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中石景的应用技艺解析.docx
中国古典园林中石景的应用技艺解析点石成景宛然如画论园林石景艺术 婀娜多姿的山石叠置于园林之中,是古典园林艺术的一种风格。石峰轮廓跌宕、参差、变化,姿态玲珑奇特,立之可观,卧之可赏,可使人犹如步入丘壑,神游名山。 一、古典园林的构景方法 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中国早在步入春秋战国时代,就进入和亲协调的阶段,所以在造园构景中运用多种手段来表现自然,以求得渐入佳境、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的理想境界,以取得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效果。构景手段很多,比如讲究造园目的、园林的起名、园林的立意、园林的布局、园林中的微观处理等。在微观处理中,通常有以下几种造景手段,也可作为观赏手段。 抑景 中国传统艺术历来讲究含蓄,所以园林造景也绝不会让人一走进门口就看到最好的景色,最好的景色往往藏在后面,这叫做“先藏后露”、“欲扬先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采取抑景的办法,才能使园林显得有艺术魅力。如园林入口处常迎门挡以假山,这种处理叫做山抑。 添景 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塔,如没有其他景点在中间、近处作过渡,就显得虚空而没有层次;如果在中间、近处有乔木、花卉作中间、近处的过渡景,景色显得有层次美,这中间的乔木和近处的花卉,便叫做添景。如当人们站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南岸的垂柳下观赏万寿山远景时,万寿山因为有倒挂的柳丝作为装饰而生动起来。 夹景 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建筑,它们本身都很有审美价值,如果视线的两侧大而无当,就显得单调乏味;如果两侧用建筑物或树木花卉屏障起来,使甲风景点更显得有诗情画意,这种构景手法即为夹景。如在颐和园后山的苏州河中划船,远方的苏州桥主景,为两岸起伏的土山和美丽的林带所夹峙,构成了明媚动人的景色。 对景 在园林中,或登上亭、台、楼、阁、榭,可观赏堂、山、桥、树木 或在堂、桥、廊等处可观赏亭、台、楼、阁、榭,这种从甲观赏点观赏乙观赏点,从乙观赏点观赏甲观赏点的方法,叫对景。 框景 园林中的建筑的门、窗、洞,或乔木树枝抱合成的景框,往往把远处的山水美景或人文景观包含其中,这便是框景。 漏景 园林的围墙上,或走廊一侧或两侧的墙上,常常设以漏窗,或雕以带有民族特色的各种几何图形,或雕以民间喜闻乐见的葡萄、石榴、老梅、修竹等植物,或雕以鹿、鹤、兔等动物,透过漏窗的窗隙,可见园外或院外的美景,这叫做漏景。 借景 大至皇家园林,小至私家园林,空间都是有限的。在横向或纵向上让游人扩展视觉和联想,才可以小见大,最重要的办法便是借景。所以计成在园冶中指出,“园林巧于因借”。借景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之分。借远方的山,叫远借;借邻近的大树叫邻借;借空中的飞鸟,叫仰借;借池塘中的鱼,叫俯借;借四季的花或其他自然景象,叫应时而借。 二、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 造园艺术,师法自然 师法自然,在造园艺术上包含两层内容。一是总体布局、组合要合乎自然。山与水的关系以及假山中峰、涧、坡、洞各景象因素的组合,要符合自然界山水生成的客观规律。二是每个山水景象要素的形象组合要合乎自然规律。如假山峰峦是由许多小的石料拼叠合成,叠砌时要仿天然岩石的纹脉,尽量减少人工拼叠的痕迹。水池常作自然曲折、高下起伏状。花木布置应是疏密相间,形态天然。乔灌木也错杂相间,追求天然野趣。 分隔空间,融于自然 中国古代园林用种种办法来分隔空间,其中主要是用建筑来围蔽和分隔空间。分隔空间力求从视角上突破园林实体的有限空间的局限性,使之融于自然,表现自然。为此,必须处理好形与神、景与情、意与境、虚与实、动与静、因与借、真与假、有限与无限、有法与无法等种种关系。