疲劳,夜晚无聊”。随着人们生活内容的多样化,同样要求旅游内容的多样化,人们要体验更多的美好经历。初级的游山玩水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专题和特种形式的旅游日益增加,享受性和游乐性的旅游内容会大大增强,今后人们的旅游方式由观光型为主,发展到度假旅游,探险旅游,科学考察旅游,民俗旅游,生态旅游,体育旅游,保健康复旅游,文学旅游,美食家旅游等等百花齐放的局面,并且国内旅游正一步步向国际旅游延伸。(五)国内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很快,绝大多数省、市、区已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和先导产业。它就地利用风景,提供服务产品,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创汇迅速等特点,即使是一些不具备产业优势的地区也可借此兴旺发达。旅游业本身包括“行、游、住、吃、购、娱”六大要素,它所需要的硬件装备,所消耗的食物、饮料和日用品,以及一部分游览内容,都为其它产品开辟和提供了新的市场,为社会增加了就业机会,并大大改善了城乡面貌。国内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将会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它的发展,将会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三、规划地旅游业发展概况1、江西省旅游业发展现状江西的对内开放走势日益清晰,区位优势正不断提升。江西人正努力地建造一座“立交桥”。这座“桥”互通的范围很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金三角。这几年,江西的软硬环境不断改善,发展思路不断深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人称“江西现象”。全省上下思发展、议发展、谋发展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空前释放,心齐、劲足、人和,在中部地区崛起的形象正在确立,已经开始具备全面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的客观条件。几年间,江西加快了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交通建设。赣粤、浙赣高速公路已经开通,连接湖南、福建的高速公路也全线通车,江西“天”字形的高速公路网络已经形成,左右逢源,四通八达,具备了与三个三角洲无缝对接的可能。为避免与沿海地区产业同构,在对接过程中,江西始终甘当“配角”,尽量创造条件成为两个三角洲和一个“金三角”的发展腹地。目前,国内投资江西的省份大都集中在浙、苏、沪、闽、粤几省市,项目不大,但小而精、小而专、小而特,产业配套能力强,有利于吸引更大的项目和企业。“配角”的定位,无形中为江西赢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近年来,江西省旅游发展态势迅猛,江西省旅游局以提升全省旅游整体形象和市场竞争力为目标,按照“宣传主题化、目标区域化、形象最优化、覆盖网格化、推广集约化”的要求,加强了旅游形象宣传、旅游品牌推广、创新旅游市场营销等工作,组织开展了创业服务、旅游质量提升年,旅游品牌知名度、旅游目的地优质形象、旅游产品竞争力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十一五期间,江西旅游发展迅速,高于全国旅游发展平均值。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数由2005年的5095.1万人次增加到2009年的9399.7万人次,年均增长16.55%;旅游总收入由2005年的320.0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09年的675.6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20.52%;入境旅游人数由2005年的37.3万人次增加到2009年的96.4万人次,年均增长26.79%;旅游外汇收入由2005年的1.04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2.90亿美元,年均增长29.22%;国内旅游人数由2005年的5057.9万人次增加到2009年的9303.3万人次,年均增长16.45%;国内旅游收入从2005年的311.5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09年的655.4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20.44%。