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思考题.docx
中国文学史思考题中国文学史思考题 名词解释 文章四友: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四人的并称。四人作品风格接近,内容不外乎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是个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代表作南海乱石山作送和西蕃使等。 吴中四士:初盛唐之交新诗人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和包融的并称,四人皆为江浙一带人,这一带在古代也叫吴中,因此被称为“吴中四士”。其中贺知章、张若虚是当时著名的诗人,张旭是书法家,也是诗人,包融所传的诗不多。诗作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最为著名。“四士”性格狂放,诗多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清新婉丽,自成风格,透露出新的气息、情趣,体现了唐诗从初唐到盛唐过渡的特点。 初唐四杰:高宗、武后时期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四杰齐名,原并非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后主要用以评其诗。四杰的时文虽未能摆脱齐梁以来的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唐朝以前凄靡浮华的宫廷诗歌风气,使诗歌题材从亭台楼阁、风花雪月的狭小领域扩展到江河山川、边塞广漠的辽阔空间,使诗歌的境界变得宽广,语言趋向明净凝练,作品的生气更为饱满。对宫廷诗风因过度偏重修辞性、装饰性而造成的缺乏激情与生气的弊病,也做出了有力的修正。四杰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杰出文人。 沈宋:武后时期宫廷诗人沈佺期、宋之问的并称。两人的创作多歌功颂德、宫苑游宴的内容,难以深入抒发情思。但在诗歌体制的建设上,他们做出了有意义的贡献。两人在以沈约、谢朓为代表的永明体的基础上,发展出更加细密的格律规则,加快了诗歌的格律化,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为近体诗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1.初唐四杰与陈子昂对唐诗发展的贡献 初唐四杰:咏物抒怀富于健康、真实的感情,使诗歌重新成为表达个人思想情感的工具。 开拓了诗歌新题材,表达了新思想、新感情。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完全不同于传统送别诗的低沉忧伤的情调,境界阔大,写出了一种具有哲理感的人生情怀。 促进了齐梁以来新兴诗歌体裁的成熟,对近体诗、歌行体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如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吸收了齐梁以来歌行的特点,又融入了京都赋的格局与气派。 反对宫体诗的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陈子昂:顺应时代需要,提出了清晰透辟的理论主张。 一、对文学遗产的正确认识:第一次将汉魏风骨与齐梁文风相区别,将风雅兴寄与建安精神相统一。反对齐梁文风,提倡汉魏风骨。 二、新的诗美理想的提出: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辞采之美相结合 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作,如登幽州台歌、感遇三十八首。风格刚健质朴,有着强烈的现实感,表达了拯时济世、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和慷慨意气,抒发了忧患人生中抗志不屈的人格追求。 2.举例说明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别 以格律分类 以字数分类 以句数分类 古体诗 除需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 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体 从两句到百句都有 1.全首诗可以用一个平声韵或仄声韵,有 可随意转为其他的。 2.一首诗中每句都可以用韵,用于韵的字 以用韵分类 3.诗中用韵不限定在偶数句子上,奇数句 也可以用韵。 4.诗中可以用邻韵和上去声通押。 5.允许散文化的句子。 可以重复。 1.一首诗限用一个韵,除第一句可以用韵或不 用韵之外,其余句子都是双数句用韵。 2.用于韵脚的字不能重复。 3.不用韵句子的末一字,平仄声不能与用韵句 子的末一字相同。 4.除起句外不能用邻韵。 