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二年级数学典型错题汇总.docx

    • 资源ID:3233772       资源大小:69.34KB        全文页数:7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9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二年级数学典型错题汇总.docx

    二年级数学典型错题汇总小学数学典型错例汇编 二年级上册 一、错例目录 二、原始错例 附1:原始错例大样本调查汇总表 附2:二年级上册典型错例知识结构分布表 一、错例目录 1.长度单位 1.1统一长度单位4 1.2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6 1.3认识米 用米量7 1.41认识线段 量、画线段 8 1.42认识线段 量、画线段 10 2.100以内加减法 2.11退位减法 11 2.12退位减法 12 2.21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 14 2.22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 15 2.3加减混合18 2.41加、减法估算 21 2.42加、减法估算 22 2.43加、减法估算 25 2.51整理和复习 26 2.52整理和复习 27 3.角的初步认识 3.1认识角、画角28 3.2角在生活中的应用29 4.表内乘法 4.11乘法的初步认识30 4.12乘法的初步认识32 4.2整理和复习 33 5.表内乘法 5.1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34 5.2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35 5.3用8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37 5.41用9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38 5.42用9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39 5.5乘法口诀表 40 6.总复习 6.141 二、原始错例 二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采集样本 错题来源 题目出处 相关知识 教学简述 典型错题 题目: 学生错解: 小刀大约个 长。 橡皮大约个 长。 回形针大约个 长。蜡笔大约个 长。 典型错解: 蜡笔大约个 长。错误率占到31.1% 原因分析 106 错误率 60.4% 采集者 基本 题 综合 型 拓展 孔巧英 第一单元 教科书第2页 统一长度单位、估测长度 采集 学校 课时 时 单元 机 总复习 嵊州育英小学 课 型 新授课 练习课 复习课 这是第一单元学生初次接触长度单位时,学生尝试用生活中的物品作为长度单位来估测其他物品长度的一个练习。学生需要掌握估测的方法,同时有赖于其空间感觉的发展。 在新授课教学中教师虽然给了学生用 测量物体长度的体验,但对如何测量没有做细致的指导,当作业本中出现 这一立体图形时,部分学生还不知道以它哪一面哪条边作为长度的单位来测量,而是直观地以图的最左边到最右边作为一个长度单位,不是把它看做一个立体图形在思考;其次是缺乏一定的方法指导,比如用铅笔画一画分一分,看看大约要几个 。 造成典型错解:蜡笔大约个 长的原因是学生以橡皮为参照物,而橡皮的真正长度,学生又不能正确地确定造成的。这就和学生空间发展的程度有很大的关系了。 教学建议 1新授课教学中,要给学生讲清楚如何确定立体图形的长度,如正方体、长方体的长度是以某个面的边长; 2.在学生进行操作时,要给予细致的指导,使每一位学生能用正确的方法来测量,在进行相关练习时,要引导学生利用知识的正迁移,用划一划等方法来估测。 资源链接 相关习题选练: 1. 第一支铅笔大约个 高。 第一支铅笔大约个 高。 回形针大约个 高。 橡皮大约个 高。 2 大约个 长。 大约个 长。 大约个 长。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 47.1 % 二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采集样本 错题来源 题目出处 相关知识 320 错误率 16% 采集者 基本 题 综合 型 拓展 胡宏 第一单元 过关检测 认识厘米和米 采集 学校 课时 时 单元 机 总复习 绍兴市鲁迅小学 课 型 新授课 练习课 复习课 教学简述 这是第一单元“长度单位”过关检测中的一道题。学生之前已初步感知了米和厘米的长度。X k B 1 . c o m 典型错题 题目: 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小明的身高是130。 2.字典的厚度是3。 3.教室门的高度是2。 学生错解: 1.小明的身高是130。 2.字典的厚度是3。 3.教室门的高度是2。 原因分析 由于刚接触长度单位,还不十分了解每一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在实际生活中,学生接触“米”比“厘米”机会少,度量时也比较困难对米、厘米两个长度单位空间观念形成的程度不深,所以难以在实际中应用。 