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中诊中药方剂中内考研复习整理.docx

    • 资源ID:3224825       资源大小:90.53KB        全文页数:10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9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诊中药方剂中内考研复习整理.docx

    中诊中药方剂中内考研复习整理中医诊断歌诀 一、望诊 全身望诊 1、望神 神是生命活动征,意有广义狭义分;两精相搏为基础,神色形态看得真。 得神 得神之人精神好,两目精彩身灵巧;呼吸平稳肌肉丰。虽有疾病不用恼。 失神 失神之人精气衰,面晦目暗眼球呆;反应迟缓肌肉削,撮空循衣预后坏。 假神 假神突然起精神,面如红妆想见亲;阴不敛阳精已竭,虚阳外越死期临。 神乱 神乱可分癫狂痫,痰蒙心窍为根源;抑郁为癫湿痰致,兴奋为狂痰火煎。突然昏倒吐白沫,醒后如常则为痫;肝风夹痰扰清窍,化痰开窍治为先。 2、望色 面部色泽最易望,气血盛衰好端详;色为五脏发于外,泽乃气充在表彰。 常色 红黄隐隐为常色,五脏调和气血旺;含而不露真精采,纵然有病也不慌。 常色又分主与客,皆为正常之色泽;主色一身不可变,客随外因变些些。 病色 青色为寒气血凝,凝而不通疼痛因;本色为肝病现外,小儿见之主风惊。 赤色主热气血涌,实热征满面红; 颧红阴虚火上炎,重病见之虚阳浮。 黄色脾虚气血弱,或有湿邪内停着; 面目俱黄为黄疸,阴黄阳黄要斟酌。 白色为寒气血虚,阳气不中足失温煦;白阳虚有水泛,苍白阴寒血行瘀。 黑色为寒肾阳虚,或有水饮体内居; 黧黑血瘀阻于内,黑而干焦肾阴枯。 3、望形 形体肥胖痰湿多,消瘦之人常有火; 形气相得身体康,形胜气虚寿不多。 4、望态 阳主动见躁不安,阴主静则身体懒; 肺胀喘息难平卧,低头喜俯精气衰。 、局部望诊 1、望头面 脑为髓海精明府,囟填为实向外突; 囱陷为虚精气亏,囱门迟闭称解颅。 面肿因水或热毒,要看颜色才可区; 耳后肿起为痄腮,口歪中经与中腑。 2、望五官 望目 目虽属肝分五轮,五脏之疾皆可推; 全目红肿热在肝,白睛红赤热在肺。 两眦赤痛为心火,眼睑赤烂脾热为; 肾精消亡瞳孔大,黑睛变浅肝精亏。 望鼻 鼻头青冷腹中疼,鼻头红赤肺胃热; 1 清涕肺寒浊涕热,热甚络伤则出血。 望口唇 唇红脾热虚淡白,青紫心肺功能衰; 口角糜烂脾湿热,口腔溃疡称口疳。 口内白斑绕红晕,此为麻疹粘膜斑; 樱桃红唇煤气毒,脾阳衰竭人中满。 望齿 牙齿洁白肾气旺,白如枯骨肾阴伤; 温病光燥形如石,则是阳明里热证。 牙痛多因火上炎,需把虚实明在前; 红肿明显为胃火,反之则为肾火炎。 咽喉 咽喉上下之门户,内热最易在此聚; 红肿痛甚为实火,肿痛不甚火为虚。 3、望躯体 喉结两侧有瘿瘤,随着呼吸上下走; 肝郁气滞痰凝结,或因水土碘不够。 瘰疬则在颈之傍,形如串珠数不详; 肺肾虚火上灼津,或为热毒壅于上。 4、望皮肤 色泽 丹毒皮色如涂丹,身目黄染为黄疸; 皮肤白斑白癜风,皮黑而暗女痨疸; 肌肤甲错如鱼鳞,瘀血久停津液干。 水肿 皮肤水肿在颜面,阴水阳水要分辨; 先起面部后全身,此为阳水肺失宣; 阴水则为阳虚衰,先起下肢后及面。 斑疹与白倍 里热外透出斑疹,片状平铺为斑形; 疹如沙粒摸碍手,风麻隐疹各有因。 湿热外透出水泡,形小如痱称白倍; 晶莹透亮最为好,出又内陷有危情。 疮疡 红肿高大名为痈,根盘紧缩灼热痛; 阳热火毒滞于里,清热解毒可收功。 漫肿无边名为疽,皮色不变痛亦无; 气血不足寒痰疑,清热之法不可取。 疔为热毒内侵深,形小如粟根脚硬; 痛痒齐作又红肿,不可挤压要记清。 疖为皮肤热毒侵,形小而圆疼痛轻; 只在皮表根脚浅,夏季小儿最易生。 三、望排出物 1、望痰 痰因水液凝聚成,又有寒热燥湿分; 清稀量多为寒痰,色黄质稠热结成; 痰少而粘为燥痰,白滑易洛湿痰形。 2、望大便 脾失健运大便稀,湿热泄泻便黄糜; 完谷不化脾阳虚,脓血粘胨则为痢。 3、望小便 小便色清为虚寒,色黄深浓作热看; 血尿色红原因多,膏淋尿浊如米泔。 四、望小儿指纹 3岁以下看指纹,食指络脉细推寻; 风气命关依次列,射关透甲病不轻。 紫因热甚红伤寒,青为惊风白是疳。 五、五望舌 望舌之法有特色,寒热虚实都可测; 神色形态须尽察,舌质舌苔有分别。 1、望舌质 望舌色 淡红舌 淡红之舌为正常,气血调和体安康; 胃气健旺则为苔,薄白一层舌面上。 淡白舌与红舌 淡白之舌气血虚,或因阳气失温煦; 红舌为热气血涌,有苔为实无苔虚。 