如此,则把园内空间与自然空间融合和扩展开来。比如漏窗的运用,使空间流通、视觉流畅,因而隔而不绝,在空间上起互相渗透的作用。在漏窗内看,玲珑剔透的花饰、丰富多彩的图案,有浓厚的民族风味和美学价值;透过漏窗,竹树迷离摇曳,亭台楼阁时隐时现,远空蓝天白云飞游,造成幽深宽广的空间境界和意趣。 园林建筑,顺应自然 中国古代园林中,有山有水,有堂、廊、亭、榭、楼、台、阁、馆、斋、舫、墙等建筑。人工的山,石纹、石洞、石阶、石峰等都显示自然的美色。人工的水,岸边曲折自如,水中波纹层层递进,也都显示自然的风光。所有建筑,其形与神都与天空、地下自然环境吻合,同时又使园内各部分自然相接,以使园林体现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特色,并收到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小中见大等观赏效果。 树木花卉,表现自然 与西方系统园林不同,中国古代园林对树木花卉的处理与安设,讲究表现自然。松柏高耸入云,柳枝婀娜垂岸,桃花数里盛开,乃至于树枝弯曲自如,花朵迎面扑香,其形与神,其意与境都十分重在表现自然。 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这是中国古代园林体现“天人合一”民族文化所在,是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艺术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三、古典园林中叠石造景的特点 叠石造景妙趣横生 布石于庭院,或随势而置,或在小径尽头,或在空旷之处,或在交叉路口,或在嘉树之下,或在狭湖岸边,既不能求其线条整齐划一,也不能简单地平衡对称,而是要求高低错落,自由多变。这如同中国的书法、篆刻、绘画等艺术的创作一样,有的如行云流水;有的则风骨刚健;有的用石数块,高低曲折地构置,犹如危崖直下数十丈,岩壁苍苔,古树根盘,又有悬瀑飞注,极富自然情趣。 不同的石种置于园林,又可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例如,雪石构于小溪之中,则如同冰山,雪融汇集成流,翻腾呼啸,飞泻入涧,其势颇为壮观。造园设计者为了表现春天的意境,常用修竹千竿和仿佛似茁壮竹笋的石笋配置在一起,青竹虽直,但低弯的尖梢使石笋藏其身而露其头,产生虚实的变化,以此表达春意。如再植以四季常青的桂花,则给人以青春常在的感觉。夏天的意境则多用玲珑剔透的太湖石,构成深涧绝谷,峭壁危峰,山脚清流环绕,山顶秀木繁荫,涧谷幽邃,蟠根垂蔓等清意幽深的意境。秋山则常用黄石来创作其峰的峻峭之势,悬崖的危险之状,遥岭远岫层叠、拔地数仞、山石耸立、气势磅礴的意境。冬景则多用色泽洁白、石体圆浑的雪石,叠置于墙的北侧,产生积雪末化的园林艺术效果。 选择石峰形体要注意凹与凸、透与实、绉与平、高与低等。玲珑、透彻的山石,浑厚自然,容易构成古朴清旷、逶曲宛转、妙极自然的特点,再配以得体的树木,使得山石既有绿意又有情趣。 叠石造景时要讲究透、漏、瘦、皱、清丑顽拙等特点,有助于造园意境的形成。所谓“透者,也即是玲珑多孔,外形轮廓多姿。”瘦者,瘦中寓秀。皱者,外形起伏不平,明暗多变化,富有美好的节奏感。漏则是石峰上下左右窍窍相通,有路可循。清丑顽拙的石峰则颇具气势,能创造出苍劲古朴的意境,引人遐想。苍古的假山石景,上面突然抽出几根枝条,显得生机勃勃,妙趣横生。 园林中的山石,经过园艺家独具匠心,巧妙叠置,在咫尺空间中也能表现出名山大川的奇、幽、险、秀、雄的艺术效果。这正是“高低曲折随人意,好处多从假字来”。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石峰上,留有许多文人墨客的题咏。题咏于峰石之上,不仅起到了组景、点景的作用,而且可作为古代文物而被人们品味、观赏,增加园林艺术的意趣和历史价值。如广州的千年古园九曜石,亦名九曜园,位于广州市内教育南路,是广州现存古典园林之一。因内有九曜石而得名。它建于南汉,据广州府志,南汉王刘龚为满足个人享乐,劳役人民凿仙湖五百余丈,聚方土炼药于此,名曰“药洲”,又从苏州太湖及英德三江,移运九座奇石,立于湖之内外,以点缀御花园。庭院中水石布置结合九曜石组成水石庭院空间,石峰体型巨大,形态古朴,色泽晶莹,浑厚雄劲,错落其中,起伏照应,把园景点缀得旷貌幽深,极富天然风韵。