教学建议新-课-标- 第- 一-网 1让学生从自己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体验感受1厘米有多长;利用食指甲宽大约1厘米来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让学生寻找身边大约1厘米长的例子来加深对1厘米长的认识。 2引导学生观察米尺,并用自己的尺子来量一量米尺的长度,再让他们四人小组讨论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得出1米=100厘米。最后让学生从学具盒里拿出1米长的绳子,两手张开拉直绳子,充分利用自己身体的长度,张开双臂的宽度大约1米来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表象。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寻找身边大约1米长的例子来加深对1米长的认识。 3先估测,再实测。 4对比法,理解选择哪个单位更合适。 资源链接 相应练习: 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8 黑板宽 弟弟的身高110 课桌长( ) 后测情况反馈: 学生知道每一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但还不能灵活运用,需要加强练习。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 5.8 % 二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采集样本 错题来源 题目出处 相关知识 320 错误率 16% 采集者 基本 题 综合 型 拓展 胡宏 第一单元 过关检测 认识厘米和米 采集 学校 课时 时 单元 机 总复习 绍兴市鲁迅小学 课 型 新授课 练习课 复习课 教学简述 这是第一单元“长度单位”过关检测中的一道题。学生之前已学过了认识米和厘米,用米和厘米量,掌握了米和厘米的换算,对同单位的长度已经能够熟练计算。 典型错题 题目: 30厘米+70厘米米 100厘米+9米米 学生错解: 30厘米+70厘米米 100厘米+9米米 原因分析新 课 标 第 一 网 1看看这些题目,好像计算都对,可是学生在写单位时粗心及没看清单位是否统一,出现错误。 2学生对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不明确,凭感觉做。 教学建议 1让学生明白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1米100厘米,长度单位不同也要转化为相同的长度单位再进行比较大小。 2. 让学生知道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1米100厘米,在计算出结果时,确定应该写什么长度单位。 资源链接 强化训练: 1米-40厘米 60厘米-10厘米 100厘米+5米 26米+7米 31米-3米 4米-50厘米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 18.3 % 二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采集样本 错题来源 题目出处 相关知识 54 错误率 46% 采集者 基本 题 综合 型 拓展 赵亚丽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练习一 认识线段 量、画线段 采集 学校 课时 时 单元 机 总复习 诸暨市实验小学 课 型 新授课 练习课 复习课 教学简述 这是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学习后编排的一个练习,在此之前已经认识了线段,并且会量和画线段,而课堂作业本上也曾经出现让学生先估一估线段的长,再量一量的前期题型。 典型错题 题目: 学生错解:号长 原因分析 不打开书,教师用实物投影仪先出示该题中的两条线段 师:你能看出这两条线段是哪条长吗? 生1:号长 生2:一样长 师:现在大家看清楚了吗?那么同意号长的请举手。生举手有25人 师:同意一样长的请举手 生25人举手 师:还有4人没举手是表示还没想好是吗? 师:现在我发现我们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同意号长,一种是表示一样长,谁有理由能说服对方?我们先请表示号长的观点来说说 生3:号是平的,平的就要比竖的长,所以我觉得比号要长。 生4:我看过去就觉得有点短,就是号长。 师:那觉得一样长的有意见吗? 生2:我看看反正是一样长的。 从上述教学片段看,我觉得从问题的抛出到学生的回答仅仅只有几秒钟的时间,学生作出的判断完全只是他肉眼所直接观察到的一个表象,而科学事实证明:人的感官判断事物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的,有时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因此,有46%的学生觉得是号长的错误还是可以理解的。而这个题目的本身我想除了让学生正确量线段外,也旨在说明这个道理。但是这个错误是否可以尽可能少的避免呢?