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逆反心理.docx
中学生逆反心理中学生逆反心理研究课题 陈慕丹 政治科组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着我国的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国中学生行为结构,心理状态也发生了深刻地变化。特别是近几年来,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生活节奏的加快,就业形势严峻,都给中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中学生不良心态呈上升趋势。在学生教育工作中,,无论怎样强调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还是会有学生违纪犯法,“对着干“,不合群 ,理想泯灭 、意志消沉 、学习被动 、生活萎靡等不良现象。教师很严肃并做了大量工作教育,却被看作无聊的活动 ,却招来一片怨言。这不仅打击和动摇了教育者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而且严重影响了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认真分析中学生逆反心理的重要表现,研究中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探求缓解和消除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相关对策,创建和谐校园。 三、课题研究问题产生原因 中学生处在青年闭锁期向开放期转变的年龄阶段, 身心发展正趋于成熟, 但不稳定,入中学后, 生活和学习环境的改变, 使他们开始脱离了对老师和家长的依赖, 独立地评价周围的事物。成人感和独立意识迅速强化,自尊心与自信心 进一步 确立 ,观察力和想象力也有显著的发展。他们凭着自己的主观愿望,不断地在现实中寻找自己的地位并倾向于个人欲望的满足,同时渴望被人尊重和理解,但由于思维、判断力还不够成熟,往往容易产生偏激、固执,一旦发现外界对他们的“自我”并不承认,就会出现 知、情 、意、行脱节 的现象,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四,课题研究问题的表现 1,对教育者的抵触情绪。中学生自尊心强,人格意识强烈,对外界刺激体验敏感,因而他们对来自别人的批评帮助,总有一种内在的反感情绪。当然,有些教师不能扮演好“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角色,在学生中威信较低,与学生缺乏沟通,学生无法对之形成信任基础,也导致了学生的抵触情绪。 2、对教育内容的反感。由于中学生崇尚“自由”,他们追潮赶时尚,好奇心强,而且课本改革滞后于社会的飞速发展,不能及时解决中学生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上课往往曹营心在汉。 3、对教育形式的厌烦。当今教育形式单调 呆板,缺乏灵活性,没有抓住并利用各种新型载体对教育形式进行创新,势必也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厌烦情绪 五、课题研究的措施 从学生方面入手: 1、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与其心理素质有很大关系 ,比如,最近中学生因为受到批评或处分,或者感情创伤,考试压力,挫折等等困境而产生逆反心理,甚至自杀。我们不会忘记杨元元,洪乾坤这一个个令人痛心的名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 ,培养健全同学们人格,增强其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及时处理心理危机的能力。 开设有关的心理教育课程 ,邀请专家、学者开设心理学知识的专题讲座等。设立心理辅导与咨询机构 , 让受教育者对自己各种心理有正确的认识与对待。通过行为疗法 、认知疗法 、支持疗法 、暗示疗法等,预防和消除中学生的心理困惑 ,并让学生掌握心理 自我调适的技巧。 培养中学生独立的 自信心。独立的 自信心是指不受 自己的成败和他人的评价影响的自信心 ,以 自己的符合事实评价为主导 ,别人的评价作参考。 培养全新的人际沟通理念。以探讨的心态与人交往 ,不能简单地认为 自己永远是正确的,不能只关注 自己。 2、培养中学生积极健康的心 态 培养中学生积极心态的途径 我们以为有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生观在心理活 动中非常重要 ,它不仅影响着人的认识 、情感 、意志等心理活动 ,而且是个人行为的最高和最有力的调节者 。 培养中学生 自我接受的态度。 引导中学生学会宽容 学会“自我暗示 ”要教育中学生多用理解取代埋怨,用尊重取代藐视。学会自我暗示 ,要常用“我能” 、 “一定有办法”等积极意念来鼓励 自己 。 