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学思考题.docx
中央银行学思考题中央银行学思考题 第一章 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 1、试比较分析各种货币发行制度的优缺点。 百分比率准备制度:规定黄金准备与货币发行量间的百分比。其比例一般在30%-40%之间.盛行于二次世界大战前。凯恩斯称其为“现在最流行的制度。”这种制度虽能克服现金准备发行制缺乏弹性的缺点和保证准备制难以控制的缺点,但随着金本位制的解体而不复存在。 两级约束制度:法律规定银行发行钞票在某一限额内不需要黄金保证,可以用商业票据和国家证券作担保超过规定限额发行的钞票则必须有100%的黄金保证。这种制度有利于限制货币的财政性发行,但由于缺乏弹性,加之限额的确定不能随时调整,可能脱离实际,造成发行的货币量不能随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需要灵活调整、自由增减。 有价证券保证制度:规定用各种有价证券代替黄金作为货币发行保证。这种发行准备制度,在中央银行独立性不高的国家容易造成货币的财政发行,使货而发行成为弥补财政赤字的工具。 现金准备弹性比率制度:发行的钞票数超过了规定的现金比率时,国家对超过法定现金准备部分的发行征收超额发行税。如果钞票回笼或现金增加,且达到规定比例,则免征发行税,以限制中央银行过度发行钞票。 (5) *准备制度:规定货币发行的全部或部分准备可以用存放在某家外国银行的汇票或现金作保证。这种货币发行制度的优点在于减少了因投机而引起的汇率波动,从而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缺点在于是金融管理当局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丧失了运用货币政策自主调整经济的能力与灵活性。 2、试述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主要内容。 存款准备金制度是指中央银行依据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要求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按规定的比率在其吸收的存款总额中提取一定的金额缴存中央银行,并借以间接地对社会货币供应量进行控制的制度。提取的金额被称为存款准备金,准备金占存款总额的比率称为存款准备率或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制度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法定存款准备金;二是支付准备金。 我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规定,按各项存款或各项负债总额的一定比例向人民银行缴存的存款。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主要内容如下: 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实施对象。 存款准备金缴存范围。我国现行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只对存款计提准备金。 规定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机构。 支付准备金又称超额准备金,是指银行为应付可能的提款所安排的除法定准备金之外的准备金,其特点为超额准备金是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一部分资产。我国的超额准备金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存入中央银行的准备金;二是商业银行营运资金中的现金准备。前者主要用于银行间的结算和清算,以及用于补充现金准备,后者主要用于满足客户的现金需要。 准备金存款业务的内容: 根据各类存款的货币性的强弱确定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 按金融机构的种类、规模、经营环境规定不同的比率。 规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幅度,目的是降低存款准备率调整中给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带来的巨大冲击。 规定可充当存款准备金的资产。 确定存款准备金的计提基础。 3、简述人民币发行与管理 原则:坚持经济发行,坚持计划发行,坚持集中统一。 坚持经济发行,就是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按照商品流通的实际需要,通过银行信贷的渠道来发行,这是人民币发行的最基本原则。 坚持计划发行,就是货币的发行必须纳入整个国家的计划体系之中,按计划办理,以保证币值和物价的稳定。具体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提出货币发行计划,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 坚持集中统一原则,意味着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集中管理货币发行基金。