近体诗 除需用韵之外,受到格律限制 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形式 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八句以上 诗经中收集的上古诗歌以四言诗为主。两汉、魏、晋仍有人写四言诗,曹操的观沧海、陶渊明的停云都是四言诗的典型例子。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五古最早产生于汉代。古诗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诗。杂言诗也是古体诗所独有的。诗句长短不齐,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唐宋时代的杂言诗形式多种多样:有七言中杂五言的,如李白的行路难;有七言中杂三言的,如张耒的牧牛儿;有七言中杂三、五言的,如李白的将进酒;有七言中杂二、三、四五言至十言以上的,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以四、六、八言为主杂以五、七言的,如李白的蜀道难。 如上官仪的五律咏雪应诏 禁园凝朔气,瑞雪掩晨曦。 花明栖凤阁,珠散影娥池。 飘素迎歌上,翻光向舞移。 幸因千里映,还绕万年枝。 篇幅: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其诗八句,每句五字,两句一联,上出下对。 押韵:一韵到底,不许换韵,双句用韵,押平声韵。即,曦、池、移、枝。 平仄:一句之中,平仄相重相间交替。一联之中,平仄相对。两联之间,平仄相黏。如首句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对仗:颔联颈联对仗。如花鸣对珠散,栖凤阁对影娥池。 3.“像梅柳渡江春这样的的句子已经完全脱离了散文的语法,包含了多种歧义。”“这种诗尚带有歌行的特点,作为七律而言不够紧凑。”请结合作品加以阐释。 作为律诗,诗歌要求通压一韵,通常压平声韵。在本诗中,二、六、八句分别为“新”“蘋”“巾”,符合要求。但第四句“梅柳渡江春”的“春”并非押韵,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带有歌体诗特点,不够紧凑。“梅柳渡江春”的“春”极为传神,诗人将其活用为动词,且用了拟人手法,梅柳在江南渡江,江南已经染上春色,这使诗歌体现出难以言传的意境。 4.简明中国文学史认为刘希夷、张若虚对宫体诗有怎样的开拓? 刘希夷的诗歌颇多从女性立场出发的赏春、惜春之作,是宫体诗的余绪和变化。对良辰美景而感叹韶华易逝的诗在南朝很常见,江总梅花落为代表。但在刘的代悲白头翁中,一方面是语言、节奏更为明快轻捷,另一方面是诗中情思包含了更广泛的人生哲理,所以较前人之作更为优美动人。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结构精致却又是十分自然,各层次之间的转变、连接空灵飞动;诗歌语言轻浅明丽,节奏婉转流畅;诗中意境幽渺澄澈,意象丰富和谐;诗中哲理与人生情感高度艺术化地融为一体。春江花月夜包含一些南朝文学因子,但它更多表现了诗人不平凡的创造力。它所达到的艺术高度意味唐诗的高潮正在到来。 名词解释 王孟:王维和孟浩然的并称。 两人均为盛唐时期杰出的田园山水派诗人。孟浩然,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两人以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而著称,在艺术风格上也比较接近。他们的诗歌不注重辞藻的华美,而是以极自然生动的文笔,表现一种高远而清幽的意境。立意新颖,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两人均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和王维的渭川田家山居秋暝等。 高岑:盛唐诗人高适和岑参的合称,为盛唐边塞诗歌代表诗人的专称。高适、岑参的诗以“悲壮为宗”(胡应麟诗薮)。他们都积极进取,但长期功名失意。一再出塞谋求报国立功,对仕途坎坷和边塞生活有着深刻体验。所作主要以边塞战争、塞上风光和仕途艰难为题材,善于运用七言古诗等体裁,表现报国安边、治国安民的壮志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或抒发怀才不遇、功业无成的悲愤。其诗意气豪迈,情辞慷慨,奇偶相生,手法多样。但由于生活经历、个性、文学思想和渊源等差异,高适、岑参的诗又有重要区别。“高悲壮而厚,岑奇逸而峭”。高适善于反映战士和农民的疾苦,暴露现实,笔调严谨,直抒胸臆,以常语感人;岑参擅长讴歌胜利,描绘奇境,抒发豪情,寓情于景,以奇语动人。代表作有高适的燕歌行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1.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李白诗歌的思想艺术特色 大胆神奇的夸张,丰富瑰丽的想象。 李白的诗歌中多大胆神奇的夸张和丰富瑰丽的想象,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等句。