2 红绛舌 绛舌较红色更深,热入营血已耗阴; 热甚阴伤血凝滞,凉血活血可施行。 紫舌 紫舌血循有瘀滞,因热因寒皆可致; 淡紫湿润为虚寒,绛紫而干为热极。 青舌 青舌阴寒血不畅,或为先天病心脏; 药物食物中毒等,临床见此多不详。 望舌形 老嫩之舌分虚实,纹理粗细看仔细; 淡白胖大阳气虚,边有齿痕作证据。 红而肿胀心脾热,舌体瘦薄阴血虚; 芒刺为热盛于内,舌中舌尖要分区。 裂纹之舌有多因,干燥少津因热成; 光红有裂阴血伤,润而有裂为湿盛。 望舌态 强硬热陷或中风,痿软为虚气不充; 颤动肝风内动兆,歪斜痰瘀络不通。 吐弄心脾内有热,或因疫毒正气绝; 小儿见之多惊风,先天愚型另当别。 2、望舌苔 舌苔胃气上蒸成,不薄不厚略带润; 若有脱落或不全,皆为伤阴正气损。 苔色 白苔 白苔为寒或主表,白而厚腻寒痰湿; 白而干厚如积粉,瘟疫暴起里热炽。 黄苔 黄苔为热又主里,浅黄深黄热不一; 焦黄热结深在腑,湿热痰热苔黄腻。 灰黑苔 灰黑热深或寒极,全凭润燥来分析; 燥则热甚津液伤,润则寒盛阳气虚。 苔质 腻苔 腻苔如油而致密,湿浊痰饮或食积; 气机受阻脾被困,病情迁延难速去。 腐苔 腐苔形如豆腐渣,揩之又生颗粒大; 胃气衰败湿浊泛,病情危重预后差。 二、闻诊 听声音 1、声音 声由肺出言由心,五脏协作共生成; 虚则声低实则亢,喜怒忧思听可明。 外感风寒鼻声重,音哑虚实两不同; 肺肾阴虚肺气实,金破金实来形容。 2、语言 高热胡言称谵语,热扰心神难自主; 久病语复为郑声,心气大伤正气虚。 独语喃喃见人止,气郁痰浊心窍迷; 错语错言又自知,狂言声高无伦次; 语言謇涩词不清,风痰阻络留后遗。 3、呼吸 呼吸困难名为喘,张口抬户鼻翼煸; 气粗为实呼出快,息微为虚吸入安。 哮为喉间有痰鸣,痰饮宿疾外邪引; 哮必兼喘气道窄,喘证兼哮不一定。 4、咳嗽 咳声重浊感风寒,咳声不扬风热犯; 咳声沉闷湿浊停,干咳痰少燥邪干。 咳声阵发如鸡鸣,称为顿咳百日延; 3 咳声如犬声嘶哑,白喉火毒蕴喉间。 5、其他 呕吐为胃气上逆,呃逆气逆动膈肌; 嗳气胃气失和降,肝气不舒善太息。 嗅气味 1、病体气味 口臭胃热或牙疾,酸腐之味为食积; 汗气腥膻湿热蒸,汗气臭秽属瘟疫。 痰黄臭秽为肺热,寒痰无味而清稀; 若见脓血腥臭痰,肺痈热腐化脓液。 2、病室气味 病室之气出病体,臭气触人为瘟疫; 烂苹果味消渴病,尿臊水肿已晚期。 三、问诊 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问寒热 1、恶寒发热 恶寒外邪闭肌腠,卫阳不能温分肉; 畏寒近火可缓解,阳虚失温火不够。 恶寒发热为表证,邪与正气来相争; 寒多热少为风寒,寒少热多为风温。 2、寒热往来 寒热往来少阳证,邪居半表半里间; 寒则为表热为里,常伴口苦和目眩。 3、但寒不热 壮热之热热势高,恶寒症状已经消; 表牙入里阳明经,脉洪口渴又烦躁。 潮热发作有定时,有如潮汐时高低; 临床分类有三种,要把原因来分析。 阳明潮热日晡起,伴见腹胀大便秘; 舌上黄苔厚又燥,热结肠中有燥矢。 阴虚潮热夜间甚,五心烦热又骨蒸; 舌红少苔或无苔,虚火内扰所形成。 湿温潮热午后多,身热不扬体重着; 舌苔黄腻胃纳少,湿热交结治难差。 问汗 阳加于阴谓之汗,润泽肌肤调寒暖; 表证有汗为中风,表证无法为风寒。 1、自汗与盗汗 日间汗出为自汗,气虚失固阳气散; 盗汗睡出醒则止,虚热迫津出玄关。 2、战法 战汗邪正相争急,高热恶寒身战粟; 汗出烦躁不为佳,脉静身凉最相宜。 问疼痛 疼痛之症最常见,原因多多要分辨; 寒热虚实皆可致,一味止痛无效验。 胀痛气滞腹内积,瘀血疼痛如针刺; 冷痛为寒灼痛热,绞痛有形实邪致。 隐痛为虚失濡养,重痛湿邪内留滞; 空痛肾虚精髓亏,窜痛风胜为行痹。 1、头痛 头痛之症要分经,外感内伤有重轻; 后项头痛为太阳,眉棱骨痛阳明经。 两侧头痛为少阳,巅顶头痛为厥阴; 头痛连齿少阴肾,头痛昏沉脾被困。 4 2、胸痛 胸痛多为心肺病,是心是肺要辨清; 真心疼痛彻肩臂,面色灰暗指节青。 3、其他疼痛 胁痛肝胆脘痛胃,腹痛原因分部位; 腰痛肾虚或扭损,四肢关节痛称痹。 问头身胸腹不适 视物旋转称头晕,痰饮上犯肝火升; 肝阳上亢晕且胀,面白脾虚不升清。 问耳目 1、问耳 耳鸣耳聋分虚实,暴作因实渐作虚; 实因肝胆火上炎,虚因肾亏精不足。 2、问目 目痛多因肝火炎,眼冒金花称目眩; 入夜不见雀盲症,歧视一物作二篇。 问睡眠 阳不入阴则失眠,烦躁梦多心火炎; 浅睡易醒脾气虚,惊醒胆怯胆郁痰。 2、嗜睡 阳不胜阴则困倦,脾虚痰湿多睡眠; 重病昏睡神不清,心肾阳衰阴霾现。 