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互联网时代条件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ocx

    • 资源ID:3236179       资源大小:51.81K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9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互联网时代条件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ocx

    互联网时代条件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互联网时代条件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Ideology in the Internet era conditions 姓名:张学蓉 学号:131410128 内容提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已经迈入一个以网络为主要技术支撑的信息时代。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开启了一个新的空间,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它在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了严峻的挑战。新形势下,有效利用网络平台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成为网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任务。因此,如何把握机遇,采取有效措施直面挑战和应对显得十分必要而迫切,本文提出了互联网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一些思考和策略。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技发明之一,当今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化浪潮席卷世界每个角落,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和国防等各个领域,对人们的生产、工作、学习、生活等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互联网这把“双刃剑”,在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深入开展“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研究”,趋利避害,扬长避短,为我所用,是我们当前面临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统价值生态,挑战,机遇,建设 1 互联网的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 1.1 互联网对意识形态传统价值生态的改变 价值观念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的存在与发展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之上,其合理性也只能以它所赖以产生的社会存在去说明。价值生态环境随着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如果社会存在发生了改变,那么建立在其基础上的原有价值观念也将失去存在的合理性。互联网的出现与发展,扩展了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一系列全新的交往方式、实践方式和认知方式。在这样一个开放性、多样性和个体化的场域中,传统的价值观念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互联网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和海量信息冲击着人们的价值理念,改变了意识形态的传统价值生态环境。 首先,互联网横向无中心的交流模式使得自由、民主、平等的价值观念日益突显。基于互联网平台无论人们从事何种职业、拥有什么样的身份都能平等获取信息、发表言论,实现了个体、小众群体与媒体巨头之间话语权的平等1。同时,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追求自由生活的平台,人们可以以自由的身份与他人进行适时的、互动式交流。而这种自由的分享方式、自由的意见表达方式、自由的选择模式等等在打破人们传统社会交往方式的同时,使人们潜移默化地形成了自由的价值观念,并成为社会公众的价值选择。但是,互联网上也不存在绝对的自由,真正的自由精神是指用理性、平等、宽容的价值观念指导网络行为,是在遵守有关法律的基础上所奉行的自由。 其次,在传统的意识形态中,个体往往是作为集体的附属而存在的,但是在互联网时代,多样化、个体化与异质化成为人们的一种思维方式。而互联网时代个体自主意识的增长,则体现了网民对社会主体地位的认同,是公众自强、自立、自信地参与社会事务的具体体现。同时,个体独立意识的强化也会造成人际关系的冷漠化,人们满足于虚拟网络的人际交往,忽视了显示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最终形成社会信任危机。总之,虚拟的文化人格和虚拟公民素质正在塑造着虚拟社会人的社会性,并将成为虚拟社会人的生活方式的共同文化认同。2 最后,个体价值取向多样化与价值评价标准多重化成为网络社会的重要特征。对多样化的需求、认知与接纳已经成为网络社会的一种价值取向。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获取信息必然会造成价值取向的多样化。无论是公众的价值体系还是个体的价值观念都失去了长效性。多种不同性质的价值并存,价值观多元化的结果,容易造成价值失范以及价值观的冲突。 1.2 互联网对意识形态传统政治生态的改变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使得人们参政、议政的形式和手段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互联网正在作为一种全新的、更为有效的载体和手段,成为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民和各种网络团体正在通过网络行为影响现实社会的政治生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面临的政治环境已经由传统的单一的现实社会政治环境,进入到网络政治环境与现实政治环境并重的新阶段。 虚拟公共领域兴起是互联网时代社会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虚拟社区、博客、微博、新闻跟帖等各种网络组织形式以其匿名化和去中心性的特点,成为了时事政治和社会事务的集中讨论区。网上强烈的反响和激烈的讨论,排山倒海般的评论和抗议形成了极大的舆论压力,日益影响政治决策和高层思考,甚至影响政治体系和国家权力的运作。3互联网在为公民创造了一个信息化的民主社会的同时,网络舆情也可以为*公众决策提供原生态的舆情基础,增加决策的科学性;进行有效监督,增强决策的公信力,校正不合理决策。4可以说,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虚拟*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已经改变了传统的政治格局,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平台。 1.3 互联网对意识形态文化环境的改变 文化从总体上是各个层次的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5文化是社会经济与政治发展的保障,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力量。