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调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行性研究.doc

    • 资源ID:3260928       资源大小:86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调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行性研究.doc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行模式的调查与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赴宁乡暑期社会实践团二一年八月目 录1、新农村建设概念的理解- 2 -1.1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的演进过程- 2 -1.2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的内涵- 3 -1.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4 -2、国内外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借鉴- 5 -2.1国内新农村建设模式- 5 -2.2国外新农村建设模式- 5 -3、新农村建设可行模式评价指标体系- 7 -3.1建立新农村建设可行模式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7 -3.2新农村建设可行模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定- 8 -4、宁乡县老粮仓镇农村建设可行模式的实证分析- 9 -4.1 可行性新农村建设模式评价- 9 -4.2可行性新农村建设模式实证- 10 -5、新农村建设所面临的挑战- 13 -6、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对策- 14 -7、致谢- 1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行模式的调查与研究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和措施,描绘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蓝图。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宏伟决策,对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央提出的是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但对不同地区、处在不同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类型的农村而言,则具有很大差异性。基于资源禀赋、经济基础等方面的差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和道路选择上,将有较大区别。因此,大胆探究和总结可行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并在一定范围内进推广和普及,是具有其重大理论研究意义和生产实际意义的。鉴于我调研团队在调研经费、调研水平等方面的局限,仅以湖南省宁乡县老粮仓镇作为研究样本,开展新农村建设可行模式的调查与研究。调研组期望通过本项研究,不仅能为与样本地有相类似条件的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模式选择提供参考,而且希望对于调研中发现的普遍问题能够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在实践中改进和改正。1、新农村建设概念的理解1.1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的演进过程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历史概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均被赋予特定的时代内涵,呈现出一个渐进发展过程。上世纪五十年代,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第一次被提出来。刘少奇曾指出:“合作化以后的农村是新的农村,农民是新的农民”,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要“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而努力奋斗。”在这一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主要着眼于所有制关系。六十年代,在上山下乡运动中,中央以文件形式号召广大城市知识青年立志“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积极投身农村锻炼,促进农业生产。这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基本上属于一种政治口号,欠缺实质性的内涵。八十年代,在改革开放中,农村彻底废除1958年起实行的人民公社体制,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止计划经济时期“以粮为纲”的单一经营模式,提出要“建设一个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环境优美,生活富裕,文化发达的新农村”;要建设“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高度精神文明”的新农村,强调“两个文明一起抓”,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上的转变。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的内涵日渐丰富与明晰。1998年10月,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从现在起到201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并在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作了具体规定。如何解决“三农”问题,促进我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唯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发生了质的飞跃,从形式到内容、从外延到内涵都趋于丰富、成熟。经过长期的实践与理论铺垫,在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中央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并就其内涵作了具体描述,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这一目标,是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必将极大地促进农村的发展和建设。