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临汾市河川流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doc
-
资源ID:3266287
资源大小:1.82MB
全文页数:6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山西省临汾市河川流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doc
目录第一章项目概论1.1项目概述1.2项目建设内容1.3项目投资和资金筹措第二章项目背景、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2.1项目背景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第三章项目区概况第四章 建设方案4.1总体建设方案4.2临汾市项目办建设4.3隰县4.4永和县4.5大宁县4.6洪洞县4.7侯马4.8汾西县4.9襄汾县4.10临汾市开发区4.11项目建设方案汇总表第五章 总投资与资金筹措5.1投资5.2资金筹措第六章 项目贷款偿还计划及运行模式6.1项目贷款偿还计划6.2项目运行模式第七章 项目组织管理第八章 项目效益分析8.1经济效益8.2社会效益8.3生态效益第一章项目概论1.1项目概述山西省临汾市河川流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山西省临汾市实施,共涉及永和、隰县、洪洞、大宁、汾西、候马、襄汾和临汾市开发区8个县(市)区,项目建设围绕两个链条进行,一是生态链,即通过滩涂开发、中低田改造来改善项目区的土地生产能力低的状况,在开发和改良的土地上发展优质粮、畜、果、菜,将种养结合,在适合发展畜牧业区域,利用玉米秸秆、玉米等资源发展优质肉牛、优质肉鸡、良种猪等无公害养殖业,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状况,提高收益,通过植物秸秆直接还田和养殖业的过腹还田,进一步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土地生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形成农业生态链,实现项目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是产业链,项目围绕项目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政府引导,龙头企业带动,依托农业中介组织和基地(示范基地和示范户),大量分散农户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使项目区形成“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促进项目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项目建设围绕上述两个链条,依托项目区河川流域资源优势和区域优势产业,发挥基地型龙头企业和专业市场的带动作用,实施建设集中连片、规模化生产的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使特色基地在为区域内龙头企业提供原料来源的同时,为项目区农户增收开创新途径,促进项目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强项目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1.2项目建设内容1、滩涂开发本项目拟实施土地改良治理总面积1450公顷,其中:滩涂改造1030公顷,中低田改造420公顷,主要涉及县包括永和县、隰县、洪洞县、大宁县。2、特色优势农业基地建设本项目的基地建设是在滩涂开发治理基础上,辐射周围部分面积,进一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基地,主要包括种植、养殖基地两部分内容,主要涉及市县包括隰县、永和县、大宁县、洪洞县、候马市、汾西县、襄汾县、临汾市开发区。项目拟建设特色优势农业种植基地1294公顷,养殖基地年出栏猪、牛、鸡、羊、兔29.3万只(头)。3、特色经济林项目建设特色经济林基地6950公顷,主要涉及市县包括候马市、永和县、隰县、洪洞县、大宁县、襄汾县。4、农产品加工项目建设各种农产品加工能力13000吨/年。5、建设贮藏库项目在隰县建设贮藏能力为2000吨的保鲜库1个、800吨保鲜库2个,在襄汾建设贮藏能力为1000吨的保鲜库1个。6、项目支持服务体系建设为使项目顺利实施,在项目区现有的农业服务体系的基础上,根据项目建设内容,支持相应的项目服务体系。设立市项目办1个,县区项目办9个,建立和完善当地畜禽防疫防治站,种苗站和农业技术推广站。1.3项目投资和资金筹措1、项目投资本项目总投资36253.7万元人民币,其中各市(县)所需投资额见下表:各市(县)投资汇总表 单位:万元序号县区名称合计1市项目办400.02大宁6715.93汾西1753.24侯马4264.15永和3383.66洪洞6741.07隰县5905.68襄汾3615.69开发区3474.7合计36253.72、资金筹措资金来源为拟利用亚行贷款2589.55万美元,按照1美元兑换8元计算,折合人民币20716.4万元,占总投资的57.14,国内配套资金15537.3万元,占总投资的42.86。国内配套资金中,拟申请山西省配套1639.9万元,临汾市配套2039.9万元,各市(县、开发区)配套7288.4万元,相关企业投入资金1503.4万元,农民投工投劳或投入资金3065.7万元。