而网络文化是以人类最新科技成果的互联网和手机为载体,依托发达而迅捷的信息传输系统,运用一定的语言符号、声响符号和视觉符号等,传播思想、文化、风俗民情,表达看法观点,宣泄情绪意识等等,以此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联系和友谊,共同垒筑起一种崭新的思想与文化的表达方式。6其具有开放性、继承性、个性化等特征,作为互联网技术与社会文化生活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全新文化形态,网络文化的兴起反映着当前我国的历史发展阶段与时代特征,反映出网民的社会认知和态度倾向。 网络文化的发展在给意识形态建设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发展机遇,对意识形态具有创造和更新的功能。网络文化是一种新的文化,它重新构造了我们的意识形态,重塑了我们关于自己和他人的观念,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情感和对世界的理解。7因此,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将为意识形态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2 互联网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的机遇 2.1 互联网搭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新平台 在意识形态领域,互联网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复兴与主流意识形态实践的拓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提供了新的平台。 互联网扩展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平台。互联网技术的变革推动了信息网络化时代的发展进程,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精神面貌,形成了一个世界性的思想流动体系。这个体系打破了传统的地域与地缘政治的界限,世界各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思想在互联网上交流、碰撞、斗争,开辟了意识形态建设的新空间,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搭建了新的理论与实践平台。 互联网扩展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宣传与教育平台。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借助于全球性的新技术革命,以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数字传播技术为驱动,产生了网络媒体及传统媒体运用新技术或与新媒体融合而产生发展出来的新媒体形式。“新媒体不仅成为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也对传统受众的使用模式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互联网扩展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监督与反馈平台。互联网的传播特性有利于网民对*工作的监督,提高网民的政治意识。同时,网络事件作为网络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层面,网民所反映出的思想取向与价值追求更是考察现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意识形态工作开展网络舆论监督的过程就是传递有益的政治信息,灌输正确的政治思想,培养人们正确的政治价值观的过程。 2.2 互联网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提供了新途径 基于互联网的传播机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可以通过网络传播工具整合社会思潮,纠正公众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网络传播工具拉近了受众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距离。信息的公开有利于*及时化解社会危机,引导社会舆论。网络改善了民主参与的技术手段。网络增强了意识形态主客体之间的互动。 网络传播机制有利于主流意识形态引导社会舆论。首先,网站在信息的选择与编排上的选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的舆论走向。其次,一些大型的论坛与社区对某些帖子使用的置顶功能,可以使这些意见与思想得到凸显。再次,网络社会舆论调查或者网络投票等体现舆论走向的活动,预设问题已经整合了意见的走向,它所提供的答案促使网民的思想朝一定的方向集中。最后,微博等新兴的传媒工具的明星效应与关注度往往体现了网民对其的认可度,因此,充分认识并利用网络的传播机制的优势,使网络上原本纷繁复杂的思想逐步走向一致,形成主流的意识形态,达到社会舆论的统一化。 网络化传播进程有利于推动主流意识形态的全球化发展。网络传播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不仅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促进了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融合。在融入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过程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的交锋中,网络成为我们充分展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平台。 2.3 互联网时代创新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形式与方法 互联网时代,意识形态信息的获取已不再是问题,重要的是必须通过改变教育方法,培育公众选择、思考、判断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传统意识形态教育与网络化意识形态教育的区别。意识形态教育方式由“被动接受”走向“自由选择”。意识形态教育场所由“现实场所”走向“虚拟空间”。意识形态内容由“单向接收”走向“共享建构”。9 西方国家掌控着互联网的核心技术。首先,美国控制着最先进的网络技术。其次,“美国拥有网络管理的话语权”。11 最后,美国掌握着网络安全的话语权。 西方国家垄断网络信息的发布与传播。首先,意识形态以不同的语言形式隐藏在网络信息中。网站的建设、软件的开发、系统的编程都需要使用英语。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少数发达国家语言、思想、文化为核心的全球传播体系。其次,美国等发达的西方国家一向奉行信息的霸权主义政策。表面上是这些国家网络与新闻事业发达的表现,但是就其实质来讲,这些信息则是西方发达国家通过网络传播有利于自己的意识形态信息,维护自身的霸权主义政策和利益的一种手段。 西方国家干涉我国的网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在全球性的网络意识形态较量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其优于我国网络技术与信息传播渠道,肆无忌惮地加剧了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控制与干预。这种破坏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行为分为公开与私下两种途径进行。