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苏联的历史发展与改革进程课件.ppt

    • 资源ID:3256187       资源大小:135.50KB        全文页数:44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苏联的历史发展与改革进程课件.ppt

    第一节 苏联的历史发展与改革进程,一、战后初期苏联经济的恢复与体制问题 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成为战后初期苏联面临的一项严峻任务。战后苏联实行了第四个五年计划,到完成时,苏联的工业建设在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恢复和新建了6200个大企业,建成了第一座原子能反应堆,进行了首次核武器试验,工业总产值比1940年增加73,但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很不平衡,轻工业产值只增加22,农业产值则未能完成计划指标,也没有恢复到战前水平。,体制的僵化,斯大林晚年,苏联模式已经僵化,“领袖意志”即“国家意志”,国家的发展路线完全取决于斯大林的个人决策。斯大林在领导国家取得历史性胜利后日益趋向于保守,他把自己建立的体制模式看作唯一正确的社会主义模式,不允许揭露这种体制模式的弊端,更不允许对这种体制模式进行改革。为了扼杀党内外已经出现的改革意识,防止改革势力的形成,从1947年起,斯大林在意识形态领域发动了对所谓“资产阶级思潮”和“反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批判运动,斗争的矛头最后指向被斯大林视为异端和潜在威胁的中央或地方领导干部,类似30年代的政治清洗再度展开。“列宁格勒案件”的制造是30年代各种冤案的翻版,其目的就是为了把可能成为斯大林“反对派”的政治势力消灭在萌芽状态,以此确保斯大林的个人权力和“斯大林模式”的稳固。,斯大林还在理论上制造不可逾越的禁区,用撰写“经典著作”的方式为“斯大林模式”确定理论教条。1952年,斯大林发表了他的最后一部理论著作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斯大林用个人的理论权威排除了其他人对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探索,确立了“斯大林模式”在理论上的唯一正统性。“斯大林模式”体制的僵化最严重的弊端表现在权力机制领域,即斯大林晚年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权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医生间谍案”没有任何事实根据,是保安机关迎合斯大林的病态心理而蓄意制造的。这类案件的发生即使在政治清洗周期性进行的苏联也属荒唐之举,它表明,“斯大林模式”的运行已经偏离常态,这个僵化的体制已成为苏联社会继续发展的障碍。,二、赫鲁晓夫改革,1、改革的历史背景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作为过渡性的领导班子,马林科夫继任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主持党中央书记处,在领导核心中突出位置的还有主管外交的莫洛托夫和负责保安机构的贝利亚。由于“斯大林模式”体制缺乏民主选择机制,所以权力的继承是通过权力斗争来完成的,这场斗争很快就在过渡班子中展开了。清除贝利亚和马林科夫后赫鲁晓夫集中掌握了苏联的党政大权。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展开了对“斯大林模式”的改革尝试。,赫鲁晓夫的改革方针确立,1956年2月举行的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作的中央工作报告提出了关于国内外形势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一些新观点。国际方面,赫鲁晓夫强调了两种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及资本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的“和平过渡”,这是对斯大林“资本主义总危机”理论的修正;国内方面,赫鲁晓夫强调恢复和加强法制,为“列宁格勒案件”等冤案平反,改变保安机关权力不受制约的非正常状态;党的建设方面,赫鲁晓夫要求批判“个人崇拜”,恢复“集体领导原则”。为了以更明确的立场表示自己与“斯大林时代”决裂,赫鲁晓夫不顾中央主席团其他成员的反对,在结束大会议程后,作了以批判斯大林为主题的“秘密报告”。“秘密报告”从破坏集体领导原则、破坏革命法制、破坏民族关系、导致苏德战争初期失利、制造个人崇拜等方面列举大量事实和案例对斯大林的错误和罪行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秘密报告”成为对苏联自身的改革、对国际共运和国际形势均发生重要影响的一一个事件。