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概论ppt课件.ppt
国际贸易概论,主讲:王向阳单位:管理学院电话:13504314098Email:wangxiangyangjlu.edu,为什么在我们能够在中国享受到国外公司的产品?为什么这些公司会向我国出口这些产品?或在我国生产这些产品?为什么这些产品在中国的售价高于在该产品在本国的售价?这些公司是如何向我国出口产品的?这个过程是怎么实现的?,思考题:,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国际贸易是一门主要研究国家间商品和服务交换活动规律的学科。通过对国际贸易概论的学习,让同学们了解和掌握国际贸易的主要概念、基本理论和政策与工具,为学习其它专业课程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能够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释国际市场上的经济行为。二、课程主要内容 国际贸易导论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国际贸易的分类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市场理论国际分工国际要素流动跨国公司国际技术贸易国际服务贸易国际贸易政策与工具贸易保护理论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出口贸易政策,考核方式,1、平时考核占总成绩的30%2、考试成绩占70%,参考文献,1、唐海燕。国际贸易概论M。中国商务出版社。20192、金焕。国际贸易概论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3、保罗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国际贸易导论,1、国际贸易概念,国际贸易是国内贸易的延伸,是跨越国界、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与服务的交易活动。,概念解析:地域范围 交易标的 制度环境,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区别:语言、法律及风俗习惯不同。各国间货币、度量衡、海关等制度不同。各国的经济政策不同 风险不同,对外贸易和国际贸易 对外贸易指国际贸易活动中的一国(地区)同其他国家(地区)所进行的商品、劳务、技术等的活动。这是立足于一个国家或地区去看待它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商品与劳务的贸易活动。国际贸易则泛指世界各国(地区)之间所进行的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活动。显然,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的观察角度不同,前者是从国家(地区)角度出发,而后者则是从国际或世界角度出发。,2、相关概念 进口总额:一定时期内一国从国外进口的商品的全部价值。出口总额:一定时期内一国向国外出口的商品的全部价值。进出口贸易总额:是反映一个国家对外贸易规模的重要指标。对外贸易量:以一定时期的不变价格为标准来计算的对外贸易值。贸易差额: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出口总值与进口总值之间的差额。(贸易平衡、贸易顺差、贸易逆差)对外贸易依存度:一国货物与服务进出口额在该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体现了国民经济增长对进出口贸易的依存度。,2019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97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7%。其中,货物出口15779亿美元,增长31.3%;货物进口13948亿美元,增长38.7%。进出口差额(出口减进口)1831亿美元,比上年减少126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GDP)397983亿元,出口依存度为25.8%;进口依存度为22.8%。,3、国际贸易的分类,4、国际贸易的产生(1)国际贸易产生与三次社会大分工密切相关。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游牧部落从其他部落中分离出来。(原始社会中期阶段)人类历史上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原始社会高级阶段)人类历史上的第三次社会大分工: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出现了专门从事贸易的商人。(原始社会瓦解、奴隶社会形成阶段),到奴隶社会初期,由于阶级矛盾的深化逐步形成了国家。国家出现后,商品交换开始超出国界,便产生了国际贸易。,国际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有剩余的产品可以作为商品进行交换;商品交换要在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之间进行。,(2)国际贸易的产生,5、国际贸易的发展(1)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对外贸易 奴隶社会的生产方式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导致进入交换领域的产品极其有限,对外贸易的范围也受到了生产技术和交通运输条件的限制。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得到很大提高,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商品种类增多,贸易范围不断扩大,加速了国家之间的技术和文化交流。,总的来说,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国际贸易虽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在社会经济中都不占主要地位。