问饮食口味 1、问饮水 口不渴饮证为寒,寒不伤津口不干; 口渴多饮里热证,消渴饮水尿频繁。 渴不多饮另有因,阴虚湿热或有痰; 热入营分营阴蒸,瘀血发热亦使然。 2、问食欲与食量 纳少脾虚运不良,纳呆湿邪困脾乡; 厌食多见伤食后,厌油湿热肝胆藏。 消谷善饥胃火旺,饮不欲食胃阴; 偏食小儿多虫积,重病能食中气亡。 3、问口味 口淡脾虚或为寒,口苦为热胆气犯; 口甜脾胃湿热蕴,肝胃不和口中酸; 肾虚水饮口中成,痰饮湿浊口腻粘。 问二便 1、问大便 大便干结为便秘,或虽不干排无力; 热结津亏阴血虚,气虚寒凝皆引起。 泄泻原因多在脾,因虚因湿与热积; 便下清稀多为寒,便下脓血为痢疾; 脾肾阳虚五更泄,完谷不化命火虚。 先便后血血来远,先血后便就近观; 远血色暗如柏油,近血无改血色鲜。 肛门灼热湿热痢,里急后重为痢疾; 滑泄失禁气失约,排便不爽肝犯脾。 2、问小便 尿量增多为虚寒,消渴尿多作另看; 尿量减少热伤津,水肿尿少肾阳衰。 尿频短黄又刺痛,湿热下注膀胱间; 清长尤其夜多尿,肾阳不足气化减。 四、切诊 脉诊 1、脉诊的原理: 中医脉诊最神奇,寒热虚实都可知; 心为鼓动血为充,五脏之气同行里。 2、脉诊的部位方法及注意事项: 诊脉部位古来多,还是寸口最适合; 肺朝百脉脉大会,取之方便又灵活。 寸关尺的定位 诊脉先明寸关尺,此为脉诊之根基; 若是随手测脉动,不是中医是西医。 高骨为关不可移,关前为寸关后尺; 寸为凹陷尺像坡,寸短尺长还可移。 5 寸关尺与脏腑的配属 寸为膈上候心肺,关为中焦候肝脾; 尺为下焦候两肾,六腑配属有争议。 诊脉的时间、布指与指力 清晨诊脉最为好,手臂要与心等高; 布指疏密随人定,指力轻重有技巧。 轻轻按之名曰举,重重压之名曰按; 不轻不重委曲寻,还分单按和总按。 3、正常脉象 欲知病脉先知平,平脉又称胃神根; 胃为柔和神有力,沉取不空则为根。 4、常见脉象及其临床意义 浮脉 气分热盛正气实,洪而无根虚阳浮; 细脉 细脉如线应指显,气血两虚失充填; 又主湿邪困于里,气血运行受阻限。 虚脉 三部无力按之空,举之迟大按之松; 气血不足脏腑弱,总为虚证要补充。 实脉 浮沉皆得大而长,应指无虚幅幅强; 正盛邪实两相搏,气血壅盛显力量。 滑脉 往来流利珠走盘,实热食滞或有痰; 妊娠气血冲和象,常人之滑滑而缓。 涩脉 涩脉细迟往来艰,好似轻刀刮竹笺; 有力气滞血痰食,无力伤精血需添。 长脉 长脉迢迢过本位,阳热痰火充斥内; 长而和缓是佳兆,气血充盛精力倍。 短脉 浮脉轻取即可得,正气趋表抗外邪; 久病见之为里虚,阴不敛阳虚阳越。 沉脉 轻取不应重按得,邪困于里正气遏; 若是肥人或严冬,深藏于里摸难测。 迟脉 迟脉一息至唯三,阳不胜阴气血寒; 若是发热脉反迟,脉证不一治疗难。 数脉 数脉一息五至多,热迫血行内有火; 无热而数多为虚,是虚是热要斟酌。 洪脉 滔滔满指脉为洪,既大且数来势汹; 短脉不及两头缩,气损气滞皆可作; 有力痰食阻气机,无力气虚难鼓橐。 弦脉 端直以长如琴弦,气机不畅痛连连; 痰饮疟疾肝胆病,老人脉硬亦称弦。 紧脉 紧脉缩缩如切绳,寒邪外侵为原因; 痛因寒作应散寒,宿食搏结腹内停。 芤脉 芤脉浮大软如葱,边实须知内已空; 阴虚阳浮火灼络,失血伤阴脉不充。 革脉 中空外坚如鼓皮,虚寒相搏脉空急; 亡血失精气不恋,半产漏下胎不利。 牢脉 牢脉弦长实大坚,脉位常居沉伏间; 阴寒内实积于里,疝气徵瘕阳沉潜。 缓脉 缓脉之义有二分,和缓胃气悠悠生; 6 缓而懈怠湿困脾,脾胃虚弱脉不伸。 濡脉 濡脉浮细软而粘,脉来有如水漂棉; 精血不充脉弱细,湿邪阻遏脉不前。 弱脉 沉细而软称弱脉,气血不足阳气衰; 鼓动无力脉不充,温煦不足手足寒。 微脉 若有若无按欲绝,细小软弱气难接; 气血大亏阳气衰,温阳益气应速决。 散脉 浮散无根按之散,至数不齐节律乱; 元气离散脉不收,脏气将绝力难挽。 伏脉 伏脉推筋着骨寻,时或不见位更深; 邪闭痛极气被遏,不可轻率作虚形。 动脉 动脉如豆短滑数,关部尤显力绰绰; 疼痛惊恐气血乱,阴阳相搏不调和。 促脉 数而一止名为促,歇止之数无定数; 阳盛热结脉来急,无力亦主脏气虚。 结脉 缓而一止名为结,止无定数时有歇; 阴盛气结寒痰瘀,久病虚损气不接。 代脉 代脉时止有定数,良久方来有缺无; 脏气衰微气不接,跌打惊恐气逆阻。 疾脉 疾脉一息七八至,真阴垂竭阳亢极; 伤寒温病若见此,元气衰微病危急。 按诊 1、按胸胁 心尖动处是虚里,动而不显缓不急; 其动太甚宗气泄,微弱无力宗气虚。 肝胆位于右胁下,正常一般不可及; 若其硬化或肿大,癌肿血瘀或疟疾。 2、按脘腹 胃脘心下脐大腹,满闷不舒称为痞; 漉漉有声饮停胃,腹痛嗳腐有食积。 