,2、改革 的内容,政治改革:(1)平反冤假错案。二十大后,对30年代以来的政治性案件作了全面的重新审查,大部分冤案得到平反。缩小了保安机关的权力,内务部只负责社会治安。过去那种保安机关自成体系、凌驾于党和政府之上、只听命于个人的局面得到了改变。(2)颁布系列的条例、法规,恢复和加强司法制度。先后颁布了刑事立法纲要、刑事诉讼纲要、民事立法纲要、民事诉讼纲要、法院组织立法纲要、检察长监督条例等法律文件,为建立比较完整的法律体系奠定了基础。(3)对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及其运行机制作一定程度的调整,恢复了党代会和中央全会定期召开的正常制度,地方苏维埃的权限也有所扩大。(4)对各级领导干部(中央最高层除外)的任期和定期更新也作了规定,废除了干部终身制。赫鲁晓夫在政治体制领域推行的改革措施主要是纠正一些“斯大林模式”最突出的弊端,使集权体制恢复到比较正常的运行状态,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的民主气氛有所增强,政治环境趋于宽松。,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领域的改革重点放在农业方面。首先,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其次取消义务交售制和拖拉机站的实物报酬制,实行统一的农产品采购制度。放宽了对个人经营副业的限制,扩大了集体农庄的生产自主权。大力提倡垦荒运动,在中亚、西西伯利亚、伏尔加河流域和北高加索地区组织了大规模的垦荒。,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将原来由中央部门直接管理的企业改为由经济行政区管理。撤销了25个中央级部委,设置105个经济行政区,由这些经济行政区的国民经济委员会及其属下的专业管理局对工业企业实施筲理。这种改革并没有改变企业的地位,而只是变换了企业的上级领导部门,所以它没有触及计划经济体制的本质,只是在“条”与“块”之间进行了权力的调整。,3、改革的意义与后果,从总体上看,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在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是浅层次的,形式的变化远大于内容,它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基本框架,也没有形成系统的改革理论,政策的调整和改革措施的选择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赫鲁晓夫的个人意志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在赫鲁晓夫执政的后期,随着他本人政策举措的失误、权力集中程度的提高,苏联体制模式所固有的弊端再度凸现,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又朝着危机的方向发展。赫鲁晓夫执政时期是苏联历史上个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的阶段。作为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第一步,这个阶段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也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同时,这个阶段及赫鲁晓夫本人所表现的历史局限性也是十分明显的,改革的客观趋势虽然已经出现,但是改革的主客观条件都很不成熟,因此改革的诸多失误和失败都是历史的产物。这种历史的复杂性对日后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勃列日涅夫改革,1、政治改革政策调整的重点放在加强中央集权、克服地方分散主义、稳定干部队伍上、为此采取的主要措施有:(1)1964年11月中央全会决定将赫鲁晓夫执政后期一度分成工业和农业两个系统的地方党组织和苏维埃组织重新统一起来。(2)1965年9月中央全会决定撤销地区国民经济委员会,恢复工业部门的中央管理体制。(3)1966年3月苏共二十三大决定废除赫鲁晓夫时期实行的干部定期按比例更新制度,同时在修改后的党章中将党中央主席团改名为政治局,设党中央总书记取代原第一书记。,2、经济改革(1)农业改革修改农产品采购制度,固定收购计划,奖励超计划交售。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增加农业投资。放宽对个人副业的限制,修改集体农庄报酬制度。实行有保证的劳动报酬制度。