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必修1第2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单元教学设计.docx
-
资源ID:3253015
资源大小:48.01KB
全文页数:2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99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人教必修1第2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单元教学设计.docx
人教必修1第2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2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单元教学设计 学号:135906 姓名:黄茹 联系方式:15129167667 人教版必修1第2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单元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和体系分析 1.位置分析 本单元处于高中人教版化学必修1的第二章,是高中化学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化学科学的起始章。本单元作为从学科内容方面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开始,是连接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科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承前”意味着要复习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的重要内容,“启后”意味着在复习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提高和发展,从而为化学课程其他章节的学习,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结构分析 本单元的一条基本线索就是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化学学科的核心思想分类观始终贯穿于单元始终。包括物质分类法、胶体、电解质与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基础四部分内容。单元内容结构如图所示: 分类观在化学学习中的应用 分类法 概括物质共性,确定分类依据 化学物质分类 酸、碱、盐、氧化物、单质各类不同化学物质的共性及相互转化关系;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分散系的分类 胶体的概念,胶体与溶液、浊液的区分,胶体知识的简单应用 化学反应分类 离子反应基础 氧化还原反应 一般分类法 交叉分类法 树状分类法 三、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 微粒观在化学学习中的体现 化学课程目标由国家控制,以化学学科课程标准的形式向社会公布。是实施该门课程管理、教学评价的基本依据。化学教学目标由任课教师编制,是教师在调研了化学教学系统各要素之后对教学的预设。 化学课程目标是课时教学目标的基础。编制化学教学目标时最具挑战性的是化学教师如何选择恰当的行为动词来表达对该任务的教学强度。从教育的层级转化来讲,先有国家的教育目的、学校的培养目标,然后才有课程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最后才是课时的教学目标。 按照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的观点,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教学评价是三位一体的关系。化学教学目标是在调研了课程目标、化学教材、学校教学条件和学习者的实际之后,对化学教学所作的一种终极预设。故本单元课程目标转化为三维教学目标过程如下: 先研读课程标准,其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之“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这个知识点的要求为: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3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4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再研读人教版配套教师用书中对教学目的的要求: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3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4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研读教材内容: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第二节 离子反应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归纳与整理 最后学情分析 对于刚上高一的学生,处于初、高中过渡时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化学知识基础。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初中阶段纯净物、混合物及酸、碱、盐等的学习,其实就是物质分类方法的具体应用,但在思维上,学生正从直觉型经验思维进一步向抽象型思维过渡,学生还没有把分类形成一种方法,形成化学学习的思想。本部分教学内容正好对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物质及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进而掌握分类方法,形成分类观。另外,离子反应及氧化还原反应均为新增类容,需重点给学生讲解清楚。综合以上内容根据学生实际,制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丁达尔效应。 3了解电解质概念。 4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能正确书写常见的离子方程式,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5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对于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能够找出氧化剂和还原剂;能自己列举中学阶段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过程与方法 1在学习过程中体味并确立化学的核心思想分类观。 