疼痛虚实皆可作,拒按属实喜按虚; 腹部胀大原因多,波动为水鼓为气。 3、按小腹和少腹 脐下小腹侧少腹,膀胱子处肝经区; 痛经徵瘕疝气等,或为气滞或血瘀。 4、按肌肤与手足 正常肌肤应荣润,不冷不热略带温; 体若燔炭称壮热,久按觉热湿热蒸。 夜热盗汗为阴虚,阳虚血虚手足冷; 若见发热肢厥逆,则为真热假寒证。 肌肤肿胀水或气,气肿按之随手起; 若为阳虚水液停,按之不起如按泥。 前臂内侧称尺肤,古人诊病常常取; 凉为阳虚灼为热,枯糙如鳞津血虚。 手足心热为阴虚,儿童见之热在腹; 手背热甚为外感,手心热甚里热居。 5、按俞穴 俞穴随经遍全身,疾病之时有反应; 或为条索或结节,按之酸麻胀感甚。 胃病胃俞足三里,肝病肝俞与期门; 胆痛胆俞阳陵泉,举此几例来说明。 五、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为大纲,四诊资料再分详; 表里辨别病部位,寒热辨别病性状; 虚实邪正来对比,阴阳辨证为总纲; 寒者热之热者寒,虚补实泻细推量; 7 在表发汗里清泄,指导治疗效果良。 表里辨证 表证特指外感病,邪在肌表病尚轻; 发热恶寒同时见,项强头痛又身疼。 脉浮正气趋向表,苔薄邪尚未入深; 风寒风热有不同,辛温辛凉要分明。 里证范围非常广,表证除外皆可讲; 成因大致分三类,症状繁多难收详。 壮热神昏便不通,咳喘心悸与腹胀; 总之脏腑有损害,清里除邪可安康。 寒热辨证 寒证恶寒又喜暖,面色光白卧也蜷; 痰涎清稀小便多,苔白脉迟或紧弦。 热证发热喜冷饮,面红目赤躁不宁; 痰涕黄稠苔亦黄,溺赤便结脉数频。 虚实辨证 虚证阴阳气血虚,先天后天有不足; 神疲气短面无华,舌嫩苔少脉也虚。 实证正盛邪气实,痰瘀水饮与宿食; 腹胀便闭呼吸粗,舌老苔厚脉沉实。 阴阳辨证 阴阳辨证为总纲,表热实证皆属阳; 里寒虚证则为阴,统领辨证大方向。 亡阳冷汗质清稀,肢冷气弱脉微细; 亡阴汗热味咸粘,身热烦躁脉数疾。 相兼夹杂与转化 八类证候分别述,其实之间不孤立; 相兼转化与夹杂,更有真假要注意。 真寒假热貌似热,发热烦躁索水急; 阴盛格阳浮于外,引火归元莫迟疑。 真热假寒阳被郁,非为阳虚失湿煦; 里热炽盛邪气实,苔黄脉实可凭据。 至虚盛候假实证,原为气虚无力运; 腹胀便闭喘难平,舌淡脉弱少精神。 大实赢状假虚证,独处藏奸正气损; 补益之剂全无效,攻下实邪病自轻。 病因辨证 六气太过称六淫,六淫致病有特征; 季节因素最明显,外感内生要分清。 风淫证候 风袭肌表外感病,风客肌肤发瘾疹; 风中经络口眼歪,风侵关节游走疼。 寒淫证候 寒伤阳气肢体冷,鼻塞咳喘痰液清; 腹部冷痛喜温暖,尿清面白脉弦紧。 暑淫证候 暑邪袭人气阴伤,肢软神疲小便黄; 烦闷昏倒为中暑,宜服清暑益气汤。 湿淫证候 湿邪困脾阻气机,腹胀纳呆与脘痞; 头重如裹便不爽,脉象濡缓舌苔腻。 燥淫证候 燥邪伤肺伤津液,干咳少痰或带血; 口干咽燥饮水多,便结尿少皮肤裂。 火淫证候 火为热极波血分,壮热神昏出斑疹; 热灼皮肤成疮疡,脉数舌绛红更深。 (七)气血津液辨证 气虚证 气虚证为功能减,神疲乏力与懒言; 自汗气短易感冒,舌淡脉虚力不显。 气陷证 气陷之证必气虚,无力固摄与升举; 脏器下垂眼昏花,久泻腹坠气难续。 8 气滞证 气滞证为气不畅,多在肝胆与胃肠; 轻则胀满重胀痛,脉来弦细如弓张。 气逆证 气逆证在肺胃肝,咳嗽气喘平卧难; 嗳气呃逆伴呕吐,目赤头痛与晕眩。 血虚证 血虚证为失濡养,面白无华或萎黄; 唇甲色淡眼昏花,失眠心悸又健忘; 妇女经少甚经闭,舌淡脉细少力量。 血瘀证 血瘀证为血行瘀,因热因寒因气虚; 疼痛如刺位不移,舌紫脉涩似刮竹。 或有肿块或出血,唇甲色暗皮下瘀; 妇女痛经或经闭,肌肤甲错青筋露。 血热证 血热证热入血,生风动血为特征; 各种出血与发斑,烦躁狂乱与神昏。 面红目赤尿短黄,热盛肉腐疮疡生; 舌质红绛脉滑数,清热凉血法可斟。 血寒证 血寒证为血中寒,寒盛阳虚失温暖; 肢未冷痛见青紫,甚至坏死变溃烂。 小腹拘痛得温减,月经来迟经色暗; 舌淡而紫脉沉迟,面白唇青又畏寒。 津亏证 津液亏虚口咽干,皮肤干燥少力弹; 尿少便结毛发枯,干咳痰少咯出难。 痰证 痰分有形和无形,总因脾虚失健运; 咳喘吐痰痰贮肺,瘿瘤瘰疬痰停经。 眩晕心悸痰上泛,癫狂神蒙痰迷心; 肢麻言誉痰阻络,梅核难吐痰气凝; 舌苔粘腻脉象滑,痰证之象可分明。 饮证 饮证清稀为有形,总因阳虚水内停; 在胃呕吐涎清稀,在肠泄泻漉漉鸣。 咳喘痰清难平卧,背寒哮鸣称支饮; 胸胁饱满饮悬肺,咳唾转侧痛不宁。 心悸眩晕肢体寒,此为饮邪上凌心; 舌淡而胖苔白滑,脉沉而弦阴寒凝。 