接下去我在其他班修改教学过程后重新做了尝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直接观察书中题目,明白题意 指名读题,想想题目先让我们干什么?再让我们干什么? 生:先让我们看看哪条线段长?再让我们量一量。X|k | B | 1 . c |O |m 师:现在你有办法不量这两条线段估计出是哪条长吗? 生1:我知道是一样长的,因为我用手指去比划过了。 生2:我也觉得是一样长的,因为我用我的指甲一厘米一厘米去试过了。 生3:我觉得看起来是号长。 这时很多学生都叫起来:“是一样长的。” 师:现在同意号长的请举手。 生举手7个。 师:我们不忙着下结论,如果想知道这两条线段究竟是谁长,我们有什么办法吗? 生:用尺子量。 师:好,我们一起去验证一下究竟正确答案是什么 学生立即动手测量。 “一样长的!”判断对的学生异常兴奋。 师:是啊,有时我们的眼睛看到的东西其实不一定是对的,会受产生错觉呢! 教学建议 通过比较两个片段,我觉得我们在教学的时候首先还是要学会等待,问题抛出后学生需要有思考的时间,去判断的时间。其次,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还比较欠缺,用实物投影仪呈现的两条线段与学生本身座位之间的距离比较大,这给学生的判断造成了更多的困扰,因此让学生直接观察书本上呈现的两条线段相对而言判断起来容易些。最后,可以用相关变式练习给学生加深印象,明白视觉误会在学习和生活中还是存在的。 资源链接 1如右图:看看哪条线段长?再量一量。 图一 图二 2生活中去观察同一条上坡路:站在路的一头正面观察和侧面观察,你看到了怎样的结果?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 35 % 二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采集样本 错题来源 题目出处 相关知识 教学简述 320 错误率 16% 采集者 基本 题 综合 型 拓展 胡宏 第一单元 过关检测 认识线段 量、画线段 采集 学校 课时 时 单元 机 总复习 绍兴市鲁迅小学 课 型 新授课 练习课 复习课 这是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学习后的一道拓展题。课堂作业本P4页的第四题已经出现过类似的习题,只不过是以图画的形式出现的,学生掌握情况尚可。 典型错题 题目: 小军拿了一根长10米的竹竿插到井底去测井深,结果竹竿还有4米露出井口,这口井深米。 正确答案:10-4=6 学生错解: 10+4=14 原因分析 1.学生对于本知识点掌握不好,出现知识点混淆现象。因为这种类型的题目在指导丛书和课堂作业本里都出现过,并且是以对比形式出现的,如:小军拿了一根长10米的竹竿插到井底去测井深,结果竹竿还有4米露出井口,这口井深米;小军拿了一根长10米的竹竿插到井底去测井深,结果竹竿离井口还有4米,这口井深米。 2.学生抽象思维比较弱。这类题目在作业本出现的时候有图形辅助,学生答题情况比较好,而试卷上只有文字出现时,则答题情况不佳,说明学生的抽象思维还不是很发达。 3.对于那些优秀生出现错误的情况,她们不是知识点没有掌握,也不是题目意思不理解,而是粗心大意,导致最终的错误。 教学建议 首先,让学生反复阅读这道题,理解题目意思。 其次,让学生回忆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以前做到过吗?哪里出现过?当时我们是怎么做的?有什么好的方法? 第三,比较这道题与以前出现的题目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之处? 第四,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来解决这道题? 第五,学生独立画图作答。 第六,反馈交流,总结做题方法。 资源链接 强化训练: 一根竹竿12米,把它插在水里,露出来8米,水深多少米? 拓展训练: 小明用一根绳子去测量一口井的深度。他把绳子三折后去测量井深,结果井口外余3 米;他又把绳子四折后去测量井深,结果井口外余l 米。这口井深几米?这条绳子长几米?X k B 1 . c o m 对比下面的示意图不难看出,把绳子三折后,井口外余3 米,那么井口外绳子的总长就是3×3=9 米;把绳子四折后,井口外余1 米,那么井口外绳子的总长就是1×4=4 米。从9 米中减去4 米,剩下的绳长恰好就是井的深度。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 7.7 % 二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采集样本 错题来源 题目出处 相关知识 320 错误率 23% 采集者 基本 题 综合 型 拓展 胡宏 第二单元 课堂作业本11 两位数减两位数 采集 学校 课时 时 单元 机 总复习 绍兴市鲁迅小学 课 型 新授课 练习课 复习课 教学简述 这是第二单元“两位数减两位数”教学后进行的独立练习。通过练习,多数学生已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典型错题 题目: 66-49 学生错解: 6 6 -4 9 3 7 原因分析 1. 知道个位减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一作十再减,但计算十位时,没有去掉被借走的一个十。 2.个位不够减,用减数的个位数去减被减数的个位数。 3看错运算符号,也存在计算粗心。 