1.2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的内涵中央在新时期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下,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中提出来的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总目标。作为划时代的标志,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一,正视城乡差别,第一次将彻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并付诸实践;其二,第一次将农村政治文明纳入建设视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相提并论;其三,绘制了新农村蓝图,目标具体而明确,具备实现可能;其四,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等方式,推动和谐农村建设进程,从而实现城乡和谐、社会和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句话内容丰富、涵义深刻,涉及到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第一,发展农村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把发展放在首位。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繁荣农村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发展农村经济的要求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继续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稳步发展粮食生产,加快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第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实现农民持续较快增收,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任务。为此,要从国家政策、市场机制、产业结构、科技创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着手,采取综合配套措施,广辟农民增收渠道。第三,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关系到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的改善。但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地理解为就是村庄建设。村庄建设必须建立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重点是整治村庄环境、完善配套设施、节约使用资源、改善公共服务、方便生产生活。通过持续若干年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使广大农民群众能够真正享受现代化成果。第四,推进农村社会事业。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尽快改变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的状况。主要从农村的教育、卫生、医疗、生育政策、文化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等方面推进农村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第五,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有相应的体制和机制作保障。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积极推进农村各项改革。要改革农村土地经营制度,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切实抓好公共财政体制、农村金融、征地制度和粮食流通体制等涉农经济体制,为农村发展提供一个很好的政策空间和市场环境。第六,树立农村文明新风。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要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主要是满足农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形成邻里和睦团结、干群关系融洽的良好风尚,使农村社会更加和谐。农村政治文明建设,重点是发展农村基层民主,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组织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1.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重大。首先,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应密切联系农村实际,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其次,它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再者,它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2、国内外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借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不断探索、创新和实践,需要借鉴来自国内外有益的经验,从中得到启示,弥补不足,少走弯路,加快进程。2.1国内新农村建设模式近20多年来,在农村发展模式上,我国创造了以华西村为代表的苏南模式,以柳市镇为代表的温州模式,以深圳万丰村为代表的万丰模式,以河南南街村为代表的南街村模式,以遵义市镇隆村为代表的镇隆模式,以及近年推出的值得借鉴的新农村建设江西赣州模式。通过对村级诸多不同发展模式综合比较,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规律性认识。一是要符合实际。模式的好与不好,关键看它是否适合所在村的实际状况。二是经济发达。大凡村集体经济为主且已达到较发达程度者,其社会就呈现出全面进步的态势。或已经城镇化,或接近城镇化。三是无工不富。凡工业相对发达的村,概属富村。四是得到实惠。从解决农民最急迫、最直接、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入手,让农民得到实惠。五是主体作用。