,(2)资本主义社会国际贸易 生产方式准备时期(16世纪至18世纪中叶):商品生产和交换迅速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但这一时期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尚未建立,通信和交通工具尚不完善,国际贸易的范围、商品品种和贸易额都受到了限制。自由竞争时期(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叶):贸易额迅速增长、商品的种类繁多、商品结构不断变化,贸易方式不断改进,国家之间的贸易合约关系也逐渐发展。垄断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性的国际贸易和贸易性政策(关税壁垒及非关税壁垒)导致导致国家之间斗争更趋尖锐化。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6、国际贸易的地位和作用国际贸易是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实现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国际贸易是各国间进行科学技术交流的重要途径。国际贸易是各国增加财政收入和劳动就业的重要渠道。国际贸易是各国进行政治、外交斗争的重要工具。,1、基本概念绝对优势:用比另一个生产者更少的投入生产某种物品的能力。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必须放弃的东西。机会成本衡量了每个生产者所面临的两种物品之间的权衡取舍。比较优势:一个生产者以低于另一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生产一种物品的能力。,国际贸易理论(一),2、绝对成本理论(1)人物介绍 亚当.斯密(1723-1790),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创始人,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创立了系统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心思想:反对封建重农主义,倡导个人自决和政府对经济的最低程度的控制,主张建立彻底的个人自由经济体制,强调对内实行自由放任政策,对外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国际贸易理论(一),(2)绝对成本理论 交换是人类天然的倾向。交换产生分工。分工的原则是各自集中生产具有优势的产品。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 利的生产条件(自然优势和可获得性优势),各国生产各自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进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土地、劳动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从而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巨大地增加社会财富。这就是绝对成本理论的基本精神。,(3)假设条件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和两种可贸易商品两种商品的生产都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产率的差异。生产要素的供给,在国内是完全流动的,但在国际间是完全不能流动的。规模报酬不变完全竞争市场无运输成本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案例一:假定国际贸易关系中有甲、乙两个国家,两国都只生产A、B两种产品,设每吨产品两国分别投入的劳动量如表1-1所示。,斯密绝对成本理论的基本含义:一国生产上的绝对优势来源于该国的自然优势和获得性优势。如果一国在某种产品的生产成本方面相对于对方国家的同样产品来说处于绝对优势,就应该分工生出并出口这种产品;如果一个国家在另一种产品的生产成本方面相对于对方国家来说处于绝对劣势,就不应进行该种产品的生产,本国所需应从对方国家进口。,绝对成本理论的贡献: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国际贸易使贸易双方都能获得利益代表了英国工业资产积极的利益,发展了资本主义的重要理论武器,促进社会进步绝对成本理论的缺陷:交换是产生于利己心,主观为私利,客观为社会的活动交换产生分工,分工是人类的自发行为脱离国际生产关系,而只用自然条件或其它客观条件来说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绝对成本理论的局限性:只说明了在生产上各具绝对优势地位的国家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双方都能获得利益。,国际贸易理论(二),3、相对成本理论人物介绍大卫.李嘉图(1772-1823),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成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完成的标志。,(2)基本含义 李嘉图比较成本理论的基本含义:最有效和最有利的国际分工是各国集中生产比较成本最有利的产品。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成本上都具有绝对优势,或者在两种产品的生产成本上都处于绝对劣势,那么通过劳动成本的相对比较,按“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其结果是劳动生产率不同的两个国家,通过对外贸易都能取得比自己以等量劳动所能生产更多的产品。,案例二:假定世界上只有两种物品:牛肉和土豆,而且世界上只有两个人:牧牛人和种土豆的农民。假设农民和牧民每人每天工作8小时,并可以把这个时间用于种土豆、养牛或两者的组合上。下表表明每个人生产1千克每种物品所需要的时间。