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docx

    • 资源ID:3216346       资源大小:137.62KB        全文页数:13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9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docx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绪 论 基 本 知 识 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一般而言,儒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而道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和范畴主要受到中国古代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 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6何文焕的历代诗话,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郭绍虞等的清诗话续编是重要的诗话资料的汇编。 7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8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9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10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和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 思 考 题 1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和宗法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发展为义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由于汉语独特的结构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和使用技巧。“古雅”的审美范畴和“复古”的文学思潮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 由于中国古代文学家和批评家往往一身二任,故其理论批评文字也往往也具有浓烈的文学性。 2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 中国古代具有系统性的文论专著不多,主要的表现形态为: 散见于子书中的某些章节和片段的文论。 笔记体的诗话和词话。 文人间来往的书信和各种文集的序跋。 小说和戏曲评点。 1 散见于诗词、笔记、小说、戏曲、经传训诂、艺人谚语中有关文学的言论。 古代一些选集和总集的编撰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倾向。 第一章 先秦两汉文学理论 基 本 知 识 1 先秦两汉的诗论往往与乐论互通。 2“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为孔门四教之一。 3先秦诸子提到的“文学”都是泛指学术与学问,文学只是其内涵之一。 4汉儒将文学与学术区别开来,大致把学术称为“学”,把文学称为“文”。 5现存篇幅较长、较为完整的最早的文论资料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所载吴公子季札观乐而发的一大段议论。 6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道、墨、法三家对文艺都有不同程度的否定。 7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说,被后人引申为关于文学内容与形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道德标准与审美标准相统一的思想。 8孟子在文学批评方面首创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 9荀子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10诸子著作中最富艺术精神的是庄子。 11“非乐”与“三表法”是墨子的主要文论观点。 12诗经中“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实为儒家诗论美刺说之先声。 13“诗言志”说被朱自清称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 14先秦典籍中,墨子、庄子、荀子和左传、国语、尚书等都有“诗言志”的说法。 15屈原首次明确提出了“发愤抒情”的诗论主张,他也是我国第一位自觉的抒情诗人。 