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京华烟云》对比《红楼梦》论林语堂的完美女性观.docx
-
资源ID:3257883
资源大小:52.64K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99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从《京华烟云》对比《红楼梦》论林语堂的完美女性观.docx
从京华烟云对比红楼梦论林语堂的完美女性观从京华烟云对比红楼梦论林语堂的完美女性观 摘要 作为中国新旧交替时代下的一名典型文人,一个有过丰富海外生活经历的中国现代作家,林语堂以他自身对中国文化的深刻体验及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为创作来源,在他的作品抒写了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家庭文化中的众多女性人物形象,通过抒写女性人物的生活及那些人物对生命的体验来展现他自身对人类命运在不同文化中产生不同结局的深刻反思。林语堂一生著述无数,可谓是一个丰产的作家,其中小说共有七部:京华烟云、风声鹤唳、朱门、唐入街、赖伯英、红牡丹以及奇岛。在此主要是借林语堂小说中的众多女性人物扮演的不同角色来分析作者自身对人类命运及中西文化在人生不同阶段所产生的影响的关注,进而追寻林语堂自身的人生态度。林语堂的思想表现为传统与现代两种文化的融合,既有中国古典文化中的处世哲学和生存智慧,又受到了西方现代人文思想的影响。这种兼容并蓄的思想使林语堂对现代中国完美女性应有的品格有着独特的见解。这种完美女性观在其代表作京华烟云中得到了系统的阐释。京华烟云人物众多,在中国现代小说中是比较少见的。林语堂在给郁达夫的信中对小说 中人物设置作了这样的说明:“至故事人物大约以红楼人物拟之,木兰似湘云,莫愁似宝钗,红玉似黛玉,桂姐似凤姐而无凤姐之贪辣,迪人似薛蟠,珊瑚似李纨,宝芬似宝琴,雪蕊似鸳鸯,紫薇似紫鹃,暗香似香菱,喜儿似傻大姐,李姨妈似赵姨娘,阿非则1 远胜宝玉。孙曼娘为特出人物,不可比拟。”本文对京华烟云中包括主人公姚木兰在内的性格各异的几名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和对比,从而得出结论:以传统文化中的哲学作为内心坚守,并拥有现代思想中自由的个性和独立的人格;以道家自然逍遥的思想关注内心,利用儒家的道德操守和生存智慧面对生活,这就是林语堂对完美女性品质的定义。而姚木兰正是林语堂这种中体西用、儒道合一的女性观的集大成者,是作者心中女性的完人,而且对于理想中国人的品格塑造也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林语堂;京华烟云;完美女性;中体西用;儒道结合;红楼梦 2 目录 序言······································································2 一、林语堂完美女性观的概括中体西用,儒道合一··························3 1儒学下的完美女性观············································3 2.“西学东渐”中的女性解放思想·············································3 3.林语堂完美女性观的内涵···················································3 二、京华烟云中不够完美的女性对完美理想的衬托·······················3 1.莫愁富贵荣华,不及姚家莫愁···········································3 2.曼娘“顺从”铸就了她一生的悲剧·······································4 3.红玉不该只有爱情···········································5 4.素云只是个被命运捉弄的高傲女子·····································6 三、林语堂理想中完美女性的化身姚木兰·································7 1.现代思想与传统美德的理想组合············································7 2.