许多文人雅士,聚游于此,在石上题刻,篆、隶、揩、行、草五体俱全。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也曾到此挥豪题九曜石诗:“碧海出唇阁,青空起夏云。瑰奇九怪石,错落动乾文”,又有“九峰参立倚空明,好事应列星,运石早知能赎罪,上书何必待缇萦”诗句,可谓园以奇石显,石更以书迹名扬中外。 齐白石先生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即要含蓄。园林艺术中石峰之题名皆有含蓄之意。如“冠云”、“玉玲珑”、“云霞”、“翠云峰”等,大都与富于变化的自然界相联系。唐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将石看作为云根,把园林中石峰的变化特征深化,启发人们去联想。“诗情画意与景物结合, 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显得更为高雅。” 水石相错 意态清逸 石峰用于园林艺术中,由于寓意深刻,所以常成为园林造景的主题。苏州留园中,从辑峰轩向东去,进入以鸳鸯厅为主要建筑的一组院落,该处院落的形式主要是为了衬托与突出冠云峰。总体布局以冠云峰为主景,旁立瑞云峰,冠云峰之北为冠云楼,作为屏障,两侧西为曲廊,东为冠云亭,另有贮云庵、冠云台等建筑,南望鸳鸯厅,四周的建筑皆拱围冠云、瑞云,以此达到园内突出与眩耀冠云峰的目的。游人漫步曲廊之中,或于鸳鸯厅内北望时,但见湖石山峰高耸奇特,玲珑透皱,几叶芭蕉和数株翠竹扶疏相接,冠云峰前一池清水,倒影着冠云峰,无形之中把冠云峰大大地增高。游人于峰前南望鸳鸯厅,隔沼成为极好的对景,既呼应又协调。当人们在冠云台静坐观赏时,随着一天中时间的变化,光影效果的不同,宛如一幅多变的画面,成为江南园林中最具代表性的峰石美景。 园林艺术中常利用地形,叠造假山、石峰、石壁或置少数湖石、黄石等,土石结合,将空间分割有致而取得有层次、有变化、有穿插的美好园林艺术效果。当然,如何才能使得园林中叠石达到岩壑幽胜宛若天成,在咫尺园林空间内山无止境、水无尽意山容水色、绵延不尽、富有天然之趣,要求园艺家必须把握自然山水的形貌特征,山水构成的规律。 “平岗小坂”缀之以石的造园手法,在杭州植物园水景区,可以说得到了极好的发挥。沿着杭州植物园的林荫大道,左转右弯,步行不远,在绿荫掩映之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绿水盈盈的人工湖池,这里便是著名的水景园。沿池四周,花树环绕,山石散聚布置,水榭挑出水面,使得池周山石、轩榭、树木错落有致。沿池四周散点湖石,湖石的缀置不以聚为奇,不以一石见长,而是与自然的池周土坡相辅相成,相互资借,湖石隐现出没,该大该小,该掩该露,该疏该密、该起该伏,尽取自然之意。有的石矶高出水面少许,游人到此如入半山半水之间。深入池水不远处,堆土成岛,湖石以聚点为主,岛不高,但有山石嵯峨之感。池中之岛与岸边有短堤相联,依坡临水点以湖石或布置平卧波面的石板小桥,土石结合,古朴自然。山石与水池吻合紧密,而且水石相错,意态清逸。山石又配植比例得体的绿化,更勾勒出曲折窈窕的山石水面轮廓。岛或依坡所点之石, 半浸碧波,构成一角池水,与大池隔而不断,更具幽趣。在池中小岛或池岸边散植或群植松柏、红枫、水杉等,那浓郁的绿树与体态秀润的湖石假山,倒映水中,景色清幽宜人。林间枝头,鸟声不绝。在咫尺之地再现了苍松奇石、碧水渔舟的自然景色,叫人留恋忘返。 四、假山堆砌与水墨山水之关系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叠山理水要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假山池沼”成为园林艺术不可缺少的部分。而正是这不可缺少的部分成为了中国园林的特点。苏州园林恰恰是以“假山池沼”的诗情画意而“甲天下”的。正如叶圣陶在苏州园林里所说:“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苏州园林成为图画并不是偶然,而是苏州园林的建造者本身就有很多是文人,其中也不乏山水画家,而他们对于山水画的审美意趣却恰恰造成了苏州园林叠山的精妙。 未山先麓 意在笔先 计成在其著作园冶掇山篇中写到:“未山先麓,自然地势之嶙嶒;构土成冈,不在石型之巧拙;宜台宜榭,邀月招云;成径成蹊,寻画问柳。”