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江西省旅游业迎难而上,推出一系列促销计划,将“红色摇篮·绿色家园·观光休闲度假旅游胜地”的整体旅游形象推向全国乃至世界。2010年,江西省旅游总人数10819.17万人次,同比增长15.10%;旅游总收入818.3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1.12%。旅游外汇收入达34629.6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52%。“十二五”时期是江西旅游产业全面转型升级,形成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顺利实现建设旅游产业大省宏伟战略目标的重要时期。预计到2015年,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数将突破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超2000亿元。2、赣州市旅游发展现状赣州是江西省重要的旅游城市。首先,赣州是江西省三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与著名旅游城市南昌和九江并列,印证了赣州城市文化底蕴的深厚。其次,赣州是国家旅游局命名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省内与南昌和井冈山共享殊荣的城市。创建优秀旅游城市的成功极大地提升了赣州在江西省的地位,同时也提升了旅游行业本身在全市的地位,有助于各行各业对旅游产业重视程度的提高。再次,从旅游接待方面看,赣州与南昌、九江共同构成了省内旅游接待的第一集团。2007年国际国内游客接待量与省会南昌市不相上下。最后,从发展前景看,赣州近年来城市建设及旅游发展势头迅猛,作为新兴的旅游城市大有赶超赣北成熟型旅游目的地的态势。赣州自身具备的各方面优势及面临的发展机遇,也极有可能将这种潜力变为现实。因此,赣州在江西旅游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赣州地缘经济正在经历深刻的变化,泛珠三角的合作发展战略的提出给新世纪赣州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赣州作为江西省的南大门和广东省实施北拓战略的要冲所在,在承接珠三角的辐射带动,与珠三角实现市场对接、产业对接、基地设施对接、机制对接方面均具有先天经济地理优势。交通条件的极大改善加速了赣州融入珠三角经济圈的进程,也为赣州市旅游业的发展拓展出一片新天地。赣州旅游业一方面要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打造作为独立旅游目的地的品牌,争取成为京九沿线重要的旅游节点城市;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旅游经济联系和资源整合,尤其是与广东省的产品市场互动,依托珠三角这个国内最大的客源市场和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目的地,进而挺进港澳台和东南亚海外客源市场,把赣州的旅游品牌做大做强。赣州市明确了“按照培育大品牌、开拓大市场、发展大产业的发展思路,着力打造红色故都、江南宋城、客家摇篮、东江源头四大特色品牌,努力将旅游业培育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和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使赣州成为沿海发达地区旅游休闲的后花园,促进赣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同时,大力实施“十百千”工程,丰富和完善旅游品牌体系。2010年,赣州市旅游总收入79.9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1.9%;共接待入境旅游者10.55万人次,同比增长11.99%;旅游外汇收入3031.7万美元,同比增长9.42%;接待国内游客1154.5万人次,同比增长19%;国内旅游收入77.8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2%。