世俗智慧与超然思想的辩证统一············································8 四、结论与启示····························································9 参考文献····································································9 序言 林语堂学贯中西,思想受到西方影响极大,因此,与同时期的中国作家相比,林语堂的作品中更多的体现了对女性的人文关怀和妇女思想解放的现代性命题。由于对女性的尊崇和对女性解放问题的关注,在林语堂的作品当中有很多以女性为主人公,或是着力塑造性格层次丰满的女性形象。在塑造这些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的同时,林语堂在其中倾注了自己独特的女性主义观点,在不同的女性形象的对比之下,体现了他对于完美女性的定义和看法。而最具有代表性,最能集中体现林语堂的这种完美女性观的,当属他的代表作品京华烟云。 京华烟云的写作时间正是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的不久,因此,在国家危难之际,林语堂在行文中一改平日的诙谐和洒脱,代之以林语堂特色的严肃和庄重。林语堂自认为这部作品乃是“非无所为而作也”,因此,题献给“英勇的中国士兵”,以纪念全国那些在战争的前3 线上为国家牺牲的勇敢男儿。京华烟云作为林语堂的“三部曲”之一,曾经四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足见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京华烟云在实际上的贡献,是向西方社会介绍中国的文化和人情。在林语堂看来,“几十本关于中国的书,不如一本真正的中国书来得有效。关于中国的书犹如从门外伸头探入中国社会,而描写中国的书却犹如请你进去,随你东西散步,领赏景致,叫你同中国人一起过日子,一起欢快,愤怒。”在这一点上,京华烟云做到的非常好,而此书本身体现的文学和艺术价值也是令人称道的,其中最显著的一点就是,在对于书中姚氏姐妹、孙曼娘、牛素云、冯红玉等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的塑造上,体现了林语堂独树一帜的女性观,可以看到林语堂心中提倡的完美的女性,与传统的女性标准和当时的中国社会中女性的思想及生活现状的异同。 一、林语堂完美女性观的概括中体西用,儒道合一 1.儒学下的完美女性观 4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儒家文化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文化下的社会是男权的社会,认为理想中的完美女性应该在生活上依附男性,在思想上顺从男性。女性的平等自由和独立个性在儒家社会中是得不到实现的。儒家文化对于女性行为规范所提出的“三从四德”等要求,严重束缚了女性自身的生活要求和心理需求,使她们千百年来皆是按照男权社会的期望去规范自身,压抑着自己的人格和天性,为了适应男性的观念和需求生存着。时至今日,儒家礼教文化中的某些观念依然在影响着女性在社会中的权利和生活。 2.“西学东渐”中的女性解放思想 由于男性掌握了社会之中的话语权,因此,在中国古典的文学作品当中,女性的形象一直处于被选择的地位之中,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更无法按照自己所向往的方式去生活。然而,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之下,中国社会的思想和文化也在破除旧有的传统,向新的现代文化过渡的进程当中。思想的解放也带动了女性的解放:戊戌变法中,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禁止妇女缠足、兴女学;二十世纪初以小资产阶级为代表的无*主义者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这些都是女性解放思想的体现。 3.林语堂完美女性观的内涵 处于这一历史时期的林语堂的思想中,不仅表现为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的融合,而且在他的传统文化意识里,也不尽然是儒家文化的体现,而是更多体现了中国古代的道家自然、无为、质朴的哲学思想。