但与韩愈、李贺等人不同,李白的想象求奇但不求怪,意象雄美壮丽。李诗借助想象,来表达爆发式的情感和无拘无束的自由精神,带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旺盛的生命活力。 爆发式的抒情方式。如蜀道难以“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样的惊叹开头,而后以大量篇幅从各种角度描绘和渲染蜀山的高俊艰险,令人有惊心动魄之感。 雄奇壮美的意象、意境。诗歌中的意象多为:大鹏、巨鱼、长鲸、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壮美雄奇之物。这为其提供了更多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制造了更多的浪漫。 富于变化的格式和节奏。在体裁方面,李白擅长形式比较自由的古诗和绝句,不爱写格律严整的律诗。他的七言古诗具有更大的创造性。七绝佳作很多,语言明朗精练,声调和谐优美,写景抒情,深入浅出。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其二、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赠汪伦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3.自然清新的语言风格。李诗的语言风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修饰的诗,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于世俗的高洁人格。正如他自己的诗中所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具体表现为语言直率自然,音节和谐流畅,浑然天成,不假雕饰,散发着民歌的气息。 2.为什么说盛唐时期边塞诗典型的反映了中华民族处于全盛时期的精神风貌?请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说明。 可以从盛唐边塞诗的兴盛原因和艺术特色等方面来理解。 兴盛原因:盛唐时期,国家安定,国力强盛,守边拓土绰有余力。加之疆域的扩大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引起了人们对边塞生活的关切和异域之美的向往。从军边塞成为许多文人的仕进之途,人们纷纷投身军旅,希望有所作为。因此,盛唐边塞诗不论是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追忆英雄人物的意气风貌,还是描绘粗犷豪放的边塞生活,赞美壮丽新奇的异域风景,无不乐观向上、慷慨激昂。 思想艺术特征:基调乐观高亢,意境雄浑壮美,典型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处于全盛时期的精神风貌。 思想感情丰富,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与思乡厌战的复杂情绪相结合。 题材内容浪漫,大多是英雄主义赞歌,而不是战争生活的精确描绘。如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描绘了壮丽新奇的异域风景。 对战争的态度充满正义性,但并非一味歌颂战争,也代表了社会的良心和普遍的人性。如高适的燕歌行,写出了战争的艰苦和征人思妇彼此思念的感情。 3.比较陶渊明、王绩、孟浩然诗歌思想艺术异同 相同点:三人都以山水田园诗著称。题材或歌咏田园生活,或描绘自然景色。诗风平淡、自然、真醇,意境清明淡远,多运用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含蓄凝练地抒发了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 不同点:陶诗思想上与玄学有很深的关系,如饮酒之五中“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在旷远的意境下将是个推向了一个更玄妙的世界,在自然的永恒中感受生命的意义。冲淡平和是陶诗最显著的风格,但陶渊明并未以此掩盖内心的不安。在他的诗作中,有关衰老和死亡的意象出现频率很高,隐含着对生命短促、壮志难酬的不甘。 王绩在题材内容和艺术表现上将山水诗和田园诗初步合流,诗风清新质朴,但蕴含着不容于时代的淡淡悲哀。如诗作野望,在对田园生活的静观似的描绘中,蕴含着诗人内心与外部世界相疏远的感觉,流露出作者经历朝代更迭的变故后颓放消极的思想。部分诗作偏于疏浅,佳作不多。 孟诗的语言和意境与陶诗相近,但陶诗的意蕴深厚与诗中的玄理有关,而孟诗并无这种哲理的内容,它的深厚意蕴只是产生于对生活本身的体味和感受。这使得孟诗读起来更为亲切。孟浩然还推动了田园山水诗语言的发展,孟诗的语言看似朴素自然,甚至平淡,但其实经过苦心琢磨,能够表现更为悠远深厚的境界,如夜归鹿门山歌。 4.结合具体作品分析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突出特点 “诗中有画”。