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理学]昆明市软科学课题“云南省社会发展的大生态安全基础的系统研究”.doc

    • 资源ID:3266667       资源大小:70.50KB        全文页数:2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理学]昆明市软科学课题“云南省社会发展的大生态安全基础的系统研究”.doc

    云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课题名称:云南省社会发展的大生态安全基础的系统研究承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参加单位:负 责 人:潘玉君起止时间:2005年07月2007年07月通信地址: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联系电话:0871-5516551( 宅 ) 131 0869 3262电子信箱:p17406编制单位:云南师范大学云南省科技厅一、项目概述课题名称云南省社会发展的大生态安全基础的系统研究主 题 词云南省,社会发展,大生态安全基础所属学科区域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区域生态学主 持 人潘玉君 教授研究生导师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学术顾问,中国科学院吴传钧院士,中国科学院陆大道院士、美丽富饶和贫穷落后的云南省,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关怀下,在云南省委和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21世纪中势必会取得更辉煌的成就。后发达地区发展的国内外经验告诉我们,后发达地区经济腾飞和社会发展,往往会遇到或出现高额消耗资源环境进而导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严峻状况。这样的发展,显然不是“和谐”的发展。、为了实现“和谐”的发展,我们应该走“生态环境少劣化”、“生态环境不劣化”和“生态环境优良化”的道路。这里的“生态环境”不仅是指某“小”生态环境即某地块的生态环境,而且是指“大”生态环境即全省及各地市州的生态环境。其他后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和对云南省的未来发展的理性前瞻,我们认为,云南省应该也用能力去防止大生态环境的劣化。、云南省的大生态安全是云南省社会发展的坚实基础,本项研究主要运用近年来提出并逐渐发展起来的“生态足迹( ECOLOGICAL FOOTPRINT ,即EF)”理论与方法、和我们最新提出并已开始应用的地域结构思想理论和基本方法去系统描述、系统预测云南省的大生态安全,为系统调控提供科学支持。、这项具有“原始创新性”、“集成创新性”和“二次创新性”的研究获得资助后,将在云南省委白恩培书记、中国地理学会名誉理事长吴传钧院士和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陆大道院士等的关怀和指导下,系统开展云南省生态足迹的时空结构及其对策等方面的研究。这项研究将对云南省的发展决策的科学化和长期化具有重要作用。成果形式咨询报告/学术论著申请经费9.50万研究时间2005.07-2007.06二、目的和意义1、目的()“云南省社会发展的大生态安全基础的系统研究”这项课题,将系统揭示云南省和各地市州的生态足迹的时间序列和动因机制,进而对云南省和各地市州的未来的生态足迹进行科学预测,并提出减小云南省本身的生产性生态足迹和其他省市的生产性生态足迹的基本对策。()“云南省社会发展的大生态安全基础的系统研究系统”这项课题,将揭示云南省生态足迹的地域结构次级地域结构、相关地域结构和背景地域结构及其时间序列,进而对云南省生态足迹的未来的地域结构的科学优化奠定重要基础。()“云南省社会发展的大生态安全基础的系统研究”这项研究,将可以直接为云南省委和省政府的高层决策者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包括云南本身的生产性生态足迹的必要限制的科学依据和防止其他省市高度占用云南省的生产性生态足迹的科学依据。2、意义()重要性云南省和谐社会的建立,必须充分考虑大生态环境的安全问题。大生态环境安全是云南省社会发展的必要的基础,没有大生态安全就没有云南省的社会发展,也就没有和谐社会的构建。这项研究,可以为云南省和省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蓝图的制定提供必要的坚实的科学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必要性云南省委和省政府必然会制定出更科学、更长远的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发展纲要和发展战略。而和谐社会的发展纲要,必然需要回答大生态安全问题。这项研究,可以为云南省和省政府全面思考与研究大生态安全问题提供必要的坚实的科学基础,具有必要意义。()紧迫性目前全国各省、直辖市和地区的和谐社会的发展纲要已经普遍考虑了生态安全问题,已有少数省的发展纲要开始考虑了用生态足迹反映生态安全问题,但尚没有从生态足迹及其地域结构考虑的系统成果。云南省的和谐社会的发展纲要,如果从生态足迹及其地域结构来考虑大生态安全问题,这是全国的第一省,这是云南省在全国的率先和垂范。三、概况和创新、生态足迹:基本含义和主要情况生态足迹的概念是由加拿大经济学家William Rees 等在1992年提出,基本的计算方法由其博士研究生Wackernagel 等在1996年完善的。1999年开始引进我国,2000年以来,逐渐比较多地引进到中国的生态学、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以及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实证中。而将生态足迹与地域结构结合起来的研究,我们于2004年在国内外率先提出并开始进行了研究。生态足迹也叫生态占用、生态痕迹和生态脚印等。任何已知人口(某个人群、某个城市、某个区域、某个国家)的生态足迹是指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的物质资料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质所需要的生物生产面积,包括生产性生态足迹和消费性生产足迹。