2培养归纳、概括能力,训练化学科学方法。 3.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正确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的两面性。 2通过多种交流和探究活动,提高与人合作的能力。 五、单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的分析与确定 1.了解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2.知道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3.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教学难点的分析与确定 1.知道胶体的概念和了解胶体的部分性质。 2.知道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3.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六、教学策略 能识念 正确定位教学内容深广度 发过的心关。功的挥程建概注认概,构念核程资源。用多种课和 充分利积极开发位。主体地习中的生在学突出学七、教学程序 课序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物质的分类方法 胶体及其主要性质 电解质及酸、碱、盐 教学形式 自主性学习 合作性学习 合作性学习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论法、练习法 讲授法、实验法、练习法 讲授法、谈论法、指导阅读法、实验法、练习法 讲授法、实验法、课堂讨第四课时 离子反应 探究性学习 第五课时 氧化还原反应 合作性学习 论法、练习法 讲授法、演示法、课堂讨论法、练习法 八、教学过程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思考与交流 图书馆里有许许多多的书籍,为什么你能够很快就找到你所需要的书?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将许多书放上书架之前可能做了哪些工作?大超市里有成千上万种商品,为什么人们能迅速挑出自己所需要的商品? 思考与交流 1请尝试对你所学过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进行分类,并与同学交流。 2请从其他方面收集一些应用分类方法的例子,讨论对它们进行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归纳与整理 1在分类的标准确定之后,同类中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可以帮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不同事物的了解使我们有可能做到由此及彼。所以,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思考与交流 对于纯净物Na2CO3,从其组成的阳离子来看,它属于什么盐?从阴离子来看,又属于什么盐? 归纳与整理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1化学物质的分类 (1)交叉分类法 Na2CO3 钠盐 Na2SO4 钾盐 K2SO4 硫酸盐 K2CO3 碳酸盐 归纳与整理 1将事物进行分类时,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会产生不同的分类结果。 2在认识事物时,运用多种分类方法,可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交叉分类法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3对同类事物可以通过树状分类法进行再分类。 思考与交流 1对于化学物质,如果按照所含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怎样分类? 2对于化合物我们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可以产生哪些分类结果? 归纳与整理 (2)树状分类法 实践与探究 1、查阅资料并与同学合作,为石油加工后的产品或用途制作一张树状分类图。 2、选择熟悉的物质,制作一张交叉分类图。 提示:氧化物、酸、碱、盐等还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一步进行分类,化合物也可以分为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等。 思考与交流 1在初中我们学习过四种基本化学反应类型,它们是按照什么标准进行分类的?将化学反应又可以按照哪些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呢? 归纳与整理 2化学反应的分类: ìì置换反应类别íï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î复分解反应ï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ï化合反应ìï的多少íï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种类化学反应íî分解反应 ïì氧化反应ï根据反应中物质得氧或失氧íïî还原反应ïïî¼¼思考与交流 初中所学习的化学反应四种基本类型能概括所有的化学反应吗?我们应当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对已学知识? 实践与探究 1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将化学物质分成哪几类?每类物质具有哪些主要的化学性质?你的这种分类采取了哪种分类方法? 2查阅有关资料,列举几个具体实例,说明分类法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归纳与整理 1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2在认识事物时,运用多种分类方法,可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是化学分类中常用的两种分类方法。 回顾与总结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1化学物质的分类 (1)交叉分类法 (2)树状分类法 2化学反应的分类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思考与交流 1将少量NaCl溶于水得到的体系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将泥沙溶于水得到的体系呢?将它们静置一段时间后,有什么区别? 