第二章项目背景、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2.1项目背景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历来是中国政府极为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三农”问题的解决力度,中发(2005)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把解决“三农”问题,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作为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中国政府关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主张和举措,为山西省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创造了的政策环境。同时,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指导下,中国政府适时推进中部崛起战略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为中部地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山西省作为中部省区,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稳定建立,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滞后的局面没有得到明显的改观。如何建立起支持农业发展的投入机制,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是关系到山西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最终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在这样的背景下,山西省委、省政府紧紧抓住中部崛起的机遇,制定了山西省“十一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草案),规划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推进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开发,统筹城乡发展,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节本降耗,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总体思路,实施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工程,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农畜产品加工“百龙工程”、农业支持服务体系等重点工程;切实增加农业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增加农业中长期贷款投放,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经营理念、大力发展农业四大特色产业,提升山西省农产品规模和档次等政策措施。依据山西省“十一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草案),结合山西省河川流域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低的实际,提出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实施河川流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拟参照多年来开发治理积累的经验,利用黄河、海河两大流域丰富的资源,以生态链和产业链的为主线,实施流域综合治理。通过滩涂开发、中低产田改造、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等工程,以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形成优势农产品种植、养殖基地,形成相对完善的生太链;依托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发挥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的带动作用,提高农产品的加工度和转化增值率,加快项目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延伸农业产业链,从而促进农业综合生产力提高,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3.1本项目的建设,将改善临汾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壮大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增加农民收入本项目的建设,立足于临汾当地河川流域的农业资源优势,通过整合农业资源,建设规模化、集约化优势农产品基地,重点发展当基础较好的红枣、核桃、苹果、玉米等特色产品,进一步扩大规模、产值,提高地区特色产品知名度,建设特色经济林基地;选择有养殖条件的区域,发展优质肉牛、肉羊、肉鸡及肉猪等养殖业,通过引进、推广先进技术,发展科技示范户,建设规模化的种养结合的特色基地;依托区域优势农畜产品加工和流通带动,进行农产品深加工,解决初级农产品附加值低、销售困难的问题。