将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生态足迹与其自己所拥有的生态承载能力进行比较,可以判断这个国家或这个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范围内,是否具有大生态安全性:()如果,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能力,那么,大生态安全出现危机、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持续性、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安全基础出现危机、必然导致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如果,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能力,那么,大生态安全保持稳定、生态环境具有可持续性、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安全基础持续稳定、可以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国内外同类研究的概况:亟待开拓与系统研究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即EF),最早是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 Rees 等在1992年提出并在1996年由Wackernagel完善的一种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以及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的生命支持服务功能的方法。它通过估算维持人的自然资源的消费量和同化人类产生的废弃物所需要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的大小,并与区域的生态承载力进行比较,来衡量区域的生态可持续性。该方法自1992年提出以来在世界各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在短时期内就在不同的地域空间尺度和不同社会领域进行了运用和实践。目前,已有近20个国家利用生态足迹计算各类承载力问题,WWF和RP世界两大非政府机构自2000年起每两年公布一次世界各国的生态足迹资料。在国外,生态足迹评价方法得到了广泛积极的开展,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已有的研究主要从全球、国家、区域和城市等空间尺度开展。1997年,Wackernagel在Ecological Footprint of Nations中对全球人类可利用的生态空间和生态占用空间两方面分别进行了计算,并对世界上52个国家和地区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2000年WWF出版的Living Planet Report一书不仅在静态分析的基础上,对全球19611997年的各类型生态足迹进行了时间维的动态分析,而且对世界上超过100万人口的15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测算和人口规模的类型分析。在区域和城市层次上,Folke等以欧洲波罗的海流域29个大城市为研究案例;Chambers等对伦敦生态足迹的研究;Wackernagel等将生态足迹指标应用于瑞典极其亚区,改进了生态足迹与生物承载力的计算方法;Vuuren等计算与分析了贝宁、不丹、哥斯达黎加和荷兰等国家的生态足迹。在国内,生态足迹的研究尚处于引进和适应阶段。生态足迹的概念于1999年被引入我国,很多学者,如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杨开忠、顾传辉、李利锋、王书华等分别对生态足迹的理论、方法和计算模型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并进行很多的研究,并较多地集中在我国的西部地区、台湾省和地区级尺度的研究,城市研究也停留在生活消费生态足迹的测算,更小尺度的全面研究尚未可见。再者,目前的研究多属于静态分析,少有进行时间维的动态分析。对于以整个省域及其次级地域系统为研究区域并同时进比较分析的研究工作尚鲜见。生态足迹方法,由于在不同的空间尺度和不同的领域进行应用和实践,因此,其理论方法和计算模型在迅速地发展和完善。目前,生态足迹的研究趋势为:考虑大跨度时间序列的动态研究逐步加强;根据不同区域的特征不断修正、完善计算方法;与反映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指标结合,以反映区域可持续发展程度;进行城市和家庭、个人水平的生态足迹分析。经过近十年来的研究,我们发现生态足迹的既有的研究及其成果没有考虑到结构问题,这是突出的缺点。而将生态足迹与地域结构结合起来,并长时段地系统研究“资源环境美丽富饶、社会经济落后”省区(如云南)的研究尚无前人的研究,亟待开拓与系统研究。、本项目的研究特色和创新点()特色本项研究将20世纪90年代末由加拿大经济学家William Rees和Wackernagel提出的生态足迹( ECOLOGICAL FOOTPRINT ,即EF)的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与我们于2004年提出的“将生态足迹与地域结构结合起来的”的思想统一起来,进行关于“生态环境美丽富饶、社会经济贫穷落后”的省区(云南省)的社会发展的大生态安全基础的系统研究。()创新:原始创新性、集成创新性和二次创新性国内外对后发达省区的生态足迹的研究尚不多见研究成果,我们是针对云南省这样的资源环境美丽富饶、社会经济贫穷落后的省区进行长时段的综合研究,在国内外尚为检索到有关文献。我们的这样的研究,在国内外将填补这样的省区的长时段的研究的学术空白,也填补了云南省这方面研究的区域空白。这表明,这项研究具有集成创新性和二次创新性。我们在从事“区域发展的地理基础”、“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共生理论”、“生态脆弱区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中国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及其现代化进程”和“中国云南省典型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等20余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和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等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云南的发展必须考虑生态支持和必须保证大生态安全。我们于2004年提出,大生态安全还必须考虑地域结构的问题大生态安全及其地域结构。