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民间舞等级考级教材 一至三级.docx
中国民族民间舞等级考级教材 一至三级中国民族民间舞等级考级教材 一三级 中国民族民间舞等级考级教材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考级 一级 1、西 瓜 2、小熊舞 3、球球操 4、打花巴掌 5、小蜗牛 6、我的小小手 7、飞吧小蜜蜂 8、数星星 9、我是小画家 10、小鸡啄米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考级 二级 1、小红扇 2、吐泡泡的小鱼 3、小蝌蚪变青蛙 4、划船 5、捉迷藏 6、老鹰捉小鸡 7、燕儿飞 8、拔 河 9、蹦蹦兔 10、小小运动员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考级 三级 1、小丫丫 2、小鼠上灯台 3、跳皮筋 4、抓 包 5、企鹅 6、花手绢 过家家 7、小鸭嘎嘎 8、小小服装设计师 9、小象洗澡 10、长辫子 中国民族民间舞等级考试 一级 一、西 瓜 教学目的:以儿歌的唱词引领学生进入模仿状态。 关键动作:滚动、舔胯。 儿 歌: 西瓜西瓜圆又圆,红瓤黑籽在里边,打来井水镇一镇,吃到嘴里凉又甜。 二、小熊舞 教学目的:模仿小熊的动作特征:席地而坐、舔掌心、吃蜂蜜、突出小熊憨态可掬的形象。 关键动作:前舔、后含、耸肩。 教学提示: 1.以模仿小熊、表演小熊为主,围绕突出小熊的特点而展开的训练。 2.盘腿做含展动作时,上身要经过直立状态。 三 、球球操 教学目的:以训练腰为目的,通过模仿小球的形态,训练前、旁、后腰以及背肌的能力。 关键动作:卷腰、胸腰、旁腰。 教学提示: 1、通过坐地及站立两种不同的状态,训练学生胸腰、中腰以及旁腰的柔韧度。 2、坐地向后卷腰时,要将脊柱最大限度拉伸。站立下胸腰时,要感觉上、往远。 四、 打花巴掌 教学目的:在欢快的儿歌声中,训练学生的节奏感、方位感。 教学提示: 1、打巴掌时,以手心交叉击打并带有弹性,眼随手动。 2、体前上、中、下的方位要明确;上 - 头部的斜上方;中 -身体的中轴线;下 - 腹部的斜下方。 儿 歌: 打花巴掌儿呔,正月正,老太太爱逛莲花儿灯, 烧着香儿呀捻纸捻儿呀,茉莉茉莉花儿呀, 穿纸莲呀,江西腊呀海棠花儿呀; 打花巴掌儿呔,二月二,老太大爱吃白糖棍儿, 烧着香儿呀捻纸捻儿呀,茉莉茉莉花儿呀, 穿纸莲呀,江西腊呀海棠花儿呀; 打花巴掌儿呔,三月三,老太太爱抽关东烟, 烧着香儿呀捻纸捻儿呀,茉莉茉莉花儿呀, 穿纸莲呀,江西腊呀海棠花儿呀, 茉莉茉莉花儿呀,海棠花。 五、蜗牛 儿歌:蜗牛出洞串门子,背着一间小房子,雷声隆隆下大雨,蜗牛拍拍小肚子,雨点来了我不怕,我会躲进小房子。 以儿歌带领学生在没模仿小蜗牛缓慢的爬行中,对学生脊柱进行抻、拉、含、仰的训练,并在手臂交替划圆运动中,进行手机抡、拉、抻的训练。 关键动作:软手 提示: 1、团身时,尽量将身体收成球状,再将脊柱最大限度进行抻、拉、含、仰。 2、手臂做抡、拉、抻时,要贴身体走立圆路线,手尖尽量往远够。 六、我的小手手 主要舞蹈动作取材于东北秧歌的“绕花”组合,它以训练手腕的灵活性为主,为今后学习东北秧歌手绢动作进行初步的训练。组合以手位不同方向的交替变化,配合手腕动作,结尾时要启发孩子自由发挥变换各种造型,训练手腕的灵活性,对于手腕的灵活性,对手腕这一关节的运动规律有初步的认识。 关键动作:摊手、轮指 提示:1、盘腿坐时,要求立腰拔背,双肩放松、下垂。 2、做腕部动作时,手腕放松,手指自然伸直,眼随手动。 3、摆手时,手臂随动,切忌手臂上下摆动。 七、飞吧、小蜜蜂 组合模仿下密封振翅飞翔,训练以胳膊肘带动小臂,做上下张合、手臂提压,为今后手臂“大三节”的训练做初步的练习。 