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第十课《二泉映月》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
五年级上册第十课二泉映月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十课二泉映月 作者及工作单位 河北省唐山市滦县杏山学区狼窝铺小学 周锦华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将自己在本节课教学中的亮点设计所依据的指导思想或者核心教育教学理论简述即可,指导思想和依据的教育理论应该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明确体现出来。本部分内容必须和实际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避免出现照搬课标中整个模块的教学指导思想等情况 二泉映月是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十课的一篇课文。课文选材精当,内容紧扣文题。用阿炳十多年间两次在中秋夜去二泉的故事,贯穿并概括了他一生最重要的经历,叙述不枝不蔓,有详有略。对于这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其中蕴藏的内涵和意境,并通过朗读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学生对阿炳的生平和二泉映月这首乐曲的内涵不十分了解,课文呈现给学生的只是文字符号。教师有必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性材料,让他们在脑中建立与课文中语言文字相对应的表象,激活形象思维,丰富语言积累,拓展交流空间。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以朗读为主线,抓住主要问题,理解课文,了解欣赏乐曲。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多媒体教室环境进行教学。 教材分析 l 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 l 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不仅要思考其他内容对本节内容学习的帮助,本节内容的学习对学科体系的建立、其他学科内容学习的帮助;还应该思考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对学生学科能力甚至综合素质的帮助,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影响等。 二泉映月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十课的一篇阅读课文。课文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课文可分三段:第一段写中秋之夜在二泉池边,师父告诉阿炳要等他长大后才能听懂泉声。第二段写历尽人生磨难的阿炳又来到二泉边,他从淙淙的泉声中听到了许多的声音。第三段写阿炳用二胡倾吐自己的情怀,创作出不朽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无锡惠山一处有名的风景胜地,树木葱茏,水波映月;二泉映月,中国乐坛一曲经典的二胡独奏曲,舒缓悠扬,升腾跌宕。二泉映月一文通过景、情、人、曲的对话、交融、回旋、升华,为我们展示了一处曲径通幽的自然景观,一首荡气回肠的不朽乐曲,一个顶天立地的盲人音乐家,一份震撼人心的情感冲击,如何把它们有机结合,多维交错,螺旋上升,多元品读,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从阅读二泉映月的景色入手,在如银的月光中走过阿炳十多年的坎坷经历,走进阿炳的内心,走向二泉映月,是本课教学的一个思路。 学情分析 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是比较有效的学习者分析的测量手段。 l 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即从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经过哪几个环节,最终形成本节课要达到的知识。 l 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可能是知识基础不足、旧的概念或者能力方法不够、思维方式变化等。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但篇幅较长,难点较多。由于文中有很多音乐上的专业术语,而且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离现在的孩子也比较遥远,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领悟文章的中心以及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有一定难度。要让学生了解这首名曲所表达的内涵,必须让学生了解华彦君悲惨苦难的人生,感受阿炳刚直顽强的精神,然后学生听这首曲子,展开想象,引导学生体会其中蕴藏的内涵和意境,并通过朗读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使学生产生共鸣,披文入情入境。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二泉映月,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音乐和表达乐曲丰富内涵语句的意思。2.感受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有感情朗读来表达乐曲的情感。4.了解“排比”这一修辞方法和“事物联想”等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这篇文章真挚感人,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感悟并背诵课文,从而体验盲人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流程示意 一、读中感悟,走近阿炳的苦难生活。 二、有感而发,贴近阿炳的内心世界 三、倾听琴声,感受二泉映月的悲喜 四、记忆琴声,留住阿炳不屈的精神 五、作业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读中感悟,走近阿炳的苦难生活。 过渡: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有一年的中秋夜,小阿炳跟着师傅来到二泉边赏月,可是除了淙淙的流水,他似乎什么声音也没有听到。一转眼,十多年过去了,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又一次来到了二泉边。 课件出示。此时的阿炳与小时侯有些什么区别呢? 课件出示。学生回答。 指名朗读这一自然段。 课件出示,听老师读课文,想一想你有什么话想对阿炳说? 二、有感而发,贴近阿炳的内心世界 过渡:命运让阿炳遭遇了这么多坎坷,历经了这么多磨难。所以当他再一次来到二泉时,听到的不仅是淙淙的流水声! 轻读第四自然段,阿炳还听到了什么?请你用波浪线画出来。课件出示 指名读第四自然段,让我们大家都感受阿炳的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闭上眼睛想一想,阿炳会怎样叹息,怎样哭泣,怎样倾诉,又会怎样呐喊呢? 再请几位同学把这句话读一遍。 