无论纸币还是硬币,无论主币还是辅币,均统一集中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中国人民银行具有垄断的货币发行权。除此之外,财政部、其他金融机构以及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无权发行货币和代用货币。 程序 办理。发行基金是人民银行发行库为国家保管的待发行的货币。发行基金来源:一是人民银行总行所属印制企业印制解缴发行库的新人民币;二是各商业银行业务库缴存人民银行发行库的回笼款。 、业务库、业务库存限额及其作用 业务库是商业银行为了办理日常现金收付业务而建立的金库,它存放的现金是商业银行业务活动中现金收付的周转金,是营运资金的组成部分。业务库存限额:根据业务量的大小和收支规律,由上级银行和同级人民银行给每个业务库核定的业务库存量。规定业务库存限额的目的:保证正常经营中的现金需求;减少库存现金,降低交易成本。业务库存限额在货币发行中的作用:以业务库存限额为界进行货币的发行与回笼。当商业银行营业中的现金收入超过库存限额时,超过的部分必须存入人民银行的发行库,形成现金回笼;当业务库存现金不足时,可开出支票,从人民银行发行库将发行基金调入商业银行,形成现金投放。 发行收入各国通过法律程序规定由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独占发行利益,也有些国家规定货币发行收入归财政。 、人民币的印刷、回收与流通管理。 4、简述央行发行债券的主要目的及其与国库券的区别。分析央行债券在货币政策操作中的利弊。 央行发行债券发行目的 中央银行债券的发行、回购、抵押或兑付会直接减少或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是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政策工具。 吸收流通领域中多余的货币,以便有效控制货币供应量。 通常在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超额储备过多,而中央银行不便采用其他政策工具进行调节的情况下发行。 、中央银行债券与国库券的区别 一是政策目标不同。 发行中央银行债券的目的是为了调控流通中的货币量,即吸收多余的货币量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 发行国库券的目的是为了弥补*财政收支失衡或财政预算赤字,以促进经济发展。 二是持有证券的主体不同。 中央银行债券的持有者是经过特许的金融机构; 国库券的持有者可以是金融机构,也可以是其他企业组织、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的自然人 三是金融运行的结果不同。 中央银行债券的发行或回购只影响流通中的货币量,发行中央银行债券所获得的资金并不直接参加经济活动; 发行国库券所获得的资金直接进入社会生产过程,影响流通中的货币量,发行数量的多少也会对下一期的财政预算产生直接的影响。 4、中央银行债券作为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的利弊分析 优点: 一是可有效弥补公开市场操作中的工具不足。 发行国库券涉及到财政预算、最适度国债规模、国库券的持有结构、国库券二级市场的容量以及国库券管理体制的影响。 发行中央银行债券不受任何外在因素的影响,能及时有效地调节货币供应量。 二是用中央银行债券进行公开市场操作要比用国债更便利,可迅速、主动地实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意图。 缺点:导致中央银行成本过高。 第二章、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 1、中央银行的再贴现与贷款业务的意义是什么?二者有何异同? 意义 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资金融通和支付保证,是履行最后贷款人的具体手段。 商品生产和流通的扩大,经济主体对银行贷款需求的增加,客观上要求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提供更多的资金供给。 当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出现资金周转不灵,流动性困难时,或出现金融危机时,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融通资金是最后的、也是最有效的解决手段。 再贴现和再贷款是中央银行提供基础货币的重要渠道。 在二级银行制度下,中央银行是货币供应量的源头。 异同 中央银行实际投放的货币量不同再贴现是本金扣除利息后的余额,借款人只得到了部分资金。贷款却是在贷款使用一段时间后或归还贷款时收取利息,借款人获得全部资金。 二者在信用扩张能力上不同信用贷款与再贴现形成的货币投放的性质可能有所不同,中央银行的控制程度也会有所区别。 通过合格的商业票据再贴现形成的货币投放,体现了商品流通对货币的需求,一般属于经济发行。 通过信用贷款投放出去的货币则不一定是商品交易的正常需要,可能属于没有物质保证的非经济发行。 