,图1 农民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图2 牧农民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图3 农民的生产与消费,图4 牧民的生产与消费,一个人在两种物品中都拥有绝对优势是可能的,但是一个人在两种商品上都拥有比较优势是不可能的。因为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是另一种物品机会成本的倒数,如果一个人生产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较高,那么,他生产另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必然较低。,(3)假设条件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也只生产两种产品所有的劳动都是同质的,没有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的区别生产是在成本不变的条件下进行的不存在运输费用生产要素始终处于充分就业状态,且在国内是完全流动的,但在国际间是完全不能流动的。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收入分配没有变化贸易方式是物物交换方式国际经济是静态的,不存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比较成本理论的贡献:比较成本理论比绝对成本理论更全面、更深刻地揭示了国际贸易的产生。比较成本理论进一步说明了对外贸易利益的来源。比较成本理论深刻地阐明了自由贸易的好处。比较成本理论揭示了双方互利的贸易关系存在于一个有一定幅度的范围内。比较成本理论的不足:比较成本理论虽然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但整体来看,其劳动价值论是不彻底的。比较成本理论未能揭示出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真实原因。比较成本理论没有对国际分工利益和经济发展利益、贸易的静态利益和动态利益进行专门的系统考察。,思考题:解释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有什么不同。运用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解释生活的一个经济现象。,国际贸易理论(三),4、资源禀赋理论(1)人物介绍奥林(Bertil Ohlin,1899-1979),当代著名的瑞典经济学家。代表作域际贸易与国际贸易,以生产要素禀赋学说为理论基础,深入探讨了国际贸易产生的更深层次的原因,进一步论证了国际分工的好处和自由贸易的必要性。,赫克歇尔(Hecksher,1879-1952),瑞典经济学家,代表作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解释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差异学说,提出了资源禀赋理论的基本思想。,(2)赫克歇尔的要素禀赋论 如果两个国家生产要素禀赋相同,各生产部门技术水平一样,同时不考虑运输成本,那么国际贸易既不会给任何一国带来利益,也不会给任何一国造成损失。比较成本存在差异的前提条件:两个国家存在不同的生产要素拥有量和分布量;两个国家生产的不同商品所使用的生产要素比例不一样。,(3)奥林的要素供给比例理论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价格比例不同决定的。要素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供给比例不同决定。,物物交换条件下有一个互利贸易范围,在货币价格下,加入汇率因素后同样存在互利范围。产生国际贸易的汇率范围应该等于两国国内物物交换比例的范围。英国和德国都生产棉布和亚麻布两种产品,其价格分别用英镑和马克表示。在英国,两种产品的价格比例为1:2,在德国,两种产品的价格比例为3:1。两种产品在国内交换的比例分别为1:1/2和1:3。这样交换比例构成了英镑和马克的比例范围:1:1/21:3。,(4)结论 贸易的首要条件是有些商品在某一地区比在其他地区能够更便宜地生产出来。一个地区的出口商品含有相对大量的、比其他地区便宜的生产要素,而进口的是其他地区能够更便宜地生产的产品。总之,进口的是使用高昂生产要素比例大的产品,出口的是使用低廉生产要素比例大的产品。即:一个国家出口的应该是密集使用了本国丰富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商品,进口的应该是密集使用了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案例三:假定中国和美国都使用土地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生产小麦和纺织两种产品。根据奥林理论,由于这两个国家土地和劳动这两种生产要素的禀赋状况不同,其价格也不相同。同时假定,两个国家生产两种商产品的生产函数相同,则两国两种产品的生产成本就不相同。具体情况如表所示。,资源禀赋理论的贡献:多种生产要素的丰缺和组合代替单一要素劳动,为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进一步发展了比较成本理论,推动了贸易理论的发展。客观描述和分析了国际贸易的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资源禀赋理论的不足:假定条件有悖于现实,影响理论的实用性。短期的静态分析,明显的局限性。,国际贸易理论(四),5、里昂惕夫之谜(1)人物介绍里昂惕夫(Leontief,1906-2019),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主要成就:里昂惕夫反论、投入产出法。,(2)里昂惕夫迷的产生 里昂惕夫利用1947年美国的统计数据,选择了美国200种产业中的具有代表性出口产品和若在美国生产的进口产品,以生产要素分为资本和劳动两种类型为前提,计算出这两类产品每百万美元的生产函数,即分别生产每百万美元的出口品和进口品所使用的资本量和劳动量的比例,以检查美国进出口商品各自的资本和劳动的密集程度。