,(2)实行新经济体制 所谓新经济体制,以经济学家利别尔曼提出的用“利润”作为核心指标考核企业的政策建议为指导思想(1962年9月9日,真理报发表哈尔科夫工程经济学院教授利别尔曼的文章计划利润奖金,由此引起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讨论,利别尔曼提出用“利润”取代“产值”作为企业核心指标的观点得到领导层重视,1964年初,政府部门就讨论所作的总结报告肯定了“利润”指标的中心意义),试图在坚持中央计划经济框架的前提下,适度改变对企业管得过死的状况,通过以“利润”指标为核心的考核制度,使企业在产品的供、销和人员编制等方面获得一定的自主权,并促使企业加强经济核算,减少亏损。为了调动管理者和劳动者的积极性,还允许企业用利润留成设置奖励基金,强化经济刺激机制。,“新经济体制”的推行在计划经济中引入了一些市场调节的因素,这种改革比原来在“条条”与“块块”中兜圈子显然进了一步,它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经济运行的基础企业的活力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计划管理层次上。所以,在推行新体制的一段时间内,苏联工业发展的经济效益有所提高。“新经济体制”改革仍然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框,由于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领导层总体上思想观念趋向于保守,在经济形势有所好转后即停止了改革。,3、改革存在的问题,(1)干部队伍从稳定走向老化。(2)国家机关日益膨胀。(3)决策权力再度向个人集中。(4)理论和意识形态也出现朝斯大林时期复归的趋势。,四、戈尔巴乔夫改革,安德罗波夫 和契尔年科秉承勃列日涅夫时期的保守路线,没有什么新的作为,且执政时间很短。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苏联国内外形势严峻。国内经济增长率明显下降,政治体制上的弊端日益明显。最高领导人更换频繁、领导层老化、思想僵化。国际上,由于苏联经济实力下降,苏联的全球战略受到影响,面对严峻的形势,戈尔巴乔夫决心对苏联的内外政策进行改革和调整。,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社会主义理论上做了一些重大突破。戈尔巴乔夫批判了勃列日涅夫的“发达的社会主义起点论”,不再强调发达社会主义,提出全面完善社会主义,并彻底改变原来“建设共产主义纲领”的提法,这对于彻底纠正1960年以来超越阶段、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倾向,对调整现阶段的生产关系,深入进行改革奠定了初步的理论基础。2、调整领导班子,整顿干部队伍。党的领导班子中原来与勃列日涅夫长期共事而目前思想跟不上时代的人物,绝大多数退出了历史舞台,减少了改革阻力,改善了领导层的年龄、知识结构。另外,戈尔巴乔夫还强调转变干部作风,反对官僚主义、本位主义、形式主义和因循守旧。3、进行经济改革。从1988年起,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大力付诸实施,经济改革由单项、局部实验转入综合配套、全面铺开的新阶段。但由于资金、商品和外汇短缺,新经济体制没有配套发挥作用。4、提倡公开性,推行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分三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通过选举法和宪法修正草案;第二阶段是协调苏联和各加盟共和国的关系;第三阶段是改组地方政权机构。,从1990年开始,戈尔巴乔夫改革开始偏离原来的社会主义方向,强调人类的价值高于阶级利益和民族利益,把科学社会主义改变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从而激化了各种矛盾,造成社会的全面危机,苏联社会陷入动荡之中。其主要表现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势力空前猖獗;共产党分裂加剧;民族矛盾加深;经济状况越来越恶化。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由于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因而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走向自己改革的尽头,使社会主义发展出现曲折。,第二节 东欧社会主义模式及其发展,一、东欧社会主义模式“东欧”作为政治地理概念,是指位于欧洲东南部和中部地区、苏联西侧的八个国家,它们是: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南斯拉夫。这些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经按照苏联模式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并与苏联结盟,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成员(1948年南斯拉夫因与苏联冲突被开除出社会主义阵营,1962年阿尔巴尼亚与苏联决裂,退出阵营)。