即在公开渠道公然批判我国的网络政策,在私下利用网络技术来窃取我国的重要信息,通过网络制造各种反华舆论。 3.2 互联网时代主流意识形态领导权所面临的发展性挑战 互联网时代开放性的话语权、自由的言语表达方式、海量的信息在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创造良好条件的同时,也给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社会思潮多样化冲击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网络虚拟生存的出现使人们的社会实践方式多样化与复杂化,这就决定了思想意识必然日趋多样化,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能否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其他社会思潮,用主流意识形态指导网民的思想,这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更大的挑战。 网络信息泛滥弱化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网络负面消息所建构起来的不安全与不稳定的网络舆论环境,深刻影响着公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降低了网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度,增加了主流意识形态在互联网时代建设的难度。同时,网络信息呈现碎片化。“碎片化”是描述当前中国社会传播语境的一个形象性的说法。“所谓“碎片化”,英文为 fragmentation,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互联网开创了“碎片化信息时代”,人们通过各种网络媒体,通过短小的信息表达着自己的情绪。尤其是微博的兴起,更是实现了信息传播的便捷化、个体化、多元化,人们更依赖于自由、随性的表达。缺乏主流意见引导的网络碎片化时代,个体主义易导致人们精神上的无依靠感,网民在各种思潮的激荡中极易受到错误思想的影响,主流意识形态所倡导的价值体系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易被动摇。 互联网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动适应性不强。部分*网站长期处于“睡眠状态”。 随着电子政务的兴起,我国几乎所有的*部门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是,许多的*部门仅仅把网站作为一种形象工程来搞,对电子政务的重视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概念上、电子政务呈现出“虚热”的状态,存在着形形色色的问题。意识形态的工作方式简单,内容枯燥,信息监控能力不强。同时,互联网上反映出来的社会的矛盾与*中部分党员的腐败现象大大削弱了人们对党的信任与期望,降低了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度。 3.3 互联网对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影响 当今时代,互联网以其强劲的发展势头掀起了全球信息革命的狂潮。网络作为青少年人际互动的新空间,对青少年思想道德观念形成了冲击。构建和规范网络伦理,加强青少年“网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网络信息的芜杂使部分青少年判断力丧失。互联网上良莠不齐的信息在青少年头脑中的碰撞、冲突更为直接,更加激烈,使得这些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正在形成中的青少年面对蜂拥而来的信息流不知所措。如果这些学生在网上长期得不到先进思想文化的正确导引,大量接受的都是西方文化影响和不良思想的侵害,必然会丧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网络管理的失控使部分青少年主体行为迷乱一方面,互联网传播成本低廉,传播手段较为隐蔽,一些道德败坏的人肆意散布垃圾信息。另一方面,大多数青少年都是未成熟的网民,辨别能力、自控能力差,难以抵挡不良信息的干扰。网络的虚拟性使得人们在真实与虚伪之间寻找到彼此间的信任更为困难。交往的虚拟化使人们直接交流的机会减少了,造成群体意识的淡薄和人际关系的冷漠。 对网络的“一往情深”使部分青少年人格异化。网络对于青少年的吸引往往会导致青少年对网络的极度迷恋。容易加剧自我封闭,造成人际关系的淡化,使人趋向孤独、冷漠,造成角色自我迷失和多重人格。这一现象被称为“互联网成瘾症”。 4 互联网时代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思考 根据以上情况和分析,如何把握机遇,采取有效措施直面挑战和应对显得必要而迫切,加强互联网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就成为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提出以下思考: 4.1 理论研究与现实运用并重建设网络理论阵地 只有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与凝聚力,同时只有增强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才能进一步地发展马克思主义。 在推进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与创新中保持理论的先进性。首先,要“追本溯源”,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究与解读。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要适应并超越网络社会的发展。再次,要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对话能力。最后,要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言语表达与叙述方式。 在马克思理论与现实社会的结合中提升理论的说服力。第一,意识形态工作要充分结合网络社会的发展现状,着重解决网民所关注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第二,要提高意识形态工作者自身的素质,做到知行合一。第三,在互联网上要旗帜鲜明地对违背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引导网民自觉地抵制各种落后、腐朽的思想文化。 在加快网络阵地建设中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首先,要在互联网上建设更多的宣传与教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站。其次,要注重互联网时代马克思理论宣传与普及途径的多样化。最后,要推动马克思理论在互联网上的广泛传播,形成强大的思想理论优势,占据意识形态的最高点。 4.2 构建指导思想一元化与多元化思潮并存的现代建设理念 互联网时代的意识形态建设只有坚持在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思想指导下,高度包容与积极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才能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导力与实效性。 坚持党领导下的马克思主义一元化主导地位建设。就是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第一,意识形态工作要注意工作方式,对各种社会思潮都要通过讲事实、摆道理的方式,以理服人。