三、倾听琴声,感受二泉映月的悲喜 过渡: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抓起胡琴,拉弓抚弦,要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 请同学们读第五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文中描写琴声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文中描写琴声所包含的内容的句子。 交流1。课件出示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傅,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1起初这个琴声的基调是怎样的? 这时候的阿炳,通过这委婉连绵的琴声,想要抒发什么情怀呢? 2好,下面就让我们来听一下这段委婉连绵的琴声。 听时思考:阿炳他仿佛看到了怎样美好的景物,会思索什么人生道理? 3起初的琴声是委婉连绵的,抒发了阿炳赞叹二泉美景、怀念恩师、思索人生的情怀。 指名读生生评议指名读,最后请全体女生来把这部分读好。 交流2。课件出示“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无限向往。” 1这时候的旋律是什么? 此时阿炳似乎表达了什么情怀呢? 2此时的乐曲以势不可当的力量,表达出他对命运的抗争和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思考: 那同学们思考一下,阿炳想通过乐曲抗争些什么呢,同样他又向往些什么呢? 如果你就是阿炳,你会怎么说呢?(抗争些什么、向往些什么) 那阿炳在这里拉的乐曲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聆听。 想象一下阿炳当时的神态? 乐曲步步高昂,渐渐进入了高潮,抒发了阿炳对他悲惨命运的抗争,和对一种幸福安宁生活的向往。 指名读生生评议指名读,最后请男生来把这部分读好。 交流3。课件出示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1此时的乐曲是: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板书:舒缓起伏、恬静激荡。 2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了人们什么? 3指名朗读。 4同学们想想看,除了这四个“爱”,阿炳可能还会爱些什么呢? 5请同学们好好读读这四个“爱”,细细体味阿炳当时的心情。 6那谁有勇气能把这四个“爱”读好呢?课件出示 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这就是经后人整理并定名为二泉映月的二胡曲。几十年来,这首曲子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盛誉。 请同学们轻轻闭上眼睛,欣赏二泉映月,从乐声中你似乎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课件出示 想想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用笔写在文章的旁边。 四、记忆琴声,留住阿炳不屈的精神 同学们,阿炳的命运虽然是坎坷、艰难、困苦的,但他有没有向命运屈服啊?他还是要同这不公的命运抗争,也永远对理想充满着向往。下面就请同学们一起来读好这第五自然段。 二泉映月让我们了解了阿炳苦难的一生,更让我们感受到阿炳不屈的性格,让我们记住不朽的二泉映月,记住倔强的阿炳。 试着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播放视频二泉映月,课件出示对二泉映月的评价。 此刻你最想对阿炳说什么?课件出示 五、作业 课件出示。通过上网,访友,上图书馆查阅资料,听阿炳的音乐,开展“走近阿炳”活动,进一步了解阿炳,感受中国音乐史上罕见的民间音乐家不平凡的一生。 板书设计 二泉映月 委婉连绵 赞叹 怀念 思索 步步高昂、进入高潮 一首名曲 抗争 向往 爱 教学反思 : l 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教学理论、学习方法的认知变化。 l 反思教学设计的落实情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等,避免空谈出现的问题而不思考出现的原因,也不思考解决方案。 l 对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对以前教学方式进行的改进,通过设计教学反馈,实际的改进效果如何。 l 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或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 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文质兼美,但由于篇幅较长,难点很多,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课文前半部分讲述了阿炳苦难的人生:自幼丧父丧母,中年得眼疾双目失明。晚年生活穷困卖艺度日。后半部分讲述了阿炳创作了二泉映月,重点描绘了乐曲的旋律以及作者听的感受。我在反复读文、揣摩思考之后,觉得要把握好两点:1、阿炳的苦难。2、音乐的内涵。 我觉得这两点读清楚了,那么就抓住了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即:1、理解重点语句,体会阿炳生活的苦难。2、借助重点语句和乐曲声,体会二泉映月所表达的情感。在这两点都落实好的基础上,学生就容易感受到阿炳虽苦犹争的精神。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提取出“坎坷”一词,通过“双目失明”“卖艺度日”两个高度概括阿炳一生的词语,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补白,感受阿炳充满苦难的现实生活。学生的想象得比较表象化,只是停留在阿炳的艰难,并没有真正走进阿炳当时的社会背景中,从而导致理解上肤浅。 本课教学重难点是体会乐曲旋律变化及乐曲丰富的内涵。教学中,我让学生先听乐曲,再让学生读文,划出描写旋律变化的句子和乐曲表达的内涵的句子,在读中体会。本来我设计了个别读、指导读、男女合作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以期对乐曲内涵有更深入的理解。但由于前边耗时较多,读得不够,朗读形式比较单一。也可能是这个原因吧,为了引导学生体会阿炳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我补充了一些课外的资料,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说:这样的音乐,只能跪下来听。我问:小泽征尔跪的是什么?而学生却不能结合文本去理解阿炳的精神。 回想整个课堂,从学生的学习状况来看。就本课而言,学生理解不了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仅仅觉得这首曲子很凄凉、忧伤;对阿炳的苦难感受深刻,对他在音乐中表现出来的抗争精神体验不深。虽然有文本对音乐的解读,可学生却全然不理会,只谈自己的感受,即使课文讲完了还停留在这个层次上。虽然我们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而这样的体验应该随着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而深入,而学生的体验却一直处在浅层次上。 总体来看,一节课下来,教师累的筋疲力尽,学生学的轻松自在,一个原因:那就是教师对自己的学生理解的程度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自己的不放心导致孩子们学习主动性的丧失这是我教学中的一大弊病,在语文的教学中,我要探索的道路还很远很远,在每天的教学中应该极力克制自己的不足,以点带面,相信不久的将来我的语文教学会节节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