在道家思想中,不但不歧视和贬低女性的价值,提倡男女5 平等万物平等,而且,还有许多对女性的天赋中具有的阴柔,包容之德的推崇之处。道家学说中“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小制大”等等的思想精神,正是符合了当时中国社会中对女性权力和女性价值的呼吁,甚至可以作为在现代学说中对女性文化的重新构建之中可以借鉴的宝贵理论。因此,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之下,林语堂笔下的女性形象也就呈现出了传统与现代交汇、儒家与道家合一的独特风貌,反映出了林语堂心中对完美女性的定义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儒家为表、道家作里。京华烟云中的女主人公姚木兰,便是林语堂心中这种完美女性观的集大成者。 二、京华烟云中不够完美的女性对完美理想的衬托 在京华烟云中,除了最富光彩的女主人公姚木兰之外,林语堂还着力塑造了许多出身、秉性、命运不同的女性,即便是着墨不多的人物,也赋予了一定的象征性,从而构成了当时中国社会背景下的女性群像,真实的反映了广大女性的思想和生活状态。其中以木兰的胞妹莫愁、妯娌曼娘和素云、表妹红玉这四个人物比较有代表性,在她们的身上,都存在着各自不同的思想局限,都称不上是林语堂观念中的完美女性。但是,对这些“不完美”的女性性格与命运塑造,是对林语堂心中女性完人姚木兰的对比和衬托,通过她们的形象,可以更充分的理解姚木兰的形象内涵及林语堂独特的完美女性观。 在分析姚莫愁、孙曼娘、冯红玉、牛素云在四个人物形象的时候,我认为可以按照是否受到西方现代思想的影响,将她们分为两组:一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顺从,按照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的要求去规划6 自己人生的莫愁和曼娘;另一组是在妇女解放的思潮中受到了西方现代女性思想的熏陶,从而影响了自己的人生和命运的红玉和素云。 1莫愁富贵荣华,不及姚家莫愁 莫愁是木兰的胞妹,二人虽出身于富贵的姚家,但并不养尊处优,她们受的是现代教育,却都有着传统女子的美好之处。她们姐妹二人的共同之处是内心都以儒道结合的中国传统文化为本:既有儒家文化的孝顺贤惠,德言容工优秀;又有道家思想的淡定洒脱,处世优容有余。木兰与莫愁姐妹一起长大,却没有在任何的事情上发生过大的分歧,说明二人的内心是相契相通的,那就是都有着对中国传统女性美德的把握和坚持。 但作为京华烟云中着墨最多的两个人物,林语堂断然不会写出两个雷同的形象来。莫愁与木兰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木兰接受了现代教育,进而也接受了西方现代的文明观和女性解放的思想,并将这种现代性十足的理论运用到了她的生活中,深深影响着她的为人处事,使她沉稳睿智的内心于外在表现为才华横溢、热情浪漫以及出色的社交才能;而莫愁的内心固守着传统文化对女性的审美价值观,评论莫愁最恰如其分的一个词语便是温柔敦厚,完全符合儒家的女性观。 京华烟云作为一部旨在向世界介绍近代中国社会人情的著作,被誉为“现代版的红楼梦”,其情节构思与人物形象是可以在红楼梦中找到对照之处的。 林语堂曾经在他的另一本著作中国人中说道:“发现中国人7 脾性的最简易的办法,就是问他在黛玉和宝钗之间更喜欢哪个,如果喜欢黛玉,他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如果喜欢宝钗,他就是一个现实主义者。”而在京华烟云中也有一段关于红楼梦人物的探讨,从那一段对话中我们得知,木兰喜爱的人物是黛玉,而莫愁喜欢的人物是宝钗。而且按照林语堂在这段情节中的观点,人们在文学作品中最为欣赏的形象,往往是与自己有着相似之处的。因此可以看出,莫愁是一个现实主义者,而且是一个与红楼梦中的宝钗性格颇为相似的现实主义者。 莫愁的性格安稳、圆通、富足,在日常处事中大方得体,轻易不发表自己的见解,但是绝对是“胸中有沟壑”。和宝钗一样,莫愁认为女人不应该看太多的书、不应该过于聪明,但是自己却在不多的言语和行为中将生活中的人情和利害尽收眼底。莫愁为人现实,她需要的不是虚荣,她清楚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且对待爱情的态度也是如此:她嫁给家世清贫的孔立夫,是因为更看重他的正直和才华。