,东欧国家走上苏联式社会主义道路,既有共同的背景,也有各自的特点。作为共同的背景,它们都是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依靠苏联的支持和援助,并在苏联的支配或影响下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所谓不同特点,主要表现在建立新政权的过程中,苏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道路由于历史条件、领导人不同、对形势的评估以及与苏联关系的演变,分别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东欧社会主义模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1、苏联模式2、南斯拉夫模式3、匈牙利模式,二、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的实践,背景:苏南关系破裂苏南关系的破裂一方面给南斯拉夫造成了严重的困难,另一方面也迫使南斯拉夫冲破苏联模式的束缚,率先走上改革的道路。50年代是实行工人自治的阶段,60年代是实行社会自治的阶段。进入70年代以后,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实践在改革社会经济政治体制和维护国家体制的双重大目标中陷入了两难处境。与此同时,南斯拉夫的自治制度和改革实践实际上趋于停顿。作为战后第个冲破苏联模式的束缚、展开探索性改革的东欧国家,南斯拉夫虽然没有能够最终走出条成功的新路,但它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提供了借鉴。,三、1956年匈牙利事件和卡达尔执政时期的改革,1、1956年匈牙利事件1956年春,随着苏联展开对斯大林的批判,匈牙利也兴起了要求民族自主和改革的潮流。裴多菲俱乐部,评论时政,批评以拉科西为首的党和政府所推行的照搬苏联模式的路线和政策,要求在经济和政治领域实行全面改革等,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10月23日布达佩斯群众举行示威游行,并发展为武装暴乱。苏联出兵干预匈牙利事件。到11月中旬,局势被平定。这场民族的悲剧对匈牙利以后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卡达尔改革在苏联支持下成立的卡达尔政府以稳定局势、恢复秩序为首要任务。提出“谁不反对我们,就同我们在起”的口号,对参与十月动乱的大部分人实行宽容政策。纠正拉科西时期的错误,为冤假错案反。在经济方面,采取了宽松政策,修改五年计划,调整轻重工业比例,允许农民退出强制组织的合作社,鼓励农民在自愿基础上搞“第二次合作化”,并取消农产品的义务征购,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对农业的投资。,1964年9月,匈牙利成立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制定改革的总体方案,批准改革方案,1968年1月1日起,改革方案付诸实施。改革的目标是将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在坚持计划经济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改革后的新体制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中央政府不再向企业直接下达指令性计划指标,而是运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手段对企业进行调节管理,中央的宏观计划主要贯彻于投资和发展领域。匈牙利的渐进式改革并没有最终突破计划经济框框,而是在面临突破时陷于停顿,70年代中后期,改革步伐放慢乃至。,四、“布拉格之春”,捷克斯洛伐克在1968年春出现的改革新气象被舆论称作“布拉格之春”。捷克斯洛伐克由于走上了苏联模式道路,在高度集中的体制下,经济发展的活力逐步减弱,经济效益下降,到6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的经济形势恶化,社会的不满情绪滋长,党内外出现厂要求改革的呼声。1968年1月召开的捷共中央全会上,经过激烈斗争,改革派占据了领导层的主流。,1968年4月,捷共中央全会通过实行全面改革的行动纲领,宣布“将进行试验”,“建立一种十分民主的、适合捷克斯洛伐克条件的社会主义新模式”。行动纲领把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在当时的东欧国家中独树帜,表现出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苏联的军事干涉中止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运动,“布拉格之春”在来自克里姆林宫的凛冽寒风中夭折了。