项目实施后,在增加优质农产品供给的同时,将在引导农民学习科学技术、改变传统的种植、养殖方式,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3.2本项目的建设将为缓解土地资源对农业的制约提供新思路耕地是农业的基本依托,在目前的生产力水平下,农业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对土地资源的依赖。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工业建设对土地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山西省的耕地数量逐年锐减,如何保护耕地数量与提高耕地质量,合理利用荒滩荒坡,缓解耕地减少对农业带来的负面影响,成为各级政府在推动农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课题。作为地处我国内陆中部黄土高原的山西省,年产粮食仅90100亿公斤,属于缺粮省份,年粮食需求量为105110亿公斤,缺口达1520亿公斤。城镇化的发展和各类矿产的开发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近年来土地现状调查显示,2000年到2004年全省共减少耕地55.50万公顷,年均减少13.87万公顷;另一方面,耕地质量在不断退化。坡耕地多,土层浅薄,肥力不足,产量低而不稳,是山西省的又一基本省情。据有关权威机构资料显示,全省每年随雨水流入黄河、海河的泥沙量达到4.56亿吨,其中带走有机质508万吨,氮、磷肥料30万吨,相当于1年化肥施用量的25%,耕地质量在人为和自然双重因素的作用下不断退化。通过项目的实施,可以完成滩涂开发1932公顷,有效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项目完成后,可以实现项目区自然生态良性循环,改善当地环境质量,缓解土地对农业生产的制约,并为推动山西优势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新的思路。3.3项目的建设是加快山西省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的需要随着临汾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其上游基地建设滞后的矛盾凸现,主要问题是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规模小,多数是农户分散经营、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以及龙头加工企业原料基地建设不足,这已成为临汾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的制约因素。基地作为农业产业化体系“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基地+农户”模式中的中间环节,在产业化发展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不仅能够保障龙头加工企业的原料供应,而且将辐射和带动周围农户,形成互动,是有效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本项目实施,在滩涂治理的基础上,依靠龙头企业的带动,大力发展规模化种植和养殖业,并进行农产品的初加工,解决了农民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通过龙头企业的中间作用,更好的形成从农民到市场的联结,形成良性促进、互为发展,既可以建成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又可以为加工及流通企业提供稳定可靠的原料和产品,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3.4本项目的建设,可为改善山西农业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奠定坚实的基础山西省境内滩涂资源丰富,全省河川流域面积约10.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8.9%。其中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40多条,流域面积在4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8条。全省共有滩涂面积18万公顷, 尚未开发利用的滩涂面积近10万公顷,其中宜农荒滩5.8万公顷。