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五语下选读课文.docx

    • 资源ID:3240417       资源大小:54.78KB        全文页数:3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9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五语下选读课文.docx

    五语下选读课文主 备 人 课 题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教学课时 刘凯平 拉萨古城 集 备 人 彭艳智、罗梦琴 时间 第168页-第169页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让学生了解古城拉萨的建筑风貌与风土人情。 3.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让学生掌握拉萨的经幡,大昭寺和八廊街的风格和特色,体会作者的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学生对大昭寺各特色部分的理解。 图片收集 多媒体课件。 2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过 程 备注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播放歌曲坐上火车去拉萨以及拉萨特色建筑和风土人情的系列图片。 老师提问:同学们,通过欣赏歌曲和富有特色的图片,你能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此刻的心情吗? 二.背景知识介绍,导入课文 通过课外资料拉萨知多少介绍拉萨的历史成长过程及建筑文化特色,展示中国地图,特别标注出拉萨地区的地理位置。 老师提问:刚才很多同学都表达了自己对拉萨古城的赞美和向往,那大家知道它为什么叫“拉萨”,它在我国的那个位置吗? 师:你们想知道更多拉萨的知识吗? 生:想 师:好,那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到拉萨领略一下那里的风土人情。 三:课文讲解: 1. 要求学生默读全文,思考怎样给文章分段并用双竖线在文中标记,说出理由及归纳段意。遇到不能理解的词语要做好标志。 老师提问:通读全文后,你对文章分段有什么建议?你的依据是什么? 2. 分析文章第一部分 通过图片介绍经幡的寓意和三种形式,通过对比喻句的分析介绍经幡的作用。 老师引导: 一.这部分说到经幡,那同学们见过经幡吗经幡在拉萨人民代表着什么呢? 二.大家认真看课文,从中找出一个比喻句。并说说这样的比喻有什么作用?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备注 一、继续课文讲解: 3. 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通过超链接的设计把文字叙述和图片链接起来介绍大昭寺的特色,通过成语分析概括大昭寺的特点。 老师引导:一.文中讲到了大昭寺的那些特色?你想看看是什么样的吗? 二:划出文中出现的成语,说说这些词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4. 分析文章第三部分 通过对文段的分析总结出八廊街的特点,再结合图片让学生感受八廊街的氛围。 老师提问:一.文中“街上商店、摊点星罗棋布,热闹非常,与大昭寺内庄严肃穆的气氛既矛盾又统一。”中“既矛盾又统一”表现在哪里? 二.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八廊街的特点吗? 四.归纳总结: 1.思考讨论:通过学习,你觉得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从文章的分析转到对作者意图的揣摩,让学生的思维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讨论的形式则有利于加强学生的交流.) 2.文章描述了拉萨的哪些特点?你对哪点最感兴趣?你还知道西藏的哪些风土人情?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特点再次巩固学生的认识,而对最感兴趣部分的发言则能给学生充分发挥的自由。) 3.我的地盘听我的:介绍我的家乡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思路,唤醒学生课堂主体意识,把所学知识用于实践。) 五板书设计: .拉萨古城 藏族居民 经幡 独特,鲜明 拉萨 大昭寺 宏伟,典雅,气势 热爱之情 八廊街 商店.摊位多 热闹 教学反思 。 主 备 人 课 题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教学课时 刘凯平 故事两则 集 备 人 彭艳智、罗梦琴 时间 第170页-第171页 1.自读课文,理解大意,理解内容。 2.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语言的魅力。 3.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机智巧妙的语言。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精炼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积累优美语言的兴趣。 对精妙的进一步感悟和拓展。 收集相关的事例,作好交流准备。 1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过 程 备注 课题导入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就是这样奇妙。凡是精炼、幽默、生动的语言都是被艺术化了的语言。今天这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道走进语言艺术的殿堂,共同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 阅读理解 1.