此后,苏联进一步加强对捷的控制和干预,,五、战后波兰的三次危机与政局变化,1956年春,苏共二十大对斯大林的批判在东欧各国引起震动和反响,波兰社会从上到下出现了改革求变的潮流,而长期压抑的社会矛盾在松动的政治氛围中顺势迸发,1956年夏天的波兹南事件成为当时社会危机的集中表现。事件发生后,波兰党和政府作了慎重处理,并借此机会调整政策,推出改革方针。波党八中全会按原计划改选了政治局,哥穆尔卡正式当选为党中央第一书记。哥穆尔卡执政后,顺应苏共二十大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潮流的兴起,提出走“波兰道路”的口号,准备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但是,哥穆尔卡的改革还没有真正迈开步伐,就在内外阻力下停滞不前。1958年以后,波兰的发展路线又回到了传统的“斯大林模式”的轨道上。,1970年12月12日,波兰政府对肉类等67种食品和日用品实行较大幅度的提价的决定引发工人罢工,当局进行武力镇压,酿成流血事件。在这种形势下,波兰统一工人党中央全会解除哥穆尔卡的职务,由盖莱克接任第一书记。盖莱克上台后,吸取前任的教训,试图从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着手,稳定社会。波兰统一工人党六大通过“高速发展战略”,提出“高速度、高积累、高消费”的口号。但是,在不改变体制模式和发展路线的条件下要大幅度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是很难做到的,为了实施“三高”战略,波兰政府大借外债,企图用外来资金刺激经济增长。7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外债剧增,外贸入超,财政赤字再度大幅上升,政府不得不又一次使用提高物价的办法来摆脱困境,从而第三次酿成了严重的社会危机。,1980年7月1日,波兰政府决定提高议价肉类的价格,此举立即引发了有组织的政治性罢工和示威行动。迫于群众示威的压力,波兰政府宣布改组,波兰统一工人党召开中央全会,同意工人组织自由工会,解除了盖莱克的职务,选举卡尼亚担任党的第一书记。与此同时,政治反对派的力量乘势而起,形成了全国性的组织。1980年9月22日,全国各地独立自治工会成立全国性独立自治“团结工会”。11月10日,波兰最高法院批准团结工会依法登记,承认其合法地位。此后,大部分工人脱离党和政府领导的工会,加入团结工会,瓦文萨为首的团结工会实际上成为与政府对立的反对派政治组织。1981年波党第九次特别代表大会通过经济改革方针,宣称“进行深入的经济改革”以摆脱危机。然而,政府的改革方针遭到团结工会的抵制。面对团结工会的挑战,波兰党和政府决定采取强硬措施予以反击。在团结工会和苏联的双重压力下,波兰领导层为维持社会稳定和避免苏军入侵,于1981年12月12日晚实行了战时状态,成立“救国军事委员会”对全国实施军事管制。在军管期间,团结工会被作为非法组织予以取缔,罢工活动亦被制止。,1983年7月22日,战时状态被正式取消。通过采取非常措施,波兰政局在80年代中期有所稳定,但是,由于改革难以突破原有的体制模式,长期积累而成的经济困难无法得到根本解决,暂时隐伏的社会矛盾继续在深化,新的危机随时可能发生。同时,被压制的反对派势力也在继续积聚力量,伺机再起,波兰的局势仍然处于动荡的边缘。,第三节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一、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提出了改革新思维启动了新一轮改革的进程。1986年2月25日-3月6日召开的苏共二十七大正式通过了改革纲领,确定了“加速”发展战略和全面展开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并明确提出以“全人类利益优先”和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为基本原则、以创造和平国际环境为基本目标的对外政策“新思维”。二十七大还基本完成了全面更新党、政、军领导干部队伍的工作,为改革方针的实施奠定了组织基础。二十七大后,苏联的改革从政治、经济两个层面同时展开。,1988年6月苏共十九次代表会议确定了政治改革优先的方针,开始了从根本上变革“斯大林模式”政治体制的尝试。1989年3月,苏联历史上第次公开竞选选出了首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5月25日-6月9日举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实际拥有国家最高权力的常设机构最高苏维埃,戈尔巴乔夫当选为最高苏维埃主席。从这时起,苏共的领导地位逐渐弱化,权力中枢移向苏维埃。1990年2月苏共中央全会通过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行动纲领草案,宣布共产党“放弃政治垄断地位”,从而为实行多党制开了绿灯。