她对于幸福的要求来自于对丈夫的崇拜爱护和对家人子女的照顾。莫愁性格中的现实和安稳,使她更懂得如何对大的社会环境进行判断,进而通过这种判断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保护她的丈夫和家人。正如立夫所说,他的妻子莫愁“永远像大地一样坚强可靠”。可见,莫愁拥有的是张爱玲所说的“俗世的智慧”,虽不如木兰那般高洁亮丽、光华四射,却如同一块温润的美玉一般散发着柔和的光彩,在乱世当中守护着自己家庭的幸福。 但是宝钗的形象对于莫愁来说只是一个借鉴,并不是完全的脱胎8 于宝钗,“莫愁这个形象的塑造参照了红楼梦中的宝钗,但保留了宝钗浑厚宽柔的大家女子风度,祛除掉了宝钗性格中过于保守的伪善一面。”儒家入世思想的温柔宽厚和道家出世思想的圆融洒脱共同构成了一个“以豪华为表,以淳朴自然为里”的莫愁,一个在中国传统女性圆满人生的典范。莫愁的性格沉稳而理性,但是与木兰相比,未免少了一份现代女性天性中的浪漫活泼和丰富的情趣。她可以将丈夫与自己的生活照顾的井井有条,却无法从精神和心灵上去理解和喜爱丈夫所追求的目标和人生,并为之共同努力奋斗。因此,莫愁是立夫的好妻子,但是木兰却是立夫在精神层面上永恒的伴侣和知己。 2曼娘“顺从”铸就了她一生悲剧 孙曼娘,曾家的长房媳妇,曾平亚的遗孀。她不仅是木兰的妯娌,也是木兰最亲密的女性朋友。可以说,除了自己的丈夫和兄弟姐妹,木兰和曼娘都是彼此的生活中最为亲密的伙伴。从曼娘出嫁前做过的那个雪中送炭的梦境来看,曼娘甚至将木兰视为自己悲哀的一生中唯一的慰藉和温暖。 在书中,曼娘是一个典型的儒家礼教文化熏陶下的旧式女子。从小受到儒家传统中“德、言、容、工”四方面的教育,使曼娘成长为一个标准的具有中国古典美的女性,她的言行举止无不以这四个方面为标准,她顺从着自己被他人安排的人生,而且对于旁人看来压抑而无趣的生活,始终安于现状、逆来顺受。曼娘的一生,就是一个女子被儒家传统的礼教逐渐渗透、侵蚀最后毁灭的过程。 作为木兰的密友,少女时代的曼娘虽然循规蹈矩,但并不木讷呆9 板,对于木兰那些现代女性的思想,她只认为是不可思议,而并不觉得是荒谬错误。她只觉得木兰与自己是全然不同的两种女子,但并不认为有是非对错之分,因此她对木兰这个朋友充满了发自内心的热爱。作为冲喜之用仓促嫁入曾家,是曼娘一生悲剧的开始。由于根深蒂固的顺从观念,她对于嫁入曾家没有任何的抵触,甚至认为那是自己的义务和使命。从小她就知道平亚是她将来的夫婿,因此她在潜意识中便对平亚有了一份依赖和恋慕,这种爱情,从根本上来说也是曼娘对自己被安排好的人生的顺从。甚至在平亚新婚不久便病故之后,她依然以处女之身坚守着贞节,几十年如一日地过着平淡乏味的生活,从未萌生过改嫁的念头,儒家思想对女性节操观的束缚一览无遗。 和封建社会男权文化下寡妇的典型形象一样,曼娘的身上大有红楼梦中的李纨之风。丈夫早逝之后,便如同“槁木死灰”一般地过着寡居的生活,被压抑的情感转化成了对子女的守护和期望。曾家为了牵住曼娘的心思,在平亚过世之后为她抱养了一个名为“阿瑄”的孩子,曼娘对于此事的态度正如林语堂书中所写:“曼娘也很喜欢,觉得自己也是母亲了,也算使平亚有了后。”此后,她在对阿瑄的照顾和教导当中找到了做母亲的感觉,实现了自己作为封建家庭中妻子和母亲的价值,被压抑的情感得到了释放和转移。阿瑄长大之后对这位母亲孝顺有加,也使曼娘减轻了命运加在自己身上的悲剧之感,从而将自己对生活的重心和期望转嫁到了阿瑄的身上。但可悲的是,在战乱中,曼娘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却没能逃过侵略者的摧残和蹂躏,最终在绝望中自尽身亡。 10 曼娘的悲剧在于她观念中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思想束缚了她的真情实感,使她至始至终都处于一种蒙昧的、失语的状态之中,对命运盲目的顺从。“这种不觉醒的状态,不仅是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积淀所导致的,也是男权意识为女性的生存禁锢的思想囚牢。”她缺少现代女性思想中对于自我价值和幸福的肯定和追求,缺乏改变命运的勇气,也缺少实用主义者对自身要求的认识和把握,缺乏掌握生活的能力,最终只能在命运的洪流中被吞噬。 林语堂塑造曼娘的形象,旨在表现在新旧巨变的近代中国社会之中,被封建男权社会所欣赏的那种完全遵循儒教贞节观念、对命运逆来顺受、以封建礼教的标准严格约束自己的女性,已经不再符合当时社会的要求,无法在生活中得到圆满的幸福。