3、于都县旅游发展现状于都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于都是举世闻名的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有“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的美誉,共有1处14个点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长征文化旅游资源堪称极品;于都是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县,于都古文、客家唢呐等文化活动非常活跃,客家民俗文化氛围浓厚,素有“唢呐之乡”之称;于都有江南第二大草场五万亩屏山牧场,黄麟公馆温泉、盘古山茶场等绿色乡村旅游资源富有特色;于都有因周敦颐、岳飞、文天祥和王阳明等历代先贤而闻名的古罗田岩名胜古迹,还有易学风水古村杨公坝、寒信千年古村、黄屋乾道场等众多影响较大的古色旅游资源。于都县接下来的旅游工作重点是立足区位优势,做大做强以长征品牌为龙头的红色旅游,带动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休闲旅游、特色旅游产业协同发展,把于都县打造成为粤闽边际旅游休闲的后花园。高标准、高起点编制好旅游开发项目规划,加快旅游公路、星级酒店、游客集散中心、景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鼓励市民创业办旅游,建立特色旅游景区(点)、乡村旅游、农家乐,努力建设全省旅游强县。到2015年全县旅游人数达到234万人,业务收入达到18.6亿元,分别年均增长 27.4%和39.6%。四、赣南钨矿区域地质背景1、赣南南岭及其周边地区在燕山运动中期发生钨的大规模成矿,形成世界上矿化强度最高、矿床密度大的钨矿汇集区,其中的赣南地区是我国钨资源最集中、开采历史最悠久的黑钨矿产地,在中国乃至世界钨矿资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赣南钨矿床主要分布于湘赣粤加里东隆起带赣南后加里东隆起区以及靠近这些隆起区的海西印支拗陷的边缘部位,矿床类型以中高温热液石英脉型黑钨矿为主。此类钨矿床与燕山期陆壳改造型花岗岩有着密切的成因关系,成矿时代上晚于该类岩体。矿床一般产于花岗岩的内外接触带,按含钨石英脉脉幅、形态、产状等分为大脉型和细脉型两种类型,其中不少钨矿床还伴生有锡、铌、钽、锂、铍和稀土矿化。赣南地区位于东西向南岭构造带与北北东向武夷山构造带的复合部位。早古生代前,处于北部扬子古板块、南部华夏古板块之间,表现为由华夏古板块的向洋拼合而增生,形成了巨厚的以硅铝质为主的碎屑岩建造,并经加里东运动形成变质块体;晚古生代,主要为块体内凹陷沉降,在内部洼地有限的接受海相、陆内湖泊沼泽碳酸盐、碎屑沉积;中生代以来,受太平洋板块的强烈俯冲,板块与板块的作用加强,挤压隆起和拉张断陷时断时续,形成武夷山、于山、诸广山三条颇具规模的北北东向隆起带与遂川石城、崇义会昌、全南寻乌三条东西向构造岩浆带,并形成极其丰富的钨锡多金属矿产。2、盘古山(1)地层盘古山矿山公园地层由老至新,为震旦奥陶纪、上泥盆纪、下石炭纪、中石炭纪、中上石炭纪、白垩纪、上白垩纪、第三纪和第四纪等9个地层,总厚度大于4000米。矿床之赋存地层为:震旦奥陶纪地层为浅海沉积,厚度在1500米以上,岩层走向N100200W,倾向SWWNEE,倾角500800。上泥盆纪盘古山统为陆相沉积,厚度750米,岩层走向N250350W,倾向SW,倾角200300。矿区各地层岩石种类繁多,在上述主要地层中的岩石则以变质砂岩、砂质板岩、石英质砂岩和千枚岩最重要。(2)矿床盘古山钨矿按矿床成因属高中温热液裂隙充填型矿床,在勘探上划为第三类型局部为第四类型,工业类型为钨、铋石英大脉型矿床。矿脉无论在水平和倾斜方向均呈中间大两端小的扁平透镜体,其细部形态变化则多种多样,分支复合,膨缩交替,尖灭再现等都比较发育。矿脉中含钨锰铁矿、辉铋矿、黄铁矿、磁黄铁矿、钨酸钙矿、毒砂、黄铜矿、辉钼矿、方铅矿、闪锌矿、锡石、钛铀矿等12种金属。含石英、绿柱石、萤石、电气石、长石、云母、石髓和方解石等8种非金属矿物。主要有用矿物市钨锰铁矿(黑钨矿)、钨酸钙矿(白钨矿)和辉铋矿。五、矿山公园日渐兴盛1、矿山公园提出的背景国外还没有矿山公园这个提法,但对于矿业遗迹有比较规范的保护性法规和做法。如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通常是依靠设置国家公园的方式对这类遗迹资源加以保护。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家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增大,造成对国有矿山企业的冲击,使得部分矿山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淡化安全和环境保护意识,加之开采技术及设备的相对落后,导致矿山环境不断恶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们对生活质量和周围环境的重视,加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矿业城市因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矿业城市主要以采矿为主导产业,产业结构单一,产品结构层次低,资源的储量又有限,大多数矿业城市最终都将面临矿源枯竭的问题,一旦矿产消耗殆尽,将会导致资源性产业的衰退,从而影响地区经济发展。