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和古诗词学生.docx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和古诗词学生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和古诗词 第5课世说新语两则 刘义庆 陈太丘与友期 作者:刘义庆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原 文 :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 文: 陈实和朋友预先约定好一起出行,约定在正午时分,约定的时间过了朋友却没有到,陈实便不再等候友人而离开了。当他离去以后,他的朋友才来到。陈实的儿子陈纪当时年仅七岁,正在家门外玩耍。客人问他:“你的父亲在家吗?”陈纪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来到,已经离去了。”客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道德!和人家约好一起出行,却抛弃人家自己离去。”陈纪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时分见面,到了正午您却没有到,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十分惭愧,忙下车前来拉陈纪。陈纪径直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那人。 解释: 期行:相约而行。期,约定。 日中:正午时分。 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乃至:才到。乃,才。 委:丢下。 去:离开。 引:拉。 顾:回头看。 咏雪 选自世说新语 作者:刘义庆 咏雪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长兄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本文通过写咏雪,表现了谢道韫的聪明智慧,才华出众 第10课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1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的人是可以当老师的."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吃的是一小筐饭,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 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会有我的老师。拿他们的优点来自己学习,拿他们的缺点来自己改过。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翻译:孔子站在河岸上说,过去的就像这流水,白天和夜晚都在流 11、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翻译:军队可以被夺 去主帅,男子汉 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翻译:一个人心有远大理想就要有丰富的知识,要多疑问,多多深入思考。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功利干扰,要淡薄名利,只有平静的看待这些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理想。 第15 课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 曹操 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原文: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碧绿的江水向前。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显得更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江上的春天早在年底就春风拂面。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请问归雁几时2 飞到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原文: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在一个明丽的春日,我信马来到钱塘湖畔,由孤山寺的北面绕到贾公亭西。一场春雨刚过。云气同湖面上的微波连成一片,像贴在水面似的。而湖水涨得满满的,快要跟岸齐平了。远处近处都有黄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使者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谁家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它们忙着衔泥筑巢。沿途繁花东一簇,西一丛,快要让人眼花缭乱了。而路上的春草刚从土里钻出来,刚够遮住马蹄。春神把花挂在树上,把草铺在地上,供人们尽情赏玩,而我最迷恋的却是湖东一带,这里绿杨成荫,白堤静静的躺在湖边,安闲,自在,真要让人留连忘返了。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原文: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 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缓缓前行。 夕阳早已往西沉下, 漂泊未归的游子还远在天涯海角。 第20课 虽有佳肴 原文: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办。”其此之谓乎? 注释: 1.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 2.至:达到极点。 3.困:不通,理解不了。 4.自反:反省自己。 5.自强:自我勉励。强,勉励。 6.兑命:尚书中的一篇。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7.学,山门圮数小舟,曳(yâ)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â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â)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3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做客。 翠绿的树木环绕着小村,村子城墙外面青山连绵不绝。 打开窗子面对着谷场和菜园,我们举杯欢饮,谈论着今年庄稼的长势。 等到九月初九重阳节的那一天,我还要再来和你一起喝酒,还在一起观赏菊花。 1、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这首诗初看似乎平淡如水,细细品味就像是一幅画着田园风光的中国画,将景、事、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这音诗是作者隐居鹿门山时到一位山村友人家作客所写。一、二句从应邀写起,“故人”说明不是第一次做客。三、四句是描写山村风光的名句,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五、六句写山村生活情趣。面对场院菜圃,把酒谈论庄稼,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结尾两句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友情之深,言有尽而意无穷。