引用计成的句子并非偶然,计成本人“不佞少以绘名”说明其本人对山水绘画有一定的理解,而计成本人也不乏名园的设计,如扬州影园、常州东第园、仪征寤园等。 “未山先麓”是计成对中国园林造山艺术的高度概括。在园林的有限空间里造山,必须“未山先麓”,因为有限的空间里面不可能造出山的具像,换而言之,要在有限的空间里面创造无限的意境,即必须是高度的艺术提炼和概括的抽象。“不见庐山真面目,只原身在此山中。”对园林游览者游览登山时其视觉只见局部而不见整体的潜在特征,抓住山的主题特征进行艺术创造。也就是要抓住山的怪石嶙峋,老树盘根的特征,而让人有“身在此山中”的感受,从而创造出山高水远的意境。苏州园林叠山正是运用了“剩水残山”而让游客身如其境。 苏州环秀山庄内假山仅占有半亩之地,却有“万壑千山”之貌,这和叠山者的“胸有万壑”亦是分不开的。园林多用湖石叠山,千姿百态,各具自然之形,正因为如此,当然也就不能没有叠石前的总体构思,更加没有办法按照绘制的图纸、设计的图稿施工,而且更加没有固定的法式可以遵循,全在乎造园家的“目寄心明,调度有方”。 叠山匠人,往往借鉴山水画中对景物的处理办法和对山石的皴法,从而进行艺术的提炼和加工,构成园林景色中的峰、峦、岩、壁。当然可以分为下面几个手法: 取势。凡自然山水风光为美者,无外乎,石之秀者,如桂林山水;石之险者,如安徽黄山;石之怪者,如云南石林,诸如此类。而在园林里叠山,要使假山有视觉冲击力,那必然要为山取势,也就是要藉山石的形状掇成自然之势。或单块峰石或“峰石两三块拼叠”要“上大下小,似有飞舞势”。峰需有“势”,无“势”峰便不能成峰,只是小丘而已。 夸张。为山取势必定要夸张,峭壁需直,似若刀削;悬崖需悬,似腾云驾雾。这样才可以造“险”,峭壁悬崖必须“起脚宜小,渐理渐大”,通过夸张的手法,虽然假山并不很高,但给人视觉上有突兀惊人的感觉。 虚实。掇山的虚实和山水画是有互通的。掇山的虚实,是通过其配景,四季光照的不同来达到虚实的;而山水画的虚实是通过“墨分五彩”而达到的,但是山水画的“墨分五彩”则是前人通过对自然风光的写生中所领悟到的。二者都是对自然风光的艺术概括再创造。 舍取。假山不可能和真山一样大小,苏州园林多为私家园林,也就决定了园林的大小不可能同皇家苑囿一样。“残粒园”就是写照。正因为如此,叠山需要“剩水残山”,通过对自然景物特征的舍取,取其“精神”,去其“糟粕”,达到以小看大,达到“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 这四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无论是峰峦岩壁。其体量除了要符合形式美,还不能离开一定的空间环境。掇山通过此几种方法构成,对假山体量关系的把握要可以“横看成岭侧成峰”。 漏、透、皱、瘦 苏州园林的假山,无论园林或大或小,假山的叠砌多以湖石而成。而苏州很多园林的假山都有主峰。这些单独欣赏的佳石,如同抽象的雕塑品,欣赏时,往往以情悟物,进而将它人格化,称其为“人峰”“圭峰”之类。园林里的主峰,或一或三,多则数不尽,少则仅一峰而已。 园林叠石造山,目的在于“妙造自然”的山林意境,体现出自然山水的精神。以石为峰,是艺术上的高度象征。 诗情画意 苏州园林之所以富有诗情画意,是因为苏州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艺术综合体。 园林的叠山并不是孤立的,凡园林立基,确定景物的位置,以定厅堂为主。园林的叠山是在造园者的巧心经营下,院内造景的一个手段,通过此种手段,使得园林内充满生气,野意盎然。让园林主有“隐于市”“隐于林”的脱尘感。也造就了园林的脱俗的意境。 计成在园冶中就多次谈到了,山和水组成园林景致的例子,例如“池上理山”“山石理池”,当然还有山和花木构成的景致,如“峭壁山者,靠壁理也。藉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理者相石皴纹,仿古人笔意,植黄山古柏、古梅、美竹,收之圆窗,宛然镜中游也。”通过和构成园林各个元素的组合创造更加富有意境的景致,这在园林造景中是多用的。 假山叠砌通过栽花种树植竹,四季光照,务求以达到绘画中悠然空远的意境。 “山无云不灵,山无石不奇,山无树不秀,山无水不活”。山和水、山和花木组合,假山才会有真山的意趣,“无树不秀”“无水不活”没有四周景致的衬托,山就是孤立的山,如同普通的小丘罢了。