把重点放在对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调动上,相信农民,依靠农民,以农民为中心安排新农村建设工作。六是政治文明。一个好“班长”,带一个好班子,带一村致富是一个重要规律。七是精神文明。凡是富村,经济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较高的村,都重视人的基本素质培育和精神文明建设。2.2国外新农村建设模式2.2.1韩国新农村运动的历史回顾韩国的新农村建设运动正式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这段时期一方面韩国城乡差距、工农差距日益扩大,使得农村问题成为韩国政府必须解决的迫切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政府采取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取得成功,政府能够有财力支援农业和农村。韩国政府自1970年开始发起了“新乡村运动”,大力倡导“勤勉、自助、合作”理念来振奋农民精神,以项目开发为纽带,以政府支援和农民自主为基本动力,带动农民开展家乡建设活动。在交通方面,通过改善农村公路,全国都实现了村村通车。居住方面,通过改善住房条件,使得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在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方面,通过实施农村电气化工程,20世纪90年代农村家电普及,全国已实现了电气化;通过改善农民饮水条件、兴建村民会馆、增加农民收入等措施,使农民得到极大的实惠。总结韩国新农村运动的运作机制,可概括为如下几点:一是规划先行、分步实施。政府从战略高度认识新村建设的重要性,进行全面科学的规划设计,围绕总体设计分阶段、分步骤推进,由自上而下的领导机构和组织机构统一推动和实施;二是准确定位。韩国政府将农民定位为农村建设的主角,而政府在农村建设中只是充当引导、援助作用的配角;三是援助方式上,做到重点突出。资金以扶强助优的集中方式,向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领域投入;四是采取科学的激励机制。采取分类激励村庄、民选产生村领导、强化村民会议、资金用于民众相关领域的方式,调动农村社区的积极性。2.2.2日本农村建设的历史从总体上来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以农业现代化带动农村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从1961年到1998年。二战后,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农业人口急剧减少,工农和城乡差距日益扩大。面对这种情况,日本政府从1961年开始,颁布了农业基本法、农业现代化资金筹措法等一系列法律,并修订了农地法和农振法等法律。基本思路就是从产业振兴的角度切入,以促进农业发展为主线,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主要内容都是围绕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率,扩大农户经营规模,增加农民收入,以缩小工农产业和城乡收入差距。这些法律法规虽然从农业角度涉及了农村发展问题,但并没有系统、专门的内容关注农村建设问题。二是农村与农业并行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从1999年以后开始。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农业面临食物自给率明显下降,生产成本较高的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减弱,农户经营规模小,兼业农户占主体地位,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山区农村经济衰退等一系列问题的挑战。基于这种情况,在旧农业基本法的基础上,从1999年起,日本又出台了食品、农业、农村基本法以及山区振兴法等配套法律,并制定了具体的实施计划。这些法律和计划将如何振兴农村列为重要内容,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支持山区半山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二是大力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吸引年轻人留在农村和新的农业劳动者进入农村;三是制定地域性的产业重振计划,推进农村、山村及渔村地区振兴;四是设立“农村建设专项费”,支持农村个性化、亲环境型发展;五是鼓励农村地区发展非农产业;六是建立城市与农村共存及双向交流的机制。通过创建绿色观光事业及体验农村生活等活动,增强城乡国民间双向交流。2.2.3欧盟农村建设总体上可以分成三个阶段:一是以农业结构调整促农村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从1962年到1991年。二战以后,为了实现欧洲重建,1957年欧洲经济共同体诞生。在经济一体化带动下,欧共体成员引发了农业一体化要求。1962年法国、荷兰、意大利推动欧洲共同体建立了共同农业政策。共同农业政策的目标中规定: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具体农村发展措施主要是实施落后地区发展补贴;利用欧洲的结构基金特别是农业指导和保障基金,为农村地区采用农业新技术、改进农业产业结构和发展非农产业提供资金支持;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村全面发展。二是从以农业生产为中心向关注农村发展过渡阶段。这一阶段从1992年到1999年。1992年欧盟第一次比较全面地改革共同农业政策,把过去以价格支持为基础的机制过渡到以价格和直接补贴为主的机制,降低价格支持水平,控制农产品生产和财政预算开支的过度增长,进行国土整治和保护环境,促进农村发展。除了农业生产措施外,促进农村发展的措施主要是完善农业结构调整政策;建立农业结构调整基金支持环境保护;对55岁以上农业生产者实行提前退休制度,安置青年就业;扶持山区和条件差的地区发展农业等。三是农村与农业共同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从2000年开始。1999年欧盟委员会通过了欧盟2000年议程,对共同农业政策进行第三次更彻底的改革。欧盟提出建立欧洲农业模式,将共同农业政策转变为“共同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将农村发展作为共同农业政策的第二支柱;注重农业在农村发展中的多功能作用,强调保护生态环境,使农业、农村、环境协调一致、共同发展。欧盟理事会1999年制定了“关于欧盟农业指导与保证基金支持农村发展条例”。该条例围绕农业部门、林业部门、环境和农村遗产保护、农村地区竞争力等四个方面,提出了优先资助的发展目标,制定了农村发展的政策措施,并落实了相应的资金。此外,还有欧盟地区发展基金、欧盟社会基金和渔业指导财政资金,也支持农村发展。3、新农村建设可行模式评价指标体系3.1建立新农村建设可行模式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对新农村建设可行模式进行评价,是指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对新农村建设的可行模式情况做出评估和判断。