出示阅读要求 借助工具书,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扫清字词障碍,读通课文 默读课文,这两则故事分别讲了什么,联系上下文,找出变化的原因,边读边动笔圈画。 把不理解的地方标识出来,组交流,合作学习。 2.检验阅读效果 指名读课文 让学生说说自读中解决了哪些问题。 把有争议的问题提出来供大家讨论。 3.品读理解 “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 A:比较:“我什么也看不见” “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 B:对加上“春天到了”课文是怎么解读的? C:你是怎么想的? D:这句话精妙在哪? 引读:师:春天到了生:我什么也看不见! 师:春天多美好生:我什么也看不见! 师:春天百花争艳,万紫千红生:我什么也看不见! “我们一起消灭法西斯” 填空: 当人们看到“春天到了,”想到,心情;看到“我什么也看不见”,想到,心情,于是对老人产生了。是产生了这么大的作用,因为它有。 A:“法西斯”在这句话里指什么? B:“消灭”在句中的意思是什么? C:论一论这句话的幽默之意。 、感悟内化 1.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精妙句子。 2.大家评定,把肯定的写在黑板上。 3.课件展示练习内容。 广告词:请不要把手伸向向你微笑的花朵! 故事中的语言。 根据漫画写一句话。 、总结 精妙的语言是智慧果,愿同学们尽情享受语言艺术的快乐之果。 教学反思 。 主 备 人 课 题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教学课时 刘凯平 一件运动衫 集 备 人 彭艳智、罗梦琴 时间 第172页-第174页 1、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友谊。 3、体会课文重点内容在表达上的效果。 反复朗读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友谊。 预习课文小黑板 1课时 教学过 程 备注 一、导语: 当你看到这个题目时,你会想些什么? 二、以读为主,读中探究 1、快速自主读书 要求: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生字、新词可利用工具书解决。 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2、汇报交流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 如: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再读释疑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 三、自主性练习设计 1、“我”喜欢上了一件什么样的运动衫? 2、“我”的运动衫为什么会得而复失呢? 3、“我”的运动衫为什么会失而复得呢? 4、从“我”的运动衫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的过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四、课文内容的拓展 说说平时生活中曾经关心过你的人和事。 板书设计: 一件运动衫 喜爱 买到 买鞋 退掉 康威 用狗换 教学反思 同学们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友谊。 。 主 备 人 课 题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刘凯平 丰 碑 集 备 人 彭艳智、罗梦琴 时间 第175页-第176页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初步体会军需处长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2、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课文段意,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练习朗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 4、学习课文第一、二段,体会红军行军的艰难。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教学课时 熟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2、学习课文,体会红军行军的艰难。 录音、投影 2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过 程 备注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吗? 在这伟大的长征中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个。 2、揭题,读题:丰碑 3、你见过怎么样的碑?你知道丰碑是什么碑吗? 择义:丰1 高大2 容貌美3 多 4、出示投影:假如老师告诉你,这就是丰碑的话,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二、学生自学课文: 1、学生按下列要求自学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划一划,课文是怎样描写老战士冻死时的神态的? 想一想,你觉得军需处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议一议,为什么要把军需处长称为一座丰碑? 2、学生讨论。 三、整体读课文: 1、假如要在这丰碑上刻一个人的名字,你准备刻谁的名字?为什么? 