倘若假山有了水,有了花木,通过其他景物的陪衬,则可成为涧、壑,可能为“三山五岳”。 造园 “师法自然”,以自然为主题,表达人们对自然山水审美的精练概括,是人对生存空间的要求,意造是可居可游的实境。园冶中所说:“片山有致,寸石生情”,通过掇山理水,造园者借物传情。扬州个园,其名字虽然取自园林内郁郁葱葱的竹林的竹叶形状。但扬州的个园的出名并不是单单竹林给人的意境悠远,而是园内的叠山给人以诗情画意的感受。园内有春夏秋东四组假山,从色泽上,春天用了略带青绿的石笋,夏天用灰色的湖石,秋天用褐色的黄石,冬天用白色的雪石。从处理手法上来看,山体利用不同地位、朝向、材料、和山的形态、来达到各具特色的目的。如春,竹间放置参差的石笋,用真假虚实的处理手法,象征春日山林;夏,假山正面向阳,且水乳交融,利用假山的皱在不同时间,不同季节的阳光下所产生的阴影变化,给人以夏山多态的感觉;秋,利用黄石本身材质的特点,山体拔地数丈峻峭凌云。且山主面朝西,每每夕阳西下,一抹红霞映照在黄山石上,更显山势峻峭,色彩也更加醒目;冬,将假山置于背阴之处,看上去有积雪未消的样子。北宋山水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就有说,“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东山惨淡而如睡。”造园者或多或少的参用了画理来造个园并叠石选景的。而也正是通过这些手法,造园者体现了园林假山的诗情画意。 异曲同工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的可贵之处并不是园林多,而是在于,苏州园林给人以美的感受,苏州园林能在中国造园史中有浓重的一笔,不是偶然的。苏州的文化底蕴孕育了苏州园林,苏州独特的地理位置成就了苏州园林标志性的假山叠石。 五、石立园中景增色 石,在园林中是种重要的造景素材。古有“园可无山,不可无石”、“石配树而华,树配石而坚”诸说,可见,园林对石的运用是很讲究的。 能用来造景的石,品种多达一百多种,较为典型的有太湖石、灵璧石、锦川石、黄石、蜡石、英石、花岗石等。 在园林造景中,石可作庭园的点缀、陪衬小品,也可以石为主体构成庭园的景观中心。园林景石的应用,取其形,立其意,借状天然,方能“片山多致,寸石生情”,增色庭景。 我国传统的庭园景石造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为塑物型,一为筑山型。前者借意人间物像,虽几分形似, 妙在神传,有若中国写意画,介乎似与不似之间;后者仿作自然山体,虽一峰一石,亦讲究气势。 塑物型景石,其所选的石头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形状特征,或酷似风物禽鱼,或若兽若人,神貌兼有;或稍以加工,寄意于形。这类景石作为庭园中的孤赏石时,一般布置在入口、前庭、廊侧、路端、景窗旁或水池边。如上海豫园香雪堂的“玉玲珑”、苏州狮子林的“嬉狮石”、扬州史公祠的“云曲”等,均是以一定的主题来表达景石的意境的,它置于庭中,往往就成了庭园的景观中心,从而深化园意,丰润庭景。 筑山型景石,在传统上非常注重山型各部分特征的塑造。如砌筑山峰,一般筑成下大上小,山骨毕露,峰棱如剑的峭拔峰,或筑成下小上大,似“有飞舞之势”的奇峰。作峰还常与岭相辅成景,把挺拔的峰置于“翻若长鲸”的伏岭间,对比之下,峰更峭,岭愈顺,逶迤起伏,气若颠峦。如果要使峰筑得更奇险,常用岩、壁、峡、洞的手法去强化,达到所谓“一峰华山千寻,一勺江湖万里”的意境。 六、园林置石的应用技艺 在我国园林中,置石的造景功能是非常强的,无论是独立摆置,还是与建筑、水体、植物、灯光相结合,都能构造出富于自然风貌的园林景观。 禹贡记载泰山山谷应上贡品中就有“怪石”。南史载:“溉第居近淮水。斋前山池有奇礓石,长一丈六尺。”这是置石见于史书之始。旧唐书载:“乐天罢杭州刺史,得天竺石一”,“罢苏州刺史时得太湖石五”。唐朝癖石之风甚盛。宋代江南私家园林也纷纷置石。明代林有麟编绘的素园石谱中有宣和六十五石图。明、清时期,置石于园则更为广泛,有“无园不石”之说。现存江南名石有苏州清代织造府的瑞云峰、留园的冠云峰、上海豫园的玉玲珑和杭州花圃中的皱云峰;而最老的置石则为无锡惠山的“听松”石床,镌刻唐代书法家李阳冰篆“听松”二字。 独立成景主要表现在山石的个体美或局部组合。