2、中央银行证券买卖业务中的主要交易工具及其在基础货币投放中的意义是什么?中央银行如何选择证券业务操作方向? 主要的交易工具:回购交易与现券交易。 回购交易:正回购和逆回购两种。 正回购操作:中央银行先卖出,到期后再买进。 正回购操作中的基础货币运动:中央银行先从市场回笼基础货币,正回购到期时向市场投放基础货币。 逆回购操作:中央银行先买进,到期后再卖出。 逆回购操作中的基础货币运动:中央银行先向市场投放基础货币,逆回购到期时从市场上回笼基础货币。 规避国债交易利率风险的办法开放式回购:也称买断式回购。 特点:进行回购以后,国债将过户到逆回购方,使其具有在质押期内的买卖处置权,即融券方拥有对标的券种的所有权。 如果在这期间逆回购方认为国债价格可能下跌,就可以把这部分国债卖出,只要回购到期时能够再买回来偿还给正回购方就可以了 现券交易:现券买断和现券卖断。 现券买断:中央银行直接从交易对手那里买入有价证券,一次性地投放基础货币。 现券卖断:中央银行直接向交易对手卖出有价证券,一次性地回笼基础货币。 2)中央银行证券买卖业务的操作选择。 指中央在什么情况下买入、在什么情况下卖出的交易方向的选择。 依据:商业银行流动性缺口的状况。 中央银行为解决银行体系准备金临时性短缺时的操作: 一是向银行提供相对短期的抵押贷款,如不超过30天; 二是单向购买短期债券; 三是提供回购交易,央行从商业银行购买证券; 四是进行短期性的 *掉期交易。 央行从商业银行购买 *,并达成协议,在不久的未来日期以特定价格,再售出这些 *。 中央银行为解决银行体系准备金临时性过剩时的操作: 一是邀请银行把短期有偿存款存放于中央银行; 二是单向售出短期票据; 三是售出债券并承诺未来购回; 四是进行短期 *掉期交易。央行主动售出 *,购回本币。 3、中央银行应如何有效地保管与经营黄金 *储备资产? 确定合理的黄金 *储备数量 从国家支付债务和商品进口方面考虑,满足其周转需要,防止出现支付困难的情况。 多数国家以 *储备作为周转性手段,持有量相当于 23 个月的进口额,或不少于本国外债余额的 20%30%;以黄金储备作为保值手段。若长期债务比重大, *储备可偏低;若短期债务多,需持有较多的 *储备。 货币政策的考虑 国际储备在许多国家也是货币发行准备金,由于其本身就是储备货币发行国,没有必要保持过多的国际储备,重点应考虑调节货币发行,稳定对内对外币值的需要。 保持合理的黄金 *储备构成 确定黄金与 *储备的比例 *储备资产多元化:分散风险,增加收益,获得最大的灵活性 4、试分析中央银行资产业务与中央银行职能间的关系。 资产业务包括:贷款、再贴现、证券买卖、保管金银 *储备等。负债业务包括:货币发行、代理国库、集中存款准备金、占用清算资金、其他负债业务等。 发行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服务于社会和经济发展,供应货币、调节货币量、管理货币流通的职能。 首先,中央银行必须根据经济发展和商品流通扩大的需要,保证及时供应货币。现代中央银行所发行的货币是法定通货,由中央银行垄断发行货币有利于货币流通的集中统一,有利于节约货币成本,符合商品货币经济发展要求。其次,中央银行必须根据经济运行状况,合理调节货币数量:一方面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稳定;另一方面,推动经济持续协调增长。最后,中央银行要加强货币流通管理,保证货币流通的正常秩序,为此,中央银行要依法管理货币发行基金,严格控制货币投放,加强现金管理。作好货币印制、清点、保管、运输、收兑等方面工作。 银行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服务于商业银行和整个金融机构体系,履行维持金融稳定、促进金融业发展的职责。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中央银行集中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按现行制度,中央银行负责保管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和一部分超额存款准备。这种存款准备制度的意义在于,一方面保证商业银行的清偿能力,应付客户提存需要,从而保护存款人利益和保障商业银行自身安全,另一方面,相对节约整个社会存款准备数量,同时为中央银行调节信用规模、控制货币供应量创造条件。 中央银行充当最后贷款人。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由于经波动引发金融危机。这不但会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还会对经济造成破坏。为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中央银行充当最后贷款人,通过再贷款、再贴现等手段,向资金周转困难的商业银行提供流动资金,补充其流动性的不足。 中央银行是全国资金划拨与清算中心,如前所述,中央银行对全国范围 内的电子资金划拨系统,对商业银行各应收应付款项进行清算,同时对商业银行调拨资金提供划转服务。这不但有利于加快社会资金周转,节约资金成本,而且对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的银行中央银行是国家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对一国*提供金融服务,同时中央银行代表国家从事金融活动,实施金融监管.