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余华的《活着》到张艺谋的《活着》.docx
从余华的活着到张艺谋的活着从余华的活着到张艺谋的活着 :余华的作品活着把苦难推向了极致, 主人公福贵的人生弥漫着沉重的悲剧色彩, 但福贵没有因此走向苦难的深渊, 而是以自己的不屈的灵魂顽强隐忍地生活, 并从苦难中超越出来, 让灵魂升华到一个宁静平和的境界, 向我们展示了人的蓬勃生命力和坚持追求自己人生的伟大和崇高, 这就是活着关于苦难的悲剧精髓。余华的活着讲到了对生命的尊重,无论如何也要活下去。张艺谋的活着讲到了为亲人要活下去,为了自己也要活下去,虽然主题并不是相同,但最终都说的是“活着”,只有活着才有希望,只有活着,才能见证 :活着福贵苦难 逝去 社会的悲剧 看完张艺谋的电影活着,是我感触颇深,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没有看过余华的原版小说活着。所以,在看电影版的活着是感触比较大。以至于后来看小说活着感觉电影怎么这么改的,甚至于感觉电影没有小说文字里表达的意思深刻,只是电影的视觉效更好。 余华的小说活着里,是以“富贵”为旁白的口吻向我叙述“他的故事”。 看完这本书后,第一感觉就是单纯,但是这个单纯中又产生了最大的丰富,从简单走向真实生活的真实,内心的真实,而且一点不晦涩,非常透明。这的确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在文章的前言里面,谈到了他认为活着的目的“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 故事开始是从我遇见富贵,听他讲过去以往的故事,妻子家珍,女儿凤霞,儿子有庆,女婿二喜,最好还有小孙子苦根,一个个的亲人都相相继死去,只剩下富贵一个人。在看书时,我最受感动的就是有庆的死:有庆居然是被活活的抽血而死,那些个护士及医生完全没有人性,只顾着救县长的妻子的性命,完全的不管有庆的生命,当有庆说“我头晕”,护士居然说“那个想、抽血的不头晕,抽血都头晕”。这个时候已经抽了好多的血。有庆的嘴唇越来越白,最后在人们注意到是,有庆已经不行了。后来听到富贵和家珍撕心裂肺的哭声,心里一阵阵的发酸。活着,为自己活着,不管如何,你都要活着。还有以后的凤霞的死,家珍的死,二喜的人死,到最后苦根的死,看着一个个的亲人去世,一个个亲人在自己的面前随风而去。富贵的活着再一次要说:活着,我要为自己活着没要为死去的亲人们活着,活着见证当时的社会的动乱,见证当时人们的生活,见证社会的发展。 张艺谋的活着,在内容上和余华的活着有着很大的差别,虽然大体上的情调以悲为主,期间也穿插一点喜剧色彩,与剧中的悲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影片中,张艺谋把故事的人物一生篡改,小说中除了富贵,虽有的亲人到最后都相继去世,而在影片中,“馒头 “并没有死去,这样,故事的悲调色在无形中降低几分,剧中也没有出现叫“富贵”的老黄牛,还有有庆的死因也不是小说中的那样抽血而死,而是在学校被县长的车撞到围墙,倒下的落石而砸死的。这样也是在无形中降低了影片的灰色感染力。在影片中,大背景是在“大跃进”时期,全民大炼钢铁,搞社会主义公社化,家家户户把所有带铁的物品全部交公,连做饭用的铁锅也被拿走,特别的一个镜头是富贵唱戏用的皮影上的小铁丝,差点也被取走,从这些个镜头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是多么的疯狂,盲目的崇拜注意公社化运动,从画面的各个角度都可以反应当时的情况。人们在炼了一晚的钢后,各自疲惫躺在地上睡觉。旁边的炼钢炉还在冒着热气,充分的现实了人们的盲目,盲目的活着,没有自己的目标,混沌人生。做着完全没有实际意义的事而全不自知。张艺谋的活着要表达的主题,个人觉得<活着>的终极意义就是为了探讨一个人的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一个人活在世上究竟能够承受多少苦难。体现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从富贵的角度看待人生,人生在世,活着的确不容易.二是表现了文革时期那段悲惨的历史,影片从小人物着手,富贵的儿子和女儿都间接被文革害死,显得文革是如此荒唐可笑! 余华的活着讲到了对生命的尊重,无论如何也要活下去。张艺谋的活着讲到了为亲人要活下去,为了自己也要活下去,虽然主题并不是相同,但最终都说的是“活着”,只有活着才有希望,只有活着,才能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