为了解决矿山的环境污染和矿源的枯竭问题,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关于矿山公园建设的通知(国土资发 2004 256号),通知规定矿山公园的建设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采用环境更新、生态恢复和文化重现等手段,达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矿山公园是以展示矿业遗迹景观为主体,体现矿业发展历史内涵,具备研究价值和教育功能,可供人们游览观赏、科学考察的特定空间地域。2005年6月全国首批国家矿山公园申报及经验交流会的召开,标志着矿业遗迹的保护和开发进入良性循环,也标志着我国对矿业遗迹的保护和矿山公园的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2005年8月召开的国家矿山公园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评审通过北京黄松峪等28个单位的国家矿山公园资格。2、矿山公园发展现状我国国家矿山公园建设工作启动于2004年。2005年6月“全国首批国家矿山公园申报及经验交流会”的召开,标志着矿业遗迹的保护和开发进入良性循环的阶段,也标志着我国对矿业遗迹的保护和矿山公园的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2005年8月经国土资源部国家矿山公园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国家矿山公园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研究批准授予北京黄松峪等28家单位首批“国家矿山公园”资格,并要求他们两年内完成建设任务并及时申报,验收符合国家矿山公园条件者,由国土资源部命名授牌,由地方政府或主管部门揭碑开园。至2010年6月,首批获国家矿山公园资格的28家,已有17家揭碑开园。江西景德镇高岭国家矿山公园为首批28家国家矿山公园之一。2010年6月经国家矿山公园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国家矿山公园领导小组研究批准,授予黑龙江大庆油田、江西德兴国家矿山公园、江西萍乡安源国家矿山公园等33家为第二批“国家矿山公园”资格。截至2010年12月15日,包括第一批获批的28家国家矿山公园,我国已有61家公园获“国家矿山公园”资格。其中江西省有3家入选,占全国的4.9%。3、建设矿山公园面临的问题矿山公园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才刚刚起步,矿业遗迹保护的法律法规并不健全,加之宣传力度不够,国民的矿业遗迹资源保护和开发意识比较淡薄,致使许多有价值的矿业遗迹不能进行合理的保护与开发而产生效益。矿山公园主要位于矿产开发区,矿山开采对环境的破坏大多较为严重,甚至还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量大,需投入的资金多。同时建立矿山公园后,相应要成立保护机构、配备管理人员、修建保护设施等,均需大量资金。在目前融资渠道不畅的情况下,矿山公园建设与规模开发受到资金限制。4、矿山公园申报条件国家级矿山公园应具备以下条件:² 属国际、国内著名的矿山或独具特色的矿山;² 拥有一处以上稀有的或多处重要的矿业遗迹;² 区位优越,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优美;² 进行过系统的基础调查研究工作,土地利用权属清楚,基础设施完备等。5、矿山公园特征分析现通过评审的矿山公园,从现有的旅游设施和规划的旅游项目看,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² 环境氛围采矿设施是矿山公园着重强调的特色景观;² 参与活动矿井体验是矿山公园的镇园之宝,也是一般旅游区无法克隆的旅游活动;² 矿山观光矿洞不同于任何旅游区青山碧水,具有独特的景观;² 科普教育矿山旅游能给游客实际切身的科普教育,效果明显。盘古山钨矿旅游开发除面临着钨矿主题的大余西华山以及江西、福建、广东等周边省份的矿山公园的竞争,盘古山钨矿旅游开发需借鉴这些地方成功的策划经验,为我所用,并提升创新。六、项目建设理由1、有利于增强于都县旅游的竞争力 于都县虽然近年来旅游业发展速度较快,但是受到于都县主要旅游资源分布状况、城市区位和基础设施条件限制,在新经济形势下面临着客源被周边的旅游目的地分流,在赣南旅游格局中处于弱势。为实现更大的发展,需要完善旅游吸引系统,实现旅游产品的多元化,需要有目的的发展一批高质量的新型旅游景区,延长游客(尤其是中远距离游客)在于都县的停留时间。