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学科群建设方案.doc

    • 资源ID:3265772       资源大小:42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学科群建设方案.doc

    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学科群建设方案综合性重点实验室名称: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依托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实验室主任:于振文 通讯地址:山东省泰安市岱宗大街61号 实验室联系人:贺明荣 办公电话:0538-8242309 手 机:13561787283 传 真: E-mail:mrhe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12年11月一、建设概况 本学科群是以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综合性重点实验室为龙头,以10个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为骨干、16个科学观测实验站为延伸的重点实验室体系。建设内容包括基础条件、人才队伍、协同创新机制、创新文化等。通过建设,将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加快学科发展,提升作物生产技术和理论创新能力,为提高我国主要农作物产量,改善品质,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二、建设意义 1优化学科结构,加快学科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学科,目前存在学科体系不健全、上中下游层次不清、学科结构不够合理,创新体系、人才队伍和条件建设配备难以满足国家农业科技发展目标的需求等问题。建设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学科群,有利于推动学科群内的资源整合、结构优化、机制创新,实现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应用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凝聚、吸引国内外杰出人才,进一步优化学科队伍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和知识结构,稳定和提高学科人才队伍的总体水平,促进年轻人才脱颖而出,提升学科的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2提升创新能力,为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生产提供支撑我国作物生产中存在品种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现实作物单产与高产记录差距悬殊且年际间变幅大,生产效率、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偏低,优质农产品供应不足,无公害生产技术体系不完善等突出问题。通过建设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学科群,重点研究解决农作物生产中的可持续高产、产量与品质同步改善、产量与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协同提高、农机农艺有机融合、生产过程和产地环境质量控制的理论与技术难题,创新农作物轻简化生产、节本增效、抗逆稳产、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型耕作制度、栽培技术和科学理论,为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生产提供技术与理论支撑。3实现科技资源优化组合,促进我国作物生产均衡发展我国不同区域的作物生产系统各具特色。其中东北中温带半湿润地区主要种植玉米、水稻、大豆等作物,以雨养型一年一熟为主。西北中温带半干旱地区,干旱与水土流失严重,以小麦、玉米以及其他杂粮为主,多实行一年一熟。黄淮海平原暖温带半湿润地区,盛产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等,以水浇地型一年二熟为主。南方中南亚热带湿润地区,主要种植水稻,以一年二熟、三熟为主。西南北中亚热带湿润多山地区,水田型与雨养型交叉,主要种植水稻、玉米、薯类、油菜等,多为一年两熟制。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学科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提出的“七区二十三带”农业发展战略格局、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我国主要农作物种植区划”、“我国农作制主要类型与分区”以及现有学科水平和工作基础,合理设置专业/区域实验室和科学观测实验站,科学分工,重点突破制约区域作物生产发展的障碍因素,提升区域作物生产能力,利于促进全国作物生产的均衡和可持续发展。