央银行是国家的银行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表现出来: 中央银行代理国库收支,从世界范围来看,大多数国家中央银行都负有代理国库的职责。各级财政部门在中央银行开立账户,国库资金的收缴、支出、拨付、转账结算等均委托中央银行无偿办理。此外,中央银付还代国库办理公债券、国库券的发行和还本付息事宜。 中央银行向*融资。中央银行不仅代理国库存款执行国库出纳与结算, 而且对国家提供贷款,在国家财政状况稳定的情况下,中央银行以国库券贴现或国家债券抵押的形式向国家提供贷款。这通常是解决财政年度内的收支不平衡。当国家财政状况出现经常性赤字时,中央银行贷款就会成为国家财政弥补财政赤字、平衡财政收支的手段。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中央银行向国家提供信贷的主要形式,是中央银行利用自己的资金购买国家公债,或以公债为抵押提供贷款,特殊情况下也直接向国家提供信用放款和透支。 中央银行保管国家黄金 *储备。一同黄金 *储备数量的多少是一国国力强弱的标志,也是一国维持对外经济活动稳定的物质条件。中央银行负有持有和管理国家黄金 *储备的责任。为此,中央银行应随时研究国际收支及 *市场动态,保持适当的国际储备,及时调整储备结构,避免 *风险。 第三章、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服务 1、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支付清算体系是中央银行向金融机构及社会经济活动提供资金清算服务的综合安排。包括:清算机构,支付结算制度,支付系统以及银行间清算制度与操作内容。 清算机构是为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清算服务的中介组织。 支付结算制度是关于结算活动的规章政策、操作程序、实施范围等的规定与安排。 支付系统是由提供支付清算服务的中介机构和实现支付指令传送及资金清算的专业技术手段共同组成,用以实现债权债务清偿及资金转移的一种金融安排。 同业间清算是金融机构之间为实现客户委办业务和自身需要所进行的债权债务清偿和资金划转。 2、大额支付系统与小额支付系统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大额支付系统 它是一国支付清算体系中的主动脉;交易笔数相对较少,每笔金额巨大;在支付的时间性、准确性、安全性上有特殊的要求;大额支付系统是一种电子资金转移系统;作用,处理银行间往来、证券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黄金和 *交易、货币市场交易及跨国交易等引发的债权债务清偿和资金转移,处理国家对外经贸、金融往来中的债权债务关系和资金头寸的转移; 小额支付清算系统 主要服务对象是工商企业、个人消费者、其他小型经济交易的参与者;服务对象数目众多,支付处理业务量大;每笔交易金额较小,支付比较分散,拥有广阔的服务市场;支付清算工具种类较多,具有极强的业务处理能力。 3、支付系统存在的主要风险是什么?如何控制和防范风险? 主要风险 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指在支付过程中,因一方拒绝或无法清偿债务而使另一方或其他当事人蒙受损失。 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指资金拖欠方并未发生实质上的清偿危机,只是由于资金不能如期到位而造成不能按期履约支付,致使对方无法如期收到应收款项。 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指在支付系统运行中,因某一系统用户无法履行债务义务,而造成其他用户无法履约,使系统运行陷入困境。 法律风险。因法律法规建设滞后而引发的风险。 其他风险。 控制和防范 对大额支付系统透支进行限制 对开立准备金账户的金融机构规定最大透支额度 对平均每日透支金额收取费用 记账证券交易抵押 证券转移限额 加强对金融机构支付活动的监管,对经营不善或没有遵守美联储风险管理政策的金融机构,不予提供透支便利 对大额支付系统进行管理 对银行结算支付活动进行监督 发展 RIGS 支付系统 加强支付清算领域的法规建设 加强支付系统现代化建设与改造 4、中央银行支付清算体系如何影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短期利率与货币供应模式? 支付清算体系对短期利率形成机制的影响 1、中央银行清算账户的借贷款利率成了调节银行同业拆借利率的基准 央行借款利率:金融机构的隔夜存款利率; 央行贷款利率:对金融机构的日间贷款利率。 具体表现:中央银行借贷利率区间决定了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区间,借贷利率区间的移动决定同业拆借利率区间的移动。 2、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支付体系中的存贷款利率区间,影响金融机构的融资成本,成为中央银行监测支付系统日间流动性的动力 当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低于央行存款利率时,同业拆借市场资金供给大于资金需求; 当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突破央行贷款利率上限时,同业拆借市场资金需求大于资金供给。 