建立起一套功能完善、科学合理、操作简便的评价体系,对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合理的评价体系能够生动描述目标模式的状态,把抽象的目标具体化,便于理解、掌握和借鉴;能够科学地度量新农村目标的建设实现程度,准确了解和把握新农村建设实际进程中的各方面情况,从而有利于协调发展过程中的各方面关系,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发展;通过对不同模式结果的评价对比,可以找出不同地区不同模式建设新农村进程中的薄弱环节及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制定有关政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可以动态地跟踪新农村建设的进展情况,对新农村建设前景进行预测分析。同时,通过向群众宣传公布新农村建设可行模式,可以使广大人民群众明确主攻方向,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和决心。3.2新农村建设可行模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大的复合系统。因此,对新农村建设目标模式进行评价并不是一个或几个指标所能反映和涵盖得了的,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能够描述新农村建设全貌的指标体系及其标准,对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进行评价。鉴于我们专业性水平的限制,我们通过查找相关文献,根据实际情况,以某文献中提及的新农村建设目标模式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设计出了新农村建设可行模式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如此:3.2.1设计原则一是目标性原则,评价体系选取的指标应充分从研究问题的目标出发。我们建立本套指标体系应充分考虑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坚持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等建设方面来设计评价指标。二是可行性原则,选取的评价指标在实际工作中具有可操作性。为考虑选取指标能够贴切实际,具有可操作性,评价体系设立之初,我们走访询问了有关农村经济的专家,就新农村建设指标的设立进行了咨询,广泛征求县、乡、村三级有关同志对建立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意见与建议;并与农民朋友促膝交流,听取他们对新农村建设的看法,保证评价指标的可行性。三是全面性原则,选取的指标能够全方面反映新农村建设。选取的评价指标应该能够反映到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避免遗漏问题。四是系统性原则,表现在与建设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相结合。前面已提及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过程,新农村建设的标准应与全面小康社会挂钩。我们在设计评价指标的过程中,应考虑到国家对全面小康社会的具体要求。五是实事求是原则,指标数据真实有效。指标设立以及指标数据的真实有效,是保证指标体系行而有效的重要依据。我们在指标体系建立过程中应秉着事实求是的原则,不浮夸,不冒进,保证指标数据不作假,不掺假。3.2.2评价指标根据中央有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以及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要求,我们构建新农村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民主管理”等五个方面来考虑,评价体系共设置量化指标25个。1.“生产发展”量化指标5个。在生产发展领域,我们共设置了5个具体指标,其中“粮食商品率”是指粮食生产总量中,生产者扣除自己消耗以外,出售、缴纳的粮食所占比重,反映了粮食生产安全性和当地的农业经济水平;“机械化生产率”反映当前农村机械化生产水平高低。考虑到目前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推出的新产业、特色产业战略,我们用“特色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来反映新产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用“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参与率”反映对新产业开发和巩固实力;用“非农产值占总产值比重”来反映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情况。2.“生活富裕”量化指标7个。生活富裕领域具体体现在农民收入、消费、医疗保险(包括吃、穿、用、行等)等方面,建设新农村对生活富裕的内在要求就是要求农民收入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农村公共事业快速发展,城乡差距缩小。中共中央在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中指出,新农村建设重点就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因此我们把“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恩格尔系数”、“农村人均砖混结构住房面积”、“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家庭信息化程度”、“家庭文化娱乐消费比重”这7个指标来衡量农村生活宽裕水平。3.“乡风文明”量化指标5个。社会文明主要包括了教育、文化、信息、娱乐、和治安等方面,新农村建设对乡风文明要求就在于农村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农民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树立新风尚,群众能安居乐业。我们用“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农民技能培训覆盖率”两个指标来反映农民文化知识水平,此外用“计划生育率”、“人均文化休闲场所面积”以及“农民对社会治安满意度”反映民风民情。4.“村容整洁”量化指标5个。村容整洁建设是要求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村容村貌明显改观,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妥善处理,村镇规划科学合理。我们设计“房屋建设规划达标率”和“垃圾集中处理率”反映农村干净、整洁的状况,用“乡村干道硬化率”、“自来水改造覆盖率”、“人畜粪便环保利用率”反映农村改水、改厕、改路实施情况。5.“民主管理”量化指标3个。