2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的烟、雾、云属于纯净物吗?如果不是,是什么物质分散到什么物质里的? 归纳与整理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及其分类 分散系:一种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容纳分散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 思考与交流 按照分散剂和分散质所处的状态,他们之间可以有几种组合方式?并举例。 归纳与整理 分散系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聚集状态不同分类,有9种类型。对比如下: 分 散 质 气 液 固 气 液 固 气 液 固 分 散 剂 气 气 气 液 液 液 固 固 固 实 例 空气 云、雾 烟灰尘 泡沫 牛奶、酒精的水溶液 糖水、油漆 泡沫塑料 珍珠 有色玻璃、合金 思考与交流 1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能对分散系进行分类吗? 2不同的分散系有什么区别? 实验与探究 1取三个小烧杯,分别加入25 mL 蒸馏水、25 mL CuSO4溶液和25 mL泥水。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12 mL 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观察制得的Fe(0H)3胶体,并与CuSO4溶液和泥水比较。 2将盛有CuSO4溶液和Fe(0H)3胶体的烧杯置于暗处,分别用激光笔照射烧杯中的液体,在于光束垂直的方向进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将Fe(0H)3胶体和泥水分别进行过滤,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归纳与整理 1当光束通过Fe(0H)3胶体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而光束通过CuSO4溶液时,则看不到此现象。这条光亮的“通路”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形成的,叫做丁达尔效应。利用丁达尔效应是区分胶体与溶液的一种常用物理方法。 2胶体的分散质能通过滤纸孔隙,而浊液的分散质则不能。这说明浊液的分散质粒子比较大。 3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系 外观 分散质粒子 溶液 均一、透明、 稳定 1nm 单个分子或离子 能 食盐水、碘酒 胶体 多数均一、透明、介稳性 浊液 不均一、不透明、 不稳定 直径 组成 能否透 过滤纸 典型实例 1nm100nm 分子集合体或有机高分子 100nm 许多分子集合体 不能 泥水 能 食盐酒精溶液、淀粉溶液 思考与交流 1 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丁达尔效应在吗? 2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对胶体有哪些认识? 归纳与整理 胶体:分散质粒子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 胶体的本质特征:分散质粒子在1nm100nm之间。 胶体的性质具有丁达尔效应 阅读与拓展 了解胶体的介稳性及其破坏、布朗运动,胶体介稳性的应用。 思考与交流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我们经常在媒体上听到一些有关纳米材料,你知道有哪些呢? 阅读与拓展 纳米粒子的尺寸与胶体粒子大致相当。原有的胶体化学原理和方法不仅有助于纳米技术的发展,胶体化学也从中获得了新的研究方向和动力。 回顾与总结 1分散系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分类可以分为溶液、胶体、浊液三类 2分散系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分类,有3种类型。 分散系 外观 分散溶液 均一、透明、稳定 1nm 单个分子或离子 胶体 多数均一、透明、介稳性 浊液 不均一、不透明、不稳定 直径 组成 1nm100nm 分子集合体或有机高分子 100nm 许多分子集合体 质粒子 能否透过滤纸 典型实例 能 食盐水、碘酒 能 食盐酒精溶液、淀粉溶液 不能 泥水 3胶体的性质: 丁达尔效应、布朗运动、胶体的介稳性及其破坏。 4纳米技术与胶体 第二节 离子反应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初中化学中,我们已经做过溶液的导电性实验,通过观察与思考,我们可以得出电解质的概念。 板书 第二节 离子反应 一、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 推进新课 老师提问:“酸、碱、盐的水溶液为什么能够导电?” 学生思考、讨论。 小结 酸、碱、盐的水溶液能够导电是因为在水溶液中发生了电离,产生了自由移动的离子。 金属导电是因为自由移动的电子,而电解质溶液导电则是因为自由移动的离子。 而电解质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就叫做电离。 板书 1、电离:电解质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例题剖析 下列物质哪些属于电解质? NaCl NaOH H2SO4 H2O 盐酸溶液 小苏打 Fe Ca(OH)2 学生回答略 教师精讲 电解质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在判断时,一定要严格按照定义来分析,作出正确的结论。 首先,电解质是化合物,不是单质,所以错误;电解质也不是混合物,所以也是错 误的,小苏打是俗名,是纯净物,小苏打是电解质,因此,最后的正确答案为:。 小结我们接触的物质中,哪些属于电解质? 结论酸、碱、盐和水都是电解质 板书 2、类型:酸、碱、盐和水 推进新课 我们还可以用化学符号来表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用化学符号来表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产生了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的式子,叫做电离方程式。 板书 3、电离方程式 老师提问 请同学写出硫酸、氢氧化钠和硫酸钠的电离方程式。 学生书写 H2SO42HSO42 NaOHNaOH Na2SO42NaSO42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阅读P27第一段。 学生回答 课本介绍了酸的定义,即在水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 教师提问 请同学们讨论得出碱和盐的定义。 答案 碱:在水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阳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板书 4、酸、碱、盐的定义 P29 1、2、3、6 做在书上。 