王维突破了山水诗人实录描摹的手法,以画法入诗,使山水诗具有浓郁传神的诗画美。但同时,王维的诗中常常融合了心理因素描绘出的自然景物的微妙变化,表达了绘画难以表现的内容。如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诗人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所显现的特有的幽静境界。 思想上,常蕴涵佛理禅趣,追求静心澄虑、物我合一的庄禅之境。如辛夷坞所描写的辛夷花,由于生长在绝无人迹的山涧旁,没有人知道它的存在,自开自落,没有生的喜悦,没有死的悲哀,这正是诗人以“空寂”的禅心观照世界的意象。然而,诗人又反对绝对的空无和死灭,因此它在这个空寂得发冷的涧户中,却又描绘出辛夷花猩红的色彩和开落的动态声息,使人感到空寂中仍有生命的闪烁。 善用歌谣式的朴素语言和自然声调,表现单纯又隽永的普遍性的人生情感。如送元二使安西,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题材内容和风格多样,将山水与田园结合,将对隐逸情怀的抒发和对山水自然的欣赏融合。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既有如汉江临眺中“江流天地外”“波澜动远空”的阔大境界,也有渭川田家中对安宁和谐的农村生活的描写。 5.张说、张九龄对盛唐诗歌有哪些影响 两人先后为朝中大臣,爱好文学,又喜欢延纳后进,对王翰、孟浩然、王维、王昌龄等诗人有所鼓励和关怀。这种作风和他们自己在诗歌创作方面的爱好,对盛唐时期诗歌繁盛局面的形成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张说在抒写个人怀抱时风采倜傥,豪放有力,如邺都引这类诗中表现出的英雄精神渐渐成为盛唐诗歌的重要精神内涵。 张九龄的诗多表现清高自爱的人生态度。在艺术表现上,多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显得委婉蕴藉。例如他的两江夜行、望月怀远等篇所展现的澄澈柔美的夜景,处处渗透着婉约深长的情思。这类诗的风格对孟浩然、王维等人的清淡诗风有一定的影响。 6.什么是七绝?唐朝哪些诗人擅长写七绝? 七言绝句是绝句的一种,属于近体诗范畴,绝句是由四句组成,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还有很少见的六言绝句,每句是七个字的绝句即是七言绝句。 一般而言,第一二四句平声同韵;第三句仄声不同韵。第二四句倒数第三字通常为仄音;整首诗的意境高,文辞雅,寓意深。 在唐朝,以七绝著名于世的盛唐有王昌龄和李白,中唐有刘禹锡,晚唐有杜牧。虽然如杜甫,白居易和李商隐等大家也有许多七绝名作,但杜甫和李商隐更擅长律诗,白居易擅长乐府。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7.王之涣凉州词的两个版本,你更欣赏哪一个? “黄河远上”版本 如果作“黄沙直上”,会与整首诗的意境、风格不相契合。整首诗的意境雄浑壮丽,虽然说诗中有一些感伤,但从总体上讲,感情基调是明朗向上的。这也正符合处于上升时期的唐王朝前期诗人诗歌创作的总体风格。首句如果作“黄沙直上”,黄沙漫漫、尘土飞扬的昏暗色调与本诗明朗、向上的风格实在是矛盾着的、格格不入的。而作“黄河远上”,就会令人联想到黄河与孤城、山脉遥相呼应,动静结合的画面,营造出雄浑瑰奇的意境,契合本诗开阔向上主题风格。 8.精读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并结合作品谈谈你对杜诗思想艺术特性的理解 杜诗最大的特点是沉郁顿挫,这一特点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有如下表现: 思想感情上,博大深厚,真切饱满。全诗以“穷年忧黎元”为主线,所咏之怀,主题有二:一是叙说他素怀济世之志,却不得伸展,虽艰难困苦,仍不改初衷。二是对正在骊山行宫中肆意挥霍享乐的玄宗君臣提出责难,对社会上严重的贫富分化,及动乱的苗头表示了沉重的忧虑。如“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一句,就颇为警醒, 意为朝廷分给臣子的丝绸织物,本是贫寒的女子织成;官吏们横征暴敛,鞭挞其夫,把它们进贡给宫廷。这四句是诗人有愤于统治者的耽乐害民,据实加以披露,语意沉痛。 诗歌意境上,开阔浑融,苍凉壮美。如“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一句,作者将个人的忧思比作高耸入云的终南山和汹涌无边的大海,广漠无涯,无法收敛。表现了作者富于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将个人的命运同时代的苦难纠结在一起,从自身的遭遇联想到更多的人、更普遍的社会问题。 语音声律上,精确有力,铿锵浏亮。 章法结构上,抑扬起伏,回环往复。杜甫还发展了诗歌的叙事技巧和铺陈描写手法,提高了诗歌的议论性。诗中先叙抱负之落空,仕既不成,隐又不遂,中间四句一转,感情波澜起伏,待到郁勃不平之气要爆发出来,却又撇开个人的不平,转入对骊山的描写。