村民自治是我党在农村实现基层民主的重要形式,实现村务公开是落实村民自治重大行动。为反映农村村民民主自治水平,我们设计使用“村民对村务公开满意度”、“一事一议制度村民参与率”和“村民对理事会满意度”三项指标来反映。4、宁乡县老粮仓镇农村建设可行模式的实证分析4.1 可行性新农村建设模式评价根据对新农村建设目标模式的评价指标,我们设计了涵盖“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五个方面情况调查表,在全镇选择了12个新农村建设发展基础较好、具有示范效应、对不同地区有一定代表性的行政村进行了典型调查。对于部分村无法取得的指标数据采用估算的方式,或通过媒体查询,或由有关部门直接提供使用。4.1.1 调查基本情况调查期间,我们通过到户发放问卷、到单位发放问卷、在镇上摆摊填写问卷等方式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问卷472份,回收率为94.4%,其中有效问卷436份,占总问卷数的87.2%,同时还通过电话访谈、面对面访谈等方式完成专项访谈10余次。另外,通过当地政府部门直接提供、政务公开网站资源搜索等方式得到了许多关于调研样本的相关数据和资料。4.1.2可行建设模式选择标准新农村建设可行模式必须具有以下特征:符合老粮仓镇特点和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发展模式;新农村建设体现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格调新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做法有一定的示范性和指导性。通过综合测评,结果显示:目前安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十种值得借鉴推广的模式。4.2可行性新农村建设模式实证4.2.1 种植产业型新农村建设模式 所谓种植产业型新农村建设模式,是指农民立足于种植生产,依赖所在区域独特的资源或产业优势,围绕特色种植产业,实行专门化经营管理,通过一村一模式的发展壮大来带动全县乡村综合发展的一种新农村建设模式。 宁乡县老粮仓镇红旺村村委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走的这条道路。该村地处县城西北,距县城20余公里,交通设施方便,主要农作物种植为水稻、花生、玉米、萝卜等。自2003年以来,镇政府相关部门通过调研,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大力推广特色种植产业烟叶,发展迅速,带动强劲。该村的订单种植产业采取“老板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红旺村委种植烟叶500余亩,总产量达1700多吨,远销省内外。 宁乡县老粮仓镇双舞村村委利用该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建起占地200亩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并在此基础上以领头村的身份成功地引进并扩大了2000亩豫薯基地,培育了3000亩的盛湘米业优质稻基地和金利村双孢蘑菇生产基地。村民生活富裕,绝大多数村民住上新楼房,多数有彩电、冰箱,电话入户率90。村容面貌新,示范明显。4.2.2 工业企业型新农村建设模式 工业企业产业型新农村建设模式,是指以发展乡镇工业企业为导向,推进农村经济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企业主导型转变,增强工业企业对农业的拉力,以工业企业经济实力为基础,整合农村的土地资源,剩余劳动力等资源,实现工业、企业、农业共同发展的一种新农村建设模式。 江泽民同志指出:“发展乡镇企业,对农村的建设是一项带有革命性的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只有把乡镇企业搞起来,才能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解决农民富裕的问题;才能以工补农,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促进农业的现代化;也才能更好地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巩固农村基层的党政组织,拓宽农村共同致富的道路。” 宁乡县老粮仓镇自2000以来,主抓盘活资金,加大企业改制力度,对企业办进行了整体改制。同时,完成了工业的原始积累,抓大带小,壮大全镇工业经济总量。镇域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2002年实现“零突破”的基础上增加到4家,4家规模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934万元,其中吉佳机械厂完成550万元;丽虹砖瓦厂完成462万元;雨花鞭炮厂完成550万元;杨华公司完成1372万元。与此同时,中南工艺首饰工业园、青铜仿古文化产品、乡晶纯净水生产线等项目已完成规划立项工作。全镇工业企业、民营企业不断壮大,发展态势非常喜人,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示范和表率。 工业的发展思路将改变以往的守候、等待企业上门投资的方式,采用以商招商,外出招商等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党委、政府和统战等部门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小组到外地考察和宣传,让外面的企业了解老粮仓镇发展工业的软、硬投资环境,多引进一些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和项目,抓好项目建设,尽快投产、产生效益。加大对本镇农民和返乡农民工的技能培训,为工业、企业提供了充沛的人力资源,增加了本镇农民的非农项目收入。老粮仓镇的做法,把一个工业园区的发展带动了十多个村委的新农村建设,实现了共同发展。这样的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是值得推广的。 4.2.3 商贸产业型新农村建设模式 商贸产业型新农村建设模式,是指通过发展农村商贸服务产业和市场流通,进而形成规模化的农产品销售和批发农产品市场,以市场促服务产业,以服务产业带动农村。最终形成商贸发达,村镇市场繁荣的一种新农村建设模式。 近年来,老粮仓镇政府坚持以“商贸领先,拉动农工”的战略决策,先后对毛公桥集镇和唐市集镇进行控制性规划修编,高起点规划构筑的“一线、两点、三心”的集镇框架,集镇化建设的龙头作用已经凸现;投入200万元对老粮仓和唐市集镇道路硬化、美化、亮化;充分发挥城管队的作用,定期对集镇的脏、乱、差进行整顿,有效地制止了欺行霸市、占路为市等违纪经营活动,完善了老粮仓、毛公桥、唐市三集镇的垃圾定池定站销毁的设施,集镇的面貌日新月异,功能不断齐全,走出了一条工业、农业、商贸产业结合的新农村建设路子。同时,老粮仓镇还以省道建设为契机,规划建设老粮仓商贸中心和唐市中心综合市场。老粮仓商贸中心位于省道S209线与灰祖沩旅游专线的交汇处,是老粮仓千年古镇之中心,商贸中心占地133115平方米,设计前栋4层,后栋3层,总建筑面积125600平方米,总投资8800万元,分三期三年完成,是老粮仓镇20022004年的重大项目工程,建成后的商贸中心将成为全镇商业核心区,辐射面积800平方公里,人口50万。2003年已完成一、二期工程。 