第二,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性还应体现在对网民群体的思想关注上,要使其真正成为支撑网络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第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 理性对待多元化社会思潮。首先,在调控手段的采用上,既要充分发挥*和舆论监督部门的作用,又要积极发动群众和网络传播机构对网络上的各种信息进行甄别与判断。其次,要对各种社会思潮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面对着海量的互联网信息,完全依靠网民自身的分辨能力是远远满足不了思想建设的要求的。再次,要坚持批判性和包容性相统一的原则。 科学制定意识形态工作目标。扩大网络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增强影响力。建立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是互联网时代提高主流意识形态工作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举措。 4.3 提高传播能力与拓展传播途径并举加强社会舆论引导能力 意识形态工作要取长补短,不断提高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在引导社会舆论、批驳社会谣言、辨明思想是非、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思想上作用。 提高传统媒体的舆情引导能力。传统媒体要有主动介入和引领网络舆情的意识。传统媒体要密切关注网络热点话题,提高主流媒体的敏感度,及时引导网络舆情。传统媒体要加强深化报道的力度,提高自身的舆论影响力。提升品质,加强传播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是在网络社会提高思想说服力的最有力手段。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相结合,设置媒体议题,有效引导社会舆论走向。 积极探索突发事件的媒介应对策略。互联网时代要正确地应对突发性事件,首先就要从源头进行疏导,在思想的潜伏期阶段就要进行思想教育。其次,在突发性事件发生时,主流媒体要积极争夺话语权,重新设置舆论议题。第三,要建设完善的传播机制,需要联合各个社会部门,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注重利用网络媒介宣传先进文化与思想。互联网时代的文化建设首先要与时俱进,用创新的理念来推动先进文化的建设。先进文化建设要弘扬民族精神,强化本土意识,建设一批有影响力的中文网站。整治低俗文化,构建先进网络文化。 4.4 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与网络法规建设同步保障意识形态安全 必须认真总结我国在建设主流意识形态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运用多种手段,在进行网络安全教育的同时,出台各类保障互联网发展的法律法规,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降低网络发展给主流意识形态发展带来的种种风险。 加强意识形态安全性教育与研究。构建信息时代的新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观。“以适度的舆论自由与舆论监管作为社会减压阀。”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既要依托网络的正面宣传,同时又不能避讳各种负面信息。要加强对网民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加快网络安全技术建设。 (2) 加快网络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网络立法首先要遵循宪法原则,主要目标是通过规范网络行为,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社会稳定,保障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但是由于互联网在我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尚属于新鲜事物,我国对于网络立法,尤其是网络信息安全立法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只能在摸索中前进。 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面临冲击考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使信息传播的结构和机制发生了变化,意识形态的穿透力大大超过了传统的国家空间的界限。在网络传输的影响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人生观、价值观甚至道德规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显然,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配送中心。新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伪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通过网络传入我国,对我国社会已经形成的以马克思主义为中心的意识形态形成了强烈冲击,构成了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挑战,动摇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控制能力和抵御能力面临被弱化的境地。互联网兴起之前,意识形态传播的主要载体是报纸、书籍、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甚至街头的宣传栏等,采取的主要手段是动员集体学习、集体收听收看、面对面地辅导讲授,甚至直接对个人进行单独的思想教育等。这些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可控,教育者精心筛选,有意识地选择合适的材料对教育对象进行集中教育,高强度传播信息的具体内容,最终促进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的改变。 然而,网络的普及带来了自主性、开放性、分散性、革命性变化,以至于信息通信和意见交换形态都发生了变化。在网络空间中,人们可以自主选择他们需要的信息,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人们进入网络,可以与其他互联网用户沟通热点问题,甚至在世界范围内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网络通信是一种共享的、实时的、互动的传播方式,不言而喻,在这个网络时代,执政党很难像过去一样控制社会信息,老式的系统管理和通信手段已难以维持。 网络时代使人们感受到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同时也感受到这种差异所带来的各种冲突。西方世界是因特网的主导者,他们利用技术优势极力向世界特别是向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中国,大量传输西方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价值观念等等。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构成了强大的威胁,对我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社会主流价值观面对越来越多的多元化挑战。首先,网络复制文化的轻易性和网络的娱乐性冲淡了人们的政治素养和价值观。