经联机检索,国内外尚没有将“生态足迹与地域结构结合起来”的研究成果。我们的这一学术思想得到中国科学院有关院士的高度重视和高度评价,(被)认为是一个非常好的研究趋势和研究方向,并鼓励我们在这一方向上开拓研究。这表明,这项研究具有原始创新性。四、研究内容(一)总体框架和主要内容“云南省社会发展的大生态安全基础的系统研究”这项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关于“云南省的生态足迹及其时间序列”的研究、关于“云南省各地市州的生态足迹及其时间序列”的研究、关于“云南省的生态足迹的地域结构及其时间序列”的研究、关于“云南省及其各地市州的生态足迹的变化的动因机制”的研究和关于“云南省的区域及区域协调发展的策略”的研究。(二)主要专题本项课题拟主要进行以下专题研究:、关于“云南省的生态足迹及其时间序列”的研究本课题拟在获取全球性、全国性和省区性相关统计资料的基础上,再配合各种调查方法以获取相关的系统数据,计算出云南省近20年以来的“每年的生态足迹”、“生态足迹的变化的历史过程”和“生态足迹的变化的未来趋势”,从而动态地揭示出云南省不同时期的区域状况。、关于“云南省各地市州的生态足迹及其时间序列”的研究本课题拟在获取云南省及其各地市州相关统计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其它的调查方法以获取数据,计算出云南省各地市州近20年以来的“每年的生态足迹”、“生态足迹的变化的历史过程”和“生态足迹的变化的未来趋势”,从而动态地揭示出各个地市州不同时期的区域状况。、关于“云南省的生态足迹的地域结构及其时间序列”的研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逐年计算出云南省各地市州的生态足迹的地域差异即地域结构、地域结构的变化的历史过程和未来变化趋势。同时,根据生态足迹进行区域类型的划分,建立云南省的生态足迹的类型系统和地域系统。、关于“云南省及其各地市州的生态足迹的变化的动因机制”的研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云南省及各地市州的生态足迹的变化、生态足迹的地域结构的变化的原因和机制。同时,将云南省历年来的生态足迹(第项研究)与云南省历年来的生态足迹的地域结构(第项研究)进行比较分析,以便探索地域结构与地域功能之间的关系。、关于“云南省的区域及区域协调发展的策略”的研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遵循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提出通过要素协调和区域协调进而实现云南省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协调共生的基本对策。(三)重点解决的问题“美丽富饶的资源环境和贫穷落后的社会经济”的云南省怎样才能确保“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能力”即大生态安全,这是本项研究所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这不仅需要科学研究,而且需要政策研究以及区域实践等方面的综合研究。(四)技术路线本课题的总体框架可以通过技术路线(如下图)反映出来。理论分析确定计算项目查阅统计资料获取计算数据问卷调查与专家咨询云南省及其各地市历年的生态足迹计算区域差异、类型研究及其成因分析地域结构分析结构与功能关系分析决策分析相 关 的 学 术 论 文相关的学术论著和决策支持报告(五)研究方法由于本课题以系统思想为指导思想,以生态足迹模型为分析工具,以地理学为支撑学科并涉及区域经济学、生态经学等学科,因此,研究方法除了传统的地理学、生态足迹本身的计算方法区域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的方法外,应充分结合相关信息学科和横断学科的方法,进行交叉、整合、系统地研究。综合而论,研究的主要方法有:理论与实地考察分析法、统计资料调查法、专咨询法、德尔菲法、问卷调查法、离差法、聚类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M-S”法和GIS技术以及SPSS社会分析方法等。(六)主要问题及其解决办法本课题中,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相关的生态足迹计算数据的获取,生态足迹方法最初是用于国家尺度的研究,需要许多全国性和整体性资料,尤其是进出口的资料。然而,对于地区尺度的研究而言,很难获得与全国性资料相一致的数据,而且,完整而准确的局部进出口贸易和消费数据更难获得。对于这一重点和难点问题,本课题拟将进行发放问卷调查和总结、借鉴其它相关研究成果等方式,再结合可能的统计资料以解决这一问题。另外,在本课题中,各地市之间的地域结构与整个区域系统功能之间的关系分析是研究的另一个重点。本课题拟应用经济学、统计学、灰色系统理论中的诸多方法如:相关分析法、灰色关联度法等,并在相关专家的指导下最终解决好这一问题。(七)研究计划本项目拟在2005-2007年内完成,具体研究安排如下:1、2005.072005.12 理论分析:根据区域人口实际情况,分析并确定计算项目; 根据确定的计算项目分地区、分年限收集计算数据。2、2006.012006.06 计算云南省1983-2003年各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基础数据; 计算云南省各地市1983-2003年各年人均的生态足迹基础数据; 完成相关论文。3、2006.072006.12 在云南省及其各地市1983-2003年各年人均生态足迹基础数据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区域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进行区域类型研究; 完成相关论文。4、2007.012007.06 云南省及其各地市的生态足迹的变化及其原因、机理分析; 分析云南省区域系统的地域结构极其变化; 地域结构与区域系统功能的关系分析; 完成相关论文。5、2007.062007.06 研究与咨询报告:根据云南省及各区域情况进行对策研究; 学术论文与著作:完成相关论著。七、预期目标、成果形式咨询报告:云南省社会发展的大生态安全基础的决策咨询报告学术著作:后发达省区社会发展的大生态安全基础的系统研究学术论文:46篇核心期刊学术论文、科学价值这项原始创新性和集成创新性的研究,将对“生态足迹理论”、“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区域生态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以及“区域学”的创立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遵循新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施行可持续发展和实现现代化,已成为我国及各个地区的重大的发展目标。