三、建设目标(一)总体目标以实现作物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着力在高产高效耕作制度、主要农作物的可持续高产、产量与品质同步优化、养分与水分高效利用、抗逆高产稳产栽培、无公害生产、精确轻简化栽培等方面的技术与原理等方面取得突破,把本学科群建设成为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研究平台、汇集优秀人才的创新团队、高效丰富的资源共享平台、作物生产技术和科学理论的重大源头创新基地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二)“十二五”具体目标1学科方向:巩固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分子生理,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栽培理论与技术,农田生态系统及其对环境适应的机制,作物耕作技术与高效农作理论等4个研究方向,着力运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提升学科研究水平,不断增强学科群理论创新和技术研发的能力。2人才队伍:现共有固定人员875人,其中院士3人,教授/研究员312人,副教授/副研究员302人,讲师/助理研究员261人。“十二五”期间增加到950人,其中教授/研究员达到340人,副教授/副研究员330人,讲师/助理研究员280人。3条件能力:通过对11个重点实验室进行改造和添置一批仪器设备,提升作物分子生理生态、农艺措施环境效应评价、抗逆高产稳产栽培技术和精确轻简化栽培技术等方面的创新能力;进一步对科学观测实验站基地设施建设与改造,添置一批仪器设备,提升科学数据获取、技术集成研究和示范的能力。4科研产出:发表高水平论文900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50篇,申请专利10-15项,标志性或突破性成果3-5项,其中,学科群联合创新的科研产出2-3项。研制先进适用技术5-7项。5成果转化:整个学科群转化成果25-30项,新技术推广面积年均达1.5亿亩以上,新增效益30-40亿元,其中联合创新成果转让5-7项,新增效益12-15亿元。6服务社会:深入生产第一线,积极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和技术咨询。累计培训基层农技人员5-10万人次,培训、指导农民300万人次。 接纳1-2万人次到实验室参观、学习和交流。建立作物生产与技术信息平台,为社会提供成果、技术和产品的信息和服务。四、建设内容(一)任务分工 一)综合性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依托单位:山东农业大学)(1)作物生理生态:以我国重要粮食和经济作物为研究对象,研究光合产物合成、积累、分配的生理生化过程及环境因素和栽培措施的调控机制,探讨提高产量潜力、促进高产优质的理论基础。(2)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理论与技术:系统研究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气候因素、土壤因素、生物因素和农艺措施调控作用,创建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体系。(3)高产高效耕作制度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技术:针对区域特点和作物生产技术需求,围绕构建新型资源节约高效耕作制度、新型耕作技术模式及其配套栽培技术、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和技术体系开展研究。(4)作物生长发育的分子基础:研究作物产量形成的制约因素和调控的分子基础;作物产品器官主要组分合成的关键生理生化过程、环境条件的调控机理及其分子生物学基础;作物养分、水分高效利用的生理与分子机制等。二)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1.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1)作物产量、品质形成的生理生态机制与高产技术创新:一年两熟条件下,黄淮海区域作物周年超高产技术新途径与产量要素形成的高效协调机制,作物高产群体构建及其源库性能高效生理机制,作物高光效与高产挖潜途径,作物品质形成的生理生态机制,作物产量品质协同改善机制与关键技术。(2)作物资源高效利用的生理生态机制与技术创新:一年两熟条件下,黄淮海区域作物周年高产光热资源优化配置与高效机制,土壤培肥与作物肥水高效利用机制与省肥、节水技术,作物高效生产技术简化集成及物化产品研发,农田高效、生态、安全种植模式与保护性耕作技术。(3)农田生态环境健康与生态安全技术创新:一年两熟条件下,黄淮海区域控制污染生态环境等的生理生态机制,农田节能减排、节水省肥、农田保护性耕作集成的高效、清洁安全栽培技术和新型种植模式。(4)作物生长信息获取与精准控制技术创新:作物信息快速获取与监测、诊断技术及其技术产品研发,作物栽培信息与措施精确控制数字化技术,主要作物生产的监测预警预测技术。2.农业部农作制度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中国农业大学)(1)现代农作制:我国主要农区周年高产、超高产新型农作制构建的理论与技术,资源节约高效型种植制度优化配置的原理与技术,保护性耕作制度的农田生产力与环境效应评价,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技术。(2)作物栽培工程:一年两熟条件下,黄淮海区域主要粮食、经济作物节水高产高效栽培原理与技术,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研制与作物化控栽培。(3)作物生态生理:一年两熟条件下,黄淮海区域主要粮食、经济作物产量、品质形成的规律与调控,作物抗逆稳产栽培的生态生理基础,作物激素调控与分子生理。3.