西方国家利用其信息网络技术优势,将价值观传播、复制到社会主义国家,对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引诱社会主义国家的人们认同西方的价值观,导致一部分立场不坚定的人们产生错误政治思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持怀疑态度。网络的虚拟性容易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道德问题,甚至会导致一些过激行为的产生,如网络暴力、网络犯罪等。 其次,网络文化导致消费主义和拜金主义的流行。网络文化是消费文化的一种。人们在享受电子消费带来的快感的同时也受到了网络文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网络上的消费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而且不断刺激人的消费欲望,渐渐把人们推向拜金主义的深渊,甚至有些人因为网购成了“网奴”。网络文化给每个人提供了很多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但是它同时也会使人们沉迷于消费娱乐和百无聊赖的消遣之中,进而影响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再次,网络文化是由科技文化所塑造的,是一种文化身份,但也在某些方面塑造着片面的价值观,混淆着价值标准,导致身份危机。虚拟网络行为的扩大使一些人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观。自我和他人的固有界限被怀疑,在虚拟世界中团体身份不复存在,从而导致了严重自我认同危机。并且,网络的虚拟环境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简单化、冷漠化,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打字聊天的方式而不是面对面的交流,这在无形中也对道德规则造成一定压力。 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强化网络时代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 在网络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面临各方面的挑战,这要求我们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巩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 关注网络社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双重影响。网络上有很多的社区论坛,比较有名的如天涯社区、西祠胡同等。所谓的网络社区是指网络上的“某个区域”,是由一些具有相同兴趣爱好及需要的人组成的,是一个由兴趣认同、在线聚合的形式而形成的网络、网民共同体;也是一个以各种形式的电子网络及电子邮件、新闻群组、聊天室、论坛或博客等形式构成的信息、物质、情感等多方位的互动平台和场所。这种网络社区与现实生活中的社区一样,也包含了一定的场所、一定的人群、相应的组织、社区成员参与和一些共同的兴趣、文化等特质。 网络社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我国主流社会文化价值观具有正面和负面双重影响。一方面,由于文化可以在网络上快速传播,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下,健康向上的主流文化得以有效传播,这毋容置疑会对和谐社会建设起到重要作用。调查显示,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都认为,借助网络,进入网络社区,人们能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观点,能更好地了解政治;官员也能更多地了解群众的想法,这是网络民主形成和发展的前提。 网络民主带来人与人之间平等结构、非中心结构,网络社区议题具有空前广泛性,全面反映社会的变化,赋予每个人充分的话语权,话语的多元化和异位化,让其成员部分脱离社会身份意识的自我约束和社会监督,可参与其间进行讨论和争辩,从而更自主自由真实发表自己的观点主张,网民从而可以直观地了解真相。从而使网络民意更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增强社区成员的认同感。 部分网上社区的言论、意见反映了网民的怨气和不满,网络给这类人群提供了免费释放不满的空间,实际上对于一些有不满情绪的底层百姓也实现了一定的疏导,有助于化解社会矛盾,甚至对于一些社会群体事件也有舒缓作用,避免了群体性冲突。我们经常看到,在事态得到控制缓解、情绪得到宣泄释放后,社区的议题常常就发生衰变乃至终止,这充分显示了网络社区安全阀的作用所在。 另外,网络社区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网络社区中,传统的思想舆论监控模式已开始失效。虽然网络在任何国家都不是完全自由且不受控制的,但矛盾在于,网民和网络社区往往有意或无意地不为自己的网络行为负责。 一方面,网民通过各种途径发表自己的意见,它们属于原始舆论而不是经过监管和筛查梳理后出现的意见。这会导致垃圾言论、虚假信息、反动、反社会甚至敌对的舆论和宣传时有发生,由于不是亲眼所见,消息也并非官方发布,人们也无法判断言论真实与否和价值所在。 另一方面,网络具有其虚拟隐蔽性,西方国家培植了网络水军、网络推手,利用他们在各论坛上发布一些不利的敌对消息和反动言论。这种方式具有成本低、风险小的特点,是西方国家输出意识形态的重要手段。各类网络运营商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忽略了社会效应。因为追求利益、缺乏政治觉悟和社会良知,各类网络运营商对所需链接和发送的信息不加判别。这为不良信息和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打开了方便之门,也浪费了社会资源,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网络社区,打造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他指出,一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二是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三是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四是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网络是文化强国的重要阵地,是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载体,一个以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的网络环境必不可少。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互联网,有利于坚定全民族的政治立场,提高人民的政治素养,提高我国文化实力,更有利于扩大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使得网络社区、网络文化等可以得以文明健康发展,并为公众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条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提供了条件。 红色网站是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阵地。红色网站的健全直接影响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我国的传播。因此,建立专门的红色网络社区是非常必要的。 一方面,红色网络社区有助于将网络资源予以整合。即能够将一个个分散的孤立的点整合成一个整体,以便将其宣传教育作用发挥到最大。