中央银行可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或直接调整支付体系中的存贷款利率进行对冲操作。 支付清算体系对货币供应模式的影响 电子化支付体系降低了人们持有现金的偏好,货币结构的变化使货币乘数逐渐放大。 支付体系的发展加快了货币的流通速度,导致货币供给与产出、价格间的关系不稳定。 由于货币乘数的放大效应,支付体系的运行有放大基础货币的倾向。 第四章、货币政策目标 1、如何理解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间的相互关系?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平衡国际收支。 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的冲突 菲利普斯曲线的描述:二者间此消彼长的关系。说明:一个国家要实现充分就业,就要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税率,增加*支出,以刺激社会总需求的增加,而总需求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通货膨胀。如果要稳定物价,就会抑制总需求的增长,而社会总需求的减缩必然导致失业率提高。 经济快速增长通货膨胀利率中央银行买入证券 债券价格利率MS通货膨胀防止通胀而放慢MS的增长利率和失业率 结果:中央银行为防止通胀的政策措施,最终反而引发通货膨胀。 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冲突 当国内物价上涨,外国商品价格相对降低时,导致本国进口大于出口,国际收支恶化。当本国维持物价稳定,外国发生通货膨胀时,则本国出口大于进口,发生贸易顺差。解决二者冲突的前提条件:全球都维持大致相同的物价水平。 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冲突 国内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不同步国内经济增长 国民收入增加 支付能力提高 进口需求增加 国际收支失衡、国内经济衰退时货币政策的两难选择 国际收支逆差 抑制国内需求 减少进口、消除逆差的措施 经济衰退 增加货币供给 经济增长 收入增加 进口需求增加 国际收支逆差 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的冲突 经济增长需要有货币的超前供给,超前的货币供给量可能带来物价的上涨与币值的下跌;为高速增长而扩张信用,扩张信用在增加投资的同时造成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和物价的上涨;为抑制通货膨胀提高利率的政策又会抑制投资而影响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平衡国际收支。 2、通货膨胀目标制产生的背景及其内涵。比较分析点目标与区间目标的区别 背景:货币政策传统“名义锚”的失控 货币政策的“名义锚”指保证国内货币价值长期稳定的约束机制。 “名义锚”的内涵: 货币供应量目标和汇率目标; 可以锁定通货膨胀预期、减弱货币政策动态不一致、降低通货膨胀偏差的机制。 从1980XX年代初期,传统“名义锚”稳定币值作用被减弱的主要原因: 金融创新削弱了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的操作基础,使货币供应量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不稳定; 不少国家的固定汇率政策遭到失败; 经济内外均衡的冲突,当中央银行不得不以牺牲国内经济增长为代价来实现固定汇率时,则给货币投机者制造了机会。 反通货膨胀的要求 当传统“名义锚”的币值稳定作用被削弱时,央行不得不寻求其他的名义锚,以控制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中央银行直接以通货膨胀为目标并对外公布该目标的货币政策制度。在通货膨胀目标制下,传统的货币政策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政策工具与最终目标之间不再设立中间目标,货币政策的决策依据主要依靠定期对通货膨胀的预测。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约束因素:一是通货膨胀目标的确定;二是通货膨胀的计量与预测指标;三是政策操作的透明度;四是中央银行行长对通货膨胀目标制所承担的责任。 点目标与目标区间:是指对通货膨胀率的控制范围。 由于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类型不同,目标值的控制范围也不同。 点目标的特点:限制了政策操作的短期灵活性,把通货膨胀目标值设定为一个点,政策操作的目的就是实现既定的通货膨胀率控制指标。 政策操作有效性的判断:不再以通货膨胀是否落在目标区间的边界之内和之外作为判断标准,而是将其定义为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央银行使通货膨胀合理地接近控制目标的能力。 