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与生产管理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南京农业大学)(1)作物生理生态与生长调控:南方两熟与多熟制条件下,主要农作物产量品质协同提高、高产与资源高效利用和抗逆稳产的生理生态原理与调控。(2)作物生产管理理论与技术:南方两熟与多熟制条件下,主要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栽培关键技术,水肥高效利用及农田生产力持续提高的基本原理与技术,进一步挖掘区域作物生产潜力和实现途径。(3)数字农作理论与技术:构建南方主要农作物生育与产量品质形成模型、作物管理知识模型,提出作物实时无损监测与诊断技术,研制农业生产空间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和实现基于上述关键技术集成的数字农作管理决策系统。4.农业部东北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吉林省农业科学院)(1)作物栽培生物学基础研究:东北春玉米高产、高效和优质的栽培生理基础及肥水耦合高效利用的生物学特征特性,玉米在胁迫栽培条件下的生物学机理。(2)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理论与技术:东北中温带半湿润地区高产农田生物多样性构建技术,高产土壤构建与调控技术,农田生态健康指标构建。(3)土壤耕作制度与现代化农业装备研究:东北中温带半湿润地区保护性耕作培肥保水机理,配套机具研制与开发,技术集成与示范,研发播种、多功能整地、收获机械,精准农业等现代化农机装备,实现农机与农艺结合和全程机械化。5.农业部西北黄土高原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旱地作物抗旱栽培生理:西北中温带半干旱地区主要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与调控,作物源库理论与调控技术,作物抗旱生理及节水栽培。(2)黄土高原区保护性耕作原理与技术体系:少、免耕蓄水保水理论与技术,保护性耕作的土壤环境效应,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的作物生长响应及栽培调控。(3)旱地作物水肥调控机制:西北中温带半干旱地区旱作农田水分平衡与作物需水,集雨抑蒸栽培耕作理论与技术模式,旱作农田降水生产潜力开发,农田土肥作物系统养分转化与平衡,农田土壤培肥机理与技术,农田水肥耦合机制及养分调控。(4)黄土高原农业生态系统调控:区域农业生态系统特征与稳态机制,农业生态结构的系统调控,农田土壤侵蚀防治及保护性种植制度。6.农业部荒漠绿洲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新疆农业科学院)(1)荒漠绿洲作物产量品质形成的生理生态基础及其调控:重点开展小麦、棉花、玉米等作物在不同农田生态条件下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生态环境条件对作物产量和品质形成的生态机制,以及作物器官建成与功能调控、个体与群体发育特点及其调控机制研究。(2)荒漠绿洲作物水肥高效利用的栽培学机理与综合管理技术研究:重点开展小麦、棉花、玉米等作物产量和品质形成与主要营养元素的互作关系研究,从生态学角度研究作物的养分综合管理技术、高效利用水分的机制及节水灌溉制度和技术。(3)荒漠绿洲作物逆境生物学及其抗逆关键技术调控:重点开展小麦、玉米、棉花等作物对高温、冷害、干旱、盐碱等主要胁迫的响应以及对影响作物的内在机制,引进和发掘抗逆种质资源,筛选抗逆性品种,提出各类灾害的防御技术及灾后补救措施,建立作物抗灾减灾技术体系。(4)荒漠绿洲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安全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重点开展影响小麦、棉花、玉米等主要农作物高产、高效和品质形成的关键制约因素及作物温光水肥等资源的优化配置、资源高效利用机理和调控途径,集成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生产技术并推广应用。(5)荒漠绿洲农田生态与可持续耕作制度研究:重点开展作物区域布局与资源优化,农田高效种植模式,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粮棉果间作资源经济高效利用模式研究,建立作物生产和农田生态协调、环境友好型的关键技术、耕作制度和种植模式。7.农业部黄淮海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河南农业大学)(1)作物生理生态:研究黄淮海平原暖温带半湿润地区主要农作物光合代谢与光能高效利用调节机制;植株营养代谢及C/N平衡机制;根系发育、构型、吸收功能与代谢调控机制;植株内源激素调控机制;蛋白质、淀粉合成的酶学机制与关键酶的调控原理;主要逆境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理。(2)作物栽培理论与技术:开展黄淮海平原暖温带半湿润地区作物周年持续高产超高产和优质栽培的理论与技术研究,揭示栽培技术的作用原理,建立高产高效栽培的理论和技术体系。(3)高效农作制理论与技术:研究黄淮海平原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农田生态系统中主要作物对土、肥、水、光、热等资源利用规律与利用效能、农田残留物质循环高效利用,水、热与二氧化碳通量等的传输和耦合过程,研发高产高效、环境友好型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建立新型保护性耕作的技术模式。8.