曼娘这一男权社会中贤妻良母形象的毁灭,给世人留下的是对女性价值观和完美女性标准的深刻思考。 如果说莫愁和曼娘是从一正一反的角度分析了中国传统女性的价值和人生,那么接下来分析的两位女性红玉和素云则是受到了西方现代思想的影响,具备了现代性的两个形象。 3红玉不该只有爱情 红玉是木兰和莫愁的表妹。羞涩而淑静,安静淡然如同一卷水墨画轴,然而却才华不凡。试对联才女夺魁元一章中,姚思安在宴游中提出上联“曲水抱山山抱水”,红玉以“闲人观伶伶观人”为下联,境界、理趣皆出众人之上,轻松夺得魁首。这段文字的风致,堪可媲美红楼梦中“林潇湘夺魁菊花诗”一节,可见红玉才华之高。11 不仅如此,林语堂在书中借其他人物之口盛赞红玉才华的情节比比皆是,全力营造出了一个“才华馥比仙”的古典小姐形象。 红玉在文学上的才华可比黛玉,而性情竟也如同黛玉一般:心思细腻,纤细敏锐,对周遭事物和人们的评价极其敏感,“生性胆小,心事沉重”,以致于疾病缠身,终日辗转于病榻。这样的一位小姐,似乎是中国传统戏文中常见的佳人形象,实则不然,红玉古典贞静的形象中包含的是现代浪漫主义中“爱情至上”观念对于中国女性爱情观的影响,甚至在红玉举身赴清池的悲剧结尾之中,蕴含的也是她对自己命运的把握和选择结局的勇气,闪烁着现代女性自由思想的光芒。 红玉一生的症结所在,在于她对自己的表哥,木兰的弟弟姚迪非的纯情挚爱。作为一个古典的旧式的女孩子,她在诸姐妹之中最仰慕的是平静安稳的莫愁,因为她觉得理智稳健的莫愁,对于她在闺中的忧思和疾病是一个救赎,是一种光明而向上的力量;但却只有在她和木兰联床夜话的时候,才敞开了心扉“红玉现在对木兰说句良心话:我不知道我为什么那么怕失去了他。”,而木兰的理解和宽慰也直接触及到了红玉的内心,使她意外并感到震动。也就是说,比之莫愁,懂得现代浪漫主义思想的木兰更能理解红玉这种将爱情视为人生的全部的想法,更能回应她那精致而复杂的内心。这一点,被爱着的迪非不能理解,莫愁也不能。 红玉心细如发,感性而又敏锐,荷池中溺水身亡的女孩子给她留下的阴影最深,月老祠中抽中的签文也只有她最放在心上。这样一个12 敏感近乎于怯懦的女孩子,最后却牺牲自己成全了爱人的幸福,因为她认为迪非爱的是宝芬,也认为“淑静知礼、风度喜人”的宝芬要比“生而体弱,卧病时多”的自己更能给阿非带来幸福。不得不说,这是一件很有勇气的事情。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就亲手去选择自己的结局,成全自己的心意。这些行为已经超出了一个传统女性的价值观念,充分体现了女性解放的现代思想对当时女性的深刻影响。 然而红玉这一形象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不仅于此,从这一形象的身上,可以看出当时的部分中国女性受到现代思想的影响,但是她们对于这种现代思想的理解又是片面的,带有局限性的。片面地崇尚爱情,把爱情作为生命的全部,这样的浪漫主义使她们忽略了生命的本质是活着,只有活着,爱情才能有所附丽,才有更新和生长的可能。而且,她们对于爱人的执着和忠诚令人动容,但是将自己的一切,包括喜怒哀乐甚至生死,都寄托在爱人的身上,这对于爱情本身也是一种极大的压力。现代女性的思想中,除了对爱情的追求和重视,更应该有的是独立的人格和对自身价值的正确认识,这些都是如红玉一般的女性们未能理解的。林语堂对红玉性格和悲剧的塑造,与鲁迅先生在伤逝中所引发的思考是共同的,在现代思想剧烈冲击着传统的近代中国,对女性的启蒙不应只局限在对爱情和自由的追求之上,更应该关注的是女性独立意识和独立人格的培养。林语堂可以因为红玉生于爱又死于爱的悲剧而心酸挥泪,但是红玉的形象绝不是他内心推崇的完美女性。 4素云只是个被命运捉弄的高傲女子 13 牛素云,曾家的二儿媳,曾襟亚的妻子。如果说京华烟云中的其他女子无论命运如何,都能引起人们的欣赏或惋惜,那么牛素云似乎是理所应当的令人厌恶和讨伐的对象。高傲庸俗、飞扬拨扈,少女时是目中无人的大小姐,嫁为人妇后更是不安于室、搬弄是非、凶狠恶毒的典型悍妇。被休弃之后还做起了毒品生意,终落得被枪决的下场。 但是素云之于林语堂,绝非只是为了塑造一个书中典型的反面形象,素云的性格也不是单纯就可以用“悍妇”二字来概括。一个人的生长环境造就了她的性格,性格又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素云生长在腐朽的官宦之家,父母兄弟无不是钻营有术的狡猾无耻之辈。家族位高权重,牛氏夫妇自然目中无人,素云从小耳濡目染,养成了心高气傲的大小姐脾气。