河川流域既是山西农业生产后备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也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长期以来,由于山西自然条件恶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丰富的河川流域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相反由于洪涝灾害和下湿盐碱等因素,给当地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带来程度不同的危害,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通过项目的实施,将显著改善山西省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基础设施,减少和控制水土流失,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水资源,增加基本农田的面积,提高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建设种养结合的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植物秸秆直接还田和养殖草食畜过腹还田措施,进一步增加土壤肥力,促进土地生产能力的增长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循环系统,这将为改善山西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全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综上所述,项目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第三章项目区概况1、项目区基本情况简介 临汾市现辖1区2市14县,159个乡镇,15个街道办事处,3275个行政村。总人口411.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2.91万人。临汾市所辖10个贫困县有5个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有5个是非重点贫困县。其中,西部7县位于吕梁山南部,永和、大宁、乡宁、吉县在黄河东岸,东部3县位于太行山支脉太岳山南部。各贫困县都地处黄土丘陵区,沟壑纵横,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多数地区矿产资源缺乏,工业基础薄弱,以传统农业为主,经济发展滞后。有40.3万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000元以下,占当地人口的44。2、地理位置临汾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黄河中游,汾水之滨,东倚太岳,西靠吕梁,中部是辽阔富饶的盆地。北起韩信岭与晋中、吕梁地区毗邻,东与长治、晋城市相连,南与运城地区相邻,西以黄河为界同陕西省相望。地理坐标为北纬 35°23'-36°57',东经110°22'-112°34'之间,南北最大纵距170多公里,东西最大横距约200公里,全市国土总面积20510平方公里,其中:平川面积占19.4%,丘陵51.4%,山地29.2%。3、区域资源条件临汾市地处半干旱、半湿润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 8.9-12.1,降水量453.9 688.4毫米,无霜期125 191天。农业以粮棉和多种经济作物为主,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特别是中部临汾盆地,土质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素称“膏腴之地”和“棉麦之乡”,小麦产量占全省27.4%,是山西省棉麦生产基地之一,主产小麦、棉花、玉米、豆子、谷子、蓖麻、红薯、土豆、烟叶、西瓜以及红枣、核桃、苹果、红果、柿子、花椒、杏、梨等干鲜果。全市野生资源也极为丰富,不仅有珍贵的药材,还有山桃、山杏、沙棘、酸枣等种类繁多的野生植物资源,是发展林牧业和天然饮品的宝地。临汾市矿藏丰富,能源工业发展潜力巨大。目前已探明的矿种有 38种之多,其中燃料矿产2种、金属矿产12种、非金属矿产24种,煤、铁、石膏、石灰岩、白云岩、膨润土、花岗石、大理石、油页岩、耐火粘土等在省内及全国均占重要地位。首屈一指的煤炭资源,储藏面积1.54万平方公里。铁矿是临汾市第二大矿产资源,总储量4.2亿吨,其中磁铁矿储量为1.8亿吨,且富矿比例高,占全省富矿的70%以上。大理石储量1.5亿立方米,石英石储量2000万吨,石膏的远景储量为234亿吨,被誉为“有千种用途粘土”的膨润土分布在本市永和、大宁、吉县。临汾市能源充裕,水源充足。全市有两座中型火力发电厂和 10座小型电厂,并与华北电网联网。黄河、汾河、昕水河、沁河、浍河、鄂河、清水河等7条河流流经本市,霍州市城西南的郭庄泉,临汾市西山脚下的龙祠泉和洪洞广胜寺的霍泉三大泉闻名全省,全市水资源总量18.9亿立方米,占全省的13.9%,人均资源总量492立方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临汾市交通便利,通讯快捷。南同蒲铁路贯穿南北,侯西线、侯月线横穿东西,成为我国东西方向的第二条大动脉及欧亚大陆桥的重要区间;大同至运城高速公路、国道 209线、309线以及晋(城)韩(城)公路、霍(州)侯(马)一级公路纵横全市。17个县(市区)全部完成了本地电话网、分组交换网、数字数据网、数字移动通讯网、报刊发行微机网五项建设,全市有线、无线交叉,多功能、多手段的现代先进通讯网络已形成。 4、经济发展经济实力显著提升。与“九五”末相比,“十五”期未,全市生产总值达到523.18亿元,增长1.02倍,人均达到1573美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43.53亿元,增长2.1倍;财政总收入达到83.05亿元,增长4.56倍;海关进出口总额达到2.65亿美元,增长4.58倍。