16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和陆机的“诗缘情”之说,渊源于屈原的思想。 17儒学在汉武帝时代成为钦定的官学。 18汉代经学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派,今文经学的代表人物是董仲舒,属官学;古文经学则为在野的私学。东汉郑玄兼取今、古文经学,结束了今、古文经学之争。 19司马迁对文论的最大贡献在于明确提出了“发愤著书”之说,此说见于史记·太史公自序。 20两汉文论的主导是儒家文论。 21毛诗序是我国文论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诗学论文。它是汉代学者综合先秦儒家和当时经师关于诗乐理论而写成的。 22两汉文论主要是在对诗经、屈赋、汉赋和史记的的专题研究中展开的。 23西汉前期的贾谊、刘安、司马迁等对屈原辞赋以很高评价。但东汉扬雄和班固则提出了批评。 24王逸是秦汉以来楚辞研究的总结者,其所作楚辞章句是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 25认为“赋”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的是扬雄。“劝百讽一”是扬雄对汉赋特点的概括。“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也是由扬雄提出的。 26较早肯定司马迁“实录”精神的是班固。 27较早阐述文学的真实性与独创性原则的是东汉的王充,他是在其论衡是书中提出的。 2 28古代文论中的“通变”观源于易传。 29孔子评价文学艺术的标准是“思无邪”。“思无邪”三字原出诗经·鲁颂·駉。 30毛诗序中提到的诗歌创作为政治服务的两种主要方式是:“上以风化下”和“下以飞刺上”。 31“六义”原名“六诗”,最早见于周礼·春官,顺序是:风、赋、比、兴、雅、颂。唐代孔颖达把“风雅颂”归纳为诗歌的体裁,把“赋比兴”归纳为诗歌的表现手法。 32王充论衡涉及文学理论的篇章主要有自纪、对作、佚文、艺增、超奇等。 思 考 题 1为什么说先秦两汉的文论尚未成为独立和专门的学科? 这一时期文论与其它学术尚处于浑沌未分的状态。 这一时期的文论与其它艺术论相互杂糅,难分彼此。 文论的未能独立与此时文学观念的尚未净化互为因果。 2简述荀子文论的特色。 强调文艺源于情感,并对文艺的情感特征作了多方面的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倡“中和”之美。 认为大道由圣人表述于经典,因此圣人经典是文艺的最高典范,一切文艺应以儒家之道为指归。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3名词解释:“三表法”。 三表法是在墨子·非命上中提出的。 三表法原意是说“言有三表”,即“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三表法是指立言辩说,应有一定的客观依据和标准,即过去的经验、目前的现实和将其运用于实际事务的实践价值。 此说既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又带有功利主义的特点与历史局限。 4名词解释:“发愤著书”。 此说是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提出的。 发愤著书的意思是说:文学史上许多有生命力和审美价值的作品,都是作者抒写强烈情感与深广忧思的产物。 此说实际上要求作家直面惨淡的人生,抒写对现实的不平与忧愤,把著书立说、文学创作当作实现人生理想和自我情感表现的重要途径。体现了强烈的对现实的批判精神。 此说以历史经验为基础,本之于屈原,又加上了司马迁本人的切身体验,揭示了文学创作的一条重要规律。并对后世的文学理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5什么叫“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 此说是扬雄在法言·吾子中提出的。 “丽以则”是他的创作原则,“丽”是对赋体形式风格上的要求,“则“是指儒家的法度和准则,实际上是要求作赋以明道。反对专事形式上的铺张而忽略内容上的针对性和其现实意义。 明道、征圣、宗经思想是此说的理论基础。 6简述先秦两汉文论的历史影响。 先秦儒家与道家学说之对立互补,确立了我国古代文论的基本体系与框架,从而 3 对文论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先秦思想家的重要文学见解在后世发展为文论的基本观点,如文质观、文德观与文学自然观等。 先秦两汉文论在方法论多有建树,孟子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说与汉代对诗经、楚辞的比较批评,在批评方法上为后人导夫先路。 7名词解释:“以意逆志说”。 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上中提出的批评方法。 “意”是指诗的表层意思,“志”是指深层情志。主张通过对作品文本表层的象征的“意”,去推求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作者之志。 