农业部长江中下游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江西省农业科学院)(1)作物生理生态:重点开展双季水稻和油菜等作物个体与群体关系、产量与品质形成机理、营养生理、光合生理、逆境生理、地力培肥和可持续高产等方面的理论研究。(2)作物高产优质栽培理论与技术:揭示双季水稻和油菜等作物高产优质的理论机制,研发群体构建与调控技术、水肥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精准轻简化栽培技术、超高产栽培技术、主要气象灾害防灾减灾技术。(3)农田耕作与高效农作制研究:探明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质量的演变规律和作物产量品质变化规律,研究区域稻田和旱地高效农作制度及配套栽培管理技术。9.农业部西南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四川农业大学)(1)西南主要粮经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分子生理:西南北中亚热带湿润多山地区主要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高产优质潜力发掘,主要作物高产高效的分子生理,主要作物逆境胁迫的生理机制。(2)西南主要粮经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安全栽培理论与技术:西南北中亚热带湿润多山地区土壤生产力持续提升的原理与技术,实现主要农作物超高产高效的栽培理论与技术,多熟种植模式优化,多熟制条件下轻简高效与农机农艺融合的栽培理论与技术,主要农作物优质安全栽培理论与技术。(3)西南农田生态系统及其对环境适应的机制:西南北中亚热带湿润多山地区典型农田生态系统可持续性评价及结构优化,农田生态系统对环境的适应机制,主要农作物对逆境胁迫的适应与防灾减灾技术。(4)西南多熟复合高效农作制理论与技术:西南丘陵山区多熟高效农作制模式构建及配套技术,稻田多熟高效农作制模式构建及配套技术。10.农业部长江中游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华中农业大学)(1)作物生长发育与分子基础:南方中南亚热带湿润地区主要农作物(水稻、油菜、棉花等)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机理及其调控,主要农作物对温度、水分、养分等逆境胁迫的响应机制及其分子基础。(2)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理论与技术:南方中南亚热带湿润地区主要农作物(水稻、油菜、棉花等)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的生物学基础,主要农作物持续高产超高产的原理与栽培技术,作物抗逆稳产栽培理论与技术。(3)作物生态与可持续耕作制度:南方中南亚热带湿润地区生态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与避灾减灾耕作制度创新,作物高产稳产高效种植系统的建立与优化,主要农作物生产过程中面源污染控制等。三)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任务分工 1.农业部东北地区作物栽培科学观测实验站(依托单位:东北农业大学)承接综合性和专业性重点实验室科研任务。开展东北地区北部主要农作物水稻、玉米、大豆等的高产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生长调控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等的研究、集成与示范,以及相关原始资料、基础数据获取。2.农业部东北地区作物栽培科学观测实验站(依托单位:沈阳农业大学)承接综合性和专业性重点实验室科研任务。开展东北地区中南部部主要农作物水稻、玉米、大豆等的高产、优质、高效、安全栽培技术,农田生态系统、作物耕作技术和高效农作制度研究与集成示范,相关原始资料、基础数据获取。3.农业部华北黄土高原地区作物栽培科学观测实验站(依托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承接综合性和专业性重点实验室科研任务。开展内蒙古主要农作物(玉米、大豆、小麦等)生长发育规律,高产、优质、高效、安全栽培技术,作物耕作技术和高效农作制集成与示范等,相关原始资料、基础数据获取。4.农业部西北黄土高原地区作物栽培科学观测实验站(依托单位: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承接综合性和专业性重点实验室科研任务。开展西北黄土高原旱作区有限水资源高效利用、小麦玉米抗旱生理及其调控技术、旱作农田生态系统持续发展等技术集成和示范,相关原始资料、基础数据获取。5.农业部华北黄土高原地区作物栽培与土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依托单位:山西农业大学)承接综合性和专业性重点实验室科研任务。开展华北黄土高原主要作物小麦、玉米等生长发育规律,高产、优质、高效、安全栽培理论与技术,农田生态系统及其对环境的适应,作物耕作技术、高效农作制度、土地保育技术研究、集成与示范等,相关原始资料、基础数据获取。6.农业部华东地区作物栽培科学观测实验站(依托单位:安徽农业大学)承接综合性和专业性重点实验室科研任务。开展华东南部主要作物(小麦、水稻、油菜等)持续高产关键技术,周年持续高产高效耕作制度与技术集成、示范等,相关原始资料、基础数据获取。7.农业部华北地区作物栽培科学观测实验站(依托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承接综合性和专业性重点实验室科研任务。