水肿证 水肿之因明在先,阴水阳水要分辨; 颜面先肿伴发热,此为阳水肺失宣。 水肿先从下身起,渐及全身接如泥; 畏寒肢冷大便溏,此为阴水阳气虚。 (八)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最重要,各证要点要记牢; 临床各科皆通用,指导治疗不可少; 熟记脏腑之功能,功能失调则病了。 寒热虚实准八纲,气血阴阳有虚少; 横直两线结合看,学习归纳有技巧。 心与小肠病辨证 1、心气虚证 心气虚证有气短,心悸怔忡易自汗; 动则加剧少气力,面白脉弱舌色淡。 2、心阳虚证 气虚加重为阳虚,心胸闷痛伴畏寒; 唇青舌紫或淡胖,脉沉无力或结代。 3、心阳暴脱证 心阳暴脱症凶险,胸痛暴作出冷汗; 呼吸微弱面青灰,神昏脉微细如线。 4、心脉痹阻证 心脉痹阻证分四,憋闷疼痛发有时; 痛引肩背或内臂,瘀痰寒凝与气滞。 瘀血脉涩舌紫暗,疼痛如刺痛不移; 痰阻闷痛多体胖,身体困倦苔白腻。 寒凝剧痛面青灰,畏寒肢冷脉沉迟; 气滞多因情绪作,胀闷脉弦善太息。 5、心血虚证 9 心血虚证心失养,心悸怔忡又健忘; 失眠多梦伴眩晕,面色淡白或萎黄。 6、心阴虚证 心阴虚证虚热扰,失眠多梦心烦恼; 潮热盗汗口咽干,脉细舌红舌苔少。 7、心火亢盛证 心火亢盛舌生疮,心热甚则移小肠; 心烦失眠尿灼痛,热扰神明甚发狂; 面赤口渴大便结,脉数有力舌苔黄。 8、痰蒙心神证 痰蒙心神神识呆,精神抑郁表情淡; 喃喃自语见人止,举止失常又称癫。 若见突然昏倒地,口吐涎沫则为痫; 皆为湿痰蒙心窍,舌苔白腻可为鉴。 9、痰火扰神证 痰火扰神则发狂,打人毁特力逾常; 亲疏不避胡乱语,登高而歌笑无常; 此为痰火内扰心,脉数舌红苔腻黄。 10、瘀阻脑络证 瘀阻脑络痛如刺,头痛头晕少记忆; 或为外伤或中风,经久不愈舌暗紫。 11、小肠实热证 小肠实火小便烫,排尿刺痛尿色黄; 心经之热下移来,面赤口渴舌生疮。 肺与大肠病辨证 1、肺气虚证 肺气虚证少气力,咳喘无力痰清稀; 自汗畏风易感冒,舌淡苔白脉来虚。 2、肺阴虚证 肺阴虚证肺痨多,久咳伤肺虚热灼; 干咳无痰或痰少,痰中带血不易咯; 口咽干燥津液亏,声音嘶哑为金破; 形体消瘦午后热,骨蒸盗汗夜间作; 虚火炎炎两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 3、肺阳虚证 肺阳虚则寒饮生,咳喘气短甚哮鸣; 痰多白清稀如水,口淡形寒四肢冷; 舌淡而胖苔白滑,脉象无力或紧沉。 4、风寒束肺证 风寒束肺邪在卫,发热恶寒身体疼; 咳嗽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脉浮紧。 5、风热犯肺证 风热犯肺有发热,微恶风寒又伴咳; 痰黄鼻浊咽喉痛,舌红苔黄脉浮数。 6、燥邪伤肺证 燥邪伤肺秋季生,微恶风寒发热轻; 干咳无痰或痰少,痰中带血或胸疼; 唇舌干燥面起皱,皆为燥邪易伤津。 7、肺热炽盛证 肺热炽盛里热证,表邪不解入内成; 咳嗽气喘鼻翼煽,发热烦渴咽喉疼; 胸痛汗多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洪盛。 8、痰热壅肺证 痰热壅结肺生疡,咳吐脓血痰稠黄; 气喘胸闷身澡热,脉滑舌红苔腻黄。 9、大肠湿热证 大肠湿热食不洁,里急后重便脓血; 或见暴注肛门灼,腹痛尿黄伴发热。 10、肠燥津亏证 肠燥津亏大全难,结如羊矢数目解; 口臭腹胀咽喉干,舌红少苔脉细艰。 11、虫积肠道证 脐腹疼痛时时作,痛时腹部有条索; 面部色黄杂白斑,嗜食异物睡牙磨; 蛔虫钻顶痛剧烈,乌梅丸子有效果。 脾与胃病辨证 1、脾气虚证 脾胃气虚纳谷呆,腹胀时作运化乖; 10 大便溏薄水渗肠,面黄消瘦气血衰; 少言倦怠气虚象,脉缓而弱舌色淡。 2、脾虚气陷证 脾气虚甚成气陷,上气不足则晕眩; 升举无力脏器垂,清气下泄浊小便; 久泻久痢腹坠胀,也是下陷之表现。 3、脾阳虚证 脾阳虚证中寒生,脘腹冷痛最喜温; 泛吐清水口味淡,大便稀溏四肢冷。 或有水肿小便小,带下量多颜色清; 脉沉而迟又无力,舌淡而胖有齿痕。 4、脾不统血证 脾虚甚则不统血,血渗肌肤呈紫色; 妇人经多颜色淡,少气懒言舌淡白; 便血尿血齿衄等,皆为气虚失固摄。 5、寒湿困脾证、湿热蕴脾证 湿邪困脾脾失运,脘腹胀痛或痞闷; 泛恶欲吐头身重,舌苔厚腻水湿停。 寒湿面晦如烟熏,口淡不渴大便清; 寒湿下注白带多,脉濡而缓舌淡润; 湿热苔腻颜色黄,或见身热热不扬。 湿灼肌肤皮肤痒,呕恶口苦小便黄; 身目发黄颜色鲜,大便如溏排不爽; 嗜食烟酒或肥甘,蕴结中焦脾胃伤。 6、胃阴虚证 胃阴虚证口咽干,饮不欲食大便难; 胃脘时痛隐隐作,脉细而数舌红干。 