此说是与文学创作中的比兴手法相对应的批评方法,长期为后世批评家所遵用,并在鉴赏学中得以拓展其理论内涵。 此说也往往被误解,导致主观武断的批评。 8名词解释:“知人论世说”。 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的,也是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 孟子的愿意是从与古人为友,须读懂他的作品,而欲理解作品,必须了解其作者,而欲了解其作者,又须把握其所处的时代的角度来立论的。 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形式风貌,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艺术素养以及时代精神、社会风气是息息相关的,这是文学批评要进行知人论世的理论基础。 此说是对其“以意逆志”说的重要补充,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具有重大的影响。 9简述周易对古代文论的影响。 阴阳之道。阴阳学说把世界看成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体,在思维方式上启发了后人以对立划分的眼光去评析变化发展的事物。中国古代文论中许多矛盾对立的范畴如美丑、虚实、动静、形神等,都发轫于周易。而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等,则是周易辩证观念的投影。周易对世界本源之“道”的认识,也启发了后人对文学本体的探索。 观物取象。此说原是对易象起源的说明,但其揭示的认识过程,实际上启发了后世对文学创作规律和法则的探索。“观物”理论是古代文论“物感”说产生的基础。取象理论则涉及到文学想象和形象思维的某些特性。 通变入神。通是规律的继承,变是思想的日新,文学史上复古与反复古的斗争,文体的代有兴盛,都是通变理论的具体实现。“神”原指事物发展变化微妙难言的客观规律,严羽、司空图、王渔洋的理论对此都有所承传。 中和之美。易以世界的和谐统一位最高境界,由此生发了后世“中和”的美学观。孔子的“诗无邪”说、礼记的“温柔敦厚“说等,都受此影响。 观民生民。易表达了通过观察民风以正君道的思想,它启发了后代文学家提出“观风”和“风化”的艺术规范,鼓励文学创作去讽谏社会政治得失,从而促进古典批判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形成。 情见乎词。自易提出“情见乎词”之后,启发了后人讲究语言艺术如何与内在情理完美统一的问题。对情的规范和对这一规范的突破,构成了古代文论的重要内容。 言意之辩。易传认为言和意之间既有矛盾也有联系,言不尽意并不否定言可达意,但言可达意并不能详尽其意。言意的局限可通过“立象”来解决。庄子、陆机、刘勰的理论都深受其影响。这一审美趣味影响创作,形成了追求含蓄蕴藉、意出言外的风格长河。 言语枢机。周易强调语言运用,注重修辞,要求切合事理,反对矫情,对后代批评家讲究语言艺术有直接影响。 称名取类。“名”指事物名称,“类”指事物的异同。艺术创作的目的就是以有限的语言文字去涵盖无限的生活内容。文学创作中的比兴手法等即受此影响。 4 贲饰尚素。原意强调本真,但不排斥文饰,而是否定极饰灭真,体现了文饰与质素辩证统一的观点。此说对后世平淡的美学观念以及平淡与华饰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10名词解释:“思无邪”。 “思无邪”三字原出诗经·鲁颂·駉,指牧马人放牧时专心致志的神态。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用以评价诗经的特色,并赋予它政治与伦理的含义。无邪即雅正的意思。但孔子的“无邪”包容了诗经广泛的内容。后世反而在理解时经常局限了孔子的本意。 孔子是从文艺的社会功能出发,论诗和乐时把“思无邪”作为评价文学艺术的标准的。 11孔子是如何论述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的? 首先从人的立身处世来讨论诗歌和礼乐。认为诗乐具有教育作用,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同时在政治和社会活动中,发挥其社会功能。 其次论文学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提出了“兴观群怨”之说。通过诗歌来表达情志以发挥其社会作用的概括论述,这也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特征的认识。 12名词解释:“兴观群怨”。 此说是在论语·阳货中提出的。主要是针对文学的社会功能而说的。 这种说法是通过诗歌来表达情志以发挥其社会作用的概括论述,这也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特征的认识。 “兴”从作者而言,是指受外物触动而引发内在之情和创作之念;就读者而言,是指诗歌具有艺术感染力。“观”从作者来说,就是要反映现实的真实;从读者来说,是要通过作品来认识社会的真实风貌。“群”指诗歌具有团结群众和教育群众的作用。“怨”既指怨刺上政,也包含一般的哀怨和讽谕和男女之间的情怨。 