然而,对于广大西部地区而言,脆弱的生态环境、突出的人地关系矛盾以及一系列的生态破坏及退化问题对全国生态环境产生的严重的跨区域影响,将成为这部分地区乃至全国实现科学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因此,应用一种合理的方法、手段来研究西部地区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人类系统对生态系统的压力和生态可持续性状况,从而为更加科学地决策提供坚实的科学根据,就成为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中亟待解决和系统研究的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即EF)”作为一种生态可持续性的度量工具,可以有效地研究与系统地解决这一问题。它通过用相对应的生产力土地来揭示某一特定区域、特定“人口经济体”对自然资本或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分配情况、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情况、整个区域的生态可持续性状态进行真实地系统表达,从而有利于区域发展策略的引导和优化。以西部省区云南省为研究区域,以区域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生态经济学为支撑学科,以系统思维为指导思想,应用生态足迹模型对云南省及其各地市州19932003年的生态足迹进行相关的比较和计算分析,不仅可以动态地揭示整个云南地域系统中不同区域的生态可持续性状态,了解区域差距和地域结构特征以及发展趋势,缩小区内差距,优化地域结构,从而有利于整个区域系统功能增强、策略的导向与优化,进而为全省乃至全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推进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优化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和动力支持,具有重要的实践创新的实践意义。同时,这种方法可以成功地实现不同等级的区域之间、同等级的不同区域之间的比较分析,从而较好地解决了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中难以实现不同区域之间的横向比较这一难点,对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完善和实践的深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这项研究因可以为云南省和谐社会发展纲要的科学制定与科学实施提供重要的科学决策依据,而具有深远的应用价值包括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云南省和谐社会的建立,必须充分考虑大生态环境的安全问题。大生态环境安全是云南省社会发展的必要的基础,没有大生态安全就没有云南省的社会发展,也就没有和谐社会的构建。这项研究,可以为云南省和省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蓝图的制定提供必要的坚实的科学基础,具有重要意义。()云南省委和省政府必然会制定出更科学、更长远的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发展纲要和发展战略。而和谐社会的发展纲要,必然需要回答大生态安全问题。这项研究,可以为云南省和省政府全面思考与研究大生态安全问题提供必要的坚实的科学基础,具有必要意义。()目前全国各省、直辖市和地区的和谐社会的发展纲要已经普遍考虑了生态安全问题,已有少数省的发展纲要开始考虑了用生态足迹反映生态安全问题,但尚没有从生态足迹及其地域结构考虑的系统成果。云南省的和谐社会的发展纲要,如果从生态足迹及其地域结构来考虑大生态安全问题,这是全国的第一省,这是云南省在全国的率先和垂范。、应用范围我们的省委和省政府为了云南省在世纪中得到更大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系统的、超前的研究,其中的任务之一是,保卫云南的大生态安全和维护云南省社会发展的大生态安全基础。这项研究结果的最主要的、最直接的应用范围是为云南省委和省政府的最高决策者提供可以直接参考的科学依据。六、组织措施、项目单位简况云南师范大学是云南省唯一的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其前身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等组建而成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学校学科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以及教育科学学科齐全,设立有个学院,长期订阅国内外学术期刊余种,科学研究仪器设备万元,主持承担了与此相关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省社会科学课题等余项,为此次申请的课题的完成奠定了重要基础。、主要人员简况()学术顾问本课题获得资助后,拟请云南省省委白恩培书记、中国地理学会名誉理事长吴传钧院士和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陆大道院士等作为本课题的学术顾问。他们是出色地完成这项研究的重要的保证,主要负责本课题的方向确定、方案优化和具体执行的顾问工作。()主持人潘玉君,男,1965年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汉族,民盟盟员,自1986年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遂始终在高等学校从事地理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破格晋升讲师、副教授和教授;曾为齐齐哈尔大学地理学系副主任兼齐齐哈尔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被授予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优秀教师荣誉称号。