教师板书:军需处长舍已为人 2、速读课文,课文主要写了军需处长的什么事? 3、课文哪几小节写了这件事?指名读课文313小节。 教师板书:壮烈牺牲 4、指名读1、2、14自然段,说一说分别讲了什么? 教师板书:艰难前进、严峻考验、必将胜利 5、指导分段。 6、小结:抓主要事件给课文分段。 四、学习课文一、二段: 1、放风沙录音,教师范读课文第一段。 讨论:你听到了什么?指导读:狂风呼啸 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指导读:大雪纷飞 2、我们的队伍怎样了?想象说话:装备很差,也许这支队伍没有什么? 3、齐读第一段。 4、我们队伍的将军怎样了? 他把马让给了战士,说明他关心战士,他更关心什么? 这支队伍有什么重要任务?他们又是在怎样的环境里完成这样的任务? 你能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什么叫“恶劣的环境”吗? 5、出示句子: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指名读 想象说话,还可能遇到什么困难? 接读 五、全文总结: 1、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得住这么严峻考验呢?谁能给将军一个明确的答案? 2、出示句子: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3、齐读。 4、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我们这支队伍战胜重重困难,翻过雪山,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呢? 第二课时 备注 教学过程: 一揭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齐读课题。 二描述导入在冰天雪地的云中山,一支装备很差的队伍在艰难地行进着。狂风呼啸,大雪纷飞,环境是这样得恶劣。战斗也是那样得残酷,敌人随时可能袭击,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三讲读第三段讲读第七自然段 多媒体出示:轻声自由读第三段,思考 红军在行军途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用“-”划出文中描写将军神态变化的词句,并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交流问题“红军在行军途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板书:老战士 课文哪一自然段具体描写了老战士被严寒冻死的情景的? 细细读第七自然段,想一想:在读的过程中,哪些地方你已经读懂了?哪些地方你还读不懂?读懂的地方,请你说说你究竟读懂了什么,读不懂的地方,请你把你的疑问说出来。 指导朗读:这一自然段从动作、神态、衣着这三方面描写了老战士被严寒冻死的样子。此情此景,读来分外感人。怎样才能读好它呢?听老师读。 配乐范读-练读指名读评价-齐读 除了读懂的地方,还有哪些地方读不懂吗?把你的疑问说出来? 抓住主要问题:老战士死了,为什么神态还那么镇定安详?带着这个问题继续学习课文。 讲读小节 看到一位老战士这样冻死,将军神态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个问题同学们已经思考过了,我们来交流一下。 指导朗读小节:指名读评价男生齐读 将军本来认为是军需处长失职致使老战士被严寒冻死,他非常愤怒。但当他得知眼前这位老战士居然就是军需处长时,他愣住了,你们知道军需处长是负责什么的吗 为什么他自己却被冻死了呢? 从这里可以看出军需处长具怎样的崇高品质呢? 将军看着被冻僵的军需处长,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是啊,当时内疚、悲伤、敬佩、感动之情一齐涌上心头,将军的眼睛湿润了 学到这儿,我们知道了这位被严寒冻死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我们也被他那高尚的品格深深打动了,透过他那高尚的灵魂,你们现在知道军需处长为什么死得那么镇定,那么安详了吗? 小结:军需处长心系革命、心系他人,他以身殉职而无怨无悔。这种高尚的品质多么令人敬佩。让我们带着对军需处长的无比敬佩之情再来读第七自然段吧! 引读“这时候,风雪” “丰碑”本义是什么?从这画面上看是指什么?仅仅是指军需处长的身体吗? 点题立碑:军需处长高大的形象,舍己为人、一心为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战士们奋勇前进。他成了将军与战士们心中的一座丰碑。 带着由衷的敬意齐读报小节 四总结 军需处长以他那崇高的品格鼓舞着每个人,红军队伍中更有无数像军需处长那样的将军、战士,相信他们一定会怀着坚定的信念,化悲痛为力量,去克服前进中的一切困难,取得最终的胜利。 板书设计: 丰 碑 教学反思 。 主 备 人 课 题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刘凯平 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 集 备 人 彭艳智、罗梦琴 时间 第177页-第178页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的关系,感悟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趋势。 3 培养学生阅读科普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教学课时 说明电脑与多媒体的关系。 通过阅读,培养学生阅读科普作品的能力。 收集有关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的资料。 2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过 程 备注 一、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我们的生活中又走进了一位新朋友。