目标区间:把通货膨胀率设定在一个可接受的区间内,如,03%之间等。 目标区间的优点:给目标制度提供了更外在的灵活性,相应地赋予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中短期的相机抉择权力,并诚实地向公众传达了不能完全控制通货膨胀的重要信息。 缺点: 一是在目标区间下,决策者、金融市场和公众通常关注通货膨胀是否偏离目标区间,忽略了偏离区间中点的程度,在通货膨胀预期不确定的情况下,通货膨胀率很可能偏离目标区间。 如果公众认为偏离整个区间比偏离目标点的问题更严重,那么,通货膨胀目标制将丧失可信度。 二是如果目标时限较短,就可能会偏离目标。 通货膨胀的“刚性”目标区约束可能造成政策工具不稳定,即短期利率或汇率可能会出现不必要的大幅度波动,导致通货膨胀控制失误和工具的不稳定性。 目标区间的扩大降低了政策工具的不稳定性和控制问题,但弱化了目标制度的可信性。 3、试比较分析充当中介目标的各金融变量的优缺点。 货币供应量 优点:中央银行对此有较强的控制力,中央银行基本上可以控制基础货币,对货币乘数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货币供应量与最终目标之间具有直接明确的相关性,它不论作为经济变量,还是作为政策变量,其变动与经济周期均是顺循环;货币供应量的变动能直接反映货币政策的导向。 弊病:中央银行控制能力有限。中央银行可直接控制的只是基础货币中的法定准备金,对货币乘数的影响力也很有限;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以及相互之间资产负债业务的替代性,引起货币流通速度非规则变化,中央银行对此无法控制;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政策效应的关系不稳定,政策操作内在的抵消作用,且它取决于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配合的效应。 长期利率 优点:中央银行易于获得并整理有关利率的资料,随时可观察利率水平的结构与变化,并及时进行分析判断;中央银行对利率有直接的或间接的调控权;利率能反映货币与信用的供给状况、供给与需求的相对变化。利率作为经济变量与经济周期顺循环。 弊病:准确性较低。中央银行控制的只是名义利率,通货膨胀引起的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的背离,加大了中央银行调控的难度;引起利率变动的因素很多,使利率变动与货币供应量、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不是十分密切;利率的变动常常使政策性效果与非政策效果混杂在一起,使中央银行难以确定政策是否奏效,并容易造成判断错误。 汇率 优点:能稳定国际贸易产品的价格水平,有助于保持整体价格水平的稳定;如果汇率盯住的承诺是可靠的,使本国的通货膨胀预期盯住目标国的水平,既不会产生通货膨胀预期,也降低了通货紧缩的可能性;固定汇率减少了经济生活中的不确定性,降低了本国国际经济活动的成本;有利于促使中央银行审慎地制定货币政策,实现汇率盯住的承诺。 局限性:在开放的资本市场条件下,固定汇率使得盯住国丧失了实施独立货币政策的机会;目标国的经济波动将直接传导到盯住国,目标国的利率变动会迫使盯住国利率相应的变动;在开放资本市场条件下,固定汇率制使得本国货币更容易受到投机基金的冲击。 *操作目标:短期利率、存款准备金、基础货币 第五章 货币政策工具 1、一般性政策工具与选择性政策工具的区别是什么?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对货币供给总量或信用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政策工具,俗称“三大法宝”。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根本特点在干,它是针对总量进行调节的,中央银行经常使用且对整个宏观经济运行发生影响。 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针对个别部门、企业、领域或特殊用途的信贷而采用的政策工具。、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消费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贷款规模控制、特种存款、对金融企业窗口指导等。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多属于间接调控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多属于直接调控工具。在过去较长时期内,我国货币政策以直接调控为主,即采取信贷规模、现金计划等工具。 、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消费信用控制 、不动产信用控制 2、试述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运行机制,并比较分析各自的优缺点。