于都县盘古山矿山公园的建设无疑能够与其他旅游接待单位一起为增强于都县旅游的竞争力作贡献。2、有利于丰满于都旅游形象作为赣南地区的重要县,于都县旅游项目相对比较单一。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如果再能够创造性提炼于都的文化特色与个性,将其适度融合到于都县矿山公园内进行开发,于都县盘古山矿山公园则有可能成为于都未来旅游形象新的载体。3、有利于丰富于都的旅游产品,提升于都的旅游地位近年来于都县旅游业发展迅速,接待游客人次和旅游收入逐年增加,成果显著。现状游客在于都县旅游一般只选择文化观光、生态观光、旅游中转为主,这就造成了游客游览时间较短,游客总体消费低的局面。因此于都县旅游业发展要上新台阶需要重点发展度假休闲空间,达到延长游客逗留时间,丰富游客的闲暇空间,提高游客人均消费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于都县选择开发于都县盘古山矿山公园是一项高明之举。随着于都县盘古山矿山公园的建成,它与现状周边景区相得益彰,必将带来可观的旅游收益,极大地提升于都县的旅游地位。4、促进当地的新农村建设于都县盘古山矿山公园包括于都县盘古山矿和铁山垅矿,该地块以山地为主,开发利用率低,植被良好。随着于都县盘古山矿山公园的开发建设,大批游客的进入,必将带动当地的居民投入到景区的服务,完善景区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增加经济收入。这也为当地居民,为当地居住人口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第三章 旅游市场分析一、旅游市场基本特征国内旅游形式是从“观光游览”一枝独秀,到现在的“探亲访友”、“度假休闲”等多种旅游形式并存,并且休闲度假产品也逐渐成为旅游市场的重要产品。度假者多以消闲、健身为主要目的,因此度假旅游往往对环境有着较高的要求,一般选择恬静、幽雅、旷野的环境,比如有滨水、森林、田园、园林、冰雪等类型的度假场所。目前我国的度假地以滨水度假为主。从目前国内已有的度假地来看,度假市场一般存在以下几个特点:(1)客源市场构成中以周边近程游客为主。(2)客源市场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季节性差异、节假日)。(3)旅游形式上以散客和家庭团体为主。二、旅游市场趋势分析1、节假日及周末旅游的兴起城乡居民储蓄存额迅速增长,居民收入水平尤其是可自由支配收入水平在迅速增长,加之工作日缩短又为人们解除了出游成行的另一制约因素余暇时间的限制。目前,国内旅游市场已形成周末“潮汐式”及节假期间“井喷式”旅游市场态势。2、特色旅游的强烈需求在休闲方式多样化选择、个性特征迅速发展的时代里,旅游行为也表现为对特色旅游的追求,如“探险旅游”、“体育旅游”、“静养休闲旅游”、“自驾车旅游”等。特色旅游的兴起与多重满足的需求并不矛盾,二者的内在指向是一致的,都是对模式化传统旅游方式的不满足,是现代旅游市场中旅游者需求多样化的表现,是旅游者个性特征的体现。3、对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人们对精神生活的享受有了更高的追求,旅游者越来越强调精神文化多层面、多视角的需求。旅游不再单纯作为“游山玩水”的代名词,它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属性,已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认识和重视,旅游业向文化深层次开发已形成一种趋势。4、对生态旅游产品的需求80年代中后期。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生态旅游概念逐步取代了绿色和自然旅游,并融入新的发展观,认为生态旅游是在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达到可持续目标的有效手段和途径。90年代随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深入人心,生态旅游已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旅游模式。三、旅游市场远眺1、潜在旅游市场因素剖析对旅游区项目潜在旅游市场的分析依据如下几点:首先是受到于都县整体客源市场的影响。于都县的客源市场分布集中于赣州地区,尤其是江西地区的南部,以上海、杭州为主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以春游、秋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为主要目的;其次是于都县旅游市场呈现出自助旅游、乡村旅游、短线旅游、运动旅游等新的发展特征,这必将影响到旅游区潜在旅游市场的开发。