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语言朴实清新,意境鲜明,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作。 全诗清空如话,既不用典,也不生涩,读起来令人想到纯朴,自然而又真挚,一种古道热肠的友情跃然诗上,传诵不衰。 2、这首诗为什么能具有这样的艺术感染力呢? 这是因为诗人以喜悦的感情,写出了一个和平生活,美丽恬静的农村情景,既无名山胜水,也无异草奇花,有的是一片场圃,一片桑麻和具有淳朴感情的农家朋友。当诗人被邀到农家做客的时候,于是"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的朴素语言展开了饶有古风的场景。鸡黍是农民款客最诚意的表现,通过鸡黍的具体描写,就令人浮起了田家的形象。田家的环境,是绿树绕村,青山远衬,故人把酒叙旧,面对着窗外的场圃,娓娓谈着桑麻的农事,充满了喜悦的情绪。主人的款待出自真诚,不仅以这次欢叙为难得,更约定客人来年重阳佳节再来做客,到那时篱菊已开,又另有一番赏心的情趣了。 3、过故人庄能传诵下来,艺术上是具有纯朴的特点,语言上具有清新口语化的风格,大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致。由此看来,好诗能去掉陈词滥调,写得自然,不涂饰,不堆砌,正如谢写出"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一样,于平淡之中见出功力。 4、赏析“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读者耳边。它不同于纯然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会的现实色采。 5、“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 1、描写美丽的山村风光的名句是 , 。写山村生活情趣的诗句是 , 。 5 2、待到重阳日, 。 1、诗人是通过哪一句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的?哪两句诗最能集中表达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及主客间朴素深厚的情谊?请任选一问回答。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作一简要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 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那悠悠钟磬的回声 1、此诗描写了破山寺后禅院特有的清幽景色与诗人在这种景色之中的特殊感受。它看似写景之类的山水游记,其实之中更主要的是流露出颇为浓厚的禅隐倾向。诗歌摒弃传统的白描手法,层层推进,于平易之中渐进胜境,直至心灵得到净化,灵魂得到皈依。 2、整首诗营造了一种古老,幽静, 古老,幽静,清寂的意境; 3、品读这首诗,你读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摒除俗念,不追名逐利,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1、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这里,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划打下了基础。 2、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僧房深藏在花木丛中,香气馥郁,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苦修苦行,而后禅院却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 3、而全诗主旨之句为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此句自然之趣与人心愉悦融为一体,奏出了一曲和谐而完美的交响乐。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历来为人们所称誉,是缘于“绿”字用得好。而这两句诗中的“悦”、“空”二字的用法与“绿”字相同,皆为形容词当作使动来用,且“悦”、“空”二字着有佛教思想,所以此二句的妙处更在王安石之上。 4、 "悦"和"空"两个词的含义和表达作用是什么? 悦,使怡然自得;空,使空;悦,写出了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畅的情态;空,写出诗人见到后排院的优美景色而内心宁静平和的感受。 5、“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貌似有矛盾,因为既然自然界的一切声响都消寂无声了,又何来的钟磬之音呢?虽是如此,但当我们领会前面几句诗,便可知诗人在山光潭影之中,早已俗尘洗净,心空性悦,完全遁入于自然与禅宗那完美统一的静美世界的怀抱里,自然而然会产生“万籁此都寂”的幻觉。况且钟磬之音反衬出阒寂的禅院更为空寂,它使得这肃穆的世界更为庄严,它使一刹那成为永恒。有诗云:“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二者可谓有同工异曲之妙哉! 1、描写出通向后禅院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的诗句是 , 。以钟磬之音反衬出阒寂的禅院更为空寂的诗句是 , 。 6 2、将自然之趣与人心愉悦融为一体的诗句是 , 。 3、清晨入古寺, 。 ,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 。 ,但余钟磬音。 1、第三,四句表现了破山寺后禅院环境 的特点。 2、第五,六句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 3、“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又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杨花落尽杜鹃声声哀啼,得知您被贬龙标跋涉五溪。 把我的愁心托付给明月,一同伴随您奔赴迢迢远方。 李白在扬州听到王昌龄被贬的消息后,写下这一情真意切的诗篇,寄给贬谪远方的王昌龄。秉笔直抒胸臆,表达了他对王昌龄的深厚同情和慰藉。 1、漂泊无定的杨花、啼鸣凄厉的子规的描写塑造了悲伤的气势。 2、“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诗中写“杨花”的作用是点名时令;渲染离别的氛围;杨花在旧体诗中象征离散漂泊。这句诗通过杨花落、子规啼等意象,寓情于景,渲染出在暮春季节的一种哀伤、惆怅气氛,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 3、李白的这首七言绝句在前两句的写景中有什么特色? 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4、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本诗最后两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5、诗人为什么偏要寄愁心与明月? 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1、以漂泊无定的杨花、啼鸣凄厉的子规的描写渲染离别氛围的诗句是 , 。 2、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的诗句是 , 。 1、诗中融情人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_ _、_ _。