至于零星山石的点缀称为“置石”, 置石,是以山石为材料,作独立或附属性的造景布置,主要表现山体的个体美或局部的组合美,而不具备完整的山形。 置石在园林中的作用极其重要,常是园林造景中点睛的一笔,园林中因有了置石,会平添几分野趣、几分内涵、几分厚重。它以观赏为主,体量大小不一,置石又可分为特置、散置和群置。 1.特置 又称孤置,江南又称“立峰”,多以整块体量巨大、造型奇特和质地、色彩特殊的石材作成。常用作园林入口的障景和对景,漏窗或地穴的对景。这种石也可置于廊间、亭下、水边,作为局部空间的构景中心。如北京颐和园的“青芝岫”,故宫御花园内的钟乳石、珊瑚石、木化石等。特置也可以小拼大,不一定都是整块的立峰。 2.对置 在建筑物前两旁对称地布置两块山石,以陪衬环境,丰富景色。如北京可园中对置的房山石。 3.散置 又称散点,即“攒三聚五”的作法。常用于布置内庭或散点于山坡上作为护坡。散置按体量不同,可分为大散点和小散点,北京北海琼华岛前山西侧用房山石作大散点处理,既减缓了对地面的冲刷,又使土山增添奇特嶙峋之势。小散点,如北京中山公园“松柏交翠”亭附近的作法,显得深埋浅露,有断有续,散中有聚,脉络显隐。 4.山石器设 为了增添园林的自然风光,常以石材作石屏风、石栏、石桌、石几、石凳、石床等。北海琼华岛“延南薰”亭内的石几、石凳和附近山洞中的石床都使园林景色更有艺术魅力。 5.山石花台 布置石台是为了相对地降低地下水位,安排合宜的观赏高度,布置庭园空间和使花木、山石显出相得益彰的诗情画意。园林中常以山石作成花台,种植牡丹、芍药、红枫、竹、南天竺等观赏植物。花台要有合理的布局,适当吸取篆刻艺术中“宽可走马,密不容针”的手法,采取占边、把角、让心、交错等布局手法,使之有收放、明晦、远近和起伏等对比变化。对于花台个体,则要求平面上曲折有致,兼有大弯小弯,而且曲率和间隔都有变化。如果利用自然延伸的岩脉,立面上要求有高下、层次和虚实的变化。有高擎于台上的峰石,也有低隆于地面的露岩。苏州留园“涵碧山房”南面的牡丹台就是这样布置的。 6.同园林建筑相结合的置石 如抱角、镶隅是为了减少墙角线条平板呆滞的感觉而增加自然生动的气氛。置石于外墙角称抱角;置石于内墙角称镶隅。建筑入口的台阶常用自然山石作成“如意踏跺”,明文震亨著长物志中称为“涩浪”;两旁再衬以山石蹲配,主石称“蹲”,客石称“配”。 7.塑石 在不产石材地区,近代有用灰浆或钢筋混凝土等材料制作的塑石。此法可不受天然石材形状的限制,随意造型,但保存年限较短,色质等也不及天然石材。 与现代建筑浑然一体,融合成景现代建筑,外部线型直而生硬,若在建筑四周有聚有散的布置山石,则能在自然与人工之间起到调和的作用。在建筑的基础部位错落有致地布置上数块山石,或仅在建筑的折角处和台阶两侧,散放几块山石,则建筑仿若筑于山涧之旁。特别是在一些不会封闭的建筑,如厅、廊等旁边,则会收到把自然的属性引入到建筑空间内的效果。 与植物、水体、灯光融合成景水体、灯光是我国园林内容的主要因子之一,美的自然,融合上水体、灯光的映衬,会给人们带来自然的情调。人工湖泊的开挖,用自然山石作为水体的驳岸,既可以减弱人工开挖带来的人工化影响,也可以使水体四周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石、水、光相融合,动静相补,声色相衬,虚实相映,层次丰富,三者形形相依,会产生一种特殊的魅力。 七、假山的叠山手法及在园林中的应用途径 水以山为面,水得山而媚;山者,天地之骨也。因而,造园必须有山,无山难以成园。自然园林往往选址于自然山水佳境,外借自然山林成景;私家园林往往建在村镇人口密集之处,无山水可借,只得掇石叠山。因而,私家园林往往在不太大的空间范围内,再现自然山水之美,有不落人工斧凿痕迹,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在咫尺之地,创造出“多方胜景,咫尺山林”的园林艺术。故山景是构成中国园林的五大要素之一,五大要素。正如计成所说:“余七分之地,为垒土者四,高卑无论,栽竹相宜”。 正是这些特性,才表达出园林中山景的无穷魅力。作为园林中独特一景山景,与水景一样有着它独特的观赏价值。 嵌理壁岩艺术 在江南较小庭院内掇石叠山,有一种最常见,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在粉墙中嵌理壁岩。