4二年级学生刚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特别是马虎的学生,更容易出错。 教学建议 1. 通过摆小棒,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借一作十”的算理,如计算67-39时。把其中的1捆小棒拆开,从里面拿2根加上另外的7根就是9根,9-9=0,还剩下两捆和八根就是28根。 2. 给合竖式来进行讲解使学生更清楚地明白这一退位的数理。并介绍这退位点的重要性。个位7减9,不够减,从十位退1,17减9得8,在个位写8;十位6退1剩5,5减3得2,十位写2,差是28。 资源链接 强化练习: 84-35 90-65 48-29 100-28 91-38 后测情况反馈: 学生懂得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把被减数分成“几十”和“十几”之后,用十几减去减数的个位数,计算十位时也记得去掉被借走的一个十,再去减减数的十位数。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之后,进一步理解退位减的算理,提高计算能力。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 5.6 % 二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采集样本 错题来源 题目出处 相关知识 教学简述 35 错误率 34.3 采集者 卢婷 第二单元 基本 题 课堂乐园 综合 型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 拓展 采集 学校 课时 时 单元 机 总复习 诸暨城东小学 课 型 新授课 练习课 复习课 此题是在学了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后进行的练习。 典型错题 题目: 列竖式计算。 学生错解: .个位数不够减,从十位退1后,忘记在十位减1。 如43 18 35 .个位不够减,用减数的个位去减被减数的个位。如 56 27 31 .两位数减一位数,忘记写得数十位上的数字。如 22 9 3 .个位数相减,十位数相加。如X|k | B | 1 . c |O |m 49 36 73 数字、得数抄错或漏写。 原因分析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都是粗心引起的。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往往会忽视细节,不容易关注一些细节问题。由于学生的粗心,因此我们在作业的批改时,试卷的批阅中会发现许多错误都是类同的,如数据的抄错,横式漏写结果,基本的口算出错,忘了退位等等。这些错误都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紧密相关,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都是粗心引起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情感不稳定引起读题不仔细。对于学生来说,计算是特别枯燥、繁琐的,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大部分学生对计算会产生排斥心理,表现得特别不耐烦,做题时不认真读题、没耐心审题,经常会产生厌烦的情绪导致错误。对于简单的题目,有些学生又太过于轻心,产生轻敌思想,结果还是会出现莫名其妙的错误。 2注意品质差引起做题过程中数字、符号看错、抄错。我们都知道注意的稳定性和分配能力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在计算过程中常常需要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可是低年级小学生恰恰不能持久注意,也不稳定,注意范围较小,比较容易被一些干扰因素吸引而“分心”,造成很多“遗忘式差错”,很多计算题不是学生不会,而是做题过程中数字、符号看错、抄错,这种由于注意品质差引起的错误往往学生自己很难发现。 3不良学习习惯的引起的错误。书写马虎、字迹潦草是首当其冲的坏习惯,一部分学生连自己草稿时写的“6”和“0”、“5”和“8”都分不清楚了;没有养成自觉检查的习惯。 4个别学生没有理解算理,没有掌握方法。 教学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其实可以发现,学生情感不稳定、注意品质差、学习习惯差等都是引起粗心的主要原因,粗心其实就是学生没有能很好的关注到自己的细节,也就是缺乏一种良好的,严谨地学习态度。因此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告别“粗心”,提高作业的正确率,可以采用下列的措施: 1教给学生最简单的检查方法。学生如果能发现自己的错误,就能及时的纠错,但是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检查也只是从头到尾囫囵开一遍,即使有错也发现不了。最主要就是学生不会检查。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检查方法。题目抄好后把数字符号对一对,看一看得数有没有写。 2多温习旧知。在讲退位减法之前,多复习一些20以内的退位减法,加强对旧知识的巩固,为教学退位减法做好铺垫。 