孔子此说比较全面地总结了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对后世批评家论文学与社会的关系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 13孔子是如何论述文艺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的? 孔子以“善”和“质”表示文艺的内容,以“美”和“文”表示文艺的形式。“尽善尽美”和“文质彬彬”是孔子认为的形式和内容的理想关系。它与“中和”之美的关系非常密切。 “尽善尽美”是在评论音乐时提出的,“文质彬彬”是在论述人的伦理品德和品质时提出的。但二说都被引申为文学与形式关系的论述。 孔子不仅要求文学的内容真实可信,而且要求形式美赡巧妙,总体上是文质并重。 14孔子是如何论述人的审美感情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 孔子关于人的审美感情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论述主要见于论语·雍也,其语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孔子把水的动态与山的静态的自然本性与智者、仁者的胸怀和性格特点有机结合起来,论述了人的精神品质与自然美的关系。 孔子突出了智者、仁者对自然山水的不同的爱好,开创了论自然美与人的审美关系的先河,为后世的相关理论奠定了基础。 15名词解释:“心斋”、“坐忘”。 庄子文论的哲学基础是“道”。所谓“道”是指一种超越时空而存在的绝对理念,它主宰和支配着主体的精神意志,含有强烈的人格化的力量和因素。“道”的地位至尊,但又具有不可知性和不确证性。 “心斋”、“坐忘”是文艺创作主体实现和完成“道”的两种方式。文艺创作主体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由耳心气虚的经验观照就是“心斋”。文艺创作主体在感知事物的 5 过程中摆脱身心的欲求就是“坐忘”。 “心斋”、“坐忘”名虽为二,实则为一,其根本所在就是要求文艺创作主体通过直观经验去领悟、体验、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超越现实,获得“道”的精神自由境界。即文艺创作主体的审美态度必须达到物我两忘、虚静空灵的精神境界。 从文艺创作的角度来说,此说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16名词解释:“自然”、“素朴”。 “自然”、“素朴”是庄子提出的关于文艺创作客体的两种互有关联的审美风格。 庄子哲学的“道”即为自然,自然是不可改变的,保持自然的本性,就能取得美的效果。“素朴”与“自然”的概念相一致,主要是指一种明白纯净、取法自然的风格。 庄子主要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他的这一风格观念:A天地有大美而不言;B顺物自然;C既雕既琢,复归于朴;D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庄子认为,文艺创作应该顺应、恪守自然本性,寻求自然的最高境界之美;文艺创作的手段是为了取得素朴的效果,素朴美超过任何一种美的类型。庄子实际上把“自然”、“素朴”视为文艺创作客体所具备的最高审美风格。 17什么叫“得意”“忘言”? 庄子的“道”具有非语言能认知的模糊性,但“道”作为精神实体又必须被认识和掌握。所以庄子主张以“无言”来体悟“道”。具体到文艺创作中,便直接表现为“言”与“意”的关系问题。 庄子认为,言与意之间有差异,各有其认识事物的内容和层次,可以言论者为“粗”,可以意致者为“精”,而道“不期精粗”,是言论和意致均难以认识的,所以要从“言”外、“意”外去体悟“道”的形象性。“言”既然不能尽“意”中之“道”,则“言”其实也就难以尽“意”。 在“言不尽意”的基础上,庄子提出了“得意忘言”的观点。庄子认为:“言”是“意”的基础,“意”是“言”的指向,领悟到“意”就是超越于“言”。 由言意问题可以引申到文艺创作的形神问题,“得意”与“忘言”是艺术形象审美特性的两个质的规定,它要求艺术形象必须是具象与抽象、确证性与模糊性的统一。 庄子提倡“得意”、“忘言”的审美创造,以期达到“荒唐之言”与无形之道妙契无痕、自然弥合的艺术境界。 18名词解释:毛诗序 毛诗序是我国古代诗论的第一篇专论,相传是汉人毛苌所撰诗毛氏传在首篇国风关雎题下的一篇序言,它不仅说明了关雎一篇的创作主旨,而且总论诗歌理论,提出了文学上的许多根本问题,故亦称诗大序。 它是综合了汉代学者关于先秦儒家和当时经师关于诗乐理论而写成的,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儒家文论的若干理论原则,如诗歌的本质、诗歌的社会作用和诗歌的体裁以及表现手法等。 毛诗序对汉代以及整个封建社会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9毛诗序是如何论述诗歌的本质的? 毛诗序继承了尚书、荀子、庄子等关于“诗言志”的有关观点和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观点,并有所发挥。 