他简直是无所不能,既能给我们的生活增添无穷的乐趣,又能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给与莫大的帮助与支持。你们知道这位时代的骄子是什么吗?对!就是电子计算机。 2、板书课题: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 3、同学们对电子计算机有哪些了解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深入了解它们。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反馈生字词的预习情况。 具体要求:请一个学生或者小组汇报的形式,谈谈自学生字词的收获。 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说说应该注意什么? 再次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结合字典中的解释,理解课文中词语的含义。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角色:本来比喻生活中某种类型的人物,课文中把电子计算机比作人,说明计算机已经成为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信息:在日常生活中,它可以理解为“音信,消息”;在科学研究中,它指的是用符号传送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是接收符号者事先不知道的。 传真:通过有线电或无线电装置把照片、图表、书信、文件等的真迹传送到远方的通讯方式。 信息高速公路:指电脑与电脑连接起来形成的电脑网络。 2、检查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指名分段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3、课前,同学们都阅读查找了有关电子计算机和多媒体的有关资料。哪个同学愿意举例说一说电脑在生活中的用途呢? 三、自学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 1、自由读课文。思考:预习中向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你能试着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答案吗? 2、学生分小组讨论,试着解决问题。 多媒体指的是能够传递信息的物体。 目前,具有多媒体功能的电脑设备已经走入了寻常百姓家。人们可以使用它看电视、听广播、打电话、发传真、看vcd、听cd、唱卡拉ok还可以在家中上网。 3、指导学生分段,归纳段意。 思考: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的知识呢? 追问:课文的一、六自然段分别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 4、再次朗读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理清文章的层次。 四、作业 1、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查找有关计算机与多媒体的资料,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深入学习,理解课文的内容。 1、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自学课文。把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者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 2、引导学生将各组提出的问题筛选、分类,归并成几个大的问题,请学生写在纸上,投影出示。 可能出现的问题: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怎样诞生的? 人们为什么把电子计算机称为“电脑”? 多媒体是怎么回事?有哪些功能? 电脑与计算机有什么关系呢? 计算机越来越神。她会神到什么程度呢? 3、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再次深入默读课文,进行独立思考。然后与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 4、汇报解决以上的问题。 思考题一 学生甲: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于XX年诞生于美国华盛顿的史密森博物馆,她的名字叫“埃尼阿克” 学生乙:我想介绍我查找的一份课外资料。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发明于二战之中。因为它是为美国海军绘制弹道图用的。它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里面含有500英里的电线,是用电磁信号移动机械部件。它的运行速度很慢,35秒运行一次,适应性也很差,只适用于专门的领域。他只是一台普通用途的计算机。 学生丁:短短几十年里,计算机已经奇迹般地繁衍了四代。第一代是使用真空电子管运行的计算机。十一年以后,就出现了第二代晶体管计算器。七年后,又更新产生了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十年后,又发明了现在较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几十年的时间,计算机有了如此大的发展,而且一次比一次先进,一次比一次用途广泛。以至于成为现代社会的天之骄子。 思考题二 学生甲:在发明之初,计算机确实是用来进行计算的机器。用它进行比较复杂的数学计算。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今电子计算机早已经不单纯地运用在计算方面了。