正如计成在园冶卷三的掇山峭壁山中说道:“峭壁山者,靠壁理也,借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理者相石皴纹,仿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圆窗,宛然镜游也。”这类处理在江南园林中很多见,有的嵌于墙内,犹如浮雕,占地很小;有的虽于墙面脱离,但十分逼近,因而占地也不多,其艺术效果与前者相同,均以粉壁为背景,恰是一幅中国山水画,通过洞窗,洞门观赏,其画意更浓。苏州拙政园海棠春坞庭院,于南面院墙嵌以山石,并种植海棠、慈孝竹,题名海棠春坞。 中国园林刻意追求诗情画意,这便是最好的佐证。这种艺术处理手法,占地少,花钱也少,效果还好。 点石成景艺术 点石于园林,或附势而置,或在小径尽头,或在空旷之处,或在交叉路口,或在狭湖岸边,或在竹树之下。要求高低错落、自由多变,切记线条整齐划一或简单地平衡对称。多采用散点或聚点,做到有疏有密、前后呼应、左右错落,方能产生极好的艺术效果。如在粉墙前,宜聚点湖石或黄石数块,缀以花草竹木。这样,粉墙似纸,点石和花木似笔,在不同的光照下,形成一幅幅活动的画面。 嘉树之下,宜点以玲珑湖石或顽石。在梅边点石,则宜古;松下点石,则宜拙;竹旁点石,则宜瘦;芭蕉点石,则宜顽。只有如此,方能达到园林艺术的效果。在河流溪涧,林下花径,山脚山坡,池畔水际,散点数石,或断或续,或横卧或直立,或半含土中,如天生的一般。 不同的石种于园林又可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为了表达春天的意境,常用竹子,配置竖瘦的石笋,青竹虽直,但低弯的尖梢使石笋藏其身而露其头,产生虚实的变化,以此表达春意;在植以四季常青的桂花,给人以青春常在的感觉。夏天的意境,则多用玲珑四通的湖石,构成深涧绝谷、峭壁危峰、山脚清流环绕、山顶乔木繁荫、盘根垂蔓等清意幽深的意境。秋天则采用黄石来创作其峰峻峭之势、其色苍古之貌,创造出山石耸立、气势磅礴的意境。冬天多采用色泽洁白、石体圆浑的雪石,叠置于墙的北恻,产生出积雪未化的艺术效果。 厅堂前后叠筑假山,旨在点缀,贵在玲珑生趣,切记滋蔓芜杂。正如计成在园冶卷三的掇山厅山中写道:“或有嘉树,梢点玲珑石块;不然,墙中嵌理壁岩,或顶植卉木垂萝,似有深境也。” 选择石峰形体,要注意凹与凸、透与实、皱与平、高与低的变化。玲珑剔透的山石,混合自然,容易构成苍凉廊落、古朴清矿、妙极自然的特点,在配以得体的竹木,使得“片石多致、寸石生情”,既有绿意,又有情趣。 独石构峰艺术 独石构峰之石,大多采用玲珑剔透、完整一块的太湖石,并需具备透、漏、瘦、皱、清、丑、顽、拙等特点。由于其体积硕大、因而不易觅得,需要用巨金购的。园主往往把它冠以美名、筑以华屋,并视作压园珍宝。 上海豫园有块仅次于苏州留园冠云峰的巨石玉玲珑,相传为宋代花石纲遗物,玉玲珑高5.1米,宽2米,重5000多千克,上下都是空洞,赛似人工雕刻。亭亭玉立,石显青黝色,犹如一支生长千年的灵之草,堪称天工奇石。 旱地堆筑假山艺术 1.园中高山的堆叠 园中高山多采用峭壁的叠法。如萃赏楼前后的假山,均有陡直的峭壁,高耸挺拔。所用石材大小相同,叠砌得凸凹交错,形象自然,且有绝壁之感。 2.壁的堆叠 峭壁上端做成悬崖式。这是采用悬崖与陡壁相结合的叠山手法,耸秀亭檐下的悬崖,既有挑出数尺的惊险之景,崖边立有石栏杆,近栏俯视,如临深渊,颇为险峻。 3.峦的叠筑 叠筑多采用山峦连绵起伏的手法。峦与峰又往往结合使用,以增加起伏之感。“峦,山头高峻也,不可齐,亦不可笔架式,或高或低,随致乱掇,不排比为妙”。这样,即可避免呆板整齐之忌。 4.山峦起伏的表现 用突起的石峰进行散置堆筑,以加强整个山势的起伏变化,园中除了山顶多用石峰以外山腰、山脚、厅前、道旁等处,也多散置石峰。有的采用整块耸立的巨石,有的用几块湖石联缀而成。 5.虚实配合,相反相成,互为益彰 如古华轩东侧的假山,中间做出卷洞,包以湖石,设以米红卷门,开门如洞窟,具神秘感这种上台下洞的处理,也属虚实结合的形式。这也符合计成所主张的造洞原则:“理洞法,起脚如坐屋,立几柱著实,掇玲珑如窗门透亮,上或堆土植树,或作台,或置亭屋,合宜可也” 6.山体幽静深邃的表现 在峭壁夹峙的中间堆出峡谷,给假山以幽静深邃。如延趣楼前与延棋门里各有一条极狭的山谷,仅60厘米宽,只能侧身通行。虽非主要山道,但在叠山艺术中却增添了宽狭、主次、虚实等情趣的变化,丰富了山林的造型。 依水堆筑假山艺术 计成特别推崇依水堆筑的假山,因为“水令人远,石令人古”,两者在性格上是一刚一柔、一静一动,起到了相映成趣的效果。