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含义: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法律规定的权力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金融机构缴存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以改变金融机构的准备金数量和货币扩张乘数,从而达到控制金融机构的信用创造能力和货币供应量的目的。 运行机制: 通过直接影响商业银行手持超额准备金的数量,调节其信用创造能力,间接调控社会货币供应量; 通过改变货币乘数,使货币供应量成倍的收缩或扩张,达到调控目的。 优点: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预示器,它的公开性具有较强的告示效应; 法定准备金率的调整具有强制性的影响,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整效果显著。 局限: 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调整对经济产生强烈的震荡,使之缺乏应有的灵活性和弹性,不能成为一项日常的调节工具; 由于它强有力的影响,会引起大众心理预期的强烈变化,不利于商业银行稳定正常的经营; 法定准备率的调节效果受整个社会货币需求状况的制约。 再贴现政策作用机制利率价格机制 含义:再贴现是指当商业银行发生暂时性准备金不足时,可用客户借款时提供的票据或中央银行同意接受的其他抵押品作担保,向中央银行进行的短期贴现。 政策操作规则:一般的或主要的是变动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融资的成本,以达到扩大或紧缩信用的目的。 利率价格机制运行链:基准利率、再贴现率、再贷款率货币市场利率、同业拆借利率、票据市场利率、短期证券市场利率本市场利率、中长期信贷利率、债券收益率、股票收益率 作用特点:既调整货币需求又调整货币供给,因为商业银行相对于市场而言是货币的供给者,相对于中央银行而言是货币的需求者。 局限: 在实施再贴现政策过程中,中央银行通常处于被动等待的地位; 再贴现率的调整,通常只能影响利率水平,不能改变利率的结构; 再贴现工具的弹性较小,频繁调整再贴现利率会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性波动;不经常调整又不宜于中央银行灵活地调节货币供应量。 公开市场操作 公开市场操作的层次划分:公开市场业务在一级市场上的操作:发行短期*债券或中央银行债券;公开市场业务在二级市场上的操作:抵押贷款、适当资产的单向交易、证券回购协议、 *掉期交易等)。 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调节、控制社会信用和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不足时,中央银行买入债券,增加货币投放。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时,中央银行卖出债券,形成货币回笼。 优点: 央行可根据金融、经济形势的变化,运用这一政策工具对金融市场进行主动调节,增强货币政策的前瞻性; 央行可根据每日对金融市场的信息分析,随时决定买卖证券的种类和规模,不断调整其业务,减轻货币政策实施中给经济带来的冲击;公开市场是一种完全的市场调节行为,需要专门的机构和专门的技术人才根据总的政策方针灵活进行,可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 3、金融创新对各种货币政策工具效率有何影响? 减弱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力 金融创新使融资证券化趋势日益强劲。一方面,大量资金从银行流向非存款性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绕开了存款准备金率的约束。另一方面,创新改变了金融机构的负债结构比例,存款在其负债中所占的比例逐渐下降。结果: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范围缩小。 降低了实际提缴的法定准备金。 货币市场的高度发达,银行调整超额准备金的途径很多,使银行超额准备金率的弹性增强。 削弱了再贴现政策效果 创新使再贴现条件的规定失去意义。 创新削弱了调整再贴现率的作用力。 创新强化了公开市场政策工具的作用 创新为*融资证券化铺平了道路,为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提供了大量可供买卖的工具,使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的能力增强。 金融机构负债结构的变化,*债券成了其最主要的流动性资产,使之在补充流动性资产或进行资产组合调整中日益依赖公开市场。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市场买卖的行为在客观上配合了中央银行的操作,并有利于增强政策效果。 创新加强了*债券的收益率与价格在金融市场上的主导作用。 证券日益成为社会公众和金融机构所持有的主要的资产形式,*债券的收益率和价格在整个金融市场中起着基准性和“牵头羊”的作用。变动*债券收益率和价格,影响一般证券的收益率与价格,影响公众和金融机构对经济前景的预期,增强公开市场业务的“告示效应”,扩大影响范围。 