潘玉君教授于2000年引进到云南省,任教于云南师范大学,现为云南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学博士生指导组成员、云南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云南师范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云南师范大学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后备人才、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潘玉君教授主要从事地理学基础理论和综合地理学的研究以及教学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2项、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项、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项、教育厅重点课题等项;参加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省自然科学基金等10余项。()在科学出版社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出版地理学基础、新人文地理学、地理科学、地理科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区域经济学导论和可持续发展原理等10部学术著作;()在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地理科学、自然辩证法研究、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科学学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和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重要的核心期刊独立或第一作者发表“简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中的补偿问题”、“中国北方古代文明形成的地理基础”、“地理环境整体性理论的初步探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共生理论的初步探讨”、“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补偿问题的初步探讨”、“论地理学的基本价值”和“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理性基础”等学术论文40余篇,在其它学报独立或第二作者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合计100余篇。()他主持或独立完成的科研成果获省政府自然科学二等奖、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省政府社会科学三等奖和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等10余项(均排名第一)。()主持或独立完成的教学研究成果地理学基础获云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云南师范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等项优秀教学成果奖。()参加人武友德,男,1964年生,区域经济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和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等项,著有区域经济学导论等学术著作部,在经济地理和人文地理等发表学术论文篇。主持或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获云南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等多项学术奖励。主要负责区域经济学方面的具体研究工作和这方面的组织工作。陈永森,男,1933年生,教授,云南省地理学会名誉理事长。长期致力于云南自然地理和云南人文地理的系统研究,主持或参加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和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等多项,著有云南地理等数十篇学术论著。主持或参加完成的课题获多项科研奖励。主要负责自然地理方面的具体研究工作和这方面的组织工作。角媛梅,女,1970年生,生态学博士,副教授。近年致力于生态环境建设和云南省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多项,在生态学报和地理科学等独立或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持或独立完成的课题获云南省社会科学成果奖等多项学术奖励。主要负责生态学方面的具体研究工作和这方面的组织工作。华红莲,云南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硕士研究生,今年毕业,将留校任教。其研究方向和毕业论文选题为生态足迹及其在云南省的应用。其导师为潘玉君教授。主持云南省教育厅课题“中国云南省生态足迹的时空结构研究”。在导师指导下,比较系统地掌握了生态足迹的理论和方法以及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曾参加云南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和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以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等的工作。在云南地理环境研究和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等已经和将要发表学术论文篇。参加撰著可持续发展原理。主要协助课题主持人的全面工作。另外,课题主持人潘玉君教授和主要参加人武友德教授的十余位自然地理学区域开发与管理方向、人文地理学区域经济开发与管理方向、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方向和哲学中国环境哲学方向等专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参加这项课题的研究。这些研究将与他们的硕士学位论文紧密结合。七、基础与条件近年来,我们致力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生态安全(生态足迹)和地区现代化等方面的研究。