7、寒滞胃脘证 寒邪犯胃胃拘挛,冷痛剧痛得温减; 口淡不渴泛清水,舌淡苔白脉紧弦。 8、胃火炽盛证 胃火炽盛胃灼痛,口臭齿衄牙龈肿; 吞酸嘈杂喜冷饮,消谷善饥便难通; 舌红苔黄脉滑数,清胃泻火法可宗。 9、食滞胃脘证 暴饮暴食滞胃脘,胀满疼痛又拒按; 嗳腐吞酸食不化,肠鸣矢气泻败卵; 食积太甚有发热,消食攻下自然安。 肝与胆病辨证 1、肝血虚证 肝血虚证面无华,爪甲不荣肢体麻; 关节拘急筋失养,手颤肉瞬视力差。 2、肝阴虚证 肝阴虚证两目干,面部烘热五心烦; 胁肋隐隐有灼痛,舌红少津脉细弦。 3、肝郁气滞证 肝郁气滞气不畅,胸胁少腹痛且胀; 咽部异物称梅核,颈部瘿瘤为甲亢。 情志抑郁善太息,月经不调乳房胀; 柴胡疏肝何时用,脉来如弦端直长。 4、肝火炽盛证 肝火炽盛面目红,目赤口苦与头痛; 急躁易怒胁肋灼,便秘尿黄耳流脓; 舌红苔黄脉弦数,甚则鼻衄或吐红。 5、肝阳上讥证 肝阳上亢头胀痛,烦燥易怒颜面红; 头重脚轻腰膝软,眩晕耳鸣睡多梦; 舌红少津脉弦劲,本虚标实水不充。 6、肝风内动证 肝风内动分四型,震颤抽搐为特征; 肝脏体阴需涵养,水亏血少肝风生。 肝阳化风头眩晕,手颤肢麻站不稳; 甚则突然昏倒地,口眼歪斜人不省; 半身不遂失言语,喉中痰鸣脉弦劲。 热极生风小儿多,高热肝经受燔灼; 四肢抽搐颈项强,两目上视牙关合; 甚则角弓呈反张,清肝泄热病立差。 11 阴虚动风热病后,肝肾阴伤人消瘦; 筋脉失养手足蠕,虚火内生两颧红; 舌红少苔阴虚现,脉细而数力不足。 血虚生风有失血,血不养肝肝风生; 肢体麻木筋挛急,手足震颤肌肉瞬; 爪甲不荣面无华,舌淡眩晕伴耳鸣。 7、寒滞肝脉证 寒滞肝脉肢体寒,少腹冷痛牵睾丸; 阴囊收缩得热缓,舌淡苔白脉沉弦。 8、肝胆湿热证 肝胆湿热身目黄,胁肋灼热痛且胀; 腹胀口苦厌油腻,舌红苔黄小便黄。 9、胆郁痰扰证 胆郁痰扰躁不宁,失眠多梦易惊醒; 眩晕口苦苔黄腻,胆怯惊悸伴耳鸣。 肾与膀胱病辨证 1、肾精不足证 肾精不足发育迟,囟门迟闭智力低; 身材矮小骨痿软,先天之精不足致。 成人早退衰腰膝软,发脱齿摇脑呆痴;男子精少不育证,女子经少或经闭。 2、肾阴虚证 肾阴不足生虚火,腰酸耳鸣睡梦多; 潮热盗汗五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男子阳强虚火旺,女子崩漏胞络破。 3、肾气不固证 肾气不固尿余沥,滑精早泄白带稀; 胎动易流腰膝软,舌淡脉弱精神疲。 4、肾阳虚证 肾阳虚证生外寒,腰膝酸软性冷淡; 面色光白或黧黑,小便清长夜频繁。 男子阳痿命火衰,女子不孕为宫寒; 舌淡而胖苔白滑,脉沉无力尺部看。 5、肾虚水泛证 肾虚水泛阴水证,气化失司水内停; 水肿如泥腰下甚,小便短少脉来沉。 畏寒肢冷腰冷痛,面色晦暗舌淡嫩; 水气凌心则心悸,咳喘痰鸣卧难平。 6、肾不纳气证 肾不纳气呼吸浅,喘息难平息摇肩; 腰膝酸软声低祛,脉弱苔白舌色淡。 甚则喘息冷汗出,脉大无根阳戴面; 若伴颧红脉细数,虚阳上浮病情险。 7、膀胱湿热证 膀胱湿热舌色红,尿频尿急尿灼痛; 腰腹疼痛伴发热,尿石之证属其中。 脏腑兼证辨证 1、心肾不交证 心肾不交人烦躁,失眠多梦睡不好; 心火上亢舌尖红,肾亏于下难壮腰。 2、心肾阳虚证 心肾阳虚水泛滥,小便不利肢体寒; 心悸怔忡颈脉动,脚肿如泥腰膝酸。 3、心肺气虚证 心肺气虚咳喘甚,心悸气短与胸闷; 动则加剧少气力,自汗脉弱痰液清。 4、心脾两虚证 心脾两虚气血虚,心脾受伤因思虑; 面黄心悸睡眠浅,腹胀便溏少食欲。 5、心肝血虚证 肝血不足难养心,心悸失眠与胸闷; 两目干涩肢体麻,面白经少又头晕。 6、脾肺气虚证 脾肺气虚常咳喘,气短痰多颜色白; 纳少腹胀大便溏,表虚畏风又自汗。 7、肺肾阴虚证 肺肾阴虚虚火灼,干咳痰少甚血唾; 12 音哑咽干身体瘦,腰酸颧红潮热作。 8、肝火犯肺证 木火型金咳嗽急,痰黄甚至带血丝; 胁胀急躁面目红,脉弦而数舌红赤。 9、肝胃不和证 肝气犯胃胃作痛,呃逆嗳气甚呕吐; 吞酸嘈杂胁肋胀,情志抑郁容易怒。 10、肝郁脾虚证 肝郁脾虚腹部痛,痛则欲泻泻后松; 胁胀抑郁善太息,纳少舌淡脉如弓。 11、肝肾阴虚证 肝肾阴虚水不足,肾水不能养肝木; 头晕目眩腰膝软,胁肋隐隐痛不舒。 12、脾肾阳虚证 脾肾阳虚命火衰,五更泄泻完谷在; 形寒面光腰膝冷,舌淡而胖苔也白。 (九) 其他辨证方法 A、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源伤寒,外感寒邪发热看;三阴三阳分表里,表证不愈向里传。 1、太阳病证 太阳为表似藩篱,外邪入侵先受之; 头项强痛脉象浮,恶寒为阳被遏致。 