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诗中没有单纯的写景,总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一下,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夜雨寄北 7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池子。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在西窗之下同你一道剪烛夜谈, 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1、这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2、这首小诗写得明白如话,不用典故,不用比兴,直书其事,直写其景,直叙其话;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蕴无限深情于质朴无华的词语之中,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 1、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道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2、赏析“巴山夜雨涨秋池”。 “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本句写景中又深深地透着写情,写的是环境,但绝不单单是环境,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情”字。这样,情景交融就构成了一种艺术境界。 3、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巴山夜雨情景。“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 4、 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赏析一: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赏析二:这两句则是虚写未来情。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一个是动态“共剪”,一个是语态“却话”。“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一个“共”字极写了亲昵之情态。而“何当”一词却又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远方,推向了虚处。这美景原来不过是诗人追念、向往的,至于何时重回温柔乡中,一切都在“未有期”中。这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又是多么无奈的事情。这一句,字字含情,却又不着一个“情”字,表达非常含蓄。 君问归期未有期, 。 ,却话巴山夜雨时。 1、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以会晤的欢娱衬托 ,把思念深情转化为 。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诗是由当前所激发出来的对未来的憧憬。 3、“秋”字的作用? 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诗,使人想象了什么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5、诗中贮满了离情别恨, “巴山夜雨”在今天已成为离情的代用语,而这一短语在诗中反复运用你认为作用何在呢? 泊秦淮 8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烟雾弥漫秋水,月光笼罩白沙;小船夜泊秦淮,靠近岸边酒家。 歌女为人作乐,那知亡国之恨?她们在岸那边,还唱着后庭花。 身为一名爱国诗人,杜牧看到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对晚唐统治者十分不满,感到唐王朝的政权岌岌可危。在此背景下,作者来到秦淮河畔,看到了淡烟寒水、夜幕朦胧的凄迷景象,听到了商女靡废的亡国之音,大为愤慨。“犹唱后庭花”表面上是批评商女,实则把斗争矛头指向了醉生梦死的统治者。除了忧伤、悲愤、鄙视外,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1、首句写景,“烟”、“水”、“月”、“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融合成一幅朦胧冷清的水色夜景。次句点题,并以“近酒家”的丰富内涵启动思古之幽情,秦淮一带在六朝时是著名的游乐场所,酒家林立,因此昔日那种歌舞游宴的无尽繁华实已包含在诗人此时的思绪之中。 2、后二句由一曲后庭花引发无限感慨,“不知”抒发了诗人对“商女”的愤慨,也间接讽刺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即醉生梦死的统治者。“犹唱”二字将历史、现实巧妙地联为一体,伤时之痛,委婉深沉。清代评论家沈德潜推崇此诗为“绝唱”,一个“犹”字透露出作者批判之意,忧虑之情。 3、秦淮河是六朝旧都金陵的歌舞繁华之地,诗人深夜泊舟河畔,隔江传来商女玉树后庭花的歌声,听着这亡国之音,不禁激起时代兴衰之感,后两句对只知征歌征舞、买笑逐欢,而不以历景为鉴的统治者,给以深深的谴责。本诗情景交融,朦胧的景色与诗人心中淡淡的哀愁非常和谐统一。 4、“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连用两个“笼”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写轻轻的烟雾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水细沙。两个“笼”字将烟、月、水、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淡雅的景象,创设出一种冷清愁寂的氛围。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描绘出一幅月色迷茫、轻烟浮动的秦淮河两岸夜景,给人以迷蒙之感。 1、点明全诗主旨的诗句是_。 2、 ,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 。 1、“烟笼寒水月笼沙”,历来被称为写景的名句,请作欣赏。 2、泊秦淮中按诗人的活动,应该现有“夜泊秦怀”,才能见到“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景色,原诗为什么要颠倒呢?体会诗人这样写的效果。 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两句诗作者是在讽刺商女吗?为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4、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一事的态度怎样?请说出其中理由。 5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浣溪沙 9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听一曲以新词谱成的歌,饮一杯酒。 去年这时节的天气,旧亭台依然存在。但眼前的夕阳西下了,不知何时会再回来。但眼前的夕阳西下了,不知何时会再回来。 无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而去年似曾见过的燕子,而去年似曾见过的燕子,如今又飞回到旧巢来了。 (自己不禁)在小花园中落花遍地的小径上惆怅地徘徊起来。 