唐市中心综合市场位于省道S209与唐大路交汇处,总占地面积60亩,建筑面积45000平方米,总投资3000万元,规划分3年3期建成,2003年已完成第一、二期。第一期:农贸大市场,位于唐大路左侧,总投入800万元,占地面积17亩,门面55个,600平方米大棚一个,内设摊位100个。第二期:商贸服装街,位于唐大路两侧,总投入1500万元,占地面积23亩,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临街门面130个。4.2.4 畜牧养殖型新农村建设模式 畜牧养殖型新农村建设模式,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和旅游支柱产业应用于农业、农民、农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既考虑节约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又要考虑具有农产品的明显特色。实现农业经济增长增收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的一种新农村建设模式。 宁乡县老粮仓镇毫明村、洞冲村等村委会就是典型的畜牧养殖型新农村建设模式。这些村在充分调动村民养殖积极性的同时,充分发挥生态科技养殖协会的服务功能,扶植了一大批种养基地,毫明村黑山羊基地养殖大户达10多户,养殖规模达2000头,洞冲村肉牛基地养殖大户达10多户,规模达200头。红熬村瘦肉型猪养殖大户王桂华的种猪养殖场存栏种猪113头,年出栏瘦肉型猪近1000多头;2009年全镇出栏牲猪15万头;镇域内4家肉食加工冻库,全年产值达12亿元,产品加工后运销广东、上海等地。4.2.5 “打工族”型新农村建设模式“打工族”型新农村建设模式,就是指在农产品市场逐步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的情况下,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外出就业、打工、寻求新的致富门路,既为劳务输出地区带来财富,又活跃劳务输入地区经济的发展模式。在长期的经营中,以家庭式的生产产品量少,难以形成规模和产业化经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准进和销量难以满足市场条件。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做好群众的引导工作,发挥土地的规模效益,树立经营土地的理念,盘活土地存量,加快农村土地流转,调整结构,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更大效益。几户农户或以村民小组、村为单位,可以联合起来,集中闲置的耕地进行出租或转让。以此来吸引外商发展订单农业,促进传统种植模式向集约型、市场化模式转变,实现产业化经营。允许采取多种组织形式,使农民与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推动土地向规模集中,使农民成为企业(农场、基地等)的雇员,农民在农场、基地等“打工”所得,为其主要收入来源,这一方面发挥了农民勤劳肯干的长处,另一方面克服了农民技术文化水平低、市场经营能力弱的缺点。本着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发挥优势、相对集中、突出特色、高产高效的原则,把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与主导产业的形成和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加大生产基地的投入力度。要适应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大趋势,将农民改造成为企业的“产业工人”,把农户分散的小生产纳入严格的工业化生产的标准体系之中,建设“打工族”模式劳务新农村。5、新农村建设所面临的挑战我们仅此次以宁乡县老粮仓镇为样本的实地调研即总结出了以上五种有效地新农村建设模式,这一方面反映了新农村建设中各地蓬勃的态势,同时也放映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思考的重要意义。但与此同时,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众多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通过实地调查和资料学习,我们从镇、村两级的工作中总结出了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几点问题:5.1 认识上有偏差。一是部分县(区)、乡(镇)、村领导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热情不高,存在畏难情绪,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些干部同志则对于新农村建设存在模糊认识,思想上希望立竿见影、早见实效,期望两三年工夫就能建成新农村。二是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概念认识模糊,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工程,是上面拨的款,所有的建设项目资金都是上面扶持安排的,自觉主动地参与性不高,“等、要、靠”思想严重,存在过分依赖于政府投入的不良倾向。三是对新农村建设存在理解上的误区。只重硬件建设轻生产发展,以为修了几条村路,盖了几幢新房,清理了房前屋后的垃圾就是新农村建设,忽略了生产发展和乡风文明建设。5.2 投入严重不足。目前,较多的新农村建设普遍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尽管各级财政在资金支出安排上逐步向农业农村倾斜,但与新农村的现实需要相比,投入严重不足。特别是在农业产业化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上欠帐较多。部分农村的道路、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5.3 农村经济缺乏产业支撑。除了部分拥有良好的地理、自然等优势的村镇有明显的支柱产业,较多的村镇往往表现出缺乏产业支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是“生产发展”,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发展生产必须要有一定的产业作支撑。而目前新农村建设中,产业对农民增收的支撑能力弱,农民在农村所能从事的行业极其有限,发展潜力和后劲明显不足。 5.4 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一是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乡镇医务人员医疗水平低普遍偏低,医疗设备落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农民因病返贫现象比较突出;二是农村教育教学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师资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农村经济的发展又加剧了择校问题,中心集镇中小学大班普遍存在,实现教育公平目标任重道远;三是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比较匮乏,农村公益性文化设施欠缺。