太阳中风证 太阳中风风为主,发热恶寒自汗出; 鼻鸣干呕脉浮缓,调和营卫邪可除。 太阳伤寒证 太阳伤寒寒邪重,发热恶寒与头痛; 无汗而喘脉浮紧,辛温发汗毛窍通。 太阳蓄水证 太阳蓄水在膀胱,小便不利少腹胀; 发热恶寒有汗出,水入则吐逆于上。 太阳蓄血证 太阳蓄血其人狂,少腹满痛小便畅; 大便色黑有如漆,脉沉而涩人善忘。 2、阳明病证 阳明经证 阳明经证有四大,大热大汗脉洪大; 大渴引饮心烦躁,白虎汤方用最恰。 阳明腑证 热结大肠阳明腑,潮热汗出在日晡; 大便不通腹满痛,苔黄厚黑又焦枯。 3、少阳病证 半表半里在少阳,寒热往来脉弦长; 口苦咽干默不食,胸胁苦满呕也常。 4、太阴病症 太阴脾病里虚寒,寒湿内困腹部满; 自利口渴时腹痛,不食舌淡脉沉缓。 5、少阴病症 少阴寒化证 少阴寒化心肾衰,无热恶寒肢厥逆; 脉微而细但欲寐,下利清谷呕不食。 少阴热化证 少阴热化虚火燔,心烦失眠口咽干; 舌红少津脉细数,心火独亢阴液干。 6、厥阴病证 阴尽阳始厥阴证,寒热交错心中疼; 饥不欲食食吐蛔,消渴气上来撞心。 B、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叶天士,温热论中所创立;13 源自伤寒有所改,外感温热最相宜。 1、卫分证 卫分之证属于表,发热重而恶寒少; 舌边尖红脉浮数,咽痛咳嗽用银翘。 2、气分证 气分证为热入里,正盛邪实相争激; 发热更甚恶寒消,舌红苔黄尿黄赤。 邪热壅肺肺失宣,咳嗽气喘痰黄粘; 热扰胸膈心懊恼,坐卧不安似火炎。 热结胃肠腑不通,潮热便闭腹满痛; 热结旁流下稀水,谵语狂言神被冲。 热郁胆腑胆气逆,枢机不利胁痛急; 胆液上犯为口苦,干呕脉弦数有力。 3、营分证 营分证为营阴伤,身热夜甚早晨凉; 斑疹隐隐神昏谵,脉细苔少舌红降。 4、血分证 血分之证病更深,生风动血又耗阴; 身热夜甚烦躁狂,皮肤显露出斑疹。 吐血尿血或衄血,抽搐项强内风生; 苔少或无阴伤象,舌色红绛瘀血凝。 C、三焦辨证 三焦辨证吴鞠通,创在温病条辨中; 前人经验来结合,温病湿温皆可用。 1、上焦病证 上焦之证属肺卫,表证不解肺热生; 肺卫之邪热不解,逆传心包病情危。 2、中焦病证 中焦之证为脾胃,胃热肠实同阳明; 更有太阴湿化证,身热不扬胸脘闷。 3、下焦病证 下焦之证为肝肾,热劫阴分虚热生; 低热颧赤手足蠕,舌红少苔脉不静。 14 中药背诵版1、解表药 发散风寒药: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紫苏解表散寒行气宽中 生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细辛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苍耳子发散风寒祛风胜湿止痛通鼻窍 藁本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辛夷发散风寒通鼻窍 葱白发汗解表散寒通阳 发散风热药: 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牛蒡子疏风散热利咽透疹宣肺祛痰解毒消肿 蝉蜕疏散风热利咽透疹明目退翳熄风止痉 桑叶疏散风热平肝清肝明目清肺润燥 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柴胡解表退热升阳解郁 升麻解表透疹升阳解毒 葛根解肌透疹升阳止泻生津止渴 淡豆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尿消肿 淡竹叶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芦根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栀子清热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夏枯草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决明子清热泻火明目润肠通便 密蒙花清热泻火养肝明目退翳 清热燥湿药: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除骨蒸 龙胆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秦皮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明目 