科学家们把计算机做成像人的大脑一样的机器,迅速的对外界传来的信息做出相应的判断和处理。因此,人们把它称之为电脑。 教师追问:通过你对电脑的了解,你能说说电子计算机可以做那些信息处理吗? 学生丁:电子计算机可以帮助人们进行各种数据的存储,可以进行文字处理和表格处理,还可以进行图片、动画处理。 教师小结:电子计算机的功能可真多,真不愧“电脑”的称呼呀。 思考题三 学生甲:媒体指的是能够传递信息的物体。过去,媒体传递信息的功能比较单一。例如电话之能够传递声音,电报只能传递文字信息。当今人们希望有一种具备注 有“十八般武艺”的设备,能够传递多种信息。这样的设备被称之为多媒体。 学生乙:作者运用中国的“媒人”的作用来举例说明了什么叫媒体,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教师追问:在你的家庭中有哪些多媒体呢? 学生丁:可以看电视、听广播、打电话、发传真还可以上网现在还有许多的多媒体家庭中还没有,但是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的。 思考题四 学生甲:作者通过人体各种器官与大脑的关系的阐述,说明了电脑与多媒体的关系正如人的大脑与各器官的关系一样。 学生乙: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比喻的说明方法。把电脑比成了“司令部”,说明了电脑与多媒体的关系,使我们了解了电脑的重要作用。 思考题五 学生甲:电子计算机发展的速度相当快,差不多每十年就产生一代新的电子计算机。计算机的发展会越来越神。 学生乙:具有多功能的电脑的用途非常广泛。作者运用了列举的方法,使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了电脑的重要作用。 学生丁:多媒体电脑功能巨大。作者运用了一句谚语概括地说明“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拥有一台多媒体电脑,不用走出家门,就能够了解天下发生的一切事情。 5、再次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内容。 二、思维拓展练习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计算机发展的进程有了一定的认识与了解。那么,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计算机能够神到什么程度呢?请你展开大胆的想象,设计出新型的电脑。把自己的设计方案及草图画在纸上。 2、朗读课文。汇报交流。 教学反思 。 主 备 人 课 题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刘凯平 我们家的男子汉 集 备 人 彭艳智、罗梦琴 时间 第179页-第181页 1学习以人物性格特点分类组织、安排材料的方法;细致的观察和细腻的描写。 2体会“男子汉”,逐渐成熟,自主自1立、刚强的性格特征。 3学习生动、风趣、幽默而又含蓄的语言。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教学课时 以人物性格特点分类组织、安排材料的方法 细致地观察和细腻地描写和生动、风趣、幽默而又含蓄的语言。 小黑板或课件。 1课时 教学过 程 备注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 一提“男子汉”,我们的头脑中就会马上联想到。顶天立地、敢说敢为、正直无私、胸怀宽广等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王安忆写的我们家的男子汉,看一看和我们印象中的男子汉有何不同。(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 (1)让学生进行介绍。 (2)明确:(出示幻灯片1。) 王安忆,当代著名女作家。其小说长恨歌获茅盾文学奖。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 下面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2。)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也可以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全文。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文中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运用的描写方法有哪些? 4文中的“男子汉”具有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5文中“他向往着去少林寺当和尚。可是我告诉他,当和尚不能吃荤。他说:“用肉汤拌饭可以吗?“不可以。“那么棒冰可以吃吗?他小心地问,是问棒冰,而不是冰淇淋,甚至不是雪糕。”加点词“小心”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和神态? 6找出自学的疑难问题。 三、合作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 1给加点字注音。(出示幻灯片3。) 嗫嚅 倔强 有力 胆怯 沮丧 轮廓 风靡 恍惚 要求:让一名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其他学生进行纠正。 2刻画人物性格特征采用的描写方法有哪些? 明确:(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 要求:能找出各种描写对应的句子。 3文中“男子汉”具有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明确:(逐渐成熟、自主自立、刚强的性格特征。) 4“小心”一词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和神态? 