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味儿,三品原文及阅读答案.docx
京味儿,三品 原文及阅读答案“京味儿”三品 听台湾人说过,也听香港人和广州人说过,他们喜欢"京味儿"."特别是你们北京的女孩子,说话可真好听呀:'您好,您从哪儿来 "他们会给我学起北京话来,那样子真诚极了,只是凡需要"儿"化的地方都化得不对,譬如说"吃饭",他们竟全说成"吃饭儿".这不仅只是把那个"儿"随便乱放,轻重音不对,一律硬邦邦地把那个"儿"念了出来. 在他们的印象里,北京话里的那个"儿"字,一定是最要紧的,是北京话的全部美丽所在.他们不知道,光学会了"儿",离北京话的精髓还差很远,特别是您再把那"儿"说得跟"儿子"的"儿"一样理直气壮,您就更是南辕北辙. 北京话里,比"儿"更有趣的地方可有的是.譬如夸饰.说这老头儿硬朗,他得说:"这老头儿,硬硬朗朗儿的!"一个双声叠韵,那夸饰的味道就出来了.也有的夸饰用加衬字的办法:"瞧这天儿,灰不拉叽的!""灰",当然是不言自明的,"不拉叽"是什么意思,匪夷所思,不过,不加上,就不是北京人,不加上,他怎么说怎么觉得意犹未尽. 咂摸出了这个味儿,您对"京味儿"的了解才算是入了品. 您要是再往深了咂摸咂摸呢,比这更棒的夸饰,更形象的夸饰当然比比皆是,不过,北京人就得把动词搬上来了.说花香:"嗬,这花,香喷喷儿的!"这还是双声叠的.说:"嗬,这花,打鼻子香!"香气已非"扑鼻"可比,简直成了金猴奋起的"千钧棒"了.说粪臭"臭气烘烘的"同样最是常见,可北京人好像"语不惊人死不休"似的,说:"臭得挂鼻子,到这会儿还臭呢!"臭气要是不让他用语言给安上钩子,挂到了鼻子底下,不足以言其臭. 能"挂"的,当然也不仅只是臭气."病了脸上可挂灰了啊!"您瞧,颜色也能"挂"."好嘛,唱得跟马老板似的,真挂味儿!"这更绝啦,唱腔的"味儿"是什么,你能摸得着吗可人家觉得,唱戏的佳境,就是能把那"味儿",给"挂"住,这比说"绕梁三日,余音不绝"如何? 我不是北京人,可我爱琢磨北京人,当然也爱学北京话.我想,品到了这个份儿上,虽然已愤然而起不错,可好像也只能说是渐入佳境而已,还不能说京味儿的最高境界.京味儿的最高境界,是北京人的思维方式. 譬如,不知你注意到没有,北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什么 "是得涨点儿价,老让*贴钱给咱们,咱不落忍不是?可话又说回来,太邪行了也不行,受不了啊.唉,话又说回来了,怎么着也得挨这一刀,改革吗,不动真的,行吗?" 北京人爱把事情颠来倒去地想,替人家找辙,替自己宽主."话又说回来了"就是找辙的证明. "动真的,同事,有受不了的没有?都能受,我怕什么啊!等别人都嗷嗷了,我们家还有一张'全国山河一片红',卖了,且吃一阵子呢" 北京人就这么从容不迫.您可以不时地听出这从容不迫. 你当然还可以听出其他的,譬如幽默,自嘲,优越等等. 不管你同意不同意的"三品"之论或许你还能提出你的"四品","五品"的境界 也不管你对京味儿"品"到了哪一个层次,有一点我相信是所有爱北京的人们共同的享受,那就是,"京味儿"是需要"品"的,"京味儿"是值得"品"的. 人们的现代生活中,天天都在吃文化快餐,"品"的机会是越来越少了.不过,我还是希望自己保留一点"品"的味蕾,不至于使人生变得索然无味. 1、题目“京味儿”三品中“品”的含义是什么? 2、“京味儿”三品,作者品出了京味儿的哪三个层次? 3、“京味儿”化的语言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从中找出体现“京味儿”的语言, 4、“可好像也只能说是渐入佳境而已,还不能说品到了京味儿的最高境界。”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5、对人生需要品味的观点,对你有何启发? 答案: 1、琢磨、研究、思索。 2、第一个层次是最浅显的,品的是儿化、夸饰、衬字等说在口中意犹未尽的妙处;第二个层次是对动词妙用等更绝妙的地方咂摸滋味;第三个层次乃是最高境界,即对北京人思维方式的品评。 3、您好,您从哪儿来?嗬,这花,打鼻子香!臭得挂鼻子,到这会儿还臭呢! 4、承上启下或过渡 5、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