按照该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步走”发展目标,经济总量提前一年实现第一个翻番目标。全市有13个县市区财政总收入突破亿元,尧都、洪洞达10亿元以上。结构调整大见成效。农业“四大”调产工程扎实推进,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不断扩大,红枣工程面积达到240万亩,销售收入超千万元的龙头企业达到31户,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20%以上。工业调产坚持发挥资源优势,延伸产业链条,煤焦、冶金、化工、机械制造四大主导产业素质全面提升,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26.1%,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85%,10大工业园区初具规模,税收超5000万元的企业发展到20多户。旅游振兴计划的大力实施带动了服务业的全面提速,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9.6%。城乡建设整体推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05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两倍,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82项,城镇化率达到34.7%。市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37.1平方公里,人均公共绿地由不足1平方米提高到5.5平方米。侯马建成了省级生态园林城市,曲沃、乡宁、浮山、古县、霍州、翼城、安泽、蒲县等县市城镇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建成引沁入汾一期等骨干水利工程12处,饮水解困工程1726处,农村沼气池5.3万多个,隰县、汾西、吉县、大宁、永和水保治理成效明显。完成了200多个行政村电网改造。建成3条旅游公路,新建和改造10余条国、省道主干线,完成村村通水泥(油)路近6000公里,85%的行政村通客车,98%的行政村通广播电视和电话。长期困扰农民群众的吃水难、出行难、通讯难问题基本解决。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十五”期未,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27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26元,分别比“九五”末增长1.23倍和51.5%。城镇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面不断扩大,城市低保对象实现了应保尽保。全面落实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救助、“五保户”供养等社会救助政策,兑现了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5、农业发展规划根据加入WTO的新形势,以及我国农业已进入新阶段,为了确保临汾市农民收入持续增长,近年来,该市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在这方面,着力引导农民突出实施“一稳四发展”调产战略,即要在提高单产、稳定粮食总产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国际国内大市场需求量较大的、符合该市实际的干鲜果品、优质蔬菜、小杂粮和畜产品。并且根据地域特点,该市坚持围绕“山区抓特色,平川抓精品”这一总体构想,提出东西两山重点发展“331”工程,即到2007年底山区10县建成拥有300万亩干鲜果经济林基地,300万头(只)牛羊的草食畜基地,100万亩以小杂粮为主的特色高效农作物生产基地;平川一带要重点实施“121”调产工程,即集中发展10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200万亩枣粮间作、100万亩高效小水果蔬菜;全市畜牧业重点实施“356”工程。目前,不论是山区,还是平川各县(市区)农业调产势头强劲,预计经过三、五年的大力度调整,全市农业面貌将会有一个大的改观。第四章 建设方案4.1总体建设方案1、滩涂开发本项目拟实施土地改良治理总面积1450公顷,其中:滩涂改造1030公顷,中低田改造4206公顷,主要涉及县包括永和县、隰县、洪洞县、大宁县。2、特色优势农业基地建设本项目的基地建设是在滩涂开发治理基础上,辐射周围部分面积,进一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基地,主要包括种植、养殖基地两部分内容,主要涉及市县包括隰县、永和县、大宁县、洪洞县、候马市、汾西县、襄汾县、临汾市开发区。项目拟建设特色优势农业种植基地1294公顷,养殖基地年出栏猪、牛、鸡、羊、兔约29.3万只(头)。3、特色经济林项目建设特色经济林基地6930公顷,主要涉及市县包括候马市、永和县、隰县、洪洞县、大宁县、襄汾县。4、农产品加工项目建设各种农产品加工能力13000吨/年。5、建设贮藏库项目在隰县建设贮藏能力为2000吨的保鲜库1个、800吨保鲜库2个,在襄汾建设贮藏能力为1000吨的保鲜库1个。