4、你认为应如何提高我国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的有效性? 保证中央银行决策的独立性。 加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建立现代金融企业enterprise制度 商业银行要逐步建立“以利润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成本为约束,以客户为中心”,责、权、利密切结合的现代金融企业enterprise制度,完善其治理结构: 1. 强化资本约束,进行股份制改造,并支持符合条件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上市,在保证国有控股的条件下,积极引进其他资本,实现股权多元化,并按股份制公司的规范设立治理机构。 2. 强化成本约束和利润考核。 3. 加强金融监管,完善外部约束。大力支持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加强银行、证券和保险三大金融监管当局的协调与合作。以现代金融企业enterprise制度运营方式来运营的商业银行,以利润最大化为其经营目标。 深化国有企业enterprise改革,健全和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微观基础。 加快发展货币市场,为货币政策操作提供更大的空间。 第六章 货币政策传导 1、利率的变动如何影响人们的投资、消费行为。 利率对消费和储蓄行为的引导:利率下降,消费增加,银行储蓄下降;利率变动对消费与储蓄的影响力度,取决于二者的利率弹性;在既定预期约束下,消费的利率弹性较小,以降低利率刺激消费的政策效果不明显;货币政策主要通过财富效应影响消费。利率变动对储蓄总量的影响:二者正相关。利率对储蓄作用的有效性,依赖于资产的多样性和资产转换的流动性。 利率对实际投资行为的引导:利率与投资间的负相关关系:一是利率作为融资成本会影响投资行为,利率下降减少企业融资成本,刺激投资增长;二是利率作为一般社会收益的标准,投资者在预期投资回报率与利率收益间的比较,使利率下降,投资的动机增强。条件:良好的投资利率弹性和正常的投资预期。 2、试述托宾效应传导机制理论的内容。 托宾资产结构平衡传导机制 两个基本联系:一是货币与资产结构之间的联系;二是资产结构与目标变量之间的联系;基本观点:货币供给量变化利率变化资产结构的调整价格、产出、就业等目标变量的变动。 托宾的理论分析模式:货币债券资本。 托宾的传导机制理论:货币的变动引起资产结构的调整,进而导致支出的变动,支出的变动又影响实际经济变量。 投资理论:货币政策通过影响股票价格来影响真实经济;值的含义:企业市场价值与资本重置的成本之比; 意义:值大于1,意味着企业的市场价值高于资本的重置成本,企业可以按照相对高的价格发行股票,并且只需发行少量的股票就可购买到大量的新投资品;值小于1,企业因其市场价值低于资本的重置成本而决定不购买新的投资品,投资支出减少;值是决定企业是否增加新投资的主要因素。 货币政策传导中的效应:货币供给的变动通过利率结构和金融资产结构的调整影响股票价格并进而影响值。 货币量增加使利率下降,导致股票价格上升,值升高,从而刺激投资扩大,最终引起产出增加。货币量减少引起股票价格下降,值降低导致实际投资减少,产出下降。 传导过程:MS增加 利率下降 减少储蓄 购买债券 债券需求大于供给时价格上升 购买股票 股票需求大于供给引发价格上升 购买实物资产实物资产价格上升,边际收益率的提高推动投资、就业、收入的增加 经济增长消除货币的超额供应,资产结构在新的水平上达到均衡 3、简述凯恩斯、米什金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的主要内容。 凯恩斯学派的传导机制理论 利率调节资产结构的基本观点: 通过货币供应量M的增减影响利率i,利率的变化则通过对资本边际收益率的影响,使投资I以乘数方式增减,而投资的增减会影响总支出 E和总收入Y ; 传导过程:M I E Y; 其中发挥作用的主要环节是利率:MS I E Y Md D Y Md ,这个过程的不断往复,直到货币市场供求与商品市场供求达到新的均衡为止。 米什金的传导机制理论 从保持资产流动性的角度进行分析 当货币供给量增加带来个人财富增加时,人们为了保持必要的流动性,以减少发生财务困难的可能性,会首先增加购买金融资产的支出,然后再增加耐用消费品的支出,从而使社会总收入增加。 传导过程表示为: M PS V D CA Y 从股票价格变动引起收入水平变化,影响消费需求的角度分析 股票价格的提高会改善消费者资产负债表的状况,降低其遭受财务困难的可能性,从而提高消费者购买住宅的欲望。 传导途径为:M PS V D H Y 4、信用可得性理论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基本观点、政策意义及其政策效应是什么? 基本观点作为贷款人的金融机构必须保持足够的流动性,如果流动性状况欠佳,金融机构就不得不调整其资产结构,增强其流动性,因而就会减少或停止信用供给,这将直接影响信用可得性。 政策意义 传导机制:R L K Y 货币政策在影响银行准备金数量的同时,因利率的变动而引起银行资产价格变动,改变银行的流动性。流动性的变化迫使银行调整其信贷政策与规模,从而影响实际经济活动。 传导机制的重点:利率 流动性 信用量。这是一个连锁反应的过程。 政策效应 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