3针对常出现的几种错误反复练习。讲完新课后,多给学生提供一些类似的错题,通过同桌互相讨论或分组讨论,找出错误的原因。因而减少了类似错误的发生。 4开展“一周无错题”竞赛活动。每节课抽几分钟时间,练习几道题,要求学生认真计算,并对学生的做题情况做好记录,周末评选出“一周无错题”的学生,进行表扬或奖励,使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资源链接 优秀文章推荐: 1陶雪鹤小学数学数与计算教学的回顾与思考 西南师范大学 XX年版。 2唐华军 小学数学新教材“数与代数”编写与实验的调查研究华东师范大学 XX年。 3杨章宏 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 科学出版社 XX年版。 4斯苗儿 小学数学典型课例评介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XX年1月版。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 5.6 % 二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采集样本 错题来源 题目出处 相关知识 54 错误率 31.48% 采集者 基本 题 综合 型 拓展 叶跃萍 第二单元 教科书第25页 运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采集 学校 课时 时 单元 机 总复习 新昌实验小学 课 型 新授课 练习课 复习课 教学简述 这是第二单元中运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后的一道练习。这题涉及到小数减整数,这是学生首次接触,没有一定的学习基础。 典型错题 题目: 一本字典1230元,小玉想买1本,还差3元。小玉攒了多少钱? 学生错解: 12.30315.30xKb 1.C om 原因分析 1对于二年级初次接触小数减整数,学生还是有些不知所措,用算式表示更是不易。 2在答题的过程中,学生的读题能力也欠缺,看到两个数就直接相加,对于“差3元”没有理解到位。 3还有学生可能在生活中实际用钱经验不足。 教学建议 1帮助学生理解“12.30元”的真正含义。在小数点前表示12元,小数点后一位是表示角后第二位是表示分,所以12.30元实际就是12元3角。 2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理解题意。买一本字典还差3元,说明攒的钱比字典的价格要少,不够买的。 3这里也可以设计买东西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攒钱和开支零花钱,用平时学生实际算钱的经验得出答案。 资源链接 强化训练: 一辆玩具小车有15.50元,我攒了8元,还要攒多少才可以买到这个玩具? 一盒彩色笔的价格是12.50元,小明想买一个,可是还差5元,现在他攒了多少钱?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 15 % 二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采集样本 错题来源 题目出处 相关知识 采集 诸暨城东小学 学校 第二单元 基本 课时 新授课 题 时 课 基础卷期末试卷 综合 单元 练习课 型 机 型 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拓展 总复习 复习课 这个试题主要考查的是能否用比较两个数的多少的知识来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前面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和求相差数的应用题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在这个学期中重点要解决的是比较两个数的多少中一种类型,即“已知一个数,求比这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这样的应用题实际上是把差的表述句从问句变成了条件句,相比较的两个数量中较大的数量和较小的数量变化成了要解答的问题。 35 错误率 34.3 采集者 卢婷 教学简述 典型错题 题目: 解决问题 算算每个盒子里装了多少个球? B盒中A盒中有25 A 的玻璃个玻璃球 球个数 比A多 15个 B盒中有多少个B盒中的玻璃球个数比C盒多18个。 B 玻璃球? B = C中有多少个玻璃球? C = 学生错解: 求B盒中玻璃球的个数: 25+15=30 求C盒中玻璃球的个数: 错误1: 40+18=58,11个,占31.4%。 错误2:30+18=48,1个,占0.029% 原因分析 从学生的答题情况看,求B盒中玻璃球个数时,解答错误的很少,其中有一位学生因忘记进位而导致结果计算错误外,其他的学生都能正确列式解答。而在求C盒中玻璃球的个数时,有一部分孩子出现了一样的错误情况,那就是用“加法”来解决问题,究其原因我想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 1从学生学的角度看。 本册教材编写的比较两个数的多少一课中,要求学生掌握的是“已知一个数,求比这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很显然不管是求B盒还是求C盒中球的个数,都是属于这种类型的数学问题,之所以在学生解答时会出现如此大的对错差异,首先最主要的原因是题目在两个量关键句的表述方式上不同。