明确:(“小心”刻画了“男子汉”既想到少林寺去当和尚又舍不得不吃冷饮的心态。为了去少林寺,他已经决定忍痛割爱不吃冰淇淋、雪糕了,但连棒冰都不准吃,他就不能忍受了。“小心”就表现了“他”在提问时的这种希望得到肯定答复的心态和神情。) 5放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喜欢的原因和同桌进行交流。 (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6重点研讨“他对父亲的崇拜”这部分。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幻灯片4。) 本部分明写了哪两方面的事? (爹有一次,他很不乖,我教训他,他火了,说:“我叫爸爸打你。”我也火了,说:“你爸爸,你爸爸在哪儿?”他忽然低下了脑袋,嗫嚅着说:“在安徽。”加点词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和神态? (2)小组代表发言交流。 明确: (爸妈拌嘴时总是站在妈妈一边攻击爸爸;又总觉得爸爸是无所不能。 表现了“他”内心的沮丧、空虚和想说又吞吞吐吐不敢说的神态。) 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不必只局限于一个方面,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即可。)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阅读理解”部分。 七、布置作业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迁移延伸”部分。 板书设计 我们家的男子汉 王安忆 性格:逐渐成熟 自主自立 刚强 描写: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外貌描写 语言:生动 风趣 幽默 教学反思 。 主 备 人 课 题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刘凯平 集 备 人 彭艳智、罗梦琴 时间 孔明智退司马懿 第182页-第183页 1、让学生初步掌握阅读历史故事的方法,知道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理解古文中一些重点词的方法。 2、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通过学习体会孔明的足智多谋,对孔明由衷地产生敬佩之情。 3、激发阅读我国古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教学课时 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体会孔明的足智多谋 小黑板或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 程 备注 一、谈话揭题 1、同学们,你们读过三国演义,读过三国演义请举手。 2、你对三国演义了解多少。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三国演义里的一个故事。 题目孔明智退司马懿 4、齐读课题。 5、读了这个课题,你知道课文主要是写什么的? 师:从课题就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的命题方法就是以事件来命题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想孔明是在什么情况下智退司马懿,结果怎么样? (起因 兵力悬殊) (结果 兵皆退之) 2、这篇课文总共才两个小节,刚才我们还没有读到的地方看起来是事情的经过部分了。(板书:经过) 谁来读读这个部分。(指名3生) 重点指导:(1)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 师:这句话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难读的部分在于老师画线的这部分,这句话断句断在哪里呢?谁会读? “/” 读 (2) 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划线部分该怎么读呢?先理解一下意思。于:在到 谁能说说划线部分的意思? 理解了意思就知道断句断在哪儿了。 谁来读一读。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好吗? 三、再读课文,讨论写法 1、这就是孔智退司马懿的经过部分,从这件事中孔明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胆识过人、智慧超群、神机妙算、出其不意) 孔明这个人的印象已经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那么 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的描写突出孔明的“智”?请把相关的句子找出来,读读。 (一)直接描写的句子。 1、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 (1)从孔明的传令中,怎么样突出他的“智”。 (板书:传令) (2)教什么意思?说。 (3)部署上的“智”旌旗指什么?a、代表一个部队的方号,部队的人数有多少。b、为什么要尽皆隐匿?(迷惑敌人,让司马懿摸一清虚 )。 旌旗藏起来,把什么表现出来给别人看? 守城铺 开回门 扮百姓 (4)从他说的话里还可以看出他的“智”,你能找出来吗? 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 从他的命令中,看出他的“智”在于(板书:严明军纪) (5) 这么精妙的布局,这么严明的军纪你能读出孔明传令中的“智”吗? 谁愿来试试看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孔明的传令吧, 师:作者通过对孔明语言的描写,突出了孔明的“智”。 