毛诗序第一次把“情”与“志”联系起来,体现了作者对文学艺术情感特性的重视,为后人对于诗歌的本质特点的认识奠定了重要基础。 毛诗序对“情”的肯定是有限度的,它要求以封建的“礼义”道德规范来约束“情”,也就是说,“情”要受到“志”的规范。“情”与“志”相比,情始终是第二位的。 6 毛诗序的这一观点明显带有封建时代统治思想的印记。 20毛诗序是如何论述诗歌的社会作用的? 毛诗序继承了孔子“兴观群怨”的观点,进一步在理论上明确了诗歌创作为政治服务的两种形式:“上以风化下”和“下以风刺上”。 在这两种形式中,毛诗序偏重“上以风化下”的教化作用,并把文艺的教化作用看作是文艺的根本目的。 毛诗序同时也认为:下层百姓在穷苦无告时,也可以诗歌“刺上”。但“刺上”是有条件的,要求“主文而谲谏”,即用隐约的言辞劝谏而不直言其过失,注意方式方法,以维护统治者的尊严。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巩固封建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对后代现实主义创作和理论都形成的一定的影响。 毛诗序同时认为,诗歌是社会政治的反映,所以从一个时代的诗歌,也可以看出一个时代的政治得失。 21毛诗序是如何总结诗歌的体裁和表现手法的? 毛诗序总结诗歌的体裁和表现手法为“六义”,即风、赋、比、兴、雅、颂。“六义”说是继承周礼·春官的“六诗”之说。 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认为,风雅颂是诗歌的体裁,赋比兴是诗歌的表现手法。此说对后世影响深远。 毛诗序主要论述的对象是诗歌的体裁,它认为,“风”是通过个人言志抒情反映一国地区的政教和风俗。“雅”说的是王政兴废所由,反映国家的治乱兴衰,其中“大雅”说的是朝政大事,“小雅”说的是个人生活中的事。“颂”是歌颂先王功德和祈祷神明的祭歌。这一概括大体符合诗经的基本内容。 毛诗序虽提到赋比兴,但未作阐释。此后刘勰和钟嵘都作了阐释,形成了影响深远的“比兴说”。 22王充的论衡主要论述了那些文学方面的理论? 关于文学的社会作用问题。 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问题。 关于文学作品的继承和创新的问题。 关于作家的品德修养问题。 关于文学作品的语言问题。 23如何理解王充的“世用”的文学价值观? 提倡文“为世用”是王充论述文学的社会作用的重要内容。原文见于自纪篇。 所谓文“为世用”,就是要求文学必须有益于世,必须对社会产生好的作用。 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就是劝善惩恶,教化人民;第二,文学作品不仅具有教育作用,而且还有认识作用。 此说还包括文学要为君王歌功颂德的内容在内。虽事出有因,但亦不无弊端。 24如何评价王充的文学理论? 王充的文学理论达到了当时时代的高峰,代表了当时文学理论的成就。 王充的某些观点也有片面的地方,如一味反对想象和夸张等,忽略了文学艺术的特殊性。 王充的文学理论至今仍给我们以启发。 25王充是如何论述作家的品德修养问题的? 作家的品德修养会影响到作品的内容和风貌。 作家首先要有“实诚”的写作态度。 作家的品格是由先天的“气”决定的。 7 作家后天的努力可以改变“气”的不足,一方面环境对作家有影响,另一方面作家也应主动去学,锻炼自己的品格修养,培养自己的气质学识。 同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 基 本 知 识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三大分支是:作家论,创作论,鉴赏论。 2玄学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晋风度”,“魏晋精神”即是彼此影响的产物。 3南北朝时,玄学与佛学合流。 4魏晋是文学自觉和文学独立的时代。 5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主要在作家论、创作论、鉴赏论、文体论四个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6品评才性的风气,直接影响到魏晋南北朝对作家的品评。 7两汉时期,第一个著文品评作家才性的是司马迁。 8汉代文学理论的作家论主要体现在对屈原的品评上。 9典论·论文被称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论专篇。 10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鉴赏论”的专篇是文心雕龙·知音。 11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诗歌品评的专著是钟嵘的诗品。 12魏晋南北朝时期常用的两种文学鉴赏方法是:味诗法和意象法。 13魏晋南北朝文体论研究的成就与当时文学创作中的拟古风气密切相关。 14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位系统而周详地讨论文体问题的是刘勰,他的文心雕龙从明诗到书记,以20篇的篇幅集中探讨各种文体问题。 15曹丕文学理论的文章除了典论·论文之外,还有与吴质书等。 16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气说”。