关键动作:提压腕、软手 提示:1、此组合主要是腕部的练习,做飞翔状时,由手腕带动整个手臂上提和下压。 2、软手的训练可借鉴小蜗牛在地面手臂的动作,慢慢掌握手关节一节一节的运动。 3、脚下的碎步与上身要协调配合,横向移动向3点时为前行,向7点时为后退。 八、数星星 儿歌:一颗星星亮晶晶,两个星星眨眼睛,三颗星星笑眯眯,四颗星星乐开心。 以儿童数星星为设定的情景,训练学生眼随手动的表演意识,及小臂肘关节的能动性。 提示: 1、眼睛实现的高、中、低要明确,并注意提示学生在“数星星”时眼睛及情感的传递。 2、小臂动作的节奏和路线要明确、清晰。 九、我是小画家(儿童舞蹈) 儿歌:我是一个小画家,手拿画笔来画画,从坐往右划横线,两只小手抻最长,左边小手指天空,右边小手到海洋,你们猜我画什么,顶天立地是竖线。在画一个小斜线,小方块里它最长,这是横,这是竖,斜线穿过正中间,左手拉开一张弓,右手指向红太阳,横线斜线跷跷板,两头相合是圆圈,这是圆,那是圆,日月星辰转圆圈。 一句儿歌的歌词,以肢体的不同运行路线所构成的多种线形、图形,如方形、圆形、弓箭形来启发学生对线条的认知,并以肢体代替画笔进行小画家的“肢体绘画”。 提示:1、从肩胛骨开始手臂、手指尽量伸长,向外延伸。 2、注意手臂与身体整体配合的关系。 3、一定要求边歌边舞。 十、小鸡琢米 组合以“小鸡琢米”的动作为表现对象,模仿对“小鸡琢米”的形象,训练学生小腿迅速后踢的灵活性。 关键动作:碎步、勾腿鸡走步 提示:1、舞蹈中的体态,立腰,双手放于斜后。 2、半脚掌的步伐要细碎、平均。 3、小腿后踢时重拍在下,勾脚迅速踢屁股,呈现小腿快出快回的灵敏性。 4、膝部保持松弛,并随动作上下屈伸。 5、每次做琢米的动作,上身要尽量前俯,形象的提现小鸡琢米时的形态。 中国民族民间舞等级考试 二级 一、小红扇 安徽花鼓灯流传于怀远、凤台、淮南、凤阳、蚌阜等地农村。花鼓灯兼容南北文化之长,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表演形式与舞蹈风韵。花鼓灯是一种自娱娱人并带有竞技性的广场艺术。表演是即兴的,虽也有一定的形式和程序,但具体表演什么,却因人、因地、因时而异。表演者之间默契配合,各显身手,斗妙争能又和谐统一。群众称这种表演为“玩灯”,称男角为“鼓架子”,女角为“兰花”。兰花:也叫“拉花”“包头的”“花鼓娘子”,一般着花衣裤或花衣、长花鞋,头顶一个带有飘带的彩绸球花,球花的两飘带垂于胸前,持折扇、手帕表演。 该组合取材于安徽花鼓灯中兰花的形象,通过训练使学生握扇子的基本运用方法,并认识花鼓灯常用锣鼓节奏点。 关键动作:飘扇、碎晃头、合开扇 提示:1、执扇法:双手以拇指、食指,分别请捏于扇骨的中间。 2、碎晃头时,立腰、后被上提。以头顶带动,小幅度、快速左右晃动。 3、舞蹈注重突出小兰花俏皮、可爱、活泼的形象。 二、吐泡泡的小鱼 傣族舞蹈历史悠久,丰富多彩。鱼舞比其它傣族民间舞蹈更为柔和、细腻,灵巧而活泼。流传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瑞丽县。据说在傣族发现了鱼并学会捕鱼的时候起,就跳起模仿鱼儿的舞蹈。 该组合取材于傣族鱼舞,傣族称作“嘎巴“,以模仿鱼儿吐泡泡时的神态及动态特征为主,表现鱼儿在风平浪静的水中漫游,通过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傣族舞蹈的手形、臂形、气息对及节奏。鱼舞的鼓点比较缓慢、轻盈,丰富的鼓语不亚于孔雀舞。鱼舞多采用鱼形手式,或以双手向外划圆和双臂在后摆动为典型动作。 关键动作:手形 吐泡泡的嘴型 提示:1、注意舞蹈节奏是重拍在下,并与动作、呼吸协调配合。 2、吐泡泡的动作要与眼神协调配合。 3、做立掌时,虎口张开,手指上翘,除拇指外的四指并拢:注意手臂的“三道弯”。 