,美国参与国际分工是以劳动集约度高而不是以资本集约度高的生产专门化为基础的。换句话说,美国进行对外贸易是为了节约资本并解决过剩劳力问题。,(3)里昂惕夫迷的揭示 劳动力不同质论 人力资本论 贸易壁垒 自然资源论 需求偏向论 要素密集型反向论,国际贸易理论(五),6、竞争优势理论(1)人物介绍迈克尔.波特。(1947-),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主要成就: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国家竞争战略。系统提出了自己的竞争优势理论,对美国对外贸易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2)微观竞争机制 五种竞争力作用力:进入威胁替代威胁买方砍价能力供方砍价能力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 成功战略:总成本领先战略(研发、生产、服务、推销)标新立异战略(设计名牌、技术独特、性能特点、顾客服务)目标集聚战略(专一化能够以高效率、更好的效果为某一狭窄的战略对象服务,从而超过在广阔范围内竞争的对手们),(3)中观竞争机制从产业看,个别企业价值链的顺利增值,不仅取决于企业的内部要素,而且有赖于企业的前向、后向和旁侧关联产业的辅助与支持。从区域上看,各企业为寻求满意利润和长期发展,往往在制定区域战略时,把企业的研发部门设置在交通方便、信息灵通的大城市,而将生产部门转移到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地区,利用价值链的空间差,达到降低生产升本,提高竞争力的目的。,(4)宏观竞争机制,生产要素:基本要素和高等要素需求要素:需求特征、需求规模和需求拉动、需求国际化相关和支持产业:群体优势、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有利的外在经济和信息环境,(5)一国优势产业的四个阶段要素推动阶段投资推动阶段创新推动阶段财富推动阶段(6)竞争优势理论的特点竞争优势理论具有战略性意义竞争优势理论具有综合性特征竞争优势理论具有启示性指导,国际贸易理论(六),1、区域经济一体化关税同盟理论(1)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地域上比较接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在由各国政府授权组成的共同机构的领导下,通过制定统一的政策和措施,消除各成员国之间阻碍经济贸易发展的障碍,实现区域内各成员国互惠互利、协调发展的区域性联合体的过程。,特性:地理性、集团性、超国家性、政治色彩浓厚作用:内向保护性、外向竞争性,(2)形成原因在相对独立的经济区内,各国由于交往便利,经 济联系密切,易于找到利益的共同点,从而达成某种协议,建立某种一体化组织。一些大国为了在世界市场中抢占更多的份额,需要以各自建立的一体化组织为依托,极力扩大势力范围,实现竞争优势。发展中国家需要加强相互间的政治协调与合作,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以集团形式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3)主要形式,(4)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世界贸易的作用 动态利益 提高生产率 取得规模经济 加强竞争合作 促进技术进步 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实现经济增长目标,组织内部贸易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集团内部的贸易自由化,促使内部经济贸易的增长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集团内部国际分工的深化和技术合作,加速产业结构的优化组合区域经济一体化强化了企业的融合、竞争、垄断。区域经济一体化增强和提高了经济贸易集团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和谈判力量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经贸集团对世界贸易的影响进一步加大,(5)关税同盟理论 静态效果贸易创造效应:关税同盟具有创造或扩大国际贸易的作用,并能带来社会福利的增加。贸易转移效应:进口成本较同盟成立前增加,消费开支扩大,同盟国福利水平下降。贸易扩大效应:关税同盟使需求扩大,从而产生扩大贸易的效果。,动态效果优化资源配置获取规模经济利益刺激投资,经济效果贸易创造获得的利益减去贸易转移造成的损失所得到的实际利益,这个差额是正数,且正数越大,经济效果越好。,2、欧盟(1)简单介绍 欧洲联盟(简称“欧盟EU”)是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政治、经济集团组织。其前身是欧洲共同体,即欧洲经济共同体、煤钢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的统称。1993年11月,欧洲联盟条约(又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生效,欧共体演化为欧洲联盟。现有15个成员国。,(2)发展介绍1950年的六个创建国为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1973年:爱尔兰、英国、丹麦 1981年:希腊1986年:西班牙、葡萄牙2019年:芬兰、瑞典、奥地利2019年: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马耳他、塞浦路斯2019年:罗马尼亚、保加利亚,(3)欧元启动2019年1月1日欧元启动。首批欧元国为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11国。2019年1月1日,欧元现钞开始流通。英国、丹麦、瑞典、希腊作为非欧元国也在积极向欧元区靠拢。2019年不使用欧元的欧盟成员国除了英国还有瑞典、丹麦。