第二节 离子反应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电解质和电离的概念。 过渡 有上述知识作基础,下面我们学习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电解质在溶液里的反应 必定有离子的参加,有离子参加的反应就叫做离子反应。离子间是如何进行反应的呢?反应的本质又是什么? 板书 二、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1、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反应叫离子反应。 课堂实验 1、5 mL CuSO45 mL NaCl 现象:无明显现象 2、5 mL CuSO45 mL BaCl2 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 分析 CuSO4BaCl2CuCl2BaSO4 CuSO4和BaCl2在溶液中分别发生了电离: CuSO4Cu2SO42 BaCl2Ba22Cl 当CuSO4溶液和BaCl2溶液混合时,Cu2和Cl之间并没有发生化学反应,而Ba2和 SO42之间则发生了化学反应,所以该反应的实质是: Ba2SO42BaSO4 板书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叫离子方程式。 推进新课 离子方程式书写的一般步骤为:写改删查 举例Ba(OH)2H2SO4 答案略 板书 、书写的步骤:写改删查 小结 从书写离子方程式的步骤中可以得出:我们要对初中学习过的溶解性表熟记。 黑板演练按步骤书写离子方程式 1、HClNaOH 2、HClKOH 3、H2SO4NaOH 4、H2SO4KOH 分析 分析上述四个反应,得出离子反应的意义:不仅仅可以表示某一个具体的反应,还可以 表示同一类型的反应。 板书 、意义:可以表示某一类型的反应。 过渡 初中学习过的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发生的复分解反应,其实质也就是离子反应,所 以,我们很容易得出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板书 3、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生成难溶物 生成难电离物 生成挥发性物质 P29 4、5 做在书上。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过程: 思考与交流 1、根据初中学过的知识,请列举几个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讨论并交流这类化学反应的分类标准。 2、氧化和还原反应是分别独立进行的吗? 归纳与整理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物质得到氧的反应是氧化反应,物质失去氧的反应是还原反应,根据物质得氧和失氧为标准来判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同时发生,相互依存。像这样一种物质被氧化,同时另一种物质被还原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实验与探究 一瓶盛满氯气的集气瓶,推开玻璃片,在瓶口上方用锯条锯出微小的金属钠,观察现象。 根据讨论进一步激疑,反应中无氧能发生燃烧现象,激烈的氧化反应是否只有得氧、失氧的反应才是氧化还原反应?究竟怎么叫氧化还原反应? 思考与交流 请分析下列反应中各种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无变化,如何变化? Fe + CuSO4 = FeSO4 + Cu Mg + 2HCl = MgCl2 + H2 加热S + O2 SO2 CuO + H2 加热Cu + H2O 归纳与整理 一、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与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关系 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是氧化反应 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是还原反应 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没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思考与交流 氧化还原反应中,粒子间发生重新组合,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必然与原子结构有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是什么? 要深刻地揭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还需要从微观的角度来进一步认识电子转移与氧化还原的关系。 归纳与整理 2、氧化反应与电子转移的关系 利用2-13氯化钠形成示意图,图2-14氯化氢分子形成示意图归纳板书 失去电子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 得到电子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 有电子转移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没有电子转移的反应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思考与交流 1、有人说置换反应,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和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全部氧化还原反应。你认为这个说法正确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2、尝试画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的交叉分类示意图,并列举具体的化学反应加以说明。 归纳与整理 3、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认识四种基本类型 置换反应全部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和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全部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复分解反应全部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 思考与交流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元素化合价的升降 B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必然同时发生 C氧化剂在反应中失去电子,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 D还原剂在反应中失去电子,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 2、ClO2是一种消毒杀菌效率高、二次污染小的水处理剂。