三、小蝌蚪变青蛙 儿歌:小蝌蚪,像黑豆,成群结队河中游,慌慌忙忙哪里去,我要和你交朋友,小蝌蚪,摇摇头,转眼就把尾巴丢,我要变成小青蛙,游到田里保丰收。 在儿歌歌唱的带领下,以模仿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初步训练学生膝部大幅度屈伸及重心的转换。让学生了解青蛙是由蛙卵小蝌蚪长处后腿小青蛙,用肢体模仿他们的样子,最后知道学生明白青蛙吃庄稼里的害虫,我们要保护它。 关键动作:蛙跳 提示:1、动作中保持膝部半蹲的位置。 2、膝部的屈伸与小臂的动作要协调配合。 3、小臂屈肘上抬时,与肩呈90度直角。 四、划船 以客家人的劳动形态为原型,通过划船的身体姿态,前后大幅度的伸展从而训练到腿部的柔韧度。使孩子在基本功联系中增加情趣并提高表演意识。 关键动作:划船手、前抱腿 提示:1、上身前俯压腿时,双腿、后背尽量伸直、往长拉。 2、以身体划圆带动双臂做划船状,切记手臂主动;划船手要向上抛弧线。划圆时,身体要经横拧、上下的路线。 3、注意要求学员对慢节奏动作的控制能力。 五、捉迷藏 以游戏的方式进入。通过踮脚碎步的训练,增长学生脚下的灵活性及脚腕的能力。 关键动作:小踮步 提示:脚下要有节奏,步子要小。每对两名学员之间相互有交流。 六、老鹰捉小鸡 老鹰捉小鸡是一个传统的游戏,有一个人扮演老鹰,一人扮演母鸡,其余扮演小鸡。小鸡们一个接一个的一字链接在母鸡后,“老鹰”凶猛地盯着小鸡,东奔西跑一心想抓到“小鸡”。鸡妈妈保护着“小鸡”左躲右闪,想尽办法让”老鹰”抓不到“小鸡”,最后“老鹰”疲惫不堪,只能放弃。通过老鹰与小鸡形象的设定,训练学生脚下碎步及在踏步脚位上的快速深蹲、直立,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建立学生对队形的初步认识。 提示: 1、双脚在半脚掌的基础上快速倒换,无论前进、后退还是横行移动中,步伐要碎,要始终保持双膝相互并拢。 2、踏步蹲,后腿的膝关节要保持双膝互相并拢才能够深蹲。 3、舞蹈中保持队形,加强表演和交流。 七、燕儿飞 蒙古民族的舞蹈文化与他们的狩猎、游牧生活有密切联系。组合取材于蒙古族舞蹈典型的臂部动作,以小燕子飞翔的形象,进行柔臂及软手的训练。蒙古族舞蹈中的“软手”动作,具有“大雁在蓝天上翱翔“的变现性,给人以辽阔壮观的美,动作由大到小,则有一种”远飞“之感和”草原静悄悄“的优美意境。 关键动作:柔臂、软手 提示: 1、建议对柔臂、软手进行讲解及单一训练。 2、做柔臂时,双肩要有意识下沉,切忌端肩。 3、注意队形变化中的相互配合。 八、拔河 拔河是我国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一种民间游戏,该舞目通过孩子们熟悉的游戏形式,激发孩子学习舞蹈的兴趣,同时训练了孩子的集体意识,懂得只有齐心协力才可以取得胜利。 关键动作:跳踢步 提示: 1、基本步伐为跳踢步,要求脚尖绷起,后踢时脆而快。 2、拔河情景,要求表演真实投入。 九、蹦蹦兔 跳是小朋友最感觉畅快的运动,同时也是最能锻炼他们心肺功能、肌肉骨骼以及神经系统支配协调功能的运动。以小兔子的形象,训练学生膝关节屈伸的灵活及脚腕的基本能力。 关键动作:正步小跳、单脚小跳 提示: 1、在舞蹈中保持膝关节松弛地屈伸。 2、做跳时,要收腹、提跨、推脚腕、崩脚。 3、双脚交替跳时,动力腿要吸起脚紧贴于主力腿脚踝旁。 十、小小运动员 设定运动员的人物形象,始终贯穿碎步小跑的动作,训练孩子的脚腕及腿部的能力,注意上下身的协调配合。 关键动作:碎步跑 提示: 1、碎步跑,两脚踮起,用前脚掌轮流快速地向前走,膝盖稍弯曲。 2、小跑步时,双曲臂体侧前后运动,要求步子轻快,速度均匀。 3、注意队形的变化,做到排面整齐。 中国民族民间舞等级考试 三级 一、 小小服装设计师 在这个舞目中,学员要学会变化角色,既是设计师,又是时装模特,尽可能大胆的表演,充分的展现自己。