3月举行的第三次(非常)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关于设立苏联总统职位和苏联宪法修改补充法等决议,取消原宪法中规定苏共领导地位的第六条,将苏共的作用改为与其他政党、社会团体样”。新设立的总统职位与党派分离,总统不代表任何党派。3月15日,戈尔巴乔夫出任苏联总统,开始以总统制模式对国家实施领导,苏共放弃对国家的绝对领导权后,虽然国家的最高权力仍在其手中,但在法律意义上已失去了对权力的监控。,在1990年春夏举行的地方苏维埃选举中,原作为地方各级政权领导人的苏共推举的候选人纷纷落选,各反对派政党和组织以及苏共党内的激进派的势力则急剧上升。与此同时,苏共自身也走向分裂,围绕着党的纲领、党章修订和党的政策,形成了激进派、传统派和中间派。政治的动荡和权力中枢的分裂使经济改革方案处于难产境地,不仅无法实现以政治改革带动经济改革的意图,而且原来的经济生活也因管理失控而出现混乱。1990年苏联的国民经济出现负增长。中央权力的衰落还诱发了地方民族主义的高涨,旧体制下被强力压抑的民族自决欲望在获得释放空间后急剧膨胀,苏联陷入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和国家体制危机。,二、东欧剧变,苏联的改革对东欧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戈尔巴乔夫否定“斯大林模式”基本体制的言论和政策措施极大地鼓舞了东欧各国原本就存在的试图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的改革力量,戈尔巴乔大的外交“新思维”则给东欧各国提供了自主改革的外部条件。于是,一场酝酿已久的政治变革风暴在80年代末兴起于东欧,并迅速改变了东欧的政治格局,也使世界地缘政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波兰剧变,波兰在经历了80年代初的危机和军事管制后,形势一度平稳,但长期积累的社会矛盾并没有得到解决,特别是经济困难局面未能扭转,80年代末,通货膨胀再度大幅上升,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也随之趋向激烈,在这种情况下,被取缔的团结工会势力东山再起,罢工浪潮卷土重来。波兰当局决定顺应大势,以主动的政治改革来缓解矛盾,通过与政治反对派的协商实现民族和解。1988年12月1989年1月召开的波兰统一工人党中央全会决定,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工会多元化,恢复团结工会的合法地位。,1989年2月6日-4月5日,统一工人党与团结工会及其他政党和教会举行圆桌会议,讨论政治改革方案,经多次谈判后达成政治体制改革协定,根据协定,波兰将实行多党制和议会民主制。4月7日,波兰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改变了国家政治体制,4月17日,团结工会重新登记注册,恢复合法地位,随后在46月间举行了首次议会自由竞选,结果团结工会获得参议院100个议席中的99个席位,众议院自由竞选的161个议席中团结工会亦夺得160席。,在政治力量对比发生明显有利于团结工会的转折后,统一工人党不得不再次妥协,同意团结工会的组阁要求。8月24日,团结工会顾问、团结周刊主编马佐维耶茨基出任总理,组成以团结工会为主的联合政府。至此,波兰的政治变动基本定局,执政45年的统一工人党失去了议会的控制权和政府的领导权。,团结工会政府上台后对国家的政治制度作了进一步的改造,实行军队“国家化”,禁止政党在军队、企业和国家机关中从事组织活动,并将国名由波兰人民共和国改为波兰共和国。1990年1月,失去执政地位的波兰统一工人党举行最后一次代表大会,决定停止原党的活动,1990年11月,在团结工会的压力下,雅鲁泽尔斯基被迫辞去总统职务,12月,团结工会主席瓦文萨当选波兰总统,这样,波兰完成了政治格局的大变动。,匈牙利剧变,1989年2月,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召开中央全会,讨论政治多元化问题。会议决议宣称:“政治体制多元化可在多党制的范围内实现”,“实行多党制和议会民主制是匈牙利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符合当前具体国情的选择”。1989年10月,社会主义工人党召开第十四次(非常)代表大会以绝对多数票通过决议,将社会主义工人党改建为“匈牙利社会党”,但大部分党员在重新登记时没有加入社会党,致使党员人数由原来的72万锐减至55万,严重削弱了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同月,匈牙利国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删除共产党领导地位和国家属社会主义性质的条文,国会还决定更改国名和国庆日,国名由“匈牙利人民共和国”改为“匈牙利共和国”,国庆日由4月4日(苏军解放匈牙利日)改为10月23口(1956年十月事件爆发日)。1990年3月25日一4月8日,举行了多党制下的议会选举,安托尔领导的民主论坛获胜,取得组阁权利,匈牙利社会党竞选失败,沦为在野党。