正因为这份高傲的心气,素云从少女时代开始,就极其爱慕虚荣,这也正是素云的心理瓶颈。优越的出身使她处处都要争第一,做最完美最令人倾慕的那个,不容许身边有比自己更优秀的人存在。素云在曾家第一次见到优雅得体的木兰,心里是很难接受的,当她在言语中胜了木兰,自是得意非常。对于“木兰强于自己”这一现实,素云不得不承认;但是她又不肯放弃“自己是最好的”这种想法,因此,在以后的生活中,她处处与木兰作对,最根本便是为了争这一口意气。 出嫁之前,她的资本就是自己的父母和出身;嫁入曾家之后,她把希望放在了丈夫襟亚身上,当她发现襟亚在曾家的地位和能力并不如同她想的一般能使她高人一等,她便开始不满,开始抱怨,开始按14 照自己的“想法”和“计划”去改造自己的丈夫,使自己成为曾家最为得势、最受瞩目的媳妇。当木兰嫁入曾家,凭能力得到了曾家长辈的信任和曾家事务的管理权后,这种对丈夫的不满和怨恨愈演愈烈,使夫妻二人的心灵也渐行渐远。丈夫不能满足她对权势的要求,她不得不自己想办法,素云便将目光又投回了自己的兄长身上,在恶劣的兄长怀瑜的影响下,在歧途上越走越远,最终被丈夫休弃。 在离开曾家之后,素云真正的性格层次开始展开,她开始凭借自己的能力和手段得到想要的一切,也许手段并不光彩,而且从事的是罪恶的毒品生意,但是此刻素云那种不服输的韧性却展现无遗。素云在最后因为贩毒落到了日本人的手中,又因为对日本人的憎恨,不愿与之合作而被处死。这样的结局是对她往日罪恶的偿还,同时也加深了这一形象的悲剧意义,罪恶如素云,内心也有对于家国的一份坚守。素云在被捕之后,在与曾家众人的会面之中忏悔了从前的所为。此处有一个细节,面对襟亚与再婚妻子暗香所生的孩子,“素云不由得伸手想摸摸孩子。素云若是不堕落,也许早有了这样的孩子了。”此时的素云充满了母性的柔软,或许这才是这个性格刻薄阴损,一生充满罪恶的女人的内心。 在一生将尽的时刻,素云洗去铅华,成为了一个普通的女人。此时林语堂的匠心在妙笔之中体现出来,这并不是一个被妖魔化了的简单的反面形象,她的结局,由她的环境和性格造成,作者对于素云的悲剧,怀有同样深刻的同情和惋惜。素云从来不是传统社会所认同的好女性,她的争强好胜和对权势和金钱的追求显然是现代平等、拜金15 等思想的扭曲和放大。此刻她才真正体现了林语堂在这个人物形象中赋予的真正内涵:和木兰相比,素云这样的一个内心没有传统文化价值观作为坚守的女性,在现代的平等解放、物质至上思想的冲击之下,扭曲了人格和灵魂,走上了一条罪恶的毁灭之路。至此,素云的形象丰满起来,给后世读者留下了深刻的思索。 三、林语堂理想中完美女性的化身姚木兰 之所以把木兰放到最后来写,是因为书中前面四个女性的形象都是对木兰的对比和衬托。无论是莫愁、曼娘,或是红玉、素云,在她们的身上都存在着思想的局限,因而称不上是完美女性。只有木兰,“是林语堂通过文学手段塑造的精神女儿,是他用全部心智铸造的一个理想女性形象,儒道互补的结晶,雅俗兼备的精灵,中体西用的产物”,成为林语堂对符合当时中国社会要求的完美女性的界定标准的最好诠释。木兰,是林语堂心目当中女性的完人“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 1现代思想与传统美德的理想组合 木兰的形象,既不是纯粹的旧式传统女性,也不是全盘西化的摩登女郎。木兰生活在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环境之下,正是西学东渐的时代,加之父亲姚思安的开明思想,木兰姐妹从小接受的便是西式学校中的现代教育。现代思想的熏陶使木兰在对待生活的态度上自由奔放,富于主见和勇气,敢于追求自己的目标和理想,给人以活泼典雅之感。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木兰这样带有鲜明的现代特征的女性形象,并不能够被社会中那些思想保守的人们全然接受,例如书中木兰16 的公公曾文璞,对于木兰生活中种种摩登的行为颇有微词,这也是当时大多数中国人的想法。但是木兰这一形象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近代中国理想女性的典范,是因为木兰不仅仅是现代思想的代表,她的内心坚守的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生观和对女性美德的要求,用一句话来形容便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对独立人格和个性的崇尚和追求之下,木兰也不乏传统人文精神中的宽容沉稳和女性的孝顺慈柔。 