情绪表演富有强烈的直观性,动作本身具有连贯性、顺序性、完整性的 特点,能诱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和表现的愿望,提高幼儿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 小模特儿们穿上独特的时装,踏着轻快的步伐,在T字舞台上展现自己的魅力。 关键动作:模特步 提示:敢于创造,敢于表演 二、 小鼠上灯台 组合以小鼠偷油的情景设定,以小鼠的动态形象,训练学生膝部灵活、快频率的颤动,使孩子表演能够准确地把握所演出的角色,注意表演中出现的潜台词:东张西望、急的团团转等,只有明白赋予动作的潜台词才能更准确、真实的表演出来。 关键动作:碎踏、颤膝、进退步 提示: 1、在舞蹈中保持膝部有节奏、松弛地颤动。 2、动力腿旁点地时,将重心保持在主力腿,同时往下蹲,动力腿迅速出旁,脚掌点地。 3、注意“吃油“时的表演,及发现来人、躲藏时的神态。 4、注意讲动作美化、真实化。 三、 跳皮筋 组合伴随着朗朗上口的儿歌一起舞动,是无实物的表演,让孩子们天真浪漫的在“游戏舞“中去完成皮筋的各种跳法,体会跳皮筋的乐趣。同时也锻炼了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两个人原地站立,将长长的皮筋绷直,另一对的人在皮筋的圈内转身、跳跃、勾腿随着游戏的深入,皮筋一节一节地升高,难度也一点一点的加大。后来,皮筋移至脖颈,甚而用手举过有顶。“小皮球,香蕉梨,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五六、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这种“马兰花”的跳法流行的范围最广,尤其适合多人同时游戏。 关键动作::编花步 提示: 1、边舞边唱儿歌 2、膝关节由始至终都要保持松弛。 四、 抓包 云南花灯是在云南汉族地区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歌舞。其舞蹈风格纯朴自然,舒展明快,具有载歌载舞的表演特色。云南花灯有着别致的风格和特有“崴“的动律,故民间有”不崴不成灯“的说法。所谓”崴“,是指表演者不论做什么动作,身体都要保持着S形的左右摆动。这种”崴“是腰部动律伸延向上,使上身随之向反方向摆去,而形成腰、跨与上身相对的、均匀规律的摆动,形成云南花灯的别致的优美体态。这种动律是农民往来于崎岖山路舞蹈的基本动律,也是云南花灯舞蹈的主要特点。该舞蹈组合通过小崴配合沙包这一道具,训练跨、腰、肋三个部位都在松弛的状态下协调的律动。 关键动作:小崴、小颠步 提示: 1、 小崴动律由膝的屈伸带动跨、腰、肋经下弧线向左右的崴动; 2、 强调崴的同时出手给出沙包,整体要求动作轻柔甜美。 3、 幅度小的动作应突出灵巧、明快的特点。 4、 小崴动律与蹭跳步的基本练习要“崴“在跨上,身体随之配合。 五、 企鹅 企鹅是海滩的圆球,身体肥胖,摇摇摆摆。组合取材于中国汉族舞蹈东北秧歌,结合企鹅左摇右晃的动态形象进行上下、前后动律的练习。高兴时,一对企鹅相亲相爱共同欢跳,不高兴时,雌企鹅不予理睬,独走前方,雄企鹅舍命尾随其后,求得谅解和欢心。 关键动作:上下动律、前后动律、前踢步、后踢步 提示: 1、上下、前后动律的发力点在腰部。上下动律是经腰划下弧线的上下扭动;前后动律是经腰划下弧线 的前后扭动。 2、在做动律训练的时候,注意双肩放松,自然下垂。 3、模仿企鹅左摇右晃的动态的形象时,全脚着地,重心略靠脚跟。 六、 花手绢 过家家 东北秧歌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泼辣、幽默、文静、稳重的风格特点。