从学校方面入手 改进和更新教育方法。改进和更新教育方法 最根本的是要关心 爱护、理解和尊重学生。其方法主要有:心理换位。 教育者站在学生的立场上, 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 ,就能理解和宽容学生 ,避免 “一有缺点就抓住不放 ,一犯错误就一棍子打死”的情况发生 。象抽烟喝酒 是为了体现 自己有个性对如此种种表现要予以充分理解 ,如果简单地、盛气凌地将校纪校规搬出压人 ,将会更加深学生的逆反心理。 情感交融 。一些教师对学生是 “冰棍似的脸 、冰冷的心 ” ,殊不知“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 教育者要热爱受教育者 ,要对全体受教育者负责 ,与他们同乐 、同忧同庆 、同悲 ,让他们感到教育者是“自己人 ” ,这样收效才会事半功倍。 尊重人格 心理学家威廉 詹姆士认为“人类本性上最深的企图之一是期望被钦佩 、赞美、尊重。 ”所以教育者在批评教育学生时一定要注意方式 ,要根据不同的学生的不同气质 、不同性格以及错误的性质采取不同的方式 ,如对比式、暗示式 、商讨式、直接式等等 ,切忌“一刀切” 。 冷处理 。遇到学生与教育者 顶嘴 时 教育者要冷静 ,防止把话说过了头 ,防止将矛盾激化。 无意识教育。寓教于乐 ,通过开展活动或在与学生的闲谈中,采取巧妙方法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疏导法 疏导的效果往往比简单的堵截禁止好得多。教育者应变“ 正统人 ”为“正常人 ”不要总是一本正经 ,什么时候都摆个架子 ,不要总想压服。 要采取讨论 、协商的方法 ,引导受教育者自己教育自己 。 提高教育者本身的素质 教育者有高尚的情操良好的情趣和博大或精深的学识 ,能够在同学心理留下良好的印象,更容易树立威信,,增强师生信任度。同时要客观地看待学生 ,做到心胸豁达 ,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要受先人为主、以偏概全等偏见的误导 ,不要对自己喜爱的学生更易感知到他们的优点,对自己不甚喜爱的学生更易感知到他们的缺点,。 建立家庭与学校的有机联系 “从来的家长也没有像今天这样给予孩子这么多的爱, 而从来的孩子也没有像今天这样厌烦家长厚重的爱” 。中学生与家长之间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取向等诸方面的激烈冲突 ,和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互为因果的。家长都在“望子成龙” ,,虽然生活上经常嘘寒问暖,思想上很少论及 ,有的也只是 “好好学习” , “争取考个好成绩”等等。因此,一方面做学生的工作,抬高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树立家长的威信,另一方面多次和家长联系 ,汇报孩子的表现情况 ,帮助家长改进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从社会入手: 净化社会风气,,优化育人环境。 根据美国犯罪学家萨塞兰德的差异交往理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一个人到底学到什么取决于与什么人交往,取决于他所生活的亚文化类型。特别是同辈群体环境的影响,如果加以正确引导,使之与社会发展大体一致,就会对人的发展起到非常积极作用。“近朱者赤“比如作为学生党员以其高尚品德,,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周边人,端正他们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扭转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塑造中学生的灵魂。 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思考、独立判断的心理环境 ,因势利导。我们不能象过去那样 ,只要求学生听话,顺从 ,不给自己惹事添麻烦 ,而应当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允许他们有独立的、甚至是有争议的想法 ,小心地保护他们每一点灵感的火花 ,培养他们的现代化的思想和时代精神。 当代科技高速发展,大众传媒无孔不入。舆论环境对中学生成长也发挥着它独特的作用。但最近网络上大肆宣扬“痞子意识”,歪理邪说,热衷于补风捉影,富豪明星的奇闻艳史,严重的歪曲了中学生的价值观。因此,必须优化舆论环境,强化其积极作用。一是党和*要有效的控制电视,广播、电影、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体,弘扬主旋律,倡导新风尚。在一定空间和时间里,正确的东西灌输多了,颓废消极东西就失去了市场。二是敢于通过媒体剖析现实,澄清是非,给中学生提供正确的道德评价。三是采取有效措施净化网络环境。如建立网络道德规范,建立红色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