同时,红色网络社区能够为其他网络社区树立榜样,正确引导网络舆论的方向。再者,红色网络社区能够将网络打造成为宣扬、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又一个主阵地,这样可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得到极大增强,从而使舆论宣传正确引导人民,使得我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 在当前形势下,必须充分利用网络等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处于网络时代的我党,只有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这个阵地,才能更好地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才能更有利于传播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这就要求我党既要做好网络宣传工作,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又要利用好网络社区和主流媒体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从而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加大网络科技投入,提升网络社区对消极有害信息的技术防范力。针对我国在网络信息中的弱势地位及自身在网络建设方面的弱点,我们要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我国网络竞争力。重点应做到:在充分利用和学习外国先进网络技术的同时,更要注重自身研究和探索。加快技术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使得从事科技事业的专家更有创新的动力。在技术上做到严格管控,防范有害舆论的传播扩散。通过技术手段设置防火墙,对敏感网站进行封锁,发现系统漏洞要及时,从而防范网络侵犯。通过安装软件、实施内容监控等管理方式,严格防范有害信息及言论的传播扩散。 加强网络监管,提高网络社区维护和运营质量。要注重网民信息素养的培养,特别是对于动摇政治信仰的言论等要有正确对待和辨别能力,提高对于错误信息的免疫能力。网络监管部门对于网络上错误意识形态渗透的信息要进行更加严厉的打击和查处,使得网民有一个安全、干净的上网环境。 首先,需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对舆论进行严格管理。制定出相关的网络管理法律、法规;为了保证法规有效实施,还要建立健全专业化的网警队伍,从而有效的防范网络信息,避免失范和失控。其次,要引导建设主流媒体网络社区,并加强舆论引导。充分利用已建成网站群,使其用来传播先进的思想和文化,引导舆论。再次,要加强对网络运营商的管理和监督,确立相应惩罚机制。最后,还要做到他律与自律相结合,规范行业引导和社会监督。通过制定行业规范、管理条例等多种方式,推动自律与他律相结合,使之成为*监管的有效补充。 培养网络社区管理人才,保卫和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繁荣,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证。新形势下,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对于新的、外来的新型文化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利用网络这个新型载体,借鉴先进文化,使其与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相结合,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 要有效达成这一目的,必须加强网络社区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网络社区建设者、管理者的理论素质和技术水平非常重要,这关系到网络社区能否向健康方向发展。而且,在当今社会,新媒体环境对网络社区舆论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现在急需培养一批网络社区文化管理干部:他们既要思想政治素质高,又要业务能力强。而且,要具备丰富的管理知识,及时掌握社区动态、进行舆论引导,以确保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健康发展。同时,我们要培养一批对网络技术精通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必须具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熟悉网络语言、了解网络传播技术及其传播技巧。只有在人才和技术的双重支持下,才能强化主流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以此来引导网络民意的发展方向,才能够针对网民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核心事件,有的放矢、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才能把党和国家的政策部署同网民关注的焦点结合起来,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互联网产生的影响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层面,它的发展波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人们的思维方式。而互联网的开放性、虚拟性、自由性等特点为新的话语模式与行为方式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形成“自媒体时代”。新型传播方式的出现与发展扩展了人们的话语空间与思想传播渠道,互联网已经逐渐成为人们表达思想、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径。对于传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来说,要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就需要改变传统的建设思路,寻求变革,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新的社会环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在利用多种传播途径加强舆论引导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努力建设一个坚实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网络阵地,使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成为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 出自论新媒体技术环境中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创新,周晓华,湖北行政学院学报,总第55期。 信息碎片化时代,信息碎片化时代是指人们通过网络传媒了解阅读非常多的信息,但却没有深刻的理解和记忆,让自己了解的东西成为过眼云烟。而百科类的网站发展正是将这种碎片式的知识愈合在一起供网友阅读和了解。出自百度百科。 出自新闻战线,XX年07期,舆论监督:“减压阀”和“助推器,作者,雷剑德。 出自网络思想教育的实现过程及其实践意义,中国电力教育XX年01期。

    注意事项

    本文(互联网时代条件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ocx)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