由骊山上的奢靡生活,写到贫富悬殊,不平愤懑之情似乎又是要喷薄而出了,但是没有,感情回旋,变成了“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的深沉叹息。至“幼子饿已卒”,悲痛欲绝的感情,看来似乎要难以自制了,最后由个人的悲痛转为对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留下无穷的余韵。 名词解释 大历十才子:是指在大历、贞元年间一度颇为活跃而成就却不甚高的一批诗人。这十人是谁众说不一,依新唐书·卢纶传之说,则十人为钱起、卢纶、吉中孚、韩翃、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李端。“大历十才子”是一个自然形成的流派,他们既无共同的组织,也无共同的宣言,但是他们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审美趣味,遵循着共同的创作原则,又相互唱和,交往密切,所以将他们看作是一个流派。他们的诗一是酬唱应和之作较多,一是多通过描绘自然山水表现个人的心境;艺术上有向六朝尤其是二谢诗风回归的趋向,追求写景之句的清丽秀美、精巧雅致,而意象以偏于幽暗静谧的居多。歌颂升平、吟咏山水、称道隐逸是其诗歌的基本主题。但他们在仕途失意和战乱宦旅生活中,也间有反映现实和体验真实的作品。他们都擅长五言近体,善写自然景物及乡情旅思等,语词优美,音律协和,但题材风格比较单调。 韩孟:中唐诗人韩愈、孟郊的并称。韩孟是“元和体”中以“奇诡”和“矫激”著称的两家。 韩愈,字退之,汉族,唐河内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孟郊,字东野,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大抵两家诗艺术上的共同点是“用思艰险”,不过他们之间也有区别:孟郊所作多为五言古体,用语刻琢而不尚华丽;而韩愈的七言古体最具特色,气势雄放而怪奇瑰丽。他们的诗都很有力度,但韩愈的力度是奔放的,孟郊的力度则是内敛的。 元白:中唐诗人元稹、白居易的并称。二人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文学观点相同,作品风格相近,在中唐诗坛影响很大。但在主题集中、思想深刻、形象鲜明等方面,元稍逊于白。对元白的评价,历来有扬有抑。扬者始自张为,抑者始自杜牧。 他们强调诗歌的讽谕作用,写有大量反映现实的作品,都擅长于新乐府、七言歌行、长篇排律等诗体,注意诗歌语言的平易浅切和通俗性。 新乐府:新乐府”在古代文学史上,即“新题乐府”,相对于古乐府而言。指的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不再以入乐与否作标准。新乐府诗始创于杜甫,为元结、顾况等继承,又得到白居易、元稹大力提倡。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革新运动。 诗人承接了杜甫社会写实的风格,试图在诗中反映民生疾苦和社会现实弊端。然而此类型的创作不免会触动到权贵人士,因此在风气的推展上并不顺利,但是如此忧国忧民的精神无论是在文学史上或人道关怀上都是难能可贵的。 新乐府运动:新乐府运动,诗歌革新运动,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等所倡导,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 故名。所谓新乐府,是相对古乐府而言的。白居易的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元稹的田家词、织妇词,张籍的野老歌、王建的水夫谣,并为新乐府运动中的优秀作品。 中唐时由白居易、元稹倡导并实践的、张籍、王建、李绅等人参与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革新运动。“新乐府” 一词最早由白居易提出,指的是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新乐府诗自创新题,克服了自建安以来的文、题不协的矛盾。同时,这类诗即事名篇,专门“刺美现事”,反映社会现实问题。它并不以是否入乐为标准,因此特加一“新”字,但它体现了汉乐府的美刺精神,是真正的乐府诗。新乐府诗的创作体现了诗歌革新的方向,在当时形成了一个影响很大的诗歌运动,文学史上称之为新乐府运动。 元和体:唐宪宗元和年间开始流行的诗体专称。有广狭二义:广义指唐宪宗元和以来各种新体诗文。狭义是指元稹、白居易在唐宪宗元和年间所形成的诗风,包括他们所写的次韵相酬的长篇排律和流连光景、浅切言情的“小碎杂章”,以及元稹的“艳体诗”。如东南行一百韵舟中读元九诗离思五首。 小李杜:指晚唐诗人杜牧、李商隐。人们习惯称盛唐诗人李白、杜甫为“李、杜”,为了区别,而将晚唐诗人杜牧、李商隐称为“小李杜”。二人并称,主要是因为他们当时的诗名大致相当, 是晚唐诗坛上的翘楚,代表着晚唐诗歌的最高成就。这二人的诗歌风格并不一致,“杜樊川诗雄姿英发,李樊南诗深情绵邈” 温李:晚唐诗人温庭筠和李商隐的并称。他们的诗歌风格都承受六朝的余习,色彩艳丽,笔调柔婉,故有此并称。这种诗风在晚唐诗坛上有很大影响,还为宋以后婉约词派开了先河。但温、李的特点和成就还有区别,李商隐诗在讽喻时政和寄情深婉方面,超过了温庭筠,但用典过多,命意晦涩之病,又甚于温诗。 