6、项目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在项目区现有的农业服务体系的基础上,根据项目建设内容,支持相应的项目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当地畜禽防疫防治站、种苗站和农业技术推广站、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培训、帮助成立农业中介组织和农机服务体系。7、项目办建设为了使项目能够顺利实施,拟设立“临汾市利用亚行贷款河川流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办公室”,组织、指导、管理、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并对项目实施全过程负责。在市项目办的指导下,各县市相应设立本县市的项目办公室。综上,临汾市利用亚行贷款河川流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主要建设内容汇总见下表:主要建设内容汇总表序号县(市)名 称项目办建设(个)支持服务体系土地改良治理(公顷)特色种植基地(公顷)特色养殖基地(头、只)经济林(公顷)农产品加工(吨)1市项目办12隰县1114025252200125080003永和县1155042009004大宁县1136036475006005洪洞县1140045240004506侯马市1183012050007汾西县1114108襄汾1122009临汾市开发区11305000合计98145012942929006930130004.2临汾市项目办建设主要负责全市项目的组织、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市项目办总投资400万元,用于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组织、考察、培训等,详见下表临汾市项目办投资表4.3隰县4.3.1隰县基本情况隰县属国家级贫困县,是临汾市典型的山区纯农业县,是晋西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县,同时又是小流域综合治理先进县,目前迫切需要扩大投资,扩大土地治理成果。由于该县具有独特的自然条件,养殖、加工、果品生产有一定的基础,但受资金和技术各方面条件因素的限制,规模较小,效益不佳。全县共有8个乡镇、97个村委、384个自然村,总户数22697户,总人口97215人,其中农户17694户,农业人口78542人,总劳动力28600个,其中男劳动力16967个,女劳动力11633个,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9人,土地总面积212万亩,其中耕地42.7万亩,林地51万亩,天然草地50.7万亩。在耕地中,旱垣平地10.5万亩,滩地0.4万亩,坝地5.4万亩,梯田3.1万亩,坡地24.3万亩。在坡地中,15度以下的(含塬地)15万亩,1525度的7.7万亩,25度以上的1.5万亩。2004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30.09万亩,粮食总产达到58878吨,其中玉米13.2万亩,总产38.68吨。全县干鲜果树面积达到25万亩,其中以红富士、红星等品种为主的苹果10万亩;以酥梨、晋蜜梨、玉露香、黄金梨为主的梨7万亩;以梨枣、仁用杏、核桃、美国扁桃等为主的优质干果8万亩。2004年,全县果品总产量达到1.5亿斤,农民人均果品收入达到500多元,优质果率达到60%以上,去年首次向欧洲、日本和东南亚出口。红小豆、南瓜嫁接西瓜、大棚蔬菜、种桑养蚕等产业都形成一定规模,获得较好效益。2004年,全县肉类总产量4417吨,其中猪牛羊肉产量4251吨,牛奶产量164吨,禽蛋产量1445吨。年末大牲畜存栏17494头,猪存栏31862头,羊存栏124261只,家禽年末22.4万只。同时隰县被确定为全省绒山羊产业化示范县、家庭牧场示范县,该县围绕退耕还林区实施封育保护、舍饲圈养的要求,在全县大力发展以绒肉羊为主的种草圈养业,形成了“山上建园种草、山下建圈养畜,畜粪肥园、生态循环”的模式。目前,全县种草面积累计达到7万多亩,圈养户达到近2000户,绒肉羊存栏达到8万只。2004年,全县生产总值37493万元,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6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882元。4.3.2农业重点产品隰县是山西省的传统养殖大县,又是养殖基地县,养殖业十多年来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由于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和退耕还林项目的实施,再加上技术和资金投入不足,致使养殖业发展一度受阻。隰县是国家农业部命名的“中国金梨之乡”,是山西省中南部无公害果蔬高效园区内的重点发展地区,同时又是临汾市西山百万亩水果基地县之一,此外隰县的干果业(优质核桃、枣)也初具规模。通过这次项目的实施,既可以进一步提高隰县水果、干果业的技术含量,提高果品质量,扩大现有规模,以示范带动周边县的果业发展。又可缓解农民发展养殖业的资金压力,发挥当地土地资源优势,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兼顾生态效益,增加贫困户收入。通过酿酒、果汁饮料企业的发展,可解决了当地农产品出路问题,缓解当地劳动力就业压力,帮助隰县农民早日脱贫致富。4.3.3建设内容本子项目进行土地改良治理140公顷;新建高效日光大棚25公顷;养殖獭兔180000只、猪5700只,鸡6万只、羊6000只,牛500头,示范养殖农户820户;建设经济林1250公顷,农产品加工8000吨,建设容量3600吨恒温库,建设相应的支持服务体系。