木兰的爱情和婚姻,是她这种中体西用的人文思想的最好例证。木兰的少女时代,被正义直爽而又充满才华的孔立夫的吸引,因而产生了人生第一次对异性的恋慕之情。她对立夫的这份感情,正是基于她自由活泼的天性和现代女性思想的影响,她从立夫的身上看到了两个人精神上的相契,但是木兰还是接受了家庭和父母长辈的安排嫁给了曾荪亚。然而这并不是木兰对既定命运无条件的妥协,而是她骨子里宽容大度的全局观和不强求于现实的生存智慧的体现。木兰对于生活中的得失有无,都淡然处之,永远淡定而从容。这种宽容大度的气度,正是儒家的孝悌之义和道家“顺应天命”思想的体现。而且,当木兰嫁入曾家,立夫又成为了她的妹夫之后,木兰也没有放弃她对立夫的热爱或是因此而产生一丝的怨念,而是巧妙地维持了她与立夫之间的精神交流,使两个人的感情升华为灵魂上的知己,这种光风霁月般的感情,使木兰在婚姻与家庭、爱情与亲情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充满着现代女性的自尊和古典女性的智慧。在多年之后,木兰在对待荪亚与曹丽华的纠葛时,也充分运用了自己的高智商和高情商,用气17 度和优雅折服了曹丽华,用忍让和包容挽回了曾荪亚,中西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在她的身上得到了和谐统一,相互交融地构成了木兰完美的性格和美满的人生。 木兰中西合璧的理想性格,不仅是林语堂心目中完美女性的诠释,从更深可的角度考虑,这也是以林语堂为代表的中国近代文人,在西学东渐的思潮冲击下,为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命运和出路的一种关注。林语堂借木兰这一形象,重塑了近代中国人应有的理想精神内涵和人文品格。 2世俗智慧与超然思想的辩证统一 木兰的形象,不仅融合了中西文化,而且单就中国传统的文化而言,木兰也兼备了数千年来对国人影响最大的儒道两家的思想。道家超然物外、洒脱逍遥的思想提升了木兰心灵上的修为和优雅的气度;而儒家对于女性道德的恪守和世俗的生存智慧使她在现实的家庭生活中游刃有余,从容不迫。 林语堂曾说过:“女人在她们重感情轻理智的表面之下,她们能攫住现实,而且比男人更接近人生,我很尊重这个,她们懂得人生,而男人却只知道理论。”木兰正是这样的一个懂得现实,贴近生活的女人。虽然接受的是现代教育,但在木兰性格传统的母亲的熏陶下,木兰深谙妇德,端庄而有礼,恭顺而谦让,对待家事勤勉又善于管理,完全合乎儒家女性教育的理想。她的才华远胜于自己的兄弟和丈夫,但是世俗的智慧使她从不凌驾于这些男人之上,而是安守着女性的本职,在这些男人的身后,默默运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去影响着身边的18 男人们,使他们在自己的帮助下得到提升和进步。在家庭和婚姻当中,木兰永远是最合适的女儿、妻子和母亲。木兰运用着这种世俗的理论适应着环境和社会,但是出于对生活的热爱和理想,木兰的内心更重视的是指向她本身需求的感受和思想,这便是道家的逍遥思想的体现,将美好的心灵寓于世俗的智慧当中,在对待世俗的困境和考验时,坚守内心的洒脱与傲世。 在木兰的一生中,爱与美好的事物充满了她的生活,然而考验与磨难也不在少数:逃亡路上与家人的失散、少女时代爱情与婚姻的冲突、中年时的丧女之痛、知己立夫入狱、丈夫假爱之名的背叛,直到最后为避战乱再次踏上逃亡的路,木兰在这些痛苦的考验与磨难当中,表现出的无不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生活的洒脱。正是在这些磨难当中,木兰领悟了人生和命运和奥义,丰富了自己的精神境界。从充满现代思想的富家小姐到孝顺而勤勉的管家媳妇再到过着山居生活的“农妇”,木兰完成了对自身和物质的超越,走上了返璞归真的道路。木兰此刻才真正领悟了父亲一直追寻着的并传承于她的“道”:对于人生中的美好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对于人生中的悲剧和挫折也不感到愤怒或厌倦,而是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姿态去善待人生的悲喜,逍遥的处世态度和积极乐观的生存智慧在这样一个儒道结合的女子身上完成了辩证统一。 在小说的结尾,木兰将自己唯一的儿子送到了抗日战场中,自己和丈夫家人也投入了抗战的民众之中,成为了全民族伟大的抗战洪流中的一份子,这种极具象征意义的结尾宣示了木兰形象的再一次升19 华。