5月2日,新议会首次会议选举自由民主主义者联盟领导人根茨为国会主席,同时出任临时总统。至此,匈牙利完成了由政治体制变革带动政权转移的过程。,其他一些东欧国家在政局变动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尖锐的对抗,甚至发展为流血冲突。总之,80年代未、90年代初东欧各国的剧烈变化是多种因素促成的,其中,长期以来困扰东欧国家的苏联模式体制的弊端和要求冲破旧体制的改革潮流所构成的矛盾、苏联用强制手段对东欧实行霸权统治和东欧要求民族独立自主所构成的矛盾是酿成东欧变局的历史根源和深层原因,而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改革是把上述两对矛盾所蕴含的能量释放出来的催化剂,同时,西方国家在这个过程中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三、苏共解散和苏联解体,苏共的领导地位和中央政府的控制能力弱化后,随之而起的就是地方势力的扩大,而在苏联的国家结构中,地方势力大多与民族主义势力结合在一起,成为解构联盟国家体制的基本因素。6月12日叶利钦当选俄罗斯联邦首任总统8月19日苏联发生了军事政变,部分企图维持原苏联国家体制的党、政、军领导人密谋发动一场政变,以阻止联盟国家的解体趋势,恢复中央集权体制。八一九”事件的结果与其发动者的愿望相反,进一步加速了苏联的解体进程。,事件后,戈尔巴乔夫已失去实际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成为按叶利钦意志行事的傀儡。8月23日,叶利钦下令,暂时中止苏共和俄共在俄罗斯境内的活动,没收共产党的财产。24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并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散”。他还下令,停止各政党在军队和国家机关中的活动。29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非常会议通过决议,暂时停止苏共在苏联全境的活动。于是,执政70余年的苏联共产党结束了它的存在,从组织上解体了(苏共解体后,俄罗斯共产党继续存在,不久恢复活动,成为合法政党,此外还有若干组织自称苏共的继承者,但统一的苏联共产党未再恢复)。苏共的解体是苏联解体的前奏。由于失去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核心,残存的中央政府已没有力量阻止各加盟共和国的独立。,12月7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三国领导人叶利钦、克拉夫丘克和舒什克维奇在明斯克会晤,叶利钦提出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构想,得到另两位领导人的赞同。12月8日,在布列斯特郊区的一个别墅里,三国领导人签署了关于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协议,协议宣布,“苏联作为国际法主体和地缘政治现实正在停止其存在”,自协议签订之日起,“前苏联各机构在联合体成员国境内的活动予以停止”。协议规定,独联体是独立国家间的协调联合组织,不具有联盟国家性质,不设议会、中央政府和总统,也不建立统一的军队。协议还规定,独联体是一个开放的组织,前苏联的成员国和其他赞同其宗旨的国家均可参加。,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阿塞拜疆、亚美尼业、摩尔多瓦和中亚五国的领导人在哈萨克首都阿拉木图签署了阿拉木图宣言等6项文件,正式宣告,11个原苏联共和国以创始国身份自愿结成独立国家联合体,与此同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停止存在。12月25日晚,戈尔巴乔夫最后一次以苏联总统身份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自己辞去苏联总统和武装力量最高统帅职务,并把核按钮转交给叶利钦。7时32分,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69年的苏联国旗在寒风中降下,7时45分,俄罗斯联邦的国旗升起,克里姆林宫换了主人,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苏联解体是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结束了曾对20世纪的人类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种发展模式的实践,也结束了曾在战后45年间主导国际政治的两极格局,其多方面的意义为走向新世纪的人们留下了一份内涵丰富的历史遗产。,

    注意事项

    本文(苏联的历史发展与改革进程课件.ppt)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