、相关课题与本次申请的课题相关的纵向课题主要有:()主持承担国家社会基金课题“中国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现代化进程研究”和“区域差异与农民增收对策研究以中国云南省为例”项,()主持承担国家教育科学课题“中国云南省生态伦理教育实证研究”项,()主持承担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省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匹配课题)“中国云南省典型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及其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和“中国世纪地理学基础研究”等项,()主持承担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中国云南省社会发展差距及其现代化进程研究”和“云南省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建立与测评研究”等项,()主持承担省教育厅重点课题和一般课题“中国云南省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与现代化进程研究”和“可持续发展的规范研究”等项。、相关论著与本次申请的课题相关的学术论著主要有:()地理学基础(潘玉君,科学出版社)、可持续发展原理(潘玉君、武友德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区域经济学导论(武友德、潘玉君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新人文地理学(赫维人、潘玉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部学术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光明日报(理论周刊)、地理科学、人文地理、经济地理、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科学学研究、自然辨证法研究和生态学报等重要的核心期刊上发表“地理环境整体性理论的初步探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的初步研究”、“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中的补偿问题”、“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理性基础”和“走进人类中心主义”等余篇。、学术奖励与本次申请的课题相关的学术奖励主要有:()省自然科学二等奖(潘玉君独立)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潘玉君排名第一)项、省社会科学一等奖(武友德独立)项、省优秀社会科学三等奖(潘玉君、武友德、角媛梅等)项、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潘玉君独立)项等省级学术奖励。()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潘玉君排名第一)项、教育厅科技进步二等奖(潘玉君排名第一)项、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潘玉君排名第一)项等学术奖励。、相关资料经过多年的研究,通过共享,本课题的有关资料,我们已经建立了有关资料的目录库、有关资料的资料库。包括:()云南省自然地理资料库和目录库,()云南省人文地理资料库和目录库,()云南省区域生态资料库和目录库,()有关区域的生态足迹分析的资料库和目录库,()有关生态足迹的理论与方法方面的资料库和目录库。、科研设备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拥有云南省内最为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可以很好地完成有关分得分析和计算工作。、人员学科()在本课题获得资助后,云南省委白恩培书记、中国科学院吴传钧院士和陆大道院士将成为本课题的学术顾问,这是确保出色完成研究课题的重要保证。()课题组的主要学科包括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综合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和区域生态学等完全可以完成这项研究的学科组成。()课题组的主要成员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有区域经济学博士和生态学博士人、地理学教授人、自然地理学教授人、区域经济学教授人等。八、经费预算及筹措方案、项目经费来源预算()申请经费:申请软科学研究经费9.50万元()共享经费:共享相关的科研经费5.50万元、项目经费支出预算()文献资料费:有关的文献资料经费1.50万元()图件资料费:有关的图件资料经费2.00万元()数据资料费:有关的数据资料经费2.50万元()野外考察费:有关的野外考察经费2.50万元()学术会议费:有关的学术会议经费2.00万元()资料印刷费:有关的资料印刷经费1.00万元()有关办公经费:有关的办公经费1.00万元()笔记本电脑费: 1.20万元()科研劳务经费: 1.00万元(10)科研管理经费: 0.30万元、分年度用款计划所申请的9.50万元经费,分个年度使用。()2005年:拟用经费 3.50万元()2006年:拟用经费 5.00万元()2007年:拟用经费 1.00万元九、承担单位意见资源环境美丽富饶、社会经济落后贫穷的云南省,在21世纪中必将有较大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大生态安全的维护。潘玉君教授申请的这项课题,就是研究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生态安全基础方面的课题。该课题按照最近提出的生态足迹的理论与方法、地域结构理论与方法对云南省的生态足迹及其时空结构进行大时空尺度的系统研究,课题设计科学合理,方案切实可行,具有原始创新性和集成创新性。潘玉君教授于2000年引进到我省,是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有宽广的学术视野和求实创新的探索精神,他在这方面已取得了很多的学术成就。课题组结构合理,有坚实的学术积累。可以确信,课题组可以出色地完成研究任务。云南师范大学十、主管部门审核推荐意见申报材料属实,同意申报。云南师范大学科研处十一、专家评审组意见十二、科技厅审批意见

    注意事项

    本文([理学]昆明市软科学课题“云南省社会发展的大生态安全基础的系统研究”.doc)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