1.比较刘禹锡和杜牧的咏史诗 写作目的 刘禹锡的咏史诗大都是由历史人事而生发感慨,重在表现主观情感,同时具有反思历史的力度和体察人生的深度。如他的咏史二首,二首皆咏汉事,寄寓的是强烈的主观情感。二首在自抒怀抱的同时,又具有一种反思历史的力度和体察人生的深度。 而杜牧的咏史诗不重言情而皆在资政,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以“今用”为目的。如他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三首诗都是借本朝前任君主的教训来警示当朝君主。三首诗表面写的是玄宗的荒淫误国,实则谴责了当朝统治者的挥霍无度和对人才的埋没,以古鉴今,表现了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主义精神,咏史而意在资政,以“今用”为目的。 用典 刘禹锡写作咏史诗善用典实而透脱不滞,用典典型而巧妙。如西塞山怀古,巧妙运用晋武帝命王浚率水师伐吴,烧沉吴国在长江险要处暗置的铁锁,直捣建康这一典实。揭示 了“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这一深刻哲理。 杜牧写作咏史诗则很少用典,即使用也是众所周知的熟典,通俗易懂。如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用的是唐玄宗为杨贵妃送荔枝这一熟典,意不在追新求奇,能够形象地阐明事理即可。 诗作所体现的哲理意味 刘禹锡有著名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论著天论>三篇,用朴素的唯物论阐释了天人关系,认为人有其主观能动性,强调人的活动对社会发展变化的决定作用。这种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使得他的咏史诗具有了深刻的哲理性。如金陵怀古中的“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揭示了六朝兴亡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事”,山川地形并非决定因素。 杜牧的咏史诗则常常带有兴衰不可抗拒的哲理意味。这与诗人所处的时代有关。经历了种种血雨腥风打击的晚唐已是一蹶不振,诗人也深知前期盛世早已消逝在历史长河里,想要恢复昔日的繁华已是不可能。因此,他的咏史诗多数是抒写对于历史上繁荣昌盛局面消逝的伤悼情绪,如登乐游原。 诗歌体式 刘禹锡写咏史诗兼用古体、绝句和律诗。古体如咏史二首,绝句如金陵五题,律诗如西塞山怀古。 杜牧写咏史诗则大量采用七律和七绝的形式,尤其是他的咏史七绝,字字珠玑,被后人誉为“二十八字史论”。其二十多首咏史诗中,除汉寿城春望、华清宫三十韵是用古体外,其余都用七律或七绝写成。 2.比较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的山水田园诗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被苏轼赞为“诗中有画”,清丽丰润,深邃自然,诗中常常蕴含着佛理禅趣,更多传达了热爱生活的情怀而非佛徒的空寂出世之想。和孟浩然相比,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有一种纯化的非日常性的意境,如山居秋暝,不仅描绘了一片梦幻般的宁静世界,末句“王孙自可留”还表达了诗意生活对庸俗人性的劝归。 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语言朴素自然,意境悠远深厚,与陶诗接近。但孟诗中并不意在表达深厚的玄理,它的深厚意蕴只是产生于对生活本身的体味,读起来更加亲切。在创造情韵深厚的意境时,孟诗不依靠特殊的语汇和修辞。如过故人庄,在平淡的描述中浸透了醇厚的人情,与紧张焦虑的官场生活情调相反,词作看似无所用心,却又经过了苦心琢磨。 韦应物的山水田园诗被司空图谓为“澄淡精致”,他的诗深受佛道思想的影响,追求一种淡泊脱俗、远离尘世的生活,意境自然秀丽。在遣词造句上,韦诗注重锤炼推敲,结合了大小谢山水诗的精致与明丽。代表作如滁州西涧,描绘了清幽空寂的自然景象,从世俗生活中解脱出来,表达了一种幽邃的人生情怀。 柳宗元的诗往往带有伤感的底色,创造了一种空旷孤寂的意境。柳宗元饱受官场倾轧之苦,政治上的失败和长久被放逐边地所造成的悲愤和哀怨挥之不去、难以消除,故诗中常常隐含着痛苦和绝望。在柳宗元的诗中,人因为不能融入自然而获得平静,格外地感受到内心的孤独。如江雪,将世界描绘为一片空茫,借以突出孤绝的感受。从表面看来,似有自得之趣,而终难如陶、韦之超脱。 3.比较盛唐与中唐的边塞诗 盛唐:基调乐观高亢,意境雄浑壮美。 思想感情丰富,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与思乡厌战的复杂情绪相结合。 题材内容浪漫,大多是英雄主义赞歌,而不是战争生活的精确描绘。如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描绘了壮丽新奇的异域风景。 对战争的态度充满正义性,但并非一味歌颂战争,也代表了社会的良心和普遍的人性。