舞蹈语汇丰富,表现形式生动活泼,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 的一种民间歌舞。东北秧歌的“手中花“和”鼓“的动作是渲染情绪、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花样繁多的”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俏、幽、稳、美的韵律,都是东北秧歌的特点。组合使用汉族舞蹈中常用的道具手绢进行训练,让学生掌握手绢花颤绕、掸的基础动作。 关键动作:缠巾、后踢步、掸巾叫鼓 提示: 1、 做手绢的缠绕、掸时,手腕要放松。 2、 启发学生将日常生活中如掸灰尘、洗手绢等情景,应用到舞蹈中。 3、 注意动作、眼睛、手绢的配合。 七、 下鸭嘎嘎 苗族主要分布在除贵州、云南、湖南西部,其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苗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主要舞蹈有芦笙舞蹈和各种鼓舞。苗族民间舞蹈满身银饰,摇曳闪烁,合着乐声鼓点踏歌起舞,飘摇不定,具有浓郁高原风格的苗族民间舞蹈。小鸭嘎嘎组合便是取材于苗族舞蹈中的摇摆动律配合步伐、舞姿、高低动作的对比,表现小鸭子憨态可掬的形态。 关键动作:反排动律、划水、扭摆 提示:做反排动律第二拍时,小腿自然松弛,从旁向里勾划小半圆。 八、 小丫丫 哈尼族绝大部分集中分布于真南红河和澜沧江之间的高山地带。哈尼族舞蹈种类繁多,木屐舞、三弦舞、四方舞、扇子舞、乐作舞、拍手舞等,哈尼族的自娱性舞蹈是其舞蹈艺术中突出部分。这类舞蹈表现的就是欢乐,深刻地提现出哈尼族农业生活的氛围和节奏。该组合便是取材于传统“木屐舞“中的基本动律,动律的产生都来源于脚下的踩踏木屐,组合初步训练学生踏摆动律的协调性和脚下勾、点、开、合的灵活性。 关键动作:勾点开合、踩踏步 提示: 1、 做跨部扭摆动律时,膝部要保持松弛,富有弹性,并与上身协调配合。 2、 原地做单腿勾点时,重心保持在主力腿。 3、 步伐要沉稳,要有把木屐踏响的感觉。 九、小象洗澡 由于傣族信小乘佛教,所以一般都把古树和“孔雀“视为本民族的吉祥物。也有人认为:白色的大象代表吉祥,奉白象为吉祥物,傣族能歌善舞,给歌舞伴奏的乐器叫”象脚鼓“。象脚鼓不仅是一种民间舞蹈的道具,也是伴奏其他舞蹈的主要乐器。傣族人民娱乐时,有舞必有鼓,有鼓必有舞,只有在象脚鼓的伴奏下,舞蹈才能跳得有声有色、酣畅尽兴。鼓点丰富,已形成了一定的鼓语,能表达傣族人民喜、怒、哀、乐的心情。 舞目以象的基本形态和傣族舞蹈的基本动律相结合,主要训练勾踢步、屈伸及典型体态三道弯,用动物的形态出现,既增加课组合的情趣性,又强化了孩子的模仿能力,舞时步伐缓慢、稳重,膝部起伏有力。 关键动作:勾踢步、勾点步 提示: 1、勾踢步,重拍在下,快起慢落。 2、注意膝盖要有韧性。 十、长辫子 说起维吾尔族姑娘,人们的脑海中迅速浮现出艳丽的民族服饰及黝黑的长辫子。在维吾尔族的风俗中,姑娘的辫子多少表明不同的身份特征。在十四岁之前,辫子总数为偶数;从十四岁直至结婚前,为奇数;结婚后,其发型有较大改变,为脑后只编结两根发辫。 组合以维吾尔族这一风俗特点,变现十四岁之前的维族少女梳理出满头细小发辫都的喜悦与自我陶醉的美感。使学生初步掌握维族舞蹈的舞姿变化,节奏多附点风格特征。 提示: 1、横垫步的重心在两脚之间,行走中保持平稳,胯部上提,切忌上颠与摆跨。 2、训练三步一停是为三步一抬步伐做准备的,三步一停的第二步踩在附点节拍上。 3、舞蹈中要始终保持基本体态,并充分体会维族姑娘长长辫子在背后摇摆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