即: 求B盒时,关键句把未知量放在前面,表述为未知量比已知量多15个,求未知量; 求C盒时,关键句把已知量放在前面,表述为已知量比未知量多18个,求未知量; 从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来说,他们很容易被一个“多”字所误导,看见“谁比谁多几”,想当然的就用“加法”来解决问题,而并没有去考虑两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并且这样的孩子在解决完问题后,也很少会把自己求的结果再放回到题目中,检查一下是否符合题目,他们认为有了结果就完事了。 另外从试题的编题形式看,学生需要自主选择所需的条件来解决问题,这无形之中又加大了解题的难度。特别是在求C盒时,必须通过已知B盒的前提下进行。这种中介桥梁关系的建立,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数量关系的转化和联系是一个持续思考的过程,思考和分析能力薄弱一些的孩子,往往没有耐心去花时间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拿到一个问题找到条件后,就是为了快些得出答案,而不关心这个答案是否正确、是否合理。 2.从教师教的角度看。 学生在解决C盒问题时出现这样的错解,很显然是对应用题已知条件的分析能力不够,所以在学生一开始接触这种类型的应用题时,教师就应该让每个孩子经历分析、思考解决应用题的过程。特别是在两个量数量关系的分析上,不能总是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的表面形式上。怎样让学生感受到分析问题的重要性?怎样的分析解决过程才是正确有效的?在新授课伊始就应该逐步渗透下去。 教学建议 在教学此类应用题时,能让学生根据差的表达句,判断大小,决定算法:建立起“问题条件算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且,还要进行一定的数学表达训练:根据 ,知道和比,大,小,要求,用 (算式)求。语言训练的目的不是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而是要理清学生的推理过程,养成学生有理有据的思考习惯。 资源链接 其他教师建议: 教师甲:应用题的分析中,可让学生学会找关键句,能通过对关键句的分析,试着画简单的线段图,来表示两个量的多少,并用图形结合的方式来直观理解谁和谁比?谁多谁少? 教师乙:.可以先试着给孩子们一个分析的模式:根据(关键句),知道( )和( )比,( )多( )少,要求( ),就是求(较多量),用(加法).每个应用题呈现后,都能让孩子们试着这样说一说.如果能做到这样分析,解决两个数比较的逆向应用题也就不在话下。 其他教师建议的共性是:解决此类应用题时,要给学生一个分析关键句的模式,让学生在看到一个应用题后,不是盲目地根据“多或少”这样的字眼,就决定计算的方法,而是通过分析,有理有据地进行解答,并可以适当借助线段帮助理解。而且要养成及时检查的习惯。 鉴于前面的思考,解决此类应用题可以借鉴的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说一说,谁和谁比?谁多谁少? 钢笔比圆珠笔少6支。 板书:和比,多少 篮球比足球多8个。 红花再加5朵,与黄花的朵数同样多。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围绕着“比较两个数的多少”展开。 二、展开 看图提出问题。 1、师: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蓝车行驶了53米 红车比蓝车多行驶了17米。 2、师:根据这两个信息,你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预设:红车行驶了多少米? 小结:这样两个信息和一个问题就构成了一道基本的应用题。而在应用题中这两个告诉我们的信息就称之为“条件”,也就是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就能组成一道最基本的应用题。 3、解决“红车行驶了多少米?”这个问题的关键句是那句? 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用和比,多少说一说。 4、根据这句关键句,我们还可以用画线段图的方式更清楚地表示出红车和蓝车之间的关系。 老师示范画线段图 师:我们用这样一段长度的线段来表示蓝车行驶的53米,那红车行驶的路程应该怎么画?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依据红车比蓝车多17米得出红车的线段比蓝车画得长一点。 5、要求红车行驶了多少米?在线段图中指的是哪一段? 小结:从线段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表示蓝车的线段短,说明蓝车行驶的路程少,表示红车的线段长,说明红车行驶的路程多。 6、列式 师:现在看着线段图,你能列式解答吗? 师:为了更完整地解答应用题,我们在列式计算后,还需要写“答”。 板书完整解答过程,并强调冒号写在“答”字的右下角,写完后最后写上句号。 师:主题图中除了呈现了红车和蓝车,还有绿车呢!