“气”的具体含义包括作家的气质、作家的才性和作品的风格三点。 17陆机字士衡,吴郡华亭人。年轻时在洛阳得到文坛领袖张华的赏识。官至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 18陆机文赋大约作于他40岁左右。这是我国第一篇讨论文学创作全过程的专论。 19陆机撰写文赋的目的是想通过论文学创作中物、意、辞三者的关系,来说明“作文利害之所由”。 20陆机的审美理想是:应、和、悲、雅、艳。 21陆机用比喻的方式论述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 22陆机文赋中的“体”是体裁与风格的总称。 23陆机文赋共分析了十种文体的写作特点和风格特征。这十种文体是: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 24葛洪非常推崇王充的论衡,称王充为“冠伦大才”。葛洪著有抱朴子,其中的“文”主要指学术著作。 25“立言者贵于助教”是葛洪在抱朴子中提出的观点。 8 26沈约的宋书·谢灵运传论提出了情文互用的观点。 27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著名的声律论和四声八病之说。 28李登的声类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韵书。 29声律论的建立既与汉语音韵学的发展有关,又与当时佛经的转读音译有关。 30声律论与当时佛经的转读音译有关,这是陈寅恪在四声三问一文中提出的。 31汉字的四声最早是周颙发现的。而最早把四声应用到诗歌创作上的诗人则是沈约。 32最早提到声律说“八病”的是梁代钟嵘的诗品序。唐代的文镜秘府论才将“八病”完整列出。 33所谓“八病”是指: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 34刘勰字彦和,祖籍东莞莒人,东晋以后世居京口。曾任昭明太子东宫通事舍人。晚年在定林寺出家,法号慧地。 35刘勰青年时期随僧祐在定林寺整理佛经,历十余年,期间撰成文心雕龙。 36刘勰的思想和文心雕龙的思想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也受到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 37鲁迅说:“东则由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斯多德之诗学,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式。” 38“枢纽”即理论总纲的意思,是刘勰在序志篇中提出的。包括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 39文心雕龙有20篇专论文体,涉及文体34种。文体论部分的具体写法按照“原始以表末,释名以彰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的体例进行。 40刘勰专列情采一篇来作集中论述“情”与“采”即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这是贯穿整个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红线。 41刘勰的神思篇位列创作论之首,是论艺术想象的专篇。本篇集中论述了心与物、情与景、意与辞,即物、情、辞三者的关系。这三者关系贯穿整个创作过程,是刘勰创作论的核心,故也是其创作论的总纲。 42刘勰风格论的专篇是体性篇,专论风格形成的主观因素。体指体貌、风格,性指作家的才性。 43刘勰认为风格可以归纳为八种类型: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轻靡、新奇。八类又可分为互相对应的四组: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 44刘勰所说风骨的含义,历来说法不一,但主要有两说:一是黄侃的“风即文意,骨即文辞”说,一是刘永济的风即情志,骨即事义之说。而现在一般认为,风即情志,骨则是指事义充实、条理连贯、文辞精炼三者结合后形成的一种有力的气势和逻辑力量。 45通指会通,变指适变。通变说探讨的是文学发展中继承与革新问题。刘勰有通变篇专门探讨这一问题。 46物色主要论述文学与自然的关系。时序篇主要论述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关系,他在追溯历史的情况下,总结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规律。 47刘勰关于文学批评的专论为知音篇。 48刘勰提出的正确的文学批评的方法,即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 49钟嵘字仲伟,颖川长社人。 50钟嵘诗品原称诗评,明清以后才以诗品定名。它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理论批评著作。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说:“诗品之于论诗,视文心雕龙之于论文,皆专门名家,勒为成书之初祖也。