如高适的燕歌行,写出了战争的艰苦和征人思妇彼此思念的感情。 中唐:由于连年内外战争,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已经相当淡薄。虽也有少部分写得雄壮豪迈的,但更多的是描述战争的残酷,反映将士的凄苦心情,总体上与高昂乐观的盛唐边塞诗有着明显的不同。如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以短小精悍的绝句形式,表现了从军者厌战思想的情绪。 4.李白、韩愈、李贺诗歌皆极富想象力,请加以比较论述 李白的诗歌中多大胆神奇的夸张和丰富瑰丽的想象,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等句。但与韩愈、李贺等人不同,李白的想象求奇但不求怪,选择的意象往往雄奇壮美,语言清新明丽、率性自然,不做刻意的雕饰。李诗借助想象,来表达爆发式的情感和无拘无束的自由精神,带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旺盛的生命活力。 韩愈的诗歌中夜常常包含奇异的想象、磅礴的气势,描绘出具有巨大力量感的、激烈冲荡的意境。但与李白的轻灵相比,韩愈的诗风更加重、硬,将孟郊开创的奇崛的诗风发展得更加恣肆险怪,显示出极其强悍的个人意志力量,抒发诗人刚劲、乖张的性情。 李贺被誉为“诗鬼”,他的诗和韩愈一样富有想象力,却具有反常规的特点。意境阴森冷艳,在荒凉中显出华美和斑斓,死寂中表现出惊耸与活力。想象奇异荒诞,思想飘忽跳跃。如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中,将金铜仙人的泪水比作铅水,这种病态的天才式的幻想,显示了李贺从个人命运出发、感受和对抗自然与社会对人的压抑的诗歌基调。 名词解释 中唐古文运动:唐代中期韩愈、柳宗元领导的文体文风改革运动。文体上,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文风上,主张以切于实用取代华而不实。其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来挽救唐王朝的衰亡。在提倡古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以文明道”,突出文章的政治教化功能。古文运动反映了文章由骈入散的发展趋势,但由于其核心思想是倡导以文学维护封建政治秩序,具有浓厚的封建说教色彩,因此从根本上说对文学发展是有害的。代表人物有韩愈、柳宗元、李华、萧颖士、张籍、李翱等。 “文”“笔”之分:六朝人区分文笔为文、笔。把无韵的称为笔,把有韵的称为文。刘勰文心雕龙·总述:“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萧绎金楼子·立言则泛指有情采的诗赋为文,议论叙事者为笔。后人论文也有区分文笔的,如清代的阮元主张有韵偶者为文,无韵散行为笔。文笔之分是在六朝时期由阮元重新提出的,因为当时人们对日益纷繁的文章制作为便于称引、学习、品评而采用的一种分类方法,其中虽有对文学审美性、抒情性、娱乐性的体认,具有强化文学本质特性认识的理论倾向,但这种认识还只是局部的而非整体的,且并没有形成文学与非文学的自觉区分,更没有今人所谓的纯文学观念的产生。 “古文”与“时文”:“时文”即魏晋以来形成、至初盛唐依旧流行的骈体文,而“古文”是针对“时文”而提出的一个概念,指先秦两汉时单行散句、不讲对偶声律、没有规定形式的文体。魏晋以後骈俪文盛行讲究对偶句法整齐而文词华丽。北朝後周苏绰反对骈体浮华仿尚书文体作大诰以为文章标准体裁时称“古文”即以先秦散文语言写作文章。其後至唐代韩愈柳宗元等主张恢复先秦和汉代散文内容充实长短自由朴质流畅的传统即称这样的散体文为古文。 1.精读韩愈伯夷颂获麟解,体会其散文艺术特色 语言上,善于从前人的语汇中推陈出新,从当时的口语中提炼新词,精心雕琢,创造出新颖的语汇,使文章常有妙语警句,增添了不少生气。 句法上,吸收骈体文的优点,善于交错运用各种重复句、排比句、对仗句,造成与骈体文不同的自由多变的节奏感,形成长短错落、音调铿锵的声情效果,增加了文章的变化与气势。如伯夷颂开篇,先用间接的语言解释了“特立独行之士”的含义,再接三个句式相似的层递句,后用三个气势雄伟的排比句,强烈歌颂伯夷卓尔不群的精神。 章法上,善于运用变化多端的构思方法来组织文章。如获麟解中,抓住“祥”与“不祥”、“知”与“不知”这两对对立的字眼作眼目,在行文过程中通过这两对词语的转换,抒发了自己的不平之鸣,感慨卓有才学之士不为封建的统治者所重用,寄托了怀才不遇的怨愤。 思想感情上,敢于突破儒家传统观念和社会流俗之见,感情充沛,毫不掩饰,思想见地深刻。如伯夷颂,严厉批评当世之士以世俗之是非为是非的处世态度,体现了难能可贵的直面人生的勇气。 2.精读柳宗元罴说石渠记,体会其期文艺术特色 论说文逻辑严谨,立意深远,针砭时弊,不尚空谈。寓言文想象丰富,语言犀利,篇幅虽短但寓意深刻。如罴说,写一个猎人企图用竹管吹奏出鹿鸣的声音来诱杀鹿,结果反而招来其他猛兽,最终被罴所食。