开展本区域主要农作物冬小麦、夏玉米、棉花等的高产稳产、优质高效、节水抗逆、节本增效、环境安全的栽培与耕作技术的研究、集成与示范,获取和积累系统、连续的重要基础科学研究数据。8.农业部华东地区作物栽培科学观测实验站(依托单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承接综合性和专业性重点实验室科研任务。以华东北部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棉花、花生、薯类等)为研究对象,集成一批适合本区域不同生态地区、种植方式和生产目的的生产技术体系,以及相关原始资料、基础数据获取。9.农业部中原地区作物栽培科学观测实验站(依托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承接综合性和专业性重点实验室科研任务。开展黄淮南部重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棉花、花生、薯类等的生长发育规律、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集成和示范推广,相关原始资料和基础数据获取。10.农业部长江中下游地区作物栽培科学观测实验站(依托单位:扬州大学)承接综合性和专业性重点实验室科研任务。水稻、小麦等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产的技术体系,作物优质高产高效的施肥技术体系,作物抗逆栽培技术体系等的研究与集成;气候变化、农田生态环境对主要农作物生产的影响。相关原始资料、基础数据获取。11.农业部华中地区作物栽培科学观测实验站(依托单位: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承接综合性和专业性重点实验室科研任务。开展华中地区重要农作物水稻、油菜等的高产高效、绿色轻简化栽培综合技术集成研究、农业生态环境观测与修复、农业新品种与新技术模式的推广示范,相关原始资料、基础数据获取。12.农业部华中地区作物栽培科学观测实验站(依托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承接综合性和专业性重点实验室科研任务。开展双季稻区水稻、油菜多熟制作物栽培技术与物化产品、精准栽培、耕作制度与作物生态等方面的研究、集成与示范,相关原始资料、基础数据获取。形成相应的平台,包括人才体系、研究体系、实验体系和推广体系。13.农业部华南地区作物栽培科学观测实验站(依托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承接综合性和专业性重点实验室科研任务。围绕制约广西主要农作物(水稻和玉米等)生产的重要生理生态与耕作问题,开展试验研究和技术集成与示范;相关原始资料、基础数据获取。14.农业部华南地区作物栽培科学观测实验站(依托单位:华南农业大学) 承接综合性和专业性重点实验室科研任务。组装集成华南多熟制水稻高产优质安全综合的栽培技术,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建立一个华南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实验观测站网络平台。15.农业部东北地区作物栽培科学观测实验站(依托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承接综合性和专业性重点实验室科研任务。水稻、玉米等作物高产稳产栽培技术研究、集成与示范推广,主要农作物低温冷害综合防御体系的建立及实用抗寒物化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农作物抗寒标准的制定及农作物低温冷害预警系统的建立。16.农业部东北中晚熟大豆产区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依托单位: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承接综合性和专业性重点实验室科研任务。开展东北中晚熟大豆生长发育规律,高产、优质、高效、安全栽培技术,大豆耕作技术和高效农作制集成与示范等,相关原始资料、基础数据获取。(二)项目规划1拟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1)主要农作物资源高效利用的农作制度构建原理;(2)主要农作物高产高效的土壤条件与定向培育途径;(3)主要农作物高产群体构建与功能优化机理;(4)主要农作物品质形成的主控过程与调控途径;(5)主要农作物水肥高效利用的根-土互作机理;(6)主要农作物非生物逆境抗性形成的生理生态机理;(7)不同区域作物周年高产高效潜力与实现途径。2拟解决的产业技术难题(1)主要农作物可持续高产耕作制度与栽培技术创新;(2)主要农作物产量与品质同步优化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创新;(3)主要农作物抗逆减灾稳产耕作制度与栽培技术体系创新;(4)主要农作物高产和资源高效利用相协调的耕作制度与栽培技术体系创新;(5)主要农作物精确轻简化栽培技术创新;(6)主要农作物无公害生产技术体系。3共同申报项目计划拟申报科技部科技支撑项目“作物精准栽培与数字化管理体系”1项,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3项,分别是“主要农作物高产稳产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我国典型种植系统粮食作物周年均衡增产综合技术的研究与示范”、“作物抗逆减灾稳产高效栽培技术与耕作制度研究”。(三)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 贯彻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原则,不断优化科研队伍结构,打造优秀创新团队,使得学科群各组成单位达到以下指标。