1、滩涂治理和治沟打坝项目总投资403.2万元,滩涂治理面积80公顷。分布在寨子乡的中桑峨村18公顷,下桑峨村30公顷,午城镇的寺坡村12公顷,龙泉镇的城关村20公顷。2、水地改造项目总投资124.26万元,水地改造60公顷,分布在隰县8个乡镇的18个行政村。通过水利设施配套和护田坝建设等措施,解决耕地的灌溉和水毁问题。大力发展无公害瓜果、蔬菜生产,建成高效农业带。2、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1)兔业养殖基地:项目总投资582万元,购优质獭兔180000只,购买配套相关设备等。养殖基地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运行,公司建设基地,基地提供给农户幼兔,公司以保护价回收成品兔;建设獭兔养殖基地5个,每个基地养殖种兔10000只;发展养殖示范户260个,每户养殖獭兔500只。(2)肉猪养殖基地:项目总投资582.3万元,总养殖规模5700只。养殖基地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运行,公司建设基地,基地提供给农户仔猪,公司再以保护价回收成品猪。项目发展190个肉猪养殖示范户,每户养殖规模为30只。(3)优质肉(蛋)鸡生态养殖基地:项目总投资136.56万元,养殖基地规模为60000只,养殖基地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运行,基地提供给农户小鸡,再以保护价回收成年鸡和鸡蛋;发展养鸡示范户120个,每户养殖规模为500只。(4)肉羊养殖基地:项目总投资922万元,养殖规模6000只;发展养羊示范户200个,每户养殖规模30只。(5)肉牛养殖示范户:项目总投资264.5万元,建设肉牛养殖示范户50个,户均养殖肉牛10头,总养殖规模500头。(6)高效日光大棚蔬菜基地项目总投资1072.8万元,全县新建高效日光大棚25公顷,共350座,分布在午城镇的桑梓村60座,卫家峪村60座,寨子乡坪城村60座,城南乡留城村60座,龙泉镇城关村20座,阳头升竹干村30座,午城村60座。单座高效日光大棚蔬菜基地模式表3、特色经济林(1)优质特色核桃经济林项目总投资288万元,建成优质核桃经济林250公顷,分布在城南乡和宿村,龙泉镇窑上村,城南乡千家庄村,阳头升乡罗正堡村。(2)绿色苹果科技示范经济林建设总投资450万元。项目拟对375公顷果树进行高接换优、大改形及滴灌改优,使当地成为绿色、优质、高产苹果基地。4、农产品加工项目欣馨饮料有限公司扩建8000吨饮料生产线项目,总投资460万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新建600无菌生产车间、购置双级3吨/小时反渗透主机两套,生产能力5000瓶/小时的无菌冷灌装机两套。5、恒温库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480万元,扩建2000吨恒温库1个,800吨恒温库2个,总储量3600吨,分布在龙泉镇的下王家庄村,午城镇的水堤村,阳头升乡的居子村。三个恒温库建筑总面积3000,需购置精品制冷系统36套,自动监测与控制系统20台(套),库体保温9套(个)。投资模式表(3600吨)项目单位数量单价(万元)金额(万元)土建工程平方米30000.13390制冷系统套31236自动监测与控制系统台(套)61.59库体保温套9545合计4806、项目支持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支持服务体系主要承担和组织建设畜禽防疫站、种苗站、农业中介服务、农机服务、技术推广培训。项目支持服务体系投资表7、项目办建设项目办主要进行项目计划管理、财务管理、物资采购管理、工程实施管理、项目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项目管理工作。项目办投资表4.3.4投资估算本项目投资5905.6万元,其中土地改良治理527.5万元,特色基地建设3560.2万元,特色经济林建设738万元,农产品加工项目投资460万元,恒温库建设项目投资480万元,项目支持服务体系建设投资140万元。4.3.5资金筹措本项目投资5905.6万元,其中:亚行贷款3891.2万元,省配套241.3万元,市配套241.33万元,县配套574.7万元,企业自筹376万元,农民投工投劳581.2万元。4.4永和县4.4.1永和县基本情况永和县位处山西省西部,临汾市西北隅,吕梁山脉南端,晋陕大峡谷黄河中游东岸。全县辖5乡2镇,79个行政村,总人口6.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5万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区。200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260元,财政总收入916万元。全境东西宽41公里,南北长46公里,国土面积1212平方公里,现有耕地35万亩,宜林地60万亩,主要特色产品有红枣、绒山羊、羊绒、蓖麻、黄豆、酸枣、小杂粮、野生中药材。4.4.2农业重点产业1、红枣:是该县的优势产业和地方名优特产品。永和红枣个头大、糖分高、无污染,被誉为“无虫害红枣第一县”,唐代曾作为贡品运往西京进贡皇室,曾被评为全省十大名枣,获得绿色食品证书、全国名优产品博览会金奖,注册“寿昌”牌木枣、“永和”大红枣。全县现有枣树24万亩860万株,年产鲜枣3000万公斤。2、种草养羊:是该县的传统产业,同时也是农民近期增收的骨干产业。经过二十多年的改良发展,形成全县种草养畜的主导品种,目前全县饲草种植面积19.2万亩,圈养羊存栏达到9万只,年收入900万元。3、小杂粮:是该县纯天然无污染高营养食品、有机产品,绿豆注册“益康”牌商标,种植面积4万亩,年产400万公斤。