我们来看看绿车行驶的情况吧! 1、直接呈现问题 红车行驶了70米,绿车比红车少行驶32米。绿车行驶了多少米? 2、分析在这个应用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3、根据这样的条件和问题,我们试着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请仔细阅读学习要求,按照要求的3步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要求: 找出关键句,先判断谁和谁比?谁多谁少? 根据题意,你能试着把线段图补充完整吗? 70米 红车 绿车 ? 列式计算,并写答。 4、反馈交流。 师一边画线段图,一边反馈,让学生想象绿车应该怎样画?怎么想的? 线段图完成后也在后面标注“多,少”。 5、比较两道题的异同。 两道题都是求行驶的路程?为什么一个用加法解决,一个用减法解决呢? 预设:要求较多的量,用加法;求较少的量,用减法。 6、课堂总结 练习设计: 三、应用 1、书上45页练习第1、2题 独立完成。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用加法解决第一个问题? 用上句式:根据_,知道和比,大,小,要求,用_求。 2、口答: 圆珠笔有10支,钢笔比圆珠笔少6支。钢笔有多少支? 足球有7个,篮球比足球多8个。篮球有多少个? 篮球有15个,篮球比足球多8个。足球有多少个? 板书设计: 比多少 53米 70米 蓝车 红车 17米 红车 绿车 ?米 ?米 32米 53+17=70 70-32=38 答:红车行驶了70米。 答:绿车行驶了38米。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16.7 % 二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采集样本 错题来源 题目出处 相关知识 106 错误率 31.1% 采集者 基本 题 综合 型 拓展 孔巧英 采集 学校 课时 时 单元 机 总复习 嵊州育英小学 课 型 新授课 练习课 复习课 第二单元 教科书第30页 100以内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教学简述 这是学生在一年级学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因此其知识基础直接影响着本章内容的学习,而本单元的内容又直接影响着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学习。同时,进位和退位教学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就是一个知识难点,需要学生熟练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此类接龙式的计算题对学生口算能力要求比较高,教材中出现的次数并不是很多,题目没有明确提出笔算的要求,所以学生往往用口算解决,再加上连贯作用,错率就显得比较高了。 典型错题 题目: 学生错解: 从第一步开始,几乎每一步都有人做错。 典型错解: 125+36=51(或71), 261-47=4(或24获26或19), 原因分析 1当学生计算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时,常存在搞不清该进几,以及忘进一的现象,如上面错解1和错解2中4、24这几个解。这是因为学生虽然理解了算理,但是从直观到抽象,再到脑中形成一个清晰地解题模型,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受到个体智力发展的影响,也受到初次接受相关知识时,是否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感知,还受到练习的量是否足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2错解2中61-47=26,是由于受到数据的干扰,同时对算理也不是特别清晰。61-47=19的原因是把47看成了42。 3连续的几个算式,且加减混合一起,增加了数字信息,对学生的准确计算造成干扰,加上其连贯作用,错率相对又会高一些。 教学建议 1.加强口算教学。许多教学专家已经通过实验证明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口算能力强则笔算能力强,笔算错误率也明显降低。 2.在新授教学10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时,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经历操作小棒来帮助理解算理的过程。新授之后还要在练习中,如出现错题时,再一次体验这一过程,从而帮助学生逐渐从直观到抽象,建立笔算模型的。 3.适当增加类似题型的练习量,并要求学生每步笔算。 资源链接 相关习题: 1. 树上原有的苹果 90个 2. 18 + 26 43 27 29 + 34 87 - 48 - 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13.

    注意事项

    本文(二年级数学典型错题汇总.docx)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