实验室可通过以下反应制得ClO2:2KClO3+H2C2O4+H2SO4=2ClO2+K2 SO4+2CO 2+2H2 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KClO3在反应中得到电子 BClO2是氧化产物 CH2C2O4在反应中被氧化 D1mol KClO3参加反应有2mol电子转移 回顾与总结 4、从不同的观点认识氧化还原概念的发展 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得氧、失氧的观点 化合价升降的观点 得到氧的反应 失去氧的反应 有得失氧的反应 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 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 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反应 电子得失的观点 失去电子的反应 得到电子的反应 有电子转移的反应 5、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ì电子得失电子转移í î电子对偏移6、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某些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发生了变化 7、氧化还原反应的判别依据 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 8、氧化还原反应中的转化关系 概括:“升失氧;低得还” 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是因为在反应过程中失去电子,结果被氧化,是还原剂,还原剂具有还原性,还原剂被氧化得到氧化产物;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是因为在反应过程中得到电子,结果被还原,是氧化剂,氧化剂具有氧化性,氧化剂被还原得到还原产物。 本单元测量与评价方案: 教学过程认知性评价: 评价内容 评价标准 优 良 不错 尚再可 加油 、 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丁达尔效应 了解电解质概念 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能正确书写常见的离子方程式,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能够找出氧化剂和还原剂;能自己列举中学阶段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教学过程体验性评价: 教师评价 组长评价 个人评价 项目 收集资料 方案制定 实验能力 口头好的表达 想法 提问能力 实验报告 知识应用 探究态度 课堂纪律 分工合作 应用媒体 个人的感受和体会 优 良 不错 尚可 再加油 九、教学反思 物质的分类:整节课下来思路清晰,重点突出,但仍有不足,比如:内容不足,应对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进行拓展,补充相应的知识,在此可介绍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不成盐氧化物等概念;应变能力不强,场面越大,应变能力就越差,不敢完全把课堂交给学生,这需要在后面的教学中加强训练,快速提高;课堂氛围不够活跃,需要我想办法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某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要多鼓励和引导,打消他们的顾虑,让每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充实。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针对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而努力做到更好。 离子反应:吸取了一年前的经验,今年我在第一课时就安排了离子反应的概念和初步接触离子方程式,但这样一来,对电解质的讲解时间就会相应减少了很多。在教研活动的研讨中,中心组的老师多次强调了本章的中心是分类的方法,而且要注意与初中知识衔接,这给了我一个启示为什么不能直接利用初中所学的酸、碱、盐的概念引入本节的教学呢?这样就不需要在讲解了电解质的概念后再回头从电离的角度定义酸、碱、盐,大大节省了课堂的授课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事实上,这样的一个小变化使学生从电离的角度重新认识了酸、碱、盐,同时又从酸、碱、盐的概念引入电解质的学习,感受到电解质其实就是从能否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角度对再次化合物进行分类,这个概念也不会那么难以理解了。从教材P34第11题的作业情况看,学生也能很好地掌握了“电解质是一种化合物”的知识点。 总体而言,在两个课时的教学后,我感觉到已经达到了我预设的教学目标,学生基本能够掌握电解质的概念、离子反应的概念以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而在后来的课堂小测和中段考试中也体现出了这一点。 氧化还原反应:本来以为每个难度之间都有衔接,会过渡的很顺利,结果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首先,部分学生在初中时对于氧化和还原反应的定义不是很清晰;其次,一些学生连最基本的化合价无法标出,更不用说去算一些不常见的价态,在化合价这个地方就用了很多的时间,而且由于化合价的不熟练,影响了后面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 通过这次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我收益颇多,除了对于概念课的这种课型的教法及处理,最大的收益是我以后不会总是抱怨学生笨,上课看起来很简单的东西居然听不懂,其实很大一部分问题是初高中的知识没有做好衔接。所以不能高估学生的能力,虽然知识简单,但课堂上万万不能急于求成,要注意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首先充分了解初中对任何一个知识点的要求程度,教学中适时复习有关知识,使学生不要一下子觉得高中知识无法适应,从而增加其深入学习的兴趣和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