苦参清热燥湿杀虫利尿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消肿散结 穿心莲清热解毒凉血解毒燥湿 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利咽 青黛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定惊 贯众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 拳参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镇惊熄风 重楼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 熊胆清热解毒清肝明目熄风止痉 蒲公英清热解毒利湿通淋消肿散结 鱼腥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消痈排脓 败酱草清热解毒祛瘀止痛消痈排脓 大血藤清热解毒活血祛风止痛 紫花地丁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野菊花清热解毒 漏芦清热解毒消痈散结通经下乳舒筋通脉 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土茯苓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射干清热解毒消痰利咽 山豆根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马勃清热解毒利咽止血 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止痢 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鸦胆子清热解毒止痢截疟腐蚀赘疣 15 2、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 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敛疮生肌收湿止 血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半边莲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玄参清热凉血滋阴泻火解毒 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祛瘀 血热骨蒸闭经痈肿 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紫草清热凉血活血祛瘀解毒透疹 水牛角清热凉血解毒定惊 清虚热药 青蒿清透虚热凉血除蒸解暑截疟 地骨皮清肺降火凉血除蒸 血热肺热骨蒸消渴 白薇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 银柴胡清虚热除疳热 胡黄连清虚热除疳热退湿热 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祛瘀 血热骨蒸闭经痈肿 地骨皮清肺降火凉血除蒸 血热骨蒸肺热消渴 3、泻下药 攻下药: 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芒硝泻下攻积清热消肿润燥软坚 番泻叶泻下通便 芦荟泻下通便清肝杀虫 润下药: 火麻仁润肠通便 郁李仁润肠通便利水消肿 峻下逐水药: 甘遂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京大戟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商路泻下逐水消肿散结 芫花泻水逐饮祛痰止咳杀虫疗疮 牵牛子泻下逐水去积杀虫 巴豆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外用蚀疮 4祛风湿药:

    注意事项

    本文(中诊中药方剂中内考研复习整理.docx)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