园冶一书里,多次谈到这一点:“假山依水为妙。倘高阜处不能注水,理涧壑无水,似少深意。”“池上理山,园中第一胜也。若大若小,更有妙境。就水点其步石,从巅架以飞梁;洞穴潜藏,穿岩径水;峰峦飘渺,漏月招云。莫言世上无仙,斯住世之瀛壶也,”又提到:“掇石须知占天,围土必然占地,最忌居中,更宜散漫。” 苏州狮子林,以湖石假山众多著称,以洞壑盘旋出入的奇巧取胜,素有假山王国之誉。园中的假山,大多依水而筑。 堆叠假山之所以“依水为妙”,被视为“园中第一胜”,正如郭熙所言:“水者,天地之血也”;“山以水为血脉”,“故山得水而活”,山“无水则不媚”。 从我国现存的皇家园林到私家园林,无一例外的都有假山的堆筑,石质假山和土质假山的堆筑,以它特有的美的方式表达出来。在自然式园林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造形多样,易于和周围景物协调统一,同时它灵活,巧于变化,丰富了园林的景观,增加了园林空间和层次感。假山堆筑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全园的景观。 假山设计中的“三远” 叠石掇山,虽石无定形,但山有定法,所谓法者,就是指山的脉络气势,这与绘画中的画理是一样的。大凡成功的叠山家无不以天然山水为蓝本,再参以画理之所示,外师造化,中发心源,才营造出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假山作品。在园林中堆叠假山,由于受占地面积和空间的限制,在假山的总体布局和造型设计上常常借鉴绘画中的“三远”原理,以在咫尺之内,表现千里之致。 所谓的“三远”是由宋代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 高远 根据透视原理,采用仰视的手法,而创作的峭壁千仞、雄伟险峻的山体景观。如苏州耦园的东园黄石假山,用悬崖高峰与临池深渊,构成为典型的高远山水的组景关系;在布局上,采用西高东低,西部临池处叠成悬崖峭壁,并用低水位、小池面的水体作衬托,以达到在小空间中,有如置身高山深渊前的意境联想;再加上采用浑厚苍老的竖置黄石,仿效石英砂质岩的竖向节理,运用中国画中的斧劈皴法进行堆叠,显得挺拔刚坚,并富有自然风化的美感意趣。 深远 表现山势连绵,或两山并峙、犬牙交错的山体景观,具有层次丰富、景色幽深的特点。如果说高远注重的是立面设计,那么深远要表现的则为平面设计中的纵向推进。在自然界中,诸如由于河流的下切作用等,所形成的深山峡谷地貌,给人以深远险峻之美。园林假山中所设计的谷、峡、深涧等就是对这类自然景观的摹写。 平远 根据透视原理来表现平冈山岳、错落蜿蜒的山体景观。深远山水所注重的是山景的纵深和层次,而平远山水追求的是逶迤连绵,起伏多变的低山丘陵效果,给人以千里江山不尽、万顷碧波荡漾之感,具有清逸、秀丽、舒朗的特点。正如张涟所主张的“群峰造天,不如平冈小坂,陵阜陂,缀之以石。”苏州拙政园远香堂北与之隔水相望的主景假山,正是这一假山造型的典型之作;其摹仿的是沉积砂岩的自然露头岩石的层状结构。 八、结 语 “点石多采用散点或聚点,做到有疏有密,前后错落,左右呼应,方能产生极好的艺术效果。”如在粉墙前宜聚点湖石或黄石数块,又缀以花草竹木,这样粉墙似纸,石和花木似笔,在不同的光阴之下,形成静中有动的一幅幅活的画面。嘉树之下宜点以玲珑湖石或顽石,达到花树数品,松伯苍翠,放怀适情,游心玩思的境界,并以石衬托出树姿的优美。在梅边点石则宜古,松下点石则宜拙,竹旁点石则宜顽或瘦,方能达到园林艺术的效果。在河流溪涧,或林下、花径,或山脚、山坡,或池畔、水际,散点数石,若断若续,或横卧或直立,或半含土中,看起来便觉得石如有根,天生一般。石与池水参差布置于书房,给人以清淡;脱俗、典雅宁静的精神感受。花木、山石散置于厅堂,可在有限的建筑空间内,引来山水画意,达到不出宅门,坐观静赏,坐穷泉壑的美好境界。 园艺家也常依据地形的倾斜坡度,因势就势、巧妙布局,造就出雄奇、峭拔、幽深、平远,或深涧绝谷、峭壁危傍等丰富的园林艺术境界,并依自然之美借自然山水的神韵,通过艺术的加工,创造诗情画意之境,使之形神兼备,把人为景物与自然景色和谐地统一,有机地联系,巧妙地运用山石于园林中,以此创造园林艺术的更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