除了通过对孔明语言的直接描写,还通过对孔明哪些方面的直接描写突出他的“智”? 2、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师:这句话从哪些写出他的“智”。 (1)穿着打扮:(披鹤氅,戴纶巾) 高雅、闲适,一副十足飘逸潇洒从容大度的样子。 (2)动作:操琴 (3) 操琴和“智”有什么关系? 看图读读孔明当时是怎么做的? 自由读 指名读 (师:“你为什么读得不紧不慢的?” 你为什么读得从容不迫的?) (板书:临危不惧) 师:这句话主要通过孔明的穿着、动作写出了他的智。同学们,像刚才那样,作者直接抓住孔明的语言、动作的这种写法就是直接描写,也叫正面描写。 第二课时 教学过 程 备注 一、继续读课文,讨论写法 (二)间接描写的句子 师:课文中除了直接描写孔明的“智”外,还有通过其他人物的描写来映衬,孔明的“智”,你找出来了吗? 1、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1)这句话什么意思? 岂知(怎么知道) (2)简介司马懿 司马懿非等闲之辈,但他却认定(板书:宜速退) (3)从这句话 ,你体会到孔明的“智”在哪里? (板书:知己知彼) 2、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 懿的动作 (板书:大疑) 看出懿怎么样?(中计) 小结:通过司马懿的话衬托出了孔明的“智”。这些就是间接描写。 师:课文中还有一些地方作者也不是直接写的,你能找出来吗? 3、众官司听到这个消息,尽皆失色。 (1)“尽皆失色”什么意思? (2)众官当时可能会怎么说,怎么想呢? (3)从这里你体会到孔明的“智”在哪里? (胆识过人) 二、总结:这篇课文就是通过孔明的语言、动作的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突出孔明的智。孔明之所以能够智退司马懿,是因为他纪律严明,临危不惧,知己知彼,胆识过人。 三、课外延伸 1、孔明足智多谋,胆识过人的故事在三国演义里还有很多,你知道还有哪些? 2、那你们赶快去读读这些故事吧,去感受一下罗贯中笔下的艺术魅力吧。 板书设计: 起因:兵力悬殊 传令 操操琴 临危不惧 孔明智退司马懿 经过: 知己知彼 速退 大疑 胆识过人 结果:兵皆退去 教学反思 。 主 备 人 课 题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刘凯平 集 备 人 彭艳智、罗梦琴 时间 维也纳生活圆舞曲 第184页-第186页 1、读读记记“嘹亮、撩动、婉转、悠长、别出心裁、随时随地”等词语。 2、能找出表达课文中心的句子,理清思路,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生活中处处充满音乐气息的;通过对“别出心裁”“随时随地”等词语的推敲,培养学生品词酌句的习惯和能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师生合作开展走进维也纳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句来具体叙述维也纳处处充满音乐气息的。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师生合作开展走进维也纳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教具准备 教学课时 1、多媒体课件; 2、维也纳简介材料。 1课时 教学过 程 备注 一、认识维也纳: 1.经过课前预习,你了解维也纳吗?请将课前准备好的维也纳资料卡给大家展示一下。学生漫谈对维也纳的初步认识。 2.大家听过圆舞曲吗?那我们就边听边欣赏维也纳的美丽风光吧! 3.听完后心情如何呀?那就带着这份心情读读课题! 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生读课题。 二、走近维也纳: 1.师: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冯骥才。我们还学过他写的刷子李珍珠鸟花的勇气。今天我们就跟着他一同去认识维也纳,走进维也纳,感受维也纳,享受维也纳的美,好不好? 2.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遇到困难可以提出来。 3.纠正几个字音,积累优美词汇: 尽量尽快撩动巢穴 丰富而不重复深沉而持久清脆而透彻弯弯曲曲又畅如流水宁静又精致 4.读完课文,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你心中的维也纳,你会怎么说呢? :维也纳。 师:其实,课文中也有一句话概括了大家所有的想法,请找一找,划下来。 音乐,是撩动人们心情的“神仙的手指”,是维也纳灵魂之所在。 5.质疑:针对这句话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三、感受维也纳: 1.那就让我们带着疑问:你认为课文哪些地方最能体现出音乐是维也纳的灵魂呢?请找出这个句子或者词语,并把它划下来,如果能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就更好啦! 2.默读课文,学生动笔在文中找句子。 预设一: “有一种鸟的叫声宛如花腔女高音,婉转、嘹亮、悠长,变化无穷,它怎么能唱出如此丰富而不重复的音乐?” A这里写出了鸟儿的歌声怎么样?那就富有变化的读一读这个句子! 你认为鸟儿为什么能唱出如此丰富而不重复的音乐呢? B 想听听吗?闭眼听到鸟叫声心情如何?指名读这个句子。 C 怪不得作者说:“音乐,是撩动人们心情的“神仙的手指”,是维也纳灵魂之所在。” 预设二: “一条短尾巴的大黑狗已经围着他的双腿起劲地跳起舞来,酒店里人们的目光都快活地抛向他。” 你想对大黑狗说什么?连大黑狗的心情也如此愉悦,足以说明维也纳音乐的魅力! 预设三: “从远方传来的卡尔大教堂的钟声深沉而又持久;来自后街上克罗利茨小教堂的钟声清脆而透彻。” 1.师:在维也纳,各种风格的教堂错落其间,使这座

    注意事项

    本文(五语下选读课文.docx)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