四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还有待完善。 5.5 农民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农民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传统的小农意识仍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面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相差甚远。较多的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比较少,导致农业生产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在道德素质方面,关心集体,热心公益事业的集体主义观念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仍难以遏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步伐。 6、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对策 针对上面提出的几点问题,通过调研走访、查阅资料和阅读文献,我们总结出以下几个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对策:6.1 进一步加大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应设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不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银行要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中小企业和小城镇建设的支持力度。尽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使农村信用社成为面向普通农民的金融服务主体。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要像建设工业园一样建设农业产业,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足够的倾斜。各级财政下达的涉农项目资金以及各部门争取的涉农项目资金,要与新村建设进行衔接捆绑、整合,根据建设需要分配使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切实加强各部门间的工作协调,相互促进,集中力量办大事,办成事。 6.2 进一步编制、执行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建设新农村,要有一个科学的规划进行指导,必须遵循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各级政府要组织建设、土地、发展与改革、农业等有关部门,从各村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出发,以农民的需求为导向,以村委为单位,以自然村为基本单元,以中心村为重点,以农村现代化为标准,对村庄、道路、学校、卫生所、商业网点、产业发展进行全面规划,统一布局。规划起点要高,布局要合理,突出特色,适应现代发展的需要。在规划的基础上,加强新农村建设项目的研究,按照轻重缓急的要求,确定建设重点,研究和提出一批重点建设项目。要将农民最需要、最迫切、影响最大、见效最快的项目作为重点建设项目,积极争取上级和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但与此同时,规划的编制既要做到高起点,又要注意保护有价值、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居,把某些有特色的新农村建成现代气息与传统文明并存的新型村庄。6.3 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新农村是广大农民的新农村,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只能起引导和组织协调作用,而不能代替农民做主。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要我建设新农村”向“我要建设新农村”转变,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来创造美好的家园。要做到广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和先进事迹(事例),通过农民自己亲身感受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变化激发建设的自觉性。在建设过程中,绝不能搞“一刀切”、“千村一面”,更不能只作表面文章,搞“政绩工程”,而应该从农民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同时充分尊重农民的意见和建议,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由农民参与投入,自己作主,自己管理,让自己信赖的人组织实施,培养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人翁意识。6.4 壮大农业支柱产业,拓宽增收渠道,形成增收的长效机制。要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加强农产品就地就近加工转化能力,以缩小农产品市场的波动,降低农民增收的不确定因素;要加大对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把农业生产受气候条件的制约减少到最低限度,降低农民因灾返贫的比例;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富民强省的重要途径,引导农村劳动力适度转移,促进其有序流动;要加快养殖业发展,提升其对农民的增收支撑作用;要大力发展农村个私企业,加快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要继续加大对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监管力度,防止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给农民增收带来压力。同时还要立足当地农业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优势,建立适合市场经济的产、供、销生产模式。在发展农业产业时,要加大科技的投入力度,特

    注意事项

    本文(调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行性研究.doc)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