4、蓖麻:全县种植蓖麻3.5万亩,年产300万公斤。永和县境内沟壑纵横,土地贫瘠,缺工少副,资源匮乏,生产条件差,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农业基础薄弱,已有土地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滩涂治理、水浇地灌溉设施配套工程的实施,既能提高地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又能有效保持水土,控制流失,保护环境。建设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发展农业产业化可为项目区农民创建稳定的收入来源。通过特色经济林、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发展,解决了当地农产品出路,缓解当地剩余劳动力,帮助永和县农民早日脱贫致富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4.4.3建设内容1、滩涂治理项目总投资1436.2万元,其中新垫滩涂100公顷,投资504万元;复垫滩涂250公顷,投资485万元;旱地改水地200公顷,投资447.2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沿黄河7大弯道12个滩涂开发350公顷,其中新垫滩涂100公顷,复垫黄河滩涂250公顷;注入黃河支流芝河两岸旱地改水地200公顷。2、建设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645.4万元,在芝河镇、桑壁镇、坡头乡三乡35村集中扶持140户,每户养殖30只,总养殖规模羊4200只,建设圈舍、青贮池,配套圈养设施,配购饲草加工机械。3、建设特色经济林基地永和县地域广阔,城东城西气候差异较大,近年林果产业快速发展,现已形成“东部核桃西部枣”,以红枣为主的优势产业初具规模,效益初步显现。本次项目建设内容:建设红枣经济林520公顷,核桃经济林380公顷。(1)红枣经济林项目总投资723.8万元,新发展枣树520公顷,30万株。项目区以城西南庄乡、打石腰乡、阁底乡、交口乡为主,扶持种植业示范户120户。 (2)核桃经济林项目总投资438.2万元,新发展核桃经济林380公顷,项目区以芝河镇、桑壁镇、署益乡三乡镇为主,扶持种植示范户60户。4、项目支持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支持服务体系主要承担和组织建设畜禽防疫站、种苗站、农业中介服务、农机服务、技术推广培训。项目支持服务体系投资表5、项目办建设项目办主要进行项目计划管理、财务管理、物资采购管理、工程实施管理、项目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项目管理工作。项目办投资表4.4.4投资估算该项目工程投资3383.6万元人民币。其中,土地改良治理1436.2万元,特色农业基地645.4万元,发展经济林1162万元,项目支持服务体系建设140万元。4.4.5资金筹措本项目投资3384万元,其中:亚行贷款2105.9万元,省配套162.2万元,市配套162.2万元,县配套558.3万元,农民投工投劳395.0万元。4.5大宁县4.5.1大宁县基本情况大宁县是山区农业县,近年来在国家扶持政策的倾斜和支持下,县域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受自然、地理条件和建设资金不足等因素制约,至今农业生产条件还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农业生产方式还较落后。大宁县位于晋西吕梁山南端,黄河东岸,临汾市西部,总面积967平方分里,总人口6.4万人,现辖2镇4乡,309个自然村,其中农业人口4.9万人,2005年底剩余未解决温饱人口1.37万人,剩余低收入人口2.21万人。4.5.2农业重点产业由于大宁境内沟壑纵横,形成了山多、坡多、川多、滩多平原少,十年九旱,水土流失严重,高产稳产农田不足的农业生产现状。境内共有未开发的滩涂5000余亩、中低产田13万亩,未开发利用土地14万亩,现有土地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现有15.6万亩耕地中,中低产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85%以上,由于土地贫瘠,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造成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水平低下,截止目前,全县在垣、坡、川、滩发展枣园3.5万亩、400万株,种草4.5万亩,发展圈养小尾寒羊4万多只。4.5.3建设内容1、滩涂开发项目总投资1005.9万元,开发黄河滩涂两处,其中:投资648万元,开发改造黄河滩涂334公顷,拟在徐家垛乡境内的黄河滩涂选择易于开发和成片的滩涂进行开发,改造以水土保持和基本农田建设为主攻方向。对改造后的坡耕地肥力较好的可用来种植玉米、中药材、谷子等农作物,肥力较差的可以发展优质脱毒无公害薯类基地;投资357.94万元,开发改造古乡村滩涂66.6公顷(1000亩)。项目位于县城西古乡村,拟建堤坝长3300米,平均坝高2米,坝顶宽度0.5米,坝底宽度1.5米。坝内滩涂地最宽处260米,最窄处86米,平均宽度202米,坝内垫土平均高度0.15米,可造耕地66.6公顷(1000亩)。2、水地改造项目总投资357.8万元,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