文章讽刺了那些没有真正本领却只凭侥幸混日子的人,借物讽谏,直接影射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局面,朝廷无力讨平,只能采用“以藩制藩”的策略,柳宗元不赞成“以藩制藩”论,此文末句“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的告诫,道出此文的寓意,讥讽唐统治者不修内政、依赖外力的各种政策的弊害,隐喻朝廷如不加强中央集权的实力,而采取“以藩制藩”的错误做法,必将招致像文中猎人一样的覆灭命运。全文生动的故事与严肃的立论两相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柳最为人称道的是山水游记,他的游记体物深微,刻画精细,虚实结合,手法多样,笔下的山水高洁清雅却又清冷幽寂。他并不是单纯地描摹景物,而是将感情投射于自然,通过对山水的描写呈现出内心孤洁苦闷、不为重用的悲哀。如石渠记,记述了作者沿渠探幽,追求美景的事,表达了作者探奇制胜,拓宽胸怀,追求胜景借以抒发胸中积郁之气的感情。 在直观感悟的基础上,以“知人论世”的批评方法,运用文学史相关知识,赏读以下各组作品 1.王绩野望、王维渭川田家 野望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尾联借典抒情,情景交融。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展现了个性化的自我抒写,对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兴起产生了重要影响。 然而,野望在对田园生活的静观似的描绘中,蕴含着诗人内心与外部世界相疏远的感觉,这样的思想感情与作者经历朝代更迭的变故后流露出的颓放消极的思想是分不开的。王绩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能“长歌怀采薇”,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这一诗作虽在题材和艺术上有开创性的意义,但毕竟不能传达崭新的时代精神。 王维的渭川田家描写的是初夏傍晚农村夕阳西下、牛羊回归、老人倚杖、麦苗吐秀、桑叶稀疏、田夫荷锄一系列宁静和谐的景色,表现了农村平静闲适、悠闲可爱的生活。开头四句,写田家日暮时一种闲逸景象;五、六两句写农事;七、八句写农夫闲暇;最后两句写因闲逸而生羡情。全诗用白描手法,清新自然,含蓄明秀。感情上冲淡平和,精神上接近物我合一的庄禅之境。 与王绩不同,王维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在政治上采取一种低调的姿态,可以抽身而退却不会消极颓靡。王维诗更多地传达了对生活的热爱而不是空寂出世的思想,这使得他的田园山水诗与王绩相比更能体现真率的盛唐精神。 2.王维终南山、韩愈山石 王维的终南山首联写终南山的远景,借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颔联写终南山的近景,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蕴。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颈联高度概括,终南山尺幅万里。讲述终南山东西之绵远如彼,南北之辽阔如此,只有立足于“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末联写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全诗写景、写人、写物,动如脱兔,静若淑女,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和优点是善于“以不全求全”,从而收到了“以少总多”、“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 韩愈的山石是一篇诗体的山水游记。此诗按时间顺序记叙了游览惠林寺的所见所感,描绘了从黄昏至入夜再到黎明的清幽景色,抒发了作者不愿为世俗羁绊的心情。记叙时由黄昏而深夜至天明,层次分明,环环相扣,前后照应,耐人寻味。前四句写黄昏到寺之所见,点出初夏景物;“僧言”四句,是写僧人的热情接待;“夜深”二句,写山寺之夜的清幽,留宿的惬意;“天明”六句,写凌晨辞去,一路所见所闻的晨景;“人生”四句,写对山中自然美,人情美的向往。“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促为人靰”是全诗主旨。全诗颇显韩愈“以文为诗”的特色,其突出特点是运用了赋体的“铺采摛文”手法,为传统的纪游诗开拓了新领域。它汲取了山水游记的特点,按照行程的顺序逐层叙写游踪,然而却不像记流水账那样呆板乏味,其表现手法是巧妙的。气势遒劲,风格壮美,素为后人所称道。 从艺术风格上来讲,王诗含蓄凝练、自然明秀,韩诗以文为诗,清峻新奇,两者风格各异,不分高下。然而从情感上来讲,王诗注重表达隐居的闲适恬淡、与世无争,而韩诗却表达了对官场的痛恨和对自由的追求,思想性上更为复杂和激烈,这与韩愈在长期的官场生活中,陟黜升沉,身不由己,愤懑不平,郁积难抒的现实状况是分不开的。 3.孟浩然夏日兰亭怀辛大、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描绘了夏夜乘凉的悠闲自得,抒发了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