文心体大而虑周,诗品思深而意远。” 51诗品全书分上、中、下三卷,每卷一品,即上、中、下三品。共品评了自汉魏9 至齐梁的122位五言诗作家。 52钟嵘从建安到刘宋时期的文人五言诗的发展历史作了具体论述,认为建安、太康、元嘉三个时期是高峰,并各以曹植、陆机、谢灵运三人为代表,尤其推崇建安诗歌,称之为“建安风力”。 53滋味原指味觉上的综合快感,后来引申为审美快感,进入文艺领域。嵇康首先把滋味引入艺术理论。钟嵘是第一个把滋味当作诗歌艺术的审美标准的。 54钟嵘认为五言诗有三个源头:国风、小雅、楚辞。 55钟嵘最推崇的诗人是曹植。 思 考 题 1魏晋南北朝“作家论”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作家才性论的道德意识逐渐淡化,美学意味逐渐增强。 开始认识到文学创作需要特殊的才能,非常看重并系统研究这种才能。 强调作家才性的差异。 注意作家才性的天赋与后天习染的关系。 2魏晋南北朝“创作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缘情说。 心物交融说。 动静相济说。 言意说。 3简述魏晋南北朝“缘情说”的主要内容。 缘情说与五言诗的发达有关,也是对传统言志说的重要补充。 缘情说最早由陆机在文赋中提出,此后刘勰和钟嵘都有发挥。 缘情说确立了创作主体的情感在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开启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注重情感的传统。它主要有三大特征:其一,强调外物对主体情感的感召或摇动,同时又强调主体情感在整个创作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其二,强调“摇荡性情”的“物”,兼有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两方面;其三,强调悲哀之情在创作发生中的重要意义,继承了司马迁“发愤著书”的理论传统,并进一步形成作品的美学价值。 4简述魏晋南北朝“心物交融说”的主要内容。 心物分别代表创作活动中的主体与客体。 先秦时期对心物关系有三种观点:其一是乐记中说的由物感心,其二是老庄的“心造”,重心而轻物,其三是荀子的“精合感应”说,兼有心的主观能动性与物的客观决定性。 魏晋南北朝把先秦的哲学思考化为艺术的审美认识,以刘勰为代表,主要继承了荀子的学说,既注重心在感物之中的主导作用,又看到物对心的制约、决定作用。作家一方面投情与物,使物与情交融并在情的指导下运转,另一方面,物又与情共游,使情随着物的变化而变化,并最终充分而全面地反映情和物的本质。 5简述魏晋南北朝“言意说”的主要内容。 言意关系,在先秦时期如孔子、庄子等都已开始讨论。 魏晋南北朝的言意说具有一些新的特征:第一,当时的言意之辨起于人物品评的风气,人物品评主张求其神似而略其形貌。第二,言不尽意是文学创作中的语言痛苦。第三,如何解决言不尽意的问题?一是注重对文学语言本身的学习与研究,注意语言的创新和文采、音律的讲究。二是要注重辞外的功夫,追求言外之意。 10 6魏晋南北朝文学“鉴赏论”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 关于鉴赏才能。 关于鉴赏者的性情。 关于“味诗法”与“意象法”。 7魏晋南北朝鉴赏论中提出了哪些不良的鉴赏偏向? 信伪迷真。 文人相轻,崇己抑人。 贵古贱今,贵远贱近。 名士效应。 8简述魏晋南北朝鉴赏论与当时作家才性论的关系。 二者关系密切,一方面要求鉴赏者具有杰出的鉴赏才能,另一方面又要克服种种不良的鉴赏偏向。才性兼优,才能产生真正的批评与鉴赏。 作品之“物”对于鉴赏之“心”也有很大的制约作用。鉴赏其实就是对“物”的把握,不从“物”出发或者缺乏对“物”的正确估量,是难以达到真正的鉴赏的。 9简述典论·论文的产生背景。 从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的关系看,典论·论文的产生既是文学创作的总结,又是文学创作经历建安的繁荣之后,要求理论指导的必然。它继承和发展了文学具有社会功能的理论,并发现了文学与经学的矛盾。肯定了文学的独立地位。 从思想上说,它突破了儒家传统的文学观念,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优良传统,强调文学的抒情特征。 10典论·论文主要涉及了哪些方面的文学理论? 论文学的价值和作用。 论作家气质、个性与风格的关系。 文体论和文学批评论。 11曹丕是如何论述文学的价值和作用的? 曹丕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关于文学价值和作用的理论,并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他把文章看成是“经国之大业”,即治理国家的伟大事业。 他认为文章是“不朽之盛事”,是可以流传千古、留名千古的事业。 文章的功能与人之生死、荣乐相比,是无穷的,也更为重要。 曹丕把文章的地位提得如此之高,正是建安时代文学创作新气象的反映,也是文学自觉、文学观念逐渐明确的表现。 12“文学的自觉时代”有哪些表现? “文学自觉时代”到来的前提条件是文学与文人社会地位的提高。 具体表现有四:其一,把文学与立德、立功并列起来,把文学从经学中分离出来,作为独立的艺术部门。