1、本词为晏殊的名篇之一,此词悼惜残春,感伤年华的飞逝,又暗寓怀人之意。 2、上片天气,亭台,夕阳,依稀去年光景;下片花落燕归,更是触目伤情,抑郁难解,只有徘徊香径而已。 1、理解“夕阳西下几时回”。 悠悠逝去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人和事。“夕阳”总是给人以悲伤之感,如暮春让人惋惜,但又无法挽回,但词人仍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正所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上片词人由眼前景触发对美好事物情事的流逝,对时光飞逝的惆怅,以及对美好事物再现的渺茫的希望。 2、下片主要写变化中的不变。花的凋谢,春的消逝,是自然规律,不可抗拒,所以“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落花,还有翩翩起舞归来的燕子,而且是似曾相识的燕子,正好对应上片的“几时回”。“花落,燕归”都是眼前景,但与 “无可奈何”“似曾相识”联系在一起就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的意味。在惋惜与欣慰中蕴涵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的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小时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为消逝而边得一片虚无。 3、“小园香径独徘徊”在小园落英缤纷的小路上,词人独自徘徊着,沉思着,像是要对所见所感所思来一番反省与思索。这是词人在惋惜,欣慰,怅惘只余独自的沉思。上下片混然天成,不带一分雕琢的痕迹。 4、本词情、景、思融合一体,景中见情,情中见理。 1、春晖易逝,读罢本词,我们能感受到一缕淡淡闲愁,词中哪些词汇包蕴了这种哀愁呢?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对仗工整,浑然天成,你从中读到了怎样的哲理? 3、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全诗思绪都围绕“_”字来抒写。 2“去年天气旧亭台”的意思是_,暗含着_的悲叹。 3结句“小园香径独徘徊”言尽而意无穷,请略作鉴赏。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 这句话骗得前来爬山的人白白地欢喜一场。 当你进入到崇山峻岭的圈子里以后, 10 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马上将你阻拦。 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作品。诗的前半部为议论,后半部为描摹,二者构成先果后因的内在联系,均渗透着诗人浓郁的思想感情,创造了一种深邃的意境,正是通过这种深邃的意境,寄寓着深刻的哲理:人生在世岂无难,人生就是不断的与“难”作斗争,没有“难”的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 1、下句一个“赚”字,一个“错”字,把行人在山间跋涉的刹那感受写得惟妙惟肖。 2、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1、有人说第二句“赚”字运用最精巧,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分析。 2、有人认为三四两句在承接二句解释悬念后,运用拟人手法,表达了一个缺乏思想准备的行人,下了一个山头后,又遇到一个山头时的沮丧;但也有人认为诗歌形象反映了行人由意外、惊诧,直至恍然大悟的心理过程。你赞同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依旧记得经常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暮时分,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回去的路。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怎样才能划出去,船儿抢着渡,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1、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2、这是一首表现作者热情歌颂大自然的名篇。一次春日郊游,兴尽醉归,不认归路,桨声,不认归路,桨声,笑语声以及受惊飞起的鸥鸳拍翅声构成一幅欢乐的画面,表现了作者开朗乐观奔放热情的性格特性。 1、这是一首追忆旧游之作。描叙作者早年一次泛舟湖中,寻幽探胜的经历。开篇用“常记”二字点出所叙往事,因其印象深刻,所以历久不忘。“沉醉”言风光秀美,令人流连忘返,未必真是喝得酩酊大醉。词中通过对小溪、亭台、藕花、鸥鹭等等的描写,展现出一幅生动而富有诗意的画面。“误入”、“争渡”、“惊起”几个动词的连续运用使词意更加妙趣横生,摇曳多姿。整篇词的语言浅俗,通篇白描,风格清新自然。 2、“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3、这首如梦令从各个角度抓住生活片断的一瞬间,主人公沉醉于酒,亦在山水之间,情真兴逸。“争渡”一节,让我们真切的感觉到主人公的急切之情,以及当时情形下自然流露出的急切之容。“惊起一滩鸥鹭”仿佛看到暮色中白鸟纷飞的瞬间景色。景色清新迷人。灰暗的暮色与白色的飞鸟形成强烈的反衬,突显了立体空间中的灵动感。而船划,鸟飞又同时衬托了溪亭野景的幽静,这种动静之间的相互包容与自然切换,将种种的不调和与矛盾如交响乐般,在各种旋律中向不同的方向伸展,最终回归统一,由不和谐,达到更大层面的和谐。所有这一切最终在读者面前展现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极富立体感的真实生活场景。 1、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 11 2、这件事是发生在词人写作的当天吗?是词人一个人去的吗?从那儿看出来? 3、为什么要争渡?为什么会误入?既然是误入,慢慢划出来不行吗? 4、为什么词人会时常想起这件事呢?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被打开,清澈明净, 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一起映入水塘,不停地闪耀晃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 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1、这首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 2、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1、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将书比作半亩方塘。书是长方形的,所以说“半亩方塘”。“一鉴开”,以镜子作比,形容方塘极其清澈。天光云影共徘徊: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写清澈方塘中倒映的美好景致。“天光”“云影”,比喻书中的内容。问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一问一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暗含哲理。 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我们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本诗中蕴含哲理的名句是 , 。 12