此外,影响旅游区潜在旅游市场的因素还包括:旅游区的开发定位;生态、度假、休闲等旅游方式的成熟;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的完善;专项旅游市场需求的增加;重大节庆、活动、赛事的举办;交通费用的降低;休闲时间的增加;总的来说,受制于旅游规划区旅游资源的类型和等级,在上述诸多市场因素的推动下,以及结合多年来于都县旅游发展的总体趋势分析,可以预见围绕旅游区矿山观光、科考旅游、探险旅游等专项展开的客源市场,将成为本项目的主要潜在客源市场;以红色旅游、民俗旅游等为主要目的的客源将有可能成为旅游区的次要潜在市场。此外,于都罗田岩、屏山、红军长征第一渡等旅游点的分流,将会成为本项目另一重要客源市场。2、旅游市场评估采用定性的方法可以作出如下评估:首先,旅游区旅游市场在于都县都是一个有待开发的新市场,相对于其它景区如屏山、罗田岩等景区而言,矿山公园有其独特的地质构造和科考价值,具有很大的旅游开发潜力。其次,旅游区带有工业旅游与宗教神话传说的性质,在于都县目前还没有很多类似性质的旅游点,因此其目标市场定位将具有一定的优势。此外,对旅游区旅游市场的评估,必然要将旅游市场需求、供求和市场营销等考虑在内。一般来说,旅游消费、产品与市场均具有与日常需要用品很不相同的不定性、随机性与可塑性。旅游是一种好奇心消费,对于一个旅游景区来说,旅游新产品要层出不穷,吸引力要领先市场需求。高明的营销者常出奇制胜,以迎合市场、引导市场来开拓市场。四、市场定位分析1、旅游者年龄结构趋向年轻化在旅游大众化的过程中,旅游消费主体群的年龄结构发生了变化,中西部地区表现为中青年所占的比例逐步增加,东部地区旅游市场向老年市场倾斜。不同年龄层的人有不同的社会表现,其旅游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模式必然不同,旅游行业应主动适应中青年旅游者增长的形势,适时调整发展战略,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制定新的经营方式和策略。2、旅游主体参与意识增强当代旅游需求具有一个鲜明特征,那就是渴望参与的意识越来越强烈。与以往观光旅游相比,旅游者更希望自己是参与者。人们参与户外活动积极性的提高是近年来旅游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3、文化动机、回归自然动机的强化工业革命带来了物质财富的巨大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污染、噪音、拥挤等一系列问题,人们越来越希望返璞归真、逃离都市的喧嚣,走向清静、优美、开阔、洁净的大自然。表现在旅游市场上,人们的消费行为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追求淳朴、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的旅游动机在全世界范围得到了强化。4、度假旅游日益凸现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从长远来看,国人的可自由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会大幅度增加,主要是带薪假期的出现和规范,真正意义上的休闲度假旅游将会出现并发展壮大。在这种情况下,观光旅游一枝独秀的局面必然会被打破,度假作为一种时尚,将会被国人接受和倡导,逐渐流行起来。同时,分时度假作为一种成功模式,将得到迅速推广,进而向居家方向演化。五、客源市场定位根据规划地旅游资源状况和于都县旅游市场情况及项目开发目标,其客源市场可分为基础市场、目标市场和机会市场,其中:1、基础市场以于都为主的赣州地区,包括赣州、瑞金、安远、会昌、宁都、兴国等周边市县。2、目标市场以南昌为主的江西境内市场,以及珠三角、海西市场。3、机会市场长三角市场,港澳台同胞的观光、寻根、商务等旅游的分流;赴江西省及周边省市旅游的日、韩、美、东南亚地区等外国客人的自然分流。六、游客规模预测由于盘古山矿山公园没有相应的旅游统计数据,但每年接待人数大概在2万人左右,同时结合于都县近几年的旅游发展状况,盘古山矿山公园的开发条件和周边旅游景点的实际情况,以及景区开发中游客的增长将呈现近期快,远期慢的特点,盘古山矿山公园游客量的预测基数为3万人。故对其增长率确定为:20112015年,景区开发初期,增长率前期按50%计算,后期按30%计算;20162020年,景区建成期,增长率按照20%计算;20212025年,开发后期及成熟经营期,增长率按照10%计算。旅游者分期客流量预测表(单位:万人次)规划分期年度较上年增长率(%)预测游客量(万人次)预测基数3近期2011504.502012506.7520135010.1320143013.1620153017.11中期20163022.2420172026.6920182032.0320192038.4420202046.12远期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