1综合性重点实验室:固定人员达到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人员23人,高级职称人员33人。农业科研杰出人才1-2名,创新团队1-2个。10-15名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大学或科研单位进行合作研究,7-9名副高级人员晋升正高级职称。年均培养博士研究生15人以上、硕士研究生70人以上。 2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固定人员总数达到44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人员180人,高级职称人员303人。农业科研杰出人才3-5名,创新团队3-5个。20-25名副高级人员晋升正高级职称。年均培养博士研究生100人以上、硕士研究生500人以上。3科学观测实验站:固定人员总数达到468人,其中正高级职称人员137人,高级职称人员334人。 (四)机制建设1学科群内组织管理机制以农业部对“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的具体要求为指导,坚持“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原则,构建学科群内完善、科学、可行、有效的组织管理与运行机制。切实发挥综合性实验室在学科群中的组织、指导与引领作用,设立学术委员会、日常事务管理办公室等机构,实行学术委员会指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学术委员会: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综合性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行使本学科群学术委员会职能,作为学科群的学术指导机构。主要任务与职责是研究确定学科群的发展战略、研究方向、目标和任务;审议年度研究计划;指导重大研究项目的顺利进行以及重要学术活动的开展;评价科研成果及科研人员的工作业绩;协助完成实验室的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 日常事务管理办公室:设置日常事务管理办公室,负责学科群的日常事务管理、与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和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之间的联系协调、学术会议和学科群年会组织、档案管理、网站及资源共享平台维护等具体工作。2协作机制每年定期召开学术委员会会议,研讨并确定学科群的发展战略、研究方向、研究目标、研究任务;利用各重点实验室、科学观测实验站的特点与优势,整合科研资源、设计科研项目、联合申报课题;建立共性技术公共服务平台。3学术交流机制综合性重点实验室、区域性重点实验室、科学观测实验站之间建立有效地交流与联系机制,各单位定期互访;在学科群内不定期、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类培训,解决科研、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组织各种学术交流活动,搭建学术研讨与科研合作平台;建立学科群内研究人员互换交流制度,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利用学科群自身的科研实力和资源优势加强同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的交流与合作;鼓励学科群内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国际和区域性的重大科技合作计划;与部分单位建立互访制度;开拓联合人才项目。设置开放课题,提倡并鼓励学科群内各单位强强联合,实现优势资源整合,共同攻关、寻求突破。4资源共享机制运用现代化信息化技术,对实验数据、科技文献、自然和人力资源进行整合、重组和优化,搭建科学数据、文献等资源的网络共享平台;建立科研成果数据库,实现学科群内共享;学科群内建立大型仪器设备专管公用、开放共享机制,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5知识产权及成果管理机制建立学科群知识产权及成果管理办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设置专人负责成果转化及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建立学科群完成的专著、论文、专利、成果等数据库;规范专利申请、技术成果转让、申报奖励等工作程序;通过讲座、培训等方式提升科研、工作人员产权保护意识。6人才培养机制学科群内通过各单位专题汇报、学术委员综合评定的方式定期对各成员的建设发展情况进行绩效评价考核,提出改进意见,以期达到以评促建、互相学习的目的;关注科研团队建设和中青年科研人员培养,建立学科群内工作交流制度;鼓励优秀青年科研人员出国学习或到本领域优秀科研单位进修;通过组织学科群内培训等活动,提升研究队伍总体科研水平。7创新文化建设建立有利于促进创新、鼓励原创、符合团队建设需要的人才评价体系、营造“勇于实践、敢于争先、善于合作、乐于奉献”的良性文化;利用学科群年会、内部培训等有利时机,通过专家报告等形式进行学术诚信教育,弘扬作风严谨、讲求诚信、勇于创新的科研精神。

    注意事项

    本文(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学科群建设方案.doc)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