木兰对于生活的勇气和智慧融入了对民族和国家命运的关注之中,对家庭和个人的爱上升为对民族和家国的大爱,使得木兰的形象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成为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全新的女性形象。 木兰的形象以传统人文关怀为内涵,融合了西方现代女性思想中的自由平等以及对独立的个性和人格的塑造;在儒家世俗智慧的运用中追求道家的逍遥洒脱和对人生命运的探索,最终走向对民族的关注与拯救之中。这一形象不仅是林语堂中体西用、外儒内道的完美女性观点的最佳诠释,同时对于当代中国人理想的人文品格和应具有的思想内涵也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四、结论与启示 林语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儒家作表、道家为里”的完美女性观点的形成,可以归结为他的思想本身:林语堂受西方民主思想和人文思想影响甚为巨大,但是对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并不是全然的批判,而是将传统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的内容与西方的现代思想相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生观,并用这种“崭新”的人生观去关照现实中的生存环境。因此,这种独特的女性观的形成也是二十世纪初“西学东渐”的特殊时代背景的产物,符合这种女性观的完美女性,是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而存在的。 通过本文对林语堂完美女性观的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所谓完美女性的素质和品格,并不是一个绝对的、一成不变的标准。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完美女性的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脱离了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去谈论女性的完美,其实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20 只有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完美的女性才能称之为完美,才能推动整个社会和人类的进步。 而且,这种关于完美女性观的探讨,在当今的世界形势下,也足以引起当代中国人对于重塑中华民族的人文形象和文化内涵的思索。 参考文献 1.林语堂.京华烟云.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5. 2蓝润青.记忆与表象京华烟云文学创作的审美心理与女性形象J.青岛科技大学2004,(第20卷第6期). 3景浩荣.男性视阈中期待的完美京华烟云中孙曼娘形象及其成因探析J.考试周刊,2008,(46). 林如斯关于<京华烟云>,林语堂文集第一卷,张振玉译京华烟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页。 4刘勇:林语堂京华烟云的文化底蕴,出自林语堂评说七十年,中国华侨出版社,XX年版。3朱红丹:评林语堂京华烟云中的姚木兰形象,浙江金华第二中学学报第四期。 5陈朝旭:从姚木兰的形象看林语堂的悲剧意识和快乐哲学,黎明职业大学学报,XX年第二期。我怎样写<瞬息京华> 6.陈子善编林语堂书话,浙江人民出版社,XX年,第345页。 7.崔莉群:林语堂<京华烟云>中姚木兰的人物形象分析,林区教学,XX年第七期。 8.曾扬华:贾母与薛宝钗,红楼梦学刊,XX年第一期。 9.马建华:从商人文化看薛宝钗,红楼梦学刊,XX年第四期。 21 10林语堂:吾国与吾民,见林语堂名著全集第二十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XX年,第334页。 11王明娟:从木兰之美看林语堂的人生观,太原师范学院学报,XX年第一期。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