,3、北美自由贸易区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是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的简称,由美、加、墨三国组成,经过几年协商,在1994年一月生效。协议规定三个国家在15年內须排除所有贸易障碍,让这个人口3亿6千万的地区成为世界第二大的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仅次于欧盟的3亿7千万人口。自由贸易区內的国家,货物可以互相流通并免关税,同时也要合力排除其他的非关税障碍,如配额、外汇管制、进口许可证、进口保证金等等。但对贸易区以外的国家,则可以维持关税及障碍。,技术差距理论技术应被视为一种生产要素,技术差距也是导致国际贸易的重要原因,用来解释技术水平不同的国家贸易的理论。技术差距存在两种形式:技术进步提高了生产率;技术革新创造出了崭新的产品。前者表现为比较优势的差距,后者表现为拥有新技术的国家能在一段时间内垄断出口。新产品从被外国消费者所接受到外国开始模仿生产的时间越长,技术创新的国家获得贸易利益越大。,国际贸易理论(七),技术差距是导致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甚至出口垄断优势的原因。,案例:假如由于起初的要素禀赋条件,A、B 两个国家都生产X和Y产品,而且假定A国X产品的生产部门的生产函数经过有技术创新的变化过程,产品X以相同的品牌式样 生产,但单位成本降低;或者这个产品的单位成本不变,但以新的品牌式样生产出来,后者属于技术革新导致了产品创新。任何贸易的发生取决于B国的消费者和生产者对A国的产品创新怎样反应。A:创新国 B:追随国,假设A国为技术领先国,B国为追随国,t0到t1 为B国需求时滞,t0到t2为反应时滞,t2到t3掌握时滞,t0到 t3则为整个模仿滞后的时间长度。从t1开始贸易发生,B国从A国进口新技术产品,当B国完全掌握该产品技术后,生产规模达到一定程度,进口停止,并按转而出口该产品,结论:(1)如果技术领先国能有效地反仿制,比如采用专利保护、技术秘密(Know-how)等手段,那么贸易利益能够保持在绝大化水平;(2)两国的收入水平和市场范围差距越小,需求时滞就越短,贸易发生就越早,贸易发展的速度也越快;(3)模仿滞后结束,追随国的贸易利益来源于低工资成本。产品的要素密集度转变: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技术差距论从技术革新出发,论述了产品贸易优势在创新国和追随国之间的动态转移,这是富有创新意义的。,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解释一国对同一类产品既有出口又有进口的贸易理论,或者解释贸易双方交换的同一产业所生产的产品的理论。异质产品:产品的异质性会导致产品比较优势和消费垄断优势的形成,从而产生产业内贸易。同质产品:地理位置、信息政策及历史原因、季节性产品,国际贸易理论(八),规模经济贸易理论用来解释要素禀赋类似的国家间进行分工和贸易的理论。该理论以产品异质性为基础、旨在分析国际水平分工原因的学说。该理论认为:在产业内存在大量异质性产品系列和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的情况下,规模经济收益递增可以解释于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在规模经济理论下,即使两国要素禀赋类似,如果一国能够实现规模经济,那么该国将获得比较优势。,国际贸易理论(九),基本概念:规模报酬是指所有投入要素(资本、劳动力两要素)同比例增加时,即生产规模扩大时,总产量的变化情况。规模报酬不变是指所有投入的增加导致了产出水平的同比例的增加。规模报酬递减表示所有投入的增加导致了产出水平的较小比例的增加。规模报酬递增是指所有投入的增加导致了产出水平的更大比例的增加,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规模经济。,规模经济可分为内部的和外部的。,内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内部规模经济的实现依赖于厂商自身规模的扩大和产出的增加。在这种产业中,大厂商比小厂商更具有成本优势,能够迫使小厂商退出市场,从而获得市场势力,也形成了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一个只存在外部规模经济的行业,一般由许多相对较小的厂商构成,且处于完全竞争的状态,即大厂商没有优势。外部规模经济或外部经济是由于各种原因某个产业集中在一个或几个特定的区域内集中生产,从而降低了该产业的成本。这一切都使整个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所有厂商的成本下降。产生原因:厂商集中能够促进了专业化的供应商的形成;厂商的地理集中分布有利于劳动力市场的共享;厂商的地理集中有助于产生知识外溢,外部经济与贸易模式由外部经济而带来的成本优势,能使该国成为商品的出口国。一国一旦建立起大于别国的生产规模,该国就会获得更多的成本优势。这样,即使其他国家更具有比较优势,如果该国已先行将产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那么其他国家就不可能成为该产品的出口国。在外部规模经济存在的情形下,贸易模式并不能根据比较优势而加以确定,强烈的外部经济会巩固现有的贸易模式。,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解释一国在不同时期由某种产品的出口国(进口国)变为进口国(出口国)的贸易理论。该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弗农提出的,把产品生命周期划分为新生期、成长期、成熟期。新生期:新产品的研发阶段。成长期:产品基本定型、批量生产并普及 成熟期:标准品、广泛普及、批量生产、大规模适用,国际贸易理论(十),偏好相似理论 解释工业国之间进行工业品贸易的理论。由瑞典经济学家林德提出。该理论认为:发达国家工业制成品双向贸易的增加,主要是由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决定的,而人均收入与贸易收入的趋同性、需求结构的相似性,增大了双方贸易的数量和机会。国内需求是出口贸易的基础需求结构越相似,两国贸易量越大影响一国需求结构的决定因素是平均收入水平,国际贸易理论(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