其二,士人觉醒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强调作家主体意识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其三,写人写人生写人的内心世界,努力表现作家的自我意识。其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13曹丕是如何论述作家气质、个性与风格的关系的? 曹丕的“文气说”是在典论·论文中提出的。“气”既作家的气质,又指作家的才性,也指作品的风格。由于作家的气质和才性不同,从而构成了不同的作品风格。 曹丕认为文章“清浊有体”,即是把文学的风格大致分为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两类。 曹丕认为作家个性与作品风格是一致的。 曹丕相对忽视社会现实对作家风格形成的影响,有一定的片面性。 14简述曹丕文体论的主要内容。 11 提出文章“本同而末异”的观点。“本同”指文章的性质相同,“末异”指文章的风格特点不同。这是对传统“德本文末”说的提高。 他把文体分为四科八体,即有韵之文:铭、诔、诗、赋;无韵之笔:奏议、书论。认为不同文体各有其不同风格。 他提出了“诗赋欲丽”的主张,体现了对文学特点的认识的提高,也是魏晋文学观念的时代特点的反映。 15简述曹丕文学批评论的主要内容。 曹丕把品人与评文结合起来,对当时文坛上存在的种种不良倾向,进行了批评,对建安七子进行了评价。 从“文人相轻”的角度立论,认为当时文坛上存在著“暗于自见”、“谓己为贤”的风气。 当时文坛也存在“贵远贱近,向声背实”的现象。 他以对比的手法对建安七子的长处和不足都作了比较客观的评论。 16简述陆机文赋的主要内容。 陆机根据自己的创作体会,并总结了前人创作与文学理论的经验,写作了文赋。 文赋论述了文学创作各个方面的问题,论述的中心是:意与物的关系;艺术想象的重要性;强调创作灵感在艺术构思中的作用;从理论上提出创新,反对抄袭;论述了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论述了自然景物之多变与文体多样性的关系;分析了文学创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常犯的几种毛病。 17陆机是如何论述创作前的准备的? 陆机认为文学创作前,应具备三种要素:其一、观察万物;其二、阅读古籍;其三、抱有高尚廉洁的志向。 观察万物主要是为了获得创作素材和想象力,要求通过现象看到本质;阅读古籍主要用以提高写作水平;崇高的志向主要是用以指导文学创作。 陆机既重视作者主体作用,也重视客体的感触激发;既重视作家创作思想,也重视表现思想的技巧。 18陆机是如何论述文学创作中的构思与想象的关系的? 陆机总结了前人创作经验和自己的创作实践,把作家的艺术构思作为文学创作的中心。他要求作者突破常规,积极创新,创作出的作品有形象性,因而艺术构思对客观事物应该“穷形尽相”。 他具体论述文学创作中的构思与想象的关系是:开始时,要求沉思虚静,使构思时的想象自由飞翔。构思成熟时,作者主观情感鲜明,客观事物清晰。进入创作过程时,语言挥洒自如,想象超越时空。 陆机同时也认为,创作构思中的想象是随着情感和事物的变化而变化的。 19陆机是如何论述灵感在艺术构思中的表现和作用的? 所谓灵感即“感兴”或“应感”。 陆机认为灵感的表现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应感之会”,即灵感的畅通;一种是灵感的“六情底滞”,即灵感的闭塞。灵感畅通来源于“天机”,此时文笔如花;灵感闭塞,则文思枯竭,难以写出美文。 陆机只强调作家灵感的主观作用,忽视了现实生活和社会习染对作家灵感产生的作用,有其片面性。而且因为时代的限制,他无法对灵感的产生作出科学的解释。 20陆机认为文学创作应注意那四个问题? 从文章剪裁论文意与文辞的关系,要求达到辞意双美。 要求通过警句来突出中心主题。 12 力避雷同,以求创新。 精美词句,以免平庸之讥。 21陆机认为文学创作应防止那五种弊病? 防止篇幅狭小,缺乏音韵之美。即“清唱而靡应”。 防止美丑混合,文不调谐。即“应而不和”。 防止重词遗理,流于空泛。即“和而不悲”。 防止迎合时俗,格调不高。即“悲而不雅”。 防止清淡疏缓,缺乏趣味。即“雅而不艳”。 22陆机是如何论述文体与风格的关系的? 陆机认为,客观事物的多变决定了文体艺术风格的多样性。 作品风格的多样变化,又与作家艺术个性密切相关。 不同文体具有各异的风格要求,也是形成艺术风格多样性的原因之一。 23如何看待陆机文赋注重论述文学形式的倾向? 陆机文赋是论文学创作的专篇,必然要论及文学的形式问题。这是他的优点和特点所在。 后人批评陆机的文论有形式主义倾向,主要是受到儒家传统观念的影响。这是不全面,也不正确的。 24如何看待陆机提出的“诗缘情而绮靡”之说? “诗缘情”是从诗歌内容方面提出的要求,强调诗歌的抒情性。“绮靡”则是从诗歌的形式方面提出的要求。 陆机此说,说明他既重视文学的内容,也重视文学的形式。 陆机强调文学的情感特征,这比“诗言志”更符合诗歌的本质特点。 25葛洪文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古代文论教程.docx)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